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9 05:01: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篇(1)

关键词:手机媒体;思相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使用手机非常的普遍,手机已成为师生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是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现状,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探讨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中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

一是普遍性。大学生手机使用突出表现为普及率高和使用率高。“9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有90%的大学生认为手机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没有手机将会非常不适应。

二是时间长。据调查,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每个人用手机上网都有一年以上的历史。每个月的上网流量都超过了500M,且还有加大的趋势。

三是依赖高。大学生非常依赖手机,手机好像成为了人身体的一种器官。没有了手机,就会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性绪。甚至上课的时候都在使用手机。

二、手机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交流方式。手机相对于传统电脑而言手机上网更加便捷,许多大学生都愿意使用这种快捷、高速的上网方式。学校可以利用手机互联网覆盖范围广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页并组织学生浏览学习。

2.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90后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人格独立的具体实践期,个性的张扬凸显常常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而手机交流不需要正面接触,能降低正面交流所具有的紧张感,有助于同学间师生间相互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在手机媒体和网络出现之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就是书籍和培训,但由于资源有限,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有可能相对过时,以致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最新讯息,而手机海量的信息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用手机浏览网页、看信息、写微博、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社会、接触知识、感悟文化。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内容拓展交往对象的范围,让交往内容走向心灵世界,成为了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手机媒体的应用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手机辐射有损学生身体健康。科学研究已明确表明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会使人体内分泌紊乱、睡眠质量下降;

2.上课玩手机,严重影响老师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无心听老师讲课。“低头族”不仅影响自身的听课质量,也严重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这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3.部分学生经常利用手机网络浏览不良垃圾信息,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经常浏览不良信息会导致学生学习分心、性格异常、思想极端,成为校园的不稳定因素。

4.爱慕虚荣、盲目攀比。手机已成为学生手中的炫耀之物。苹果手机也成为一个时尚的标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在盲目攀比的氛围下很可能会迷失自我,从而对社会产生怨恨社会的情绪,失去自我。

三、利用手机媒体全方位的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有所创新。

一是利用手机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辅导员利用手机短信、QQ平台开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QQ群、微信群能够将身边的重大事件、重大新闻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迅速发给同学们;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观点和就业信息等能与同学们进行现场讨论。

二是利用手机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海量性。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内容,这些个内容以大学生喜欢的动画、PPT、视频等形式出现,内容丰富多彩。

三是利用手机媒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班风学风建设。QQ 群有很多功能,除了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还可以上传群文件,共享相册。同学们可以利用QQ群分享对一个时事的看法,辅导员加以引导,在辩论中理清楚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微信群引导学生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是利用手C媒体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手机媒体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利用手机方便浏览网页,同学们对于不懂的道理,随时可以网上查看,主动学习。网上的信息很多,虚幻的东西有真有假,同学们要加以判断,鉴别。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辅导员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要利用好手机媒体,用好有利的一面,规避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网络成瘾现象。而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化、简单化和即时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网络变为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目前高校的学生手机使用几乎到100%的使用率,随之而带来的手机依赖行为也逐渐增加,负面影响也日益严峻。针对青高校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开展调查,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和成瘾的行为。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某高校550名2012和2013级同学,其中2012级260人,2013级290人,收回有效被试510人,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58人,女生352人。

1.2 研究工具

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访谈,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共九道题,包括手机使用频率、时间、流量以及上网的目的和地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对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100%的大学生都在用手机上网,其中65.7%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达到依赖的程度;在手机上网流量的调查中,其中在100M以下的流量使用最多,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一般都在1.5-3小时左右,约占调查比率45.1%,而一般在1.5小时以上的占96.1%,还有16.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是3小时以上;在使用手机上网地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3%的同学在寝室使用手机上网,而89.2%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上网成瘾情况。

3.讨论

3.1 从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来分析他们手机成瘾行为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日趋普遍变化,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学校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依赖是社会大环境发展的一个结果。当今社会正处与信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型期,国内外思想的冲击和变动,这些在互联网上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在互联网里,大学生是一个自由活动的群体,他们可以自由地、匿名地发表言论和看法,可以在虚拟空问里扮演一些在现实中不能扮演的角色,满足自我虚荣心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因为网络环境的相对宽松性,为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在网络里宣泄自己的不满,找寻自己的归属感,甚至寻求认同等等,这些社会心理需求,让他们对手机网络更加爱不释手①。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一个充满刺激和新鲜的场所,相较于传统枯燥的学习和收到约束的高校生活,网络的吸引力更加强大。另外,90后的大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他们追求时尚,也走在时尚前沿,用最简便的载体——手机了解引领时尚的事物,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们越来越愿意使用手机上网,甚至迷恋上网。

