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营科技论文

民营科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5 09:40: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营科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民营科技论文

篇(1)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万家(其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200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投资不足,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采用弹利,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有奖有罚,有功有过,奖勤罚懒,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5.4.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篇(2)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侵权

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二十余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为150595家,出口创汇已超过2000亿美元,上缴国家税金已超过3500亿元,联想公司和海尔集团已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在2006年确定的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中,民营科技企业77家,占总数的75%。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都是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然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 距。

一、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几年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整体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不少民营科技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护意识不够。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为只要是自己开发的成果就是自主知识产权,忽视对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有知识无产权、有产品无商标等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企业认为开发了新产品、新技术,不申请专利或不申请注册照样能够打开市场,根本没必要花钱申请保护;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进行成果鉴定,,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进而也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权利。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流失严重。首先,人才流动频繁。特别是掌握商业秘密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向国外流失,是造成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保密措施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有些民营科技企业保密制度不健全,加之领导和职工对保密不重视,往往无意中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另外,管理不到位。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对是否申请专利、申请授权后如何管理等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缺乏统一管理,随意放弃专利权,造成知识产权流失。

(3)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弱、维权成本高。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务范围的拓展,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侵权与被侵权的现象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和良性运转。来自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数据表明,2002―2003年,中国内地公司已经成为亚洲受到专利权打击最多的企业群体。“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但20万元以下的侵权行为我们一般不去追究,因为追究下去往往得不偿失。”天津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道出了不少企业对维权高成本和高难度的无奈。

(4)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不到位、管理弱化。我国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对设置知识产权管理专职机构和激励机制重视不够,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目前,许多民营科技企业既没有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规定,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发展了。绝大多数企业未设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大多由企业副总兼管有关工作;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专业水平较低,对知识产权研究利用的能力差,管理处于松散状态。有的企业只是将专利权、商标权作为一种摆设,无人管理,一旦看到自己的专利、商标有了市场、有了可观的效益,方才想到要保护知识产权;有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无人过问,造成专利年费因漏交而被视为放弃专利权以及商标权忘记续展等,导致企业丧失自主知识产权,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5)知识产权在管理体制、立法方面也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多头管理、侵权打击不力、维权成本高、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体制“瓶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涉及商标、专利、版权等主管部门,还涉及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以及海关、公检法等执法司法机关。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能形成打击合力,也容易造成多头执法,这些都给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相继出现。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发达国家由于在高新技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不断地扩展电子、通信、网络、生物领域的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而在我国,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而知识经济所涉及的一些高科技智力成果尚未被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之列,国内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存在一定差距。

二、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

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资产,越来越多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其核心竞争战略,也把知识产权视为与人力、资金、物力并列的四大资源之一。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意识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民营科技企业应增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的观点,增强全体员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树立既重视科技创新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并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即从选题、立项调研、专利与非专利技术查新、研发过程专利法律状态监控、阶段性成果管理、成果转化乃至商品化及市场化等各个方面,注意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保护。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制度,防止知识产权流失。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资源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资源效益。民营科技企业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总体框架进行运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专人管或兼管,或在相关部门兼设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同时根据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依法规范管理与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健全保密措施和约束机制,对本单位科技成果的技术商品消费特征,加强跟踪管理。

(3)适当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有效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民营科技企业尤其在创业初期应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经济科技实力,采取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一般来说,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内且有明显市场前景的发明,可申请专利保护;不易被通过“反向工程”破译的发明,可用技术秘密保护;科技论文、技术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皆可用版权保护,并应强化登记意识,以避免诉讼时举证困难。

(4)提高企业自我保护的能力。民营科技企业应从多方位关注和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及发展趋势,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司法救济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多角度保护。如果技术产品符合专利“三性”,应抢先申请专利;其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产品上市前要申请注册商标;产品的包装、装潢应采用外观设计或版权保护;其产品说明书要选择版权保护;委托设计的广告图案和广告语要明确版权归属。没有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轻易地被投机者以不正当的竞争方式乘虚而入,使产品丧失竞争能 力。

(5)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知识产权管理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尤其需要既有专业技术背景,又懂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直接关系到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败。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与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知识产权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 质。

(6)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一是积极为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要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人事、分配、奖励等多方面探索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有效吸引和使用人才、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二是为民营科技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技术创新环境,切实保证民营科技企业和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三是加强行政引导,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择优扶持。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等部门,应相互支持配合,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格执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信息系统与信用机制,使之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接,从而有效地维护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恰逢其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3-9(第001版).

