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民币论文

人民币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5 18:26: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民币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民币论文

篇(1)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英国着名经济学家莱德勒和帕金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之时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一、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简单归为上述几种类型中任意一类。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

2、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价格上涨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过大、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造成。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4、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及股市的财富效应。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大幅提高了公务员、教师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农民工工资有所提高,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得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继而对价格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内因是关键和根本,而外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简言之,人民币升值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1、内因

(1)国际收支顺差。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因此,人民币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继续出现升值预期就不为奇了。简言之,双顺差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多表明:在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以及本币升值。我国2006年2月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外汇储备反映了一国国际支付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2、外因。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持续施压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外因。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满足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他们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目的是维护其本国的利益。他们企图通过阻碍中国商品过大规模地进入其国内市场,打击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美国为例,实施“弱势美元”政策,力图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局面。

三、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笔者认为,缓解当前通胀压力也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1、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出击面对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如央行2007年已经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普通存款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标准。根据我国当前资本泡沫迅速膨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实施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出击。央行应继续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形成稳定的紧缩性政策预期,抑制货币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过热现象降温。同时,应辅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央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适时适量地出售有价证券,以缓解货币量供应过度的局势,还可以向部分贷款数额增加较快、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定向央票进行货币回笼。

2、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以调整供需结构。本文所说的特殊行业是指对通货膨胀压力的产生起主导作用的行业。鉴于房地产行业和生猪养殖行业供不应求的结构问题是我国此次通货膨胀压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上述二者归为“特殊行业”。

3、逐步调整外贸政策。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控制出口方面,2007年我国已经对出口退税作出了3次调整。鉴于我国出口以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的现状,笔者建议加大出口退税结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扩大进口方面,重点对象应该是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4、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防止资本快速进出。为了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国际游资进出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应当加强对国际游资出入境的监管力度。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如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外国资本实行半年期的没有补偿的储备要求方案,超过半年后方可使用;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国资本征税,比如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股票征收1%的税;或者限制短期外汇信贷或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通过以上做法可缓和国际资本迅速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引起价格的哄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内的撤离行为引起的经济动荡,保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此外,还要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很充裕,不仅足以保障对外贸易活动的需要,而且也为选择更加宽松的外汇管理制度创造了条件。因此,适时调整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可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二是改革现行储备制度和储备政策,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可以增加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等。这样可以减少经常项目顺差,既可缓解资源压力,又可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运用市场机制缓解由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问题。可考虑通过将中央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债务证券化回笼一部分发行在外的货币,以及将央行现有的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对冲由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给货币政策造成的压力。在鼓励资本流出的同时,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改变资本流出和流入不对称的状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同时,抑制一些不必要的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影响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和原因

1、国外的压力

长期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在海外愈演愈烈,从IMF呼吁中国考虑中国人民币升值,到日本提出“中国”,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发难,再到,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据购买力评价理论提出的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建议,并公开要求我国政府改变人民币低估现状,更为激进的是,还在西方7国会议上,要求其他国家通过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逼迫人民币升值,最后就是美国在2004年的西方8国财长会议上,提出人民币升值的提议,并在多次公开场合,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且幅度高达10%,甚至于有些国家还希望美国政府启动“301条款”来强迫人民币升值。除美日以外,德国、法国等多个发达国家都直接或者间接向我国传递过类似的信息,不断施加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从一定角度上讲已经变成政客喧嚣的对象和肆意摆弄的棋子。这些国家在鼓吹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的同时,根本目的无非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其币种才能贬值,才能企图达到阻碍中国商品过多大规模的进入该国市场,从而打击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目的,相反,该国出口的产品才有竞争力,从而更好维护其的本国利益。

2、国内经济的动力

(1)外汇储备

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01年到2007年3月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见表1)。并于2006年2月,外汇储备额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外汇储备额850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的这种状况,也进一步助长人民币升值。虽然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就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声称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但是因为其浮动范围过于小,在本质上,固定汇率制度毫无差别。所以在面对这种高储备额加上美国又不承担和维持美元的汇率水平的情况下。人民币面临两难选择:“钉住美元”一起贬值,反之选择升值。毫无疑问,在目前相对“钉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下,人民币只有继续“钉住美元”才不会遭受损失。否则,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则不能在双边贸易上达成金额平衡,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必将遭受贬值损失,这就等于中国用真金实银去换美国的名义上等价实际上又贬值危险的纸币,而中国的损失全部被美国捞走。因此,对外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再者,我国较多的国际储备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相对较强。故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强了外汇市场对我国货币的信心,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2)国际收支

