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0 02:39: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坚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过程,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延伸到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领域,不少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抱以较高的期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没有像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成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1]因为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入园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如果连基本的“入园”都得不到保证,那么所谓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搁浅。

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前教育”、“幼儿园”、“幼儿教育”并含“信息化”或“信息技术”等为主题词进行专业学术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2012年①。检索到相关文献496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42篇,学术期刊439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类13篇;2007年至2012年间,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如图 1所示。

笔者借助陈超美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II版本,对496条文献记录进行主题词提取,以期全面、可视化地呈现近年来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得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如图 2所示。

从图 2可以看出,2007年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最为集中和丰富,中心影响度也较大。其中,“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整合”等关键词成为这一年度的研究热点。2008年至2012年,研究热点平稳过渡,从过多地关注信息技术逐渐转移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学习兴趣”、“教育资源”、“教学情境”、 “信息化”、“学科整合”、“家园共育”、“电子白板”、“交互式”、“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等热点词的出现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尽管学前教育信息化受到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我们还缺乏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全面了解,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就不能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非常有必要。根据图 1和图 2,结合与学前教育信息化相关的496条文献内容,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

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标准中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家园合作、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信息化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必然要求幼儿园处于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拥有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适宜的信息化资源、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等,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2012年9月,“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该系统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监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该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是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除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决策支持外,一些省市地区也早早意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以此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2009年,《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年)》[3],该行动计划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建设与发展。该行动计划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三年内要在北京各区县建立60个学前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北京地区的高质量、安全、稳定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前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网络交流;普及示范幼儿园及一级一类幼儿园网络平台的建设,逐步推动、引导其他级类和性质的幼儿园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9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制定《浙江省幼儿园装备 规范(试行)》(浙教办技[2009]173号)。该规范将信息技术装备配置单独列为一项,其中计算机教学办公配置、网络中心、闭路电视系统属于选配项,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属于必配项。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对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有:每个班配备有多媒体系统,每个幼儿园配备网络办公区,要建立幼儿园网络校园,幼儿园广播系统及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

2011年《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沪教委基[2011]88号)。该要求从园所网络环境配置、园所基本配置到班级信息设备配置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除了配备1个多功能活动室,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多媒体资源室,提供可访问连接互联网或区教育网、园所内部资源的电脑,供教师或幼儿、家长访问相关多媒体资源;建议每园配备一定数量的笔记本电脑,提供给教师用于移动办公和外出学习培训使用。

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豫政办 [2012]169号),标准中将电视机、DVD、录音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作为园所的必配设备,而办公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广播系统等较高一级的多媒体设备则根据园所的经济实力选配。

此外,在天津、辽宁、吉林、四川、重庆等地也相继了相关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从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到数字化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具体要求。

这些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选,积极推动了幼儿园所信息化建设,形成鲜明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4]从2006年就开始“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建立起一套集管理、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网络运行模式,以幼儿园信息化管理促进教师发展、保障幼儿园安全、推进家园共育为目标。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5]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建设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海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从最初单一的信息逐步拓展到涵盖管理、教学、培训、支持的综合服务领域。[6]

尽管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对学前教育信息化体现出较多的关注,各地也在积极地实践探索。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各省市地区应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水平适宜地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法规、标准。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只有1.3%,而国际平均水平为3.8%,由于政府保障水平低,导致学前教育中民办比例甚高(2010年,中西部地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高达80%以上[7]),同时办园质量参差不齐。[8]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平衡,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幼儿园的网站、局域网等设置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请企业代设,所以一些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民办幼儿园就脱离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轨道。[9]当前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成为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几乎可以100%地实现网络连通,信息化设备不断升级更新。但对于一般的城市来说,离这样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而对于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这样的目标遥不可及,因为基本的“入园”问题还未解决。

东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经费投入比较充足,发展得比较充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本的园所建设及普及问题仍未解决,幼儿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受到重视和有力的支持,但有条件的省市在学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当中,建立多媒体活动室、幼儿班级里也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DVD等硬件设施。部分发达地区还配置有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基本实现了“园园通”。

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幼儿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理解还比较狭隘。其中幼儿园的配置率达到70%以上的设备有联网的计算机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其中录音机的配置率达到了92%,而投影仪和幻灯机、数码摄(照)像机等的配置率则大部分不到50%。有52%的幼儿园配置有多媒体教室,有38%的幼儿园配置有广播系统,只有24%的少数幼儿园配置了专业计算机教室,而视频会议室、报告厅等其他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寥寥无几。[10]而中部地区的硬件设施配置也不够完善:尽管所调查的幼儿园100%的配备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摄像机等设备,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呈现显著差异;省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73台,市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4台,民办幼儿园仅为0.02台。[11]

