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健康教育

大学生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9 04:3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79R 161.5G 479R 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0-9817(2007)06-0498-03

Demand Assessment on Heath Education of Injury Among Undergraduates/ LIU Ting-jie*, LV Wang-sheng, ZHANG Ke-ming, et al. * Hangzhou Teache r Training College, Hangzhou(31001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emands of health educa tion on injury among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health promo tion.Methods An anonymousl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 d among a random sample of 839 undergraduates.Results The inci dence rates of burning,fracture,acute stain, violent injury and falling for thePE speci alty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others.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injury inci dence was found among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specialties. The awareness rateabout injury was at a low level, about 95.6% undergraduates were eager to get kn owledge about injury. The way of obtaining knowledge about injury mainly were ne wspaper, magazine, broadcast , television and their parents.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injury is needed and positive, but the impactis poor. The education on health and skill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universi ties.

【K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Health education;Need assessm ent;Students

大学生是伤害的高危人群[1]。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预防伤害的重要措施。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增强预防运动 损伤主观能动性,从而减少校内运动损伤的发生。健康教育还可以开启和调适大学生的心理 ,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避免心理障碍导致的伤害[2]。为了解大学生伤害健康 教育的需求,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笔者于2005年11-12月对杭州某综合性大学 文、理、工、医学、体育和艺术学院一~四年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杭州某综合性大学一~四年级本科学生按照学科和年级进行分 层整群抽样,抽取文科、理科、医学、工科、体育和艺术类专业24个班的全体学生为样本, 对抽取班级的每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839份,有效回收率 为95.3%。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8岁,最大23岁,平均(20.89±1.46)岁。其中男生251名,女 生588名;文科生138名,理科生136名,工科生153名,医学生141名,艺术类学生128名,体 育类学生143名;一年级学生232名,二年级学生237名,三年级学生188名,四年级学生182 名;来自于城市的学生227名,来自于乡镇的学生287名,来自于农村的学生325名。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预调查后确定。内容包括 4个部分:伤害的发生及遭遇情况、自救及互救的能力、对伤害的态度及相关行为倾向、对 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求等。采用匿名答卷方式,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 回。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 大学生伤害发生(遭遇)情况 被调查的839名大学生,在近2 a,50% 以上发生过灼烫伤和手外伤,40%以上遭遇过触电、中暑和急性扭伤,20.6%发生过骨折,发 生或遭遇过煤气中毒、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的不到10%。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来源学 生的伤害发生(遭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煤气中毒、中暑和灼烫伤外,男生的伤害 发生(遭遇)次数均高于女生;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灼烫伤、骨折、急性扭伤、暴力伤和高空坠 落伤的发生(遭遇)次数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自于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触电的发生次数高 于来自于城市的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急性扭伤的发生次数高于来自于乡镇和农村的学 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的发生(遭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2.2 自救及互救能力评估 调查显示,除触电、煤气中毒的急救 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率在80%以外,其余正确率均较低。见表3。

2.3 对伤害的态度及相关行为倾向 55.1%的大学生认为伤害的危险性大或 很大,19.4%的大学生认为伤害的后果会致残,69.6%的大学生参加了伤害保险,91.1%的大 学生认为参加伤害保险非常必要或必要,89.5%的大学生表示学习了伤害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后会进行传授。见表4。

2.4 对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求 53.5%的大学生认为进行伤害急救知识 的培训非常必要,42.1%认为必要,2.1%认为没必要,2.3%不清楚;28.4%的大学生在大学期 间学过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15.3%的学生知道学校已开设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其中0.5% 对学校已开设的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表示非常满意,5.2%表示满意,8.6%表示一般,0.8%表 示不满意,0.2%表示非常不满意。平时获取伤害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按顺序分别为报纸 杂志(46.7%)、广播电视(42.8%)、父母(32.5%)、宣传手册(24.6%)、网络(21 .8%)、亲朋好友(20.9%)、医护人员(15.6%)、学校教育(13.0%)。

3讨论

3.1 大学生对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 目前,伤害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 之一,不仅加大了直接医疗费用的支出,而且造成潜在生产力的巨大损失[3]。预 防伤害的发生,降低其危害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4]。宋玉梅等[5]提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伤害关键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安全卫生 教育,开展伤害方面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如果采取科 学的方法,伤害不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且其效果是显著的[3]。同时,通过 大学生对身边民众的影响,可以提高整个社会人群的伤害应急处理能力。