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时,即表现为国际收支顺差。在外汇市场上,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外币的供应大于需求,从而形成顺差,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8.6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37亿美元(近年有走低趋势);2001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也是持续高位增长(见表2),截止2007年5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940.6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和进出口总额增长,会造成人民币汇率上升。而且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连年顺差,但美国经济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原因,迟迟难以摆脱低迷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放弃以往实行的强势美元政策,要求其主要的贸易国的货币升值,而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当然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成了美国的政策目标。

3、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推动

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两个突出的特点,外加政府频繁干预形成的高度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稳定的汇率确实对我国贸易出口、就业和引进外资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有效地刺激了出口,使得贸易顺差增加;另一方面,使国外的资本流入急剧上升,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国外净资产增加。然而,这种国外净资产的增加并非是完全市场机制的产物,而是制度加政府干预的结果。同时我国并没有实行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对中国居民买卖外汇进行控制这些给人民币的汇率造成了升值的压力。

另外,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的“三角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政策目标,在一国中不可能同时兼得,最多只能选择其中的任何两个目标。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所以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必然,那政府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度双重目标选择中就会存在矛盾。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高独立性,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减轻外债负担

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迫使我国更多的借取外债。近些年更是出现了外债总规模和短期外债占总外债比例双双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外债余额达到3229.88亿美元,相对2005年的2810.45亿美元,增幅高达增长14.9%,截止2006年9月,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85.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24.46亿美元,其数额已占到总额的55.28%,超出了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人民币升值以后,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手上的钱更值钱了,购买力和偿还能力更强了,相对已经投资中国的外商来说,会使现有外商投资存量资产增值,减轻国内企业外债负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另外根据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预测,中国2020年至少有1万亿美元以上乃至2万亿美元的负债能力。在年内举债、还债规模都接近或超过1000亿美元,今后负债规模还将迅速增大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减轻外债负担的好处被凸显出来了。

2、外汇储备的正面影响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兑换外国货币或外国金融资产,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稳步提高,从1996年的1050.49亿美元到2007年3月的12020.31亿美元,年外汇储备平均增长率达101.88%,自2006年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到达相当的储备量,跃居世界第一,这种过于充足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加速通货膨胀步伐,不利于资金充分运用;同时在当储备货币发生贬值时,会使我国遭受巨大的损失。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高于常规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但是过高的外汇储备对国家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据理论研究,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储备量以3000-7000亿美元为宜,而面对我国目前如此之高的外汇储备,如何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提高储备效率成为当务之急,而通过升值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消化过剩外汇储备起到至关重要的缓解作用。

3、人民币升值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些投资在我国经济的不同领域里发挥着显著而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民币的升值对目前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者来说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对将来引进外商将会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增加了外商投资的成本,这些外商很有可能会把矛头转向其他国家。而且加上本国资本的外流,这些都将对以投资拉动经济的中国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三、人民币升值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是人民币升值的支持者,而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则是反对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声称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伤害将大大超过非典。因此,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利弊并存的情况下,更应该保持谨慎,处理好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后果,下面仅就人民币升值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从长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以经常项目为主资本流动及其他因素为辅的整体结构,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应将目前我国企业所施行的强制结售汇制转变到意愿结汇制,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提高外汇交易规模,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同时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主要包括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可以考虑从目前的3‰到5‰再调整至少1%的波动幅度,降低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干预程度,代以其它的经济方式和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同时,人民币汇率调控可以在盯住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等)时。可根据贸易情况适时调整权数。

2、完善外汇储备体系

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无限制的增长势头,使我国外汇储备量长期控制在3000-7000亿美元范围内,并有效利用这些储备资源。一是要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二是保持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动性,并在保证流动性、保本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三是外汇管理当局应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四、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剩严重凸显,为了国家安全考虑,也为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发展,有必要把多余的外汇用于战略物质等筹备,达到资源有效利用。针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形势,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

【参考文献】

[1]尹震: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18).

