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期刊知识 > 中文体育期刊的历史与发展

中文体育期刊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2022-01-30 06:16:09

文章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收录的167种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概述了当代中国体育期刊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并从区域分布、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受众和内容、数字化和新媒体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体育期刊的现状。

自1909年中国第一份体育期刊———《体育界》在上海创刊以来,中文体育期刊已有100多年历史。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致使中文体育期刊出现持续出版时间短暂、发行量小、停刊频率高等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截至1949年,全国约有体育期刊57种。1949年后,中文体育期刊伴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逐渐成长起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中文体育期刊已有167种。作为记载和传递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中文体育期刊在宣传我国体育事业、传播体育科技知识、引领体育动向、娱乐体育大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研究范围界定

1.1概念界定

1949年10月1日后称当代中国,或新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2005年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将期刊定义为: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中文体育期刊指期刊正文使用语言为中文,一般集中在我国出版和发行的体育期刊(以下简称“体育期刊”)。《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指出:“专业的体育期刊包括两个品种,即体育学术性杂志和体育大众杂志。”在我国,体育学术性杂志(以下简称“体育学术期刊”)一般是指以论文的形式,登载体育最新科技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刊物。体育大众杂志(以下简称“大众体育期刊”)的内容更注重普及体育知识,提供娱乐消费,受众群体跨年龄、跨性别、跨职业、跨文化。大众体育期刊又分为综合大众体育期刊和专项大众体育期刊。

1.2研究对象

笔者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收录的167种中文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由于条件所限,文中数据仅为我国大陆地区,未统计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我国台湾地区。

2当代中国体育期刊的发展史

2.1体育期刊初创期(1949—195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民的体质状况与国家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为宣传、推广群众体育事业,《新体育》和《中国体育》期刊先后诞生。《新体育》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的第一本体育期刊,其创刊词特别提到“体育要为人民的健康、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服务”。《新体育》大力推广群众体育,普及体育知识,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诞生于1958年7月,分中英文版,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承担着对外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重任。《新体育》和《中国体育》因时而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2体育学术期刊萌芽期(1959—1966年)

1952—1954年,我国先后成立了6所体育院校:华东体育学院(现为上海体育学院)、中央体育学院(现为北京体育大学)、中南体育学院(现为武汉体育学院)、西南体育学院(现为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东北体育学院(现为沈阳体育学院)。1955—1958年,我国又陆续成立了广州体育学院、保定体育学校(现为河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校(现为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校(现为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校(现为首都体育学院)、长春体育学院(现为吉林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8所体育院校。随着专业体育院校的成立,由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体育学术期刊也陆续面世。1959年至1966年3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技术资料》(现为《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科研》(现为《体育科研》)《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现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体育学术期刊先后创刊。该阶段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萌芽阶段。

2.3体育期刊停滞及恢复期(1966.5—1977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我国的“”时期,专业体育院校停课,体育期刊被迫停刊。《新体育》在1966年10月停刊,《中国体育》也在同年停刊,《北京体育学院学报》在1966年3月创刊,仅出版了1期创刊号就被迫停刊,其他各体育期刊也纷纷停刊。1966年5月至1971年,全国体育期刊工作陷入停滞状态。1971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的体育事业逐渐恢复,一些体育期刊开始复刊。如:1972年10月,《新体育》复刊;1973年,《体育科学技术资料》(现为《中国体育科技》)复刊;1976年,《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复刊等。

2.4体育期刊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2年)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体育期刊也迎来了春天,在1978—1992年期间约有70余种体育期刊创刊。大众体育期刊百花齐放,《北京体育》《田径》《乒乓世界》等一大批大众体育期刊创刊,结束了之前大众体育期刊仅靠《新体育》和《中国体育》支撑的局面。体育学术期刊也迎来了创刊高峰,体育学术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出版热潮。仅在1979—1985年期间,先后创刊的体育学术期刊就有30种。《江苏体育科技》等11种体育学术核心期刊都是在此期间创刊的,占我国全部(16种)体育学术核心期刊的68.8%。