相对而言,上海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3年,上海市99%的幼儿园可以通过拨号或ADSL上网,建成园内局域网的就占61.5%,教师可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VCD/DVD和录像机。2004年,上海市还为幼儿园创建了“园园通”管理应用平台,截至2011年,“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为全市18个区县,近千所幼儿园的3万多名教师、20多万户家庭所用。2005年,上海全市幼儿园宽带安装率达到73.4%,各幼儿园计算机平均拥有量为13台。2009年,各区县园所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园园通宽带,根据区县、园所实际,添置、构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添置了电子白板、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大量信息化应用设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020年)》中强调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面对经费投入的比例与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需大量经费的矛盾,我们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企业共同参与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和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有IBM公司和安康家园(又名安康“公益”网络项目)。2001年,IBM公司与我国教育部合作,将“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引入中国,截至2010年,IBM已向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捐赠了3400多套总价值6800多万人民币的“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和配套软件,在全国范围内150多个市、县建立起了600个“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中心,直接或间接培训教师超过1万名。“小小探索者”项目以捐赠多媒体儿童学习中心及配套的教学软件为基础,通过为合作幼儿园组织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进一步探索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提高幼儿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教师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3]截至2012年11月22日,共有18712所幼儿园、519154位老师加入安康计划。吉林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起点就是安康家园。针对吉林省私立幼儿园多、信息化支撑程度低、建设资金几乎为零的现状,安康家园雪中送炭,“借力”推进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14]

我们应参照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根据幼儿园的不同等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的现状。比如,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加快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所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服务功能,探索适宜幼儿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可以加大普及和推广互联网、“园园通”,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没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传统的信息技术设施配置,如录音机、电视机、摄像机、DVD等。

四、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的保证和重要支撑,是支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集成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15]

目前已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幼儿教育资源库(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各园课件制作素材库等。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在幼儿园、教师、家长及部分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教育部门都建立了学前教育网站,幼儿园也有自己的独立网页、班级博客、家园互动平台、幼教主题论坛等一系列的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山东学前教育网、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网(http://e-predu.com,河南大学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所主办)等网站上的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内容丰富。这些网站大都传递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最新信息,倡导学前教育的最新理念,为领导决策和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为全社会的早期教育提供信息服务。

但专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网络资源较少,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还很不成熟。在兰州,幼儿园网站(网页)普及率为36%,主要用途集中在幼儿园宣传、教师间分享教学信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而为幼儿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几乎为零。[16]上海学前教育网是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成果之一,是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更是集聚上海市优秀活动设计、课件、素材等的课程资源库。上海学前教育网多渠道整合上海市幼儿园课改成果,凝聚各方专家、名师,悉心打造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资源,相继推出幼师、家教、早教频道,重点建设“课程教材”、“06游戏”、“06医院”、“06厨房”、“06悦读”、“家教”、“03宝宝养护”等栏目。通过优化整合、共建共享幼儿园课程资源,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提升了幼儿园教学质量。[17]

相比之下,国外的儿童教育及社交网站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2012年国外评出最受欢迎的15个儿童网站,[18]其中排名第一的Nick网站每月访客量近500万人次。国外的儿童网站专业性强,分类明晰。如网站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类、娱乐类和成年人类(针对老师和家长),其中教育类网站下又细化为动物、艺术、数学、音乐、科学、太空等七小类。并且这些网站的内容绝大多数以玩为主,是为了让儿童了解一些他们平时比较少接触的东西,而不是让孩子记住什么知识。这些网站也都定位准确,根据网站内容分级,让相应知识水平的孩子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关键的一点是国外的儿童教育网站还关注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它们会教孩子如何在上网过程中保护自己的隐私,还专门为家长设立了“for Parents”网页,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提供建议。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幼儿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即使幼儿园配备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也无法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另外信息化资源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有的资源很难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要与当前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特点保持一致,设计要符合幼儿学习的习惯和心理特点。同时,也需要专门的设计与开发人员参与,将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呈现,并按照幼儿在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并借助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或“园园通”进行共享。

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是时展的趋势,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这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在 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整合质量,关系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如果幼儿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那学前教育信息化将成为空谈,信息技术也无法在幼儿园中发挥优势,培养儿童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也无法实现。而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培训机会,国家也没有制定有关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自200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就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截至2007年底,完成了1200多名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并先后培训了4万名省(县)级骨干教师;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启动了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有近4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掌握得较好,而对投影仪、幻灯机、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的掌握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从未使用过PowerPoint、Excel,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显得尤为欠缺。[19]

缺少专业的培训机会是阻碍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且培训收效甚微。在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只有64%的幼儿园偶尔展开信息化教学培训,还有9%的幼儿园从未进行过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培训,经常开展这方面培训的幼儿园还不到总数的1/3。[20]可喜的是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训。其中,在大部分省市的培训中,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师水平。2010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学历的统计情况显示,直辖市及东部地区以上海地区为例,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的占到45.95%,大专及以上为93.6%;而中部地区以河南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为60.3%,中专39.7%;西部地区以甘肃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比例占70.23%,中专比例占29.77%。[21]

因此,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经趋于“个性化”,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已熟练掌握,能够根据本园所的特点进行适宜的信息技术应用,那么在培训中则主要注重理念的学习,如听专家讲座、报告讨论等形式。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大众化”,虽然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定位和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还不十分清晰。那么在培训中除了学习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理念的学习和渗透。比如以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导的参与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22]

六、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完善家园共育的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丰富的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三是家园共育。

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教学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不仅将信息技术与语言[23]、健康[24]、社会[25]、科学[26]、艺术[27]等领域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整合,有的幼儿园还专门为幼儿开设电脑课[28],一时间引起家长和社会的热议。在2006年,《上海市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分析》[29]一文中作者曾提到,面对该如何在幼儿园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设立专门的电脑教室,并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这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还未转变,未将计算机作为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助推器”,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严重。