最后,大学生迷恋手机上网,还与信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网络也有着密切关系,当前部分人大学生懒于思考,急功近利,比较浮躁,这种思想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渴望成功,但又不想付出努力,而网络往往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比如在网络上寻找作业答案和完成论文等等,这些都助长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瘾。

3.2 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来分析他们手机成瘾行为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5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是进入社交平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表明,钱教授的取样调查发现,被试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学习或与网友聊天,其次是收发邮件、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被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趋势。从收集的国内外研究网络交往的资料中显示,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网络聊天室、网恋、网婚等)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疾病正在吞噬着上网者的身心健康②。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趋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面对面的现实交往演变成通过网络的虚拟交往,甚至同一寝室的大学生,中午相约吃饭的方式也是通过手机QQ或是微信的方式。“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由此引发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3.3 从大学生使用手机地点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3%的大学生在寝室中使用手机上网,这也表明大学生现在的一个生活状态。当代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有关,我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很少有玩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学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与人交往,寝室本来应该是同学们交流互动、分享情感的地方,但是由于大学生个性的鲜明性、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和情感相对的闭锁性,导致他们在寝室内互动较少,甚至互动障碍。因此他们把在寝室内的互动变为“人机互动”。即几乎依靠手机来度过寝室的生活时间。

4.结论

4.1 根据调查几乎100%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4.2 大学生手机上网是以社交为主要目的,使用手机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寝室。

5.教育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对大学生发起以“人际沟通”为目的寝室活动。每天晚上关上手机和电脑30分钟,把30分钟留给室友,给心灵一次诉说的机会。在这30分钟您可以与室友交流趣事与新闻,说出心中的烦恼与抱怨,一起感受家的温馨与欢乐。我们建议每位学生交流的主角,将被动转为主动,将聆听变为畅谈,在寝室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根据每日的聊天情况,认真如实填写“寝室交流成果展示表”,并按时交给本班心理委员。一周后进行寝室交流展示,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卫根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137-139.

[2]徐耀聪.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243-247.

[3]祁建梅,苟增强.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06(01):183-184.

[4]张凤宁.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J].社会行为心理,2006(1):48-50.

[5]卢官庐.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6):102-106.

篇(3)

关键词:手机入袋;手机依赖症;文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手机的使用已经濒临泛滥的边缘,对于大中专学生群体尤甚。据调查,90%的学生认为,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基本“生存”需求: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经常看手机,走路的时候不时看手机,在宿舍大部分时间在玩手机,上课的时候会时不时摸手机,甚至偷偷聊天、看小说、玩游戏、发短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而且明知这是一种弊病却又难以有效控制。

一、高校学生手机上网情况调查

2014年5月,某学校在网上进行了一次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来自湖北高校的占92.14%,陕西高校的占1.52%,北京高校的占2.08%,山东高校的占0.66%,上海高校占1.32%,天津高校占0.81%,未知的占0.47%;被调查的学生大二的占69.21%,大一的占17.03%,大三占9.85%,大四占3.91%;理工类学生占64.32%,文科类占32.41%,艺术类占3.27%。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拥有手机的占98.46%,没有的1.54%。

2、上课经常玩手机的男生占35.78%,女生占17.67%;不玩的男生占31.18%,女生占15.37%。

3、玩手机做的最多的事,看新闻的占42.68%,看小说的占18.82%,聊天的占25.56%,查资料的占9.92%,玩游戏的占5.02%。

4、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的19.28%,2小时的占23.86%,3小时占 28.43%,4小时占13.86%,5小时占17.57%。

5、上网做的最多的事:看电影的占40.34%,看新闻的占23.4%,查资料的占16.49%,聊天的占13.02%,玩游戏的占7.74%。

笔者本人在大学做过一些暗查,大教室合班课(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讲课激情高昂,声音抑扬顿挫,台下学生的反应却截然相反。有的嗡嗡作响,有的虽一无人说话,但认真听课的只有前面几排少数学生,65%-70%的学生却在低头玩手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某类高校的个别情况,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4个小时以内,上网仍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武汉是全国乃至世界高校最多的地区,本地区高校学生玩手机现象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占85%、休闲娱乐占73%、打发无聊占63%、应急查阅信息占58%。”

