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0 10:21: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风险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意义;举措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或者指对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有不利影响的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仅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通过对风险概念的解读,不难发现风险是把双刃剑,其蕴含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又蕴含着转化为利益的机遇。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或战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在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落实风险理财措施,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

二、风险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所有企业都是在有风险因素的环境下经营,而不是企业风险管理使企业面临风险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是使管理者能够在充满风险的环境中更加有效的经营。

风险偏好指一个公司或企业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程度,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风险偏好与战略有机结合,才能使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得以落实。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确认和选择不同的风险反应方案的严格标准,企业的风险反应方案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接受和风险利用等四类,增加了企业风险反应决策速度,应对环境的变化也将得心应手;有效的风险管理可能提高确认潜在事项、评估风险和明确反应方案,最后减少经营意外的出现次数以及减少相应的成本或损失;而风险管理也不单从单一风险考虑对企业的影响,还将从企业整体考虑应对风险措施,避免由于过度重视单一风险而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

企业的竞争不仅局限在资源拥有上,更多是强调资源效率,而企业总体风险的更为明确的信息可以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加有效的评估企业资源的分配,实现最佳组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损耗,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环境,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深化全员危机意识,统一企业风险文化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中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各个层次员工的思想、行为等影响,所以提升全员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努力使意识印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将是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障,加强企业风险文化的培育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全面改善内部环境,提供风险管理基础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内部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执行等等,还影响控制活动的设计与执行、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内部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员工道德与胜任能力、人员培训、经营模式、分配权利与职责方式等,只有改善内部环境中不适应的环节,努力培育出与风险管理运作相适应的内部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梳理经营管理流程,识别标识风险节点

企业各业务部门(包含项目部)应该梳理所经营业务范围内的所有流程,以流程为着手点,以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直接损失、无形损失等等标准进行流程的再造与梳理,标识出流程中的各个风险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成本进行管控,而且还可以将风险进行掌握。

(四)评估业务风险等级,建立预警反应系统

在风险节点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作出风险坐标图,通过深入讨论或者打分法对风险进行分级,并在坐标图中进行区域的划分,针对每一区域进行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是接受还是转移,是利用还是规避;与此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预警反应系统,即划分风险各阶段的预警标准,以指导具体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五)行动方案执行100%,确保控制活动100%

在风险预警标准的指导下,对风险关键点、风险责任部门(人)、防控规则、具体应对措施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使风险防控方案可操作,风险管理常态化;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控制活动的落实,达到风险防控、成本管控的良好效果。

(六)优化整合业务风险,统筹企业风险管理

为避免业务部门过度风险管理给企业带来机会损失的可能性,风险部门应该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市场、财务、工程、安全、质量、人力资源、审计、预算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程度,因为个别风险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有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因此,还能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风险管理方案。

四、结束语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持续加深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表示风险,也预示着机遇。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各要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帮助企业抓住机遇,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促进企业各类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三喜.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2]安培培,刘成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再探[J].经济问题,2008.

篇(2)

风险沟通是在风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公众心理状态具有调节功能的一种风险管理模式,其属于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而风险感知是有研究学者提出的一种风险管理概念,他主要讲的是将一种风险事件解释为一信号,信号本身的性质与传播条件都会对受众的心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这个信号进行选择性的接受和解释。社会大众往往都是凭借着对风险事件的情况进行知觉方面的判断,这种在对风险缝隙和判断过程中采用知觉进行判断的方式我们将其称为风险感知。因此,在风险信号和公众对风险信号的认知之间经历的过程有着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参与到影响社会公众的知觉判断。一个是风险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其次是受众不同的特征;最后一个是上述两者相互作用所共同产生的一种作用。风险事件往往会引起公众心理方面的变化,事件突发会引发恐慌现象,但是公众心理的变化情况并不是非理性和无控制的,产生心理变化主要是根据这个事件是否与自身的利益相挂钩。因此,有效的处理好公众的情绪问题与准确科学的处理风险数据是同等重要的。在了解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与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处理好风险的物理性危害同等重要。

