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5:3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评价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三维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eparture from the "green building" , on the basis of comparable foreign green assessment system ,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development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 The design phase , construction phase, operational phase of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 the weight values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optimized .
Keywords :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3D
1、前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正在逐步走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行之路。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技术超越于传统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是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续的建设手段。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但技术研究方向已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也而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问题。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现状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的科学化、智能化,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迅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围绕着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要求,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预测体系,并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 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涵盖了绿色建筑的三大主题,并制定了定量的评分体系,对评价内容尽可能采用模拟预测的方法得到定量指标,再根据定量指标进行分级评分。
但是,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利于广泛的交流共享。各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信息化程度不同,指标的建立标准、依据不统一,评价指标移植性、扩展性不强等原因导致难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今后,评价工具与设计阶段的模拟辅助工具进行整合,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评价方式与辅助技术手段的更广泛和全面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国外绿色建筑评价发展的趋势。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我国的这一生态住宅评价体系对于引导绿色住宅建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我国的针对住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该评价体系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针对绿色住宅的评价体系显然限制了其适用范围;(2)庞大的指标体系不易管理。由于大量评价指标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模块化、系统化处理,给统一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3)评价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强。涉及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水环境、材料与资源五个方面的118个指标,对住宅进行全方位评价,由人工操作,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当今信息时代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2.3 国内外绿色评级体系整体评价
2.3.1评价的主观性
首先,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大都采用特尔菲法。特尔菲法是请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对如何确定各目标权重发表意见,然后用统计平均方法估算出各目标的权重值。评价体系权重系数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专家的阅历经验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参加评价的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有时会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外,除了特尔菲法外,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也逐渐应用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来。但这两种方法的信息来源是来自专家咨询,以致在评价结果中仍然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利用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建筑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是主观打分的方法,即工作人员根据建筑负责方提供的建筑设计参数和详情,结合绿色建筑实际的运行状况等,参照评价指标对绿色建筑进行打分。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评价者的主观影响,使绿色建筑的评价结果缺乏可靠性。
由此可见,目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权重系数的确定及评价过程均含有人为的主观性,这就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因此,寻找一种能应用于绿色建筑评价,且使整个评价体系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最低的评价方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内容。
2.3.2忽视实际运行效果
虽然大多数评价体系都不同程度地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出了有关的评价指标和内容,但各个评价体系基本都只是从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方面设立了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只考虑技术的应用,很少从实际建筑的运行效果上进行评价。这样导致在建筑领域过多地关注能体现建筑节能和环保的新技术,而忽视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行效果。如某些建筑的空调系统安装了水泵变频装置,但实际运行并没有启用,使得先进的技术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由此可见,以后要更加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结合,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2.3.3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以下是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过程研究中心办公楼、深圳市华侨体育中心扩建工程、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中心等在建及已建成的重点建筑。
在房地产界,也有一部分意识先进、有责任感的开发商进行了很多绿色建筑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深圳招商,不仅尝试了深圳泰格公寓等项目,每年还举办论坛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一起探索绿色建筑之路。还有座位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领跑者的万科,在深圳万科城等项目中做了很多研究与实践,还在其售楼展示的生活体验馆中率先推出了绿色生态体验馆。
深圳泰格公寓 深圳万科城的绿色生态体验馆
3、三维结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通过上面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现有评价体系存在层次结构不够清晰,不能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有效性、代表性、重复设置等问题。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是各元素之间相互隶属关系和重要性的测度。根据对系统的分析,将所含的评价指标分系统、分层次地构成一个完善、有机的层次结构,各种指标的次序、位置关系、权重程序、量化指标等可一目了然。所以,应该建立综合考虑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受到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启发,我们可以建立类似三维结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1三维结构的原理
三维结构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其中,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下面将逻辑维的7个步骤逐项展开讨论,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几乎覆盖了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的各个方面。
三维结构体系是由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一个立体的跨学科的体系,其三维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霍尔三维结构原理图
3.2三维结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根据三维结构原理图,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在层级上可分为四个层级: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和基本指标层。评价方法的层级划分可以使一个建筑的评价运行在不同的层级上详细展开。例如,如果不全面分析能量消耗、土地、水、材料等分项,评价资源使用情况是不可能的,绿色建筑评价只有先在低一级的层面上展开,才有可能上升到高一个层级。同时,绿色建筑的评价是一个贯穿设计、建造、运营、回收各阶段的全寿命周期评价过程。可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正如霍尔三维结构体系一样,是由时间维、逻辑维、方法维构成的三维结构。其中,时间维对应建筑的建设程序的时间序列,体现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逻辑维是指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比如对建筑材料的绿色评价完成后进行建筑部品的绿色评价,最后进行整个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维是指按照一定建设程序的时间序列进行由建筑材料到建筑部品再到整个建筑的逐层评价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科学方法,比如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概括起来,本论文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价三维结构体系可以用图2表示。
图2.绿色建筑评价三维结构体系图
结合国内实际,参照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进行了相关的层次化和具体化,将评价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如图3.
