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主探究论文

自主探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3 18:42: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主探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主探究论文

篇(1)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和思想认知的特点,对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并用“可能”、“也许”等提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已成了他们的专利品,殊不知在这简单的三个字中,蕴藏的却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探索真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切入,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循循善诱的语言,提出能引爆学生质疑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场或一个思维环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质疑中不断得到提升。如教学小学数学“角”这节内容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疑,巧妙提问中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的探索过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找角。(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其次,摸角并感知角。(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好吗?)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概念。(学生谈发现后,多媒体显示: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是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主动发现,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重视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评价是高效课堂的诊断所与加油站。课堂教学中展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教师若能适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虚伪,不造作,真诚以待,及时的给以鼓励,往往能够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诸如:语言方面:“正确,好!请坐下。”“这是一个有创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体态和动作方面主要有:“微笑”,“耐心听学生发言,并用点头表示肯定”,为“学生鼓掌”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增进了师生感情,在鼓励中促进了学生积极动脑,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构建的过程,享受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让学生自我设计作业,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篇(2)

1诵读吟咏,感悟文本。诵读吟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诵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方式。充满情感的诵读,犹如一首动听的歌曲,飘入耳中留于心田,永生难忘,放飞了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优美的文字,体味作者的心声,感悟文本闪烁的思想。如:学习《游园不值》一课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游园未遂的原因,观赏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课件出示动画,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子,诗人站在柴门轻轻地敲门,着急地来回踱步,可是那扇柴门久久未能打开。使人一抬头看到院子里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以动人的画面吸引学生。此时教师让学生随着音乐诵读,学生会在诵读中感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两句诗,要读得语速平缓,以柔声为最美;后两句语速要轻快、上扬,以洪亮又不失稳健的声音为最妙。反复诵读吟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暗示着有生命活力的东西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吟咏诵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自主探究,升华情感。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要很好地引领,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有层次地进行剖析和点拨,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词想象,很好地体会丑小鸭“被欺负”的情景,教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丑小鸭被欺负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丑小鸭当时的心情如何?小组汇报。学生说:“咬、啄、讨厌是描写丑小鸭被欺负的。”一个学生补充:“孤单、钻出、离开也是描写丑小鸭被欺负的词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及时表扬他们很会找关键词:“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们也咬它,公鸡也啄它,养鸭姑娘也讨厌她,这时为什么呢?请大家看图。”学生说图意,沟通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画面:“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在空中翩翩起舞,丑小鸭看到了,它会怎么想?它想:如果我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那该多漂亮啊!”文中用“又惊奇,又羡慕”这些词语表达了丑小鸭的羡慕之情。用羡慕的语气读这一段,学生摇头晃脑、如醉如痴,尽兴品读。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与路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1、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国情和战略需求。实践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当前,我国产业技术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同时,在某些战略性产业和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实现技术自主,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

2、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全球环境下,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入世”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将出现三种变化趋势:一是国外资本在华投资更倾向于控股或设立独资企业;二是逐步从资本垄断转向技术垄断,高技术引进将会出现新的困难;三是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成为远比技术、资本以及自然要素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近年来,外国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合资而要独资,或者控股,目的是把核心技术留住。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从一个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看,自主创新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和实现目标之后,企业一般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组合创新的结果,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有四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一,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二,所不同的是其引进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从企业自主创新的理念来看,组合创新模式实质上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技术引进或者国内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第二种是以技术引进或国内技术合作为基础,通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这种分类方式为我们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提供了组合性的思路。

