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03:11: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安全观;政治安全;非传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4-0026-06
一、引言
一般而言,安全从客观意义上讲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从主观上讲是因这种客观状态的存在而排除心理上的恐惧。安全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术语,一旦与政治产生关联,便立即成为政府权威部门优先处理的公共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涉及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是执政者不可回避的首要责任。
传统的观点把安全等同于以国家为对象的军事安全,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其内容是维护国家领土和完整。随着冷战的结束,对于安全的问题领域和范围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那就是逐渐突破了国家中心和军事政治领域,并向社会的其他领域推移。如哥本哈根学派在安全主体和安全领域两个维度上扩展了安全研究的外延。纵向上,将安全的主体由国家发展到个人、次国家集团、地区及全球体系。横向上,将安全的议题领域由军事政治安全扩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1]。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非传统安全语境中,安全的问题视角开始聚焦到“人的安全”上,这无疑是最具道德说服力的,同时也是极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如联合国提出“人的安全”包括经济安全、食物安全、卫生安全、环境安全、个人安全、社会安全以及政治安全[2](p.24)。虽然“人的安全”作为一种安全观念在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其内在的局限性,如忽视了国家层次的安全认同,客观上只能导致“虚无主义”;还比如把所涵盖的七类问题都提升到安全层面,容易导致“人的安全”概念的泛化,等等。但对“人的安全”的这些批判并不妨碍这一概念被联合国大力倡导,并在现代社会日益涌现的威胁与不确定的情形下得到众多不同政治背景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积极回应和更多的接受度。
作为“人的安全”的核心内容,政治安全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传统安全观念中军事-政治安全比重的相对下降,政治安全相对于以军事防御为中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而言,其内涵和外延获得空前的拓展,在国家倡导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本内容的“新安全观”的指引下,关于政治安全的研究逐渐脱离狭隘的国家间安全体系的零和博弈思维,从而获得更加宽广的研究路径。
二、政治安全的内涵界定
对政治安全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边界进行准确界定是研究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这直接关涉政治安全行为体的行动策略和行为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很难把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明确区分开来。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瑞?布赞就曾说过:“政治领域是最大的一个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安全事务都属于政治的范畴”。“政治安全”这个概念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判断因素,一般社会性问题只有经过特定的“安全化”机制运作之后才会成为真正的安全问题,当这些安全问题被政府作为最优先应对的事务后,促进政治安全的行动就成为“超越一切政治规则和政治结构的一种途径,实际上就是一种所有政治之上的特殊政治”[3](pp.3237)。
一般说来,围绕政治安全研究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政治安全主体的认识,即谁是政治安全的主体和它代表谁的利益:国家、政府(某个部门)、族群、市民社会、社区、个体或是一套内在的制度机制?被强调的相关问题是否包括这些行为主体或机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二是政治安全的议题领域。对威胁来源的认识,即不安全的根源是什么?除了确定存在某种威胁之外,我们也要考察对于威胁的性质是否在多种行为主体之间存在一致性看法,这就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三是对政治安全范围的认识,即政治安全的核心构成要素有哪些?其相互关系如何?四是对政治安全手段的认识,即如何达成政治安全目标,如何构建政治安全的体系。
近年来,学界对政治安全涉及的以上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是偏重于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家安全外部防范机制的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界的热点议题,而对于政治安全的学理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对其核心内涵及体系构建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成果显得过于分散。笔者对近12年来(截至2012年4月)两大数据库进行检索的结果显示,以“政治安全”作为题名的学术论文不足200篇,远远低于以“国家安全”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数(详见表1)。因此对政治安全的内涵、体系构建及其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仍然极具理论价值。
对于政治安全的内涵界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企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经营。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矿山的必然要求。强调以珍视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为主旨,最终实现人的价值文化。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企业,其安全文化必然是先进的、表现成熟的。大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着力实现“三个延长”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该矿得到体现。将“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及“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这一安全文化的战略思想,积极融入生产经营之中,把安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把“安全第一”列为生产经营的首要价值取向。通过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在全矿职工中形成了一个“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广大职工以“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为自我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各项任务。所以,安全文化已成为该矿形象建设的重要标志,成了凝聚全矿干部职工安全的有力支柱,促进了企业安全精神的提升。
二、更新思想观念,抓好安全生产
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要统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上、认识上的滞后,必将成为安全管理的绊脚石,也是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隐患。通过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在职工中克服了三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安全管理只是少部分人、单位或个别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二是认为安全管理就是应付检查,只对上,不对下。三是认为安全管理制度是工作和行动的障碍。
第二,职工安全责任心要加强。安全责任位于安全“五要素”第三位,实际上在安全生产中也处于核心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会议、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培训和提炼安全理念,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使职工认识到历史上多次事故的发生,都与当事人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有关,从而增强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心。