2.5体育期刊转型及规范期(1993—2014年)

1992年,我国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期刊进入转型期。大众体育期刊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最先开始进行变革,期刊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受众群体更加细化,包装设计更加精美。该阶段创刊的《足球俱乐部》《网球天地》《足球周刊》等大众体育期刊印刷精美,定位准确,符合市场需求。1995年,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领导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组成立,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进入规范期和提高期。此后,体育学术期刊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编辑质量和装帧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3当代中国体育期刊的发展现状

3.1总体概况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体育期刊167种。其中,大众体育期刊有102种,体育学术期刊有65种;公开发行刊物有157种、占总期刊量的94%,内部发行刊物10种、占总期刊量的6%;一次文献有157种,二次文献有9种,三次文献有1种。

3.2区域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共创办体育期刊108种,占总期刊量的64.7%;中部8个省级行政区共创办体育期刊35种,占总期刊量的20.9%;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共创办体育期刊24种,占总期刊量的14.4%。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创办体育期刊最多,中、西部地区的体育期刊数量远远少于东部地区,说明期刊的创办会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水平等条件制约。

3.3主办单位

大众体育期刊主要由报社、杂志社或出版社主办,在102种大众体育期刊中,由这些单位主办的占66.7%,其他主办者仅占33.3%。由此可见,对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大众体育期刊来说,由报社、杂志社或出版社兼具主办和出版功能是期刊的主流办刊模式。体育学术期刊主要由高等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主办。其中,由高等院校主办的占44.6%,体育科研机构主办的占40%,其他主办者占15.4%。高等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在体育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使其成为主办体育学术期刊的主力军。

3.4出版周期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数据显示,167种体育期刊的出版周期主要有旬刊、双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8种类型。笔者统计分析后发现,大众体育期刊的出版周期一般较短,月刊、半月刊、双周刊、旬刊共有91种,而双月刊和季刊仅有10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众体育期刊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出版周期短有利于追踪体育热点、增加发行数量等,从而增强期刊的竞争力。而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都较长,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和年刊数量达到了39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体育学术期刊内容学术化,受众群体小,发行量少,以及未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营等原因导致的。近年来,体育学术期刊出版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例,该刊创刊初期为季刊,2002年改为双月刊,2004年又改为月刊。体育学术期刊周期变短有利于发表更多的体育科研成果,这也是世界范围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利用SJR(SCImagoJournalRank,基于Scopus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研究乌利希期刊指南和SJR期刊报告均收录的学术期刊,得出月刊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出版周期的结论。

3.5受众和内容

在受众方面,大众体育期刊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大众体育期刊市场不断细分,专项大众体育期刊蓬勃发展,除传统竞技和新兴体育项目外,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户外装备、体育服装等产品也纷纷纳入刊载范围。相对而言,体育学术期刊的受众面较小,读者主要是体育系统的各级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教师、科研人员及体育专业的学生等。在内容方面,当前体育学术期刊综合化趋势明显,有特色的体育期刊较少,多数体育期刊缺乏辨识度,同质化现象严重。

3.6数字化现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形式转变,这种趋势由计算机技术驱动,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为可能。因此,体育期刊数字化出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模式主要借助中国知网实现,纸质期刊的内容被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供读者下载和阅读,大众体育期刊则是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实现期刊的数字化。

3.7新媒体趋势

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跨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的媒体形态。当前,我国的大众体育期刊积极利用官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及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扩大期刊的影响力,而体育学术期刊则继续保持传统的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体育期刊的发展建立在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与体育密不可分,历经60多年,已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笔者认为,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大众体育期刊要想取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找准定位,取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赢;而体育学术期刊应坚持学术性的根本原则,在优势与特色上做文章,提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总体水平,传播体育知识,服务社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