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生道德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2 00:2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生道德教育

篇(1)

1.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因为小学生有积极向上,愿意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但是他们知识少、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家长对孩子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又欠缺,有许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办法,也管不了。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之间说脏话、骂人、打架、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事时有发生,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办呢?我首先问清原因,能明白谁是谁非、然后用举事例、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当然有些调皮的学生不能一下子接受,我就耐心的等待,允许他们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的心情,尊重他们的人格,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2.不能歧视问题学生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老师不但不能歧视问题学生,而是应该用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挖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那些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问题学生,更应给予特殊的关爱,他们同样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爱劳动、自立能力强、爱帮助别人、诚实勇敢等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去挖掘、去培养,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清除消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加强“问题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绝不能“放弃”他们,不闻不问是极为错误的。

3.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教育

随着农村“打工”热潮的逐年高起,有的人为了私利,而置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再说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人溺爱,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就更有必要了。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集体?集体是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如学校、班级、小组等都可称为集体,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成长是和集体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关心集体、爱护集体,为集体多做好事,要珍惜集体荣誉,并在集体中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老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帮助小同学,见到同学有进步不嫉妒,虚心向他学习;见到同学犯了错误、不包庇、不歧视、要热情地给予帮助,明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是好品质,是做不成“好孩子”的。

4.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2)

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过有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作为本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学生。具体的讲,《品德与生活》通过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及关注的问题和产生的烦恼,使小学生能享受到健康、安全、愉快的生活,能够积极的、负责任的、有爱心的生活,并能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种教材编写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又是怎样的呢?

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机制对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根本上的影响力

培养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机制。但是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机制较为复杂,对于一些新的事物不能及时认识其本质,也就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规范,就很容易造成良莠混杂,例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样,不道德的人和事就会频频出现,而这些事情又会蔓延到其他领域,造成整个社会处于道德危机的局面。因此我们说道德危机并不单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它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2.与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相比,学校道德教育显得力不从心

教育最初的期望值与教育终结的成就之间有一个差距,这一差距完全符合理想状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规律。正是因为这一差距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不应该因为这一原因而受到指责。人们之所以对道德教育十分关注,是由道德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人们的理想状态是学校能担负所有的道德教育任务,所有的道德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解决,这种理想状态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因为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任何一方面都无法独立承担所有的道德教育任务;同时道德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必须依靠法制或制度去约束。理想状态把道德教育一起推给了学校,把学校视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当学校道德教育达不到理想状态时,他们便指责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力。

3.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化,使得道德教育成就不稳定

大多数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了道德信念。但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光靠道德信念还不行,还要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道德生活的结果,不是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可以完成的。但是,我们目前品德课的主渠道是课堂,而不是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这就造成了道德信念缺少巩固的时空,所学的道德信念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们一旦走上社会,经不起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因而显得学校道德教育成就不稳定。

同时,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教师根据课本所提供的素材进行理想化的设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学生认同某个道德观点,这只能让学生一时接受,一旦遇到与教师所讲的观点相对的现象,学生原来的观点就会动摇,甚至造成了原有观点的崩溃,从而不再相信道德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欺骗。

4.道德教育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学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按照课程的设置开足道德教育的课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例如“小学生守则”、“校园常规‘十不准’”等。但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活动来加强、巩固道德教育,因而可以说,我们的道德教育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引导和重视。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对策

1.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课本中固有的道德理念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使道德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学校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学校、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学会处理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生活,在生活中惹麻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过程,是道德实践的最好方式。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公共汽车上》,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设计编排的,应该说取材准确。但是在教学后,教师也应该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情境,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再实践,以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2.课堂教育形式要开放,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道德教育的课程

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过于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教育的效果一般只能达到让学生顺从教师观点的阶段,充其量也只能达到认同层次,却很难上升到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将外在的道德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求。