第三,解决部分职工与班组协调能力差的问题。个人能力总是有限的,同时又生活在集体中,这就出现了职责上的分工。分工的结果,必然导致每个人的工作都与其他人的工作紧密相关,从而成为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个人与个人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搞好协调,增强安全生产内聚力,即政治上的向心力,事业上的凝聚力和环境上的吸引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同时,纪律是行动的保证。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的团队也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从人的角度、执行制度的角度和内部和谐的角度,来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上台阶的瓶颈。
三、多措并举促建设,安全之花结硕果
第一,加强安全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强化现场管理。首先要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搞好现场的环境建设,以确保机器设备在安全状态下运行。同时,要加强职工的行为指导,建
立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严密地监督监控管理,为职工营造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保证其避免违章的条件。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安全资金足额到位,向科技要安全。通过加强安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形成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严格细致的生产管理,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第二,建设安全心态文化,深化教育培训制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了。某些人的违规、违章,大多是出于侥幸心理,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对其加以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根据各单位、各岗位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业务技能教育和安全文化教育,创造和建立保护职工身心安全的文化氛围,依靠先进的安全科技和现代安全防范风险控制方法,用全新的安全生产运营机制,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实现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单位安全文化。加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向职工灌输“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创造效益”“安全光荣,违章可耻”“行为源于认识,预防胜于处罚,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观,增强职工的安全观念,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个个为安全操心”的良好舆论环境。
摘要:煤矿矿山的安全建设对于保障煤矿生产的有效进行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想要做好煤矿矿山的安全文化建设,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于安全文化的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也要重视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更需要安全文化理念的指导。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入手,谈一下我对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煤矿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一、煤矿矿山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有人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运用到煤矿矿山安全工作中,就是在煤矿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保障员工、生产安全开展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安全文化在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俗话说“安全重于泰山”,但是事故也一直都在发生。对于煤矿来说,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三、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以便能够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参考文献:
一、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手术前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①接错患者: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能够认真执行“三查”“七对”。②接患者时造成的损伤:在搬运过程中患者坠床,引起骨折部位的移位、穿破、损伤血管神经等。③术前用物准备不充分:对择期手术的用物术前1天不能够及时准备充足而影响手术的进行。④仪器使用不当:手术室的电器设备手术前未试机,没有定期维修临时出现故障,患者身上带有金属物品,皮肤与手术台或器械台、金属直接接触,均可造成电烧伤。
2、手术中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①手术部位标识的错误:护士违反查对制度,在铺无菌单时未认真确认手术部位,造成开错刀。②物品清点有误:由于手术器械清点制度不严,患者体腔或深部切口遗留纱布、器械、缝针等可引起严重后果。③用药有误:输液、输血查对不仔细,静脉和大输液标志不清,导致误用药物。
3、手术后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①患者护送不当:护送患者途中发生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移动患者时骨折部位的再发骨折,关节的脱位,患者坠床,术后患者X片、CT片、手术衣裤、鞋等用物遗漏手术问。②手术标本的丢失或混放:术后标本保存不当或交班不清造成丢失或标签贴错等。③手术护理记录不完善:抢救患者时执行的口头医嘱,手术抢救过程缺乏完整的资料,术后护士记录不完整。
二、安全护理防范措施
1、防止接错病人
接病人时要认真查对病历、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病人送入手术室后,核对手术间。巡回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麻醉医生麻醉前和手术医生洗手前再核对1次。
2、手术器械准备充分
根据手术量与各科手术特点,相对固定器械护士,主要负责术前用物的准备与特殊器械的保养。施行重大或特殊手术所需的特殊器械,手术者在手术前一日亲自检查是否备齐、适用。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省略
3、严格执行查对清点制度
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目,并由巡回护士记录于术中护理记录单上。术闭关闭体腔前,认真核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目,核对无误方可关闭切口。
4、避免用药及输血输液错误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根据围术期用药原则,建立手术病人术前用药交接班本,做到清楚交接,及时记录,有效用药。对不同药液做到标志清晰,分类安置。
5、安全护送病人
接送患者出入房门时应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及手足,防止碰伤。移动患者至手术台或平车,须有人扶住车身防止滚动。搬动患者时轻巧稳妥。患者卧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或手术完毕等待送回病房时,巡回护士应在旁照顾,防止坠床摔伤。
6、标本的保存与送检
术中任何组织未经医师允许不得遗弃或由他人拿走。为确保标本正确无误地送检,应完善送检流程,实行双签名并责任到人。术中冰冻标本经家属过目后登记即刻送检。
通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为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一来是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想要的结果;二来感谢学校领导及各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为使自己的教学事业更进一步提高,我做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预期目标: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学校主要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