篇(3)

真实的呈现出参考文献表明了作者对前人学术研究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认可,也表明了作者对科学的态度,更表明了论文作者对论文的参考阅读量的大小。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钮冰.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冯桂香.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发展与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飞.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233.

[6]杜丽娟.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李书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92.

[2]王长江,周洪光,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归的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2(08):99-101.

[3]李积权.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日本东京中城规划设计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28-35.

[4]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J].建筑知识,2016(2):1.

[2]朱继红.建材检测系统中常用控件与界面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代方远.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朱桐.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刘文.水利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与网络监控的研究及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吴贤国,李惠强,郭劲松.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J].建筑技术,2000.

[7]夏炜,卢余权,贾琳.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概述[J].

篇(4)

论文关键词:金融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找寻造成融资障碍的原因,最后从金融创新角度探求冲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新路径,从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自主创新主体中最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管是产品的研发还是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都受到融资瓶颈的严重制约,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间资源共享、相互合作的能力、知识流动的效率产生重大的阻碍。为此,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融资支持。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

1.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理论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发生的金融改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既有微观层次的创新,又有宏观层次的变革。“制度改革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而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本身也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当微观主体的创新行为威胁到政府的管制时,政府必然会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2.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早期成长期、高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融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资金需求量大。从企业最初的成立到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都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先导,且投资规模从研究阶段到规模化阶段越来越大;(2)融资风险高。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收入,后阶段增大投入后才有可能产出;(3)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程度、收益状况、资金需求以及融资方式不同。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科技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潜在高回报的特性,致使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比传统产业更加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研发的高投入使其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但该类科技产品所面临经营风险及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其融资更加困难。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分析

(1)国有大中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采取排斥态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机构,对于中小企业,银行放贷意愿不强。

(2)国家仍然采取金融抑制政策,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尚不发达。

(3)创新基金、融资担保体系等尚处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2.从微观层面分析

(1)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缺乏。

(2)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

(3)资金需求的“贷款急,次数多,单次贷款额度小”的特点也会使银行选择缓贷或不贷。

四、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1.融资工具的创新

(1)贷款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贷款,改善资产质量,分散银行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2)金融期权,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企业的期权,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3)实行融资租赁。高科技产业在创业之初,通过融资性租赁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2.融资机构的创新

(1)发展并规范民营金融机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以便更好地为融资服务。

(2)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合理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3.融资制度的创新

(1)利率市场化,使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平等融资,提高资金使用率。

(2)实现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可以提高自由资金比率,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使银行在经营决策、监督方面相互制约,从而更好地保证资金到位。

五、结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通过金融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侠:推动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J】,金融时报,2009,(12):9

【2】邓长春:关于金融创新内容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1)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系大力支持金融创新lJl,中国金融,2006,(13)

篇(5)

关键词:广东省;R&D活动;科技产出;经济产出;效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62-05

一、引言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R&D活动。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公报,目前我国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也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R&D活动的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广东R&D活动走在全国前列,具有个案研究价值。

文献检索显示,对广东R&D活动的研究已有一些文献。王丁等(1999)运用软系统方法分析广东R&D资源配置状况,认为广东R&D资源投入少,配置结构不合理。尹钢等(2000)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广东R&D投入强度,探讨了影响R&D投入强度的因素。毛蕴诗等(2005)以广东企业为例,探讨了企业海外R&D活动及其战略。张日新等(2009)研究了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史欣向等(2010)采用中间-最终产出效率的视角研究了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和大中型工业的R&D效率。陈修德等(2010)对广东民营科技企业R&D综合效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唐清泉等(2011)以广东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经济增长与R&D投入生产弹性、产业结构的关系。文献研究发现,对广东R&D活动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数研究的数据较为陈旧。本文利用2010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最新数据,研究广东R&D活动的产出效率。

二、广东省R&D活动的科技产出

R&D活动的科技产出是R&D活动形成的直接科技成果,主要指国内、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受理、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2001-2009年,广东省R&D活动的科技产出有以下特点。