[2]殷德生: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与收入弹性[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3]李翠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1).

[4]张赤东、郑垂勇:人民币升值的SWOT分析[J],经济论坛,2005(13).

[5]王伟旭、曾秋根:人民币汇率的变革选择[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篇(3)

作者:范垚璐

关于中国近几年的巨额外汇储备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得以证明:根据中国2011统计年鉴,我国从1990年至2010年间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走势图如下(图略)由该图我们发现从1990年到2010年的21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基本上都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正是这一现象使得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另外,由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各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均认为中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与中国商品乃至劳动力的低廉有着绝对关系,认为中国是在以“低价”这一手段对世界市场进行抢夺。因此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提高其他国家商品以及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通过政治与经济手段要求人民币升值。自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经济及其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进步,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同样在不断扩大。同时,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进行国际贸易往来中,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基于对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这些经济体不断地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整体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与调整,该次改革与调整使人民币汇率由实际上钉住美元的较为死板的汇率制度改为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自此真正意义上开始拉开了人民币汇率弹性循序增加的序幕。

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由于出口贸易不仅仅受到汇率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诸如出口国CPI、进口国CPI、进口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考虑建立多元模型。又虽然在重庆的出口贸易中欧盟为最大的合作伙伴,但是由于欧元出现的年份相对较晚,并且搜集相关数据的困难,故在所建立的模型中,采用美国的相关数据。出于各种相关需要与考虑,建立以下多元线性模型:(式略)其中:EX:重庆市出口总额,为该模型中的因变量RATE: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价)CH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SCPI: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SDPI: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在该模型中,主要采集的样本是1990到2010年21年间的完整数据,数据来源分别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及网络上美国劳工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参数估计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价)每增长1单位,重庆市出口总额就会减少0.071861亿美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国CP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重庆市出口总额就会增加0.663409亿美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美国CP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重庆市出口总额就会减少4.343556亿美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亿美元,重庆市出口总额就会增加0.000985亿美元。

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检验由上表: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很好。2、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4),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21-5=16的tα/2(n-k)=2.120。由上表数据可得,与β1,β2,β3,β4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5.1079、2.5825、-2.8141、12.5984,说明分别都应当拒绝H0:βj=0(j=1、2、3、4),即在其它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RATE、CHCPI、USCPI以及USDPI分别对被解释变量EX都有显著的影响。3、F检验针对H0:β1=β2=β3=β4=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4和n-k=16的临界值Fα(4,16)=3.01。由OLS回归分析表得到F=3420.978,由于F=54.50574>Fα(4,16)=3.01,应拒绝原假设H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RATE“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价)”、CH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SCPI“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USDPI“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被解释变量EX“重庆市出口总额”都有显著的影响。4、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模型涉及参数较多,故考虑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建立相关系数矩阵如下表:(表略)由上表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相关系数低,证实不存在多重共线性。5、序列相关性检验由回归结果可知,DW=1.796832,根据DW检验表,dl=0.718,du=1.554,则du<DW<4-du,表明模型干扰项不存在自相关性。结论:由上述简单实证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重庆市出口贸易的影响基本上是符合传统的汇率理论的,即货币升值,出口的商品以及服务价格就会出现相对上涨,而进口商品及服务价格相对下降,从而造成出口减少。因此如果仅是从这一方面来考虑,人民币升值对重庆的出口贸易乃至全国的出口贸易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带来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通过各方努力,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地减小乃至消除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篇(4)

关键词: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根据贸易条件的定义,其与对进出口价格有直接影响的汇率关系密切。2005年7月,我国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原来8.276:1调整为8.11:1,人民币升值2%。此后,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稳定上升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而到了2007年7月,更是达到7.57:1。人民币汇率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人民币的升值会不会打击我国的对外贸易?这样的汇率政策是否合理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将带着这些问题,探讨一下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的贸易条件效应,以期能够通过对贸易条件变动结果的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合理变动的一些结论。