图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指标图
本文构建的三维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结构,将三维结构定位设计阶段(图4.1),施工阶段(图4.2)与运营阶段,并参照3以及《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打分,并利用权重数学的方法求出该建筑体系的三维结构评价总分。
4、模型评价体系的关键技术
4.1良好的专业背景
一般的建筑设计评估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评估研究常常搜集行为资料,使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法,实践中甚至还常由社会学家来完成,而绿色建筑评估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评估一般由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的专家执行,必要的专业背景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某些国家还规定了评估须有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
4.2.一体化设计
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评分,可以在项目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较早地考虑体系的评估条款,评估专家也可以以某种适当的方式介入、参与设计过程,当然有些方面则需在建筑主体和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及完工后加以验证;评估已使用的现有建筑,评估专家可以根据管理人员提供的资料,做出一份“中期报告”或一份“行动计划大纲”,以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客户可在最终评估报告及评定之前采取改进,以获得更高的评级。
4.3.评价的指导性
绿色建筑评估不是一个总结性评定,其作用在于使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明确认识什么是达标的条件,应当怎样去进行策划和设计,如同国内的防火规范和建筑法规,其目的不是为了建成后的评判鉴定,而是作为依据进行设计建造,因此绿色建筑的评估既是鉴定性的更是指导性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绿色建筑评估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贾德昌:《绿色建筑前景广阔》[J],《中国工程咨询》2010年第2期第28-31页。
[2]熊远勤:《重庆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31-32页。
[3]陈庆修:《发展绿色建筑,推动节能降耗》[J],《智能建筑》2007年第2期第20-23页。
[4]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Z],北京:建设部,2005年第2-10页。
[5]曾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思考》[J],《绿色建筑》2006年第7期第12-18页。
[6]朱颖心:《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与绿色建材评价节选(三) 》[J],《中国建材》2005年第7期第21-24页。
[7]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5-28页。
(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对住宅建筑的节能评价体越来越重视。论文以绿色建筑理念为出发点,以住宅建筑围护结构工程为例介绍了DeST软件的功能与操作流程,定义了住宅围护结构参数,构建了住宅能耗量推理计算公式,以此可以完成住宅工程建设项目能耗的动态模拟计算。
关键词 :DeST软件;操作流程;能耗模拟计算
中图分类号:TU2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68-03
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李阳驭(1990-),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1、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增长,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由以前功能比较单一的住房需求进而转向功能多元化的住宅需求模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耗能总量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住宅耗能所占比重逐步加大,尤其以住宅围护结构方面的能耗损失更为严重,非常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住宅能耗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各国关注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目前,从国内外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针对住宅建筑的节能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涉及的建筑评价方法主要有建筑节能性能评价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文重点运用建筑能耗计算软件DeST(Designer´s Simulation Toolkit),采用动态模拟计算分析和数据比较的方法,定义住宅围护结构参数,构建住宅能耗量推理计算公式,为住宅工程建设项目能耗的动态模拟提供计算方法,为今后住宅建设项目节能设计方案提供借鉴。
2、DeST软件功能与操作流程
DeST软件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的全年动态模拟分析计算、住宅建筑热环境影响效果研究、住宅建筑热环境指标的分析、其他终端设备经济性研究和住宅建筑功能区温度分析研究等领域。
为了将整个模拟建筑的不同部位单独分开模拟计算,DeST主要是通过对建筑不同部位单独进行参数设置来分开进行模拟计算的。
1、建筑绘图
描述建筑楼宇的拓扑结构:绘制建筑平面图、建立楼层、画分隔墙体、识别房间、添加门窗、房间标注。最后全楼拓扑检查,通过后即确定建筑构图形式。
2、建筑描述与系统描述
描述建筑物的各项参数,如外墙、内墙、屋面、楼板、门窗等参数;以及建筑方位、建筑朝向角度、建筑地理位置、通风换气频率、内扰参数等;还包括空调系统的各项参数,如空调开停时间、添加系统、系统风量变化范围、空气处理室属性等功能。
3、建筑计算预处理