传统道德教育追求是一种短期的效益,而现代道德教育要追求的是长期的效益,这就必须放弃单纯的知识灌输,放弃理想化的道德教育设计,要把各种观念、各种道德标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要把选择的道德行为对个人的利弊全面如实地讲给学生听,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进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怕学生把错误观点带进课堂,对其他学生产生负面作用。在面临道德问题案例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辨别,才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辩论,才有可能使学生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信仰,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道德问题时,就能够根据自身的道德素质,自如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以道德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假如把错误的观点捂起来,只能把问题滞留起来,在学生走入社会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自我教育的视角解析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应有目标:面对虚拟世界需要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面对繁杂信息需要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面对多样诱惑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培养、面对潜在危险需要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他人监督缺失则需要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己不单在经济与生活方面,更在道德与情感领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助于减小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教育。”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的目标引领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道德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必须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解析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网络环境虚拟、信息繁杂、诱惑多样、危险潜在、他人监督缺失等主要特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包含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及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等方面。

一、面对虚拟世界: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

自由、互动、匿名的虚拟世界必然对中小学生的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中小学生好奇心强而辨别能力弱,如果缺乏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意识,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摆脱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束缚,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而在网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破坏网络系统、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等。这些不合伦理及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正常秩序,更不利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5%,从小学就涉足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占37.7%,初中生占49.2%”。“任何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还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面对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中小学生要自我加强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增强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的负面影响,遏制不道德行为发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来增强伦理意识及道德责任感。绝大多数社会公德不仅适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时也同样适用。

二、面对繁杂信息: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

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其中不健康信息随时可见。这些都可能让中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面对网络中繁杂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要求中小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应是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选择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网络这一现代学习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即既要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适时走出网络。二是上网目的与内容的选择。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上网,为获取什么内容而上网。对辨别与判断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网络影响好坏的不是电脑而是人脑,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怎样选择和利用电脑网络。中小学生要“更会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电脑,要经过教育能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且“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只有这样,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才会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才能择善而从、择善而用。面广量大的信息也就不是他们发展的精神污染和心理负担,而是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面对多样诱惑: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对于充满好奇且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进而不能自拔以至上网成瘾。有些学生经常深夜躲在房间上网聊天、阅读小说,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中小学生也会在网络上遇上其他方面形形的诱惑。如受到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广告引诱,某些中小学生常常背着父母胡乱使用信用卡网上购物。如缺乏自制能力,他们就会迷失在诱惑的丛林之中。

面对网络中形式多样的诱惑,中小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对网络中的诱惑而言,自我控制能力即中小学生既要能够大胆走进并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能够不沉溺于网络而适时走出。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他们就会有脱离现实生活、成为网络奴隶危险。精神病专家托尼诺·坎泰尔米所指出:“长期在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因此,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抗诱惑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形形的网上诱惑面前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面对潜在危险: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

虚拟网络确实隐藏着不安全因素,中小学生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针对他们好奇性强、警惕性差的特点,某些道德卑劣、别有用心的人可能进入聊天室,试图在认识后伤害他们。他们受社会经验、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当危及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往往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较差。利用网络侵害中小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诸如某学生瞒着父母去约见网友后下落不明的报道常见于报纸和网络中。对中小学生的网上侵害行为以隐私权侵犯、情感骚扰居多。这些充分说明他们(尤其女学生)的网上安全并不乐观。

面对网络中潜在的危险,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学会保护自己。中小学生不要在网上轻易暴露自己和家庭的真实情况,透露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本人详情,更不要把学校、家庭有关资料输入搜索引擎。网上交友也要十分谨慎,不要轻易相信聊天室里的陌生人,更不能随随便便背着家长和老师独自去“约会”,特别是女学生碰到异常情况要向家长或老师汇报。

五、他人监督缺失: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网络充斥着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又是一个缺乏“他人监督”的社会。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人们的网络活动如何进行将完全取决于网络主体。如果缺乏道德自律,中小学生很可能会在网络中放纵自我,偏离道德的轨道。“从本质上来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是指在个人在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烙守道德准则的行为。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己部分失效,在网络社会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在他人监督缺失的网络中,充满好奇又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要学会慎独,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养成道德自律,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篇(4)