贸易条件的种类及其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纯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FTT)。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本文也主要讨论这两类贸易条件。

纯贸易条件(NBTT)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条件即Px/Pm,现以Px和Pm分别代表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价格,X和M分别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R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R·Px和R·Pm分别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和进口价格。Exs为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d为本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s为本国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d为本国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解(1)和(2)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贸易条件为,根据(5)和(6),可以得到:

本币贬值表现为dR/Rφ0,本币升值表现为dR/Rπ0;贸易条件改善表现为│dPx/Px│π│dPm/Pm│,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现为│dPx/Px│φ│dPm/Pm│。从(7)式可见,弹性不同,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从弹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出现: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Exs和Ems为无穷大。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无穷大,但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无穷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等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不会影响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来讲,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动

为了考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效应,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看指标。在贸易条件上,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总署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缩写HS)公布的各类指数的原始数据,计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间每月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参见表1)。

从表1及图1可见,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呈稳定升值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势。同期贸易条件的变化由表1及图2看到,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收入贸易条件基本在1.2左右变动,波动幅度较价格贸易条件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这说明收入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来自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数量指数的波动,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也比较平稳,没有大幅度波动。

(二)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效应分析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当时的人民币是一次性贬值50%,此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国贸易条件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恶化趋势,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呈改善趋势(参见表2)。

对比人民币升值前后我国的价格/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等指标可以发现:

人民币升值后,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每月都有波动,但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与过去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相比,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但在出口价格指数提高的条件下,收入贸易条件虽在个别月份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也比较平稳,与过去收入贸易条件逐年改善的趋势相比,人民币升值后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这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出口贸易受到抑制,但对比人民币升值以来的各月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带来的被动影响并不明显,稳定升值可以被市场接受。从表1可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年份相比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各月份间的波动幅度并不过大,虽然升值后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复。如在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国出口数量减少,当期收入贸易条件恶化,但很快出口数量又恢复了,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恢复了以往的趋势。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理论来讲,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但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升值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贸易条件将如何改变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从人民币稳定升值后的现实结果看,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稳定升值带动我国出口减少,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大的变化,说明人民币稳定升值带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由过去量的增加带动对外贸易发展向质的提高带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向,而这恰好与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吻合,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汇率政策与当前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贸易政策是统一的。因此,如果坚持目前的外贸政策,那么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其未来一定幅度的继续升值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崔津渡,李城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

2.罗忠洲.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5

3.何璋.国际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5)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按照货币当局的说法,我国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名义安排。在这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是:外汇指定银行根据每个营业日企业在银行的结售汇状况,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对其核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确定每天需要买入或卖出的外汇金额,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网络,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平补头寸,形成国内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港元的汇率就是由这一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形成的这三种货币对人民币的加权平均价(以每笔交易的金额为权重),确定并公布当天美元、日元和港元对人民币的基准汇率。各银行根据这一基准汇率,确定本行对客户买卖这三种货币的挂牌汇价,并参照人民币兑美元的基准汇率和国际市场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行情,确定并公布人民币对这三种货币以外的其他主要货币的挂牌价。

按照IMF新的汇率制度分类(见表1),中国属于打住单一外币的固定钉住制。

根据现行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由银行间外汇市场供求决定,只要结售汇存在顺差(逆差),人民币汇率就有升值(贬值)压力,而不管结售汇差额的取得是否有经济的基本面和其他影响汇率的因素支撑。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我国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很多,包括:进出口的变动、国内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变化的因素、进出口税率、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等。同时,政府的政策参数通过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一定程度地影响汇率水平。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基本上保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但是,人民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上述影响实际汇率的其他因素的变动。从人民币名义汇率看,从1990~1994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呈现贬值趋势;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名义汇率维持在8.3元续元左右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但从按物价指数调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从总体上看,由于国内物价上涨较快,人民币实际汇率比名义汇率贬值少些,特别是1994年汇率并轨时,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为20.6%,比名义汇率贬值为33.1%的幅度小得多。从1994年开始,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变化幅度不大,但实际汇率具有升值和贬值的波动幅度比名义汇率略微明显,从1995一1998年实际汇率(直接标价)先降后升,而名义汇率比较稳定。