执行“动态模拟计算”中的“建筑动态计算预处理”命令,可对整个建筑进行检查,确定整个建筑的完整性和门窗布置的合理性,自动删除一些歧异的围护结构,并且自动加入房间标识和内扰。若全楼检查未获通过,则要对存在问题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直到检查通过,建筑构图和系统描述阶段的工作才告完成。
4、计算结果统计报表输出
计算结果统计报表输出命令是将DeST计算出的数据结果以Excel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里面的数据大部分是关于能耗分析的数据。
3、建模与参数设置
DeST建筑能耗动态模拟软件是结合CAD图形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参数设置的,是一款基于CAD图形画法的应用型研发软件,同时也对CAD的优点进一步优化,对其缺点进行改善,显得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计算结果更为精准。
3.1 DeST建模步骤
建模的详细步骤为:先输入工程项目的具体名称,然后新建楼层,在新建楼层的基础上,设置每个楼层的层高,画出墙体,由于本软件特点,墙体的画法应根据图纸的相应尺寸大小进行设置;布置平面内房间的位置,设置房间的功能,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区分不同房间不同的参数进行自动分配,包括室内温度控制、人们的各项环境要求;然后是对门窗进行设置,在软件中门窗的相对位置对于建筑的整体能耗影响比较小,可忽略不计,这是本软件应用的一个设置特点。描述建筑方位,包括地理位置,建筑各个朝向的角度等,这对太阳辐射角度的影响比较大。
3.2 住宅围护结构参数定义
所有的参数定义完成后进行建筑模拟计算预处理,软件可以根据不同功能区进行自动参数分配,最后输出一系列EXCEL能耗数据报表。DeST软件定义了住宅围护结构(墙体、屋面、门、窗)材料参数,下面以墙体材料参数为例列表如下,见表3.1。
住宅围护结构各部位材料参数表所列出的项目是平时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传统材料和各个材料的相应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外墙、内墙、门窗、楼板和屋面等。当这些参数被逐一输入到软件中进行计算时,由于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物理特性,经过计算后的各自平均传热系数都不一样。结合以上数据表格,可以得出:那些常规材料一般热阻较小,所使用这些材料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比较大,导致其热量的散失比较严重。
3.3 住宅能耗推理计算公式
为了便于理论的推导,假定建筑各楼层的面积相等,中间标准层的建筑功能分区和围护结构、窗墙面积比等也一样,根据建筑物传热原理,对于高层住宅建筑物的能耗计算,可采用下列公式进行推导分析:
建筑物为n层时的单位建筑面积耗能量指标Qn计算公式为:
式中:Qn代表建筑物在n层时单位面积的耗能量,单位为:(kW·h/m2);
Qm代表建筑物在m层时单位面积的耗能量,单位为:(kW·h/m2);
Q标准代表建筑物在标准层时单位面积的耗能量,单位为:(kW·h/m2);
f为建筑物计算楼层的面积;n,m为建筑物的层数,且m<n。
4 实证计算
4.1 项目概况
湖南省株洲市某小区住宅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6.1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6265.7平方米,规划可建设用地面积1601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509平方米。本项目共包括6幢住宅建筑和相关配套公建、商业建筑,A1A2栋为一组有两栋16层的住宅组成的高层单元式住宅建筑;C栋为一栋31层的塔式高层住宅;D栋为一栋19层的塔式高层住宅;B1B2为一组由两栋31层高层住宅组成的单元式住宅;地下室一层和二层主要功能为车库。本项目计划工期为:2012年9月开工,2013年12月竣工。
4.2 节能措施前住宅模型能耗的动态模拟计算
本文采用居住能耗模拟计算软件DeST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分析计算。由于本项目建设规模较大,故选取本项目中的A1栋住宅楼作为能耗比较对象。将A1栋住宅楼基本数据在软件建模时输入到各相应参数里面,从而可以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设定本项目建筑选材以常规材料为主,本模型设定墙体结构为:20mm水泥砂浆+240mm墙砖+20mm水泥砂浆;屋面结构:20mm内粉刷+100mm钢筋混凝土+20mm水泥砂浆+5mm隔汽层+25mm水泥膨胀珍珠岩350+20mm水泥砂浆+5mm卷材防水层+5mm砾砂外表层;户门:25mm松木云杉热流方向垂直木纹门;户窗:12mm平板玻璃。
所选取建筑模型按照我国相关节能标准执行,具体为:
(1)室内温度参数设定:夏季设计为26℃,冬季设定为18℃;
(2)室外温度的设定根据项目所处地气象典型年的数据进行设置;
(3)制冷和空调采暖时,换气通风次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项目采用1.0次/h;
(4)空调额定能效比系数选用2.5的;
(5)室内照明的热平均强度为0.0141kWh/(m2/d),室内其他得热平均强度为4.3W/m2。
由于A1座高层住宅共包含56户,为了便于计算结果的直观性,本次能耗分析模拟计算以一套标准户型作为基准。软件运算后可直接输出节能措施前建筑模型能耗EXCEL报表。
4.3 节能措施后住宅模型能耗的动态模拟计算
节能技术运用后,本模型设定墙体结构为:20mm水泥砂浆+100mm钢筋混凝土+35mm RE复合保温砂浆;屋面结构:20mm内粉刷+100mm钢筋混凝土+20mm水泥砂浆+5mm隔汽层+25mm水泥膨胀珍珠岩350+20mm水泥砂浆+5mm卷材防水层+20mm聚苯乙烯剂塑泡沫板+5mm砾砂外表层;户门:25mm松木云杉热流方向垂直木纹门;户窗:12mm平板玻璃。
同理,软件运算后可直接输出节能措施后建筑模型能耗EXCEL报表。
从节能前后(针对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措施的改变)得出的能耗模拟数据对比中,节能前的采暖季热负荷指标和空调季冷负荷指标分别为95.66W/m2、109.76W/m2,节能后的采暖季热负荷指标和空调季冷负荷指标分别为78.45W/m2、81.23W/m2,节能潜力:采暖节能率和空调制冷节能率分别达17.99%和25.99%。这一数据仅仅只是一套标准户(下转73页)(上接69页)型的节能量,同理经过计算均可得出每套住房的模拟节能量,最后可以汇总得到整栋住宅能耗量。
5 结束语
DeST软件可以对围护结构的不同材料和结构构造自动计算其传热系数,经过修正后得到整体的平均传热系数,数据获取比较便利、直观。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不同部位能耗计算公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动态模拟计算分析和数据比较的方法就可以对住宅的围护结构节能前后进行详细的模拟计算和分析,并综合运用增量投资效益分析法对节能后增加的节能专项投资取得的节能效益进行经济性评价,对能耗的计算可视化程度较高,对建筑能耗的计算提供了较好的公式化运算模型。
参考文献:
[1] 权燕玲,岳敬平.论提高建筑外窗节能效果的途径[J].门窗, 2011(04).
