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读书交流会材料

读书交流会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0 10:51: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读书交流会材料

篇(1)

一、主要做法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将学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力求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做到“真学、真思、真议”。因地制宜,做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在认真组织好规定篇目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各单位与自身工作相结合,确定了政策法规、经济知识、农业土地及__镇建设相关方面的知识作为选学内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了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家培训、交流研讨、送学上门等多种形式,并辅以观看先锋在线、电教片、外出参观、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创新开展了“____镇建设规划解读”、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等学习活动,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切实增强党性修养。为了解决工学矛盾,促进工作,我们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大建设”工作紧密相结合,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强大动力,推进__又好又快发展。今年计划实施的2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全镇上下对照目标任务,强化责任,细化内容,倒排工期,狠抓序时,强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各党支部针对农村党员、离退休党员、企业职工党员等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学习形式,做到“一村一品”,应学尽学。如新民村以“葡萄合作社”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知识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南斗村以加快村级自来水管网建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民生工程……

二、学习体会

__镇的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科学发展领悟不透,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深地体会到:

1、勇于解放思想,提升精神状态

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我们与先进地区的根本差距。只有不断开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科学发展的新观念,才能不断开创__经济发展新局面。对“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错位发展”的理念片面理解,曲解了“不发展就是发展”的论断,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过多地注重政策限制了什么,而不是政策没有限制什么,常说的是不行、不能办,而不是怎么能行、能办,敢于自为、善于自为、主动自为的事做少了。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敢于见贤思齐,善于开动脑筋,破解难题,变夹缝发展的压力为智慧发展的动力。

2、深刻剖析不足,激发发展动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__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亟待提升,社会各项事业亟待进步,尤其是经济建设亟待发展。客观上是土地和规划等相关因素制约__的发展,主观上是学习不够,努力不够,压力不够,导致思路不广、视野不宽、办法不多。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敢于直面差距,不甘落后,敢于超越,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全力以赴,有希望办的事情紧盯不放,多谋划、多思考,绝不放弃,千方百计做强做优农业生态,破解__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努力实现__镇建设的突破,为全区“大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树立责任意识,实现统筹兼顾

抓发展,要有一种敢负责、敢干事,敢抓敢管的意识。__作为“合肥市的大氧吧、__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民的大客厅”,这既是市、区对__的定位,也是__的重要使命。要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做好“绿”文章,打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品牌,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更加优美的湖区都市田园风光。“大建设”已经辐射到__这块热土上,科学发展的着力点要放到研究解决“大建设、大发展、大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来,放到研究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上来,多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4、强化学习意识,谋求理性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带着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加工,循环往复,才能不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做到学以致用,将外地发展经验与__实际相结合,千方百计,敢闯敢试,做到将激情作为与理性发展相结合,不盲目、不浮躁,依法行政、有序发展。不然越了位、踩了雷、碰了线,还稀里糊涂直喊冤。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要学会吸取教训,科学理性发展。

三、下一步建议

1、学习形式多样多,多借鉴外埠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2、领导干部多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帮助基层科学发展;

篇(2)

一、注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少先队的阅读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绘制或剪贴书刊宣传画。少先队员可以在图书管理员和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绘制宣传画,搞剪贴,把作家的头像剪贴在墙报上,并附上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举办图书展览。少先队辅导员可以组织队员自己动手收集图书,布置图书展览会。可以结合某一个专题活动搞书展,如组织“爱我中华”书展、“学英雄,争三好”书展等等。还可以专门组织某个作家的书展,如“冰心奶奶和我们”书展等等。

3.举办朗诵会、故事会。少先队组织可约请播音员或教师朗诵书中的片断,或者用文艺形式演出书中的某些精彩片断。用这种方法介绍新书,很容易感染少年儿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效果很好。

