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05:54: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形式政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针对师资缺乏的状况,可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四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供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挂职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要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三是加强科研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在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现状 因素 对策
目前,在市鼍赫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①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
1.1就业期望值较高
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精英人才,是天之骄子,因此,这种社会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认为与社会青年相比,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其就业期望值很高。
1.2存在自卑心理
虽然与社会青年相比,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深受打击,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不顺,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②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大学生缺乏就业的信心,就业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3具有从众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未能认真考虑自己的就业需求、就业方向以及适应能力,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就业方向,从而给自己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4具有焦虑心理
应聘是就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应聘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没有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在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焦虑心理。③另外,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参加招聘会、投简历,并且看到其他已经顺利签约的同学,从而产生焦虑感。
1.5具有攀比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例如,比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如果感觉自己找的工作没有其他同学好,就会放弃自己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1.6具有依赖心理
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待在家里,让父母帮忙找工作,希望父母能够花钱、托关系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让父母帮自己投简历找工作,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2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2.1就业形势严峻
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供需之间的矛盾致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2.2就业观念不合理
虽然在原则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从而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⑤在家庭方面,许多父母可能会以工作稳定、工作地点以及薪资情况等来要求大学生选择工作,在社会方面,受到拜金主义、人情关系等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过度重视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等,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2.3缺乏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
目前,由于受到户口指标、跨区域就业等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⑥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来突破以往政策的限制,但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程度和贯彻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2.4自我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以往的精英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教育,而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沦为普通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转变,盲目高估自己的身价,过高期待就业条件,没有正确定位就业方向,从而影响到自己的顺利就业和长远发展。
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
3.1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国家应该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⑦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政府应该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大力支持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以缓解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另外,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3.2积极改革高校专业结构
就业形势与高校专业设置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合理O置专业,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考虑就业形势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职业,以实现自我的长远发展。实践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以确保顺利就业。
3.4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⑨同时,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实现灵活就业。
4总结
关键词: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6]付珍妮、李秉成,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8):28-30。
水利工程论文3400字(一):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水利档案是水利活动的原始记录,是水利事业的宝贵财富。做好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的目的就是全面实现其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分析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7-0294-02
水利档案记载了水利的发展历程,记录着历代水利人治水的成功与失败。水利档案将历来的治水经验呈现给人们,避免了后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中走弯路。新世纪以来,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水利发展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水利工作要突破旧格局,水利档案工作也要注重开发利用,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1我国水利档案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馆际关系不协调
利各单位档案馆归各单位领导。由于地域的限制,加以技术、经费等原因的制约,馆际间各自为战,虽然偶有培训,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档案信息交流系统平台,培训时间短,问题交流少,培训结束后,大家的联系减少甚至不联系,这对馆际间业务工作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馆际间合作主要依靠学术交流、业务指导,但由于资金、地域等的限制,到外省市和兄弟县水利档案馆学习的机会也各有差异。地区发展迅速、单位效益好的,就可以多去考察、学习,拓宽眼界,而条件不够的,则机会较少甚至没有,造成水利档案馆向两极发展。
1.2档案机构设置不健全
按档案法规定,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可以设立专门机构,也可以设专职档案人员。有些机构虽规模大,内部也设立了很多机构,但也只是在将档案员设在办公室内;有的单位将档案室设在办公室内,并不单独成立档案室。有的水利档案为图方便在各处室自行保管,没有集中交归档案室,造成利用时无从查询。
1.3服务方式单一
水利档案的服务方式一直以“你来我查”的馆内服务为主。信息的提供也以內部为主,虽然编目检索等基础工作做得不少,但却没有与利用有机结合,功能性较差,使用范围窄。群众对水利档案馆内资源了解的少,有时查询资料与档案储存信息内容不符,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文档资料。在编研工作上没有突出地位,档案部门的信息仍存在分散、缺少系统整理的问题。对水利档案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的信息产品极其少,没有将水利档案转变为书本图册等形式向社会传播,也没有较多地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主动传递档案信息。
1.4水利档案信息建设不够完善