有记者调查了武汉8所大学发现,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学院,不管是课业相对轻松的文科学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结果显示,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

二、不同角度看待上课用手机现象

(一)从教师角度看

大学的功能在于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评价高校和相互竞争的角度看, 科研和社会服务明显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带来实际利益。 而且决定教师命运的主要是科研,教学所占比重非常少,教师的职称一般只与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按照学校安排按时上课、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就花在科研上,花在教学上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显然会受影响。对于在课堂上上网的学生,大部分教师的态度较为“宽容”,只要不是过分影响课堂秩序,教师基本不会制止学生的行为。有教师反映,即使当时制止了,几分钟后学生又会重新拿出手机,教师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管教学生上面,所以就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与中学不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靠自主性,教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学习,只要不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也不会多管。

(二)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认为上网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课玩手机,折射出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学的关系相处的不是很融洽,缺乏自信;2、这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认识,心里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学业失去信心,从而感觉大学生活无聊,把这些精神压力通过在课堂上玩手机发泄出来,进行情绪迁移;3、有时候老师上课讲得很投入,却疏于对上课纪律的强调,这就使得很多同学认为上课玩手机很正常,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将手机排放在桌子上玩,丝毫没有避讳的意思;4、部分同学选择性的听课,他们认为有些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对未来就业没有用,所以没有必要学习。

三、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有效干预“手机依赖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武昌理工学院于2015年新学年开学初便开展了“文明课堂,手机入袋”活动,实行课堂上“人机分离”的管理办法(此举措始于2013年11月江苏大学课堂上出现的 “手机暂存袋”),要求大家进入教室后都把手机放入“手机收纳袋”一个专门在教室存放手机的袋子。为避免手机拿错,学校对“收纳袋”按照学号或宿舍号进行了编号,同学们也都非常自觉地将手机静音或关机放入手机袋。“手机入袋”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任课老师认为,“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也会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现在课堂上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容易了许多,课上的学生开心,老师舒心。”

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手机没有被收纳前,课堂上大家都经常会不经意间把手机拿出来瞅瞅,几乎成了一种“生理”习惯,严重影响了听课的连贯性,一堂课下来课听得断断续续,对老师讲的似懂非懂,搞的自己心情也很郁闷、很苦恼、很困扰。现在好了,手机被放进“收纳袋”,再也没什么“心事”了,听课效果好多了,心情也晴朗多了。

参考文献:

[1]李文蕊.调查显示国内大学生上网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EB/OL].2011-01-14.

篇(4)

关键词:贫困生 学生党建 思考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党的群众基本路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一批学生党员,对巩固和扩大党在高校中的群众基础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高校贫困生在高校大学生中已经拥有着高达20%~30%的比例。因此,正确引导该类学生,提升该类学生的思想水平将对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拥有着许多不可抗拒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拥有着他们独有的积极乐观的因素。

消极因素一:经济压力无法保证他们安心的生活、学习。

造成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原因各式各样:1.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来自于农作物微薄的收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已经很苦难,更何况还要负担高额的学习费用;2.有些学生家里丧失了主要劳动力,或单亲,或依靠爷爷奶奶生活,如何解决巨大的学习费用也成了这一类人一个重要的难题;3.有些学生家庭突发意外事故,比如遭遇自然灾害、家人换上大型疾病等,使得暂时性无法支付学习费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维持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导致他们需要分出一大部分的精力来解决此类问题。

消极因素二: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无法让他们很好的融入新的生活。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于各个省份,有的来自发达的大都市,也有的来自贫困小山区,面对绚丽多彩的都市生活、迥异的校园主流文化、激烈的文化碰撞,使得他们需要作出很多新的选择和改变。而脆弱的经济基础,注定他们在改变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抗拒的改变。比如手机,作为当今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了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无法使用流行的手机,也无法和其他学生那样用手机毫无顾忌的进行交流。再比如穿衣打扮,注定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包包及各式的化妆品。巨大的生活差距,不可避免的在他们心理上产生着影响。

积极因素: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据2012年安徽大学的《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报告》显示,有48%的大学生拥有过兼职经历。而兼职学生中,贫困生则占据了绝大部分。丰富的兼职经历既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了人脉资源及工作经验。他们的积极表现给其他学生如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活教材”。