二、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体系

(一)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

首先,企业风险沟通需要对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感知。根据本企业的风险管理程序,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但是这种风险评估和传统意义上的评估是完全不相同的,尽管在对企业的风险识别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分先识别和评估主要是在掌握和了解了风险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之后所进行的,而风险沟通中所需要了解的这些风险主要是了解这些风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否及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在风险沟通过程中,其关注的重点是信息传递后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在沟通中的风险感知应该注意定位角度,找准对象,应用到具体的企业,企业的结构组织、员工的专业素质、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否、管理者的态度以及企业的文化等因素都是影响风险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方面的存在问题,都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每一个影响因素尽可能的掌握和了解,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和处理,实时关注沟通渠道的通畅,全面感知企业的异常情况,为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建立企业内部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体系建设的关键。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所有参与者而言,对企业面临的不同风险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于工作岗位、专业知识以及责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参与者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侧重的角度有所差异。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其侧重的风险意识主要是企业面临的总体风险;而对于每一个部门来说,更关心企业风险是否会给本部门带来影响;而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之后,他们主要关心的风险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联的风险。所以,从不同的出发点出发,侧重的风险类型是一样的。因此,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含义,在沟通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措施,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沟通平台,才能够让企业所有的参与者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发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还能够实现各种风险信息的快速传递,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良性动态循环。最后,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实行真正的双向沟通模式。双向沟通模式是企业风险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作,在这里之所以说双向沟通模式是一种工具,是因为它所依托的主要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良好的伙伴关系。只有这两个因素在沟通过程中真正做到位,才能真正的实现双向沟通,这个模式才能执行,否则这个模式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企业风险沟通机制建设过程中,双向沟通模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管理者的态度、企业文化、职工的专业素质等,一旦处理不好这些因素,都会对双向沟通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现双向沟通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处理好各种影响因素,保证双向沟通模式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实现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风险沟通的目的。

(二)企业外部风险沟通体系

对于企业外部风险沟通体系,信任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外部利益的参与者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来进行合作的,双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彼此的不信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想获得对方足够的信息,而这种行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就是说外部利益的相关者无法完全获得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企业也无法获取外部的信息,双方都处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都封闭了自己的信息试图获取另一方的信息,这就形成了双方之间的堤防,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这就要求企业在外部风险沟通体系建设中,首先应该重点解决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相互信任的问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要采用合理的手段获取。尽管信息不对称现象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但企业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过程中,应该在不违反本企业商业机密的基础上,尽量多的向外部公开信息,以开放的姿态获取外部企业的信任。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维护本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与外部企业开展合作,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理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基础。一旦这种基础建立之后,上述企业将内部风险沟通机制就能全面盘活,同时,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之后,以更高的效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风险沟通。就全面的风险感知来说,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之后,就需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外部企业的风险因素,快速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风险管理赢取时间。信任是相互的,外部企业在收集本企业的相关信息时,企业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外部企业的这种行为,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实现双方的和谐发展,从而能够很好的在本企业内部实现双向的风险沟通模式,缩小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种沟通障碍,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和沟通。

三、结语

篇(3)

(一)在风险环境分析中的作用。风险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经营环境,包括内部风险环境和外部风险环境。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治和经济等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企业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文化、诚信与道德价值、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与权责划分等,其次是企业设定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的基础。由于经营环境是风险的根源,因此内部审计应从着眼于风险转到着眼于经营环境,通过对经营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社会环境、创业环境、内部审计应用环境和组织环境等)的分析,以进一步评估组织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并通过对企业各项环境因素变化的分析,将分析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反映给管理层,以便管理层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正是由于内部审计熟悉企业的内部环境、并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地位,可以全面客观的判断企业的固有风险、评价企业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在风险事件识别活动中的作用。风险管理框架ERM要求识别出所有可能发生并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该步骤非常重要,因为未被识别的事件不会在风险回应中得到处理,可能导致意外风险的发生。内部审计针对现有环境与经营过程,通常以各种类型的战略或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为基础的模板,观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整个市场的经营风险水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以其专业知识和技术,独立地推断潜在的重大风险。因此,在风险事件识别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单位的所有风险。

