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管理学论文

信息管理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1 08:27: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管理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管理学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学位;方案

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宁夏中卫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王钇(1972-),男,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9-02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大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建设方案。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00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截至2012年7月已经毕业9届学生近400人。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重基础、宽口径、讲实用,重视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的学习,将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并重,教学过程中强调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辅助决策与优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单位领导分析所处环境、确定目标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在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和考研情况看,每年就业率基本维持在89%左右,考研率在30%左右,而且考研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该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拟申请从2013年起将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位由过去授予的管理学学位改为工学学位。

二、学位变更的必要性

1.对学位点建设具有支持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目前已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上述一级和二级学科点下有相应的硕士专业或方向,并且该硕士点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因此,为突出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对上述学位点的建设将发挥更有力的支持作用。

2.对学生就业及发展有帮助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面向发电、输电和配电等一体化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正开始应用并逐步完善。许多企业正在推广和实施全企业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在如此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工学学科人才。当前,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多,使得用人单位更多地是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具备特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看待,拥有特定的技能是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个较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将明确体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科技术背景,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技术岗位职称评定也要求有工学学位,取得工学学位有利于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获得相应的职称和岗位。

3.有助于学生考研及海外深造

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在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时也特别要求应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如取得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外知名大学读研的机会将会更多。

4.向国内部分高校看齐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需要,当今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位由管理学向工学方向发展。如已经确认该专业授予工学学位的部分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管理工程系)等高校。

三、学位变更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

按照国家教委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相关文件规定: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基本上985、211高校都逐步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基本合理

秉承华北电力大学“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团队协作精神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系统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强化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及创造力为出发点,科学设置专业培养体系,重视专业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教材建设,把“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摸索专业培养思路,总结办学经验,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使其具有特殊性,也更趋于科学、合理和规范。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将从多个方面改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改进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追逐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紧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面向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既懂管理理论又精通信息技术(IT)的电力及其他行业的复合型工学专门人才;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拓宽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化;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具有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背景的专业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五、应对学位变更的专业建设策略

为了实现学位转型后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拟定了三个主线:即复合型课程主线、技能型课程主线和电力特色主线。按照这些主线,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突出课程建设特色

(1)拓宽基础课程。一般说来,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在整个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课基础之上。按照整体的要求,计划将和信息管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技术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管理运筹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按照其重要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2)类C语言的应用贯穿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的自始至终。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条主线。按照社会的需求,在技术上以网络技术和编程语言为主线,贯穿了类C语言系列课程以及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到课程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逻辑关系。主干专业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规划如图2所示。

(3)突出电力特色课程。设立电力特色的课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学科优势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习电力市场中信息理论的最新发展应用。它体现了电力系统中信息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专业特色。设立电力特色课程不仅可以推动教学,也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在电力系统中的就业。

(4)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技术类课程和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将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这些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左右,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阶段,规定其论文必须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现,在设计中必须体现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这一措施有力地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毕业设计的阶段综合运用专业课程学习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强化教学特色

(1)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在办学实践中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共性,作为个体,又千差万别,存在特殊性(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信息经济时代,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要继续倡导“重实践、重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理念,继续保持并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提倡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较早地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所、管理工程网络实验室硬件条件一流,实验室安装了Delphi、SQL Server2000、Visual Foxro、java、.net、VB、Microsoft Project2003、P3等应用软件,安排专门课程学时,组织学生上机操作,使学生能学习软件应用技术,由此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将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教研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软件开发和综合应用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要求在毕业前的14周时间内完成,主要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软件开发、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与毕业论文不同的是加大和突出了软件开发的工作,旨在培养学生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能。通过毕业设计能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学生助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老师应该吸纳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解决在科技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魅力。由于专业特点,本专业应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课程教师积极学习、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期学校组织对教师进行前沿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技术引入课堂,及时更新教学课件等电子教学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5)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运用。近年来,无线移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且互联网、校园网络也日益成熟和稳定,如何利用这些最新的技术和相关的网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容许学生参与的网络教学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是贯彻复合型专业的办学理念和“T”型知识结构培养的重要举措。

