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药制剂研究

医药制剂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6 16:20:21

医药制剂研究

医药制剂研究篇(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的中药处方制剂。长期以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满足临床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与中医临床需求结合不够、优势和特色体现不突出等问题。随着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28号)的颁布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过整合药品注册管理资源,深化药品注册审评机制改革,严格药品注册审批程序,建立高效运转、科学合理的药品注册管理体制,使我国药品注册工作体系逐渐完善,日趋科学严谨,自200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药品注册申报数量大幅减少、申报质量不断提高、申报机构更加趋于理性,药品研发呈现新的局面。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等文件,要求医疗机构的研发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中药制剂特点。本文就医疗机构制剂在新药开发中的优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成新药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开展医院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提了几点建议,为各医疗机构研发团队在新的药品注册法规体系下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提供一些思路[1-2]。

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新药开发中的优势[3-5]

1.1 与临床紧密结合,有深厚的临床基础

中药新药研发中最大的风险是在前期完成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却在临床阶段中发现疗效不佳或者出现安全性问题而导致整个研究失败,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时还会损害患者健康。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具有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在新药开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的来自名老中医的临床验方,通过多年的临床使用,反复摸索,进而形成协定处方,通过临床的反复辨证论治进行总结归纳后形成的制剂;有些处方来自民间秘方、验方,在临床中不断地改进而来。这些制剂都是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医学经验和知识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扶正祛邪、http://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并经过多年反复临床验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新药,将可缩短研究周期,避免或少走弯路,为开发着实有效、安全的中药新药提供一条特有的途径。

1.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上市药品有益的补充

①功效上的补充:有些医疗机构制剂可用于治疗白癜风、重症肌无力、癫痫等一些少见病、慢性病或者没有特效药的疾病。②应用上的补充:有些医疗机构制剂对疾病不同阶段用药进行了细分,如按骨折的病程对制剂进行了细分,可分为骨折初期、中期、后期使用的制剂;有的制剂对剂型进行了改进,比如将治疗烧伤用的搽剂改为喷雾剂,从而减少使用时对伤口的刺激;在医疗机构制剂中还有一些方便临床应用的特殊剂型,比如熏蒸类药物、穴位用药物等。③治疗症候上的补充:如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分为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的、脾虚气弱型、痰阻瘀湿型等。

1.3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多样、资源丰富

中医药的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的多样性。全国各个省市地区大部分中医院都保留一定比例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这些制剂构成了各个医院特色治疗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超过2 000种,在治疗作用和范围上涵盖了上百种适应证,在剂型上,涵盖了目前药典收载的所有中药剂型。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还充分体现了地方的用药特色。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多来自于民间验方,通常会使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方特色药材,比如广东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常常用广东土牛膝、三角草、蛇鳞草等多种地方特色药材。

1.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应用,推动中药(民族药)的发展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用药经验对研究地方药材的药理、药效等有很大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药、民族药的发展,比如六味五灵片、荆银颗粒、三九胃泰、正天丸、消渴丸、克痢痧、壮骨关节丸、小儿龙牡壮骨冲剂、复方丹参滴丸、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均为医院制剂开发成新药的成功案例[6]。

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成新药存在的困难

2.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评价体系不规范

临床评价的不规范是阻碍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转化的最主要因素。医疗机构制剂临床评价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试验设计不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过程缺乏规范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无量化的数据进行科学评价其疗效。②对制剂的不良反应缺少规范的监测。③临床应用定位不明确,如肿瘤适应证药物,在临床中未能明确是辅助用药还是单用抗肿瘤药。④适应证过于宽泛,缺乏研究依据。⑤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比如,未与上市的治疗药物或者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容易导致部分制剂虽然在临床上有一定口碑,但是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往往发现该制剂的疗效并不比市场有售的药品好。⑥制剂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制剂在质量标准研究、制剂工艺研究方面要求比上市药品低,制剂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差也是影响临床评价的原因[7]。

2.2 医疗机构自身新药开发能力较低

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转化为中药新药仍面临种种困难。①大部分医院缺乏开展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不具备承担新药开发的能力。②研发人员缺乏必备的研发新药的相关知识。体现在研发人员未能掌握新药研究各个环节的要求,自行、盲目开展研究,往往走弯路,事倍功半,即使个别品种成功获得新药证书,产品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取得新药证书后就被冷藏。③医疗机构制剂基本处于非营利状态,严重阻碍了医院制剂转化为中药新药。