(三)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通常要求采用风险评级和计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排定优先次序,尽量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对难以客观量化的风险事件,则采用主观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其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可见,在风险评估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的适当性来评价风险,以向管理层提供专业意见。

(四)在风险反映和控制活动中的作用。对于经过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企业都要经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ERM将风险反映分为三类:可接受风险、规避风险和减少风险。规避风险超出了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不能接受且无法经济有效地加以抑制,则须放弃该项目或计划从而避免风险带来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风险,需要企业采取一定的行动,转移或分散风险,以达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为此,企业需要对其风险加以控制,即将不可接受的“固有风险”转化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由于控制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内部审计人员通常采用分析性程序和详细测试,评估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使风险得以管理。因此,在风险反映和控制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评估风险回避的合理性、减少风险措施的有效性,以降低组织承受的风险。

(五)在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的作用。风险管理涉及企业各个职能主体,是各管理部门共同承担企业的综合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各领域查找管理漏洞,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的管理与协调。为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采用风险监控方式,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业绩进行比较,来判断风险环境中新的风险和变化,便于管理者及时做出反应。可见,在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监控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报告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保证单位对风险的管理是一直有效的。

二、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

篇(4)

【关键词】钢铁企业 风险管理 应对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而客观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只要风险存在,就有发生损失的可能,这也是我们研究风险管理的根源。事物总是处于变动和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风险的变化。风险管理就是利用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变化的特性,引导风险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变化。但企业只能采取风险管理的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其实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就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纷纷建立了各种风险管理机制,但风险管理却难以真正地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以至于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对风险及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改进管理重点、提高利润质量等。

二、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钢铁企业面临的风险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行业风险,二是经营风险。行业风险对所有钢铁企业都会产生影响,可以理解为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企业要对行业风险有清醒的认识。经营风险是特定企业独有的风险,是企业所面对的所有风险中可控性最强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经营风险一般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和声誉风险。各种风险对钢铁企业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下面主要论述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环境风险。

1.由于金融危机和近年来的产能快速扩张,钢铁企业面临较高的行业风险

影响钢铁行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钢铁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二是钢铁行业的波动性,三是钢铁行业的集中程度。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产能快速增长,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部分钢铁企业实际产量低于产能,钢铁行业利润率持续在低水平徘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出现挑衅性价格竞争,这是成熟期开始的重要标志,如果产能过剩继续发展,出现恶性价格竞争,钢铁行业将进入衰退性,钢铁企业风险将进一步加大。由于受国际铁矿石价格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钢铁行业呈现较强波动性,特别是2008年末,钢铁价格下滑,幅度之大,超出预期。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也增加了行业风险。

2.由于近年利率、汇率、钢铁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钢铁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一般认为,与钢铁企业直接相关的市场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由于流动性过剩,我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今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0年以来的第12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同时央行自2010年10月以来4次加息。这些都加大的钢铁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钢铁企业的财务风险。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处于长期升值趋势,从理论上说,这将导致我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国际价格竞争优势减弱,加大了钢铁企业的经营风险。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长期销售协议少,竞争激烈,钢铁产品价格波动大,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钢铁行业的特点,决定钢铁企业具有较高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生产经营过程、基础设施、技术等对运营有影响的各种失误而导致的风险。除了一般企业普遍面对的操作风险,如欺诈等,钢铁企业还有自身独特的操作风险。

钢铁生产是一个由采矿、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及相应配套工艺构成的工业长流程生产过程。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包括高温、高压、高粉尘作业,而炉窖、管道与大型机械纵横交错,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属于高危险的行业之一。而且钢铁生产资产较集中,作业环境差,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多,事故发生率高,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所导致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可能非常巨大。

4.钢铁企业生产大进大出,废弃物多,环境风险大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迫使企业增加环保方面的投入。首钢和重钢更是投入巨资进行了搬迁,远离人民生活积聚区,减轻环保压力。随着国家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钢铁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风险。

