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期刊知识 > 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及推进思考

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及推进思考

时间:2022-06-05 09:27:46

1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普及和提高作用

在目前“唯科学引文索引(SCI)”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下,论文外流带来的不仅仅是向国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贡献文章的版权和发表费用,随着国外科技期刊出版商对临床试验注册要求和数据共享计划等出版政策的推进,我国很多研究的基础数据也要存储到国外的出版系统,进一步“裸身”贡献到数据层面。优质学术信息和关键大数据储备到国外,涉及国家信息战略安全的问题。永远依据国外设计的科技传播体系架构的发展局面将成为跟跑的思想附庸,为国外出版集团提供数据和原料,造成资源流失,沦为学术殖民地。国内很多有识之士积极呼吁改变“唯SCI”评价的导向,调整科研评价、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政策,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建设和发展。《编辑学报》主编陈浩元曾将我国的科技期刊结构比喻为一座金字塔,必须加强从塔尖到塔基的建设。最近他又指出:“培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肯定不仅仅是指英文期刊,更不是仅指被SCI收录且进入Q1区5%的中国期刊;只有高学术水平的科技学术期刊,也就是只重视发展科技期刊金字塔塔尖期刊,忽视塔体、塔基期刊整体发展,不可能建成科技期刊强国!”推动中国期刊发展,一方面,需要鼎力支持中国的顶级英文科技期刊走向世界,进入作为世界科技语言的英文话语体系直接参与竞争,短期目标是单刊借船出海实现快速发展,长期目标则应建设有影响力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平台,与国际同行在运营架构和传播体系层面竞争。另一方面,需要重拾信心,全力加强作为数量和功能主体的中文科技期刊建设。中文科技期刊应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体现中国“智造”的知识价值,抢夺学术成果首发权,建立中文科技期刊信息体系话语权。汤飞凡等分离出并证实沙眼病毒(1956年)、陈中伟的世界首例“断肢再植”(1963年)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青蒿素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杂交水稻育种、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均首发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这都有力证明国内中文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的、世界级甚至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国家管理部门在进行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时,应重视和发挥其对国内学术同行在技术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教育、普及和提高的作用。目前,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的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达到6000余个,对提高我国疾病诊疗的规范化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临床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部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开设了继续教育园地栏目,医生通过学习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期刊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近些年,结合融合创新发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通过23个学科微信+官网微信矩阵面向读者推送学术信息,2018年推送5243篇,累积关注人数为25万9374人。单篇的最高阅读量36万1499人次,总阅读量713.4万人次。新传播手段的助力,使得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传播效果显著。

2对标国外出版集团一流期刊,研究并借鉴其编辑理念与出版模式

国外科技期刊出版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国际出版商主导的体系和规则之下的。纵观国际期刊发展历程,一流期刊的发展与成熟是在完善的市场机制、资本运营环境、技术创新推动下,形成诸如编辑出版体系、同行评议体系、品牌和运营体系、技术与标准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学术出版秩序体系、期刊评价体系等诸多生态系统的统合。国外出版商力推编辑和出版的分离运行。在编辑和学术方面,一流的主编和编辑组成优质高效的学术运营体系,一流的期刊形成行业学会或联盟(如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制订一流的国际编辑政策和论文报告规范。在运营体系上,出版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流的期刊平台、数据库产品、知识服务产品等,出版平台及其上的品牌期刊、同行评议系统、数据库皆逐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进而吸纳全球一流的作者投稿和,形成正向循环。当下,国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以其前瞻性视野、一流顶层设计、开放创新意识、全球化运营打造知识服务产品、工作流程解决方案,进一步吸引、黏着和影响科技工作者。我国建设一流的期刊,更需要建设一流出版社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应该重点支持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的期刊出版单位发展为一流期刊出版社,推动出版社由传统出版向技术支撑的知识服务与数据分析方向发展。抓住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进中文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生态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中文科技期刊产业生态和互联网+生态。产业生态包括管理政策、学术出版秩序、多种期刊载体形式、评价系统等;期刊的互联网+生态包括链条式出版和平台、各类辅助工作软件及精准且优质传播工具等。