一、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最讲究做人。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我就抓住小学生酷爱动画片这一特点,针对思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动画,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行政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动画节目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如:有一次我发现本班有两名学生把家里的几十元钱偷出来买零食吃,于是,我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把听说训练《小猴子过生日》一文提前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小猴子过生日了,许多小动物都来向它表示祝贺。蚕姑娘送来了漂亮的丝绸裙子;小蜜蜂送来它亲手酿的蜜。小猴子一边收礼物一边道谢。这时候,小老鼠也来了,它给小猴子送来了一篮子香甜的桃子,可小猴子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我突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不要小老鼠的桃子啊?这可是小猴子最爱吃的东西啊!”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已见,有人说:“小老鼠自己不会种桃子,是偷来的。”有的说:小猴子不能要别人偷的礼物。”有人说:“收下别人偷来的礼物就等于和小偷同流合污。”教师顺势问:“做小偷有什么危害呢?”学生便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偷大了就要判刑,严重的还要枪毙。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组有针对性的教育动画片。内容主要反映一些少年由于屡教不改最终走上违法的道路。看后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今后要诚实守纪,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们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自食其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事后两位从家里拿钱的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

同学们也初步懂得了自怎样做人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最光荣的。然而,目前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一方面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服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我教学《别说我小》一文时,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教师说:“丁丁确实是个能干的孩子,他做那么多的事。那么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能干,肯定也能做许多的事情。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有的说我能帮妈妈做来料加工;有的说我能帮奶奶穿针;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生意……根据汇报情况教师给予表扬。接着,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件,题目是:章鱼当考官。在内容没有出现之前让学生猜一猜,章鱼考官是笑脸还是哭脸。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同学们就拼命的猜:“笑脸!”“哭脸!”……在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答案时,再请一个同学上去点击鼠标,当章鱼出现的是笑脸时,猜笑脸的同学就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耶!”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原来是冬冬在帮妈妈洗碗,章鱼对冬冬的表现表示满意,所以露出了笑脸。 接下来同学们又会使劲的猜:“笑脸!”“哭脸!”这次章鱼是哭脸,同样,这次猜哭脸的同学也会大叫一声:“耶!”因为,小红坐在床上大叫:“爸爸,快来帮我穿衣服!”章鱼对他的表现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将一些自理内容编成判断题,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是穿衣、叠被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评出今天的劳动之星,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之星的同学特别感到自豪。没评上的同学便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并会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努力争取。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学生在猜猜做做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

四、增强未成年人孝敬意识: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自我教育的视角解析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应有目标:面对虚拟世界需要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面对繁杂信息需要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面对多样诱惑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培养、面对潜在危险需要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他人监督缺失则需要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己不单在经济与生活方面,更在道德与情感领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有助于减小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教育。”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的目标引领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道德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必须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解析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网络环境虚拟、信息繁杂、诱惑多样、危险潜在、他人监督缺失等主要特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包含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及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等方面。

一、面对虚拟世界:自我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

自由、互动、匿名的虚拟世界必然对中小学生的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Www.133229.coM中小学生好奇心强而辨别能力弱,如果缺乏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意识,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摆脱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束缚,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而在网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破坏网络系统、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等。这些不合伦理及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正常秩序,更不利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5%,从小学就涉足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占37.7%,初中生占49.2%”。“任何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还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面对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中小学生要自我加强伦理意识与道德责任感教育,增强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的负面影响,遏制不道德行为发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来增强伦理意识及道德责任感。绝大多数社会公德不仅适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时也同样适用。