1. 规模快速扩大。表1显示,2001-2007年,广东省在中国科技期刊累计166395篇,2007年比2001年增长2.1倍,年平均增长率13.30%。2001-2008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广东科技论文累计41142篇,2008年比2001年增长5.9倍,年平均增长率28.81%。2001-2009年,广东省专利申请受理累计652446件,2009年比2001年增长4.6倍,年平均增长率20.86%;其中,最具有创新性质的发明专利受理数累计141915件,增长1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7.35%。2001-2009年广东省专利申请授权数累计384214件,2009年比2001年增长4.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0.95%;其中,最具有创新性质的发明专利授权数累计30537件,增长37.7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7.43%。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0年);*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年鉴》(2006-2008);**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网。“-”表示数据缺失。有数据缺失指标的合计数与平均增长率计算到数据完整年份。

2. 质量不断提高。本文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广东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受理数、发明专利授权数三个指标,反映广东省R&D活动科技产出的质量。表1显示,2001-2008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广东科技论文累计41142篇,8年增长5.9倍,年平均增长率28.81%,是同期广东省在中国科技期刊增长率(13.30%)的2.2倍。2001-2009年,发明专利受理数累计141915件,9年增长1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7.35%,是同期广东省专利申请受理年平均增长率(20.86%)的1.8倍。2001-2009年,发明专利授权数累计30537件,8年增长37.7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7.43%,是同期广东省专利申请授权数年平均增长率(20.95%)的2.7倍。

3. 增长起伏较大。“十五”以来广东省R&D活动科技产出的主要统计项目增长经历了较大的起伏波动,见表2。例如,广东省在中国科技期刊数,2004年比上年增长20.92%,但此后连年下降,200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又如,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广东科技论文数的增长率在2005年达到顶峰(67.84%),此后大幅度回落,连续3年停滞。再如,专利申请受理数2001-2006年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05年达到顶峰(38.35%),此后较大幅度下降,2007年为12.72%,2008年仅1.40%。在专利申请受理中,最具有创新性质的发明专利受理数2001-2007年的增长率很高,最高的达到65.68%(2006年),但2008年的增长率仅5.27%。专利申请授权数2003年和2007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8.44%和29.72%,但是2004年和2008年增长率仅7.56%和9.8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2003年增长率为170.74%,2005年出现负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而得。

三、广东省R&D活动的经济产出

R&D活动的经济产出是R&D活动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或经济效果,主要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指标衡量。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十五”以来广东省R&D活动的经济产出见表3。广东省R&D活动的经济产出具有以下特点。

1. 规模快速扩大。2001-2009年,广东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累计985.22亿元,8年增长3.2倍,年平均增长率15.51%;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累计16456.52亿元,8年增长7.1倍,年平均增长率27.73%。2001-2007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13095.57亿元,6年增长3.8倍,年平均增长率24.8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累计18235.99亿元,6年增长5.1倍,年平均增长率31.2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4862.36亿元,6年增长5.8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88%。另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广东省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年为23.36%,2007年达到34.76%,增长1.5倍,平均增长率6.85%。

资料来源:《广东科技统计年鉴》(2006-2008年),其中*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0年)。“-”表示数据缺失。有数据缺失指标的合计数与平均增长率计算到数据完整年份。

2. 增长起伏较大。“十五”以来广东省R&D活动经济产出主要统计项目的增长都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见表4。例如,2005年广东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增长率最高,达到96.39%,2008年51.78%,但2004年、2006年和2009年三年分别出现了负增长。又如,200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56.27%,但2007年增长率仅1.18%。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003年增长最为显著,达到105.85%,但2004年和2005年两年连续下降,2007年出现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002年至2004年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2005年达到38.51%,此后呈现下降趋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002年增长率为39.41%,2003年达到55.62%,但是此后连年下降,2006年、2007年增长率停滞在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年增长率最高,为26.27%,2005年下降至2.59%,2006年出现负增长。