[2] V.OIgay.Design with Climat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49-53.
[3] 王润霞.低能耗的绿色建筑[J].天津: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10(2):98-104.
[4] 陈华.寒冷地区住宅建筑采暖节能综合设计与分析[D].[天津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4,67-69.
[5] 马淳靖.现代住宅外围护结构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5,46-49.
[6] 秦静.美口德建筑节能立法及其启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78-80.
[7] 喻伟.住宅建筑保障室内(热)环境质量的低能耗策略研究[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11,35-39.
1绿色建筑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不同观念的驱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从而导致迥异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时间较晚,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实践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在政策制度、评价标准、创新技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总量规模比较小,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目前,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色建筑的推广仍存在很多困难。
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人还是企业在居家生活和曰常工作中依旧对绿色、节能等概念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或者只是关注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世界着名的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最新调查统计显示,85%的受调查者认为,环保问题“非常重要”,但却仅有1/4的公司在购买产品时,将绿色指数纳入到正式考核程序当中。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从来不在离开时关掉家用电器和电脑,只有1/3受访者表示会在外出时主动关掉家中的家用电器和让办公室的电脑待机。所以,提高国人和企业绿色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1.1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1)不少地方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放到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紧迫感,缺乏主动性,相关工作得不到开展。
(2)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各界对绿色建筑理解上的差异和误解仍然存在,对绿色建筑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如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増加投资,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国现阶段难以推广应用等。关于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艰巨。
1.2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和规范。
绿色建筑与区域气候、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尚未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因此,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是当务之急。
1.3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相对于各种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激励优惠政策的配套却相对滞后。尽管目前己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増加一定的成本,而且企业对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但使用单位和业主在法律不强制、政策不优惠、受众没要求的客观环境下,多数没有建设绿色建筑的自觉动力。
对于商品房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负担,在相关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増加额时,绿色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2绿色行为
当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时,当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时,营造绿色生活的目标就成为了人们的广泛追求。由此观念而影响决定的行为即是绿色意识下的绿色行为。
当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绿色行为更多的是绿色研究的先行者、设计者在绿色理念和观念的驱动下,有目标的按照一定的方针理念、技术方法,结合环境、资源,顺应地理、气候,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这种有意识的绿色行为对于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卓有成效:绿色建筑的概念己相对普及并得到认可,相关绿色产品如绿色建材、节能门窗、节能灯具等建筑部品也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并深入人心。但这些仅仅位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前期,是针对设计者而言的一种阶段性的绿色行为,随着设计的完成、产品的生产,这种绿色行为就相应地告一段落。显然,这种片面的、阶段性的绿色行为对达到“创建绿色生活”的目标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认同了绿色建筑、绿色产品,行为上支持推动绿色建筑及产品的设计生产,甚至愿意为绿色建筑及产品买单,但不经意间的行为和习惯性的举动却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伪绿色”的行为。因此,绿色行为应该是每个人在绿色观念下养成的一致性的、长期的绿色生活行为,其应该也必须能转化为一种下意识的绿色行为习惯,甚至形成一种无意识的生活常态。
马尔科姆·韦尔斯曾质疑:“我一直在思考‘节水’型淋浴喷头的问题,它们真的比传统的雾状喷头能节约水吗?浪费的人用那些小容量的器具也会带来浪费,节约者不论用何种喷头都始终节约。”毫无疑问,节水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设计者的绿色设计行为,不是取决于购买使用者的支持行为,而是取决于参与者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常态一其习惯是否“真真正正”没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一比如参与者是否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效地控制用水时间,用水流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及产品对绿色环境、绿色生活只有相对有限的、局部的改善作用,更多的则是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为“创建绿色生活”提供可能,决定权在生活的每位参与者手中,所以培养人们的绿色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
2.1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绿色生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离不开每一位生活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与努力。绿色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从衣、食、住、行这4个方面具体培养。例如,衣着方面,应选择素色棉质的衣物,抵制稀有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以此推动服装产业的环保生产,并且在购买数量上应该适宜,不造成奢华浪费,对自身不穿的衣物应积极捐给需要的人,使衣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饮食方面,毫无疑问,应提倡绿色食品和环保餐具,避免大吃大喝、浪费食物等陋习。在居住方面,提倡选择购买绿色住房,支持环保材料,节能产品,简约装修,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节水、节能、节电、减少电子垃圾,避免噪音污染,积极回收、循环使用废弃物品。就出行而言,则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多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如脚踏车、电瓶车,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绿色行为并约束自己,养成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2.2集体的绿色活动
集体的绿色活动,往往能使参与者在相同目标的激励下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可以组织一些以绿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共同制定绿色日常行为手册,收集绿色生活点滴;创作排演一些有关绿色行为的文艺作品;组织相关的论文比赛,废弃物再利用、再创作比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绿色公益活动:宣传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最新的环保理论、方式,组织使用节能灯、环保袋、关灯1h等节能活动,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废品回收,植树活动等。
2.3绿色行为实施的管理保障