2.3 缺少良好的合作研发平台

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过程中,合作各方思想未统一,医疗机构不愿意自行开发新药,药厂或者研究机构不了解医疗机构制剂情况,难以选择要开发的品种。因此,促进医院制剂向新药转化需要一个适当的研发平台,充分发挥药厂、院校、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在新药研发中的优势,共同开发,实现多赢。

2.4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医疗机构制剂多为名医、名家验方,一些医疗机构不注意自身制剂处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制剂处方在公开的杂志、书刊上刊登,导致失去知识产权;也有部分医院因为顾虑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愿意公开处方。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的转化。

3 医院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的几点建议

3.1 规范临床研究,建立信息数据库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很多,但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只占少数。只有通过规范的临床应用和信息收集积累,获取大量的资料,才能判断制剂是否临床使用价值及市场价值。

规范临床研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定位明确。临床应用定位方面,主要是明确是治疗用药还是辅助用药,是单独用药还是联合用药等使用原则问题;明确适应证方面,主要是要具体明确用于何种疾病或中医症候,或者是改善何种临床症状;机制研究方面,需对适应证的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现代医学病理病机的认识、现有治疗方法的认识、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指标和标准、适应证预后和转归的认识、适应证的流行病学认识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②严格按照新药研究要求设计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循gcp规定的随机、对照、盲法、疗效量化判定等原则对其疗效进行再评价,与上市药品、现有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③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制剂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功能主治、临床使用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信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通过这样的数据库,研究者可以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6]。

3.2 创建良好的新药研发平台

医疗机构、科研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研发的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优势,可通过政府部门引导与协调,建立一个以科研机构为核心,以新药研发项目为纽带,以临床疗效为导向,以投资回报为目的的新药创新合作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研发各阶段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研发质量与成功率,加快成果的产业化[8]。

3.3 注重知识产权及研究者利益的保护

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制剂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部分制剂的详细处方被公开发表,被他人利用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新药,这些严重威胁到医疗机构的知识产权,并沉重打击医疗机构开发新制剂的信心,导致医疗机构即使有开发潜力的中药制剂也不愿意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因此,明确医院、开发商、研发机构等权利关系,增强处方知识产权保密与保护意识,强化保密观念,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促进医疗机构开发新药的重要举措。

转贴于 http://

4 小结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细则,突出继承传统,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发挥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奠定基础。

医药制剂研究篇(2)

1.中药临床试验中对照组选择存在的问题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被视为高水平医学科研设计的之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医药RCT研究正逐步展开,但在整个RCT研究中,仅2.09%中医药临床试验选择了安慰剂对照,付娟娟等检索1979年至2008年共检索到中医药安慰剂随机对照研究231个,仅48个RCT研究(20.78%)提到安慰剂的应用,且部分研究缺乏科学性,设计不严格。所以,安慰剂对照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应用并不广泛。临床研究中阳性对照的选择必须是疗效肯定、药典中收载的药物,标准治疗方案也应是学术界公认的,可靠的阳性药对照可以避免使用安慰剂,但多数中医药临床试验可能难以找到与试验药色、味、形一致的阳性对照药。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中所收载的有些中(成)药,其功能/效主治欠规范准确。所以,当前试验条件的差异与既往临床试验结果的之间的矛盾,致使所选阳性对照在当前试验条件下的疗效不确切,尤其在等效性和非劣效性临床试验中,难以找到符合试验条件的阳性对照药,造成了不能提供有效对照的事实;在优效性检验中,如果不能证明试验药物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则试验药物的疗效将难以评价,易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在进行优效性检验选择阳性药物对照将存在较大的研究风险。所以,目前多数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多选择安慰剂对照,很少选择阳性对照药。

鉴于安慰剂对照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绝对意义,且选择阳性对照及剂量对照存在较大的风险及困难;所以选择安慰剂对照成为中医药RCT研究的必须选择,且中药选择安慰剂对照基本符合伦理学要求,如存在较强烈的伦理学争议,可采取叠加设计等灵活设计以最大可能来减少伦理学争议。临床研究中,选择中成药或中药单体作为安慰剂对照,往往难于找到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和试验药物主治功能基本一致的药物,即便选择功效主治相对接近的药物作为对照药,往往易引起证候评定特征的质变,舍弃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一人一汤”这一基本主旨。化学药物作安慰剂对照有其优缺点,优点是疗效肯定、靶点明确、操作方便,既可以作平行对照也可以作阳性治疗平行对照;但在非劣性或等效性检验中,以其为阳性对照,则存在既往临床试验未按中医证型分层分析的缺陷,不能反映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特点,不能体现中医证候的变化,且化学药物难以模拟试验药色、味、形。所以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对照药物选择已成为当前新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瓶颈,也是困扰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主要问题之一。

