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生物化学论文

中医生物化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4 17:53: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生物化学论文

篇(1)

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自古以来,中医就是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的中华文明的魅力。中国古老的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如有关“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理论,与临床的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医博大精深的精髓,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而中西结合是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必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在中国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李恩教授具有高深的造诣,他也是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位富有战略思想的中西医结合优秀专家。李恩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由他的五位中西医结合博士、教授总结编写的《李恩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地、全面地总结及论述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领域的著作,该书在大量的理论论证、科学研究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首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完整的医学学科观点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

生于1929年的李恩从小就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国的贫穷,在旧社会,贫穷和疾病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弟,看着那些因为疾病却无钱医治的人们备受痛苦,李恩便立志学医,后来他考上了河北医学院。1957年毕业后,他留在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虽然学的是西医,但他对中医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不断的学习中,特别是通过58年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他认为,中医与西医能形成互补,结合起来将能更大的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从此,为他一步步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辛勤耕耘花开结硕果

1969年,李恩在当时的河北医学院创办肾病研究室,开始正式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工作。他结合临床工作,进行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的研究,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理论,开展了有关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的临床研究。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一书中,提出并系统论述了“肾――骨――髓――血――脑”一体论假说,发展了中医肾本质内涵,为中医学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

中西医结合不是方法学,而是一门“学科”。李恩从学科的要素和本质切入,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中西医结合。李恩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1981年,李恩参与创建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94年5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李恩的《中医肾本质现代研究》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被大会授予“世界传统医学功勋奖”。

作为中西医结合专家,半个世纪来,李恩带领科研团队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西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中医学整体、宏观的辨证理论与实践,深入开展针对中医肾本质内涵与现代医学关系的研究。在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李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众多肾脏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肿瘤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恩研制的“抗骨松冲剂”(丹杞颗粒),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邯郸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通过全国专家鉴定,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体健康却下降了,在李恩教授所研究的领域,如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据李恩教授介绍,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表现为骨矿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便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在代谢疾病中发病率之首,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男性约为20%左右,60~70岁妇女有1/3患骨质疏松,而80岁以上可高达2/3的人患骨质疏松。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于2008年10月20日的《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中宣布我国骨质疏松发病人数为6944万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的为2 1亿人。二者加起来,有近2.8亿人处于骨质疏松的风险之中。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的病症,其严重后果就是骨折,而且是多部位、多次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需长期卧床,带来了许多并发症,死亡率为15%~20%,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和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消耗大量医疗费用。我国每年用于此项医疗费用估计超过100亿人民币,而美国每年为此耗资100~150亿美元。

李恩教授根据骨质疏松分为的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为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为Ⅱ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见于8~14岁青少年,与遗传有关)。近些年来,李恩教授进行补肾中药复方防治骨质疏松课题的研究,曾3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历经20多年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取得各项科研成果,其中“抗骨松”牌丹杞颗粒在于整体调节,为多环节、多靶点,相关集合作用,表现在: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促进钙向骨内转移和骨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骨矿化和增强骨韧性;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钙排出,维持血钙浓度;延缓卵巢功能早衰,促进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平衡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对继发性骨质疏松有标本兼治作用。如肾病、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从肾论治、对原发病和骨质疏松均有辅治疗作用,李恩教授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标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体现了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近些年,李恩教授主要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多项课题,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研究》,于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继往开来谱写新篇章

医学目前正从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过渡,而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实现这一过渡的“桥梁”,然而如何达到尊古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宗?李恩教授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继承发扬、互相渗透、引进借鉴和本身的自生殖性”,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建立是在中医和西医发展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提高中的结合。

李恩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目前处于从“论证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时期。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需要一批精通中医和西医、又具有人文、哲学、社会学底蕴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1988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恩教授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西医结合学院一一河北中西医结合学院。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为:“两个基础”(中西医基础分开上),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着讲,对照着讲),以及“先西后中”教学程序。学校为全国基层培养了中西医两法治病的医生两千余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全面提高的综合素质。

