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师资培育论文

师资培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7 14:37: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师资培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师资培育论文

篇(1)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进行经常性的督查与考评, 这虽然可由多方面、多渠道进行, 但教研室组织同行听课

【关键词】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进行经常性的督查与考评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正文】

教学过程展开后, 为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进行经常性的督查与考评, 这虽然可由多方面、多渠道进行, 但教研室组织同行听课、分析、评价却是别的方式无法替代的, 因为知识结构的关系, 他们对同行的教学最有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评价, 提出并帮助解决问题, 因而这项工作自然就应由教研室主力承担。课程教学结束以后, 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如何做到科学命题, 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 这自然又需要教研室同仁的共同研讨。2. 加强课程建设需要教研室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校要提高培养质量, 这一方面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 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能构建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又需要各具体课程的开出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就需要加强课程建设, 把每一课程建设成为精品, 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 然后选择或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建成高质量的课程试题库, 还要时时探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对具体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这些都需要以教研室为单位, 依靠教研室同仁的集体智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才有望实现。3. 打造一支势力雄厚,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需要教研室的鼎力相助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曾有句名言: “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办学质量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师资水平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高质量的师资自然是一条重要途径, 然而, 我们绝不应忽视自身师资的培养。这方面教研室的工作就大有可为, 且意义重大。首先, 对于一个新进的青年教师来说, 其成长都有一个过程, 如果教研室能指派一个资深教师给予传、帮、带, 教研室同仁能够给予关心、帮助、指导, 其成长就要迅速得多, 而且其效果也往往比靠自身探索要好得多。其次, 每个教师都有自身学识薄弱的方面, 有学术研究中的瓶颈, 甚至有对自身认识的盲点, 教研室如能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 共同探讨, 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 将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而这也正是自身获得提高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如能对整个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作出合理规划, 各有侧重, 又能整合一体, 将有助于创建教学科研品牌, 进而拥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再次, 一个合理的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往往拥有一个合理的学缘结构。他们学术渊源不同, 学术观点、治学方式有异, 在学术界也各自拥有自己的人脉或其他学术资源, 教研室如能通过其有效的活动, 将这些予以整合, 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这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极为有益, 有时其价值还是不可估量的。此外, 师资队伍建设中还有一个教师自修以及外出进修、访学的问题, 这就势必会遇到一个时间问题、一个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问题。要解决此问题也不可能离开教研室的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与加强协调。4. 加强教研室工作有利于培育教研、科研成果高校要提高教学水平也就必然要开展教研教改,以及探讨学科专业领域里的相关课题, 以研究促教学,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 研究成果的取得, 有时可以是个体的行为, 但也有不少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 集体攻关。当然因其专业性较强, 一项研究工作不是谁都能参与的, 较为合适的是以教研室为主体。教研室的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事务性层面, 而应围绕学科建设, 积极组织讨论, 发现问题, 组织攻关, 从而培育出较好的教研科研成果。5. 加强教研室工作有助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加强团结, 形成合力, 促进院系各项工作的开展教研室虽以学科教学、学科发展为主要工作内容,但作为由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同行教师组成的一级基层单位, 它对院系各方面工作都有可能且应该作出思考,从而对院系的管理发挥重大作用。因为是由同行教师构成, 工作上、业务上有更多的往来, 可能因为学术观点、工作任务、利益问题等产生矛盾, 如果工作不力, 将有损团结, 不利院系工作, 相反, 如果工作得力, 常在一起研究工作, 探讨学术, 交流思想, 将增进友谊, 加强团结, 对院系工作形成共识, 能提出合理的批评与建议,将有益于院系的民主管理, 科学决策, 促进发展。

【文章来源】/list.asp?classid=50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 毕业环节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33-02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这对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但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师资不足和教学条件与设施匮乏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这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步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确保教学方法和质量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的问题。[2] [3]指导学生怎样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4]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构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组织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5]目前我国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模式和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欠缺,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急需进行深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习实训收效甚微

