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09:34: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精神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字:信而好古 人文精神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一、“信而好古”的经典教育思想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大,主张尚礼好古、以经典为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论语》中,正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教无类”、“不学诗,无以言”等,我们再熟悉不过。可见,孔子的对“古典”的强调,对“雅正”的强调,具有普遍的观念指导意义。“好古” 是讲孔子学习的主要取向是前人的经验教训的文化继承,而“信”是讲喜爱文化继承,并注重证实前人理论之理性的现实性,也就是学习前人理论,并通过实践证实或者证否它。孔子的“信而好古”是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二、“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的基本精神
“信而好古”重内在精神和生命的连续,意义在于重质、重情。在其思想中,体现了人文精神论、重视教师的观点。
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指出人的尊严,维持人的尊严。在中国儒学中,孔子是重人文精神的开先河者。他重人事而轻天命,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教育。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克己复礼”的“从道者”,同时也潜心尽力的培养众多的忠实于仁与礼的“护道者”。人文精神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主张先圣之理。全面的人文精神,贵在全面“人文”,夫子“温、良、恭、俭、让”,做事情中正,心态平和,虽然孔子不敢和周公比,但他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看得很清楚,是很自信的。
先秦时期,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中,表现为对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常常把君师并称,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孟轲引《尚书•泰誓》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说法,把君师并列起来。荀子以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正礼”,而学生的任务则在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教导。《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智若师也。情安礼,智若师,则是圣人也。”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达。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些对师法的重视,对师、傅言传身教重要性的揭示,在教育思想上,与“信而好古”的观念一脉相承,也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普遍遵循的原则。
三、“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教育从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
《礼记•学记》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集中代表了这一原则。儒家历来将“德”、“礼”的作用用在“政”、“刑”之上,奠定了君主治国的思想基础。如汉章帝诏书说:“三代导人,教学为本。”魏明帝诏书说:“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历代封建王朝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教育,为巩固他们政权而服务。这是封建统治教育的目的,在先秦时期封建统治者根据儒家理论,将兴学设教作为基本国策,使教育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国家掌管的教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中央集权的产物,出于统一思想、移风易俗和培养、选拔人才的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并牢牢控制教育。儒家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切实可行的兴学措施、教学内容和师资。
(二)孔子亲身体验“信而好古”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注释》中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概括为四点。一,孔子纵然是殷商的苗裔,但早已从贵族下降到一般平民。这是说孔子的家世对孔子学说思想形成的基础性的影响。二,孔子是鲁国人。当时的鲁国,正处于新旧的交替之中,即有改革,但改革又不彻底,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上。孔子的思想不能不受当时鲁国的特定环境的深刻影响。三,孔子说过自己“信而好古”。他的弟子子贡也说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苦读好学,在读书中吸取他认为有用的东西,加以利用。古代书籍和古人对孔子都有不少的影响。四,古人,尤其春秋时人,有各种政治家、思想家,自然有进步的,有改良主义的,也有保守和倒退的。孔子对他们都很熟知,且适作评价,慎作取舍。这对孔子学说思想的形成也有影响。
孔子的“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思想,自古以来对中国画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元赵孟\“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概括的言简意赅。这种观念通过艺术理论反映出来,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通过遵循典章仪轨、摹拓临写样范法帖等主要美术教育途径,达到师授传习的教育目的。贯通整个总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可见其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教育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河北省保定市在“京畿强市、善美保定”的发展思路下,赋予教育“善美”之名,引导学生行善养德,幸福成长。
:王局长,您好!去年,保定市提出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的决策部署,着力弘扬“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新时期保定精神,请谈一谈您所理解的保定精神。
王绍联:一个国家要强大,离不开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要发展,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保定精神是保定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保定城市发展的灵魂和行动指南,是提升保定形象、引领保定发展的旗帜。
“崇信、重义”是一种精神内涵和道德品质,“尚和、争先”是一种处事态度和行事作为,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崇信、重义”是推进保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尚和、争先”追求和谐善美,敢于创先争优,突出了人文情怀和时代特色。
以精神论输赢,以道德比高下,以文化求成败,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生存力、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此,您怎么看?