虽然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但实践的多,学术研究的少;新闻报道的多,用实验和数据说话的少。网络上不乏各地幼儿园教师共享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教学的主题案例、视频资料、课题研究等,如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题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区域游戏整合的研究报告》[3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31]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G05161)、“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项目编号:4-05-21-085)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也在网上公布研究会“十一五”、“十二五”的立项课题,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方面的课题有:“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政治部幼儿园)、“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合作和沟通的实证性研究”(广州);[32]但这些大多是地市、基层幼儿园所或研究机构的实践心得,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深度。

篇(2)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到会并发表了讲话,来自成都、北京、上海、南京、太原、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兰州、武汉、南昌、广州、青岛、厦门、苏州、唐山等20多个城市及陕西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领导莅会,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上海市市西中学林勤副校长等40多名不同城市的知名中学校长参与论坛,来自海峡对岸的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介绍了讯息科技装备在台北高中以下学校的配备与运用情况。德州仪器等10家知名教育装备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此次盛会,并为大会带来了前沿技术展示和校园应用案例。

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已分别在南京、广州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围绕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研究探索书香校园智能化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本次大会在报告质量上严格把关,主论坛、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以及实验教学分论坛均呈现出了多份精彩的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论坛上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作了题为《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的报告,为大家展示了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本位思考,勾勒出成都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另外,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发言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李校长以轻松、幽默的演讲风格,为教育装备工作者解答了学校装备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本届论坛的2个分论坛也同样精彩,报告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来自教育装备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方针指导,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还有来自企业方面对于教育装备研发和试用推广的案例。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龙树基主任在实验教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试论学前教育装备工作的建设和发展》的报告。龙主任通过枚举广州市的部分特色幼儿园案例为与会嘉宾勾勒出广州市学前教育在教育装备方面的发展蓝图。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技术科宋涛科长在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重视细节规划 成就技术之美》的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具体案例图片阐述了信息化装备配置在工程施工和后勤应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细节规划来实现信息化装备技术之美的观点。

本次论坛收到论文496篇,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陈庆同志的《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装备的探究》等10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40篇论文获鼓励奖。

篇(3)

1.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2.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

3.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4.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5.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6.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

7.学前教育的质量与表现性评价——以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价为例

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

9.规模与质量:集团化幼儿园发展的现实诉求

10.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的内涵、冲突及其实现——兼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规避

11.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其政策建议

1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

13.不同类型幼儿园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分担比例及投入差异——基于3省25县的微观数据

14.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

1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

16.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对策

17.《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

18.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

19.开封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积累及健康风险 

20.某城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21.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22.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与基本内容

2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24.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25.幼儿园教师失衡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26.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27.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8.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 

29.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

30.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

31.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现状考察与批判——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32.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

33.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

34.“人事”:一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人事管理的新模式

35.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编制与现状分析

36.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37.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

38.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基于SCL-90量表研究的元分析

39.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园长培训课程构建

40.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其干预策略

41.完善我国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政策的思考 

42.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3.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

44.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

45.开封市幼儿园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46.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47.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8.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49.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50.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比较  

51.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

52.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建议

53.长株潭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4.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

55.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善策略

56.初任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状况及其对职业承诺的影响

57.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

58.幼儿园结构变量与教育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幼儿园为例

59.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60.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

61.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

62.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比较研究

63.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及其启示

64.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 

65.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

66.制定幼儿园评估标准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67.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68.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可行性、执行情况及效用度分析

69.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70.工作投入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71.中儿园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

72.幼儿园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及其改善

73.不同主体视野中“好幼儿园”标准的比较

74.课程改革: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75.《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的特点、结构和信效度检验

76.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

77.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78.微信公众平台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与开发

79.困境与出路: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探究

80.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关系研究

81.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环境研究——基于武汉市某幼儿园的调查与实验

82.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83.1996-2013年我国幼儿园学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4.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探析

86.普通幼儿园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

87.扬州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88.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比较研究 

89.幼儿园收取“赞助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90.对把家长满意度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最主要依据的质疑

91.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综述 

92.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

93.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新方式:母亲会所 

94.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 

95.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96.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97.武汉市幼儿园降尘Pb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98.从不同类型幼儿园经费收支状况看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

篇(4)

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是湖北省恩施州电教装备工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继2011年在恩施市、鹤峰县两县市投入4 400千万元实施第1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之后,去年湖北省教育厅又投入6 000万元,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等县市电教装备站主动向恩施州教育局请示,恩施州教育局积极向县市政府汇报,争取落实配套经费;在恩施州教育局积极督办的基础上,恩施州政府将配套经费列入对县市政府教育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恩施州教育局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纳入对县市教育局年度教育目标考核内容。经过多方争取,6个项目县市配套资金1 00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合计投入1.2亿元实施第2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目前正在6个县市的98所初中、447所小学、116个教学点、5个特殊学校中推进。据统计,到2012年12月31日,恩施州已建成初中标准化实验室392个、小学标准化实验室220个、初中“班班通”2 103个、小学“班班通”3 906个、计算机18 045台、校园网站122个、互联网接入点455个、初中图书室125个、小学图书室398间。

