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期刊知识 > 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2-09-19 10:01:47

一、媒体融合之于学术期刊的涵义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传统媒体即指有刊号、定期连续出版、依托印刷媒介的各种纸本专业期刊和综合性期刊,学术期刊是纸质印刷时代学术传播的基本单元,具有按期出版、单向传播、精英主义等特征。新兴媒体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合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新新媒介,如各种社交媒体、社区论坛、微博、微信、QQ等媒体形式。新新媒介具有如下五个特征:消费者都是生产者,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个人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通常免费;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意味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意味着学术期刊在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二、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利用新媒体面临的挑战

通过参加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与各地方高校学报同行交流,梳理各学报编辑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办刊经历,发现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普遍面临以下挑战。

(一)地方学报办刊定位与现行期刊评价模式不一致面临的挑战

浏览各地方高校学报的网页发现,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一般以地方性为主,若是民族类高校还要定位一个民族性,若是师范类院校,再加一个师范性。同时,按学科划分的定式思维模式,地方高校栏目设置一般囊括了全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由此也体现了期刊的综合性特征。此外,由于学报经费完全靠学校拨付,所以还要再加一个附加条件,即服务校内老师。综合性意味着要牺牲研究的专业性,因为按大的学科设置栏目,每个栏目一期只能收录2-3篇文章,收录的文章很难细分到研究方向,从而影响该栏目收录文章的专业性。而从期刊评价的角度来看,文章专业性的缺乏又会影响专业读者对其的下载和引用。地方性意味着与985、211高校侧重基础性研究、普遍性问题研究不同,其收录文章以地方研究为主,其阅读与关注的群体肯定是小众的,而评价期刊的影响力以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为主要衡量指标,需要有大量的受众群体。决定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多少主要看研究问题的前沿性、普遍性和研究者的学术名气,上述条件是地方高校学报难以企及的。从服务校内老师来看,通常校内老师会把自家学报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选项,即一篇稿件投出去转一圈被拒绝后,最后投到自家学报了。这种被大多数期刊拒绝的文章,质量肯定一般,被下载和引用的概率也低。因此,即使有些高校学报的编辑突破重重障碍、花费很多心力去策划专栏、专题,去组名家稿件,也因受服务学校老师的内在规则掣肘,而使得这种约稿制度难以持续,因为没有哪个学术名家或真正投身学术研究的作者愿意看到自己的成果与那些没什么学术质量的文章一起出现。

(二)纸质期刊的低效传播与数字期刊的高效传播不匹配面临的挑战

数字期刊并非简单地将纸质期刊转换为PDF后上传网络。数字期刊的内容和形态应更丰富,从表现形态来看,包含音频、视频、动画等,从内容看,可包含数据、图表、实验等;数字期刊论文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如电子书、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更加灵活;数字期刊更加方便,论文的附加资料,比如研究数据、研究工具和分析过程等也可以与利用。数字内容中每一层次的信息都可作为具体的知识单元被解析、描述和重组,并可与其他知识单元进行动态、个性化关联,期刊和论文成为支持复杂知识发现的知识工具。数字期刊的优势就在于其快速更新、开放获取、个性化推送。由于地方高校学报体量比较小,人力物力非常有限,即便推出了数字化产品,如建立了网页,设置了微信公众号等,其内容更新速度也是很慢的,通常与纸质期刊的更新同步,同时其数字化的内容和形态仅限于纸本期刊文章及文字形式,很难做到对文章信息的延伸阅读、挖掘和分析。而且地方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内容普遍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这也影响了大多数主办方(所在高校)的积极性。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的数字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一把手重视的高校,其数字化能够发展起来,一把手有畏难情绪的,就只能选择观望,错失数字化发展的机遇。

(三)数字化出版对传统编辑岗位的挑战

传统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大体包含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期刊宣传等内容。数字化出版延长了学术期刊出版产业链条,编辑工作内容拓展到版式设计、市场营销、产品宣传和信息反馈等出版活动。数字出版时代学术传播的规律、工具及技术对于传统学术期刊编辑而言都有些陌生。具体到有些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传统编辑部分职能都可能难以胜任,比如选题策划、组稿等职能要求编辑有一定学科知识积累及学术前沿问题的敏感度,很多编辑难以胜任;若再涉及数字出版要求的信息技术及营销等方面的职能则更难胜任。同时,一般地方高校期刊编辑的工作重心都在纸质期刊上,也习惯于纸质期刊的规范和流程,如何从纸质期刊编辑转变为数字编辑,这对编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还是兼职,兼任二级学院的课程教学任务,在时间分配上难以做到很好的平衡,对于其是专注于编辑工作,做一个学者型编辑,还是专注于课程教学与科研做一个专业研究者是个两难的选择。