对于一些专业的软件,如水质监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不能同步进行,系统上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子档案概念的建立是比较模糊的,更强调的是纸质档案的建立,这使得整个档案信息建设处在一个失衡的状态。另外,水利档案的储存与信息不够集中、基础工作做的不扎实。水利档案平时无人管理,用时到处翻找的状况严重,无法进行系统的编研工作,尤其是一些重要技术资料可能流失在个人手中,使用时查无下落,严重影响了技术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档案的积累和水利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对水利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1.5馆藏工作不合理
在馆藏工作中有着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库藏结构不合理,偏宏观,反映一般性工作较多,而微观的、专业性的档案太少;反映上级机关活动、指示性、方针政策性的档案多,反映下级机关单位活动的档案偏少;纸质档案偏多,其他载体的档案偏少,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二是库藏档案文件清理有待优化,同一全宗内的重复文件保存情况偏多;保存价值低或已经失去保存价值的,或经鉴定需要销毁的文件仍存在。三是完整性不够,某些全宗内的档案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收集齐全。
2完善我国水利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2.1水利档案馆与社会之间要实现双向参与
水利单位是服务单位,其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功能,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该与社会互动起来,实现双向参与。水利档案馆资源丰富,是社会人士了解水利信息的最佳场所。水里档案馆还具有服务教育功能,全球变暖、沙尘雾霾天气等恶劣环境越加严重,急切要求人们增强保护环境意识,节约水资源,注重水土保持。让人们走进水利档案馆了解水利,了解水,鼓励青少年学习水利知识,为祖国未来的水利建设打造坚实基础。
2.2促进水利档案管理机构高效化
实现管理机构的高效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档案。整个水利档案系统,在服从党的方针路线,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的前提下,建立水利档案事业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各省、市、地、县所属的档案部门确定具体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水利部门的具体目标通过制定具体计划进行落实,最后落实到水利档案工作人员。任务明确后,还必须使整个系统的每个单元明晰自己的职责,即建立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开创水利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2.3应用现代技术提高开发利用水利档案技能
可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将馆藏慨况、档案管理情况等信息放到互联网上,当然网上档案数据库和网上利用者的查阅都需要档案工作人员的适当的管理工作。缩微技术的发展为水利档案的保存提供了很大便利。档案室可以利用缩微设备将收藏的重要档案的影像摄入缩微胶卷。如果是特超缩微的话可以缩小到成千上万倍。经过这种技术处理的档案,其体积小、成本低、携带方便、查阅快捷,同时保存期长,既可以解决档案体积不断膨胀带来的难题,又能使档案从保管、整理、编目为主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近年来,缩微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将水利档案缩微胶卷和计算机相结合,使得档案的存贮、检索、还原复制等更加方便。以缩微胶卷代替原件提供利用,减少了对原件的磨损,增加了原件的保存寿命。
2.4水利档案实现全面计算机管理
信息系统的健全也是高效化所必不可少的。水利档案部门的信息不够健全,相对来说,纵向的信息系统全面,而横向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由于保密、不外借等原因,水利档案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有关部门之间很少往来甚至不来往。信息的不流通,阻碍了档案人员的思维与创新,对工作效率有不小的影响。只有健全信息系统,增加纵向和横向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建立馆际之间、省际间的相关档案与档案工作情况的发展,及时对所掌握的信息加工、整理,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查考凭证。
2.5实现管理方法科学化
水利档案管理方法科学化,就是不能只简单的进行宣传教育,而是要将法治运用到管理中,综合运用经济、宣传教育等方法。我国水利档案工作中,虽然制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但却多数流于形式,比较薄弱。水利档案工作的组织形式以及信息等的沟通都需要法律条文来固定。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制定和贯彻以档案法为中心的一系列法规、法令、条例、章程等来实施管理。只有加强法制,水利档案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自动发挥职能,保持整個系统的稳定,从而促进水利档案的发展。
2.6提高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
福利待遇不是工资待遇,是保障一个单位工作人员各项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社会组织要为本单位职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而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完善的福利制度,不但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员工对于本单位的归属感,体现人文建设,形成良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制定档案工作奖励制度,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定奖励等级,对档案管理岗位进行分级,施行岗位晋升制度,并对不同等级的岗位设置相应等级的福利待遇,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来调动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结束语
总之,水利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工作。目前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利用仅仅在初期水平,没有发挥其最大价值。水利档案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所突破,水利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对整个社会体系建设都有利。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到档案的日常管理之中,借此来完善档案的管理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要从这些方面将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做好,让水利档案的能够科学化和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也能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服务。
水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工作的策略论文
摘要:水利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水利工程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为其控制和调配功能的有效发挥建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工作策略进行了一定的论述,有助于促进维修养护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7-0144-01
1前言
随着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结合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措施,进而对整个维修养护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实施效果。
2组织实施
将编制好的项目管理实施方案上报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只有通过审批后才能进一步组织实施。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项目的招标、合同签订以及施工等工作。由于整个项目的监督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仅仅依靠管理人员难以做到全面监管,这就需要与监理和质量监督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根据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对养护施工的管理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并将其有效的运用于项目管理工作中。此外,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还要对养护效果进行实时检查,了解项目的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要立即予以制止,并督促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直至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各项维修养护工作。
3资料整编
资料作为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其能够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料支持,资料整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资料整编的总要求
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资料整编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涉及到项目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项目提出、筹备、勘探、设计、施工、完工以及运行等全过程都需要进行资料的整理汇总,进而能够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有效记录,为后续维修养护工作的进行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3.2资料整理遵循的四项准则