2 开展各种电教装备活动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管好、用好这些设备。一方面,各校以“班班通”应用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恩施州教育局2012年11月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在分管领导带领下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进行调研,2012年12月14日下发《恩施州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就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开展各种师生竞赛活动,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设施设备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2.1 组织师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组织师生参加“第6届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暨第12届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软件大奖赛”活动,共选送学生作品191件,教师作品44件,参加湖北省复赛、决赛。经湖北省专家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获湖北省电脑制作作品一等奖7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52件;获湖北省NOC活动学生作品一等奖8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8件;获湖北省NOC活动教师项目作品一等奖4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12件。NOC决赛在北京举行,恩施州巴东县京信友谊中学学生周轩锋、凌怡婷代表湖北省赴京参赛,分别获一、二等奖;辅导教师秦长缨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光荣称号。这是恩施州在此竞赛项目全国决赛上首次获奖。

2.2 组织全州第7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活动

经过学校、县市评选和推荐,恩施州专家组评审,共评出论文类一等奖96件,二等奖392件,三等奖213件;教学设计类一等奖46件,二等奖123,三等奖60件;教育叙事类一等奖17件,二等奖26,三等奖16件。

将恩施州一、二等奖的作品推荐到湖北省参赛。获省论文类一等奖122件,二等奖138件,三等奖211件;教学设计类一等奖42件,二等奖54件,三等奖73件;教育叙事类一等奖8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23件;恩施州电教装备站获湖北省优秀组织奖,恩施市、建始县、咸丰县、利川市电教装备站获得团体优胜奖。

恩施州作品被湖北省推送到全国参赛的作品有1件获得一等奖、4件获得二等奖、7件获得三等奖、1件获得优秀奖。宣恩县民族实验小学、建始县民族实验小学、鹤峰县民族实验小学分别获得学校组织奖。

2.3 组织恩施州教师参加2012年湖北省教师电教作品大赛

恩施州选送17件作品参赛,其等奖3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5件。恩施州电教装备站获最佳组织奖,来凤县电教装备站获团体优胜奖。

2.4 组织教师参加第8届全省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和湖北省“我读书·我快乐”读书征文活动

经过初评共选送144件作品到湖北省参评,其中一等奖7件,二等奖22件,三等奖43件。

3 开展恩施州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 促进实验教学工作

2012年,恩施州39 411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及格率为89.75 %。2012年3月,恩施州教育局下文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恩施州教育局统一命题、制卷。5月,组织考试,各县市根据恩施州教育局统一制定的标准在考前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统一了监考标准和评分尺度,增强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各考点按照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分组,有序组织学生进入考室、随机抽题、现场操作、现场评分、当面亮分,整个运行过程严谨有序、公正、公平、公开。通过考试,强化了师生重视实验教学的意识,推动学校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改善学校实验教学工作。

4 加强恩施州县市教育网络中心建设 发挥教育政务网站绩效作用

恩施州县市教育网络中心建设得到了各级教育局的高度重视。2012年12月,恩施州教育局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划拨40万元专款,更新了恩施州教育网络中心部分设备,保障网络畅通。同时,恩施州教育局还划拨专项经费改版升级恩施州教育信息网站,提高了网络的访问速度和服务功能。2012年,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教育政务网站绩效评估工作中,恩施州教育网络中心被评为市州级优秀网站,在17个市州级教育局网站中排名第二;巴东、建始、利川、恩施等县市教育局网站被评为县(市、区)教育局优秀网站。

目前,从总体情况来看,恩施州电教装备工作喜忧并存,喜的是硬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软件、管理和应用上,县与县、校与校之间差距仍然很大。

5 以实施国家项目为契机 继续推进学校电教装备建设标准化

一是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按照部颁标准完成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和音体艺美等教学仪器设备实施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电教装备建设水平。目前,恩施州电教装备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还没有实现电教装备的均衡发展,在电教装备标准化进程中还存在着重信息技术装备,轻传统、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的思想。教育现代化是多方面的,电教装备现代化也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现代化,还应包括:实验室设备设施的现代化、图书及图书室设备设施的现代化、课桌椅的标准化、体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等等。各县市在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中一定要有大装备的思想。

二是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改善恩施州400多个教学点教育教学条件。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在实施上述两个国家项目过程中,要加强项目过程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国家项目建设按进度要求有序推进。同时,要规范县市和学校实施国家项目工程的资料档案,确保圆满完成国家项目评估、验收工作。

6 以完善和落实制度为重点 逐步达到学校电教装备管理规范化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成果。湖北省教育厅把2013年定为教育规范管理年,我们一要加强电教装备工作过程管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中小学实验室规程》、《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等有关电教装备法规,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电教装备工作制度,努力规范电教装备工作行为。设备配得再多、没有人管理就用不起来或者用不好。因此,各地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台账管理、实验开出计划、实验开出记录、仪器药品的使用记录、实验效果评价表,等等。

二要开展电教装备工作专项督查和调研,组织全州电教装备“校校行”活动。通过“校校行”活动,一方面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督办了解学校贯彻落实电教装备法规情况。

三要加强电教装备档案建设,力争对所有学校的实验设备和教学工作进行日常监测,完善反映学校电教装备教学工作过程的档案资料建设,坚决杜绝为了应付检查而制造档案的现象。

四要实事求是做好电教装备综合统计工作。中小学教育装备统计工作虽然只是简单的统计工作,但它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制定宏观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从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看,有的县市和学校在报送数据的时候随意性很大,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造成决策偏差。湖北省教育厅为了做好中小学教育装备统计工作,2012年专门拿出50万元研发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各县市要积极向学校推广,快速将这套管理软件使用起来,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益。