3推进中文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对策与路径

3.1建设中文科技期刊客观评价体系和学术出版秩序,走中国特色强刊之路

3.1.1中外期刊同质等效评价高质量论文。2018年,按照中国科协部署,为解决人才评价问题,拓展临床医生多元评价体系,中华医学会作为试点学会开展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在从业人数较多的心血管病、儿科学、影像学、妇产科学、内分泌学科领域开展中外期刊同质等效评价筛选工作,计划2019年6月,形成示范和引导政策。期望这项工作未来能提升中文原创成果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作为评价指标的地位和学术国际话语权的渐进回归。评价体系是根本问题,评价变了才能有优秀论文的回流,没有优秀论文则永远不可能培育出世界一流的中文科技期刊体系。3.1.2加强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学术共同体应进一步推动完善中文语境下的学术、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以代表作制度和数字化传播效果综合评价科研工作与科技人才。学术共同体需推动中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回归,达到应有的地位,使得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出版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更为突出。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出版单位亦能够发挥机制建设的作用。比如,在临床医学领域,基层临床医生开展科研条件不够,发展不平衡,亟须与其匹配的评价体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承建的中国科协中国临床病例库项目,即是期望通过在数据库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病例,成为对医生临床工作能力评价的元素。这些数据资源,以医学病例在平台发表和呈现,帮助医生提高诊疗水平。3.1.3中文科技期刊应由面向评价机构办刊转为面向读者服务。期刊级别和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参考数据,不应当被认为是衡量科研成就的绝对标准。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需要由面向作者服务转而面向读者需求,才能办出更加有价值的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基于期刊发表内容的指南、规范巡讲活动,2018年举办142场指南巡讲,累计培训医生3万余人,已具备品牌效应和强大服务效能。3.1.4出版机构、科技期刊行业学会需重视学术出版秩序建设。出版机构、科技期刊行业学会在行业治理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学术秩序管理。如制定编辑出版政策、加强学术不端出版后审查形成规范的撤稿机制、推进出版范式创新等。2016年11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总编辑、编辑部主任联席会上发出《倡导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医学期刊从业者倡议书》,号召全系列杂志从业者培养规范的学术意识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坚决抵制不良学术风气及任何学术不端或不当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2018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联合中国医学期刊编辑与出版伦理委员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出版了《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推进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用学术规范促进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出版氛围。同国外出版集团的英文科技期刊一样,中文科技期刊在开放获取(OA)出版、增强出版、数据出版、即时出版、视频出版等新的传播模式上处在同样的探索过程中。出版范式创新也应该有中国的贡献,《中国科学数据》《全球变化数据学报》在数据出版领域有了很好的探索。2018年12月14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了系列杂志中第一本纯视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在视频出版模式上进行探索,期望以其直观视频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提升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力度。

3.2加强中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和融合发展,对接国际标准开放传播

日本政府为推动国家公共机构的研究人员产出的科研成果向日文期刊投稿,1999年开始发展J-STAGE(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学术期刊电子平台),平台建设充分考虑传播和服务能力,现已发展成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数据库。我国亟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分领域形成一流的学术、信息共享、知识服务、双语传播平台。作为运行较早、模式相对成熟的医学期刊集群,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推进出版转型,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数字化建设为重点,集约化发展为方向,构建期刊融合发展的生态链,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陆续建设了投审稿系统、结构化生产与平台及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实现由“小作坊”向“大出版”的转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平台通过一系列现代化出版工具支撑,创建“科学策划、协同采编、多重标引、多元、互动服务”的新型出版业态,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8年6月,143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集约化出版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上线,累计收录近10年的全文数据约100万篇,图表35万余个,形成信息资源合力,面向67万中华医学会会员开展知识服务。面向未来,中国医学期刊集群化出版解决方案将为更多的中文医学科技期刊提供出版平台服务,提升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携手并进、有序发展”的期刊集群化新局面。加上平台合作运营的期刊,共185种期刊在线,集约生产、集群发展、集团运营优势明显。2018年,中华医学期刊网出版平台官网全年访问量775.7万次,日均访问2.1万次。全年访问人数356万人,日均访问9753人。2015年,中华医学期刊网平台期刊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数据与PubMed实现数据快速交割,访问由2015年5月的3943次增加到2017年11月的41679次,显示度提升近10倍。2017年,中华医学期刊网平台向PubMed提交的数据增加了中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在重大数据库中显示中文摘要,提升了文献的显示质量。期刊同行评议、传播和精准交流的辅助工具创新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出版商不断推出的系列工具,开发国内的期刊学术交流辅助工具。这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持续投入,路径上可以依托已经初具规模的不同领域的中文科技期刊出版集群,助强扶优,开展出版平台及辅助工具建设,提升出版机构实力,打造服务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国之利器。