(1)及时性,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资料需要随着工程的进度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涉及到工程的全过程,同时,还要与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同步。
(2)真实性,所整理的资料必须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的施工情况,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有合格证和相应的检测报告,严禁伪造技术资料。
(3)准确性,为了确保整个维修养护施工质量,其中所涉及的资料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填写,并且其中的关键内容要详细具体,表达准确,负责整理资料的人员和审核人员需要签字确认。
(4)完整性,维修养护工程资料需要保持完整,严格按照资料整理的流程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且还要做好存储保管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
3.3过程资料收集
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管理工作,需要重视过程的资料收集工作,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以下几项要求进行。
(1)所收集整理的资料,要符合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并且所采用的竣工图纸和资料编制要能够满足资料的收集要求。
(2)技术资料作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客观真实地记录,其也是判定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3)维修养护工作的照片、录音以及影像等重要资料,需要按照其种类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了便于查找参考,还需要附以一定的文字或语音说明。
(4)由于技术资料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保存,需要采用碳素墨水或者黑笔书写,并且严禁采用复写和复印件。
3.4竣工资料收集
竣工资料是对整个维修养护工程的全面反映,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其中包含大量的数据资料,例如,竣工报告、竣工会议记录以及验收签订书等,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进行全过程的收集整理,并进行及时的归档保存,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4组织验收
通常来说,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项目验收,需要进行三级验收,即县级初验、市级复核以及省级抽验等,只有前一步验收合格才能继续进行后续的验收工作。市级复核是在县级初验合格的基础上,由水利和财政部门联合进行,确保其严格按照省级批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施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通过,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直至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5结语
关键词:博弈论 政府 社会组织 互动合作
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把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兴起看作是人类公民社会的重大发展。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方面,出现了对抗关系或零和博弈关系的观点,萨拉蒙教授对这些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重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关系的研究。我国很多学者倾向于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各种关系模式的研究。而社会组织是近年来被我国广为使用的一个新范畴,各种关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文献出现。但是,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较少。因此,在转型期,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研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对推进公民社会发展和政府创新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博弈论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对社会组织的界定
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NGO(非营利组织)等,泛指在一个社会里由各个不同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的各种组织形式及网络形态(王名,2010)。其在社会体系中主要致力于社会治理,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二)博弈论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开始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服务的替代性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开始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社会管理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就运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发展。
1.博弈论的基本内涵。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高鸿业,2007),是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它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即参与人可选择的策略和行动空间,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参与人、策略集和效用构成了一个基本博弈(刘烨,2006)。
2.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博弈模型的运用。
政府与社会组织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两个参与主体:A、B,其中A为政府,B为社会组织;每个参与主体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不合作与合作;作为博弈结局,每一个参与主体都会得到各自的收益,其收益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分析。图1表示静态博弈下A、B的收益矩阵,A1、A2是A可选择的两种策略,B1、B2是B可选择的两种策略,图1中的每一个格表示对应于A、B的一个策略组合的收益组合,每格中的第一个数表示A的收益,第二个数表示B的收益。由此可得:
当B选择合作策略时,A若选择合作策略,可得到10;A若选择不合作策略,可得12;B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12>10)。当B选择不合作策略时,A肯定还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8>6)。因此,不合作策略就是A的占优策略。同理可得出B参与者的占优策略也是不合作策略。由此得出,博弈的结局是在(不合作,不合作)这一对策略组合下达到所谓的占优策略均衡。但是,政府与社会组织这种在理性的不合作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却导致了整个社会而言最坏的结果,陷入了一次性博弈的困境。
在一次性博弈中,博弈双方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只为自己谋利。但在重复的博弈行为中,政社可以从上次博弈的结果中权衡利弊,预测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他们也需在反复行动中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这时,政府与社会组织采取妥协策略,会走向合作,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走出一次性博弈困境。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主导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但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并且对他们在社会形象上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摒弃自利的非合作态度,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合作中达到利益均衡,从而实现互利的妥协。因此,最优化的政社关系就是构建互动合作关系,建立起在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国政社互动合作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观念存在偏差
由于受到传统伦理秩序的影响,国家控制社会的观念和官本位的集体主义取向,仍然渗透在社会结构的构建中,使许多社会组织的发展受阻,主要表现为:
其一,有的部门认为社会组织是党政机关的机构,只是安置政府分流人员或闲散人员的场所,将社会组织置于缺乏独立性的附属地位。而且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扶持。其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保守、谨慎的态度。
(二)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存在局限
在我国,作为社会利益及力量代表的社会组织需要依靠政府获得政治合法性,处于“半官半民”的尴尬地位。而且,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采取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双重管理体制,使得社会组织的活动受到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政府甚至设置许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来取代社会组织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
(三)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多数发育不完全。长期以来,社会组织在获取资源和管理已有资源的能力,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对政府机构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性差;内部激励机制缺乏,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差,人才缺乏,无新鲜血液输入;资金来源匮乏,人才、财务等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等。以上这些不足的存在,严重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使其无法对政府的管理和支持做出有效回应,增加了政社互动的难度。