7 以持续应用为目的 努力实现学校电教装备应用常规化

持续应用电教装备设施设备,用已建好的电教装备设施设备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是电教装备的最终目的。这里围绕“持续应用”笔者强调如下4项工作。

7.1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自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恩施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装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急需提高这些电教装备的使用效率。

7.1.1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不开展实验教学或不开齐实验课,就是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切实把实验教学作为装备系统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加强领导、检查、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建立实验教学的长效考核机制,将实验教学工作纳入到常规教学工作一道进行检查和评估。

7.1.2 开齐 开足 开好实验课

各地要做到凡是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必须要开,不能缺项。开好就是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及课时计划随堂开,不能搞突击式开设实验课。在开设实验课时,要逐步实现从“讲”实验到“做”实验的转变,要逐步实现从部分学生参与到全体学生参与的转变,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1.3 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评价

只有开展对学生实验及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评价,才能找出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013年,要切实做好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工作,充分发挥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对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是电教装备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很强的业务性和政治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每项工作,注重细节,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确保师生、家长、学校满意。

7.2 抓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推进恩施州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和推动力,2013年,完成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的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是恩施州政府10件实事之一,也是抓好教育信息化试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抓好此项工作,是2013年恩施州电教装备工作的首要任务。

7.2.1 明确责任 加强领导

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以州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恩施州教育局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恩施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科、督导办公室、恩施州电教装备站、恩施州教科院负责人为成员,设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恩施州电教装备站,由恩施州电教装备站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在恩施州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努力推进恩施州教育信息化。

7.2.2 统筹部署 分类指导

根据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7.2.3 试点探索 积累经验

为了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2012年恩施州教育局和有关公司合作在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和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就“班班通”、“课内网”地应用进行了实验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此项实验要在恩施州39所试点学校全面推开。笔者认为,各试点学校目前要做这样4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学校信息化基

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二是利用“课内网”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特别要注重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用一根网线将城市试点学校和农村边远学校对接,让农村边远学校师生能够共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四是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

7.2.4 以点带面 持续应用

各县市要加强对本县市试点学校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支持。在试点过程中,要以“班班通”设备持续应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应用效益,在抓好试点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试点学校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学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全面提高所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7.3 加强各级教育网站建设 切实开展恩施州中小学校校园网站绩效评估工作

今年各级教育网站建设的重点是突出新闻、信息公开、公众互动、资源共享4大核心功能,各县市、学校要按照湖北省网站绩效评估要求开展工作,做好迎检准备。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23-03

随着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阶段,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能上学”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好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面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为了不使“后普九”阶段的义务教育沦为“空洞的胜利”,必须转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

置身信息化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优质资源共享:课堂教学的直接推动力

优质教育是时代的诉求,是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必然发展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优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质教学的实现。而优质教学的实现必然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前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步入信息化时代,资源不再如以往社会那般只能以物化形态出现,大部分资源能够以信息的形式呈现,而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无限制共享。这样,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以信息的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的网络资源平台,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等。以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为例,“基教联盟”是“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1]。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教育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联盟中32所全国知名学校共同承建。有意加入“基教联盟”的学校均可向联盟提交申请,加盟的学校的教师均可免费使用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联盟已有加盟学校1271所、40383条优质资源和642110位实名用户。诸如此类的由网络承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原来由于区域地理位置限制所导致的资源瓶颈,让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像发达地区的教师一样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的局限性,从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中分享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创设自身的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目前教师教育改革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不容忽视。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培训机会不足与培训质量不高、社会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教师的生存空间和专业发展的时间,都成为当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2]。因此,如何利用教师有限的专业发展时间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教师培训应该走出传统培训的固有形式,采取面授加远程辅助的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邮件传输的函授教育,也不同于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育,它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现代远程教育更以其传输效率高、多媒体性、即时反馈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优于传统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师专业培训的有力补充,其主要以教师培训网站为平台,由培训者引领、指导和管理评价。“它不仅提供了各种理论知识、课改动向、丰富的资源,而且规定了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和测试”[3]。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教师网联”)为例,“教师网联”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网站设有“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教研天地”等专栏。“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资格认证、信息技能培训、教育基本原理、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校德育等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教研天地”则提供课改前沿、教学有方、教案精粹、课件制作、教研论文、学科教研、教学研讨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源。其他有特色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站还有“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设有教师空间和在线答疑两个特色栏目。“教师空间”有利于来自不同地区和学科领域的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在线答疑”,一线教师可以向专家请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专家给予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从而帮助教师发展。

三、E-learning: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而“作为人的发展,差异与个性是其本质所在”[4]。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需要在这个统一要求之上增加一个新的指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它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才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赖于基于学生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寻求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E-learning。E-learning主要指基于网络的学习,它通过网络技术来设计、执行、选择、管理、支持和扩展传统的学习。它“以数字化的互联网平台为环境,自主在线学习为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手段,将学习者、资源开发者和专家组成互联网社区,通过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在无限的可扩充的功能模块中,体验新型的较多的灵活性”[5]。E-leaning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信息与资源广泛的来源和共享能力、更多知识获取的机会、更快地吸收最新的资源、更加量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展开学习,E-leaning通过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以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方式面向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和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必然。E-learning上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目标和层次细化,实行任务驱动,使自主化学习真正能够实施,为个性化学习的效果提供有效保证。同时,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跟踪学习时间、学习参与方式、学习测试效果等统计,量化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上的建议,一方面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参照标准,以改进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四、虚拟教育社区:教育文化发展的新阵地

