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期刊知识 > 科技学术期刊英文出版平台的建设

科技学术期刊英文出版平台的建设

时间:2022-04-29 08:30:40

随着中国英文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数量快速增加,出版平台建设益发重要,而且全球范围内开放获取需求的不断提高也为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时期建设科技学术期刊英文平台为目标,探讨了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平台的整体规划、平台建设与创办一流期刊、平台与前后端系统的衔接、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关系、建设平台的学科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期刊出版平台的建设要结合学科特色,推动期刊的集群化、数字化出版,最终把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英文科技学术期刊发展迅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出版的30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99种为2010—2016年创办。

在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出版平台是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基础,无论是商业出版社还是大学、学会等非营利出版机构都非常重视平台功能的开发。由于期刊平台建设需要大体量、长时间的投入,单刊或者少刊出版机构很难建设有影响力的出版平台。国内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小散弱”特征明显,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期刊出版平台。为了快速创办新刊或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国内很多科技学术期刊只能借用国外出版机构已有的平台。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SCI收录期刊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我国期刊管理部门、主管单位等很早就认识到出版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期刊出版平台建设,催生了“中国光学期刊网”(www.opticsjour-nal.net)等一批集群化期刊出版平台。但由于语种(多数为中文)、期刊数量等因素的约束,与Elsevier、SpringerNature、美国化学会等国际出版商相比,这些平台的国际影响力还比较有限,难以承载并推动我国英文期刊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SCI收录的期刊不足200种,虽然发展速度很快(2017年度JCR收录期刊相比2016年度13种,增幅为7.26%),但仍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学术出版大国,不能满足我国科研人员的需求;可以预见,我国的英文期刊出版数量还将快速增长。所以,建设英文出版平台既是我国期刊出版的需要,我国科研人员的需要,也是我国学术出版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英文出版平台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其中包括:如何选择建设方向,是大而全还是聚焦于学科;如何把平台建设与创办国际一流期刊相结合;如何实现平台建设与持续运营;如何实现出版平台与前期生产和后期传播功能的统一;如何设定平台的学科特色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已有国际出版平台供参考和借鉴,但同时也有新的需求需要满足,例如开放获取倡议、学术伦理审查和媒体传播。笔者将针对以上几点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我国英文出版平台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出版平台要适应当前期刊发展需要

在出版平台的建设方向上,一直有2种讨论方案:一种是建设大而全的平台,可一揽子满足所有期刊的出版需要;二是建设中小规模的出版平台,满足某一学科的期刊出版需要。2种方案各有优点,而且都是国际认可的建设方式,大平台有利于集成各种功能,期刊多可以快速提升影响力,并分摊开发、运营成本;专业平台可以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形成专业特色,另外就是规模小、开发成本较低。出版平台是为期刊出版而生,并要有利于促进期刊出版,因此,期刊出版的现状和趋势决定了建设什么规模的平台。据统计,我国共出版302种英文科技学术期刊,整体数量很少,而且出版学科与出版单位非常分散,学科分布非常不均衡。以笔者所在光学领域为例,中国光学期刊网共收录10种英文期刊,只有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4种,其他都是单刊出版模式。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建设大的出版平台,必然面临如何形成大规模期刊集群的问题,而且在不同主办、出版单位的情况下要弄清楚不同期刊的需求并尽量满足更是困难重重。比较而言,国内已经形成数个专业期刊集群,经过多年的运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现有的专业集群来建设英文平台,比较容易满足期刊的订制化需求。而且,由于专业期刊集群规模小,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容易从各方面筹措资金,快速完成建设。所以,支持建设一批中小规模的专业期刊出版平台更适合我国当前英文期刊出版的需要。对于出版多学科期刊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如中国科学杂志社,可瞄准全学科的科学传播(如参考NPG),做学科齐全但期刊规模并不大的平台[6]。如Nature作为世界知名的期刊带动形成了一个高关注度的平台,基于此平台创办的一系列期刊也成功地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可与关注,其中也包括很多合作期刊,在聚焦学术关注度的同时,也为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2平台建设与创办国际一流期刊

建设平台是为了发展期刊,特别是促进国际一流期刊的创办与出版。要想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期刊。由于国内高质量的英文期刊非常有限(如SCI数据库收录的不足200种),再按方向分到平台上,平均不到几种,所以除去服务已有期刊,依托平台创办新刊也是国内英文平台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利好政策的鼓励下,国内创办英文期刊的速度大大加快,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期刊主办单位借助已有平台创办新刊,把创办高水平期刊与建设英文出版平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出版高质量英文期刊并非只有借船出海一条路可走,例如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的《ZoologicalResearch》就是凭借自主建设的出版平台开展期刊出版工作,该刊已于2018年被SCI数据库收录。各期刊主办单位都有编辑负责期刊出版工作,在办刊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多数缺少建设出版平台所需要的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这种情况下,跨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可依托国内已有的同类期刊出版平台或者几家共建一个出版平台,合作期刊可以共筹资金通过委托开发和运营的方式管理出版平台。例如,中国光学期刊网吸引了国内绝大多数的光学期刊加入,形成了国内建设最早、效果最好的专业期刊群,网站由中国激光杂志社负责运营。在促进英文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方面,中国激光杂志社在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同时,基于出版经验的积累独立建成自己的英文期刊出版平台(CLPPublishing,www.clp.ac.cn)。平台紧扣用户需求,采用XML实现碎片化知识存储与深层次挖掘利用,直接面向国际传播,用户可通过所有终端便捷访问,获得信息服务。英文平台的建成标志着杂志社全面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为独立出版期刊提供了平台基础。基于对该平台功能的认可,英文平台刚上线,即有国内多种英文期刊与杂志社达成合作协议,一个集成多种英文光学期刊的国际化出版平台已经形成。同时该平台还包括部分中文期刊的英文信息,助力中文期刊实现“走出去”战略。