在目前的普通本科教学中,理论教学被广泛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占据了本科教学的大量教学资源,无论是学时安排还是师资配置,但学生在校外实习企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却十分薄弱,且课时不多、形式单一。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中,学生往往是把时间花在了去实习的路途上,去实习的来回时间很长,尤其是在大城市或实习单位很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到单位具体实习的时间也很短,好的情况下还有企业的教师比较详细地讲解一下,不好的时候只能大批的学生一起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学生获取的实践知识甚少。另外,企业教师指导模式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以简单介绍为主,很少有和学生互动讨论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生一圈看下来实习也就结束了。更有甚者,出于企业单位的安全管理等规定,实习的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只能坐在车上在工业园区穿行一会,实习就结束了,连下车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学习讨论了。而高年级的学生生产实习或专业实习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由于目前有的实习企业因为工作场所有限,出于安全考虑,实习企业只是将学生安排在某个房间内自由活动,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学习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可见,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实训中都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合理地选择和确定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毕业论文抄袭严重

每到学生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大学应届毕业生上网下载论文和设计甚至就成了高校里的热门话题。据某大学网上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完成论文时有抄袭的行为。虽然目前有的工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比例要求达到55%以上,但学生大都倾向于做毕业设计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其相对比较省事和方便,少数喜欢做实验论文,而设计不要做实验且网上下载更为方便,抄抄改改就完成了。加上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这更加助长了抄袭造假的不正之风。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抄袭问题十分严重,且没有得到相关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水平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优秀率连年下降。其中,抄袭现象的日益严重是导致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在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找工作或在实习单位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去做毕业论文。[6]

可见,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应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应与社会和企业实际相结合,严格规范毕业环节的指导内容和模式,杜绝毕业论文的抄袭和造假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诚信意识,以达到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毕业答辩走形式

高校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松懈是直接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质量下降的根源。虽然学校制定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硬性指标,也有论文撰写格式、答辩过程和评分标准等系列文字规定,但这些都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论文评阅评语简单、答辩不规范、答辩委员提问简单、没有针对性,学生回答随意而错误很多;有的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答非所问,专业素质很差,所学的一点专业知识还没离开学校就已经还给教师了。另外,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不客观,标准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成绩评定比较随意,出现毕业答辩走过场、答辩流于形式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进而产生只求通过不求优秀的思想,给下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会产生恶性循环。这一点在每年四月的研究生面试过程中也会体现出来。在面试中,教师会经常问参加面试的学生其毕业论文内容如何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很多参加面试的研究生回答的都是论文还没开始准备。一般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大都在每年的六月份,可想而知这部分还没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而这部分考研的学生相对还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可见,需要进行严格规范的答辩和评分,杜绝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现象。

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近来,教育部提出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学校转向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和学习型两种高考模式,强调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而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今后中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应用型本科生的实习实训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成果,是在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尝试,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极为重要的教学过程。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就业与发展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等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合理地组织好应用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普通高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将会得到更大地发展和壮大。大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的提高将是一个硬性指标,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对建立应用型大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育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满足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蔷馨,屈伯俊.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观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9-10.

[2] 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82-84.

[3] 陈永金,张保华,刘加珍,周长辉.基于环境科学学科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论丛,2009(1):216-217.

[4] 刘克健.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0-241.

篇(3)

关键词:高职;核心竞争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91-02

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三个特性。

二、培育高职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途径

现在大多数五年制的高职类学校都是从三年制的职业中职学校转型而来,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很多五年制高职就是把原来三年制不同专业的学校组合起来,所以导致不同名称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很多专业是相似的,竞争非常激励。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培育自己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优势。

(一)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1.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势在必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从中职教师转型为高职教师,要更好地培养教师的职业理念,以行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根本,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自身能力。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树立非一日之功。要让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好处,同时政府要从自身摆正职业教育的位置。