(四)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建立关于民间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民间组织的发展,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表现在立法层次不高和质量不高,有些法律和法规仍停留在行政立法或部门规章的基础上,侧重于登记程序,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表现在目前的立法工作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需求。
构建政社互动合作关系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在互动合作中的路径选择
1.转变观念,增强对社会组织的认同和信任。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进程中,势必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政治权力观念,从战略的高度研究社会组织,认识社会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应树立合作理念,对社会组织持认同与信任的态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对社会有益的社会组织。
2.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要监督与培育并重。创新管理方式应关注监督与培育的平衡与关联,以完善监督来明确培育方向,以培育效果来评价监督过程,并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监督与合理引导。同时,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渠道协助政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要创新协调机制。首先要创新和完善政社合作治理的协调机制,保证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密切配合,运转协调,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政社合作治理的多元协调。其次应遵循高效灵活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在遵循公共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实行动态管理。最后要积极引导和沟通,促使社会组织不断改善自身行为,与公共目标保持一致。
3.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积极推动制定规范统一的社会组织基本法律和专门的法规制度,增强法律或法规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尽快建立公益产权制度并用于界定社会组织产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公益产权运作监督机制和公益产权破产转移机制,不断探索既简化登记程序,又能有效监管的工作机制。最后,制定并兑现对社会组织的各项扶持政策,在财务制度、税收减免、票据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给社会组织提供优惠和便利,增强社会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社会组织在互动合作中的路径选择
1.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有效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一方面通过设计好的项目来吸引高素质的志愿人员;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和志愿者的业务和素质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真正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社会组织应该在机构建设上不断创新,根据组织内外的具体情况构建有弹性的、灵活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清晰的工作计划、科学的领导系统、专业的自愿者和学者、理性的决策系统、有力的监督机构等,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民主化趋势。提高社会公信力。社会组织要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和完善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结合的道德机制,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断寻求社会公众的支持,提升服务能力。
2.主动调整与政府的关系,积极回应政府。首先,应与政府保持友善的合作关系。主动邀请政府监督其工作,充分听取政府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政府的工作计划,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拨款资助。通过合作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不法行为,有效防止“政府失灵”。其次,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一方面在使用政府资金的同时不丧失自;另一方面,开源,拓宽社会组织的增收渠道,但一定要事先与政府沟通并保持社会组织的特点,不能背离而成为营利组织。最后,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在进行制定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或者进行公共决策时,社会组织要经常、及时地同政府进行沟通与对话,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准确地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具体要求,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回应成本。
结论
诚然,政府与社会组织某些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或分歧,但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目标与宗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弥补、相互支持的互助合作关系。政府支持、资助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要为政府分忧,承担部分公益事业;同时政府监督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批评和监督政府。政府与社会组织间良性互动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其深厚的合作基础和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只要牢固树立公民利益至上理念,为了公民利益摒弃分歧,共同努力,就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民,实现社会的“善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名.社会组织概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烨.论中国官办社团与政府的基层博弈及相关问题[J].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4.宋丹丹.合作与互补: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要求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应实现三个转变:
1由缺乏特色到金融特色鲜明转变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虽然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无突破性变化,但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注明为“港航行政管理方向”,突出航运特色,旨在培养满足航运企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全永波提出,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开设海洋科技概论、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律、海商法等课程,体现海洋特色[3]。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百惠提出,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出农林公共管理特色,应与农业、林业紧密结合,依托农林学科优势,以农村事务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农林特色的行政管理人才[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与行政体制、比较政治制度、涉外经济法、国际商贸制度、国际政治学等,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4]。金陵科技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设有“行政法”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根据上海金融学院校情,按照错位竞争的要求,应打造金融特色鲜明的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我们已经在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等方面迈出了步伐,今后还需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
2由重理论知识学习到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用非所学”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这一共性问题。目前,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包括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而学习能力贯穿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图1。
3由以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向以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转变