三、钢铁企业主要风险应对策略

1.建立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应被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组织的整体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它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只有将风险管理看做是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有可能会形成强有力的风险文化,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

2.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机构或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

由于逐步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或设立专职的首席风险总监。为了加强央企风险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第四十六条规定,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专职的机构或岗位,从不同角度建立起包括日常监管、运营规划和危机管理在内的风险管理支持架构,从资源和体制上保证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

3.梳理风险管理流程,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

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对企业各种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识别、排序和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有四个步骤:

一是风险识别,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它要求企业有效地建立风险信息收集与管理系统,广泛、持续地收集与企业各种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初始信息,并识别出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是风险评估,是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其目的在于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

三是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就是根据内外条件,对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按照所给出的优先次序,围绕企业目标与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当的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工具,确定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配置原则。这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决定着企业风险控制的成本与效率。企业应该定期总结和分析所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不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及时的修正或调整。

四是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企业应该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为重点,对上述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监督和检验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加以改进。

四、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不管设计和运行得多么好,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只能向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有关主体目标实现的合理保证。目标的实现受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固有的局限的影响,包括决策过程中的决策者判断可能有缺点,由于类似简单差错或错误等导致故障的存在。此外,风险控制可能会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串通而被绕过,而且管理当局有能力凌驾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还有就是需要考虑风险应对的相关成本效益。企业最高管理层要对风险管理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认为进行了风险管理就可以高枕无忧,防止出现依赖过度风险。

参考文献

[]李胜.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2005.

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小微企业;风险意识;成本效益;内部控制

关于风险管理,多数人都会联系到大中型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内容,其实,风险管理存在与否与企业规模无关,只要是企业就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资源有限,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组织,风险管理也是其企业管理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一、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2004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明确了风险管理就是一个管理过程,旨在识别潜在事项并对其进行风险管理,使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内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财政部于2018年8月颁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财会〔2018〕22号),其中第二条规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等管理活动的过程。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都突出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属性,即识别、评估、应对的闭环过程,也突出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属性,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是小微企业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目标,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合理应对的管理过程。

(一)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高的,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流程之中,管控有重要节点,有主有次,轻重不同;管理差的,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风险结果的状态。部分企业成立时缺少风险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能够逐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逐渐做大做强,有些则相反,成立之初,风险管理就已经建立了,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一部分企业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处于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落地,多数企业虽然制度不完善,但已经成制度的部分执行落实得很彻底。

(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小微企业了解应对其面临的各类不确定事件,规避风险,掌握机会,合理调配自身的资源,平衡成本与效益,尽量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对于小微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小微企业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顺利渡过初创期,完成从生存到发展的飞跃。

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一,但无论是处在何种状态的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管理意识分寸掌握不合理

在小微企业中,风险管理意识或不足或过强,对风险的环境、目标、事件、评估、应对、控制、沟通及监督不够深入全面,低估或高估风险时有发生。低估风险容易造成被动局面,被迫接受高风险带来的后果,产生重大损失;高估风险则会浪费人力、物力、时间等各项资源,成本费用增加,甚至会因此错失机会,限制企业发展。特别是当面临高利润、大金额、长期收益或是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项目,企业更容易弱化风险意识,面临被动接受风险的局面。

(二)企业实际控制人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

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决策基本上都是由其实际控制人做出的,是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如果实际控制人在实际管理中风险偏好过于激进或者懈怠风险管理,会使整个企业对于风险管理都是不重视的,员工也不太可能会主动防范风险。除此以外,实际控制人可能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把企业管理重点放在业务上,对风险管理不重视。

(三)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不足

在小微企业中,财务负责人要全面负责财务、税务、内控、预算等工作,要统筹公司的成本费用与利润,收入与税金、资金的关系,要求财务负责人具有满足这些工作的专业能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一部分小微企业因为人力资源制度、发展空间的限制,不能留住具备完全胜任能力的财务负责人,现任的财务负责人存在专业知识不全面、实践经验欠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风险控制、沟通和监督中,很难起到专业性的引领和桥梁作用,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