三、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实践—从网刊到域出版和超云平台

网刊的全称是“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它诞生于2011年3月,由17所高校名刊联合发起,至2016年已有140多家学术期刊加盟。网刊的功能概括来讲是按专业或专题精选和重组加盟期刊文章,再借助中国知网在线免费传播。网刊打破了高校学术期刊之间的门户壁垒,提高了学报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使传统编辑人接触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理念和技术。但是,网刊始终执著于“期”和“刊”,形式上保持传统期刊固有的模式,时间上按期出版,没有真正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域出版”是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剑教授提出的,全称为“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他把该平台命名为“超云”。“超云”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开放、互动、协同、质量、规范、服务、评价。“超云”的构成要素,从阅读界面来看,构成‘超云’的基本单元是专域,是一个个学科或问题边界清晰的小平台,供读者任意选择订阅;从工作界面来看,它由投稿组稿、专家审稿、编辑运营、在线出版、传播互动、学术评价等6个子平台所组成;根据功能的不同,每个专域和子平台均根据需要分别开设有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的专门入口,实现阅读与工作(如投稿、审稿、评论等)以及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的互动,从而实现‘超云’的各种功能。“超云”的设计理念是以学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搭建集成果发表、学术资源检索、学术评价、学术动态、互动社交、增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在线学术平台。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的发展机遇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汪新红认为移动应用时代学术出版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创造信息过程的变化,从笔记到专题到域,创造信息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是信息组织形式的变化,专题是基本组织单元;三是查找信息方式的变化,从“一搜即得”到“不搜即得”。根据移动时代给学术出版带来的变化,依托超星的超云平台,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数字出版给了地方期刊快速提高影响力的机会

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论文被阅读、下载、转载、评论等“使用行为”可被跟踪和统计。在当前“以刊评文”的期刊评价模式下,这给地方高校学报异军突起的生存空间。当前对期刊的评价依据的是知网数据库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建立在纸本期刊已积累的学术声誉和资源、出版周期和单向网络传播的基础之上。在此评价模式下,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存在天生不足的基因,从学术声誉和资源来看,比不上985、211高校综合性期刊;从出版周期和网络传播来看,很多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都会有出版延迟的现象,因此,哪怕是单向网络传播都还经常滞后推送,这直接影响了文章的下载和引用。移动时代以专题形式组织信息的方式和不搜即得的推送方式给地方高校期刊设置的各种专题突破门槛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机会,从而另辟蹊径来提升期刊影响力。

(二)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建立虚拟的地方高校期刊联盟

虽然传统的编辑部体制还未触及,即各高校期刊仍保留各自主办单位和编辑部实体,保留各自的纸本期刊出版,但媒体融合发展必定是期刊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因此,地方高校期刊可在不突破原有体制条件下建立虚拟联盟,其意义在于:一是促使区域内期刊加强沟通和联系;二是通过这种虚拟联盟形成一系列专业性和特色性的数字期刊。各学术期刊只将拟发表的文章通过数字的形式进行重新整合,集合成一些专业性和专题性更强、具有规模影响的期刊内容。这一改革也是对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主动回应。2015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中也鼓励高校出版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三是随着合作的深入和信任的增加,可深化到全流程合作。从选题策划,共同组稿开始,发掘各自优势资源,进行互补性合作,共同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和最终的数字化出版与运营,以实现期刊的专业化、集约化、网络化出版。这种抱团取暖的合作方式对于区域内地方高校期刊来说是一种最经济、风险最小的改革创新。因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不脱离现有评价模式的情况下,能进入在线数字出版平台的要么加入现有网刊,要么在现行数字出版平台增加一个地方高校期刊的网刊。现有网刊加入的门槛很高,几乎是名刊名栏俱乐部,地方高校期刊很难加入,而超星“域出版”虽是另辟蹊径,快速提升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平台,但毕竟这个平台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术共同体认可的评价体系。因此,当下行得通的做法就是在被认可的在线平台上、依据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地方期刊虚拟联盟。

(三)数字出版转变了编辑的观念与身份

随着《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过,广电总局培训中心组织的编辑培训主题基本围绕媒体的融合发展来开展。经过几轮培训,媒体融合的理念已被编辑普遍接受。只是在传统体制内,编辑的工作已形成了固定模式,即被动的围绕办刊而办刊。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稿、审稿、定稿排版、出版发行等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编辑的价值是什么,编辑应该做什么,是否具备迎接新的挑战的能力。数字出版环境下,比如“域出版”,呈现给读者的是各种专题域,而不是整本期刊的封面和各个栏目,传统期刊被肢解,编辑的策划、审校、排版、发行等核心工作似乎显得无足轻重,将使编辑陷入职业发展的困境。那么,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陈未鹏认为互联网+时代,学术编辑应以“学术出版经纪人”为职业新定位。这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编辑拥有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策划能力,还需掌握数字出版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网络传播的各种能力,如学术营销推广能力。尤其要清楚的认识到,在信息呈裂变式发展和病毒式传播的网络化、移动化时代,受众更需要有人帮助其从庞杂的信息中选择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还是信息的选择者、索引者和解读者。

媒体融合发展给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错位发展、另辟蹊径发展的机会。作为民族类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又有哪些进行改革创新的可能空间,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梳理出民族类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的短板在哪,优势何在?虞晖认为民族类期刊应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的内容优势就是政治立场坚定、阵地意识强大。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应当成为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成果,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此外,身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也是其发展优势。但是,与大多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面临的挑战一样,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的短板在于先天基因不足,信息技术力量跟不上,编辑人才队伍有待充实和提升,作者群规模不大、研究水平一般,读者群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媒体的融合来弥补这些短板是每一个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