2.安慰剂对照的伦理学问题安慰剂对照的伦理学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难题,自第五版赫尔辛基宣言修订后,安慰剂对照选择再次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由于文化观念、社会体制、经济实力及卫生条件等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对安慰剂的态度不尽相同。研究经费不足,不能够给予参与者足够的经济补偿是当今国内临床研究的难点,特别是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更为严重。在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中,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试验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合理的设置安慰剂对照组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使用安慰剂的问题上,研究者在临床实验上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真正履行知情权明确对照组用药情况,对所有临床试验的参与者真正实现平等对待,则会增大试验过程脱失率,有可能会面临样本量不够的问题,进而降低统计分析的效能及把握度;另一方面,如果对受试患者隐瞒部分治疗事实,则易导致的伦理学问题,我国新药临床试验规范中,不允许对受试者隐瞒可能使用安慰剂的实情,由此造成很多RCT研究无法使用安慰剂,难以真实客观地评价一种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在新药临床试验的安慰剂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技术处理手段,在不违反医学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欺骗”“隐瞒”;虽然安慰剂的使用是将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然而事实上,安慰剂的使用与患者的利益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药汤剂安慰剂的制备选择

安慰剂是一种似药非药的惰性物质,其外形与试验药物相似,但由中性物质构成、无药理作用的物质。中药安慰剂与西药安慰剂的制备工艺有所不同,中药安慰剂不容易采用淀粉、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等制成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各种剂型。虽然理论上,试验药物与安慰剂味道上的微小差别不大可能会改变受试者的反应或改变试验结论,但对于中医药临床研究,尤其是中药汤剂的临床研究,单纯选择阳性对照药难以实现双盲,中药汤剂安慰剂则很难模拟试验药物的颜色、外观、口感等,付娟娟等检索RCT的60.17%的文献描述了安慰剂的制作,但都难以确定是否真正做到安慰剂的双模拟。目前,中药汤剂安慰剂的制作多选择食用色素、食品添加剂、食用苦味素等共同混合模拟其外观、口感、颜色等性状,但仍未有公认的标准参照,多数学者都进行了探索试验,有学者选择食用焦糖作、苦瓜、麦芽,共同煎煮取汁后,其口味与小儿清肺饮非常接近。唐旭东等反复尝试后确定了大米加原药物的1/20的制作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药的气味与外观。

罗丹采用智能感官技术为评价手段,对中药安慰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少量原治疗药物与一定辅料混合制成安慰剂的制备方法,且对其进行鉴别和药理实验,证明其在仅含有10%的原治疗药物且不具有生理活性,并采用智能感官技术对该安慰剂进行质量评价。国外有研究者采用逐步溶解抽提法,将原植物中的有效成分逐步去除,使其不具有药物活性,使其煎剂的外观和气味上与原植物做到尽可能的相似,此抽提方法目前只适用于单味药物的研究,对于复方制剂尚不适用,缺乏实用性。另外,安慰剂制作过程中,对调味剂、着色剂等辅料的选择应当谨慎,并严格按照国家《药用辅料质量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执行。

医药制剂研究篇(3)

1.1我国医院药学发展阶段与现状:

我国医院药学发展历程遵循调剂、制剂、临床药学三个阶段,其中,调剂、制剂阶段医院药学工作是以药品本身为核心开展的,以保障制剂效用、药剂制作速率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医院药学科研、业务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模式仍存在于部分地方医院。调剂、制剂医院药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即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药剂科调剂、制剂是医院的重要创收项目。当下,调剂、制剂医院药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规模、集中化药剂生产的需要,严重阻碍了药品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此外,“以药养医”不利于激发医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药学事业的发展。新医改以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为短期目标,以“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为长远目标,调剂、制剂模式医院药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2临床药学发展阻碍:

临床药学发展时间较短,固有配剂、制剂模式仍为当下医院药学主流模式,医院药师队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临床药学工作内容不相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医生其主要职责为开具处方,药师主要工作为配药、发放药品,药师参与临床工作阻碍重重。药学教育仍相对落后,相关仪器设备、技术储备不足,教学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2我国医院药学适应“新医改”的必要性

