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0:56: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课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件;设计与使用
1. 引言
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到教学课堂之中,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语文课作为中职教育体系的一门基础课程,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如多媒体课件等高技术的教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科技性和吸引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课件的优势,使之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就成为了每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2. 中职语文课件设计与使用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笔者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虽然课件的使用在课堂上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但在如何制作课件、如何更好的发挥课件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的协调课件与教师授课之间的关系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2.1软件使用过于单一,演示效果受限
应当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课件制作有着多样的选择,如ppt、flash、authorwarw等等能够从多种角度来实现课件教学的效果。但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校语文课件制作过于偏重使用ppt格式,虽然在大多数的环境下,这种软件已经能够满足于教学的需要,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需要制作动画,创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时就显得力有不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使用课件的能力还偏弱,对于课件设计的创造性还不够。
2.2课件内容过于死板,获取知识偏少
从课件内容的角度来看,一是选题过窄。在课件体系构建上,教师往往过于看重其内容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甚至有的教师将教学设计的内容全文加入到课件中,使得课件显得过于死板。二是素材偏少。这里的偏少不是指数量的少,而是选题的角度偏少,课件中堆砌了大量的视频、音频信息,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这些动画、音乐所吸引,忽视了其所要表达的本质性信息。三是主题不明。课件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课文深层次的的内涵,为学生自主性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起到诱导、指引的作用。但现实中往往课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反作用。
2.3课件使用过于频繁,导致喧宾夺主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道,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因此,教育活动要始终将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对语文课而言,其人文性较强,教师更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引领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深邃内涵。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看重课件的使用,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甚至用课件来代替教师。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做法,使得课件变成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3. 中职语文课件设计与使用应把握的原则
结合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做好语文课件的设计与使用工作,就必须立足于中职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方面做好工作,从而增强课件设计与使用的效益。
3.1多样性
一方面,是指在课件的使用方面要采取多种工具,以丰富课件的形式,使课件更为生动。发挥PPT的规范性、flash的动画性、authorware的互动性的特点,从而使课件设计更为科学;另一方面,就是指在内容上,要将视频、音频、图片等等资料相互结合使用,发挥不同体裁的优势,提高课件的观赏性和指导性。
3.2互动性
课件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课件的使用要始终围绕学生来开展。因此如何将课件与学生联系起来,增强课件与学生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就成为了其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将提高课件的友好性,特别是如何灵活的将学生思想反映在课件上就成为了其设计理念的重要内容。
3.3辅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课件辅助教学的地位,认清课件的从属性,而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授课。对此,一是课件设计要突出主题,提纲挈领,避免过度堆砌材料,导致课件内容过于分散;二是课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使用课件而忽视学生的灵活性特点。有必要时可以抛开课件,围绕课堂中学生的状况来开展教学活动。
3.4联动性
一是要与教学资源联动。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语文课程的内容,使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向关联,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印证。二是要与职业教育特点联动。在课堂内容选择上,要注重与职业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体现职业与就业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只求形似,忽视神似的弊端。三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联动。课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传统的教具,如黑板等也有其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发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不同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4. 提高中职语文课件设计与使用效益的重难点环节
教学课件的使用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素材,提高语文课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同样结合目前课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课件使用效率,就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在课件设计、使用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方面下大工夫,才能更好发挥课件的实际效果。
4.1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课件要始终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了适应课件内容而放弃自我的思考。如在《员工守则》一文中,教师既要将课文内容做一阐述,也可以将其他企业的相关制度作为课件的内容加对比,但不能由此来忽略学生的思维习惯,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待员工守则的意义以及内容,而这一形式更趋灵活性,是课件难以体现的。但通过其他企业的员工守则与学生自身理解之间的关系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操守的理解,增强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4.2要始终坚持教师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和基础。在课件设计以及使用过程中,一是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掌握更为全面的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技能,增强课件制作水平。二是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课件的内容。教师要精选课件内容,用更为专业的角度来帮助学生解读课件内容,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三是要是始终将先进教育理论作为语文课件制作的基础。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论索养的一种体现,它体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力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教师要善于通过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指导实践。
4.3要始终增强课件的互动性