(四)风险管理不成体系,风险管理重点不突出

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时零星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成体系,很难把握住风险管理的重点,样样风险都想防范,样样都不能把握的合理、恰到好处。小微企业可能会忽略那些高风险、较大可能性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把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浪费在低风险的事物上,形成了风险管理的空白区域,未做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性、融合性、平衡性和重要性,存在舞弊或丧失机会的可能。

(五)风险管理内容的分类管理上关系处理不妥当

目前阶段,多数小微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依旧是生存,因此风险管理也是围绕生存这个战略核心去开展的。因此,战略风险管理必然成为主体,优先级最先,而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这四项风险管理是辅助。在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少有把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放在首位的,有的甚至是缺失的,其他四项风险管理缺少了根本的服务目标,基于此的风险管控措施必然是不到位的,管控效果有限,会出现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反而与企业管理目标背道而驰,最终事与愿违。

三、加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提高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从最基础的风险管理意识入手,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抓重点,保根本,促落地。

(一)选人用人培训人,形成全员的风险意识

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得到保证。第一,要注重风险管理关键人的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关键人包括企业实际控制人、财务负责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这些人决定公司发展的走向,对各项业务都有引领带头作用,更有监督核查的责任,他们的风险意识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就上去了。尤其企业实际控制人和财务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的风险偏好、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因此要特别加强实际控制人风险意识的培养,做好员工的榜样。财务负责人是各项业务流程的交汇监督人,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他的风险意识越强,对于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建议影响力就越强,风险管理的效果也越明显。第二,严格把控关键风险管理人员的选用标准,企业要任用重用那些具备以下素质的优秀人才:一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二是熟悉公司业务实操;三是经验丰富,熟知风险管理的要点;四是懂经营管理,能做好实际控制人的参谋;五是要有前瞻性;六是要有职业道德,;七是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第三,通过对所有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职业引导实现加强风险管理的全员培训。在专业培训和职业引导中,让所有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一方面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符合岗位职责内容,预先给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打好预防针,强化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重点,为该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执业引导中,要突出风险管理关键人物的带头作用,促进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的形成。

(二)建立并落地风险管理制度

在小微企业管理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实用性强,因此,小微企业需要首先建立起一个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随后逐步完善,添加更为具体详实的内容。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最关键部分是流程表单的制定,要通过和具体的业务部门如采购、生产制作、服务、仓储运输、销售、售后、人力资源、法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出易实施操作、方便控制的业务流程,每个流程都要有对应的表单,其填制、审核传递流程要与业务流程一致,在表单中体现部门、人员的分工、职责、权限,这样既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完整、真实、可靠,又保证了内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使得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在风险管理制度落地时要减少管理层凌驾和人员串通。减少管理层凌驾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特批”,“特批”的存在会让已经制定好的制度、流程失效,正常的风险管理状态被破坏,更让被特批的人,形成侥幸心理,风险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了。人员串通在小微企业更容易形成,因为在小微企业中一人多岗多责更普遍存在,因此除了简单的道德约束,还要在流程设计中减少不相容岗位,形成互相监督。

(三)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抓住重点

在企业管理中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即使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企业也难以做到识别并应对所有风险,尤其是在小微企业里,资源有限,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因此,风险管理一定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应对风险。所谓合理应对,就是将风险高可能性大的不确定性事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高风险就意味着发生后损失大,可能性大就是易发生,这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比如在合同风险管理中,合同审核时发现客户方存在较多的应付账款诉讼,那么这个客户的授信就要限制,不然应收可能就不能回收,这是个高概率高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于低风险可能性小的不确定事件采取忽略的态度,因为一旦发生企业也承担得起后果。对于风险高可能性小和风险低可能性大的不确定事件,就要看企业的风险承受力、风险偏好,也就是机会与风险的选择,要求企业用收益率、损失率的数据标准线来控制。