文化是教育的土壤,而教育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教育中各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而进行的交互活动,而健康的教育文化既是这些交互活动的剂,同时也是这些活动的结果。因此,以优质均衡为目标的义务教育必然要致力于营造健康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文化总是囿于特定的时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活动,其发展总呈现明显的惰性。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传统的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的需要,更新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而随着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阵地——虚拟教育社区。

虚拟教育社区是由具有教育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 通过网络互动从而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虚拟空间具有跨地域性(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阻碍)、去时间性(获得即时的互动及资讯)、互为主体性(以独立个体的身分进行沟通,而非传统媒体社会的单向传输性质)等特质”[6]。这些特质使得虚拟教育社区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的汇集之地,从而具备创生一种新型教育文化的可能。以“1+1教育社区”(网络社区)为例,该教育社区的成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管理者、一线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虚拟教育社区中,有各种活动模块,例如“观点争鸣”、“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在这个教育社区中,不同成员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是理论指导者,他们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整个社区的精神引领者,能够为其他成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向一线教师了解当下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者,在社区中他们可以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师的最新动态,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同时也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家长们则主要与学生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寻求教授和教师的建议和帮助。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即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的文化,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当这些成员从虚拟教育社区回到现实的教育中,他们就会带入在虚拟社区中所得的各种观念和文化,从而促进在实际教育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的演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共享共建联盟简介, http://www.g12e.org/help/index.shtml.

[2]陈海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案例与对策[J].中国电化研究,2010(12).

[3]潘玉霞,汪颖,张露丹.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促进农村教师培训跨越式发展[J].成人教育,2011(9).

[4]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

篇(6)

【关键词】儿童编程能力;游戏化学习;Scratch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36-04

引 言

程序设计教学在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儿童编程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儿童对编程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游戏是儿童生活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寓教于乐学习方式的倡导,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儿童编程教学模式逐渐进入计算机教育的视野。儿童在游戏的氛围中进行编程学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情况,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编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儿童的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切实推进STEAM教育。本研究利用Scratch平台可视化及模块化的优点,对已经封装好的程序模块进行自由的拼接,儿童运用程序设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儿童编程能力[2],以实现预期功能。

相关研究

信息与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新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K12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儿童编程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国外,美国组织强调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编程;英国为了提升儿童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提倡儿童从5岁开始学习编程[3];芬兰启动新项目为儿童学习计算机编程提供机会等[4]。在中国,为推进STEAM教育和培养儿童编程能力,教育研究者在计算机教育及编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儿童编程工具的应用层面,而且大多是借助Scratch可视化编程工具开展程序设计教学,以提高儿童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朱丽彬等将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应用于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5];袁庆从Scratch究竟能够为学生带来什么出发,表明Scratch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编程能力等方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6];凌秋虹为培养学生用程序设计的思维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 Scratch 作为编程教学平台引入课堂[2]。通过以上国内外儿童编程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国内也展开此方面的研究。

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式构建

1. 儿童编程能力分析

儿童编程能力,即儿童为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程的能力。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人类需要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以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呈现,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人的思想去工作,以实现某种功能及任务。

美国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出了“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提议将“21世纪技能”与K12教育体系紧密结合,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研究范式。面向21世纪的技能被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信息与交流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与职业技能[7]等。这几种技能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础条件。

结合儿童编程能力的特点和“21世纪技能”,本研究对儿童编程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如图1所示。儿童编程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和高阶能力两个部分。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高阶能力主要包括算法编程能力、将程序模块化能力、将编程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能力。

(1)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儿童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问题的需要,观察信息、比较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加工信息,其中观察和比较信息是儿童能够利用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的能力要求儿童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找出有用信息并加以整理;加工信息是组织信息源传递的信息并展示的过程,这是检验儿童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基本能力另一主要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能力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时必备的一项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儿童进行知识建构和智力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能力倡导儿童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合作意识使儿童优势互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创造性思维能力倡导儿童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2)高阶能力

算法编程能力:包括常见算法的掌握和算法改进创新的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提高编程水平的有效措施。

将程序模块化的能力:化繁就简,化整为零,提高程序的复用率。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到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将编程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要善于理清程序中各数据间的关系,找出相互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提升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调试程序的能力:编写程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未知的错误。在发生错误时快速准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个儿童在编程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 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型构建

北京大学的尚俊杰副教授认为:“游戏化学习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另一种是将头脑中的想法设计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8]游戏中的“学习性因素”,如情境、问题求解、竞争、关卡、挑战以及玩家与情境间的交互等,对游戏参与者的思维、认知、积极性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9]。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年基教版)把“游戏和游戏化”列为未来一年以内将被广泛应用的学习技术。简言之,游戏化学习就是游戏的机制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实践形式[10]。

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合在具体的游戏化学习中才能取得成效。编程学习枯燥乏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编程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对儿童学习特点及认知能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选择游戏化学习作为支持情景学习的方式。游戏化学习,作为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游戏化学习课堂中,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习者的自主发现和自我体验为主。游戏化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玩游戏中学习;另一种是设计游戏,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转变成游戏[11]。本研究采用儿童设计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游戏化学习,构建了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型中,儿童、教师和工具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该学习模型是以游戏化编程学习工具的支持为基础,主要包括学生探究学习、教师辅助指导。

