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CN:10-1664/G1)内容丰富、思想健康,2020年创刊,目前以双月刊形式发行,刊物对外积极扩大宣传,致力于提高杂志质量与影响。作为一份专注于记录、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刊物,其办刊宗旨深远而崇高。它不仅承载着记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记录,是杂志的首要任务。它像一位勤勉的史官,走遍千山万水,深入田间地头,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下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还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都在杂志的页面上得到了生动展现,让后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研究,是杂志的学术支撑。它汇聚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理论宝库,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保护,是杂志的使命所在。它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倡导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防止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因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而消失。同时,杂志还通过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非遗理论与实践_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非遗理论与实践_传统手工艺、形态·方法·路径、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
①各级标题不得使用引文标示。正文中如需对引文进行阐述时,引文序号应以逗号分隔并列排列于方括号中,如“文献[1,2,6,9]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②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③文章中凡出现有意或无意造成的不规范现象,该刊编辑均有督导审查之责,其审查过程应有作者及审稿人的参与。而编辑将遵循出版社的撤稿指南以及其他可接受的学术原则来选定处理问题的方案。
④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及时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⑤摘要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字数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以“本文”、“作者”作为主语。
⑥题名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用标点符号。一般不设副题名,确有必要时,用冒号将副题名与主题名分开。
⑦全文图和表分别统一编号(即:图1、图2,表1、表2……)。复杂的图如果不能在Word文档中直接绘制,请用绘图软件绘制生成单独的文件。图和表均须有图题和表题。
⑧每篇参考文献,要求注明在文章中的使用位置;参考文献,必须方便读者查找,至少要能找得到,一般包括作者名、文献名及文献出处三个部分。
⑨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公关项目,应在首页脚注中说明,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在投稿时上传基金证书复印件。
⑩凡投至本刊邮箱的稿件都将在中国知网“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文字重复率在10%~30%的文章将返回作者修改,文字重复率超过30%的文章作退稿处理!
一对一咨询服务、简单快捷、省时省力
了解更多 >直邮到家、实时跟踪、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间环节享受低价,物流进度实时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杂志,匹配度高、性价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邮编:1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