1997年,时任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的李恩,倡导设立了“生物化学春苗奖”,并拿出国家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奖励基金,还以由他主编的学术专著作为奖品。2002年,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高校首批“精品课程”。多年来,李恩相继培养硕士26人、博士28人、博士后3人。他说:“培养不出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生命的延续和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寄托在学生身上。青年是人类的未来,我将为了学生而活着”。

篇(2)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2-02

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过程、理化性质、构效关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原理、调剂及储存过程的化学变化,以及寻求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又与临床药理学、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对学好药物化学的有关基础学科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不好,造成药物化学教学困难;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培养,往往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摆在药化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传统的教学着眼于教师的教,一般采用教学目的(了解、领会、体会、熟悉、应用等词语)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效果,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使得教学目的抽象、笼统、模糊,对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难以起到指导作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师生的双主体”,有利于导教、导学,多采用“说出、归纳”等外显性的动词来描述,便于测量。加涅通过实验证明“教学目标更明确,接受训练人的成绩越好”。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根据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结合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在实践中我把认知教学目标简化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归纳四个层次,使教学目标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充分体现出来并应用其中。如在讲授局部时,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知道目标,列举局麻药的结构分类,写出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名称;领会目标,写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理化性质、鉴别试验;应用目标,应用局麻药的构效关系设计一种麻醉作用时间最长/麻醉强度最大的药物;分析归纳目标,分析盐酸普鲁卡因所含的基团与其水解性、易被氧化等性质的关系,归纳出如何进行结构改造以避免水解失效。以上描述将认知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方便教师因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对每个认知领域目标层次不同而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手段先进化,让学生在愉快的视觉、听觉中接受学习

现代教学倡导教学手段先进化,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CAI)。CAI的选择与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CAI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1.利用CAI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药物化学内容繁杂,有大量结构复杂的药物结构式需要书写,如吗啡类、三环类、DHP类、四环类、利福霉素类、两性霉素类、甾类药物等,特别是分析药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分析药物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药物制取的反应历程时,往往需要让学生直观认识药物的结构,这时仅用传统的板书不仅浪费的时间,而且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CAI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如在学习DHP类药物时,采用专业的ChemBio 3D等软件绘制、播放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尼莫地平等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彩色图像,就可以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类药物的结构的异同,让学生能快速知道只有硝苯地平无手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总结这一类药物的基本药效结构,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如在学习麻黄碱分子的光学异构体时,就利用了ChemBio 3D软件制作了麻黄碱的四种彩色光学异构体,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快速识记了麻黄碱的赤藓糖性、苏阿糖型的四种构型;如在讲授抗溃疡药时通过展示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法莫替丁四种药物的结构式,分析异同点,归纳出它们结构特征:“芳杂环+四原子链+胍基”。这样就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药物结构难以观察和无法形容的缺点,使之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药物结构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又有助于教师更专注于知识讲解而不必浪费时间去书写药物的复杂结构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CAI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容量,而且可以拓展学生课外视野。