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当从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眼,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囿于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商务秘书和人事行政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从专业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的英文名称叫PublicAdministration,即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原本就具有共同的渊源。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上,而是应用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里;经理人(manager)这个名词……最初也不是应用在企业里,最早被称为经理人的职业是城市经理人。但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之后,因为对企业的敌视和对企业主管的不满,管理与企业管理才开始有所区分。为了不与企业界挂钩,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自称为“公共行政”,主张不同的原则———在大学里自成科系,有自己的用词、自己的升迁方式[5]。随着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由于管理本身具有相通性,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来重塑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把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的项目预算、绩效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人力资源开发等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中去。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强调打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界限,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例如,山东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特色是在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研究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又研究企业的行政管理[6]。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商务运作规则和法律规则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4]。有学者也提出,“我国的财经类大学可以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7]。这样的转型也符合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以及科研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科研密切相关,“专业”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因此,不应当以学科渊源来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公共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不应当以它们的学科体系来架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8]。当然,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也不能囿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岗位。
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为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公共”色彩(或“政治学”色彩)明显,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行政法学等课程都属于专业必修课,而我校把这些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相比而言,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行政”色彩(或“管理学”色彩)突出。目前我校开设了公共管理学(双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项目管理等打通公私界限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并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双语)、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沟通等跨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一般管理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秘书学、行政文书写作、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方法、公关礼仪、档案管理学等实务技能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现金融特色方面,开设了财政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金融法学、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引进企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国外的课程。同时,要紧盯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教学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课内实践和校内实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重点,以公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目前,校内实验室开设有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SPSS和ERP沙盘课程。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到福利院、民工子弟小学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暑期专业实践。进入大四后,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此外,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成立了瞻远行政人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演讲比赛、策论大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大赛、公益创业计划大赛、瞻远论坛和社会调查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其他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缘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好,学历层次比较高(全部为博士),但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这给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今后,一方面可利用各种进修、培训、见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积极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争取多拿课题,多出成果,为职称评定和团队建设打造奠定坚实基础。在做好“内部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外部招募”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也争取引进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化职称结构。
4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渡”给学生的“船”,是教师锻造学生能力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组织形式,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近两年,已经发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LBL—CBL—PBL—RBL四轨模式在管理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与运用》等教改论文,承担了“高峰体验理论在创业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等教改课题。今后仍需对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举行教学研讨,把各种教学方法纯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5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授课和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参考。为突出我院的金融特色,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做好金融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以实现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我们即将出版《金融行政管理》,并为学生开设了金融行政管理课程。该教材主要介绍政府的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的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企业的行政管理。该教材在介绍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根据上海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同时还积极筹备案例教材建设,力图将案例教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目前,我们计划编写的案例教材包括《公共管理案例教程》《领导学案例教程》《政治学案例教程》《公共政策案例教程》等。
关键词:人性假设;园区;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的概述
1.管理模式的概念回顾