4.组织少先队员与记者、作家见面。少年儿童喜欢读书,更是十分渴望知道记者和作家是怎样进行采访和创作工作的。组织孩子与记者、作家见面,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读书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记者和作家了解少年儿童的心声,丰富他们的创作。

5.组织评书活动。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要广阔一些,他们看了一些书籍后,很想有机会交流一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组织评书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另外,也可以组织读书笔记展览,利用读书的反馈信息来激发队员的读书兴趣。

二、推荐优秀读物,培养少年儿童选择书刊的能力

目前出版的书刊相当多,辅导员要坚持把那些健康有益的儿童读物介 绍给孩子们,决不能让一些格调低下、内容荒诞的书刊毒害孩子们的心灵。辅导员必须熟悉少儿读物的出版情况,及时了解出版信息,并积极向孩子们推荐好书。在向少年儿童推荐图书或报刊时要注意内容广泛一些,防止“吃偏食”,应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阅读兴趣。辅导员在指导队员挑选图书的时候,可考虑以下几点:

1.挑选有助于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知识的读物。可以参照教学大纲和出版社推荐的图书目录,与任课老师、图书馆管理员一起来确定。

2.介绍那些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在文学、历史、科技等某一方面兴趣爱好的读物。

3.可以结合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结合国家重大政治生活,推荐有关政治、历史方面的通俗读物;在某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影片、电视片放映时,介绍有关的文艺、历史读物;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党和军队的光荣历史以及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等。

辅导员要认真阅读少儿书刊,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划出重点文章,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或组织学习。当然也可以发动同学提供信息,推荐好书报或好文章。要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向他们推荐图书。同一个主题的读书活动,不同年级的少年儿童,推荐的书目应该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年级,由于少年儿童阅读水平的差异,推荐的书目也应该因人而异。

三、帮助队员学会从书报中吸收“营养”

读书看报的目的就是从中吸收“营养”。可是,在读书活动中,有的队员看书不认真,光追求故事情节;看书也没有什么选择,拿到什么看什么;还有的同学看书缺乏分析判断,什么都学,什么都信;也有的同学只是对爱情小说特着迷,看起来没完……辅导员要注意引导队员从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发展语言等多方面吸收“营养”。

1.组织读书讨论会。[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少年儿童阅读了书籍以后,常常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情甚至模仿书中的主人公。但是,他们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主人公的行为应该怎样评价,却不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读书讨论会的形式,大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利于帮助少年儿童领会书籍的中心思想,学会评价书中的人与事,分清是与非,明辨好与坏,搞清对与错。例如,怎样评价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忠君思想?怎样认识英雄?……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讨论,都需要辅导员加强指导。

2.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辅导员可以引导队员们学习那些通过读书看报活动促进了少先队工作、提高了队员自身水平的具体经验,用这些新鲜的经验来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同时,辅导员也要及时地把队员中良好的读书方法、可喜的读书收获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向大家推广。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各中、小队都可以介绍各自的读书心得体会、方法经验,开阔大家的眼界,启发大家要用科学的方法读书,不要死读书,做书的奴隶。

3.组织读书笔记展览会。辅导员可以从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出发,指导队员学会写读书笔记,帮助他们掌握记读书摘要。做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的方法,不断提高队员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组织写读书笔记的经验交流会,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4.组织读书读报表演会。引导队员们根据书报中的故事、童话、诗歌等作品,自编自排自导自演一些有关的文艺节目;也可以根据书报中学习到的知识,开展实验、制作、讲演等活动。