CAI能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海量信息,使教学能将网上的资料与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结合,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讲授内容,通过小故事、小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药物研究现状、药物发展历程,让课堂焕发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局部时,介绍可卡因的发现史及成瘾性;在学习镇痛药时介绍吗啡的发现史及危害性;在讲授抗肿瘤药物时,介绍喜树碱的发现史及改造史、抗癌先锋―紫杉醇;学习抗疟药时讲授屠呦呦团队在合成青蒿素类药物中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欧洲一系列科学家在合成奎宁所做的成绩;在学习磺胺类药物时介绍百浪多息的发现史及改造史;在学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介绍卡托普利发现史。也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药物发现、改造及其合成史,如查找青霉素、甲氨蝶呤的发现及改造史,在课堂上交流。美国一位儿童病理学家,曾认为儿童白血病是因为叶酸缺乏所引起,因而给患者服用叶酸治疗,然临床实践病情却加重,启发了医生思考,若改用叶酸拮抗剂治疗儿童白血病结果如何呢?于是通过寻找叶酸拮抗剂,终于合成了抗代谢抗肿瘤药――氨蝶呤,临床应用确有疗效。这些药物研究曲折、励志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方法、能力。还可借助名校的网络平台,如中国药科大学尤启东负责药物化学国家精品课程、沈阳药科大学孙铁民药物化学网络视频课程的部分重点章节,指导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解惑。利用网络学习前沿科学,日新月异的科技、药学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把CAI引入药物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药物化学实验部分包括药品的合成、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等。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装置及现象比较复杂,若仅靠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因场所有限,学生围观,既耗时又好力,且效果不好;对于有多种合成路线的药品,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一一实验,碰到涉及剧毒药品的实验,因受实验室条件限制和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也常不安排。这时把CAI引入药物化学实验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可以采用PPT介绍实验的流程、仪器、注意事项;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将药物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清晰的现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也可借助校园网建立药物化学教学网站,实现网络CAI,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实验预习,做到实验前胸有成竹,实验时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此外学生还可通过网络论坛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的改进、实验流程设计等,因此将CAI引入实验教学,会极大地提高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此外,要充分利用微课、校园网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特点,打破简单单一的幻灯演示方式,把课件演示、绘图、板书、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有机融合于课堂中;尽量避免“放电影”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和情感需求;尽量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动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样化,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健康成长

传统药物化学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辅以极少量的实验教学,最后“一考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教师平时的教学管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因此必须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增设课外阅读量、小论文、小探究实验、平时小测、综合训练等评价形式,以综合素质为标准,多角度、全过程衡量学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出勤20%+作业20%+平时表现20%+期末考试40%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出勤纳入考核评价,规定旷课节数超过药化授课节数的1/4的学生,不得参与考核评价,必须重修,有力的克服了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作业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练习、小论文、小探究实验等;平时表现包含课堂学习状态、实验过程表现、平时小测等。这种考核评价方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克服了“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平时学习(练习、小测、实验等),使上课时睡觉的学生少了,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实验时只看不动手的学生少了,积极参与实验观察记录探索的学生多了,并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化,将整体性教学、交流式教学、对比式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教法有机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在学生学习每章内容前,可利用整体性教学法使每个学生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介绍本章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整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在其基础上学习具体内容,并不断回顾其在知识框架中的位置,最后总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从全局、整体上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对于形象直观,实用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教材内容,教师可采用“交流式教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自学,查资料并整理答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拓展深化、归纳,理清学生学习的思路,强调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需要通过结构分析比较,归纳药物构效关系的内容可以采取对比式教学法,例举同类药物的结构上的异同点,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分析、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海英,梁林,张丽,李灵芝.多媒体技术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6):539-540.

[2]崔建兰,门吉英,毛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2):1891-1892.

[3]李福荣,段桂运,肖玉良.多媒体应用于《药物化学》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7(8): 204-205.

[4]单静静.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07-208.

[5]刘振梅.药物化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08.

[6]弓建红,吴亚,李晓坤.关于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10):159-160

篇(3)

以“肽斗”称誉张翔,是取“泰斗”之譬喻。张翔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学财经,没有为单位理财;他念化工,没有进化工厂工作;他不是水电专业人员,却创造性设计出独特的供水线,既省材节能,又为动力消声;他在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却在人到中年时成为一名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和发明家。在生物肽的研究和应用上,他从破解生命密码入手,所取得的科学成果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遥遥领先于世界,所创造的救人奇迹更是惊叹于世人。

学以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张翔所制造的关于“多能肽”的神话中,不得不提及1976年、两位伟人的先后逝世。伟人的离去,让张翔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也让他开始思考一个新课题。76年以后,他在工作之余,开始阅读研究关于“癌”的资料。自此以后,这个学习式的研究准备工作就再也没有间断过,也从来不为其他人所知。