2.切实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高职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高职学校愿意花钱,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的投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相对于这些“硬件”,我们的“软件”建设远远达不到高职学校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令人担忧。没有专业师资,就没有专业特色;没有后劲,也就没有发展。就目前高职教育的功能来看,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专业领域资格证书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作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双师型”教师该如何培养?首先应当从日常行为习惯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其次,要热爱行业,深度了解行业动态,前沿信息,行业数据,让自己与时俱进。再次,与业界人士交朋友,彼此间互相受益。最后,要融入到“双师型”培养中去。定期下企业顶岗实习,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中,从而学习到旅游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增强自己的实用性。

3.实施“青蓝”工程

实施“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带一至两名青年教师,并制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依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实效性地培养。学校跟踪每位骨干教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培养的结果。同时学校制定培养方向,以此加强对骨干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

4.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从中职学校转型而来的高职教师,往往操作能力很强,而科研能力较弱,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有研究能力。面向高职的学生我们要及时作好转型,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地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校设施的完善

1.专业设施的建立

职业类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施一定不能落后,只有先进的设施才能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操作能力,专业设施的建设一定要结合专业自身特色,专业教师的建议,行业专家的建议,做到“物尽其用”,不是像有些学校花了大钱买回来的设施只是作为摆设。

2.基础配套设施的建立

(1)完善图书馆

图书馆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先开始试行借阅,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借阅书籍。

(2)利用班级的图书角

班级的图书角是一个方便阅读的好地方,但是很多同学提供给图书角的书籍都往往是杂志类的,真正的好书不太会提供给班级同学。那不妨从青少年该阅读的100本书籍准备起,学生乐意提供的就留下,不乐意提供的用班费买一些,可以一个年级共同分担相关书籍的费用。同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一些随笔,同时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讨论,“谈谈最近读的书籍对我有何启示”。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积累知识。

(3)开设校内学生网

对于大部分高职学校来说,缺乏校内免费的网上论文查阅系统,高职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写好毕业论文,从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应该要学习如何写论文。目前,很多网站的论文查阅需要付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第一次写论文,往往无从着手,也承担不起昂贵的下载费用,而网吧更不可能有免费的查阅系统,这些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置学生的校园网,校园网应该配备可以免费查阅的期刊网,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校园网可以按小时收取费用。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

1.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制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而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高职学生的来源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相比较普通高中而言他们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弱。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一般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自暴自弃、不会与人交往、逆反性心理、早恋等几方面。作为高职学校一定要做好疏导工作,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是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首先,高职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其次,高职学校要注重对班主任的培养,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疏导能力,往往班主任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可以给学生获得很大帮助。再次,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

2.重视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已经成为现代职业社会的一个缩影和职业文明发达程度的一个标志。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薄弱,办学条件差,体系模式不成熟,企业参与率低,体系体制不健全,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让职业教育的质量徘徊不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课程设置、模式、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1)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需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修改能力标准,修改课程目标及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修改考纲及教材,试验、实验、推广新教材。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门要和劳动部门一致行动,从政府层面解决相关政策问题,政府、企业、学校职能明确,制定的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易,不能盲目求多求快,职业教育一定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从而有良好的思维、判断、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可持续培训的人”。

(2)教法的变革

最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法变革,但是,成果甚少,不仅让我们思考,高职教法的变革应从何处入手。首先,作为高职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教法,才能真正实用。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少埋怨学生,多反思自己,当教师一味责怪学生素质太差的时候,也许学生正在以同样的话语评价教师。所以,作为课改的执行者——教师,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考失利,学习兴趣低落,让学生从“被动学”转成“主动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布置任务,课堂讨论,图片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改变教学观。高职教材很多,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利用教材为教师服务,同时,教师授课要注重师生关系的互动,从“独白”转到“对话”。通过这些转变,集合大家的力量,相信高职教法变革一定能成功!

(四)注重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企业希望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一毕业能立刻上岗,但是实际上企业还得进行再次培训。所以,职业类学校能否培养出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要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

1.把专家请进来

面向学生,一方面可以请一线专家来学校授课,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定期请一线专家来学校开讲座,让学生能切实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可以请一线专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校能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2.把学生引出去

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真正进入企业岗位,切实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与相关大型企业定期合作,订单式教育,定期为企业输入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校只有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郭长文.坚持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J].吉林教育,2009,(4).