根据上述汇率安排,对利率差十分敏感的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很小,因为在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兑换都需要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批,即便允许境内居民个人参与B股交易,境内居民个人也不可以用人民币购汇投资B股,不可以将投资B股所得外汇收入汇出境外,同时境外投资者仍不可以投资境内A股市场。我国资本的转移受到资本流动和货币可兑换程度的制约,同时外资对于国内证券的投资受到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对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的管制,使得我国外汇市场的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不反映资本和金融项目外汇供求的变化。

二、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及其对汇率的影响

(一)近年来中国资本管制情况。

从1994一1997年,为了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中国外汇储备(由相当于5.8倍进口额猛增到相当于11倍的进口额)。国际收支的平衡削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使中国能够保持币值稳定。这种成就是在中国金融体系还相当脆弱,国际贸易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取得的(尽管1996年中国接受了IMF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中国封闭的资本账户使其在1997~1998年的困难时期,维持了稳定的汇率。

中国对短期资本流入的控制比对长期资本流入的控制严格。从1990一1996年,金融账户上反映的外国直接投资占资本净流入的98%。截止1998年底,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35%。对长期资本的偏好、比较大的国内市场、金融体系限制投机行为等体制和经济因素增强了经济体系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受人民币币值低估和国内外利差减少的影响,1997年末和1998年初,资本外流问题日益严重。尽管经常账户保持盈余,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加,但资本账户迅速恶化,平衡表上的误差和遗漏还很高,国际收支盈余从1997年的360亿美元降为1998年的60亿美元。

为扭转局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汇兑和资本管制。主要采取加强经常项目下汇兑真实性的审核、加强外债管理、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等措施以防止以合法的经常项目交易为名进行虚假的资本账户交易,这些措施的实行既要防止经常账户的可转变性又要履行IMF协议第八条的规定,其目的是阻止非法的资本外流,并最终保持稳定的汇率。尽管这些措施减少了套汇、骗汇、逃汇等非法活动,但也使合法交易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1999年6月,通过禁止国内银行接受国内人民币汇款限制海外交易。

为了减少金融风险,营造合理的商业环境,有关部门还积极采取措施使汇兑管制更有效率,包括增加交易规则的透明度、采用外商分类制度、建立计算机网络加快进口审核、对欺诈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因更加严格的汇兑控制而给外贸企业带来的负担。尽管短期内引起外国投资者的不满,但多数人相信,从长远看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改善商业环境。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外汇储备在1998年下半年有所增加,但目前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下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

(二)长期的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制度导致人民币汇率的扭曲。

由于我国长期资本管制,使汇率决定与资本流动关系基本割裂,汇率上升或下降的压力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或逆差。在经济生活中,汇率实际上是一种价格信号,传递着不同货币之间兑换比例的信息,人们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动预测未来并作出决策。所以,汇率的变动往往会引起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均衡汇率反映外汇市场真实的供求情况,能够引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使一国产业布局符合国际分工的要求,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扭曲的汇率不能反映外汇市场真实的供求,传递着失真的信号,使国际货物交易的价格与真实价值发生背离,在微观层次上可能导致企业的利润损失;在宏观层面上则可能导致资源的非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的失调。而由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所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不反映资本和金融项目外汇供求的变化。这种汇率决定机制,必然造成汇率的简单决定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所发挥和需要承担的重要作用发生矛盾。

事实上,即便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减少资本流入和流出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一国可以主观地继续采取加强资本管制的措施,但必须认识到,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尤其是证券投资的急剧增加(在一些国家证券投资已经超过直接资本流动而占主导地位),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可以从我国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和遗漏的规模中反映出来。在汇率高估或低估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避免资本地下流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比取消管制大得多。

对我国而言,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影响非常大,使得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有一些是因为产品本身问题使然,有些则是汇率不合理导致的。对于后者,人民币汇率所传递的失真信号,有可能使得一部分在均衡汇率下效益良好的企业退出所在行业,还可能导致本来有意愿进入该行业的资源转向其他行业,进而导致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另外,从我国资本管制的实践来看,由于资本流动途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远远超过资本管制措施所及,所以资本管制控制资本外逃的有效性日益削弱,这成为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新的制约因素。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一)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