二、面对繁杂信息:自我辨别与选择能力培养

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其中不健康信息随时可见。这些都可能让中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面对网络中繁杂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要求中小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应是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选择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网络这一现代学习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即既要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适时走出网络。二是上网目的与内容的选择。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上网,为获取什么内容而上网。对辨别与判断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网络影响好坏的不是电脑而是人脑,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怎样选择和利用电脑网络。中小学生要“更会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电脑,要经过教育能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且“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只有这样,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才会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才能择善而从、择善而用。面广量大的信息也就不是他们发展的精神污染和心理负担,而是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面对多样诱惑: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对于充满好奇且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进而不能自拔以至上网成瘾。有些学生经常深夜躲在房间上网聊天、阅读小说,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中小学生也会在网络上遇上其他方面形形的诱惑。如受到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广告引诱,某些中小学生常常背着父母胡乱使用信用卡网上购物。如缺乏自制能力,他们就会迷失在诱惑的丛林之中。

面对网络中形式多样的诱惑,中小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对网络中的诱惑而言,自我控制能力即中小学生既要能够大胆走进并充分地利用网络,又要能够不沉溺于网络而适时走出。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他们就会有脱离现实生活、成为网络奴隶危险。精神病专家托尼诺·坎泰尔米所指出:“长期在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因此,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抗诱惑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形形的网上诱惑面前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面对潜在危险: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

虚拟网络确实隐藏着不安全因素,中小学生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针对他们好奇性强、警惕性差的特点,某些道德卑劣、别有用心的人可能进入聊天室,试图在认识后伤害他们。他们受社会经验、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当危及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往往应变能力与处理能力较差。利用网络侵害中小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诸如某学生瞒着父母去约见网友后下落不明的报道常见于报纸和网络中。对中小学生的网上侵害行为以隐私权侵犯、情感骚扰居多。这些充分说明他们(尤其女学生)的网上安全并不乐观。

面对网络中潜在的危险,中小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学会保护自己。中小学生不要在网上轻易暴露自己和家庭的真实情况,透露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本人详情,更不要把学校、家庭有关资料输入搜索引擎。网上交友也要十分谨慎,不要轻易相信聊天室里的陌生人,更不能随随便便背着家长和老师独自去“约会”,特别是女学生碰到异常情况要向家长或老师汇报。

五、他人监督缺失:自我修养与自律能力培养

网络充斥着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又是一个缺乏“他人监督”的社会。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人们的网络活动如何进行将完全取决于网络主体。如果缺乏道德自律,中小学生很可能会在网络中放纵自我,偏离道德的轨道。“从本质上来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是指在个人在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烙守道德准则的行为。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己部分失效,在网络社会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在他人监督缺失的网络中,充满好奇又勇于探索的中小学生要学会慎独,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养成道德自律,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篇(6)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个性化

小学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差异得不到的承认,忽略了德育促进人个性发展的功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体的主动性,造成了小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等问题,影响了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自尊自信等独立个性特点,具备竞争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改革。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就是对此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设计、规划、实施,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培养学生良好和完善的道德能力与素质。

一、施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发展目标: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熟悉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然后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分别设计和实施的不同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前提

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的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建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各类道德教育活动,从家庭、学校、卫生部门、校外活动基地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二)、实施个性化道德教育需要确立正确的目标。

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个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最终目标。

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确立德育微观具体目标,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

二、在小学道德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小学道德教育如何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这就需要在个性化道德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道德教育,要坚持针对性原则。

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和提倡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小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行为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所具有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还应坚持长期性的原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性的形成和扭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有充分的奉献精神。个性的形成,同时也是默化潜移的,这就要求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环境,更好地发挥优秀文明传统对学生个性的熏陶作用。

三、对不同个性的小学生采取的不同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进行道德教育:

对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各类小学生的年龄大小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原有道德水平的层次的高低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其分析、综合,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行为到习惯的道德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小学生道德教育呈现出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我们应根据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针对各个年龄段、各年级道德个性特点的不同,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年纪小的儿童对具体性和情境性的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家长要根据他们这方面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相应方式的道德教育。对高年级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道德行为的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将其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二)、针对各类小学生的性格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1、对内向型的小学生要注意培养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内向型"的小学生,不善于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做事情优柔寡断。上课回答问题不踊跃,参加课外活动不积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要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引导他们主动的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并安排几个外向性同学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和课外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克服自己的孤僻感。同时要求他们多动手多动脑,思考问题时要求反应灵活等,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不断修正自身的缺点。