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和调整课件使用的内容,突出课堂的辅助。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反复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课件中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使教师、课件、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背景阐述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不顾实际的好好利用,会在一定的时期纷扰着某个领域的。如教学中的多媒体,这一技术因能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其正以飞快的速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甚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达到了无课不"媒"的地步。实践的过程中,过分"推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网络上"信手拈来"现成课件,不加消化,不切实际的播放,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说句实话,本人也曾经无课不"媒",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使得我平时总是匆匆忙忙备好课,慌慌张张找课件,上课时幻灯片放了一张又一张,学生们很专注地做着摘记,书上摘得满满的,一节课在"声色并茂"的幻灯片播放过程中转眼即逝。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轻轻松松地过去了,可我内心的惶恐之感却日益俱增,因为"信手拈来"的课件会因为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习惯、学生水平等因素不同,让我时不时地出点错误,出错之后那苍白的解释也让我自己心虚。也因此,曾经停用了课件,返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快黑板。可习惯了看课件摘记的学生极力要求我继续用课件,我与他们解释,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与编写、修改,"信手拈来"的课件会误了你们的。可学生说:"没事儿,我们自己会处理的,不怨你。"
直到有一天,我才顿时悔悟,课件的使用已使我的学生"目中无误",还养成了看屏幕做摘记的依赖性,我不能因用"信手拈来"的课件再给教学带来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
2 镜头重现
2011年5月30日,我要上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春酒》,因为网络上关于《春酒》的课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我抱着侥幸和自负的心理,到网上下载了几个"精品"课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习惯稍作修改,没关注细节就"OK"了。
深入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借此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这是我在教《春酒》一文时的一个教学设想,同时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于是,课堂中的细节欣赏就成了重头戏。
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那还怀念些什么?
生:……
第二个环节是研读赏析:
师:为什么怀念他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来谈谈。
生:……
当欣赏到怀念"我"的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的模样时,为了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我特地把"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个细节在课件上显示出来,并且还采用了换字法,把"舔"字换为"吮"、"吃"、"吸"等词,叫学生比较有何异同。同学们津津乐道,各抒己见,风采迥异,学生思维、课堂氛围都异常活跃。等学生热热闹闹地比较完了之后,我还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着屏幕读,个别读了集体读,边读边评价,读了一遍又一遍,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我呢,一直站在讲台桌前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刻,非常开心自豪,自以为这个细节描写欣赏得很成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殊不知,我的这堂课就是败在这个细节赏析上。这是一堂公开课,上完课,还有评课活动,在评课中,评课老师说我这堂课上得挺好的,重点能够突出,难点已经攻破,条理清晰,朗读指导到位有效,唯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让人遗憾。我这才知道,我犯了一个语文老师不该犯的错误――把"舔"字写成了"添"。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个细节上赏读了那么久,我一直没发现这个幼稚得让人后悔一辈子的错误,也没有一个学生帮我指出这个词错了。如果这不是一堂公开课,我将永远满足于这一误人子弟的自豪感,也无从知道我的学生到底发现了没有,误记了没有。
3 教学反思
反思一:充分重视语文课的学科性质。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语文老师的最基本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使用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语文素养。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以及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程序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表现的,过频的使用课件,特别是"信手拈来"的课件,会使得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出单一化,不能动态地表述知识体系,导致课堂程序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简单呆板,板书内容的电子化。况且,在设置好了的课件中,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技巧,难以做到灵活运用,教师只能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老师按着鼠标看屏幕解读,学生看着屏幕听老师讲解,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这样的教学缺失去了灵动性。随随便便地做了几张一问一答式幻灯片的课件,还会使学生养成了看屏幕做摘记的习惯,也失去了温习字、巩固字、品悟字的大好机会。"信手拈来"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课堂预设过多,从而影响了课堂的生成,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阻碍了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去掉。"
反思二:作为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语文老师不要被课件冲昏了头脑,要转化观念,正确认识课件只是我们的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教学对象,是可用或不可用的。没有时间做精品课件,那就不用,别让"信手拈来"的课件成为语文课的败笔。
语文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只为了轻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体差异的人,拿一个课件呈现给每一个学生相同的答案、资料。也不要只为了应付考试,
而不顾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做一个课件一问一答。
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种种怀疑与争论,都最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件上。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或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由于课件质量差强人意,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协商、合作、讨论也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质疑: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也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生动、活泼、主动。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是否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选择,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其次,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2)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使得课堂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看起来是视线的移动,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传统教学之所以备受死板、僵化的指责,也在于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诸多恶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3)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一时的成败,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因此,必须把我们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这种对学生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主张,对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而学习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就是强调反复交互。