目前,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消除对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各项交易的外汇管制,如数量限制、课税及补贴。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有关主要项目,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包括:消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消除对外商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取消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取消对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汇兑限制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和数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速度加快。数量增加的趋势明显,并进一步带动全球货币可兑换进程的加快。到1995年6月,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均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取消了部分外汇管制。在1990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55个成员国中,有72个国家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到1998年182个成员国中,有144个国家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一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进程,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可以说,资本项目放松管制成为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人民币在1996年12月1日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已经开始了向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过渡的进程。随着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将日益开放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要求外汇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一种趋势。尽管目前我国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还不具备,但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并探索资本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却是可能的。

从国际经验看,采用渐进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策略是比较通用的,但对于取消具体资本管制的内容上各国有所不同。一般是首先放开与贸易有关的资本流动的限制,然后放开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限制,最后放开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促进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在对待资本流出方面,应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允许境内居民有限制的海外投资;适当允许境内金融机构向非居民融资;谨慎对待非居民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筹资。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有条件开放对我国汇率制度的影响。

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资本流出流入对汇率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分析资本流动对汇率制度本身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资本流入的条件下,继续保持目前钉位名义汇率的政策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只是一种理论的假设,假使存在一波程度的资本管制,在资本市场开放和金融创新不断进行的情况下,任何管制措施总是显得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资本的自由流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如果要继续保持名义汇率的稳定,除了受到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能力的制约外,即便采取干预措施稳定汇率,也必然带来汇率高估或低估的风险,如果汇率被低估,可能导致外国资产价值的高估,使国内资产蒙受损失,本国经济可能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3.在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企业制度等条件具备之前,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目标很难实现。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汇率形成机制将逐步由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向有限定区间的弹性汇率制过渡,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实行限定区间的浮动汇率制,汇率的浮动范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实现资本项目有条件开放下经济内外均衡的关键。理论上看,在资本流动条件下,浮动汇率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则削弱了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上的自主性。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选定有区间的浮动汇率制度条件下,中央银行虽然可以执行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但由于其具有维持外汇市场平衡从而保持汇率在一定区间内浮动的职能,经常要被动干预,必然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可见,汇率制度、汇率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矛盾,汇率制度的选择实际上是二者之间的权衡。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有条件开放和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

在取消固定汇率,采取有限定区间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汇率的短期均衡点应该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或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逆差则贬值,顺差则升值。由于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将使资本账户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加大。按照资本项目开放内容,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是最先开放的资本项目,他们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如下:

1.外商直接投资。从目前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所显示的顺差主要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完全来自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的结汇是负数。这是因为,我国引进的主要是外国真实资本即设备、技术、管理和贸易网络,而不是货币资本。直接投资兼有投资和贸易性质,同一笔外资进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同时计入经常项目的资产方和资本项目负债方。随着放松资本管制和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的取消,外汇储备将增加,给人民币以升值的压力。

2.证券投资。目前,B股市场的开放只是给境内居民合法持有的外币提供投资渠道,并不涉及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境内居民个人不可以用人民币购汇投资B股,也不可以将投资B股所得外汇收入汇出境外,同时境外投资者仍不可以投资境内A股市场。所以对人民币汇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逐步取消对外资投资中国证券市场(A股)的本外币兑换限制也是一种趋势。但由于证券市场资本流动性强,易于产生冲击效果以及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等原因,放开外资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限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QFII(合格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在证券总量中的比例。证券投资增加,事实上将给现行汇率制度造成很大压力,一方面,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将对利率产生直接影响,利率将对资本的流向产生作用,如果取消外国投资者的汇兑限制,投机资本的流动不仅影响利率水平而且将使汇率水平发生较大波动,如果货币当局试图维持稳定的汇率,将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因为政治或经济的原因,在有大量外商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集中兑付的情况,对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造成致命的打击。

人民币逐步开放的内容: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放宽私人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融资的汇兑限制、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放松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放松对外资企业清算结业后分得的人民币购汇的限制、应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汇兑限制。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具体步骤及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见表2。