调查发现,大学生伤害的发生主要有灼烫伤、手外伤,其次为触电、中暑和急性扭伤,骨折 、煤气中毒、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相对较少;除触电、煤气中毒外,大学生的伤害自救与互 救能力均较差。一方面可能与触电、煤气中毒的急救技能较普及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某 些伤害如高空坠落伤、创伤出血的现场止血、灼烫伤及骨折的应急救护技能较为专业有关。 提示大学生的伤害知晓和技能掌握仍处于较低水平,应将高空坠落伤、游泳、患者无意识、 急性扭伤、手外伤、暴力伤、创伤出血、中暑、灼烫伤及骨折的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范畴 。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伤害的危险性大或很大的大学生占到50%以上,但认为伤害的后果会致 残的大学生仅占19.4%。据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伤害急救健康教育时,关于伤害的后果方面 应着重加强。

3.2 大学生对于伤害的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近70% 的大学生参加了伤害保险;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伤害保险非常必要或必要;大多数大学生 表示学习了伤害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后会进行传授;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进行伤害急救知 识的培训非常必要或必要;仅有1/3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过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15.3% 的学生知道学校已开设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其中仅有5.7%的学生对该课程表示满意;大学 生平时获取伤害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父母。

根据知信行(KABP)模式、健康信念(HBM)模式和行为改变阶段(SCM)模式[6],目前 ,大部分大学生已经知觉到伤害的威胁,具备了自愿采纳有益健康行为的前提条件;但进一 步认识到伤害后果严重性的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正向期望,并处于打算转变阶段 和转变准备阶段。因此,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时期,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提供多方位的社 会支持,以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降低伤害对大学生的威胁,减少损害,降低伤残率,提高 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来源的大学生伤害发生(遭遇)情况不同,这与有关 研究结果[2,7-9]一致。因此,应根据不同需求,分阶段、有步骤、多形式地进行 大学生伤害的健康促进[10]。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于伤害的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性和主动性,大学生的伤害预防知识 应重点纳入健康教育范畴。但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尤其是来自于医护人 员、学校方面提供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急需加强。在伤害的健康促进中,应针对大学生素 质较好、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调动医学院校的理论资源和医院的实践技能,在大学生 中开展伤害的急救知识讲座与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伤害急救能力。

4参考文献

[1]李超英,余学军.大学生伤害的现状与防治.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 ):56-58.

[2]邓秋生.2003届毕业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 256 -1 261.

[3]王声(氵勇).我国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急需开展.中 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31-133.

[4]张爱莲,韩颖.健康教育在预防意外伤害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15 2.

[5]宋玉梅,陈道俊,尹婧,等.合肥市大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3):267-268.

[6]马骁.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5.

[7]朱佳佩,彭宁宁,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状况.中国校医,2006,2 0(3):228-231.

[8]孙海双,郭红霞,王勇,等.洛阳市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 坛,2006,12(4):421-422.

[9]胡高楼,陈根芝.健康教育对预防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 005,21(3):139-140.

[10] 覃思,王声(氵勇).穗港澳大学生急救知识 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2(3):20-22.

篇(2)

目前看来,中国正位于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系、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时刻,社会形式产生了复杂又深远的变化,为如今的全面构建小康社会这一目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准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怎么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在观点、学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尽快顺应变化,提高水平,是各大高校重点研讨和解决的新问题。大学生应当提高健康教育,以具备适应社会变化的生存能力,培养大学生拥有优秀的人格心理素质,激发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和谐发展,加强培养和创造全方位适应的小康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高体质的高级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是目前情势下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基本现状

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而且具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然而,现阶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却狭窄而单调。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严重不足。虽然大学生已进入人生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其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思想比较天真,易于情绪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控制能力较差,自觉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和健康发展困难。因此学校仍应扮演好监督、督促的角色,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过少。大学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曾经梦想的天堂,进入大学犹如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权利。缺少对大学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开始放纵自己,荒废青春。在大学中,许多学校较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在大学中,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已被同学们定为“必逃课“。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得课堂显得极其乏味,同学们提不起兴趣,索性离开教室,或者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同学们不在乎的态度也使得授课老师失去讲课的动力,老师的授课激情和效率严重降低,如此恶性循环,阻碍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情况分析

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上,一些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相当大一部分教育者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不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甚至对还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没有真正确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人将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想工作混为一谈。大学健康教育老师专业素质缺乏,师资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且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一,数量严重短缺。其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各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学生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当前我国也缺乏规范的高校心理辅导员督导制度,许多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训练,因能力不足及个人日常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过大,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下降。