对课件空间的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给作为交互的焦点——课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课件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容具,它应该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可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的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召唤力、启发性的,可以从中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它应该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抓手,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尽情创造、实践的自由乐园。这个空间应该有活泼的流动的思维,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有植根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这种对空间的呼唤,首先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创造意识的呼唤。对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何克抗教授曾经作过精练的概括,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意义的独特产品(观点、作品、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使学生从教师、教材乃至课件的话语权威中走出来,先要有可想,可说、可做的自由与空间,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说的主体意识,才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话语,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独特的观点、作品、方法。目前,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当课件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时,课件的启发、引导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搅动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结果产生。这样动态的、可以不断衍生的特点造就了课件对学生的召唤力,而其召唤性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空间的呼唤,更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为所有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因此,教师、课件对作品过多过细的分析解释无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讨好,这种过度的关怀反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的侵犯,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与个性,这不仅不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更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群,是需要培养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在内容上不全面,然而这样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无法达到或更好解决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只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课件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也只有针对性才有灵活性,课件不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存在,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在人文学科中,不能让科学主义的力量将语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就要对科学进行合理的限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这种警惕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对语文教学的各种反思与批判声中,就有“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呼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当然语文教学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但科学主义的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彻底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4)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科学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人文学一般并不能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和逻辑上来解释,而总是更多地与某种‘先于逻辑的东西’相关联”。(5)语文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只有当科学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领导下,去创造人化的情感空间,才能使科学为语文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会与语文课堂真正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课件的空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3)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应用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益处
1.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文质兼美,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遥远的威尼斯梦幻般迷人的景色,通过听、读、想、悟,散文的那种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媒体能由静变动、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利用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非常切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质。比如教学《林中小溪》一课,通过播放林涛与鸟语为背景音乐的范读录音,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将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汇聚成对林海的立体感性印象。
3.多媒体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减少信息在大脑中转换时间,多管齐下,强化记忆。同时多媒体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突破偏处农村的地域限制,为孩子们呈现最优最新的课程资源,能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情境。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原则
1.符合语文认知规律原则。语文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呈现形式,它应该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语文认知规律。
2.辅教学的原则。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那些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替代板书,充当幻灯机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3.适合性原则。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适当。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应是多媒体使用的理想选题。比如《看云识天气》,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展示云及天气的有关图片、录像,或用动画制作模拟显示,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体现语文味
1.确保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余映潮老师开设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极简单的一个课件:只是几个文字画面。文字是课文中的重要语段的阅读提示,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服务的。课件的出现没有影响阅读训练,而且和训练融为一体,确保了语文课的本真面目。
2.把握多媒体资源介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采用多媒体手段要本着语文特点把握四个要点:其一,用于增大语文课堂容量之需要;其二,用于提升学生人文情感之需要;其三,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之手段;其四,着力构建符合语文特点的、合乎学生实际的课堂模式。
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代替学生品悟思考的过程。语文课使用多媒体,要留足学生读悟文本的时间,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同绘画一样,要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有飞白。