首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主题,选择适合儿童进行游戏化编程的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制定学习目标,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提出游戏任务并设置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儿童也在不断地观察问题,在脑海里形成所要探究问题的雏形,在教师的引导下,使问题清晰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次,儿童设计游戏过程中,主要包括问题引入、学习探究、游戏编写、成果展示四个环节。在问题引入环节,儿童主要是对游戏的情景、角色、任务进行构想和设计;在任务及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方法;在游戏编写过程中,儿童需要进行游戏设计,制作并进行调试;成果展示环节,根据教师和其他儿童的意见或建议,对自己的成果不断进行改错及优化。在设计游戏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须在活动中对儿童进行辅助支持。儿童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理解很难时,教师就需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儿童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儿童进行学习跟踪及评价。

最后,儿童针对本次的游戏活动设计进行总结反思。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儿童能力的差异,有的儿童可能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过程,而有的儿童则需要进行反馈修订、发现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也要进行总结反思,综合评价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点总结,并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童通过对游戏的分析、设计、实现、优化和分享,螺旋上升循环迭代,加深对编程思维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

儿童编程学习活动案例

在儿童编程学习工具的选择上,笔者选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的Scratch工具来开展编程活动的学习。选此工具是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考虑。由于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地发展中,相对来讲并不成熟,那么使用成人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去编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国内的孩子,更是受到来自英语、数学、自然语言以及逻辑思维等多重因素的限制[12]。Scratch工具巧妙地绕开这些困难,利用Scratch平台进行可视化交互操作。下面以“吃鱼游戏”为情景,基于Scratch进行游戏设计,如表1所示。

结束语

通过对儿童编程能力现状以及Scratch游戏化编程应用的梳理,笔者认为,游戏化学习对于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利用适合儿童编程的工具,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开展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儿童编程能力。研究表明,儿童编程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儿童在兴趣的吸引下,不断地进行动手实践。总体而言,这种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将游戏化学习理论运用到课堂中,不仅有助于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提升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的连结性[J]. 学前教育研究,2013(7):3-7.

凌秋虹.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13-116+129.

姚鹏阁,颜磊,杨阳,郭光武,郭玉翠. 树莓派教育应用:儿童编程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 现代教育技术,2015(10):113-118.

陶媛.芬兰启动新项目为儿童学习计算机编程提供机会[J]. 世界教育信息,2014(5):77.

朱丽彬,金炳尧. Scratch程序设计课教学实践研究――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视角[J]. 现代教育技术,2013(7):30-33.

袁庆.将Scratch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85-86.

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2(5):86-90.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李浩文. 游戏化学习行为特征之个案研究及其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8(2):65-71.

陶侃.电脑游戏中“学习性因素”的价值及对网络教育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9):44-47.

鲍雪莹,赵宇翔. 游戏化学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电化教育研究,2015(8):45-52.

尚俊杰.游戏化是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8):10-10.

篇(7)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与创新,立足实际,在深入了解教学、教师实际的前提下,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追求课堂教学实效和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和谐、高效发展。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1. 学前教育。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不断提高。

2.义务教育。健全三级课程体系。严格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注重特长,发展个性的目标要求。

3.教师培训。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建立健全教师自主研修制度,促进师资均衡分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常规教学。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构建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推行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依据《云龙示范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的精神,制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常规化、规范化。

5.教研教改。充分发挥联合教研组的作用,建立联合教研组工作制度,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视导活动。强化校本教研管理力度,经常组织开展听评课、集体备课、反思等活动,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争取在小专题上出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6.教学装备。以督查为契机,抓实各校功能室器材的使用。认真抓好中小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查)。

7.办学条件。以合格学校创建为契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三、主要措施

(一)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1、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任务,切实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合格化建设,加快缩小区域之间的办学差距。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学校实验装备水平和学校图书、体育器材配备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2011年示范区将完成2所小学合格化建设工作。

2、做好控流保学工作,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采取家校定期联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留守儿童倍受关爱,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建立学校“三残”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三残”儿童入学率和特殊教育质量。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素质。

3、坚持德育为首的理念,充分挖掘新课程德育资源,积极推进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到课堂、渗透到学生心中。注重德育实效性研究,推行快乐德育。

4、积极创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狠抓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广泛开展科技、读书、艺体、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定期举办中小学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积极开展预防溺水教育周、防近教育周、交通安全教育周、预防血吸虫、艾滋病、等系列教育活动,抓好安全教育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6、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各中小学要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切实开展好艺体、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工作。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

7、认真做好小学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小学和初中都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坚持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

9.加强教师培训,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养。一是聘请专家讲学,二是组织区内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介绍,三是帮助教师正确定位,四是加强校本教研,五是定期安排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活动。

(五)加强教研、仪器装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0.教研工作。

认真抓好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督查。重点开展校际间学科教学研讨及交流,关注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以听、评课为切入点,进行提高质量的研讨,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提高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同时配合学校认真做好期中、期末两次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强化对中学毕业年级教学的研究和指导。首先是要认真分析2011年中考的情况和本届初三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对2011年中考的趋势进行研究并提出备考的指导建议和意见。(1) 小编推荐与 2011年教育局业务部门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11.仪器装备工作.加强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和图书的安全防范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保管、维护等规章制度及考评细则。发挥电教、实验仪器的作用,提高综合效益。区教育局将对各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评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做得差的学校领导和电教、实验教师进行通报批评。