篇(4)

【关键词】师范生实习过程师德培育综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中坚力量,其职业道德直接影响未来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关乎祖国的前途命运。实习阶段是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要时点,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已有研究概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师德、师德教育问题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关于师德培育的著作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傅维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檀传宝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师德培育与生成》(王毓珣,王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教师概论》(肖正德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高师院校师德的培育与创新》(游德存等主编,现代出版社,2014)等。截止2016年2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师德培育”、“师德培养”或“师德建设”为主题共找到8293条记录,但以“师德培育”、“师德培养”或“师德建设”为主题,包含“师范生”词频进行精确搜索,仅找到77条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关注度。

2已有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2.1师德的概念

从已有研究来看,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而狭义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引用较多的主要有:“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1]“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2]

2.2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意义

对于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师德是师范生素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有学者认为:师德培育不仅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广大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影响着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有学者提出: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务,它关系着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关系着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4]

2.3现状和主要问题

对于师德培育现状和主要问题,学者大多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师德培育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观念理念上问题,有学者认为:“学校注重学生常规教育,忽视师德教育,未站在应有的高度来强化学生的‘师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5]在培训目标和内容上,有学者认为:“师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新的时代背景对师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师德教育内容陈旧,不能反应当前教师的现实生活。[6]在保障上,有学者认为“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师德教育的投入不够,专项资金很少。”[7]

2.4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对策措施

有学者提出师德培育的两大主要方式是疏导式与开放式,其具体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课程、活动、情境等。[8]有学者提出恢复教师职业道德课或开设教育伦理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师范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间接教育;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责任公民”教育之中;强调道德践行。[9]有学者基于文化认同提出师德建设重要途径有:以凝练学校精神为基础建构文化认同,弘扬师德风尚;以建立学校制度为保障树立文化认同,规范师德行为;以专业成长为方向发展文化认同,丰富师德内涵;以先进典型为示范辐射文化认同,升华师德品格。[10]

3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已有关于师范生师德培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研究对象方面

已有研究主要针对职后教师,较少涉及职前师范生。实习过程作为师范生师德培育一个重要阶段,是师范生体验、践行师德的重要节点,目前这一阶段的研究相对不足。

3.2实证研究方面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绝部分研究重在理论探讨,较少有一线的深入观察、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实证研究相对不足。

3.3对策实效性方面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多学者对师范生师德培育提出了颇为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但由于更多是理论的总结提炼,缺乏一线现场观察和实地调研,其提出的路径方法、对策措施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实效性不足。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正平.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陈绍斌.高师学生师德培育的关键点[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1:127

[4]李秀梅.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2:41

[5]邓如清.新世纪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裴文霞.论幼儿师范学生的师德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房敏.教师教育中师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理性分析与对策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李萌.最新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核与职务聘任及竞争上岗工作标准实施手册[M].北京:中华图书出版社,2005.

[9]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02:35~36.

篇(5)

[论文摘要]面对机遇与挑战,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师资队伍的现状入手,谈一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教师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建设方向上,要努力建立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共识,并显示了实际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2 实践能力不强。对数多名高职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7.1%,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8.7%,由企业调人的占22.2%,由科研机构调人的占2%;可见,大多数教师缺乏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强。

3 相关政策不配套。高职高专师资评审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以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特点和办学特色。现行的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偏重于学术水平和科技能力,影响了高职教师,特别是主要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制订适合高职高专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此项工作至今进度缓慢。

4 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培训渠道不畅。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直接任教,渠道比较单一,缺少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另外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教师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1年以后开始在天津、上海、北京、河南、宁波等地建立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但培训制度尚不健全,培训规模小、随机性、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实践技能培训依然是一个难点;出国培训还很困难;另外,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培训政策也不尽一致,培训工作还未进入有序、规范的状态。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2 改善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科学引导和培育青年教师。现有的师资大多数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并且年轻教师偏多,缺乏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了解并熟悉企业的生产实际;二是采取“导师制”,在专业教研室内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培育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2)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针对学历结构相对偏低的问题,可以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引进方面,各院校要出台超常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尽快补充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培训方面,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二是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有关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三是送到国外进行短期研修。