2.1医院药房竞争加剧:

“新医改”扩大了医疗保险的内容,包括药品名录、覆盖人群、定点医院数量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比例报销制度、药品市场经济制度、全国医疗保险信息制度的推行,削弱了医院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医院药学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发展。

2.2药品管理专业性加强:

药剂科需不断提升自身管理、信息指导、技术支持、行政能力,从而提升医院整体管理、医疗保健水平。此外,现代药学发展迅速,新的药品与药学技术层出不穷,不合理用药现象逐渐增多,改进医院药学模式有助于规范药品管理、促进合理用药。

2.3适应“患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对医院药学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人民大众提供药学服务,特别是信息指导服务,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3“新医改”下我国医院药学发展方向

我国多数医院为公立医院,虽然在“新医改”形势下,不得不加入到卫生经济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自负盈亏,但作为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承担社会责任。

3.1注重中医药药学研究: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开发中医药是挖掘中医药潜力、提高中医药应用效果、保障中医药应用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医院发展拥有自身特色药学服务的重要突破口。

3.2注重科研与创新:

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药学制剂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医院临床环境为医院药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开展循证制剂提供了便利,医院药学开展制剂研究可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对已被证实疗效独特、疗效显著但尚未被制剂的古方进行研究,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用高等优点,有利于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帮助医院在“新医改”中占据有利地位。

4小结

医药制剂研究篇(4)

【关键词】制剂;换发;发展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9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19-02

医院制剂是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医疗水平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发展。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弥补市场药品不足、保障人民健康、配合临床医疗科研、开展新药及培养医院药学人才起着积极的的作用。笔者所在医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制剂室设施相对齐全,发展规范,生产品种涉及糖浆剂、合剂、外用制剂、眼用制剂等多个剂型。2010年将面临许可证重新验收,如何适应形势,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医院制剂工作适时发展,制剂室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现以笔者所在医院制剂室的现状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方法[1],对现阶段我院制剂室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制剂室发展中具备的优势,正确认识制剂室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时更要找出制剂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发展中面临的潜在威胁,以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实现医院制剂室的良性发展。

1.我院制剂室现状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工艺成熟、质控严格,产品安全有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院制剂室具有生产工艺相对成熟、质量控制系统完整、制剂疗效确切、产品安全性高等优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特色产品,有效弥补了市场用药的不足。

1.1.2制剂产品疗效确切。医院制剂室产品多由临床医师和药师根据临床需求和治疗经验共同研制,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均可满足某一领域的用药需求,填补空白,具有不可有替代的重要作用。

1.1.3价格优势明显。医院制剂多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而研制,不以盈利为目的,研发成本低,价格低廉,价格优势明显。且通过验、换发制剂许可证,制剂室软、硬件环境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1.1.4临床适应性强。医院制剂可实现现用现配、小量生产,临床适应性强,可满足临床治疗个体化要求,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且新的《江苏省医院药事工作评价标准》中制剂部分占了50分,不可或缺。

1.2劣势分析:

1.2.1医院对制剂室投入相对较少,财政支持不足,导致其发展不足。于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对我院制剂室换证的整改意见,本制剂室将添置部分生产设备及物资,要投入相当的资金。

1.2.2产品生产规模限制和品种均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使用范围仅限于本院内部。且没有临床科研费用的提成,临床使用积极性不高,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批产量,进而影响实际产值;小批量、多品种的需要满足型生产状况将造成①生产过程合理损耗率增加;②检验费用的占比例增高;③管理要求和管理成本增加;④厂房及设备利用率低,折旧费用高;⑤原辅料、包装材料采购困难。

1.3机遇分析:

1.3.1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医院制剂与临床结合甚为密切,非常有利于新药的研制开发。

1.3.2价格优势是存在的必然。医院制剂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解决我国现阶段看病贵的问题上大有可为,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可有效解决其用药问题。

1.3.3适应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形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合理的用药方案是今后药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医院制剂具有灵活的适应性,满足了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必然存在强大的生命力。

1.3.4为临床和药学研究提供支持,作用不可或缺。医院制剂室可以为临床科研和药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医学科研工作尤其是临床研究,必须有药物及制剂研究作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1.3.5教学医院药剂科还承担着大量药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任务,其中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的带教任务需由制剂室负责。

1.4威胁分析:

1.4.1目前医院制剂室的效益,大量体现为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低,故生存能力低。

1.4.2价格部门定价政策不合理,不能体现原辅料、包装材料及人员成本不断攀升对制剂成本的影响,更不体现制剂研发成本。现在执行的制剂价格还是六年前的价格,一直未变动过。

1.4.3目前制剂行业现状是供大于求,再加上药价虚高,使药品市场竞争激烈。本院制剂产品如不采取种种优患措施,将很难抵制住市场的冲击。

2.制定策略

从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我院制剂室的优势和劣势均十分明显,机会与挑战并存,对于我院来说,制剂工作仍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应注意扬长避短,使其逐步由单纯供应保障型转向服务兼研发型。

2.1建设规模适度,但人员、设备的配置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使其具备必要的制剂科研能力。

2.2不以直接经济效益作为医院制剂室的唯一考核目标,而注重其对医院品牌建设、学科建设、患者个体化服务,以及原药科研、教学的服务功能和贡献;反过来又以服务促其自身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3加强对现有中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完善其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和新药所有研究的资料,以期完成新药上市前的各种临床实验。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名义报审新药。

2.4与物价部门沟通,重新制定合理的医院制剂作价办法,保证医院制剂的利润空间,促进医院制剂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我院制剂室在制剂许可证换发之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积极把握机遇,把握自身优势,把握市场动向,谨慎投资扩建,充分发挥密切结合临床的优势,以科研、教学为先导,努力从保障供应型向服务研发型转变,求得自身的发展。

医药制剂研究篇(5)

【关键词】基层中医院;中医理念;传统中医特色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09-01

祖国医学的渊博本始于民间,是劳动人民数千年日积月累的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归纳与升华。加之中药求其是中草药更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这对于地处基层的中医医院带来不可比拟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和医学发展的天然优势。

就目前一般情况而言,基层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的前沿,主要从事着繁忙复杂的临床工作,而疏于寄出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者方面的规划与发展。虽然,亦有许多中医工作者搞出过某种基层的科技成果或从事着某种科研课题,但作为代表一方特色,一方实力的基层中医院,真正系统规范化具备中医药临床研究与试验能力的,甚至仅具备这种规划一次的确乎了了无几。这对中医药事业的总体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影响。笔者浅见:基层中医院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临床实验研究有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①面对基层,容易掌握第一手资料。②资源丰富(中草药资源),便于采集和实践利用。③人才群集(民间有着大量的医技专长的散在人才),具有广泛的技术应用与开发价值。④中医药学的发展本始于民间,来自于劳动人民的实践与创造,所以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仍需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广泛地收集、开发、借鉴和挖掘民间零星散在的与广泛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技术蕴含,加以归纳,整理,提高和完善,以求故为今用。

医药制剂研究篇(6)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 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 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 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 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 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 (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 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 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 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 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 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 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 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 (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 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 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 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 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 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 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 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 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 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 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 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 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 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 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 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 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 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 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 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 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 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 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 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 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 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 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 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 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 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 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 “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 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 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 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医药制剂研究篇(7)

关键词:

方剂学;研究方法;配伍规律

李海延[1]在论述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中提出: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匿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教育规划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所以,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笔者认为方剂学是中医学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所以在此方向着力,可以解决现在中医临床面临的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方剂学理论能够指导中医临床治疗,而中医临床的整理和改进能补充方剂学的内容,同时临床实践的进行又能印证方剂学理论的实用性。归根结底,我们对于方剂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提高医生在临证时的专业水平以及对疾病把控的稳定性。方剂学回归临床是方剂学研究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方式,以临床疗效和方剂学理论的相互辉映,相互连接,以最直接的方式来调整方剂的药物配伍和剂量,使临床疗效提高的同时增加和丰富方剂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信心。研究方剂学的方法和角度有多种,从研究方法来划分,主要有基础方剂学、实验方剂学、网络方剂学、临床方剂学;从研究内容来划分,主要有配伍规律、临床应用、煎服方法与口感研究、方剂与体质辨证等。本文现就方剂学的临床研究方法作此论述。