当参与者较多,在大型的集体行为中就需要确定相应的行为管理制度,用规范引导行为,从管理上保障各种绿色行为。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行为,可以预先宣传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公布垃圾分类的行为详细分类标准和方法,再制定遵守或违反该行为准则的奖惩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绿色行为的实施。以此类推,规范和保障绿色行为的长期、有效推行和实施。
3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绿色建筑若要开拓创新,深入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可,就需要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宜的设计标准,建立施工验收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构成一整套符合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
建筑的“绿色”因素比较多,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域的要求可能千差万别,不同功能、不同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要求也可能各不相同。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推广绿色建筑的初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完整的绿色建筑衡量标准和评估方法是至关重要且必要的。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期,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和日常管理标准也要相应建立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3.1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起步比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基本的法令、法规外,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于2005年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对推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相继出台了针对当地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市结合2008年奥运会编制了《绿色奥运建筑实施指南》,国标GB50378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修订后出台的。之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标准,如湖北省编制了《湖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大致由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四大类构成。
3.1.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010年11月,由住建部批准的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设计标准的建立。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要求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资源特点,依据相关的制度法规,在共有标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及更为详细的说明,形成地方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1.2 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
加强和规范绿色建筑施工验收管理,是保证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的必要过程,应当包括绿色施工管理和绿色施工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建筑的施工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专篇,确定绿色施工控制流程和绿色施工技术,是确保绿色建筑达到和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一项制度管理措施。目前,这部分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
3.1.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方面的标准应包括绿色建筑的运行和建筑的绿色管理维护两个层面的标准。既包括各种类型建筑日常运营(包括物业管理)的管理标准,也包括建筑物的上下水设备检修以及照明、采暖、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维护的绿色管理制度。
3.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含通用型标准,也可以按照国标要求,划分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判定建筑是否为绿色建筑,更可根据评定数据、建筑达到的节地、节水、节材和节能效果,确定相应的绿色建筑等级。
3.2对我国建立绿色建筑制度体系的建议
3.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绿色建筑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和政府提倡下,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应加强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3.2.2 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需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建筑功能的特点和不同标准的建筑类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研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现行评价标准尚未能全面覆盖全国的主要气候区域,对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应地方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研究还很不够,因此,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评估方法需要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3.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寿命周期的过程,绿色建筑的建成使用只是完成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在建设项目的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日常的运行管理措施来保证绿色效果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可靠、高效的绿色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队伍。
国家及各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绿色建筑的建设与维护,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绿色建筑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和普及等。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的绿色运行、绿色维护,提升经济可行性。
就武汉地区而言,对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项目,经水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建设单位可申请减免水资源费。对采用太阳能光电的建筑项目,给予最高5元/Wp的补助。对采用地埋管中央空调系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元/m2、30元/m2的财政补贴等。
【关键词】小区住宅;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对策
1、绿色建筑概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生态住宅理念。我国绿色建筑理念产生较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推广实施,促进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由于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导致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小区住宅的整体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小区住宅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2. 小区住宅建设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资源条件、经济技术水平、文化传统进行设计。小区住宅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建筑规划: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形态,空间组合,能源供应方案,水资源方案,绿化系统设计,应节水、节地、节能。
(2) 构造设计:细部构造,材料参数,绿化布局,都应以节能、节材、隔热、防风、防躁为目标
(3) 绿色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废弃物的管理,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建筑材料的质量把关,应实现安全、环保、可再利用。
(4) 运营管理
3、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
自从我国推广实施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两项政策后,我国绿色建筑得到了实质性的飞跃发展, 但是绿色建筑的盲目推行严重影响了小区的整体质量。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建筑“节能”设计考虑不周。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几何形状等一味的追求建筑外形美感,而对于其内在的直接影响建筑节能的因素关注不够,如对建筑物的朝向方位、长与宽之比、体型系数、窗墙面积比等因素、造成建筑整体本身存在节能方面的不足。