三、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业,依托产品创新平台,实施自主研发。对于大的集团公司,可以选择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和承担其主营业务的核心子公司作为载体,组织整个集团公司的力量支持其实现自主创新。对于一般性技术或配套性的技术可以采取其他创新模式。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防止创新成果被复制和模仿。研发成果的产出只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并不表明企业自主创新已经实现,自主创新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依靠市场来判别,因此自主研发成果产出后,企业应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要及时地依托技术和产品平台,开发和形成“产品族”,满足不同市场客户的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确实不宜转化的研发成果,可以采取技术转让或作价入股与其他投资主体兴办外部企业方式向外部转移,以增加技术收入,防止成果流失或被无形损耗。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企业主导下,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是自主创新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体现出的整体功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核心技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建立在经验性知识的长期积累之上,通过组织内部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更重要的是加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在内部研发基础上,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丰富知识库,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研究开发链,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现有的知识基础,它决定了技术学习的基础和技术的努力方向;第二,努力的程度,它决定了知识学习的效果,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存量,改变知识基础又取决于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因此努力的程度对于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实施产权激励、创新收益分成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凝聚和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实施自主创新。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国家应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市场、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以及外交环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篇(4)

一、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和学生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丰富学习形式,积极举办第二课堂

篇(5)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作用

一、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二、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者。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研究活动。

3、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活动的资源也是多渠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需要多方面搜集活动资源,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这些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进行预先的资源特点方面的介绍。以防止因组织不当而浪费时间,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三、指导者的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

篇(6)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推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增强地理教学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方法指导,激发兴趣。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应重视方法指导。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自主探究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收集资料,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实验的形式进行推理演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问,自己思考,自己查阅,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地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在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施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答案,而应该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活动,切不可搞成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答辩、讨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即可。

二、自主活动,精心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使活动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教师除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之外,一定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活动,深入研究。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地理”,动脑“想地理”,使他们感知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地理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调查黄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时,组织学生多次走访,了解黄河沿岸工厂及生活污水排放的情况,亲自取样检测河水水质,并请有关专家指导,同时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并做大量记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活动中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可通过以下步骤实施:(1)选题。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刚开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课题,也可启发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2)指导。对选中课题的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怎样记录,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资料,怎样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3)活动。每个课题组大致由十人组成,由一个小组长带领,根据小组成员能力、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如:负责搞观测、调查、访问的,负责整理、分析资料的,负责执笔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负责把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的,小组长必须对每一次活动进行详细记录,最后装订成册。(4)成果汇报。每个课题组参加本班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在会上,课题组还要接受教师的提问,最后由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奖励。

三、评价反馈,总结升华。

评价反馈的目的是:学会提炼规律,学会总结升华。要善于对地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认真扫除思维障碍,精心总结解题规律,从而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切实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高。

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可以调查报告、模型、论文等形式呈现,所以学习评价只有基于多种观点、多种形式,才有可能使评价更趋完善。尽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所涉及的事物和知识绝大多数是已知的,但学生还要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得新知识。所以他们要去观测、要去制作、要去调查、要去访问、要自己寻找并发现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智慧、增长才干,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对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估不仅是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也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应该综合考虑“认识策略”、“综合水平”等因素。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写出活动总结报告。让学生针对活动中取得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对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活动的经验成果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升华到新的知识层面去认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和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除了书面练习的形式外,教师还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美好的大自然和广阔的社会,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鼓励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9(2).

[2]许贺.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6.

篇(7)

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倡导的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师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合作、对话、探究等教学理念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还强调研究性学习要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文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和语言环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贴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应树立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能力。此外,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最终提升了自身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

3.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使高中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具体做法如下:

(1)张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对话,领悟文本内涵

语文课文的作者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都和学生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做到知其人、论其世。这样通过与作家、作品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的再造想象和自身的理解能力,对文本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文本、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

(2)语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进行创造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贵在创新,而语文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放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创新能力。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积累的语文知识,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以及文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创造性解读,在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产生共鸣、同悟人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使学生的理解文本的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

①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的见解撰写成文。高中学生有能力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最好有一定文采。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和表达论述能力,以提高其探究学习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②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方向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拓展研究方法,在布置专题作业时,要对每一个专题做详细说明,比如对专题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和需要查找的资料等做出初步的解题释疑,以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目标明确,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及撰写论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③语文知识梳理规律化。梳理复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并记忆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也不乏语文学习的研究性。如学生在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知识时,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是语文诗词阅读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词的基本分类及其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找出其中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举一反三、对语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效率。(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