1982年,张翔带着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追问,正式开始了他在生命科学上的初探和研究。对于张翔来说,从事跨学科研究,一开始他就不是一个迷信科学和专家的人。他认为,只有正确的理论方向,才能解决实践应用上的无差错。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活经验告诉他,人既不能固守本本主义、唯上唯书是从,也不能受行业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个人只有坚持学以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并且耐得住寂寞,甚至经受得起家人亲友的不理解、他人的冷嘲热讽,才能把自己认定的事情做下去,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要看自己的智力和努力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他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上,曾经挑战过陈景润,2010年6月为之写的论文,还受到了厦门一中校长任勇教授的赞叹和肯定。

基于在数理化上的素养和不辍研学,已经45岁的张翔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了一个新目标,这就是正确认识癌细胞,制服癌细胞。张翔认为,癌细胞也是细胞,只是一个在人体发生形变,并不断复制的不良细胞。为此,他把思考的方向一开始就聚焦在细胞的形成和生长上。他认为,不同的细胞的生成,归根结底是基因的发生和变化,只有基因的改变才可能导致细胞的改变。万事万物的不同,从微观世界上分析皆是基因的不同,基因的变化又是基于基因谱的排列组合与表达。要修理被破坏和改变的基因密码,必须寻找比基因小的东西,才是一个最佳的方向性选择。

张翔的研究不仅基于细胞学说起步,从最初开始他就把思考的基点倒推向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他认为,只有从地球生命起源开始去思考和认知,才是把握问题的关键。带着这种理论认知,张翔把思考的时空一下子从微观世界推进到了宏观的大千世界。在谈到宇宙天体的形成和流转时,张翔说,人类的认知目前极其有限,急需在否定中超越。地球上生命是怎样来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地球上有水、有空气,这是生命之源的根本所在。

揭示肽在生命科学和医药上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

为此,张翔认为,导致生物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存在四个方面:一是细菌致病。这个用杀菌的药物效果很明显。二是病毒致病。病毒的分子比细菌小,艾滋病、甲肝、乙肝、丙肝等都是病毒引起的,中药的解毒疗效比西药好。三是器质性病变。中医最为擅长治疗器质性病变,比如推拿、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四是细胞变化致病。这是由细胞内部变化引起的,更准确地说是基因的变异导致,这就需要从细胞内部的修复上入手。

进入细胞,修复改造基因,这是张翔工作之余默默研究和主攻的方向。基于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和把握,他认为,要想修复变异的细胞,就要有比细胞、基因小得多的一种微小物质穿过细胞壁,还要能够直接进入基因内部,对构成基因的氨基酸链进行自由的“拆解与装配”。这个物质是什么?他思考和研究了很久,认为应该把思想聚集到构成基因更小的精微物质“肽”上,毕竟肽是生成生命端倪的原点。为此,张翔认定,基因的再造必须从肽入手。

1982年,张翔开始着手研究肽的提取和应用,直到1985年才着手应用。这期间,他的爱人卞秀珍一直蒙在鼓里,对丈夫张翔所致力于的一个跨行业的重大发明研究一无所知。待到卞秀珍知道他在业余时间整天沉迷于一种抗癌药物的研发时,作为医院院长的她,第一反应就是坚决制止和极力反对。为此,厦门大学抗癌中心主任王凯华教授还替张翔充当过一回说客,亲自出面劝说卞秀珍,要破除保守观念,大力支持丈夫的研究工作。

事实证明,王凯华教授不但是一个专家学者,而且还是一个包容心极强的人。她对常来咨询交流的张翔一直很支持,很看好他的这个研究方向和大胆尝试,还主动地向张翔提供力所能及的试验条件。她先后为张翔无偿提供400只小白鼠做药理试验,还每月提供300元的试验经费。张翔对肽的提取是纯生物手段,在应用上首先尝试的是口服。至于后来又将这种似药非药的制剂发展到了注射,这还是王凯华教授给出的建议,她认为借助西医的手段,直接进入血液效果会更好一些。