2、对过于内向型的小学生要多加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

性格过于内向的这类小学生多为女生,她们不爱说话,敏感、小心谨慎、自尊心强,但也有孤僻、狭隘、多疑、胆小的缺点。上课回答问题时,她们会特别紧张,平时跟老师、同学很少接触。对待这类学生,要多加鼓励,树立起她们的自信心,进行耐心地启发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和改正缺点,遇事不畏难。

3、对外向型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沉着、稳重的精神品质,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

外向型的小学生为人耿直、热情、果敢、有进取心、喜欢与人交往,但往往又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性子急。对这类学生,要培养这类学生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对他们有时犯得错误,要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4、对过于外向型的小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过于外向型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机敏、灵活、热情,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情绪波动性大等缺点。如果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成为双差生。家长要协助和支持、配合,教育每一位学生学习注意力要集中,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三)根据小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层次高低,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所处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分层次进行的道德教育。例如: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并在实践中演练。

结论:

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试图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使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形成自己的信念,发挥出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研究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真正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智慧,促使学生逐步认识自己、调控自己,以促进以后自身个性化而有全面性的发展,发挥好小学生道德的个性化教育的作用。 转贴于

------------------------------------------------------------------

参考文献

1.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

2.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精髓 小学德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容与涵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积累,为我们当前的德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培养修养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行”居于道德教育的第一位,个体的修养实践居于第二位,提倡在人的生产生活中要进行道德教育,强调“身体力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反复提出“修已”与“克已”。都说明了人的道德理性的重要性,要求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多次提出“克已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做人的原则,要求将人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要求人的自我监督、严格自律、深刻反省。这些言论深刻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与意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也得到了多次强调,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在需要义的同时也需要利,承认人追求利的思想,但应该重视义的存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高尚道德。使学生处理好诚信与义利的关系,有利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正确的人伦原理

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对人宽容厚道、关爱、尊老爱幼一定得到人们的重视。孔子在自己进行的教育中反复强调“仁”。中国古代教育将“明人伦”放在显著位置,要求人的生活中应该首先做到孝敬父母与尊老爱幼。在对人的教育中要求做到“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礼仪,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礼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在与他人相处时主要应该做到“礼”,要懂得礼让他人,这才是礼的重要内容。要求人在平时应该做到“谦恭礼让”、“严己宽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荣辱不惊”,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有利于当代学生养成宽以待人、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行,有利于小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关系。

4.培养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鼓舞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精神上支撑着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有利于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有利于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下,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勇于直前、努力奋斗,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着核心性作用,在精神上支持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前进。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在小学生当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强调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全国各个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艰苦奋斗、努力创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如何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创新

1.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在小学生的发展当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父母的言行严重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形成。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当代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华千年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提倡“以义生利与利以丰民、见利思义”等观点,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讲道德、重气节的德育思想。

2.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德育活动

学校可以尝试开展一些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兴趣。如可以在各个社区开展尊老爱幼活动,不但可以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的美德,而且也有利于小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做好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

创造优秀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学校也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中华优秀文化中强调的行为规范、道德传统和民风民俗等内容融入各种寓言故事其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加入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内容。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中进行“八德”教育,培养小学生互帮互助与孝敬老人的思想。教学设备较好的学校可以选择《大学》《论语》《中庸》《周易》中优秀的篇章,将其精要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传统道德学习氛围。

4.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但目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大多没有重点,虽然进行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但没有主题教育,导致小学德育教育力度不大,说服力不强。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学中设置传统文化课,在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入教学大纲当中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依靠课程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利用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掌握其内容,学习其美德,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宽以待人、严格自律、关心社会的高级人才。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温志旺.如何让德育管理在假期不留“真空”[J].中小学校长.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