通过开展以上活动,巩固和发展在读书中学到的知识与本领,提高少先队员从书报中汲取营养的能力。

四、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

在少先队工作中,运用竞赛的办法,调动广大队员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读书读报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举办读书月活动(或竞赛)是为了引起少年儿童对书籍的热爱,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辅导员要组织队员积极参加全国的“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激发队员的读书兴趣,提高队员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各大、中、小队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41-0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小学生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只是应付式地完成阅读任务,课外阅读量少,他们缺乏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即使阅读,他们大多喜欢“快餐式”的阅读,由此获得的信息价值不高,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对此,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阅读现状,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网络、电视等普及程度很高,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极大,书籍就显得不大受欢迎。由此可以看出,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开展阅读是很不利的。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开展读书交流会。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丰富精彩的读书交流会不仅能调节阅读的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他人不同的阅读成果。因此,可以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表述给其他同学听,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阅读之后的感受,得到听者的认可还能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继续阅读的兴趣。读书交流会不仅是营造阅读氛围的良好手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二)给阅读过程“松绑”。阅读本身反映的就是个体的喜好,但很多学生的阅读被套上了“枷锁”。许多教师急于看到学生阅读的成效,便对阅读的过程提出许多硬性的要求,比如摘抄优美的句子,做读书笔记等。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方法无疑给学生添加了阅读负担,他们被迫阅读,从而对这种“任务”产生厌恶感。其实阅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们要改变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给阅读过程“松绑”,多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们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阅读。

(三)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美妙。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和美好,在良好阅读氛围的熏陶下,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诵读法,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以优美的语言表现大自然的美,如《九寨沟》中描写瀑布的句子:“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台阶。由此形成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笔者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美丽、壮观的瀑布,在诵读中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巧妙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步阶段,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对任何陌生的事物都想一探究竟,但他们的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

首先,针对学生好奇心旺盛的心理特点,可以采取悬念式阅读的教学方法。悬念式阅读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针对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质疑,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当他们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想探个究竟,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有创意的见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将”和“相”指的是谁?他们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为什么和了?教师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提问,激发了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的兴趣。

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对大多数事物都是“三分钟热度”,但阅读又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坚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形式阅读的教学方法,避免阅读过程的单调和枯燥。多形式阅读可以采取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集体阅读和个体阅读交叉,区分必读和选读等方式进行。小学生还有许多属于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方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指导学生对书的选择。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小学生的阅历较少,低年级的学生对书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教师作为一个指路人,要对学生在课内外读什么书作精心的指导。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阶段阅读的篇目,以及根据学生的偏好,采取在课堂上展示、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出书目清单等形式,指导学生对书的选择,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广度。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对书的选择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让他们自行选择。

(二)指导清除文字障碍的方法。小学生的识字量较小,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文字障碍,这些文字障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总体理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请教等方法解决文字障碍,学生只有在读懂文字的前提下,才能理解文章的总体思想。

(三)指导理解文章的方法。理解文章是阅读的关键,教师要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阅读材料的分析,仔细观察文章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从而全面理解文章。泛读,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大量广泛地阅读,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广泛阅读可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逐步培养感悟力,提高理解整篇文章的能力。精读必须建立在教材篇目的基础上,对于泛读,学生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将在精读中掌握的技巧运用到泛读中,将在泛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精读中,从而逐步学会深入理解文章。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

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

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 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是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乐读书,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学生自身心灵深处自主要求的“我要读”。

好奇心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是探求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源泉。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广泛的兴趣使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好奇,从而促使他们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从这一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科教学、主题队会等形式交流名人爱读书,最后成功的故事。鼓励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能抓住点滴时间阅读各种书籍,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或者给他们讲一些生活中的奇闻异事,创设悬念,使他们急于找到答案,而寻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久而久之,小学生会逐步投入全部精力,由喜欢读书到迷恋读书,能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探索更多的知识和奥秘。

2 营造班级浓重的读书氛围

古人云: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达到人人在读书,我也要读书的境界。

在班上建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建议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建家庭阅览室,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这样,慢慢地有指引性地用读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读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爱上读书。

教师要以身作则,博览群书。其意义不仅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趣味,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宁静的氛围让学生的读书生活充满了舒适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孩子会定时无意识地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读。