四、广东省R&D活动产出的综合效率

1. 广东省R&D活动产出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十五”以来广东省R&D产出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DEA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相对效率评价方法,适用于对若干相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的评价。其本质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且每一个决策单元都具有同类型“投入”和“产出”,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各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决策单元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个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用投影的方法分析决策单元DEA无效的原因,以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等。本文使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Charnes,1978)[1]和BC2(Banker,1984)[2]模型,用线性规划方法来衡量多元投入和产出效率问题,其中,C2R模型衡量技术效率,BC2模型将技术效率分解成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运用DEA方法评价R&D活动的综合效率,首先要根据R&D活动的特点选取指标,建立R&D活动产出效率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应该既全面又简洁,反映R&D投入与产出的各个层面而又不重复。本课题选取:(1)R&D活动的投入指标。R&D活动的投入包括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分别反映。(2)R&D活动的产出指标。R&D活动的产出包括科技产出和经济产出。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一致性,选取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广东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受理数①、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三个指标反映[3]。

2. 广东省R&D产出效率的DEA评价。根据广东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以及相关统计资料,反映“十五”以来广东省R&D活动产出综合效率的基础数据整理如表6。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中*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年鉴》,**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网。

根据表6数据,对R&D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进行平减后,运用软件DEAP2.1进行数据分析,2001-2009年广东省R&D综合产出效率的具体结果见表7、表8、表9。表7表示技术效率值,它进一步分解成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而衡量规模报酬状况。表8体现松弛变量,即技术效率无效时可能存在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表9展示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相对量。

注:技术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注:R&D经费支出与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按当年价格计算。

注:投入冗余率=投入冗余量/对应指标分量;产出不足率=产出不足量/(产出不足量+对应指标分量)。

对2001-2009年广东省R&D综合产出效率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广东省R&D产出的综合效率较高。DEA有效是指技术效率值等于1,即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在2003年、2005年、2006年,广东省R&D活动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其他年份广东省R&D产出处于接近DEA有效状态。总体而言,2001-2009年广东省R&D产出的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953,整体效率水平较高。

第二,广东省R&D产出的规模效率不佳。根据DEA方法,技术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从表7可以看出,2001-2009年9年广东省R&D活动的纯技术效率值均为1,那么,技术效率没有达到1的年份主要是因为规模效率没有达到最优。根据不变价格计算,2004年、2007年广东省R&D投入规模分别高于2003年、2006年,但是,2004年和2007年的规模效率值未达到1,而2003年和2006年广东省R&D为规模效率最佳,因此,R&D投入规模不是广东省R&D活动技术有效的主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才是实现DEA有效的必要条件。

第三,广东省R&D人员投入存在冗余。如表8、表9所示,在投入冗余中,2001年、2002年、2007年和2008年4年均存在R&D人员投入冗余,其中,2001年的投入冗余率最大,达到8.43%。R&D经费支出在2004年存在投入冗余16.98亿元,投入冗余率为7.89%。R&D人员投入存在冗余,说明存在人浮于事的状况。

第四,广东省R&D活动的产出不足率较高。如表8、表9所示,专利申请在2001年、2002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5个年份存在产出件数不足,其中,2002的产出不足率最高,为26.98%。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广东科技论文数在2002年的产出不足率最高,达到46.96%。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在2009年的产出不足率最高,为24.39%。产出不足率高说明在现有的投入水平下,提高产出效率有较大的空间。

第五,广东省R&D活动的规模报酬经历了多年递增后于2007年开始趋于递减。从表7可见,2003年、2005年、2006年3年,广东省R&D活动的技术效率值为1,相应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投入产出达到最优规模。2001年、2002年和2004年的R&D活动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技术效率值(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DEA=1),是因为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空间,因此这一阶段规模效率不足。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R&D活动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DEA=1),是因为规模过大,产出不足。

五、结论

本文利用广东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数据,研究2001-2009年广东省R&D活动的产出效率。数据分析显示,广东省R&D科技产出和经济产出的规模快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增长起伏较大。运用DEA方法分析显示,广东省R&D产出的综合效率较高,但是规模效率不佳,R&D人员投入存在冗余,R&D活动的产出不足率较高,目前广东省R&D产出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由此得到启示,提升R&D科技产出和经济产出的稳定性,优化R&D资源配置,是广东省今后提高R&D产出效率的主要路径。

注释:

①专利数据包括专利申请受理量和专利申请授权量两个指标,之所以选择专利申请受理量这个指标是因为专利申请授权量受到政府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专利申请受理量更能反映R&D产出的真实水平。

②由于2009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指标缺失,此处运用多重替代法进行数据补漏,以保证决策单元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Charnes,A.,Cooper,W.W.,Rhode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2]Banker,R.D.. Estimating Most Productive Scale Size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4.(17) :35-44.