3.3应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变化,创新性提供知识服务

3.3.1产业链条由生产手段集约化到商业模式集团化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随着技术创新,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日渐创造出新生态,在科技期刊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发展,体现在多元数据的融合分析能力、关联信息服务能力,逐渐转变成为影响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推进中文科技期刊建设,需要在战略中将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协同化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国外科技出版集团形成了运营集群化、质量精品化、手段信息化、市场细分化、竞争全球化的期刊集群和产业链条,创新思想与技术结合,整合终端、服务、内容一体化的产品结构,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逐步完善数字化出版管理平台建设,将期刊管理、采编、出版、传播、销售融为一体。2017年启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俱乐部”数字发行模式,2018年自办发行收入首次超过邮局发行收入。中文科技期刊应该有数字化全局架构,不断创新体系,加强新的信息展示和传播技术的应用,解决知识发表创新时间节点确权和传播效能,实现弯道甚至直道超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基于近10年来的数据库中发表的近6000余篇临床指南及其解读,正在开发系列产品(如临床决策服务系统),期待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决策服务。3.3.2线上线下整合数据资源,创新性开展知识服务。中文科技期刊应识别、积累、存储、整合关键数据,形成数据资产,构建以期刊为基础的数据管理能力。重视科学数据挖掘、评价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使得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形成为知识服务产品赋能和服务科研,协助政府部门对产业规划、科研项目立项、创新资源投入等做出科学决策;协助高校院所提高研发实力,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协助科技企业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和研发指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以期刊为平台,与专科分会和学组合作,建立临床专科学院,提出了“团结、规范、交流、提高”的宗旨,搭建了面向各专科医生的教育、培训、科研的大平台。通过探求与企业公益合作的新模式,筹集项目经费数百万元,组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承担了卫健委200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编制任务。目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共计36个指南已陆续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个指南(哮喘和慢阻肺)获得近20万元的单行本订单以及首批40万元的内容授权使用费。杂志社线下结合指南开展了一系列巡讲活动,为推动分级诊疗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3.3.3媒体融合发展,拓展移动端服务。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主研发的“中华医学期刊App”2019年正式登陆安卓以及苹果商城。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为读者提供期刊论文移动阅读的重要方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借此完成个人服务的手机端布局。集成中华医学会所有期刊资源,拓展“读作编”服务的外延,通过期刊库、临床指南库、病例库、视频、会议服务、专家视点、期刊商城、继续教育、JournalWatch(期刊观察)等展现为中华医学会会员服务的能力。中华医学期刊App与中华医学期刊网构建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面向个人服务的2大产品体系,满足了读者对于医学期刊阅读的需求,实现期刊从期刊查询、稿件投递、纸刊订阅、电子期刊阅读的全流程覆盖。通过对资源赋能,结构化信息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于读者,中文科期刊才能实现卢嘉锡院士对科技期刊寄予的厚望:“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既是龙尾又是龙头”。

3.4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在优势学科先行发力、重点推进

随着国家科技战略的推进,我国科技在中医药、生命科学、量子通信、纳米技术、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可以重点加强这些领域的中文科技期刊建设力度,提升优势领域期刊在全球学术交流体系的话语权和学术评价主导权。由此为突破,使学术交流摆脱科技期刊全盘国际化陷阱,不再唯西方的学术框架和研究模式是从,通过平等交流合作,提升我国的学术原创力和科研实力。以优势学科领域为发端,中文科技期刊也能够解决世界难题、做出前沿突破、引领未来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做出世界贡献。建设强大的世界一流中文科技期刊群,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为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未雨绸缪。

4结束语

推进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必须有中文期刊的发展战略考量。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中文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应不忘初心,服务读者,坚守“学术第一、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打造优秀的编辑团队、组织精品内容,重视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构建,发挥中文科技期刊的独特价值和应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