四、措施与建议

大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大学生心理学、德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咨询、职业指导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同时,可举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生理健康教育是指普及健康与疾病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对疾病预防的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多发病、传染病、艾滋病及性病的预防和教育。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图文、影视观摩等形式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并未开展相关的课程,同时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体系仍未开发完整,对其规范性还处于完善阶段。为了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因为失误而给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其中首要的工作是确定大学生健康教育者的任职资格。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交流,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难以获得健康教育的最新信息。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又是一项非常繁琐的系统教育项目,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和身体上以及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目的性明确的教育活动,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态度,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通过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普及,提升承受能力和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呈现出的几个特点:第一、以高校为单位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实践。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高校和科研合作,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并取得不少成绩。第二、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获得更新,许多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多样,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习方法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心里咨询等多个方面。第三、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大学生心里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自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颁布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方面,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须处理好其中各方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的关系

(一)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主要包括干预与中立两方面内容。首先,西方心理咨询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主观臆想和判断。比如咨询者的自我面试,采用的方式以“非指导性”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又可以实现心理上的共鸣,可以使当事人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逐渐放松,并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价值中立关系。其次,我国的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是价值干预严重。因此,西方国家追求的价值中立与我国传统思想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西方咨询对来访者不作主观判断和臆测,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我国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干预较为强烈。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结合大学生身心情况,适当借鉴西方咨询的优点,实现中国化改造。(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应拓宽教育渠道。首先,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特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1]。其次,在日常德育和思政教育过程中,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三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协调统一发展。德育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情感的培养;二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心理方面,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因此,在德育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三)发展性与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大学生适应性。适应性也称为调试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四)生活化与课程化。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康教育的特征与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与方案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衔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以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处理各种困惑,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方关系的策略

(一)提高目标的层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循序渐进、层次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需要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现阶段,教育专家积极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了相关的解决措施[2]。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健康状态,二是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心理症状、心理健康、亚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要展开针对性、层次性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指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时,教师需要制定心理疾病预防方案,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开展心理疾病预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师及时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源上消除心理障碍,积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二)合理把握教学原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把握教学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在具体教学与心理辅导中,教师需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学科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要想进一步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处理和协调好我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咨询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健康教育特征,把握教育原则,展开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小红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系统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系统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概述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组成系统有三个基本条件,即.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拼凑,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也要具有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系统也要具有目的性,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此外,系统也具有结构功能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

1955年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开启了近代系统论的新发展。贝塔朗菲关于系统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一是整体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一种在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一种自然整体。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等级观点: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层次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聚合物,形成了层次结构。贝塔朗菲根据生命有机体的等级秩序、逐渐分异与逐渐集中化、均等潜能与等终局性、动态有序、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我调整、节律-自动活动等特征,提出了机体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这些原理表明: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其个别部分和个别事件受整体条件的制约,遵循系统规律;有机体结构产生于连续流动的过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有机体是一个原本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系统。这一思想对于其他科学(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诸多启示。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绝非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综合的系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及人格倾向寻找原因,对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微观环境)的认识不够。

二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课程教学和心理辅导中心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式辅导,对于其他的项目研究不够。

三、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环境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和家庭。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从体系的思想出发,考虑整体性与综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途径、模式、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工作评价等诸多方面加以体系性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廖桂芳.系统论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7,(12):183-185.

[2]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3]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教育机制

当代高等教育摒弃了由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同时,招生数量与办学规模比率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从专业人才培育转向全面发展型人才,因高教育环境社会化加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的发展严重失衡。当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阶段,打破了学生以往固有的生活、学习模式。因大学教育社会化环境的影响,学生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因学业、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情感焦虑和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找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造成心理负向发展的原因,为积极干预、正确引导寻找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评价与正确判断能力。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均为90后,成长于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条件优厚之时,“衣食无忧”的生活经历,让他们面临学业压力、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感情困惑、就业压力等方面的挫折显得无所适从,而随之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教育是专业型人才培养,对于从基础教育上来没有任何专业教育过渡的大学生来说,对专业学习充满了无目标、不确定性,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的心理与情商教育的滞后,与家长沟通不畅,使其没有培养起应对这种变化的能力。逐步走向功利化的学习状态,不仅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知识漏洞越来越多,思想的包袱越发沉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个幸福感强烈的大学生有着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均衡发展,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特征符合年龄、受教育程度特征。当学生出现自卑孤僻、焦虑多疑、抑郁敏感等负情绪时,其心理健康状况则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和健康疏导。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外因的影响,与学生主观上的自我成长,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学校基础教育设施、校园建设的硬件与舆论风气、教育理念等软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因素,这种外部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处于青春中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从青少年向宣扬自我的青年过渡。这一时期学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干扰了正常的判断力,另外,自我表现与自我掌控能力发展不平衡,让学生自信心不足。影响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已思想的能力与勇气,妨碍了良好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将奠定其一生的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在校园中,对其心理危机的干预着力点应该在校园内,主要是校方客观干预与学生主观心理成长。