4.要有语文教育资源整合和开发意识。多媒体课件资源要符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尤其要注意学生身边的语文资源,善于开发,拓展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四、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的流程和注意点
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一般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流程:准备教案,合理设计教学清节;编制语文课件脚本;选择语文课件的素材;对语文课件素材进行处理;制作不同音效的语文课件;语文课件打包或制成可执行文件。
语文课件制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不同内容运用不同表现手段及制作技术。1.文章题目 一般位于语文课件首屏,并选用表现文章主题的图片作底图或配图,题目文字以大字为主,可选用文字动画使其生动,另外可加配乐。2.目录与标题 以文字效果为主,加底图,尽量不加配图,以防冲淡主题。3.记述情节 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图片要处理成抠图后的柔化边缘图像,以实现与背景的融合。4.原理情节 以动画为主,将事物内部组成、运动路线分解显示。5.历史资料 以录像、照片为主,加配说明文字,突出事实感。6.抒情与议论情节 以淡化的底图配文字为主,突出文字效果。7.课文学习情节 以文字加朗读声音为主,加配背景音乐。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大大开拓了语文教学的道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非为现代高科技技术提供展示的舞台,况且高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强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基本教学规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技术只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媒介和手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切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要想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并不一定要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实现。教师要将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合进现代教育技术里,让现代化技术成为必备条件而不是必需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应该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等多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力求达到最好的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样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可以成为进行应试教育的得力助手,也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大武器,这关键在于教育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应该是教育思维观念的除旧布新。要倡导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智商并行教育观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和师生关系观,树立平等意识、开放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教学过程就是方法、就是学习、就是知识的意识。
二、转换旧的师生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已是深入人心,但是贯彻落实的程度却不可一概而论。现代化教学,特别是现代网络化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重新的定位。在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时代潮流影响之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教师的权威性开始动摇,教师不再是拿着一本书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而是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语文学科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把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成系统知识的大厦,从而确定了新的指导者、协调者、辅助者和顾问的角色意识。此时教师不需要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的重担,教的功能已经不是教会、教的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材也不再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目的和内容,而仅仅是教的一部分素材。课堂也不是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和实现预定教育目标任务的场所,而是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致力于唤醒学生的主动性空间。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教师权威性的丧失,更加要求教师“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教与学的概念趋于模糊。一个人在受教育的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当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则意味着学习者不再依赖于他人,而是依靠自己进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都由于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而成为自主选择、自我评价的对象。
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师生之间的相互结合和依赖程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缺少了情感信息,人格影响和道德感染的教育,但又表现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和独立、自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是在共同需要前提下协作学习、有效交流。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得老师和学生在知识的广场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民主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知识的垄断者、供给者,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和统一行动。在知识的探索中宽容错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张扬个性,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活力,判断思维大放光彩,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保障,独立自律的精神得以培养。
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设计应该高效合理
(一)简约高效
在多媒体语文课件设计时,要使课件交互功能增强,应该给学生留有积极参与的空间和途径及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控进度,以防传统课堂上的“满堂灌”转变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满堂灌”。多媒体语文课件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本的语文知识,所以课件不应该是课本的拷贝,而应该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充分发挥课本无法发挥的作用。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并非每一种课件都要包括图、文、声、像等所有媒体元素,能少则少,宜简不宜繁。操作界面应当力求简单、明了、美观,过分的花哨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利用多媒体可见教学时,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者用其他教学媒体能让学生简单快速掌握的语文知识,大可不必以为的费时费力的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努力使课件成为共享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 语文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凭借其新颖的形式、文字音像相结合等优点,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这对于解决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信息量小、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以及学生交际能力难以培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且防止了教师在板书时因为字体的差异而造成学生识别文字困难等问题的产生。而且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在这种十分美妙的环境下,学生们会感到耳目一新,通过朗读、表演节目以及舞台剧的编排等形式可使学生得到比较真切的体验,并积极地进行思考。这些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交往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中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进而对初中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课堂上授课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渲染课堂的气氛,但是教师的教学被多媒体取代,减少了充满激情的朗读,降低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知程度,削弱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老师与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2.多媒体的滥用,导致了信息的流失