在国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都用“Business Model”来表示。小詹姆斯.H.唐纳利( J. H. Donelly)在《管理学基础》中表述的管理学则为“讨论只与某一特定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他认为管理学是研究有限资源的管理,国内学者钱颜文等认为,管理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组织内资源的配置的某种标准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为别人所借用和参照;聂子龙在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中把组织架构方式看作是管理模式,提出了工厂模式、科层模式和网络模式三种管理模式;郑和平认为, 企业管理模式, 包括结构模型和支撑模型。其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本文认为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2.管理模式的种类
管理模式不但涉及了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方式,还有管理风格等管理模式的这种复杂性注定了管理模式种类的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和企业家对管理模式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法,如海豚式管理模式(Connie Gloser,. 1995),鲨鱼式管理模式(Lan R S M. 1996),制约管理模式 (Akhil Kumar, J.1999),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李垣,2001),刚性管理模式和柔性管理模式(李勇刚,2001),双头鹰管理模式(梁远庆,2001),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洪生伟,2001),物本管理模式和人本管理模式(谢水明,2002), 海尔管理模式孙健,2002)及和谐管理模式、7S 管理模式、JIT 管理模式、MRP 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模式、日本式管理模式、美国式管理模式、邯钢管理模式等等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 有些管理模式被普遍接受,管理模式主要基于具体的环境和目标,因此环境和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也就不同。以上学者管理模式的观点均是从管理实践的基础出发来研究管理模式,现在本文主要评述从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及人性假设发展的基础出发,探讨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二、基于管理理论发展管理模式的演进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人类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索过程。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面对不同的情境, 为了实现对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要求对管理模式的不同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给以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因此形成了形形的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
1、大约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管理模式的种类有 “经验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理性(组织)管理”模式及科层管理模式,其中以泰罗、法约尔等为代表,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 进行了著名的动作与时间的研究, 其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他们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始萌芽。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理论。这些传统管理模式是为实现自身最大利益而进行思考和行动的结果,仅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 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强调“数字化管理”, 重视决策方案的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 推崇通过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流程的公式化来实现效率目标,忽视了人性。
2、从20 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 管理学者们开始从微观上研究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梅奥主持进行的“霍桑实验”( 1924-1932) 的结果表明: 职工是“社会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等, 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研究的兴趣, 从而奠定了“行为管理”模式、“决策管理”模式及“权变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西蒙的决策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管理”模式、“决策管理”模式、“权变管理”模式开始注意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开始强调企业要充分运用企业的宗旨、信誉、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软性”的管理因素,形成了一套“人际关系”管理模式。但是这些管理模式还没有把员工看作是有价值观念、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因而难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 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
3、基于“文化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由高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结构不断改革而引发的企业管理文化的创新运动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博士和管理咨询专家钱辟先生于1993 年合著的题为《再造企业―工商革命宣言》一书,标志着企业再造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产生的。这些管理模式能够促使管理者透过企业管理的理性层面挖掘内在的、无法用理性加以涵盖的文化层面, 即员工的文化素养,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管理者根据员工的思想深层的文化定势, 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 从而对实现管理目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园区管理模式
1.园区不同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概述
(1)国外研究概述
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包括政府(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三方的领导体制、内部运行机制、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管理方式、法规制度以及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P•霍尔在《世界的高技术园区》一书中把世界高新区管理模式分为四类:第一类由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组成。典型例子是美国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 公路地区。第二类是科学城。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第三类是技术园区。如:台湾的新竹等。第四类是日本的高技术城。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模式。按照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管理模式分类标准,依据“三元参与理论” 杨明瑞(2006)将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划分为四类: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管理体制、公司管理型管理体制、协会管理型管理体制。
(2)我国研究概述
近几年来, 我国的各类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园区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王慧教授在《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一文中,专门对开发区和城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空间规模、形态、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人口与社会、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指出开发区向城市新区发展、重构城市空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武汉理工大学杨新年在其博士论文《开发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中,总结开发区十年建设经验和我国城市化的趋势,提出开发建设融经济、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思路;贵州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张寒松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中,着重从新区开发建设资金筹措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园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中国地质大学在《我国新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中把我国各类新区的管理模式归纳为三类: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2.园区主要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1)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用于园区的初建期以及市场程度不高的地区。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园区的建设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该模式大体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服务层三个层次。决策层即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处理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管理层即园区管委会,它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集中了市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负责组织、实施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管理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服务层即开发区总公司,通过房地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技术引进、产品推销等方式为区内企业服务。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为园区的运行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如科技园发展所必须的建筑,住房,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及优惠政策,离开了政府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科技园的管理效能"促进园区的较快发展,但主要问题是政府干预多,会出现政府和不同的矛盾。