3.2未综合考虑生产建造能耗。
绿色建筑的生产建造能耗表现在以下两方面:a.在建造过程中能耗。b.生产这些材料的能耗,这两方面都将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指标产生重要影响。设计人员往往只综合考虑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 因素,却忽视了以上两方面的影响,选择施工工艺时,未优化考虑能耗较小的方案,造成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效果比较突出,但在前期建设过程中节能效果较差。
3.3设计“绿色”建筑时,未树立起很强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对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污水、有害液体及有害气体排放的处理方法不当,随意抛弃、掩埋、排放,都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增加周围的环境负荷,进而影响到人的居住环境。
4、问题解决对策
4.1绿色建筑设计的考虑
(1)规划层面 绿色建筑的重中之重是合理利用能源,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要做到这点,需要在小区开始规划之初就步步为营, 第一,节地,控制人均用地面积,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第二,保护原有生态,严格执行不破坏本地文物,自然水系,基本农田,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第三,分析日照,住区布局保证室内外的采光要求,第四,改善小区通风效果,如小区通透设计、建筑朝向设计、建筑间距控制、建筑高度排列。
(2)在单体设计时,第一,控制建筑单体,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第二、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第三、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
(3)构造设计,饰面砖采用浅色外墙砖,窗户综合考虑采用有效的外遮阳,外墙材料采用隔热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等。
(4)在园林设计上,a种植本土植物,如中山地区,香樟、木棉、秋枫、罗汉松、含笑、华南黄杨、黄金蓉、九里香、竹叶兰、海芋,选择具有药材性质的景观植物或果树,这样不但确保了上 述功能得以实现,还能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果实,从而让居民真正 受益于绿色建筑。b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以乔、灌、草、习荫植物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还要起到隔离噪音以及防尘、防沙的作用,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提供夏季遮阳,设置遮阳,避雨的走廊,雨棚。c住区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减少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减轻排水系统负荷。
4.2绿色建筑设计前期对经济性的分析
为避免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忽略建造、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项目的前期经济性分析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节能效益、节地效益、节水效益、节材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统筹考虑,实现效益最大化。
4.3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绿色建筑的原型是生态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建筑要做到回归自然,因此绿色建筑要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还要保持自然美观,尽量还原自然的原来面貌,让小区整体环境回归自然,务必做到景观绿化,使小区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与自然环境互为补充,而不是破坏,从而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环境。
5、结束语
随着绿色建筑设计的普及,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李海虹关于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张玉菊,徐涛,王志红.小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水续性[ J ].安徽农业科 学,2010
论文摘要:文中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原则,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论文百事通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一、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二、立体绿化。引人“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在西墙面上设计由柱子和圈梁组成的构架,并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夏季爬山虎覆盖墙面形成一道绿墙,绿墙与墙面之间形成大约300mm宽的间层,这间层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竖井,增强了墙面的散热性能,而且绿墙还能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绿化是在建筑屋顶上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上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阳台绿化是在居民家的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笔者在雅安市滨河公园方案设计中较好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穿越时空,聆听茶香》的设计构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l)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的评价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节能;环保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里,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节能、节材、节土地、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以节能环保为基准原则,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高效和适用的使用大自然空间,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但在我国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定义,它是基于当前全球生态恶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物种灭绝等威胁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挑战,而绿色建筑也在逐步成为一种当代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全新的危机挑战,在中国寻求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对于中国建筑业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一直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精神生活,而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多人追求向往的是城市人们的生活,城市化率将从目前38%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0%以上,每年农村都有大约1200~1500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城镇人口平均消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倍左右。在我国每年城乡新房建筑屋面积近30亿平方米,其中7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300亿平方米,90%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2%而在建筑的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45%,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尽快的发展我国的绿色环保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比较缓慢、效果不够明显其主要原因有;在中国很多人们都没有弄清楚绿色建筑的本质,还有的是农村与城市的建筑模型差别太大,城市区域的建筑虽然别具一格,风采不一,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城市的发展虽然迅猛、交通便捷,但其环境远没有农村舒适、环保,绿色建筑城乡差别太大,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研究和工程实践,虽然在我国建筑界有很多建筑行业的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是他们太多的都是停留在绿色建筑的理论里面、设计原则太死板、工程理论知识太过华丽丰富,缺乏国内的绿色建筑实例模型,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缺乏一定的真实感,设计者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没有可直接供参考的绿色建筑模型,这些都是我国绿色建筑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策略与理念