1、 专业技术方面:
(1)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4)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5)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6)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
2、 具体措施:
(1) 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2) 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3) 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4) 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
(5) 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6)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7)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8)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9)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专业技术方面:
(1)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3)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4)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5)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6)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
2、具体措施:
(1)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2)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3)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4)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
(5)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
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6)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7)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8)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9)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背景
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建体等遗传资料及相关的信息资料[1]。
1.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人口大国,全国人口总数占全球总人口数的比例高达22%。正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多人口的特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相较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更为丰富,这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对人类进化、基因多样性以及致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2]。同时我国也是生物数据输出大国,我国大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数据流失至外国数据中心、外国生物实验室进行研究,产生潜在生物威胁。对此,谈家桢院士曾在1997年7月向中央提出号召,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对我国现有的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应当加快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度。国务院相关部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商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政策,加快推进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3]。
1.2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梳理
1998年,我国颁布和实施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主体责任,共同协调推进全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并且在科技部设立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1]。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将承担其各自地区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责任。2012年《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审批部门由科技部及原卫生部调整为科技部[4]。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致函遗传办,正式退出遗传办。目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由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与生物发展中心相关处室组成。形成部门协作、地方协助、专家支撑的管理格局。主要审批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行政许可的通知》。
1.3人类遗传数据谬用带来严重生物安全威胁
现阶段,由于采集个人基因组数据难度逐渐降低,导致监管难度不断增加[5]。以科研、制药等名义进行的基因组数据采集难以监管,尤其是来自境外单位,201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谈话当中提到,当前发现有刻意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资料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先前已经有俄专家呼吁,基因安全是关乎民族生存的大计,必须防备不法分子通过基因采集来制造基因武器。研究者从公开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和科学文献数据中获得人类生物数据,可以通过发现特定人群基因组特征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设计和改造病毒,增加对特定人群的感染特异性。目前各国纷纷进行人类基因测序计划,已有大量基因组数据公开,并且很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病毒已经完成测序,其基因组序列处于公开状态。其潜在后果极其严重。2017年2月和7月,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和ScienceData分别发表文章,均基于目前规模最大的汉人基因数据,对中国人群的遗传及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然而这两篇文章中中国学者并不是研究人员,也不在作者之列。56个民族、14亿人口,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民族遗传资源和典型的疾病遗传资源,可以研发针对新靶点新作用的首创新药。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轻则帮助跨国药企开发药物独占市场,重则危及国家安全。
2国际生物安全战略现状
2.1美国《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战略》
2018年9月18日,美国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战略》正式,这是美国首个全面解决各种生物威胁的系统性战略,该文件由美国国防部、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和农业部共同起草,并负责具体计划的落实。在这一战略当中,详细提及美国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发现、评估,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生物威胁,并且积极号召包括工业界、非政府组织,以及学术界等的参与,以实现共同防御生物威胁。具体来讲,国家生物安全防御的基本目标有:①强化风险意识,提升民众对于生物威胁的认识度;②确保生物防御单位能力,尽可能避免此威胁的产生;③确保生物防御单位,降低生物威胁发生概率;④迅速响应,以限制生物事件的影响;⑤促进恢复,以消除生物事故发生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利影响[6]。