(六)坚持依法从严治教,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2、严禁义务教育阶段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快慢班。各小学、初中不得以任何名义分重点班、快慢班。

1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统一和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周课时数和作息时间。中小学生要保证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4、继续抓好学校常规管理。进一步落实《云龙示范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并在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教育局组织督查组,依据《云龙示范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对中小学常规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并及时将督查结果在全区通报。

15、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按规定要求办理转学、休学、留级和复学等手续。严禁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留级或变相留级,因病确需病休的要完善相关材料。

(七)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全面提高幼教质量。

16、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落实幼教“健康第一,保教并重,寓教于乐”要求,加强园际交流,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民办教育审批程序,清理整顿无证办学民办教育机构。

四、工作安排:

时间

工作安排

责任者

一月

1.组织期末联考,做好质量分析。

业务部门

2.完成2011年度教育技术装备综合统计工作

业务部门、学校

3.2011年下学期测试质量分析

各校教务处

二月

1.教师寒假读书活动

各校教务处

2.制定2011年业务部门工作计划

业务部门

3.制定2011年德育工作方案

业务部门

三月

1.召开教务主任会议

业务部门、教研组

2.开学工作检查

业务部门

3.做好控流保学工作,整理上报学籍数据

业务部门、学校

4.上交各部门工作计划、各年级实验教学计划、学校总课表、教师任课情况表、阳光体育活动方案及安排

各中小学校

5.合格学校建设工作指导

业务部门

6.德育主题活动——感恩教育

各中小学校

7.幼儿园工作督查、整顿。

业务部门

8.开展“七彩阳光”体育活动

各中小学校

9.建立qq教研群

教研员、骨干教师

10.启动课题研究:从农村教师到示范区教师的转型

教研组

11.学科文化建设活动(一)

各校教务处

12.中语、数、外教学研讨

联合教研组

1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征集评比(一)

教研员

14.教师结对成长活动(一)——签订结对协议

教研组

15.中小学毕业班复习研讨

各校教务处

16.启动书香校园建设活动

教研组

17.常规管理工作督查

业务部门

四月

1.校长论坛

业务部门

2.实验教学工作检查、评比

业务部门

3.幼儿园园际交流活动

幼儿园

4.科技节活动

业务部门、学校

5.德育课题研究——养成教育研讨

教研组

6.小数、中学理、化、生教学研讨

教研员

7.课堂观察(下校听课)

教研组

8.期中测试工作

各校教务处

9.教师课件制作作品征集评比

教研组

10.邀请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引领

业务部门

11.学科文化建设活动(二)

教研组

五月

1. 骨干教师展示课——送教下校活动

教研组、骨干教师

2.组织中考报名工作

各中学

3.中考体育考试

各中学

4.艺术节活动

业务部门、学校

5.学科文化建设活动(三)

教研组

6.小外、中学政、史、地教学研讨

教研员

7.优秀课例及反思征集评比

教研组

8.课堂观察(下校听课)

教研组

9.书香校园建设督查

教研组

10.教师论坛

教研组

六月

1.中考、小学毕业会考

各校教务处

2.小学、初中肄业班期末检测

各校教务处

3.艺体学科教学研讨

教研组

4.教研特色校展示活动(一)

教研组、承办学校

5.迎市书香校园工作检查

教研组、学校

6.邀请专家学者讲学

教研组

7.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

业务部门

8.“珍惜生命,远离”教育

各中小学校

七、八月

1.暑假校本培训

各校教务处

2.教师暑假读书活动

各校教务处

3.校长论坛、教师论坛

业务部门、教研组

九月

1.调整下学期工作计划

业务部门、教研组

2.开学工作检查

业务部门

3.做好控流保学工作,整理上报学籍数据

业务部门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活动

各中小学校

5.师生普通话大赛——推普周活动

各中小学校

6.组织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工作

各中小学校

7.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

各中小学校

8.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征集评比(二)

教研组

9.课堂观察(下校听课)

教研组

十月

1.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

各中小学校

2.中小学教学常规督查

业务部门

3.教师论坛——漫谈班主任工作

教研组

4.语文教研活动——三年级作文教学

语文教研员及骨干教师

5.教研特色校展示活动(二)

教研组、承办学校

6.优秀课件展示活动

教研组

7.书香班级建设工作督查

教研组

8.校长论坛

业务部门

十一月

1.实验教学工作专项督查

业务部门

2.开展消防安全日教育活动

各中小学校

3.合格学校建设督查

业务部门

4.向日葵计划、校本课程落实及开发工作经验交流

教研组

5. 数学教研活动

数学教研员 小编推荐与 2011年教育局业务部门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6.期中测试工作

各校教务处

7.邀请专家学者讲学

业务部门

8.抽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业务部门

十二月

1.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教育局

2.各部门上交工作总结

各中小学校

3.教师结对成长活动(二)——成果展示

教研组

4.教研特色校展示活动(二)

教研组

5.英语教研活动

英语教研员

6.优秀教研学校、优秀教研组评比

教研组

7.书香校园活动督查

教研组

8.全年教研工作总结

教研组

二0一一年一月

中小学期末检测

业务部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