王绍联: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以精神论输赢,以道德比高下”对培养下一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如今,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缺憾,因为很多先进技术是引进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以前,我曾经负责信息网络方面的工作,所以对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以电脑为例,拆开主机一看,主板、中央处理器、光驱,甚至连散热风扇都不是国产的,也就是说关键技术并不是中国制造。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改善的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然而,我们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却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过去有人说过六十岁以下无大师,现在又过去了一些年,我们可以来问问:“七十岁以下的大师是谁?”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马上跳出的名字。由此可见,教育最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钱学森所说的大学没有很好地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实际上中小学教育也同样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等综合素质要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出来。我觉得每个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能品尝到奋斗的快乐,在丰富精神、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等综合素质正是素质教育的诉求。相对于偏重考试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为注重多元智能的开发和体育、艺术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在您看来,学校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王绍联: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有几个关键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实际工作当中,怎样才能实现这些要求?从我的个人体会来说,我总结了五句话。
第一句是塑造品格道德。对品格道德的培育是不分场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培养目标要一致。我们在学校以“德育为先”的目标去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在家、在社会也要这样去做。
看看现在的孩子,一些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事实上,孩子适合吗?这就回到了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挖掘天赋特长。孩子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长和潜质,能不能及时发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发现”的眼睛,要真正认识教育对象,发现教育对象的长处、短处、潜力甚至天赋,在个性引导方面对症下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将共性的教育和个性的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句是培养兴趣爱好。志向来自于兴趣,这关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兴趣爱好应该从小抓起,但这并不是家长强加的,而要跟我刚刚说的第二条中的天赋特长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兴趣爱好,就奠定了成才的基础。
第四句是砥砺钻研创新。学生要有创新意识,要肯于钻研,就要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学,肯吃苦去学,主动去学。
最后一句,锻炼健康体魄。我相信,按照这五条去开展基础教育工作,就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保定市有着1000多万人口,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市,教育行业的社会关注度也极高,与其他地市相比,保定有哪些不同之处?
王绍联:保定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历来重视教育,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创新,积极进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中教育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日趋均衡,幼儿教育持续提高,特殊教育积极推进。与其他地方相比,我认为保定有三个特点:
其一,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曾是河北省省会,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重视教育、关注孩子风气蔚然,既给予教育发展丰厚的土壤,又给予教育改革充分的动力。
其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保定历史多慷慨悲歌志士仁人,德育资源得天独厚。我们教育局编写了《可爱的保定》,指导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影响中国和社会的优秀人物成长之路,引导学生做有志向的青少年。
其三,淡泊名利的教师队伍。保定人口多,教育底子薄,财政状况不佳,学校办学条件虽然不断改进,但总体标准依然不高,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特别是山区学校,但大多数教师能够静心钻研教育,追求职业幸福。每年教师节,市委、市政府都要表彰一批教书育人楷模。这些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牢记使命,辛勤耕耘,他们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是对“善美保定”的生动诠释,是践行“崇信、重义、尚和、争先”新时期保定精神的优秀典范。
我们坚定不移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将美好心灵献给学生,培育闪耀人性光辉的“善美保定小公民”,正向影响力凸显,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前进小学的学生李函泽、赵佳龙智助受伤同学,荣获“中国骄傲”称号;曲阳县孝墓乡南青阳贯小学的张要红同学勇救落水儿童,被授予“中国好人”……
:时代需要崇高的精神和向善的力量,“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能够影响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有效的道德建设载体,塑造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请您谈一谈,保定市已经找到了哪些有效载体,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王绍联:为了使校园真正成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思想升华、拓展心胸、提升境界的阵地,近年来,我们采取了系列措施,努力开创具有文化品位、智慧内涵、触动心灵、富有魅力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首先,建立机制。我们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标准》和《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明确育人的任务,同时强化师德建设。采取学期考核,每日一档,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和家长不记名投票的方法,每学年末将评定结果记入《师德考核表》。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采取集中学习与转岗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促其提高。师德考核优秀率逐年递增。还在全市教师中深入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活动,营造爱生、敬业、干事的氛围。
其次,专业引领。评选先进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典型带动;在全省率先举行班主任基本素质比赛,培养班主任工作骨干队伍,已组织五届,并从第四届开始,除市级决赛外还组织了选拔赛,加大培训力度,荣获了省优秀组织单位;组织专家讲座,提高德育骨干队伍的综合素质。组建了“保定市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团”,编印了《把美好心灵献给孩子的人们》报告团简介、《心灵耕耘之路》文集,引领、启迪广大班主任深入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
第三,文化建设。将校园打造成无形的“德育场”,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如阜平县、雄县等中小学墙体文化由标语向墙廊发展,包括中华民族英雄、中外科学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时事政治、校园明星、心理健康教育等。还将科学家、作家、环保大使等优秀人物和名著、名曲引入校园,引领师生与伟人握手、与大师对话,走杰出人、优秀人成长之路。
第四,活动体验。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少年警察大队、少年军校、远足等磨砺实践体验;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走进德育基地,如直隶总督署、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等;开展小论坛、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四小”活动;每年积极开展富有时代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保定市连续11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城乡手拉手友谊帮扶活动,德育示范学校均有帮扶点。其中满城中学高一学生十几年来到最偏远的山区刘家台体验农村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义务种树5万余棵;保定十七中通过学生校内义卖活动所得款为手拉手学校捐建两个爱心图书室。
第五,家校配合。优秀孩子往往是在优秀家长的指导下取得了自我发展,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们非常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凝聚教育合力。全市建有2430所家长学校、79所市级家庭教育示范学校、7所省级家庭教育示范学校,有10所学校承担了国家科研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与研究”。实行幼儿园、小学、初中初始阶段家长与孩子一同入学的办学制度和有教材、教案、辅导、考核的管理制度。每学期有开放日活动,通过家访、电话、互联网、广播、意见箱、家长会、家长报等方式,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家教知识和子女情况,参与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