如何提高积极性的思考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也要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多年来,国家的助学贷款,国家的各类针对贫困生发放的助学金对贫困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毕竟僧多粥少,如何更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成了各高校努力的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我们学校都会让班主任在开学前积极联系学生,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保证其能够顺利入学。对于相对困难的学生发放“爱心大礼包”,包括棉被、军训服、手机、书籍等一系列开学所需用到的物品。开学后,积极联系企业,结合企业的爱心给学生发放企业助学金,解决了他们基本的食宿问题。对于大二、大三老生,给他们发放学校自己的帮困基金、就业帮困基金。还有开展各类临时性补助活动。汶川地震期间,学校给来自于汶川附近等受灾地区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各式的资助,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等各个阶段都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精神上,发挥他们独有的魅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后,才能让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发挥出他们独有的魅力。在举办征文活动时,会通知相关学生重点关注贫困生的论文,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提炼。一方面,他们的文章能提供更好的案例,另一方面,他们的文章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他们的重视性,能让他们更好得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更快得融入到大学生生活。此外,举办一些贫困生独有的选举、比赛。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校自强之星的选举,校自强论文的评比。在该类型的比赛活动中,各式的榜样都脱颖而出,一个个从山村飞出凤凰的事例层出不穷。给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模范的例子,激励着大量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工作上,积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大学生拥有着大量的业余时间让他们自己来调配。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曾经拥有过兼职的梦想,最后苦于各类的原因没有实现。而贫困生作为兼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兼职活动中,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学生参加的兼职比较单一,兼职单位则找不到好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他们建立专门的部门,建立规范的制度,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平台带动学生去参加兼职。既解决了学生业余活动过于贫乏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肯定了贫困生的自我价值。贫困生作为兼职的主力军,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更快实现从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另一方面,无形中就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此来影响着更多的学生。

总结

以少富带动多富,以贫困生的积极作用带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根本前提下,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树立贫困生的良好榜样作用,以此来带动影响其他学生,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共赢。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了,我们党建工作的基础就更加扎实,工作也就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

[1]何翠萍. 贫困生基本情况及观念探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篇(5)

【论文摘 要】本文从作者的工作实际出发,归纳当前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现象的特点,究其原因,探讨通过教学管理改革,从制度上引导学生诚信考试。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和手段从古延用至今。目前,考试作弊成为又一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可怕的是考试作弊歪风逐渐蔓延到人们心中的象牙塔——高等学府,如何有效防范考试作弊几乎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现象的特点

1.作弊队伍规模化。考试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考试人员作弊变成了一群人作弊。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场上,工作人员查出41名代考“”。

2.作弊公开化。作弊学生的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毫无羞耻感。

3.作弊工具现代化。作弊工具不断出新,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用无线接收器、米粒耳机,利用手机查找、传递答案。

4.作弊服务专业化。出现了组织严密,形成联络、谈价、代考等分工明细的“职业”队伍。

首先,严抓考纪流于表面、作弊处罚不动真格。有的高校认为期末辅导员强调考试纪律、悬挂倡导标语、簇拥领导到考场拍照就是严抓考风,对监考是否到位、考场纪律全然不知。另外,学校管理层对作弊行为处罚停于表面,态度暧昧,要么抱着“照顾”学生的心态、“关爱”学生不了了之,要么简单通报批评而已。如此一来,学生有恃无恐。

其次,考试方式滞后为学生作弊提供方便。陈旧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在教室考核记忆类客观题,一锤定音——期末考试为总评成绩。有的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过关,就甘于冒险。

再次,功利主义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也没幸免。成绩好可以获得奖学金、免试攻读研究生等,成绩不及格要补考、交费重修,甚至影响毕业。受利益驱使,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

最后,浮躁心态助推大学生考试作弊。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侥幸、竞争、从众、虚荣的心理说到底是浮躁心态作祟。由于受到物质利益诱惑、功利主义的干扰,没有把心思完全用于学习,只是混张文凭,考试时便想着作弊。

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诚信考试

1.与时俱进,构建和完善适时的考试管理制度。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修订适合本校的考试管理制度,执行中有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崇尚经济,造成人的思想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急功近利。如此状况,笔者认为,考试违规处罚力度要恰如其分,处罚太重会影响监考的执行力;太轻又不起威慑作弊行为和教书育人的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于2011年9月颁行《课程补考实施细则》中规定作弊的科目取消成绩和补考资格,仅可申请参加结业后的重修考试,这样的处罚既严厉,又给予改过补救的机会。同时,诚信考试的学生有多次免费补考的机会。刚柔相济、奖罚分明的制度,引导学生诚信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据统计,该规定颁行后补考学生的违规率较之前降低37%。