(3)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职称结构也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要想改善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_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外部引进——以优惠的条件吸引高职称人才;继续聘用——继续聘用校内外刚退休高职称人员;内部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 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不仅是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补充,而且能带来生产一线最新的动态、成果和经验,对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对“双师型”队伍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积极从企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是改革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力措施。

篇(6)

关键词:精英;应用型;护理;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3-03

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社会对护理的刚性需求,人们对护理品质的期望,社会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而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国本科护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复,至今已有30年,护理本科毕业生数量已得到了大量补充,而护理研究生数量有限,他们大多成为护理教学的师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当下在第一批护理本科院校中开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当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体系陈旧僵化:我国招收第一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校大多拥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师资和教学模式上几乎是完全重叠的,这种在临床医学框架下开展的护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早期没有体现护理特色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学科发展,培养体系落伍于“全人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因而导致了护理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优势不显著,达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护理毕业生大量流失:高考后进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护理生大多为专业调剂生,因此专业思想极度不稳定,加之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1],家人对专业的认识不足等等,使得她们的专业认同度低,因此毕业后很多学生通过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通过在其他行业就业等方式,达到改变未来职业门类的目的,最终导致了护理毕业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将这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领军性人才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以人为本”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为灵魂开展教育改革[2]。“以人为本”必先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要求,即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基础,针对市场中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设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未来职业价值的认可,使他们未来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护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的有用教育就是不仅教授学生现在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传授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性的关爱,关注护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护理职业价值,感悟“恪尽职守、关爱、奉献”――护理专业情意。构建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融合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社会活动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建设,师资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幅度

打破传统的基础-专业-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知识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联系。早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专业主体意识的萌动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后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专业主体意识的强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知识能力循序发展中,同时经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热爱专业的思想历程。

1.优化整合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凸显护理特色。通过基础医学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增强基础知识的有用性[3]。将解剖学和护理学基础进行部分整合,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护理理论,将生理活动与整体护理概念相结合,并和护理学基础、健康教育部分课程内容整合,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活动与内容[4]。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专业认知、对职业价值的认可。

2.建立综合实验实践课程群,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意。从1―4年中,在每门课程开设的综合实验或综合实践课基础上,开设高度综合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5],以及临床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思维训练、护理人文社会素养等综合实践课程。机能学实验紧紧围绕护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教育特点设计实验,形成生命体征的评估与生命活动、肝、肾损伤及治疗、急救与护理等专题。综合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医院、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发了学习、研究、创造、主动实践的潜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知识、能力、情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精英化培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为手段,课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社会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6],促使学生内在知识的建构,以成就感促进专业认同感及专业热爱的培养。另外,通过节点教育和课堂人文环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关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和态度。科学地评价教育结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肯定并鼓励他们的付出与学习结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论文、知识竞赛、学生讲课等。在学年综合测评分中充分体现学生课外的学习成果,如、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形成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见图2)。

1.课外个性化培养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设计,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通过开设国际护理的全英文课程,邀请美国注册护士授课,为有志于国际护理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开展职业道德、前沿护理理论和技术、老年护理、长期照护、麻醉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的系列讲座;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港澳台校际间活动,上述措施为学生成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培养平台,并且拓展了学生对护理的认识,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更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2.健康校园活动和校内开放实验室制度。针对群体人口健康,倡导健康促进校园,开展校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参加市级各项与健康有关的公益活动;利用所学知识理论,借助教学标本,通过每年“5.12”国际护士节进行健康宣教、优生优育宣传活动。课余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场所。学以致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情意,而且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提升了护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周边社区合作,搭建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慢性病护理为特色的社区服务、社区实践平台;借助教学、实习医院的病源、病种资源,搭建临床护理实践、研究的平台。以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毕业论文为导向,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在临床实践的教学管理中,采用实践任务管理模式,课间见习和集中见习相互补充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高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培养人才的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结果,只有在基础医学师资和护理专业师资在护理教育整体观、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树立精英化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精英化应用型培养体系实现预设的培养目标。