(四)坚持战略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是企业维持经营方向

正确最根本的保证,一旦战略风险管理出现问题,就会让企业发展方向发生偏离,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小微企业一定要形成不定期复盘经营情况的制度、传统甚至是习惯,观察内外环境是否变化,尤其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于产业导向的影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的扶植力度,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本企业的影响,企业自身是否与市场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国家政策相适应。运营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四项管理要服务于战略风险管理。当企业战略偏向于扩张时,运营风险管理就会偏重于公司内外的资源能否满足企业扩张需要带来的各类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就会注重于预防市场变动对于企业扩张带来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就会突出资金筹措的风险管理、税务筹划、扩张前后资产获利能力。同时运用管理会计的风险预警分析和管理工具,辅助战略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的焦点在投融资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合规风险。如果战略偏向于收缩,运营风险管理就会偏重于公司内外资源过剩处理的各类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也会相应变化。当企业战略稳定时,四项辅助风险管理突出的就是防激进求稳定。

(五)推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措施,促进风险管理落地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管理,其目的都是为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两者目的一致,采取管控的八要素也是相似的,而且判断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就是要看其内部控制是否完备。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尤其通过推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措施,可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导向是把风险管理要素融入到内部控制中来,在业务流程中进行内部控制,把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内部控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平衡性原则下,合理应对,使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如商务洽谈环节,首先,看合同双方经济背景实力,这决定着话语权,也决定了项目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其次,业务负责人和公司实际控制人对洽谈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合同项目风险大小和可能性。最后,博弈过程也是合同风险形成的过程,就商务洽谈风险管理的关键。把握住了整个洽谈的业务过程的关键点,便抓住了风险导向管控的关键点,商务洽谈的风险管理自然落地了。

四、结语

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核心在于负责风险管理的关键岗、关键人、关键事,充分发挥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风险守门人作用,在财务负责人的专业引领中,各部门各岗位,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中,开展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不强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点,合理应对,保证战略风险管理的根本,落实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就能做好小微企业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孙芳城,曾玲,钟廷勇.CEO财务专长、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风险[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03):152-160.

[2]沈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风险防范[J].全国流通经济,2019(05):45-46.

[3]王建明.新形势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新探[J].纳税,2020(08):113-114.

[4]胡文娟.试论目标导向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J].财经界,2020(10):104-105.

篇(6)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我国市场下滑的同时使得各类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而企业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与难以应对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企业必须将经营重点置于风险管理工作上,在关注外部风险的同时,更需要对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进行严格而科学的管控,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对于抵抗风险的重要性,以流程管理为视角,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以吸纳业务流程重组、流程再造思想与工具为支撑要素,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强化组织战略,旨在强化业务操作的精细性与规范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内外部响应速度,最终巩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入手点,将风险管理有效融入流程环节中,实现与企业现有管理框架的耦合,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方式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一、流程管理概念综述

流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的管理方法。流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路线图,主要涵盖以完成某项工作为目标,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在不同单位、部门、人员之间传递的网络。流程管理的中心是规范化的流程构造,以该流程构造为核心,将各项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部门或各岗位,以绩效体系为载体,对考核工作实施与落实,将目标与激励成功传导至企业各层次,使每位员工均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从而推动流程的良性运转。与此同时,将系统性的工作进行流程化处理,可以清楚而详细地将若干作业项目和它们的关联人员及其相互工作关系进行描述,进而实现目标的精细化管控。流程管理包括流程梳理、流程优化、流程固化三个阶段。流程梳理是对企业现行完整业务内容与活动过程的摸底展现,在对企业流程体系进行规划与调整的同时,可以为企业内部实现全面流程管理思想普及和手段落实提供不竭动力;流程优化是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选择性地运用流程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对重点业务领域及关键流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优化;流程固化则聚焦于将经过分析优化的新业务流程,借助制度、标准、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显性化。