2.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教学制度改革。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提高过程考核所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加强教学过程考核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急抱佛脚。教学过程考核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课堂出勤、作业情况、研讨表现、实验技能等。避免一锤定音,折减考试作弊诱惑。

构建多样考试形式的制度。传统的闭卷考试,考些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容易给学生作弊营造条件。以制度保障并赋予教师能结合专业、课程的特色选定考试形式。让教师敢于开拓进取,探索以技术操作、设计、论文、作品等灵活的考试形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提升学生的素质,有效防止考试作弊。

实行相对灵活的学制。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渠道,充分实现学习的时间性迁移、内容性迁移;给学生更多的安排自我学习的权限(如弹性学制),增强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设定可置换学分课程),这样必能驱使学生认真学习。

3.建立现代标准化考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克制使用现代通信工具作弊,仅靠人力难以收到理想效果,需借助现代防御设备。例如在教室安装高清摄像、无线信号屏蔽、配备金属探测器等,这些现代“盾”不仅起防御作用,关键是它能攻破人的心理,强劲的威慑力,促使考生诚信应考、教师认真监考。

4.真抓实干从严治考。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考试中发现的作弊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刹住作弊歪风,这样的处理措施必能引导学生诚信考试。对于“”,学校、公安部门要将其诉之法院,以作威慑,敢于维护校园这片净土的纯洁。今年2月25日,3名内地大学生涉嫌赴香港代考托福考试被警方逮捕。27日,3人被控使用假身份证明文件被判入狱10个月。此例一出,估计今后没有“抢手”敢到香港替考。

当然,要有效防范考试作弊,除了有制度导向外,也需要思政教育配合,通过两者的结合,必能让大学校园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篇(6)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加快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领域的渗透,使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出?F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面临着新挑战。对此,许多专家学者着重围绕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诚信素养、校园学习氛围和就业服务工作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1]进行了深入分析,深入研究了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学风建设影响的原因[2],对此提出了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学风建设策略。但是,由于石油高校背靠石油行业,具有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等显著特点,所以学风建设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太过宽泛,对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现状、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学风建设对策,以期为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新媒体环境下石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新媒体为主体的新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给石油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1.扩大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力。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异质性和无约束性使得网络成为不良信息的滋生地和传播地。西方文化的腐朽价值观、各种错误思潮、虚假信息等都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造成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扭曲,无法静心学习。

2.破坏了课堂的教学秩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能够借助微博、微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或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浏览网站等形式更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95%以上的大学生都拥有笔记本电脑,80%以上的学生使用功能强大的新型智能手机来获取各种信息,包括选课、看新闻、收发邮件、网购等。这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使用手机对授课教师PPT讲义拍照、QQ聊天、看电影或打手机游戏等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破坏了课堂教学秩序,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3.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以PPT和板书为主。由于一部分教师的知识体系单薄、老化,上课只拘泥于课程教材,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深。相反,新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选择面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相关信息检索。这使传统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出现了好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吃东西,甚至早退、旷课等不良学风现象。

4.助推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很多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学生愿意使用手机作弊。特别是近两年,利用手机作弊的学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作弊方式除了使用手机存储资料、网络搜索答案作弊外,还出现了利用“QQ群”、“微信群”等现代社交软件群体作弊现象。

5.增大了对网络的依赖性。由于新媒体携带方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大。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完成作业、实践报告或论文时,经常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关答案和资料,然后复制、粘贴,拼凑了事;(2)学生无论在上课,还是吃饭、逛街、走路都机不离手,随时想刷个“微博”、发个“说说”、网络购物;(3)一个寝室经常组团通宵玩网络游戏,学习氛围差。

6.挤占了课后的学习时间。新媒体的出现影响了大学生的时间分配和对学习的态度。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把课余大部分时间荒废在上网、打游戏上,学习每况愈下。其中,上网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网络交流和娱乐在学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调查显示上网学习的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其他主要是看电影、聊天、看新闻。

二、新媒体环境下石油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问题

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石油高校与时俱进,趋利避害,针对性地开展了学风建设工作。

