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期刊知识 > 论科技期刊学术会议现状及建议

论科技期刊学术会议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4-28 10:32:29

文章指出目前国内有关科技期刊学术会议内容设置中存在的5个问题:过多地讨论期刊评价指标和SCI的相关问题,过分关注国外的出版机构,过多地交流创办英文期刊的经验,忽视国内同行间对办刊理论和经验体会的交流,会议规模日益庞大、研讨形式却日渐式微。针对会议内容同质化的现状,提出3项有助于改进的措施:设计会议交流的主题时应该倡导学术交流、力争回归办刊的本源,注重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经验体会的交流,增设提高期刊编辑综合能力的讲座。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与日俱增,科技期刊的发展随之也步入快车道,交流办刊经验的学术会议数量和频率都大幅度增加。然而,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有关科技期刊的学术会议在内容设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特提出与同道们商榷,以期共同寻求解决之良策。

1举办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会议之目的

学术会议是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科技工作的职业化分工和科学活动的组织化发展密切相关,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1]。举办学术会议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了解到业内同行的工作和最新研究进展,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举办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会议的初衷即是为了让期刊的办刊者交流办刊经验,分享编辑学研究成果,达到共同提高办刊水平的目标。

2我国科技期刊学术会议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我国期刊界逐渐意识到举办期刊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多个机构相继举办了各类的科技期刊学术会议,起到一定的促进编辑业务交流、提高办刊能力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我们认为在科技期刊会议的内容设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使得学术会议逐渐远离了原本的功能和意义。为了言之有据,我们查阅了最近几年召开的数十场科技期刊学术会议的会议日程,并结合近年来作者参加多个会议的切身体验,发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

2.1会议议题设计偏向于讨论如何提高各种期刊评价的指标,怎样能更快地被各大期刊数据库收录

如今科技期刊会议上的现状是:介绍如何进入SCI以及被国内的“核心”数据库收录议题的会场人满为患,台上的讲者“孜孜不倦”地介绍经验,台下的听众则将其经验“奉若神明”,期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刊物也能够进入追求已久的数据库。事实上,我们通过冷静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国内一些已经进入SCI的期刊基本都具备了某些先天优势,比如专业上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或者本身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刊物,可以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资金和人力的大力支持等,然而这些优势并不是每种期刊都具备的。因此,盲目照搬这些经验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背离了办刊的宗旨,远离了为科研工作者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交流与分享经验的办刊初衷。另外,在每年一次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期刊指标会上,出席会议的人数之多,会上会后讨论之热烈,也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以数据论英雄,以期刊影响代替论文质量的现状,反映了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对评价指标的过分追逐,这种对学术评价的盲目追捧和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扭曲无疑是学术浮躁的一种体现。

2.2会议过分关注国外的出版机构,邀请各大国际出版公司来中国做推介,商业味道十足

曾几何时,国内的科技期刊会议基本上都是邀请国内外一流的编辑学家来传经送宝,讨论如何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如何加强审稿的质量控制等议题,可惜如今的会议上这种恪守初心的议题凤毛麟角。我们在一位期刊从业者的博客上看到以下留言:“今天参加会议的主题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与数字化建设。但全天的报告听下来,总体上比较失望。我最感兴趣的是出版行业体制改革,但遗憾的是一天的大会报告没有一个正面讨论体制改革的事情。倒是有5家国外的科技期刊出版公司在宣讲他们公司的理念与产品业务,ThomsonReuters、Springer、Elsevier、IOP、Wiley-Blackwell轮番登台。也许此次会议的主题定错了,应该是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简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位同道希望看到的是我国期刊界对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看法和应该如何迎接挑战,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只看到了世界各大出版集团巨头的集中商业展示。不论会议的设计者是出于何种初衷,我们都认为在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会议上,如此密集地为国际出版集团进行宣传是不合时宜的。国际出版公司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期刊界急于走向世界的迫切愿望,从而借助各种期刊会议推介公司的服务产品,以承诺帮助中国期刊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为由头,吸引更多的期刊加入,纷纷与部分水平较高的科技期刊签订合作协议,这就是常说的“借船出海”。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国外出版公司毕竟是以谋利为最终目标的。通过以上策略,他们不仅免费获取了中国科技期刊国外市场的部分版权,控制了原本属于我国的知识产权,还收取高额的文章出版费用。