二、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业务流程集成了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而所有单体业务流程中的活动或“子流程”是这些业务的支撑要素。基于此,要想推动企业稳定而高效的运营,需要以流程为着手点,提高其运作效率。现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过不断地迭代演变,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实际业务流程中融入风险管理思想与手段之后,业务流程经历了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设计与改造,突破了以往各种“信息孤岛”的状态,从而初步构建了以流程管理为基础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1.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目标一致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作用,使之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支撑,首要任务是强化企业风险点的控制与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而流程管理在关注业务流程风险点的同时,还需要对流程成本、效益、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以此看来,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关注点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然而两者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且均统一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流程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实现显性化的导向企业要想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将风险管理与流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构建以业务流程管理为基础支撑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错综复杂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转变,使其以流程输入、输出为导向,提高其动态化与层次性,同时以业务流程中无数个“工作流”为支撑要素,将关键控制点推送到业务流程中,将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有效融合,进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显性化。

3.业务流程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撑作为一种循环流程,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业务分析、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实施风险管控、管控效果反馈与改进等环节,因此其属于一种业务流程为支撑要素,以信息系统为平台,切实实施风险预警、监控与管理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其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主要以企业各业务流程为依托,通过对风险点进行辨识,构建风险识别、分析、管控、改进等多环节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企业各业务重要运营活动与运营单元的安全管控。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企业开展风险管理需要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支撑。

三、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的相关措施

要想构建并实施以流程管理为基础要素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并提高其科学性与显性化,就必须将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框架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头绪,采取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梳理企业目标领域的业务流程,推动并实现每一层业务流程的目标,进而促进企业总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将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与具体业务风险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该体系中对风险点与关键流程管理环节进行详细描述,如此可以将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行性与显性化。

1.确立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了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框架,首要任务是确立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创造有效的基础条件。以大型施工企业为例,第一道防线是经营部与采购部,主要涉及工作包括招投标、预决算、材料采购、设备采购等,施工企业需要注意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和预测,并强化对招投标报价风险的控制,对合同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需要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与分析系统;而关于预决算过程,施工企业需要对工程施工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在材料与设备采购方面,施工企业需要通过证件检查与取样试验的方式,保证其使用性能与质量,避免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工程施工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第二道防线是工程部与安监部。主要包括分包管理、质量控制、施工协控、设备安监、安全文明等工作,施工企业需要认清合法分包的界限,及时、规范、严谨地签订合同,并对各环节委托授权进行严格审查;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风险源与事故多发工序进行严格控制,规范施工工艺与操作行为,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而对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监督与检查极为必要,可以有效防止机械设备故障造成的工程安全与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施工风险出现的概率。第三道防线是财务部与办公室。针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结算等阶段,对施工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严格的决算与把控,并竭力在合同审查中为施工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办公室需要加强行政、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行政制度,强化企业员工的岗位责任心,防止信息泄露,充分发挥企业风险控制的辅助作用。

2.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企业需要以全部业务流程的构成情况为逻辑架构,并将其视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骨架与脉络,在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职能部门与组织机构的流程组织方式,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顶层结构明确定义,并以分层方式对指导框架进行细化,对一层进行完善以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层指导框架的处理与构建。在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各单位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与职责、业务流程图及目录梳理成果等是构成体系的基本要素与支撑,对企业各部门的主要业务职责和业务特点进行了集中反映;在该体系中,企业需要以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规章制度作为牵引动力,为该体系的高效运转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要想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还需要对国际上流程框架的案例进行充分参考与借鉴,例如ERP模型、APQC模型等,借助这些案例,企业可以对价值链为线索的流程组织方式理解得更充分。

3.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分析以体系设计的角度来看,业务流程梳理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必要条件。如图1所示,首先对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性质与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与参考,从流程的始端对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内控诊断,对业务流程框架进行确定。然后需要对该框架实施风险分析与缺陷认定,建立起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接口,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业务流程进行确定和明确,而后需要对风险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绘制,最终编制出“风险—流程控制矩阵”。企业的部门管理者、业务复杂人或业务骨干均需要参与到业务梳理中来,形成一个负责流程梳理工作的团队,该团队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负责相应层次的业务梳理与描述,并扩展业务梳理的覆盖面与范围,保证覆盖到所有业务活动。提高该模式的精细化需要构建详细的流程细化模型,主要包括:规范合理的主流程模型、子流程模型、具体操作流程模型、各项模板及相关指导文件、其中各流程模型包含的责任主体及参与单位。提高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有助于企业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化。