可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后,资本流入和流出总量一般会大幅度增加。从资本流入方面看:由于中国具有最大的潜在市场,国外资本为寻找利润空间必然大量涌入,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将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放开资本管制后,国内居民和非居民由于外汇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必然借此时机调整资产组合,资本净流动规模取决于居民和非居民调整资产组合的方向和规模;取消管制后,私人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融资将增长较快,成为资本流入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国内外利率水平差也将成为影响资本流入的因素。但由于实行资本项目有条件开放,资本流人不会达到势不可挡的地步。主要原因是:债务融资受到规模的控制;直接投资仍然是资本流入的主要方式,在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时,增长具有稳定性;对证券市场的外资流入可加以规模限制等。

根据近两年我国资本管制的重点之一是限制资本大量外逃的经验推断,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汇兑限制后,居民海外证券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等资本流出也将稳定增长。而保留对外资企业清算结业后分得的人民币购汇限制实际上也有利于留住外汇资金。所以在开放资本账户步骤的设计上,可以将这两项放到较后的阶段完成。

篇(6)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07年更是如此。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投资的热潮,并且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房地产和股市这两大行业。随着经济长期过热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自从股市进入牛市以来,经济中的“泡沫”不断膨胀,趋势增强。07年底,随着股市由牛市逐渐过渡为熊市,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给已经大量减少,虚假繁荣实质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加之08年年初的罕见雪灾对全国南方地区造成大面积的重创,国内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国内通货膨胀率同时也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进入疲软发展阶段,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美元,这一国际强势货币不断走软,相对中国07年以来的发展速度来说更是如此。基于经济上的重大压力,美国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就更大了。而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因中国长期以来出口的廉价商品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力不断减弱和失去市场份额而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以美国,日本带头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人民币施加压力,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国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顺差,借此方法来减缓国内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之下,人民币在对美元的汇率上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并且速度不断加快。

二环境现状分析

1人民币对外升值。

汇率即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至06年以来就一直走低,从07年1月份的7.8到现在跌破7为止,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这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上属于比较快的速度。一方面,中国在出口贸易上一直处于顺差,国际上给人民币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走软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相对原因。中国至05年以来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这之中储备的大部分货币是美元。所以美元的任何情况的变化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对人民币造成影响。但仅仅从美元的走软这一固定标准来说明人民币币值的绝对上涨是不够的,毕竟一国货币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之任何因素对人民币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对于人民币而言,导致其升值的主导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之所以说只从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客观的,是因为从其他国际货币来说也存在着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情形,比如欧元。欧元对美元来说是在不断在升值。而人民币对欧元来说却是在贬值。在从汇率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任何一国汇率对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的说明只有参考的价值。尽管人民币在直观的汇率表中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很多。实际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只有5%—10%①。

2国内通货现况。

CPI,居民消费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指数,包括:居民消费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②。而在这三个因素之中,居民消费指数又是最重要和具有说服力的因素,因此本文重在分析第一个因素。从07年以来的CPI分析可知,07年全年CPI平均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08年一月CPI上涨7.1%,2月上涨8.7%,3月份也高达8.3%。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经过数次加息,截至08年4月18日,年存款利息为4.14%③。通过08年第一季度的平均CPI和年存款利率的直接抵消可知目前中国国内货币的实际币值在以将近3.9%的速度对内贬值。而实际上,银行上调的存款利率是以上一季度或几个季度总结出来的数据为依据的。这说明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措施并不是随时随地地按照国内CPI的变化一而变化,并且所有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基础,同时,这些政策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影响方面都具有滞后性。所以人民币实际对内贬值的比率还会多出一部分。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就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言,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基本上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生产资料的稀缺。08年初全国大范围的雪灾是造成资源严重稀缺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方面这次雪灾造成雪灾地区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直接推动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南方大范围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用于修复这些工程所需要的钢材、木材等生产原料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也拉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成原料的紧张,由供求理论可知,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随着资源的紧张而上涨。再加上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大面积瘫痪,在国内就出现了最需要物资的地方迟迟得不到供给的情况,在当地市场供给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就出现了暴涨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同时也就直接大幅度上拉了全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国际方面,世界出口大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农作物方面的出口都大幅度的减少。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基础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市场对进口作物的需求,造成国内农产品稀缺,价格上涨。