2.3会议过多地交流创办英文期刊的经验

众所周知,英文科技期刊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技期刊从业者一直在积极创办英文期刊。特别是从2013年中国科协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来,国人创办英文期刊的热情异常高涨。截至2018年3月26日,中国(含港澳台)共出版了548种英文学术期刊,其中90%为科技期刊,占中国科技期刊总量的10.9%。431家内地英文期刊中的1/3以上都是近年来为了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而在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创办的[2]。然而,这些新刊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进入SCI数据库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也正因为如此,科技期刊的编辑会议纷纷设立专题,讨论如何能够更快地扩大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更快地被SCI数据库收录。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下,多种所谓的技巧和捷径层出不穷。尤为令人痛心的是,为了片面追求期刊学术指标的攀升,早日被SCI数据库收录,某些办刊人采取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伪造和篡改数据。我们认为,这种认识与做法完全与科技期刊为学术交流而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2.4忽视国内同行间对办刊理论和经验体会的交流

我国目前有5000多种科技期刊,构成了学科分布合理、刊物水平从低到高的一个科技期刊金字塔,组成金字塔的期刊分别服务于各自的受众,每种刊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回眸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可知,科学共同体既需要塔尖期刊,也需要塔身、塔基期刊,以满足不同层次作者和读者的需求[3]。在我们调查的数十场会议日程中,会议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讨论内容无外乎是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和提升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而缺少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期刊设置的办刊理论和经验交流。即便个别会议设置了办刊经验交流,也是出现在会议日程的最后,由此体现出会议的主办方并不重视办刊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认为这一项可有可无。殊不知国内许多优秀的期刊编辑对于如何组织科学性强、质量高的稿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这种交流对处于塔身和塔基的期刊尤为重要。在最近为纪念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召开的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代表们学习了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出了《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倡议。该倡议的第2条为:“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4]在科研工作者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准备把自己的优秀论文投到祖国的期刊之际,作为办刊人的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优秀论文呢?我们是否具备了与科研工作者对话,共同找到研究亮点的能力呢?这些能力应该是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以及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的,而并不能产生于追求提高期刊评价指标和影响因子的过程中。为此,我们应该牢记把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党和国家对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的殷切希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目前我们虽然身处逆境,但需要韬光养晦,不忘初心,牢记科技期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5]。

2.5会议规模日益庞大、研讨形式却日渐式微

近几年学术期刊的会议规模越来越大,参会的人数也较前些年增加了不少,然而会议的形式主要为时间固定的专家讲座,没有给参会代表充分的讨论和发言的时间,从而导致对参会者有针对性的收获不大。我们知道,理越辩越明,道越辨越清,作为以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会议,编辑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应该在会议上提出来与同道共同分享、共同探讨,这样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应该是召开学术会议的初衷。

3建议与对策

3.1倡导学术交流、回归办刊的本源

科技期刊的功能是传播、交流科学发现,办刊人应该恪守一切有利于科学研究传播、交流的初心,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努力提高办刊水平,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为作者与读者服务。我们应该传承并努力践行韬奋精神,真正做到“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忌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甚至追名逐利[6]。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努力将各自的期刊办成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皆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读者与作者都喜爱的“双高”“双效”“双爱”期刊[7],因此建议科技期刊学术会议上应加大传授编辑实务知识和交流办刊经验的力度。

3.2注重编辑学理论研究的交流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具备完善系统的编辑理论是更好地进行编辑工作的根基。因此,国内外的编辑同行一直致力于对编辑学理论的探索。我们注意到国外同道更多地关注期刊涉及的伦理规范、研究数据公开透明等问题,因此建议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会议应该增加编辑理论研究的交流比例或设置分会场,鼓励更多的编辑开展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国际性的编辑学术会议都非常重视编辑的理论研究,真正将编辑学作为一个学科进行建设,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作为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编辑界的盛会,国际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大会就一如既往地将提升生物医学信息的质量和期刊的信誉作为会议的宗旨,而不同于国内科技期刊学术会议将进入各种数据库作为会议讨论的重点。因此,建议国内科技期刊会议组织者应该从中汲取经验,科学设计编辑学会议的日程,鼓励编辑开展真正有利于科学传播的学术交流。

3.3增设提高期刊编辑综合能力的讲座

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8]为了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应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办刊队伍。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紧密,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期期刊编辑的思维方式需要调整并学习多种新媒体技术,方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媒体争相开发机器人写稿,机器人写稿出现以后,对新闻从业者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影响是一把双刃剑[9]。办刊者应该提高从宏观上看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有情怀和有价值的精品力作,将机械式的基础编辑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完成,从而使得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建议科技期刊会议的组织者设置一些讲授媒体融合新方法与新技能以及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相信将会对编辑的成长大有裨益。2018年,中文期刊迎来了问世226周年的辉煌时刻,作为办刊人,我们拿什么来纪念中文期刊的长盛不衰?我们以为,绝不可能仅用被SCI收录和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标,而应该恪守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办刊理念。希望科技期刊会议的组织者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转变思想,更合理地设置会议内容,为期刊编辑搭建起一座启迪智慧、沟通无限的学术交流桥梁。

作者:李静 游苏宁 单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