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是心与心的沟通和对话。读好书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读书应讲究读书方法。有的人“走马观花”贪求速度的快,粗略地浏览,有的人“寻章抄句”,读得很细致,不注意归纳和总结。这些读书方法都不能得到好的读书效果。所以,好的读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一开始读书,教给孩子一些简单易做的阅读方法,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圈圈点点。内容可以是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从未见过的表达方式 、成语、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好的开头结尾等;方法可以是用“――”、“……”等不同的符号划出优美的词句,用“?”等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重点字词,用“?”标注此处有疑问。其实这些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先头工作。低年级孩子会写的字词不丰富,所以对孩子读书摘记的书面要求尽量少些,不要让孩子对阅读望而生畏。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

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边读边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还可以把书上的情景画成图,或者把书上介绍的试验、制作,自己学着做一做,这样读书一定会更有趣。

4 组织学生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小学生表现欲强,渴望被关注、赞赏,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我们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需要得到满足,让努力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篇(5)

关键词:提升;阅读教学;现状;观念;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83-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附录部分的“关于课外读物建议”中列出初中阶段推荐阅读的名著篇目。自从名著成为中考阅读的座上宾以后,名著阅读教学成为了很多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艰难现状

1. 名著阅读的要求模糊,考查范围广

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没有“怎么读、怎么考、考什么”等太具体的要求。为引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广东把其中的12部名著定为中考篇目。从2007年开始,广东中考出现了名著阅读题,考查范围广、题型多。自此,名著阅读教学的地位随之上升。然而,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每年中考名著阅读题的平均分不超过总分值的一半。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虽然包括写作背景、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但都是略作介绍。如果要熟悉整部名著,完成考试题目,这些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2. 当前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及其利弊

纵观近年来的名著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以落实考点为教学目标,对照去年试题制定应考策略,让学生做大量模拟题;(2)以“压缩饼干”式的名著导读代替“原汁原味”的原著阅读,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3)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本阅读;(4)以完成读书卡片等形式,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第一种是典型的应试教学,去年考什么今年练什么,题型一旦改变便无从下手。第二种是典型的“快餐阅读”,只从故事梗概了解一部作品是不全面的,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品情感难以全面把握。第三种只为完成任务,让学生知道有关情节,只是对作品有个大概印象。第四种是很多老师常用的,学生只要读一读作品前言就足以应付老师的检查。

二、改变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一些尝试

要想改变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首先要端正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态度,增强阅读名著的使命感。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最后还要改进具体的教学措施,注重阅读效果的检测与反馈。

1. 转变学生的观念

对于名著阅读,如果仅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来完成,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社会的认同,愿意承当一定的责任。因此,应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是考点,不是休闲读物,是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有了这种学习任务观念,就可以激发学生攻坚克难的决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学制订阅读计划,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制订阅读计划,只适合自觉学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这既杜绝了教师放任自流的教学模式,也规范了学生的阅读行为。比如,可以让学生七年级完成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规定篇目,八年级完成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的规定篇目,教师以读后感、知识竞赛等形式检查落实情况。把名著阅读总复习工作放在九年级。

3.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不愿读名著很大的原因是名著比较深奥。因此,开展名著阅读指导是很必要的。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读“厚”与读“薄”的联合运用。读书的过程应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再难懂的书也能读透。所谓读“厚”,就是一字一句地读,重要语句或一时半会儿读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反复读和琢磨,甚至找相关资料对照读,并随时做好批注或读书笔记以备日后查阅。还要求对相关联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做横向联系,并力求在跨越章节(回目)而读上下功夫,优化视野结构。有了读“厚”为基础,就能更全面地领会书的内容和精华,再厚的书也能越读越“薄”,越读越有味。