2.2英国《英国生物安全战略》
2018年7月30日英国政府《英国生物安全战略》,该战略首次汇总英国政府为保护英国及其利益免受重大生物风险影响所需开展的工作。由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卫生和社会福利部以及内政部联合。此项战略宗旨系英国政府首次进行跨部门合作,就与英国国家利益相关的生物威胁进行战略规划。此项战略反映英国对不断演化的生物威胁认识,及英国如何把握机会,提升自身能力,以规避和应对生物威胁。该战略阐述英国对生物威胁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四项支柱性措施。①理解。了解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生物风险;②预防。在生物风险产生时或尚未威胁到英国利益时,即采取措施进行预防;③检测。在生物风险发生时,进行尽早、尽可能形成可靠的报告;④响应。在生物风险危害英国利益时,减少其影响,并迅速恢复常态。两项基础性措施。①政府的所有应对措施必须在正确的科学基础设施和能力支撑与指导下进行;②英国必须在利用任何生物领域所产生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生物风险[7]。
3我国生物安全战略现状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生物安全列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科技部出台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包括一张生物威胁监测网。两大资源库:①国家生物样本资源库;②国家生物数据资源库。三重前沿哨:①风险评估;②实时感知;③早期预警。四群新技术:①智能监测;②全维防控;③追踪溯源;④恢复重建。五类新产品:①侦查预警;②监测鉴定;③危害分析;④生物防治;⑤现场处置。为我国建立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高效管理、保藏与共享等基础设施,为阻断生物资源流失奠定重要的基础,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和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新引擎。
4我国人类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最主要的审批依据为1998年颁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政策主要监管人体实体材料,缺少对人类遗传信息的管理,政策依据严重滞后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目前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由传统人体组织、细胞等实体样本转向人类基因序列等遗传信息,出境途径也由携带基因样本数据转变为互联网,隐蔽性越来越强。《办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时代要求。
4.2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立法阶位低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受其立法阶位等多方面限制。对于参与者隐私权与知情权等重要权利的保护还存在制度上的空缺,对于普通参与人类遗传资源商业开发惠益分享的问题并未作出规定,未制定处罚细则,对于违规单位只能责令整改,并无更严厉的处罚手段。
4.3科研管理机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是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研究数量最多的单位,大量科学研究都可能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范畴。但目前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力度不够,重视不足。缺少相对应的管理部门,且单位相关政策制度空缺或刚起步。同时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科研管理人员本身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意义及审批范围模糊。
4.4科研人员生物安全意识不强
目前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过多专注于课题项目本身,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战略认识不足,且对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未经审批和报备开展的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例如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携带出境开展研究、允许外资开展针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将人类遗传资源实体样本研究其产生的相关信息与外资机构共享等。
5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发展路径
5.1推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出台
以管控资源流失和安全风险,促进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思路,坚持立足我国实践和借鉴国际规则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法律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阐述新时代下制定目的、定义相关概念、明确适用范围、管理分工、资源利用条件等。明确国家使用和管理权;明确具体的许可条件和相关要求;明确科学行政部门的服务要求和监督检查措施;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管理重点,包括重要家系、特定地区、特定队列样本的采集;实体样本库以及数据样本库的保藏;国际合作和出入境的审批细则等。
5.2推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进程
主动研究是最有效的保护,应着力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发展,通过组织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制定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申报登记具体办法;制定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规划,对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技术等进行规范;组建人类遗传资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专家聘请办法及专家委员会评审规则;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9]。
5.3科研管理单位制定完善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
科研院所或医疗机构组织伦理委员会专家对申报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科研项目进行审批,出示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并进行备案。认真做好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跟踪,不断健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工作流程,加强人类遗传资源使用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生物样本库的集中管理,做好人类遗传资源的进出使用备案。
5.4加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国家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科研机构亟需强化科研人员国家生物安全观念,树立风险意识。让从事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广大科研人员充分领会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将政策法规和知识要点宣传到项目负责人,督促和引导项目负责人开展课题前向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报批,防止漏报,杜绝资源流失对我国生物安全的隐患,真正做到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有效保护的监管。
【生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Z].1998-06-10.
[2]陈竺.中国与人类基因组计划[J].抗癌,200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