(6)专题讲座与报告。将定期邀请校内外信息管理行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热点问题讨论会,研讨信息管理方向前沿理论和学术动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

篇(2)

的确,相比金融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资深老牌专业,1998年才在国内大学正式设立的信管专业俨然是个面目模糊、刚刚起步的青年。这也成了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它持怀疑态度的原因:在一个才设立不到20年的专业里能学到什么知识?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吗?事实上,如果了解这个专业成立的相关背景和学科优势,相信这些谜团自然就能解开了。

机遇:信息时代应运而生,未来企业的“香饽饽”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由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学专业合并的信管专业由此诞生。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类院系,因此,手里拿着管理学学位证的信管专业毕业生们不是仅仅只会埋头敲程序的“码农”,而是“比搞技术的懂管理,比搞管理的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和马钱德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一样,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对于如今的金融企业来说,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有效利用,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砝码,而与之对应的信管人才正是社会的亟缺人才。

不同于简单的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管理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对于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来说,信息系统规划能力必不可少,单纯的计算机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胜任。互联网行业“大牛”、百度CEO李彦宏就是北京大学信管专业出身的。

就读体验:文理双修,技能加身

为了达到这样的高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可谓是文理双修,涉猎广泛。在本科期间,学生需要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学、数学建模等数理基础课程,并通过C++、C语言、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来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然后学习经济管理学和数据库应用开发、网站设计与经营、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系统仿真等课程,逐步掌握信息系统与资源开发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其中,信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有空间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前沿等。

所以,对信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敲得了动辄上百行的代码,也要能把数百年内不同门类的管理学理论倒背如流,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每到期末考试,“计科狗”熬夜苦编程序,“汉语妹”狂啃课本的时候,信管专业的同学早就习惯了游走在机房和图书馆之间那种“无缝切换”的日子,苦中作乐时还美其名曰“文理并重换换脑子,复习起来效率更高”。

考试周不好熬,可经过了这日积月累的修炼,当你不经意地拿出自己编的游戏软件或自主开发的简易APP接受同在管理学院的文科生的崇拜时;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写论文头痛,你却因为有日常的文科知识积累而写起论文来游刃有余时,会觉得不枉平日里受的罪。

虽然信管专业学科覆盖范围很广,但是大家可以放心,因为课程难度相对不大,信管专业相比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课业压力并不算很重,能自主规划的课余时间也算宽裕。同时,因为学科的广泛性,信管专业的同学相较于文法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转专业或跨专业考研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就业选择:择一而精,培养核心竞争力

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可以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IT行业、工商企业或金融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可能有人会觉得,信管专业同其他交叉学科专业一样是“万金油”,但就专业老师和优秀学长学姐的一贯经验来看,就读于交叉学科专业意味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大学四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尽早分析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然后有意识地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业技能。可以利用平常的空闲时间练习写数据分析报告,设计完整的数据库分析系统或网站,构建一个简易的搜索引擎,用编程语言尝试开发软件……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才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如果你精通一种主流的编程开发语言和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且参加过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毕业后就可以从事企业的管理软件开发工作。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熟悉就是你的竞争优势。如果你的编程能力较弱,则可以着重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争取拿到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权威证书,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那么你不管是应聘互联网企业的系统维护或是销售管理等相关岗位时,就会更有竞争力。

当然,如果你既是专业素质超高的“技术控”,又是精通经济、市场、财务知识的全才,那么ERP、SAP专家顾问、CIO等高精职业自然向你敞开大门。

高校看台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信息管理学科教学与研究基地,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学校通过聘请外籍专家、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等途径,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近年来,每年均有部分信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赴欧美著名高校留学和新加坡等国家就业。

篇(3)

本次国际研讨会会期两天,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承办,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编辑学会、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协办。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徐丽芳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中致欢迎辞;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主任谢尔曼・拉斯金教授与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胡伟分别致辞并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