4. 通过检测反馈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学生阅读后,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1)名著阅读分享交流会。寒暑假前,给学生布置假期要完成的阅读任务。开学后,每月安排一次阅读分享交流会,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制度示例:1)提前布置学生采用“作批注”等自己喜欢的方法精读名著;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200字左右的材料;3)举行分享交流会时,每人都要发言,发言后记两个成绩(名著阅读与口语交际)。同时,教师应及时点评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2)组织测验,检查阅读成效。阅读分享交流会结束后一周,可安排小测验,以保证考点落到实处。测验的内容、题型应与中考接轨,学生对名著的熟知程度及答题技巧,都应作为检查要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著阅读教学研究永远在路上,教师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攻坚克难,科学有序地引领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一、带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主要是学校和家里,很少接触社会。特别是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生活的机会更少,是什么原因让农村小学生感到写作难?难道是他们的生活枯燥乏味无东西可写吗?不是,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挖掘并转化为素材,才会造成这种局面。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想让小学生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必须带领他们走进乡村生活,挖掘农村生活的素材。要搜集的素材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

1.走进花园,观赏鲜花

农村人虽然不如城里人那么有品位,那么爱花,但是,家家门前的空地上不缺乏花草,有草花、有木花,三五棵花,开得茂盛,看起来就像一个小花园。有的人家在院子里弄了一个小花园,一年四季,花开不败。金灿灿的连翘花,紫色的玉兰花,红红的玫瑰花,各色月季花,毛茸茸的合欢花,还有,梅花等。像鸡冠花、节节高、一串红等各种各样的草花也非常漂亮,在农村随处可见。它们点亮人们生活的色彩,可是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特别是小学生,很多同学在日记或习作中淡忘了它们,其实,这些花就是很好的习作素材,认真观察,定有内容可写。

2.享受游戏的乐趣

农村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游戏,让他们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如掼纸牌、推铁环、踢毽子、扔沙包、打陀螺、打玻璃球、斗鸡、跳皮筋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作为习作的内容。由于小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所以他们写起来有话可说。在写游戏时可以写游戏规则、活动过程以及参与活动的乐趣。至于掼纸牌、打玻璃球、斗鸡这些游戏,有的不卫生,有的不安全,但是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乐在其中,在习作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写,老师不要过于强调文章的思想、意义。乡间学生还自创了一些活动,如下石子棋,抓布蛋,踢木块等,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创的,游戏规则自定,如果写进文章里去,既使人感到亲切,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走进自然

讴歌生命,走近自然。小学生要有一颗爱心,爱护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农村的小动物很多,同学们很熟悉,也很喜欢。如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猪小兔等,在写这些熟悉的小动物时,可以写它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新鲜的内容。一个小学生是这样写他家猫妈妈的:猫妈妈生了几个孩子,谁知小猫出来找食时,不小心被凳子砸死了,猫妈妈一直守护在孩子的身边,直到小猫被埋了,它才离开。有的同学在习作中写一只大公鸡啄他的头,头都被啄出血来了。还有的同学讲他家养的小鸽子,鸽爸爸鸽妈妈非常辛苦地给小鸽子喂食。把这些小动物身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写进文章里,定会感人。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要处处留心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得到感悟。

1.在简单的劳动锻炼中体会成功的感受

城里学生在家中就是小皇帝,事事都有爸爸妈妈代劳。而农村学生则不同,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爷爷奶奶生活,所以他们早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种菜、做饭、洗衣服等。有些事第一次做,印象深,很有意义,这些家务劳动都可以写进文章里去。作为老师,不光要教学生写文章,还要教学生怎样做事做人。

2.在学校活动中丰富生活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哪怕是卫生大扫除、拔河比赛、猜谜语比赛等,都要在活动中观察,活动后记录。哪怕是一次踏青,一次野炊,一次去陵园祭扫烈士墓活动,都不要放过,把这些事写进日记里,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所以,作为农村孩子,要热爱生活,积极参与活动,注重情感积累。