1.师资队伍的融合。打破基础医学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间的学科界限,同进共退,组建相互渗透的教学团队,护理专业教师早期就参与如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基础医学教师在后期也参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这种共同参与基础医学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相互衔接、延续性及课程整合。

2.科技创新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课程课外训练导师制。①毕业论文导师制:国内大部分护理专业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10年前我们将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在第四年进入临床实习时就配备论文指导老师,实习中期确立论文内容,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交流和评比,优秀论文推荐发表。②课外课程训练导师制:学生通过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③科技创新导师制:根据1~4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不同级别的创新活动(见图2),而且创新活动的难度呈阶梯式提高,创新活动的原则是提升专业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形成了学生间的循环接力运行流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专业实践中形成自主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以具有护理特色的项目为载体,组建以高年级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创新团队成员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和兴趣。周而复始。

四、结语

高质量人才培养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构建的培养体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获得了社会、学生共同认可的培养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让护生在我们构建的体系中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让社会得到真正需要的护理“人”,才能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人才流失的分析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08).

[2]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01).

[3]杨艳艳,杨桂染,闫瑞霞,赵文涛.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4]邱丽颖.通过解释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5]李英.开发医学综合实验对护理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6]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04).

篇(7)

一、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全身心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充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需要舞蹈的不断激发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接受一定的舞蹈训练,让他们通过舞蹈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舞蹈教育也是净化心灵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只有内心拥有丰富的感受,才能自然的在舞蹈表演中真实的表现出来。

(二)舞蹈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形体气质

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不仅能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通过舞蹈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身新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独特的气质,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也会不断的提高和增强。人们通过对自身仪容仪表的追求运用到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做一个灵魂的舞者,从而对艺术有全新的领悟。

二、我国高校的舞蹈课程的普遍情况

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舞蹈进行教学,因此要不断地开展各项舞蹈类的活动。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舞蹈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增进信息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传承,能够让学生们以不同的高度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对美感的强烈支持,能够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舞蹈教育的改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更多的舞蹈课程,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虽然各个高校舞蹈水平不一致,但是把这些舞蹈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没有音乐和舞蹈的专业课高校而言,音乐、舞蹈作为一门选修课出现在课程之中,学生们学习最多的是街舞和交谊舞,授课的时间为大约一个学期,一周课程主要设置在周六或周末,两节课程;另一类为

三、存在的问题

对于舞蹈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人们重视。绝大多数人认为,舞蹈专业只是为了培养那些日后可能会从事舞蹈行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对一般同学来说,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舞蹈课程一直作为各个高校的选修课,各高校的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舞蹈的重要作用。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舞蹈都没有正视的被列入必学的课程之中。也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之中增设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但是从舞蹈教学的多元化角度来看,所谓的智能,就是舞蹈的能力,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活动为智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对舞蹈进行学习的时候,也是在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舞蹈智能化的发展对体育和音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舞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在舞蹈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成长。在舞蹈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不断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和成长。舞蹈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舞蹈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生源的基础太差。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相关的知识教育几乎是空白;少数的学生接触过舞蹈教育虽然是在学校所学的,但对舞蹈教育知识的了解是通过课余的舞蹈表演。这使得高校的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缺乏适合的教材。舞蹈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是不规范的,就目前的状态而言,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完全的针对各个高校所使用,在各个院校中的教材都是不统一的,有的选用的是专业的舞蹈教育教材,有的是根据自身的艺术实践所选用的教材,或者是将以往的节目重新翻版给学生。这些做法都是未尝不可的,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

3.舞蹈作为一门辅助课程而言,教学课时的安排非常有局限性。在舞蹈教育真正落实的基础上,还会有其他活动对其影响。目前各个高校的舞蹈发展水平都是不统一的。有的高校有自己的舞蹈团队,发展相对成熟;而在有的高校中,舞蹈的普及范围依旧是狭窄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都没有接触过舞蹈教育,因为他们从未上过舞蹈课程,舞蹈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门选修课,学生排练舞蹈是为了应付表演,但是这些单一演绎的舞蹈动作因为缺乏创新,通常情况下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对于那些发展较为成熟的舞蹈团体来说,排练舞蹈的目的也在于此。