1、学生自我调适积极适应环境

来源于内心的焦虑影响人融入新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自我焦虑情绪。过渡期的大学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自身外在形象,到个人内在修养都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二是考试焦虑。面对考试挂科,使产生厌倦心理,不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因此,积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2、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当代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设课程或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因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很多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另外,当代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机构。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的负面因素,另外,学生个体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同的内在原因不容忽视。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员,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校园疏导互动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沟通,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与疏导。

1、利用新媒体信息疏导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成为老师给学生讲各种精典案例的猎奇课,而校内设置的心理咨询中心,更被学生看作是精神有问题学生的治疗所。这种使敞开心扉的地方形同虚设,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做出准确的分析。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学校可以组织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另外开展各类心理健康研讨会、爱心公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反思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接受熏陶。

3、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四维一体互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场所,而父母则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同是也是终身的师者。家庭影响的父母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父母与子孩子良性的沟通,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伦理观。其次,学校主要承担着传播专业知识的责任,而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建立专业的治疗体系。当代大学生在入校时都会被问卷调查,这是学校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方式,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备案。争取早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与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养。(作者单位:云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复杂,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情绪病已经成为了困扰越来越多人的问题。对于在校大学生,除了具有以上问题外,还有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殊问题。有些人可能只有一种问题,但有些学生可能会同时产生几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后,很多学生会产生消极、迷茫等情绪,如何帮助他们降低由上述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适应当前环境,预防情绪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在各高校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较为突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高校录取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对于专业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专业调剂原因被调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其次,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地域差异,在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上难以适应,由于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心理的不适应;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除此之外,大学生在青春期,由于恋爱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这些也都是需要关注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重视,应当在学校树立起“全员育人”的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不单单是由某些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班级内学生心理健康观察员组成的全方位、多梯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梯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与各门学科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提高相结合,真正形成全校参加、系部动员、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

2.建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模式

所谓发展性教育模式,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学生,以最普遍学生群体中的共同问题作为教育突破点,对于其他少数特殊学生予以兼顾,给予个别指导。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时时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整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也应由传统意义上的心理问题的防治进一步延伸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3.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具有沟通优势。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年轻化,许多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作为刚走出校园的工作者在很多方面与在校大学生很接近,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另一个角度,年龄大的辅导员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面对过的情况多样,在突发问题前能更冷静的处理好问题,同时根据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与学生沟通的独特方法。在高校生活中,提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可以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以及互动性,当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从而避免问题的发生。

篇(7)

【关键词】口腔健康;健康教育;大学生;口腔卫生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4月间,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200名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组,对其免费发放牙刷、牙膏的同时,给予简单的刷牙讲解(刷牙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刷牙),一组为健康组,对其免费发放牙刷、牙膏的同时,给予口腔健康知识讲座以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会谈,每组各100名。常规组:女生45名,男生55名,年龄20岁~24岁,平均年龄(22.62±1.02)岁;健康组:女生47名,男生53名,年龄20岁~24岁,平均年龄(22.75±1.21)岁,将两组的基本资料进行比对,得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对大学生发放统一的牙具,并指导其正确的刷牙知识。健康组:(1)展开口腔健康教育讲座,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对口腔卫生知识、口腔的常见疾病以及正确有效刷牙的必要性告知大学生,并将实际的技术操作进行规范的示范,并在讲座结束后进行考核,由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建立健康宣传小组,对考核不合格的大学生进行延伸性的口腔知识健康教育,并对该组的每位成员统一发放与常规组相同的牙刷和牙膏,同时将用餐后需要进行的口腔清洁、牙线的正常使用方式以及常见的口腔疾病的基本预防和日常护理知识告知给该组的大学生,并对大学生存在的口腔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2]。(2)进行简单的一对一的交谈,在大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牙齿护理后,对其口腔的健康进行简单的评估。(3)针对于出现的口腔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3观察指标

分析2组在入选时以及6个月后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对2组观察对象在入院时以及6个月后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调查问卷的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口腔卫生与饮食、刷牙的意义与方法、口腔卫生的态度与观念。每项分值均为50分满分,分值越高表明对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得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t值检验对本文的入选时以及6个月后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进行整理和分析,t值检验选自SPSS24.0统计学软件中,并以(x±s)表示对比的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入选时以及6个月后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比较。入选时,两组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后,两组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入院时,且健康组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