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3 21:3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篇(1)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篇(2)

1我国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目前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能满足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结合培养目标,改变己有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努力深化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案例教学和基地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教学、训练、组织工作来开展论文选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可以采用专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体育教学、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其从事体育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探索一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新路子。

1.2有利于充分调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尽管体育学的录取分数线己经低于其他学科,但是多数的体育实践工作者由于学习时间少和文化基础较差等原因,再加上有体育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在职体育工作人员考取普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非常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单独组织考试,在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上的考试难度比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低,而且没有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这增加了他们继续深造的信心,并为他们顺利考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在职体育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 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的学位层次和知识能力结构等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试点工作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1.4 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体育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要求上,都是按照二级学科,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试点工作,有利于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把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2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特征

2.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以体育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我国的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性学位,它分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另一种是专业学位,目前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职业为依据的,亦可称为职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体育教学领域是为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准备的;运动训练领域是为国家、省、地、市级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准备的;竞赛组织领域是为各类体育赛事的体育管理人员和组织者准备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是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备的。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以从事体育运动实践工作的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2.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

从招生对象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背景的人员,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他们是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

从培养方式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3类。核心课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即把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围绕某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点带面,纵横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从论文选题和评价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虑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毕业去向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和工作单位有定向或委培关系的继续深造学习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业以后,仍然回原工作单位,继续从事本职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和场地的安排上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中除了吸收有体育学科优秀的指导教师外,同时聘请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组成导师组。

2.3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规范的、系统的学位教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我国己开展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

首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要经过全国统一的、严格的入学考试,以保证选拔优秀的生源。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必须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统一考试,初试考试科目有外语和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符合初试考试要求的考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复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按照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大纲》,各试点单位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各单位的培养方案,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综合性体育专门人才。这种“综合性”是反映在专业学位获得所具备的素质上,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性。

最后,对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均为硕士学位。

2.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严格的培养人才质量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3对我国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与体育学普通硕士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区别是在培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中央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优秀的体育工作者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其学费的交纳、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毕业以后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消除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的顾虑,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各培养单位要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在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建立严密的制度,确保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序发展。

3.2 扩大招生宣传,做好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新设立的专业学位,考生对其了解较少。各试点单位要利用报刊、电台、广告等媒介或利用各地的教学点进行招生宣传,扩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本单位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要注意把好“入学关”,要经过联考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的、有条件的学员,保证将来学习的质量。要根据体育工作者文化基础较差等情况,探索出一套新的符合专业学位特点,既兼顾实际情况,又能保证质量的招生录取制度。

3.3 加大工作力度,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各试点单位要重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要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建立一支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的,由各相关学科和实践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4 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建立实习基地

在培养过程中,要突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把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大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体育职业为背景,以注重体育职业能力和体育职业需要紧密衔接为主要特点的高层次学位。因此,要加强体育硕士培养院校与体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密切的联系,保持和发展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体育部门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体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支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5 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积极完善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

篇(3)

通过分析学院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培养问题阐述了学院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篇(4)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双导师制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正式开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十多年来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硕士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有40个工程领域,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212所,招生人数累计17万余人。工程硕士教育目前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工程硕士生和用人单位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而培养单位则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提供者。了解他们对工程硕士教育的看法,对于我们深化对工程硕士教育现状的认识,认清工程硕士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调查的时间为2008年10月至12月,为期 2个月,针对工程硕士生的调查主要是来自某重点理工大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18 份,回收率为84%。在有效问卷中,在读工程硕士占83%,其中一、二年级学生各占50%,已毕业工程硕士占17%。生源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约占统计人数的42%,来自其他性质企业的工程硕士生约占58%。调查问卷由33道题组成,内容涉及: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即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工程硕士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压力;工程硕士教育过程的评价, 包括上课方式、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导师的指导工作等三大方面。其中一道为问答题, 其余为选择题。