当前,中国的绿色建筑与国际标准的绿色建筑体系还有很大的一定距离,根据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际情况和现在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的发展实践应更加明确更加迫切。以节约资源为原则,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正确的处理好节能、节材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环保的舒适环境,避免有易于破换的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空间美感,将建设绿色建筑运用的资源和不利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少,减少建筑绿色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换,坚决不以破换环境为代价来建设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
随着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推进,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跨越,可以分为政策、创新、实践三个层面。政策体系是加大强制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力度,通过政策鼓励人们逐渐实行绿色建筑的认证制度,让绿色思想贯彻人们的生活。所谓的创新指的技术方面 ,以绿色节能和环保为关键的技术难点,真正做到提高绿色技术的节能环保体系,绿色技术的创新,是向着更加节能、环保 高效的利用资源、开发新资源的方向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突破,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施项目中成为适应性技术研发的核心。而实践环节指的是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理念出发,突破其原有思想限制,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建筑体系。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国情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站略,建立实施可行的方案,应该依靠多专业、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共同的研究努力合作、技术开发,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创新技术的工程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和验证、构建综合的、高效的、经济的、生态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四、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首先,通过建筑环保节能等有针对性的相关问题,对我国的《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修改,且针对绿色建筑等相关的问题修订相配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形成统一的法规组成完善的法律的体系,并尽快实施。其次是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实施绿色贷款、减税等方面的激励民生的政策,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让我国人民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一)设立绿色建筑创新关键技术研究
绿色建筑的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制定,对于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的理念、实践都有着很重要的促进的作用,通过技术、能源等创新、尝试实施新的技术方法,不断的实践证明,形成绿色建筑发展的高效长效机制
(二)加强技术科研创新和宣传绿色建筑的教育
绿色建筑的实施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广大支持,共同的努力,它的实施必须是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社会、经济、创新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大力宣传、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方面的培训基地、推行岗前培训制度,才能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
(三)强化运行管理,提高实践的效率
国家土地资源等管理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实施重要性,提高对绿色建筑的思想认识保证示范质量,国家各管理部门也要实施监督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深入开展。对不符合绿色建筑现行或不能实现预期建筑效果的进行责令改正和检测。对示范项目的运作模式、技术创新、管理等成功经验积极宣传响应,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应用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绿色建筑理念。
(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全方位的推广应用
为了让绿色环保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中国人们明白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但这些推广节能、绿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专家、人民政府和大城市的思想中,而应该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深入人们的脑海中,让人人都关注绿色节能建筑,让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全社会广泛的推广应用当人们的生活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在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大量的能源消耗和资源的消耗在建筑业,必须迅速高效的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改变我国当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路线,从实际的民生角度出发,坚持走绿色环保节能的路线,建设绿色健康节能环保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迅速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的必要之路。
参考文献:
[1]晓雪《积极推进中国绿色建筑事业》,中国建设报,2011年4月12日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环保;住宅设计
ABSTRACT:The end of 2009 on the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 in Copenhag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achiev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y 2020 compared to 2005 decreased by 40%.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 for about 46% of China'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a low-carbon industrial system characteriz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inued through the enactment of appropriate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standards and building green residential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basis for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real estate gree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by reducing 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reen residential.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residential monom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rmal design technology perspective, explore the green residential design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I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of residential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identi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 引言