张翔对自己的开创与发明很自信,并于1986年独立成立了厦门北雁肝癌研究所。1989年研制出抗癌和治疗白血病的药物“酸纤维”和“百岁灵”;在应用中,他还发现肽对高血压、哮喘、糖尿病有着特殊的疗效。2004年2月,其研发成果正式在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现在,他所研发的肽的最小分量在86~417之间。事实上,肽在生命科学和医药上,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能起到有病治病、没病预防保健的功效,肽能让人保持和恢复青春活力,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为了更多的人幸福与健康

张翔对肽的应用极其慎重。2003年3月,他把成果送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进行试验,在经过几组对比实验后,才有了对其应用的足够信心。对于临床应用,张翔不是没有最坏的思想准备,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为了更多的人活着、幸福、健康,哪怕自己为之付出生命都没有关系。”他坚信他的成果——三元肽,无论用到病人身上,还是用到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最起码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因为肽是一种纯生物制剂,即使是健康的常人使用也会达到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当然,最先的尝试对象还是他自己,他用自己的身体寻找那种奇妙的感觉,而后才在被医院推出来的几个判了“死刑”的病人身上试用。20年前,第一个被治愈的肝癌患者是厦门自来水厂的职工林世杰;第一个被治愈的黄疸型肝炎的患者是厦门童车厂厂长蔡该得;1986年,被医院诊断“肝癌已不可医治”的福建南安县63岁的木匠洪火龙,服用多能肽三个月痊愈。1987年在上海医治无望而归的胃癌手术后复发者漳州市五交化公司经理甘石谷,使用针剂多能肽痊愈;1988年,厦门患者陈玉岛肝脏大面积坏死,经用多能肽治疗,逐步恢复健康。2001年,江苏句容市陈绍平,身患白血病,医院化疗无望,经张翔治疗,患者体内的幼粒细胞消失后康复。2004年,患者蔡玲当时肝部血管瘤已达9厘米,张翔在广州为蔡玲治疗25天,患者便从危难的边沿回转了过来,并恢复了以前的健康和美丽。

1997年1月张翔参加在重庆召开的“中国企业医药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和交流他的论文“神奇的多肽与醋蛋”,此文刊载在《中国企业医药》1996年第四辑一书中。1998年张翔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电化学治癌学术交流会”,并被接纳为国际电化学治癌协会会员。2007年4月23日,《科学导报》第13期(总第1922期)为之发表了题为《张翔应“追封”为“中国第一肽”》一文。如今,小分子活性肽已成为了生物制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在中国,张翔在这方面先行了三十年,并且已经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惊人效果。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肽的研究和应用都没有停止过脚步。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发现多肽生长因子(NGF)的生物化学家StanleyCohen,表彰他为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具有广泛重要性的新领域。曾有医学家信心十足地预言,投资健康将有最少6倍的收获,把一切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是健康行业的重任,而多肽类生化保健品的商业化开发将是这个行业的最精彩的篇章。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人类对于多肽的研究和应用将出现一个辉煌的时期,所以说21世纪一定是一个多肽的世界。这对于张翔已经取得的成果来说,不但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还是一个具有相当说服力的佐证。

健康饮食有助于减少致癌因素

单纯就癌症的成因、发展、控制和预防上,张翔在探索和研究中,自有一套见解和理论。张翔认为,人类与癌症的斗争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认识癌症成因的过程。癌的出现,不仅仅是遗传基因或致癌物的作用,更与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所以,他大胆地指出:“饮食是一切癌症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

实验表明,多种肉类蛋白合成的异形蛋白是人体基因癌变的兴奋剂,胃酸分泌不足是促癌物质产生的温床。如今在青少年中,尤其是女孩子易患白血病,都与胃酸分泌不足有直接关系。统计发现,30~55岁属于人们癌症的高发期,原因在于此年龄段的人进食过多,造成胃参与的消化量过大,而胃酸分泌却又严重不足,也不稳定;同时,多种肉食混吃的结果造成了异形蛋白供给过量,这是导致细胞病变的根源。对于癌瘤的出现,张翔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明确:一是遗传基因。由遗传基因所引发的癌症大都发生在35岁以后,这个年龄界限是遗传基因发生异变的大致开始。二是生活方式致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引发肿瘤的因素,特别是不良的饮食嗜好。