(2)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采用董事会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制度把园区看作是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由公司负责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包括厂地,资金,开发条件,信息和人才交流,主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适用于科技园区的成熟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开放式”三级管理体系。虽然在管理形式上以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是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导的。在我国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被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所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采用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作模式,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自由,民主,高效的管理环境,避免管理体制上产生障碍以致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该管理模式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科技园区的开发,但是该模式也需要当地政府间接指导的方式予以支持。
(3)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一,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市场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可取得合作收益(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奎尔),表现在:处理艰难或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超越政府干预局限性的网络解决方式所获得的收益;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的政治需求;制度化的合作联系甄别和剔除了不断增多的次级信息;多元参与者在许多公共领域的协作,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并努力促成制度,以从事政府不能独自完成的工作,同时也使政府能力得以产生和维持。
在园区开发初期,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园区的快速起步和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园区过多的依赖政府,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小结
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经了长时间的实践,管理模式很难说有最好的和不适用的,具体采用哪种管理模式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发展、创新中, 这不仅因为管理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随着中国管理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走向成熟, 中国管理模式会提高到理论高度, 并对企业产生深刻与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颜文,等.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 2005(2)
[2] 聂子龙.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J].兰州学刊,2002.1:
[3] 郑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 J].企业活力,2003 (1) .
[4] Connie Gloser, Barbara Steinberg, Smalley.Swim with the Dolphins[M].Warmer Books Inc.,1995:
[5] Lan RSM.Strategic Flexibility A New Reality f or world-class manufacturing[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spring 1996:
[6] Akhil Kumar,J.leon Zhao.Dynamic rout ing and operational controls in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J] . Management Science,Feb.1999,vol.45( 2)
(上接第237页)
(3)电仪调试人员为现场调试安全员,对设备调试过程中人生安全及设备安全负责。负责检查各机械设备、动力线路、照明线路是否有可靠接地,并有漏电保护措施,负责停送电工作总体协调及指挥,试车及停送电过程必须由电仪安全员全程监护,负责在试车过程中各设备停送电标示牌悬挂及每天检查。
各现场人员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形成有机的安全管理整体。
2.加强对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现场工程师负责全程跟踪安装及试车过程,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安全质量一定要摆在首位,要注重验收标准中的牢固性、稳定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时,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职责,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对接。
3.设备吊运安全
设备起吊前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和查看相关设计图纸找到设备的合理起吊点。认真分析被吊设备重量以及吊具有可能对设备造成的损伤,合理选择吊具。吊运过程由指吊人员统一指挥,各施工人员配合指吊人员进行吊运。
4.试车安全
试车过程严格按照《CCS双18模云铜浇铸机预组装试车方案》进行,所有试车前检查、设备停送电、试车过程都借鉴操作票模式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现场标识牌制度落实到位,在预组装过程中把可以运转的设备和不可以运转的设备用安全标识牌进行严格区分,杜绝因施工及试车交叉作业的误操作导致人生及设备事故。安装及试车过程分工明确,统一指挥,落实到位。
预组装试车过程严格按照《CCS双18模云铜浇铸机预组装试车方案》进行,该方案包括试车准备工作,停送电、气、水流程,试车顺序,试车应急方案等,所有试车前检查、设备停送电、试车过程都借鉴操作票模式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
施工现场、用电设备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配电原则设置,使用过程必须满足“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供电原则。使用过程加强漏电保护器的定性、定量检查,确保保护装置灵敏有效,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5.做好防护,规范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实现施工生产环境的本质安全
通过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加强现场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事故发生。做好事故预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使事故应急方案更加合理,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优化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注重监管实效,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可控、在控。
三、总结
预组装现场施工完成了一次现场组装前的全面演练,其中获得得的技术参数、安装经验将有力的保障项目达到合同要求目标,在预组装过程中积累的安全、进度、质量的控制措施也为将为现场安装调试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设备安装及调试现场是一个动态的作业环境,其实际的情况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作业内容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加强现场管理,理顺人、机、料、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安全、有序的作业现场不仅对提高现场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整个项目的有效控制和项目影响力有着深远的影响,真正使安全、质量、进度做到有机的统一。
施工过程是项目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终极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只有抓好施工及试车现场安全,杜绝施工及试车事故,抓好施工试车质量、进度,达到项目合同要求指标,才能确保投资效益顺利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