1方剂中药物配伍的研究

方剂学配伍的研究参考因素有多种,目前我们在临床中运用和研究最频繁的是以下几种因素。

1.1药味加减的研究

方剂的选择应在对患者准确辨证以后运用对症合理的方剂,在选择方剂以后根据不同的病理偏性或药物的作用范围选择药味加减。方剂中药物加减的灵活变化可以扩大本方剂的适用范围,也可以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特殊兼症加以针对治疗。如逍遥散本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适应证为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胀痛,脉弦而虚者,而院建生[2]将临床常见的神经紧张性头痛分为肝郁阳抗、痰浊中阻,气虚亏虚三种证型,将逍遥散药味的加减化裁运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肝郁阳亢证用逍遥散加天麻、钩藤、桑寄生、杜仲,壮肾水以养肝木,使得逍遥散在疏肝的同时而不伤肝阴;痰浊中阻证时予逍遥散加半夏、白术、天麻等以祛痰止眩;气血不足时用逍遥散加川芎、熟地黄等滋补精血以柔肝。又如邵正泰等[3]在治疗中气不足引起的浊阴不降(癃闭)时,予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黄柏以助肾气化水,以增强补中益气汤在下焦助气化的能力,以达功效。由此可见方剂中药味的加减可以扩大方剂的治疗范围。

1.2药物比例的研究

在选定方剂以后,方剂中药物剂量之间比例的改变会影响方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功效。桂枝汤在调和营卫时古今医案中的用量与原方基本一致,其中桂枝和白芍的比例是1∶1,而在治疗内伤发热、心悸失眠等证属阴不足时桂枝与白芍的比则可出现1∶2或者1∶3[4]。再以当归补血汤为例,文献记载的当归∶黄芪之比除1∶5外,还有1∶6(《外科理例》),1∶4(《医学心悟》、《时方歌括》),1∶3(《医部全录》),1∶2(《血证论》),2∶5(《东医宝鉴》),3∶8(《医学入门》),3∶10(《女科撮要》)等比例。而在现代研究关于当归与黄芪的比例对疗效的影响也有所体现,如李仪奎等[5]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当归及黄芪单独用药和不同配比下的差异,结果显示单用或联合配伍均有补血作用,而当归与黄芪的比例为1∶5时效果最佳。张英华等[6]观察小鼠造血红细胞的变化,分析当归与黄芪的比例对小鼠的含药血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的比例较大时药效强度较高,即当归与黄芪的比例为1∶5时效果优于1∶1。孟翔宇等[7]考察了麻黄与甘草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麻黄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后,麻黄中麻黄类生物碱的溶出率与麻黄单煎液相比明显减少,其溶出率与甘草在药对中所占的比例有关,甘草比例越大,麻黄类生物碱的溶出率越小;麻黄与甘草配伍后,甘草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与甘草单煎液相比也明显减少,随着甘草的量增加,麻黄对甘草的煎出量影响越大。综上可见,方剂中药物不同剂量比例各有自己的作用优势。

1.3药物剂量加减的研究

剂量是药性的基础,也是决定药物配伍后发生药效、药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医临床治疗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遣药组方,确立药味多少,定其用量大小。因病有轻重之分、表里之别、虚实之不同,亦有上、中、下三焦之属,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定药量大小,才能把握治疗效果。方中药必适量,过大过小对治疗都有影响,如果病重药轻则杯水车薪,不足以胜病,病轻药重更会耗伤正气或造成中毒,甚至置人于死地,所以正确掌握中药的用量至关重要。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8]君臣佐使是方剂药物配伍的主要规则。每个方剂中都有一味君药,其剂量举足轻重,若将方剂中药物的剂量稍加变化,则会影响整个方剂的作用方向。这是因为药物的功效会因为剂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红花,《本经逢原》中提到:“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9]而黄芪小量升血压,大量则降血压,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出,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汗止[10]。综上,只要方剂药物配伍得当,不但重剂可以起沉疴,轻剂也可以疗顽疾。关于药量的大小,一是要考虑到药物的多向调节功效,二是要病例产物聚集停留的部位,三是必须符合正邪虚实变化格局[11]。