在癌症的治疗上,张翔指出,癌症一直到现在还是摆在医学专家面前的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难题。说是陌生,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专家还不认识它、不了解它,所以就不知如何对付它。虽然有些医生偶尔获得几个“成功”的病例,但绝不可以因之而沾沾自喜。毕竟癌症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所以说,对于一个幸存者来说,手术的成功似乎与主刀医生切割范围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也与主治医生用药与化疗的效果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癌细胞的成因,加之施治的又是恶性的癌瘤,治疗手段无论是去分割,还是施用生化手段,恶性癌细胞照样会复制、转移。目前治疗癌瘤手段不外乎两种:一是物理治疗。如手术、电疗、放疗等。二是化学疗法。即药物疗法,如使用中西药物等。其最终的手段和目的都在杀癌细胞,与肿瘤打仗。其结果是好细胞和坏细胞一起杀,最终还是癌细胞占上风,最终亡者都是死于免疫力丧失,癌细胞反扑及无休止的复制和扩散。结局是,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会惨败在癌细胞的肆虐面前。

为此,张翔认为,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在一个生物体的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三个要素:一是自身基因,这多少与遗传有关;二是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的摄入等。三是促癌物质,这是一个中介,导致生病最关键当属促癌物质。所以,干预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保障健康的关键。为此,他提出,35岁以下的青少年癌瘤患者都是吃出来的;35岁以上1/3是遗传,2/3还是吃出来的。各种动物性肉食在体内所合成的异形蛋白会导致基因活跃而脆弱易变。倘若碰上致癌物质,如常常不经意地摄入了黄曲霉素,就很容易患上肝癌;若是摄入超量的亚硝酸盐,就易患胃癌、食道癌。倘若基因稳定、以惰性状态存在,即使体内存在致癌物质也不会衍生癌细胞。可见,干预生活方式,规避致癌物质、促癌物质,是有效预防癌瘤产生的关键。事实上,防止癌瘤产生,就是破坏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这样就能基本达到预防的目的。

为此,在日常预防上,张翔认为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

1、创造让基因产生惰性的环境。生活中饮酒是可以减少肿瘤发生的,因为酒有杀菌的作用,还能让人体的基因产生惰性。但饮酒不可过量,每次饮用只须酒量的三分之一便可。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天天饮酒,否则就是嗜酒了。

2、尽量减少黄曲霉素的伤害。致癌物质防不胜防,有时是没有办法知道霉变发生的。植物油中就可能存在许多黄曲霉素,这个预防虽然难,但烹饪时减少油质的使用,还是可以多少回避一些的。食用醋能够对抗黄曲霉素,所以经常刻意吃点醋,对于减少黄曲霉素的伤害、降低癌变概率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事实上醋太酸,人们也不可能顿顿都要吃。

3、减少摄入促癌物质。促癌物质是吃出来的。现代人一餐吃几种肉,大量进食的肉蛋白使胃无法承受,造成胃酸分泌不足,最终合成的异形蛋白导致基因活性增加,于是基因被异化,异形细胞就会大量滋生和复制。要想阻止促癌物质在人体存在,就要少吃肉、只吃一种肉,或避免一餐混吃多种肉,管住了自己的嘴巴,不失是一种最明智的防癌方法。

与癌症打一场真正意义的战争

基因是由众多的肽组成的肽团,正常基因有两个端点A和B,任何一个端点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基因发生形变,于是基因所表达的细胞就会发生异变,最终癌细胞产生,变异细胞再进行不断复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肿瘤。可见,癌症的生成是细胞异变的结果,而细胞异变是基因被改变。为此,张翔认为,若要消除异形细胞,就要从修复基因上入手,让基因变异的端点恢复正常,从而得以使异形细胞还原正常,从而达到阻止癌细胞的复制、转移和扩散。