例如,有时候老师可以做做“懒惰”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去打扫班级的卫生,要学生帮老师批改作业。学生在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时才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劳累。每个月,可以安排一次学生自己相互批改作文,主要是要求学生对同学的作文找出错别字,找出不通的病句,要求学生把句子说通。可就是这样,短短的200多字的文章,学生也要20多分钟才能改好。每次批改后,学生都会说,以前总认为写作文难,现在才知道改作文更难。由于有批改作文的锻炼,学生在以后写作文的过程中,就非常注意把字写对,把话说通,写作文时也觉得有话可说了。这种提高学生能力、解放教师的评价方式,给学生留下了一片自主成长的空间。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参与书法比赛。在班级中进行男生与女生比、小组与小组比、班干与班干比、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学生与家长比、学生与老师比,并参与学校及以上各类比赛展评活动。用每次比赛的作品不断丰富班级书法园地,并分别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收集到他们各自的成长记录袋中。

(2)办好书法社团。社团的开展,主要是重视写字特长生的培养,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充分挖掘少部分学生的写字禀赋,张扬其特长,让小荷露出“尖尖角”。

三、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中的课外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延伸了课内阅读,学生学习语文,仅靠语文课和语文教材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对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来说,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阅读能力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补课不是能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力、再阅读。”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最关键的。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文字,还没在脑海中形成对阅读的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先从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起,介绍知识,使其向往。可设置阅读课,结合不同年级,选择童话故事或者一些经典的寓言等,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提高学生兴趣。如经常在晨会课上阅读一些经典文章,促使他们形成阅读期待,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同时对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采取鼓励的方式,提高阅读信心。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学生定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自己不读书,但异常重视孩子的读书。很多家长见书就买,却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懂书,孩子的成长与读书是分不开的,那么怎样读书才是真正的会读书呢?我认为,要让学生选择性阅读。开卷有益,选择性、计划性地阅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反之不仅事倍功半,还极有可能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与思维习惯,事实上,心理学上也提倡散漫式的、没有选择的阅读,使人形成散漫式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一些课外读物内容不健康,没有教育意义,而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缺乏辨别力,往往被花里胡哨的封面吸引,容易受到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1.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真、善、美,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近年来,中小学掀起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像《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给予了人们思想道德的启示。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大好事,国学的振兴说明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要向民族的根基回归。哲学上强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本命题,一个民族要文化复兴、大国崛起,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晓得自己要往哪里去。因为不失方向,这样的发展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在作为人才培养起步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普及国学教育就显得更有意义。据媒体报道,国内外很多地方都为小学生专门办起了国学学习班,这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不能忽视。

2.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还要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差异出发。如小学低年级阅读以童话、神话、故事为主,而高年级阅读以小说、传记、传奇为主,女生对有故事情节的书感兴趣,而男生对体育、科学、地理等方面感兴趣。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科普类、童话类、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四大名著、寓言、诗歌等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等,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三、适时指导,养成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指导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语文课外阅读获得成果。(1)摘抄佳句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摘录出文章中的佳句。引导学生边读边画,通过对文章欣赏和体会,摘录出知识哲理、名言警句、妙词佳言、问题答案等。在对摘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问难质疑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是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收获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对阅读材料处处提问,在探索研究中解决疑问,强化阅读能力。(3)对比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材料的重点段落和章节进行反复阅读,对相关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文章的深刻含义,做到真正从阅读中学习。比如:对《魔法学校》和《嘻哈农场》,就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对《明朝那些事》的《霸业的开始》章节,就可以进行反复阅读。(4)读写结合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写阅读提要,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写阅读感言,在阅读完材料时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

四、通过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度和实践能力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技巧。(1)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在推荐好书时,客观介绍所推荐书目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思想;介绍本书的作者和推荐此书的目的;介绍本书的题材和写作特点等,尤其要介绍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历史意义等。(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应用能力。每次读书交流会确定主题,有主持人,有具体时间和地点,每人交流时间有限,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写作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成果展、阅读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化解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手段。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较强。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帮助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要充分重视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现代阅读,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