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象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多媒体的滥用会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侧重课后的劳动,播放多媒体则会占去比较多的课堂时间,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苍白,无法完全表现出语言传导的内涵和真实性。
3.教师缺乏开发的意识,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差
初中语文老师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差,在制作相关课件的过程中,大部分直接从网上下载,没有加入教师自己的情感与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致于忽视了语文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解决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措施
初中是学生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决定了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减少不良的影响。
1.依据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
要尊重语文学科的相关特点,依据相关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大纲上做到不缩水,并严格控制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要将多媒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区别对待。教师的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任务,不能够单纯地追求课堂操作上的简单而舍弃了我们教学上的重点,进而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只有遵循初中语文的教学规律,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发挥学生的关键作用
语文教学主要的对象是学生,而接受教授信息的更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并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教育与进步。作为语文教学过程重要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益处,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量全面并有所针对。
3.教师提高自身技能,不断强化开发的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将语文课件制作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使用各种相关的软件,制作多维、立体的语文教学课件,增加语文课件的可视性与动感,并结合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理念等多种因素,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件。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新途径。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充分地将学生的特点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可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丰富了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形成了强大的推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瑰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一、利用图文导入,诱发兴趣
好的导入就代表着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不但能够开启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更是沟通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桥梁。利用图文导入,对学生或者老师都是一个新鲜的挑战,图片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够轻易地震撼人的心灵,直击心底。学生可以感受图文那种强大的震撼力,感受图片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以及文本中文字所蕴含的强大的、旺盛的生命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使得图文导入更加的具体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会使得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活跃,效率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图文导入的方式开始一堂新的语文课时,不但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借助于生动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大自然的优雅、魅力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文形式了解平时所看不到的大自然景象,另外对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行着重地分析,配以特色的图片,可以将自然的端庄、灵活、俏皮等特点牢牢的刻在学生心中,从而也就促使学生想要迫切的了解自然,那么对课文的学习也会更加耐心专注,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二、借助音乐导入,渲染气氛
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帮助人类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缓解压力,一些舒缓的歌曲还可以使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一些劲爆的舞曲可以帮助人环节压力、振奋精神。所以将音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必定会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
将与课文相配的音乐制作于语文的多媒体课件中,这样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会为本堂课所要讲的内容奠定一定的基础、渲染出文章中所要蕴含的氛围,使得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无论是现在的流行乐、乡村音乐亦或是其他的音乐种类,都需要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耐心,去寻找与所讲课文相匹配的音乐。例如在讲解《林冲棒大洪教头》时,我们都知道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主要讲108条好汉锄奸惩恶的故事,所以就诞生了《好汉歌》,若将《好汉歌》加入到课件中,进行这节课的导入工作,首先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就知道这是讲的《水浒传》中的故事,其次这首歌也给要讲的内容渲染一种正义的气氛,这绝对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三、视频导入,引人入胜
视频显然是结合了图文与音节而制成的,使得课堂不仅做到真正的有声有色,而且更加有情有意,视频元素的加入,使得语文课件不再直白空洞而是变得欲语还休、引人入胜。那么,很显然,将与课文相适配的视频文件加入到语文课件中,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会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让学生究根寻底。
然而在寻找与课文相适应的视频文件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视频的安全性,不能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或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等等。另外,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生字量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利用视频导入课堂的形式也会缓解学生这方面的压力,将枯燥无味的课文转换为生动有力的音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本,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踏上求知的旅途。如老师讲解《嫦娥奔月》这堂课时,其实小学生对于嫦娥已经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那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并不知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老师可以将嫦娥奔月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用于导入这堂课,将画面直接、形象的出现于学生眼中,在嫦娥真正开始奔月的那一刻,学生就会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真正地看到嫦娥在奔向月球一样,这对学生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会让他们产生继续了解下去的兴趣与信心。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