从事基因修复,在微观世界使变异基因复原,谈何容易啊?张翔在研究中充分认识到,他所从事的基因改造工作是多么的复杂和艰巨。可导致基因改变,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致癌物质的侵入,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二是促癌物质,如摄入的异形蛋白。前者是断键替换,后者则是直接取代。基因在接受新的“物质”而重组后,所表现出的变异细胞,即是癌细胞。基于癌细胞的成因和基因的精微,若要寻找一个比基因还要小的物质,直接进入细胞来修复基因,对细胞进行改造,且能优先替代造成基因异化的肽键。这个答案其实在张翔研究宇宙天体中,思考生命的起源中就已经萌生。

为此,张翔认为,他要与癌症打一场真正意义的战争。

他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实际上都是在跟细菌作斗争,因为细菌时时刻刻都在破坏人体细胞,致人生病。有了战胜各种细菌的药,就能使细菌性疾病得到医治。此外,还有病毒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存在,肝炎、肾炎、性病、艾滋病等疾病,就是病毒的侵扰所致。至于细胞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骨质增生、各种结石等,就远非对付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药所能企及,因为这些药与之根本不对症。

所谓的现代医学,西医对付癌细胞,基本都是手术介入割截、生化消灭,可最终结果是癌细胞的复发、转移、扩散,最终患者还是痛苦地告别了努力拯救他的医生、家人和亲友。对此,张翔的结论是,研究对抗式杀死癌细胞的药物,绝对是犯了治疗细胞性疾病方向性的错误。用研究杀细菌的方法去对付癌细胞,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为此,他研究治疗癌症思路是,对基因加以修复,使其体细胞恢复原状,进而使人体组织得以扶正,治疗中要绝对避免好坏细胞一并杀死。

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临床验证,他找到了一种以生物多能肽为主的神奇物质,这个物质就是他近年施用非常有效的“三元肽”,这是他从病理出发研究药理,最终实现病理与药理统一的巨大成果。“三元肽”的作用机理在于:其超小分子量的物质能够进入基因,在修复介质的帮助下,让基因中的端点A或B得以替换,从而使基因还原正常状态。一旦基因得到修复正常,其正常复制的细胞就不会再出现异形,随之人体免疫功能被调动,对异形细胞(癌细胞)加以排异清除,癌瘤自然会逐渐消失。

张翔说,“三元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研发的,消灭细胞性疾病则是它的重要使命。针对良性肿瘤施治,只需要使用一种药。针对恶性癌瘤治疗,他的药又分为A类药和B类药两种,这里面即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思想,也能对应上化学中的酸碱理论。A类药主要用于治疗肺癌、骨癌、淋巴癌,其它细胞性疾病则用B类药。对于癌瘤这样的疑难病症,张翔的用药显得非常简单。对此,他的观点是,中西医要想在传承中实现帮助更多人的目的,就要勇于在破中求立,在破除自我中创新,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

张翔对他研发的“三元肽”成果很有信心。他介绍说,一般癌症患者、白血病患者用药只需8~10瓶,大约50毫升多能肽浓缩液,四十天左右可大见疗效;心血管、高血压患者用药只需3~6瓶,一个月可见疗效。治疗糖尿病,使用“三元肽”可在11个月左右的时间恢复体内C肽的正常分泌和代谢,从而使患者摆脱药物依赖,从而恢复健康。

用小分子肽解决糖尿病这个社会大问题,是多肽研究领域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医学家一百多年来的孜孜追求,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果,他们中间有19人因此而获得了11项诺贝尔奖。基于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理论和所取得的成就,“三元肽”的出现,不但在治疗和康复上是个奇迹,而且在预防上,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可以利用在蜂刺毒素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毁灭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传播,但又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蜂刺中的化学物质“蜂毒肽”可以刺穿艾滋病毒的保护外层,毁灭艾滋病毒。对此,张翔一直认为,他的“三元肽”还具有增强人体健康机理,延缓人体衰老,益寿永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