[3]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107-117.

Efficiency Study on R&D Performanc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Fu Chen Yao Ting Luo Fangfang Zeng Yiwu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篇(6)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近年来迅猛发展,但是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要就多方面的融资制度障碍作深刻的系统分析,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信用环境制度创新。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金融体制民营企业制度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民营企业正逐步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其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不畅,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体制中银行业的高度垄断、民营金融机构的缺乏、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缺乏多层次(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欠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制度的综合性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制度创新

(一)深化银行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股权结构单一、资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从产权结构人手引进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朝现代银行方向发展。股份制改造是根本途径。它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理顺其与政府、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国有银行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来选择贷款对象。这样,民营企业才能与国有企业处于公平的资金竞争地位,才能获得广泛持久的银行金融支持。

2.银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融资体制。

一是通过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改善存贷款期限结构、设置新的协议存款品种等措施来解决贷款结构性矛盾;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断完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资金投向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大力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引导基层银行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大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银企沟通,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自身效益提高的“双赢”;要研究设计适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授信管理和绩效考核,培训专门的小型企业信贷管理人员。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及时得到支持。

3.设立股份制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可以通过民营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改善民营金融和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民营管理机制,规避民营融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并且民营银行经营机制灵活、不良资产少、筹资能力强、盈利水平较高,能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空间较大。其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特点与民营中小企业短平快的投资融资特点正相适应,必然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沟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l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要加大实施“核准制”的力度,让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优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使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得到体现。

2.健康引导二板市场,优先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当前不仅需要积极健康引导中国的二板市场,而且更需要将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二板市场的一个市场同时发展,要积极恢复与有序发展一个各种交易主体广泛参与、交易品种数量不断扩展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规避高昂交易费用与上市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制约。可以尝试在上海建立中国场外交易市场报价中心,成立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引导各省市建立与上海报价中心联网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并规定在场外交易市场中挂牌的中小企业,一旦其净资产、税后利润、市值或是股价等达到一定条件要求,就可以直接升入主板或是二板市场。

3.积极吸纳风险投资,积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在风险投资的主体中,除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及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同时,依托场外交易市场使民营中小企业票据、债券融资持续发展,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

二、民营企业自身制度创新

(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有效地实现两权分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的日益扩大,民营企业初创时期的人治管理模式应该要革新。民营企业应该在领导制度、用人机制、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规范化,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减少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要对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清晰产权,规范企业行为,正确引导继承者对财产的态度和产权意识;其次要解决企业控制权问题。目前真正做到以股份分享利益而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很少,导致产权地位和管理地位的矛盾加剧。可以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构建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层外来化、年轻化和知识化,再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

(二)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发展壮大。产权多元化是产权清晰的前提。实现产权多元化,首先要解决好产权“一股独大”的问题。大型民营企业的产权过于集中,通过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建立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中,应从制度上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大股东相对控股代替绝对控股,产权清晰到每个法人和自然人,使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要加快民营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可以通过上市增资扩股、资产转换、出让产权等资本运作方式引进新投资者,以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可通过上市引入公众投资,通过资本市场来清晰产权和发展壮大。

(三)加大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倡导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内部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如《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合同评审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等,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内外信用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行以质量管理为根本的全程信用管理,从商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信用链条,不断改善企业与客户、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不做假账、不逃废银行债务。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制度创新

在提高民营企业主观诚实守信的同时,还需要改善民营企业的客观信用环境,以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改变民营企业的弱势融资地位。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造价;问题;措施

一、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中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针对其中的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应控制进行的从整体上把握其他的控制原则。这样,保证最终的控制流程,毕业论文并把整体的控制要素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调控,保证在整体的房屋建筑工程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控制,利用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减少消耗,保障整体的利益整合。在工程造价管理上有些工程的调控原则的分析不一致,各个部门划分的职能与责任不清晰导致项目的开支的数额以及利用度不合理造成的一些资金的浪费。为了实现在资金控制上的全面性,需要在整体上加强对质量的调控工作,这样能从整体上控制费用的变动,从成本控制上来加强整体的控制意识,附加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