1.充分运用网络宣传,营造优良学风氛围。很多石油高校都在学校网站上单独开设了学风建设版块,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校的学风动态和制度建设,进行学风通报。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各石油高校相继引入尔雅通识课学习系统,拓展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课堂。同时,石油高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网络学习资源的投入,购买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开设了图书馆公共微信号,方便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为学生提供便捷查询服务。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控制学生上网时间。目前,各石油高校都采取了上网监管措施,普遍实行周一到周五晚上11点准时断电、断网,从源头上切断学生熬夜打网络游戏的念头。

但是,随着全球油价持续下跌,石油行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潮已渗透到各专业中,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呈扩大化趋势,专业定位不清、学习动力不足、就业观念狭隘等一系列问题更加凸显。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打造思想教育平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1)围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石油精神,构造体现石油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开展石油精神的培育。(2)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生“三进”活动,即进科研团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定期举办石油类系列学科竞赛,打造石油特色的学科竞赛平台。通过动员报名、选拔培训、表彰激励,着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3)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牢牢把握互联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传统宣传工具和“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成才等困惑。

2.加??诚信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校要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张贴海报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尽力营造诚信氛围。在此基础上,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中,通过讲政策、讲后果、讲案例,班级重点人群谈话等形式使诚信教育真正融入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定期评估学生信用,对不诚信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教育。

3.强化过程监督,严格管理督促学风。石油高校要建立班级自查、辅导员检查、学院督查、学校抽查的四级学风检查制度,突出抓好课堂、宿舍两个阵地,做到“三早”(早发现、早处理、早改进)、“两查”(查宿舍、查上课),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严把上课考勤、课堂纪律关,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建立家校新媒体联系制度,积极打造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人文环境。

篇(7)

【关键词】移动学习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完善,基于移动学习的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英语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比较适合现代大学生发展,方便了大学生学习,对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起到支撑作用。

一、移动学习特点

1.学习主体的个性化。移动学习主要是借助于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学习英语,学生首先通过平台学习软件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平台形成成绩分析报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阶段性形成学习分析报告,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体差异合理的选择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

2.学习设备的便捷性。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容量和空间不断扩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在有移动网络地点通过手机进行登录学习,选择合适内容进行学习,在没有移动网络地点,可以通过手机下载的学习资料,可以进行复习和预习,对知识的巩固等起到重要作用。

3.学习时空的移动性。移动学习模式不仅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习,主要是在课下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也可以进行学习,打破了学习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英语学习,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方便,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潜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为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能力起到保障作用。

4.学习方式的交互性。移动学习还打破了微课等教学模式交互性差的特点,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平台进行交流,提交学习心得等。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平台发帖,教师或学生有人及时给你回答问题,可以形成交互式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移动学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1.移动学习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挑战。移动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首先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现在教师是知识储备这,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监督。其次教师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移动学习是一种开放式学习平台,不受限制几本英语教材知识,涉及的英语知识非常广泛,因此教师必须有渊博知识,才能解决学生提出问题。最后教师必须有一定计算机技能,能熟练制作课件,微课等。

2.移动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移动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提出新挑战,首先学生要有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了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有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其次学生能自学移动设备,移动终端的应用,这对现代大学生基本没有问题,都能灵活使用移动设备,现代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有一定提升,能满足移动学习要求。最后大学生需要有自控能力,英语学习应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课堂学生多,教师监管有一定问题,学生别用手机操作一些与课堂无关事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改革探究

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基于移动教学改革需要建立立体式课程体系,首先英语基础与能力拓展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有目的的进行基础知识与能力拓展练习,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通识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有了新要求,英语学习需要对学生专业服务,能对学生职业岗位需求提供支持。最后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在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下,书本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借助于互联网,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知识,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2.改革教学手段拓展英语学习新平台。现在英语学习新平台主要有网页在线学习、QQ与微信平台学习、专业英语学习软件平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现在网页在线学习与专业英语学习软件平台学习基本都是收费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QQ与微信平台学习,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准备工作量大,基本都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平台上传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这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直接因素。

总之,无线网络大范围覆盖和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使得大学师生之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学习设备而随时随地进行教与学的交互,形成一种新的移动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的广泛应用,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面否定,而是要求广大师生和高校直面移动学习带给教学的新需求和挑战,自觉修正与移动学习不相适应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和评价系统改革探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优势,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