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汉籍研究集刊》是由国内高校汉学研究机构与海外学术团体联合创办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杂志以“发掘域外汉籍文献、深化跨国汉学研究”为宗旨,致力于推动汉文化在东亚及世界传播的研究。其诞生背景源于全球汉籍研究范式的转型:随着国际学界对汉文化圈互动的关注升温,散落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汉文典籍作为研究中国典籍海外流布、异文化接受与再创造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该刊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汉学研究中心与日韩、欧美多家汉籍收藏机构合作协办,依托国际学术网络,系统整理域外所藏汉籍善本、稀见文献及“和刻本”“朝鲜本”等特色版本,并关注汉籍在异域的翻译、注释与创作。其学术定位聚焦三大方向:其一,文献学层面,通过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法,揭示域外汉籍的存藏脉络与文本流变;其二,思想史维度,探讨典籍在跨语境传播中的诠释差异与文化适应;其三,跨学科视角,结合数字人文技术,构建汉籍传播的全球图谱。
刊物常设“稀见文献辑考”“海外汉学个案”“域外藏书文化”“学术访谈”等栏目,既刊载传统考据研究,亦鼓励理论思辨与方法创新。例如,曾专题探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中的明清社会观察,或利用日本“唐抄本”校勘中国古籍佚文。其国际编委团队涵盖中、日、韩、越、美等国学者,体现了“全球汉籍研究共同体”的学术理念。
作为域外汉籍研究的先锋平台,该刊不仅填补了汉籍跨国传播研究的学术空白,更推动形成“文献—思想—文化”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建设数字数据库等延伸项目,它已成为联结海内外汉学界的桥梁,为重构东亚文化互动史提供了扎实基础,彰显了汉籍作为“世界性文本”的学术生命力。
東亞漢文學研究、東亞漢文小説研究、日本寫本研究、書評等
①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应精确到月;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②基于委托课题形成的论文,需征得课题委托方同意公开发表。杜绝为规避重复率检查采取变相抄袭行为。因抄袭等原因引发知识产权纠纷,作者将负全责,编辑部保留追究作者责任的权利。
③题名:恰当、准确、简明、清楚的反映论文全部重要信息,尽可能将表达核心内容的主题词放在题名开头,保证检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慎用缩略语、特殊符号、疾病例数等。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④插图都要命名,应有中英文对照,如“图1.……(Figure1.……)”,图的名称标在图的下方,与插图形成统一的整体。
⑤观点要明确,内容有创新,论证须缜密,引文须准确,应体现出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来稿文责自负。稿件若涉及版权等问题,由作者自负责任。
⑥注释是对论文中特定名词或新名词的注解。注释可用页末注或篇末注中的一种。选择页末注的应在注释与正文之间加细线分隔,线的长度不应超过纸张的三分之一宽度。
⑦关键词: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术语,一般应选取3~5个能准确反映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及研究地点的词。词与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⑧文献类型的字母标识: [M]为专著,[C]为论文集,[N]为报刊文章,[J]为期刊文章,[P]为未出版之会议论文,[D]为未出版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需注明学校),[R]为报告,[CD]为光盘。
⑨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
⑩请勿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原稿。如出现相关问题,责任自负,本刊编辑部概不负责。
一对一咨询服务、简单快捷、省时省力
了解更多 >直邮到家、实时跟踪、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间环节享受低价,物流进度实时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杂志,匹配度高、性价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豊臺區太平橋西里38 號,邮编:1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