另外,从整体上加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化管理,保证降低成本的最低绝对数,实现相对的节约,从经济效益出发,来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1.造价管理认识上存在问题

由于施工造价管理中对于成本的管理相应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不仅是在加强成本管控的一方面,还是在整体的成本调控上,各个部门的相区别而导致的。管钱的只负责账目,材料采购部只是对材料的购买使用负责,不负责钱的问题,这样在表面上,大家各部门分工较为合理,但从整体上来控制成本的管理责任并不在各个部门之中。企业不仅要自爱施工的各个工序上来调整部门之间的关联性,还要全面的改善各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达到分工协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2.在成本预算上缺乏分析与控制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对成本进行分析,往往在施工前做简单的预算,在施工的进行中缺很少对成本的核算标注清楚,在工程完工后,又急着到下一项的施工,因此,成本的分析以及价格的控制是一笔糊涂账。施工企业的盈亏状况以及钱到底用到哪了,都缺乏一定的成本分析资料作为依据,因此,也无法对下一个项目的造价控制给予帮助。

3.造价管理缺乏体制化

不少的成本核算都是在施工进入到首位阶段才进行的核算,而在体制管控上缺乏科学的责权结合的整体费用,这也在制约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若是一直没有明确的体制化管理的控制分析,来确保工程的整体的调整,将工程造价的程序明确化,从而在根本上提供企业的整体的施工控制效益。

4.检验审核能力薄弱

对于整体的成本控制,主要是从施工成本控制中的成本管理建筑工程管理论文的效果来确定的。若在材料采购上加强企业的整体的财务管理,并对施工中的消耗进行控制与调整,尤其是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的,都要及时的进行制止,保证材料的整体性管控。材料机械的运用过程中的材料的整体消耗以及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物资调动的口供纸都是针对工程的造价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东西,因此,加强造价的审核与控制,将造价行业的发展更加美好。

三、改善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造价管控的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对于企业的整体调控都是依据企业的相应的控制进行的。根据项目的招投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硕士论文范文保证企业的整体的调控分析,最终将企业的成本的小号的目标防治在所有的计划之上,都以完成企业的整体规划的目标为宜。加强整体的规划,造价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控与分析,完善资金来源,保证建筑施工的整体的资金消耗有所依据。

2.完善造价细则

从整体上要加强造价管理目标的调整与控制,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最终保证成本控制的只能怪题的调整工作的进行。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定额核算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握实施中的其他一些管理制度的细则,从施工技术设计进行分析,最终结合先进的技术调整工作进行控制,合理的安排施工方案的工序进行程度,这样工程造价的整体的实施性都会以一种整体方式进行施工性调整。

3.坚持计划性调整工作的实施

强化定额控制,按照科学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避免因为工程成本的制约而出现认为的失控。在工程杂家管理中由于施工中的每一项都要进行考虑,最终保证资金的整体调控的分析,做好工种的分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质量,减少工资最终达到减低劳动成本的需要。从根本上减少资金的消耗,来提高工程造价的有效性。运用有效地体制而对施工的造价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执行一些关于公路造价管控的体制,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据,因此,加强施工组织内部的整体调控措施,并将整体的资金控制情况,最终将整体的资金控制调整好,改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4.加强资金的流向控制分析

在施工结束后,对于企业的整体调整工作进行相应的分析,保证竣工结算以及工程款的回收,对于企业的整体的调控进行相应的控制分析,最终保证企业的整体控制。将账目表以及项目成本计划表进行统和的分析,最终达到调整企业的工程造价的管理的一系列费用控制。在加强施工的整体的企业调整进行分析,最终防治施工企业内部的费用实施工作的汇总,从整体上加强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5.加强造价的审核

工作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设计的方面比较多,不同的项目管理对于造价的管控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把握造价管理队伍的控制,是一项艰巨的事情。对于造价工作进行相应的审核,保证造价的整体的调整性。

四、结语

综上,加强建筑施工的造价管理工作,不仅仅要在施工中的质量、人员、费用以及其他的调整性工作的实施进行分析,还要将造价管控工作进行相应的管控,最终能完善建筑施工的费用整体性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泳,郝光普,陈铁军.如何控制建筑造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