       题目是“您认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发展趋势怎 16样?”。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针对培养单位的调查主要来自某重点理工大学的导师和管理人员,二者主要采用访谈法了解其对工程硕士发展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这一专业学位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一点从对工程硕士生的调查中也可得到印证,认为工程硕士阶段所学知识满足工作需要的占统计人数的19.50%,认为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占统计人数的68.64%。

篇(5)

[关键词]军事硕士;质量管理;学位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6.02.144

当前在院校专业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最热门的做法,无疑是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应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与机制,将教学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是军队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借鉴国内外高等学校一些成功的做法,笔者认为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ISO 9000族标准管理体系及其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

ISO 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下简称ISO 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通用性标准。1987年首次了世界第一套质量管理标准。其最新版本(X2000版)与以前版本相比有了全面的改进,适用于所有产品类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和服务行业等。2001版ISO 9001标准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目前,以ISO 9000族标准为基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已经在北美大陆、欧洲等地的高校得到了广泛关注,有5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通过了ISO 9000标准的认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部分海洋或海事大学按照《国际海洋公约》的要求,开始强制实施ISO 9000族标准认证。1998年年底,国家认证委员会了《教育类质量保证标准实施指南》,确定了教育服务的流程和相应要素,为我国教育机构建立教育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提供了指导。教育行业通过ISO 9000族标准认证的数目在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增长的态势。

2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想

2.1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容

依据ISO 9000标准,结合军队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架。该体系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

(1)决策系统。由院校领导及机关组成决策机构,确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重大问题,编制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统一人才培养的标准等。

(2)文件系统。主要包括:纲领性指导文件;程序文件(各类管理文件);方案措施性文件;记录性文件(质量记录)。

(3)运作系统。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个环节,主要由学校领导、训练部、各系教学管理机构以及教研室、学员队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军事专业硕士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4)评估系统。制定院系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专业评估方案、课程评估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方案以及教材评估方案等。

(5)信息与反馈系统。该系统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生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军硕专业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学员学习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毕业生质量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几个环节: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反馈。

2.2构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质量保证体系的步骤

一是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总结分析等方式,全面、系统、科学地调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现状,查明院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军队相关法规、政策,结合院校办学实际及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提供系统诊断报告,制定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二是建立ISO 9000标准执行机构,确定院校内部机构、职责、权限和资源配置,借鉴“科层管理理论”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专业中去。三是分步骤、有计划地对贯彻体系标准的小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员和教辅人员进行ISO 9000标准培训,为编制文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将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用文件的形式明确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方法及措施等。五是在运行过程中验证各类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正确性。根据教育规律以及院校实际不断进行合理的修订与调整。

2.3实施新型军事硕士人才质量保证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不生搬硬套ISO 9000标准,将该标准的要求与院校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建立具有本院校特色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应理顺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打破“部门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学员个性发展,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四是要处理好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与本科教学评估的关系。要将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将本科评估作为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测评的乎段,并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对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是提高军事专业硕士质量、提高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水平、保证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促进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事关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生存与发展。

3.1确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是质量性原则。“质量”是一个多维指初;不仅要考虑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导师水平、生源素质、科研水平等,同时还要考虑评估时是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评估制度,包括质量保证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等。

二是特色性原则。通常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往往注重把一些外在的、可量化的东西列进指标,而把一些内在的、不可计量的因素排斥在指标之外,而这些因素却往往更能表征事物的本质。制定评估指标时,应注意考虑一些特色的内容。

三是科学导向性原则。坚持科学导向性原则,首先是指标体系要正确体现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具有反映教育规律,特别是军事教育规律的正确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导向性是衡量科学性的重要标志,能够促使院校教育发展在宏观方向的性质上、在宏观方向的结构上、在微观方向的素质质量上,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其次是指标系统层次和分化要符合逻辑。

3.2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3.2.1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涉及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方式等。因此,课程评估体系的二级指标应设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五个指标。对应每个二级指标,每项都规定相应的内涵和要求,按照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量化标准区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较差”五个等级。同样,对于三级指标,每项也都进行相应的规定。

第一项教材,占课程整个评估分值的25 %,由三级指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系统性5个要素组成。