开幕式之后至10月23日上午,本次研讨会举行大会主题报告。报告人分别为美国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编辑总监马克・弗雷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方卿教授,美国EBSCO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公丕俭,企鹅兰登书屋内容应用和数字流程开发部高级经理凯茜・桑德勒,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张志强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图书信息与档案学研究所教授邱炯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周荣庭教授,美国佩斯大学兼职教授克里斯汀・福特,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弘,同方知网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张宏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传媒与数理学院院长陈少志教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数字出版中心总监郑立新,美国佩斯大学兼职教授练小川,睿泰集团技术总监、数字出版业务群总经理、江苏云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进,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田丽,台湾南华大学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副教授黄昱凯,广西英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涛,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林春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教授朱静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李武副教授,北京斯麦尔(XML)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铁男。

篇(4)

>> 2008―2013年《档案法》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近30年我国综合档案馆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河南省档案学作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复式教学研究: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2002年~2011年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2004―2013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艺术体操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2005年~2015年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近年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4-2008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论文与引文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统计分析 1985~2007年我国国际竞争力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期印10万以上期刊的统计分析 档案法操作性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定量分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邓涛.解读《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之一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档案,2011(8):31-32.

[5]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7-98.

[6]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91-195.

篇(5)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酒店旅游)的办学特点,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是一所具有酒店与旅游行业特色的独立学院,所设专业均围绕酒店、旅游行业而建设,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行业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具有酒店旅游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凸现。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系统地思考本专业教学体系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一系列专业创新改革,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素质。本文浅谈一下对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点认识。

一、确立科学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学院填补了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校的空缺。独立学院要培养的本科人才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比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要比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服务社会。[1]

因此,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院在制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时,借鉴国内大学以及兄弟独立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以提高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学院办学经验与酒店和旅游特色,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思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致力于建立适应我国酒店旅游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修改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体现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目前,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一般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4个层次。其中主要课程包括了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管理学等16门课程,核心课程是本专业本质特征的体现,它是由主要课程中选出的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组成。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在主要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增强学生的行业背景,更好地为酒店、旅游信息化领域服务。

根据社会需要和技术的进步,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创建能够满足动态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的获取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使其在毕业时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学分制的管理、加大选修课比例、每学期邀请专业人士和酒店旅游行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加大实验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等,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完善学校的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融入到专业的教学中,聘请兄弟院校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首先确定必修课程,其它课程则根据专业拓展的方向不同进行分类,完成必修课程的学生,可从分类课程中选择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学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我院培养服务性行业信息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针对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应以理论培养体系为基础,结合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同理论培养体系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根据理论培养体系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课程设计、行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部分[2],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按照课程设计、行业实践、综合实践的顺序安排实践环节,逐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需要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是建立软硬件配置合理的校内实验室;二是积极与酒店、旅行社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行业的动态以及相关流程,另外,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锻炼学生动手能力。[3]

四、加强师资建设,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为了保证酒店旅游行业信息管理人才的质量,必须加强师资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像酒店、旅游这类服务性的行业同样受到了冲击,所以必须加大行业的信息化,也就使得我院旅游酒店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变革。面对变革,教师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投入到酒店和旅行社中去了解行业和业务流程,捕捉行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从而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需求的改变;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学科的前沿研究、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并将所获得的内容填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获得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从而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再次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努力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4]此外,专业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同时加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促使教师将学科进行交叉,从而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联系紧密,所以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因此,为了保持长久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专业改革制度。不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要认真探索恰当的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标准,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酒店旅游)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对独立学院而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的实践动手积极性,不断鼓励教师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努力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酒店旅游)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建国,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74-77.

篇(6)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篇(7)

论文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1]。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理工科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清华大学;综合类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如北京大学;财经类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如东北财经大学。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认识的偏差。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信管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状。经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信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介于“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之间,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满意率不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高校课程体系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学生普遍觉得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为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3]

3.教师队伍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4]

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结果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四、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信管专业的学生,使之能学有所长,是学术界应该引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思考。

1.创建信管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5]

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管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拼凑,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6]。另外,各高校可以考虑把四年制的信管专业改为五年制,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全面,学生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多些,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建设优化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通过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各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应注意适当引进一些已经在社会上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要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5]

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并且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我国信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信管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各高校的信管专业都处于探索中。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董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