最近十多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在新建的建筑中,住宅占到了绝大多数,住宅建筑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关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与设计,现在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有较理想的节能建筑,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我国4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即使是新建筑,也有95%以上仍是高能耗的。近年来,住宅建设逐渐进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开发建设阶段,2013年3月伴随着新国五条中关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政策的颁布;住宅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高峰。与此同时,国家对绿色住宅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新的节能标准也陆续颁布和执行。根据国家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定义的归纳,可总结出绿色住宅即是在住宅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宅。设计院的建筑师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应准确理解绿色住宅的定义,深入领悟绿色住宅的内涵。绿色住宅在设计和工程实施运行阶段所涉及的艺术体系和工程技术体系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它包括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等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也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及风环境系统等。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应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将各种学科知识及技术综合运用到住宅项目的开发中去。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笔者结合参与的一个工程实例——长沙梅溪清秀一期住宅小区。将从小区规划设计,住宅单体设计及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谈谈在设计中如何体现绿色住宅的理念及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心得。
1 项目介绍及设计前期
项目基地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地块形状为矩形依南北向展开。小区规划要求符合岳麓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综合考虑长沙市的城市性质、气候、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建设适于现代生活的,又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态型人居环境。小区住宅开发定位为长沙市中高档住宅社区。容积率要求高达4.2。
2 住宅区规划设计
住宅建设在设计阶段首先从小区规划开始。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如果建筑整体布局不合理,则有可能导致居住区局部气候恶化,特别是在高层、高密度住宅小区的规划中,其密集建筑群之间的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冬季分别盛行东南风、西北风,形成夏天闷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该地区的建筑节能相对于北方起步较晚,夏季主要是采用自然通风作为降温的主要手段,冬季没有集中采暖,冬夏的建筑小气候主要靠家用独立空调来调节。因此,在小区规划上,该项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设计要求,最终采用板楼和塔楼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住宅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及建筑布局方面强调构架的清晰及完整性,布局方式充分考虑其城市性特点,自然生长并形成小区内部的相对独立组团空间。布局利用地形由南向北高差达将近6米的优势,建筑布局板塔结合,对季风进行有效引导,避免小区内部形成加压风及涡旋风,充分满足住宅建筑在日照、通风及视线均好性的要求。夏季东南风沿低地势吹向高地势,增强住宅室内通风效果;冬季北边高地势住宅对西北风起到一定阻隔及削弱作用,缓解小区内出现急风的情况。(见图1)
图1总平面规划图
3 住宅单体设计
住宅设计受很多因素所限制,其中住宅平面使用功能设计最为主要。而对于炎热地区住宅来说,根据国家针对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的标准,该地区户型节能设计应该解决夏季隔热、通风,兼顾冬季保温;因此,如何解决住宅夏季室内过热环境乃是该项目住宅设计关键之一。在南方炎热地区住宅平面类型很多,设计户型从利于自然通风、降温这一角度考虑,经过分析和归纳,大致可以分为梯间式、外廊式和天井式三种平面形式。
自然通风是当今节能建筑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的技术措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空调制冷系统。这有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可以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二是可以提
图2单体户型图
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新风),带走潮湿气体,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经过各种户型比较及综合考虑,结合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及情况,在住宅户型设计上采用两梯四户的开敞天井式的平面布局。(见图2)
开敞天井式平面是借助设内天井解决部分房间的直接采光通风问题的一种住宅平面形式。该项目将开敞式天井设于建筑北向,因长沙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即使到夏至日,由于太阳高度角所限,天井内部白天受阳光照射时间短,辐射热较少,天井内的空气温度较室外要低,在无风或风压甚小的情况下,通过天井与室内热压差,天井中冷空气向室内流动,有利于改善室内微小气候;而当室外风压较大时,天井因处于负压区,又可作为出风口抽风,起水平与垂直通风作用。而天井或住宅内天井井壁实际上是内向外墙,增加了房屋内部临空面,有利于采光通风。同时在户型功能布置上将厨房、卫生间或次卧室内迁,靠天井采光通风,加大进深,减少面宽,这样在满足甲方高容积率要求的同时,大量节约该规划用地,尽可能多的为小区景观绿化预留出更多用地。同时开敞天井式平面布局使南向户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北通透,更有效的解决了纯南向户型的通风问题;也相应减少了天井内音响、视线、烟气干扰大,天井底层不易保持清洁的问题。小区内部不临街的住宅,采用首层架空的处理方式,有效解决了南方夏季潮湿气候给住宅首层带来的不利情况,同时也丰富了小区内部景观绿化的层次,为小区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见图3)
图3首层架空处理
4 建筑热工设计
国家在建筑热工设计上最早的标准是1986年颁布的《北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直到2005年和2006年又相继颁布施行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在建筑节能设计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以及过渡季节的除湿和自然通风等因素。就长沙地区的热工性能现状,节能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设计时应区别于寒冷地区和湿热地区,例如对于寒冷地区考虑保温和围护结构内部结露,一般墙体的保温形式采用外保温,但对于长沙地区用内保温则比外保温更经济合理,因为该地区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室内外温差都比寒冷地区低,热桥作用和水蒸汽凝结的可能性不大,冬夏季主要是空调调节室内温度,而空调耗热量相当大,如何节约这部分能耗是当前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空调使用一般是有人时开,无人时关,属于间歇使用,若采用外保温方法,冬(夏)季空调打开后围护结构都要吸收大量的热(冷)才能使室温达到需要的温度,为取得空调的效果就要提前开机。若采用蓄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放在围护结构内侧,即可节约围护结构吸收的能耗,且调温快捷方便,既有利于调节室内的湿度,又可避免硬质地面或墙面常出现凝结水。
建筑体型系数,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中已有明确的定义,即“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它反映了一栋建筑体形的复杂程度和围护结构散热面积的多少,体型系数越大,则体形越复杂,其围护结构散热面积就越大,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就越大。在国家现行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体形系数是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项目住宅户型设计所选择的平面方式,导致楼栋体形系数偏大。由于国家近期执行了更为严格的新住宅建筑节能标准,使得该项目在建筑热工设计上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所需要的护结构构造更为复杂。在住宅建筑护结构设计中,主要是考虑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合理布置,但是笔者觉得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长沙当地的具体气候特点和夏季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针对中国地域宽广、气候复杂,在绿色建筑(住宅)设计上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点——因地制宜;因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之处,结合这些因素,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住宅)。
5 结语
1993年6月国际建协在芝加哥会议上通过的《芝加哥宣言》,对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提出了六方面的观点: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和整体的设计观,并没有提出某项确切的技术支撑。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凡是以绿色建筑体系为设计目标的技术手法都应包括在其内。同时绿色住宅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能离开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评价与设计住区的室内外环境,才会有更多更好的绿色住宅出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绿色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龙毅湘.绿色住宅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张俊娜,赵月贺.建筑保温设计及节能的技术措施[J].河南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