四、A企业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思路及措施

我国大型施工企业A企业开展了全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流程,在确定了业务流程框架以后,按照重点风险排序,企业将物资采购选定为重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企业将“基于业务流程”作为控制采购风险的入手点,围绕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对制度设计、职权行使与监管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排查与控制。第一步,该企业工作组针对物资流程,对其现状与环节进行了摸底,明确了流程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与物资采购负责与监管部门协同合作,依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对物资采购制度与流程规范进行了完善与优化,提高物资采购的可行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二步,依照流程节点对物资采购的风险点进行明确,例如:采购方案的制订与选择、与供应商的合作、招投标或比价采购、合同的签订、货物的检查与试验、货款的支付等;第三步,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依据所涉及的岗位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物资采购风险进行排查,例如:招投标或比价采购过程中暗箱操作、审批流程存在缺陷、材料取样试验不严格等;第四步,充分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依据岗位工作重要性和控制金额两个因素对物资采购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描述与确定;第五步,制订物资采购风险评价标准,依据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影响程度,进行分值的划分,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依照1、2、3、4、5五个等级进行归类;第六步,鼓励所有岗位人员评价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而后编制物资采购风险排序表,进而绘制如图2所示的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图谱中,黑色区域(A)的风险等级为高危风险,A企业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解决;灰色区域(B)为中等风险,A企业需要对此提高重视程度,并掌握其实时动态;白色区域(C)为低等级风险,通常情况下为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依据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A企业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物资采购工作的风险控制。

五、结论

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该模式逻辑架构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对于细化分析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与操作,凸显关键风险控制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意义。同时可以将具体的风险因素的排查与风险控制点的管控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岗位“权、责、利”的科学分配,最终使业务流程成为桥梁,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固化与显性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锋.财务风险在经营活动中的定位[J].中国商贸,2015(,4):35-36.

[2]王怡文,柯柏成.美国企业高阶管理阶层对风险管理观念之剖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1):58-60.

[3]杜放,冯家杰.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物流技术,2014(,23):103-105.

[4]程强,顾新.基于COSO风险管理的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防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5):45-48,34.

篇(7)

在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评价以及检查内控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适当性,可以促进其规划组织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在进行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金融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种类不断增多。如何进一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项之一。

1.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环境变化分析的作用。金融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检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监控力度,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内部审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运作水平、抗风险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管理与协同的作用。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可以实现实时识别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监管目标,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环境变化分析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其可以上至企业的机构设置,下至企业的人员配备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环境变化的分析工作,是从客观的角度,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管理。以金融企业经营的实际利益为基本点,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辨别,合理的确定风险防范的有效建议与措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进而科学的评估风险,促进企业决策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内部审计工作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顾问与咨询作用。在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是独立于企业管理部门的一个部门。这一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在正常的环境下进行的必备条件。独立于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认真的分析存在风险的假设条件,并按照正常的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科学的作出审计风险的评估,并可以直接上报到董事会。因此,内部审计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的规避各个部门之间的行为,确保内部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发挥顾问与咨询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质量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的观念不强,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还是停留在过去控制导向的位置,无法及时的完成向现代审计工作的转变,致使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动的承受审计风险。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将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评估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事项的发展目标完成,风险评估速录不清晰,无法将全面的审计报告与制定的审计计划与风险管理工作联系在一起,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其次,部分企业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无法达到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因此,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也无法进行一定的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失去了一定的存在的意义。

2.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质量控制措施。

2.1转变工作观念,强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不断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是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经关卡,风险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经营目标。因此,以风险为出发点与核心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金融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企业的管理中,应在实践工作中,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强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促进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化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参与风险管理计入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使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清晰的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风险评估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

2.2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中。企业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一项工作,因为企业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细节中。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在一次工作中将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应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中,增强风险意识,将风险审计的观念以及方法,切实的贯彻实施到具体的工作中,科学的评价企业审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为企业管理者进行重大的投资、债务重组以及重点项目的评估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此外,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出必要的风险评价,明确管理者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以及企业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为金融企业的未来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