3平台建设与持续运营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平台希望有高水平期刊加入以提高平台的影响力,期刊则希望加入影响力大的平台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就国内情况看,好刊的数量要多于好平台,但要强行把这些刊都放到一个平台上,却又不见得有成效。由于期刊与平台归属于不同的机构,在没有强力约束的情况下其发展方向很容易出现分歧,相互间难以形成合力,国内很多已经建成的平台都存在类似问题。现有的绝大多数英文期刊都借用国外出版商的平台进行国际化传播,在平台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早期的论文,如何明确版权归属(特别是在开放获取的大环境下),很多编辑部也没有答案。另外,要说服不同的期刊放弃现有的海外大平台回到“中国造”的平台上来也不容易,这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平台建设单位层面能解决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只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期刊主管单位、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联手做好顶层设计并拿出问题解决方案。要实现平台的健康发展,需要明确多方的关系,做到明晰责任、和谐发展。管理部门可以在一个学科内鼓励基础较好的机构建设期刊出版平台,与国内同类期刊共享,根据建设与运营成本,为之提供长期的经费支持。围绕期刊出版平台,成立由期刊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商讨平台建设与期刊发展,使平台最大化地满足各期刊的需要。作为主管部门要结合期刊需要与出版技术发展对平台建设与运营工作进行周期性的考核或评估;期刊编辑部则充分利用共建平台,着力提升期刊质量与国际影响力;平台管理方根据主管部门和期刊要求为期刊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4衔接前期预印本、稿件处理和后期传播

从论文出版的整个流程来看,出版平台与前期的预印本平台、稿件处理系统,后期的新闻媒体、社交媒体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技术上的交流(如数据的流通),也要有运营团队的对接,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随着科研竞争的加剧,科研工作的首发益发重要,以arXiv为代表的预出版平台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中科院、美国化学学会等分别建成了不同的预印本平台。一般情况下论文的预印本不会影响其正常投稿,而且已经有稿件处理系统和预印本平台之间达成了数据交换,在预印本平台上的论文可以一键投稿到期刊。预印本平台可以通过论文的DOI等与期刊出版平台关联,清楚地显示论文的修改与传播过程。广义上讲,预印本平台也可以作为出版平台的一种形式,期刊的正式出版平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自己的预印本平台或者与已有的预印本平台合作,扩大平台上期刊的影响力。稿件处理过程包括稿件的送审(通过ScholarOne等)和稿件的编校加工(通过科云出版系统等)。这些系统通过稿件与出版平台联系起来,例如稿件录用后即上网(earlypost)就是直接从稿件送审系统到出版平台的过程,编校加工系统到出版平台联系则更加密切。对于稿件送审系统编辑多数非常熟悉,但稿件的编校加工系统却可能相对陌生。中国激光杂志社在主管单位的支持下开发了科云出版系统,可以实现稿件编校加工的全流程管理和数据传输。国际上英文期刊的编校绝大多数由第三方公司完成,约定好数据的加工格式和数据传输方式对于期刊出版平台及时更新数据非常重要。后的传播同样重要,很多出版平台为优秀论文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机会,但研究成果同样需要借助大众科学媒体(包括社交媒体)的力量来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例如EurekAlert!为学术论文进入大众媒体提供了渠道,期刊编辑可以将录用后的论文信息放到该平台上,供大众科学媒体的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有实力的期刊出版机构建设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或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建设期刊主页,宣传推广期刊上发表的优秀论文。科研论文的社交媒体(如微信、Fa-cebook、Kudos)分享已经成为期刊出版平台的基本功能。例如,中国激光杂志社的“中国激光”微信公众号内容丰富,用户人数达到36000人,这为期刊论文的宣传提供了新的平台;杂志社还结合期刊特色开通了“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等新号,凝聚了期刊的专业读者与作者,提高了期刊的竞争力。随着开放获取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期刊出版平台与机构论文仓储平台的数据共享也不可忽视。

5突出平台的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的期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在出版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如:美国光学学会结合学会工作把出版拓展到视频领域,将会议、报告、讲座、采访等视频内容整合在一起;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具有医学期刊所特有的视频内容;2016年创刊的《中国科学数据》则具有数据期刊的特征。期刊的学科特色要求在出版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技术、内容、用户的不同。如果图片、视频非常多,则需要大存储空间和快速访问;涉及地理学科的期刊平台需要特别注意地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医学类有关期刊平台则特别需要关注实验的伦理道德。要在平台建设中凸显学科特色,需要平台开发团队与期刊编辑的充分交流,很难直接复制其他学科的期刊出版平台。

6结束语

学术出版已经有超过350年的历史,但新的出版态势仍然不断出现,例如近期美国加州大学与Elsevier就数据库订购出现重大分歧;中国科技学术期刊是否会完全经历SpringerNature、Wiley等大型出版公司的发展过程还有待探讨。新形势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如能快速发展,依然有机会与国际知名期刊同台竞技,其中英文出版平台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为了改变国内期刊“小散弱”的现状,并催生高质量的国内英文期刊平台,要鼓励已有期刊与新办期刊逐渐过渡到国内英文期刊平台,大家一起努力“造船出海”。长远来看,一直借用国外出版平台,将不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