2)国内货币流通量过剩。中国长期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引进外资无疑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注入。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整个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也大大增加。这的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同时,社会生产力总的生产速度并没有比货币增加的速度快。这就使得人民币的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总需求,于是也造成了人民币在有效市场上的流通量过大,直接导致对内贬值,通货膨胀速度加快。

三结论

比较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实际情况。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不足以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国际上,6%以上的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范围。中国07年最后一季的CPI为6.63%,08年第一季的CPI为8.03%。这虽然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难以忍受的界限,但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并未恶化得那么快。理论上而言,本国货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现象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上升的这一部分币值足以抵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通货膨胀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据统计资料表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实际贡献,在半年内只有0.2—0.4个百分点(1)。如果说升值对抑制通货的作用是滞后的,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经济过热能被市场的自动调节所压制住的重大成果。如果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政府管制过多,那么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打压经济过热的措施都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并未对经济的过热起促进作用。根据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实际比调查的结果更高。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率的抵消效果也不大,实际上人民币实在贬值的。

四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时期,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的确应该在政策方面适当的参与经济的管理,以继续压制现阶段的经济出现过度的“泡沫”。

第一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和国债这两大主要工具回收再市场上过度流通的货币。通过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国际上公认了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前者目的在于提高融资者的融资成本,进而从投资的源头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后者则作用于货币的乘数效应上,通过减少货币扩张的乘数来平衡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的关系。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效果最快的措施。

第二合理地运用税收和价格控制手段。税收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再分配和引导社会向公平化发展。对金融行业的从紧税收政策则有收缩和稳定投资过热的作用。价格是直接反映出来的对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示,合理的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对社会的稳定必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价格的变化也应该尊循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只有找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发展的过程之中的这个平衡点,经济才能够又好又稳定的发展。

第三对资本市场实行大力监督。尤其是外资大量进入和退出这一投机行为。引进外资无疑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资本对本国的经济贡献率不容忽视,无论在就业率方面或是在资金筹备方面的促进作用都是相当大的。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外资的需求量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不能过度依靠外来资本。尤其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投机的外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某些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但在这么多压制经济过热政策的背后,政府部门也应该看到这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滞后作用,并且一种措施的出台会引起市场经济关系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同时也要预见到通货膨胀之后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情况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4月第二期

篇(7)

要增加交易主体的种类。主要从改变商业银行的管理入手,应该允许商业银行的分支银行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交易,同时,也可以允许一些外资银行以及如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进入外汇市场,在我国的外汇市场内引入竞争,改变传统的外汇市场的垄断现象,只有这样形成的汇率水平才会更加合理。中央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市场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对外汇交易的二级市场进行改革,对购买外汇的条件要逐渐放宽,要使二级市场尽快的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人民币的真实水平。

二、完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发展避险工具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外汇市场上可以进行即期交易的币种主要有美元、日元、港元以及欧元,我国的远期外汇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的人数较少,没有很好的流动性,这就增加了外汇风险,而且中央银行也很难进行干预,所以,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应该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完善外汇的期货和远期市场。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机构要求更加完善的交易工具,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国内的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工具还比较缺乏,尤其是远期交易手段,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外汇交易较为冷清的原因了。因此,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汇率制度,为入市者提供有力的避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而外汇远期交易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这对于完善外汇市场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

汇率政策要想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就应该有一个灵活的汇率体制与其相适应,利率体制要与汇率政策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汇率制度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僵化的利率政策不能有效的环节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由于货币的供应问题所产生的压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汇率受到经常项目的影响逐渐变小,而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作用则不断加强,所以说,汇率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市场化的利率政策的支持。

四、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渐进变化,正逐步向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同时,它也要求资本项目也应该更加开放,因为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受到汇率制度的影响。只有在一个较为健康、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资本项目的开放才有了保证,而成熟的金融市场就包括外汇市场。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资本项目促进外汇制度的不断完善,资本项目的开放不仅包括了对汇兑限制的限制,而且也包括对交易限制的放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外汇制度的改革与资本项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交叉的,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外汇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五、全面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