2方药煎煮方法与改善口感的研究

依从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医疗或健康建议的遵从程度,包括用药、膳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研究显示,以服用中药汤剂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的个数”作为评价指标,服用中药汤剂总体依从性与自觉疗效呈显著相关[12]。即患者的依从性对中药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服用中药汤剂不能依从的主要因素,一是中药的汤剂煎煮复杂,二是口感不适。给小儿或者脾胃虚弱的老年患者开处方时特别应考虑方药的口感。改善方药方法是将方中次要功效且口味偏差的药物以相似功效且味道较好的药物更换,必要时可减少药物剂量或直接删除。如临床上使用仙方活命饮治疗疮疡肿毒初起的阳热实证时可将没药改为檀香、延胡索以改善口感,促进患者服药。在现代的中成药研究中也能获得-些启示:在制作好的原中药药品中常需加矫味剂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与改善制剂的不良气味,便于内服,尤其受儿童患者的欢迎。目前国内常用的矫味剂有:甜味剂、芳香剂、胶浆齐口和泡腾剂[13]。目前改善口感的主要方法有改进中药剂型及给药方法、开展代煎药、采用中药颗粒剂代替传统汤剂给药等。国家已开始重视中医药事业并加强对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工作,逐渐改变中药传统用药习惯,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科学分离、提取,并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及口服液等剂型,以方便各年龄段、各类人群使用[14]。

3方剂与体质辨证关系的研究

《黄帝内经》较早地认识到体质问题,认为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先天禀赋是构建人体体质的第一块基石,而后天因素诸如地理环境、社会因素、饮食劳逸、情志状态、疾病针药等也影响体质的形成与变化[15]。叶天士在临证中,对体质甚为重视。《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平素体质,不可不论”,“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肌色苍嫩,更询起居致病因由”等言论[16],可见叶天士对体质的重视程度。在临床选用方剂时注重体质辨证可使得选方的方向更为明确,临床的思路更为清晰。在临床上根据不同体质的患者确定不同侧重的治法,选择相关方剂进行治疗。中西医在体质的分类上有多种方法,而中医普遍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享质等9种基本类型[17]。这种体质分类方法从客观可见的方药运用指征以及常见多发的症状体征入手,有利于中医药客观化研究和个体化治疗。如临床上对于肥胖患者即痰湿体质,不管患何病,始终适当加入化湿类中药,可提高疗效;对于体瘦患者即阴虚体质,治疗时避免辛燥药物,始终注意固护阴津,可防热化[18]。在临床选方时应得到启示,在患者体质偏性的前提下我们在选择方剂时应注意顾护正气与驱邪外出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治疗质量的目的。

4结语

中医在临床上,理、法、方、药的环环相扣,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立法处方共同构成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全过程[19]。而一首方剂的确立,要经据证立法、审证求因、择药定量、合理配伍等一系列抽象的思维过程,因而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精髓的集中体现。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的逐步揭示,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剂学研究热潮。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方剂学临床研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揭示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通过探索药物的加减规律、药物的剂量规律、药物的比例规律、煎煮方法以及口感的控制等以用于指导医生的临床操作[20]。所以探求方剂学的配伍规律对于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方剂的配伍和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通过方剂学的临床研究,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直观地研究方剂学。重视临床、勤于临床,是我们推动方剂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海延.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中医中药,2015,15(30):176.

[2]院建生.逍遥散加减辨证治疗紧张性头痛[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14):76-77.

[3]邵正泰,邵高魁,郭长峨.补中益气汤治验举偶[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4):36-37.

[4]袁世清.张琦.高燕.桂枝汤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21):1881-1882.

[5]李仪奎,徐军,张晓晨,等.黄芪当归药对配伍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1-4.

[6]张英华,武桂兰,姜廷良.当归补血汤及其含药血清对小鼠红系造血祖细胞克隆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4):33-36.

[7]孟翔宇,皮子凤,宋凤瑞,等.麻黄甘草药对配伍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及抗炎活性的变化[J].应用化学,2009,26(7):801-806.

[8]郝香梅.大剂量五灵脂的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1993,9(6):39.

[9]李惠红.小剂量黄芪升血压,大剂量黄芪降血压[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5):272-273.

[10]张必祺.中药黄芪及其活性部位对血管舒缩功能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1]赵慧辉,刘养清,侯娜.中药用量探微[J].光明中医,2005,20(6):2-4.

[12]张露蓉,江国荣,宋如裙,等.142例护士服用中药汤剂的总体依从性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3):265-267.

[13]周进东,罗兴洪,刘武.中药口服液的纯化与口感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1,17(3):42-43.

[14]杜国安,患者用药非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7-58.

[15]郝静,张庆祥,体质辨证的临证举隅[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8):689.

[16]包海燕,叶天士体质思想浅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1):34-36.

[17]姚洁琼,李宜放,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与方证体质的联系[J].国医论坛,2015,30(5):58.

[18]毕莲,吴光炯教授体质辨证经验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1):58-59.

[19]李峰,张丽君.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育模式[J].中医教育,2008,2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