第二项教学大纲,占课程整个评估分值的15%,教学大纲是教员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地位、作用、目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的广度、深度,课时分配,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进行研究分析。依据课程设计理论中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大纲的格式结构、目的确定、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时间分配等进行具体规定,形成对教学大纲的评估标准。

第三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占课程整个评估分值的25%,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系统性与岗位的针对性、一致性(是否与人才培养日标相一致),课程适应程度等指标要求。评价的要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军事斗争准备,贴近部队训练实践,容量适宜重点突出,把握前沿内容新颖。

3.2.2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建设一支稳定的有较高水平的,致力于课程教学的教员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此,要把教员队伍结构,思想表现,教学、科研水平,学术梯队纳入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范围。导师队伍建设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队伍结构(学术梯队)、学术地位、思想表现、科研水平等。

队伍结构的三级指标主要包括导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高职人数、副高职人数;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导师队伍学历结构、导师队伍任职结构,在总部、军区机关或作战部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人数及代职人数。

3.2.3论文研究能力

该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二级指标即论文的五个方面,每个指标所反映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如立项选题指标主要是考察论文是否选题得当、前景如何;研究方案则反映学位论文的实现内容、目标以及研究方法是否正确;论据及结论则反映的是所获得的数据是否可靠,能否得出正确结论;论文写作则考察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学术成果则反映的是学位论文的价值,这也是学位论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其指标也各不相同,对此,应着眼培养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后仍不满足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审定、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篇(7)

关键词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 校企联合 双导师制 培养

随着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aster of Project Management,简称MPM)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MPM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越来越多地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来支持和帮助MPM教育事业,而企业对高校培养MPM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MPM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摆在高校和企业尤其是高校面前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青岛大学近五年来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实践,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

1 校企联合培养MPM的必要性

1.1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MPM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MPM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指向性,即面向企业或工程部门培养MPM。校企联合培养MPM,可以整合企业在工程实践、学校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保证为MPM培养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这从原则上规定了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1.2 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对高等学校来说,通过和企业联合培养MPM,既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科研经费紧缺、科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对合作企业来说,通过与高等学校合作,既可以提升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缓解企业高层次工程和项目管理人才紧缺的难题,又可以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问题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MPM,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校和企双方共赢。

1.3 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提高的培养质量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学员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有的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开题、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学员上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则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学员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从而保证MPM的培养质量。

1.4 校企联合培养是各国培养工程硕士的普遍经验

包括MPM在内的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符合企业及工程部门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20世纪后半期,由于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程活动的涉及面拓宽,复杂性与日俱增,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不断涌现,经济竞争使企业对实用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回归工程”,在高等教育中找回工程的灵魂,这样面向工程实践的工程教育在这些国家纷纷展开。至今,这些国家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型硕士。

2 我校在校企联合培养MPM方面的实践

青岛大学于2007年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当年即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连续招收5届MPM研究生,合计招生394名,已有146名学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目前在读的MPM研究生248名。在近五年的MPM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按照教指委、项目管理协作组等的相关要求,在MPM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校企联合培养MPM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1 将校企联合培养、学位论文“双导师制”列入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MPM的培养质量,我们在2007年制定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就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MPM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MPM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即MPM学员的学位论文由一名学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以求通过校企联合发挥校企外导师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人才。

2.2 招生、录取、培养计划等环节吸收企业意见

在每年招生之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走访意向企业,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有时应企业的要求,参与企业生源初选。招生录取工作中,对企业推荐的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论文研究阶段,要求学员的论文选题一定要来自企业的实践,要有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选题要获得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认可。

2.3 校企携手做好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注重与企业合作,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如果一个企业学员较多且独立开班,一般由企业指定一位有责任心的员工(一般为企业负责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或员工)担任班主任,负责的日常教学管理,学校派一位教师予以配合;如果一个企业学员不是很多,则由企业指定一位有责任心的学员担任联系人或班干部,由其负责所在企业学员的与企业、学校的联系,并参与日常教学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学员、企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也便于搞好教学环节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