四、现状分析与解决措施

本文研究的立足点(背景)是:传统高校舞蹈教学观念往往只是停留在辅导专业课教程,即针对性设置基本形体课,往往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且成为检验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高校舞蹈教育肩负着培育舞蹈专业从事人员的使命,其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在师资力量上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灌输式”教育方式,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舞蹈知识、动作、技能等,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洪流的不断前进,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高校舞蹈教学在师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革新,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的提升学生与社会的接轨度,从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论文浅析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为出现的问题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问题)

1.生源质量差。普遍我国高校的艺术生生源质量较差,舞蹈学生也不例外,在进入大学之前,面对压力重重的高考,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顺利的进入艺术院校,在其教育方面,往往重视艺术动作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且在高校录取分数上,艺术分所占比例比较大,导致重视形体忽视素质教育的现象出现。而且往往是集中一段时间训练,没有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甚至部分学生未经受过任何的专业舞蹈训练,在集训的时间段内,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及教育几乎为零,导致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的年龄早已经超过了舞蹈训练的最佳时间,身体的柔韧度以及软开度不够,甚至未曾开发,这样为高校舞蹈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2.高校舞蹈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忽视舞蹈技能培养,舞蹈训练的排课时间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舞蹈实践课上的安排比例比较小,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也就是两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会逐渐的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发展。

3.课程结构不合理。高校舞蹈教学应该是以舞蹈实践为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往往设置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在教材上也是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舞蹈案例以及活动设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舞蹈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问题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1.保障生源质量。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调整高考,建立舞蹈形体与文化素质同等重要观念,合理的分配艺术分和文化分。对喜爱舞蹈,有意愿进入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应当端正其学习理念,从小训练基本功,不能为了应付高考而去参加所谓的集训,保障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从小感受舞蹈的魅力,高校在招生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片面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在其教育方面,要准确的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保障生源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便于学生毕业就业的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并且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锻炼方式,如上岗前参加综合素质培训、进修等,树立理论服务与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育。除此之外,教学目标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内心需求,即在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3.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理论化,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将过于死板的理论知识转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舞蹈魅力,学生通过观看、欣赏舞蹈表演,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铺垫。除此之外,加重舞蹈实践课程比例,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不仅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

4.合理安排课程。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学生的内在需求。舞蹈实践课的比例必须增加,可以每周进行3次舞蹈实践,且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可以组织学生或学生自己组织舞蹈队进行舞蹈表演(包括舞台剧、唯美的伴舞、舞蹈形式的音乐剧等),可以邀请舞蹈专家、教育家、人民群众进行观看、赏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及时更正学生的缺点,通过一次次的检验、磨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为舞蹈素质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5.丰富教学手段。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且这种教学方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如今,我国的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为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条件。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且要不断的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无时空限制、视频、动画、语音等优势,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如在理论课上,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调查相关资料,将其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利用网络视频的解说,简化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加高效、优质的理解掌握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五大训练之中,从而转化为舞蹈实践的内在动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点的渗透,从而保障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舞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借鉴网络视频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舞蹈动作,融入新的舞蹈形体元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恰当的配乐,使得学生集中精力融入到实践学习中。除此之外,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之后,可以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一些实地演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舞台掌控力、心理素质等,这样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6.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与微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作为学生的标杆,其素质的高低影响学生素质培养。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高效舞蹈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上岗前,均要进行综合素质摸查及培训,上岗之后,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的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如定期开展交流会,教师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创设培训班,要求教师审视自身能力和素养,及时纠正教师存在的问题等。可以聘请社会上专业的舞蹈家担任教学工作,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取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的、方法等,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教学力量,而且能够与社会发展及时接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同时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且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能够全面的带动全民素质的提升进程,对我国的整体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对症下药最为关键,准确的把握问题,循序渐进的改正,才能推动其质变。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