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23:47: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学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从最近发展区找准认知起点
1.选准认知视角。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正忙于撰写学术论文的教授,为了摆脱淘气女儿的纠缠,随手把一张世界地图撕碎,对女儿说只要她能把图拼起来,就陪她玩儿。教授认为要拼好这张世界地图需要一定的世界地理知识,才上幼儿园的女儿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可是不一会儿,女儿拿着拼好的地图来找爸爸兑现承诺了,教授十分惊奇地向女儿了解了拼图方法,原来女儿是按照这幅图背面的人像画拼的,所以很快拼成了。
这说明了儿童与成人的认知视角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认知视角造成了成人与儿童学习及行为上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主要是以知御行,其认识规律侧重于先知后行。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2.正视已有经验。有两位老师在两个班分别执教“两位数笔算加减法”,在探讨两位数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时,两个班都有许多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从高位开始计算。A老师通过练习、反复强调的方式纠正,让学生掌握“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但仍有一些学生对“从高位开始加起”情有独钟,难以割舍。B老师在学生中发现“从左往右计算,从高位开始算起”的运算顺序后,处理如下: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吗?
生:我们看书、写字时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做的,所有我想加减法也可以从左往右算。
师:有道理,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时,从左往右算和从右往左算都能算出正确结果,下面请大家用各自的方法笔算56+78,比一比看谁算得快些。(不同算法学生代表板演,全班齐算)。
师:观察比一下,这两种算法各自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如果再算这类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学生通过对“从左往右算”和“从右往左算”两种笔算法则的比较,发现从高位算起要重新改写十位上计算结果的数字,很费事,体验到笔算加减法时,从低位算起的简便性,大家都愿意选择这种算法。
在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从左往右”做事的生活经验,正是这一生活经验的负迁移,对学生学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从低位算起”产生了极大的干扰。这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或阻碍其学习活动。教学预设之前,我们要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学前已有经验,正视学习过程中已有经验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作用,精心选择学习材料,适时有征对性的调控引导,促进学生的数学建构活动。
3.有效把握教材。有效把握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编排目的,然后据此组织科学合理、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研读教材时,应以“促进学生有效构建”为价值导向,从学生的视角、编者的视角、教者的视角三个方面品读教材的每个细节,并对教材作扬弃与优化处理。如在人教版、苏教版等新课标教材都安排了“植树问题”,都涉及有两端都种、一端种、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很多老师都以种树的不同情况为立足点,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把三个例题分成三至四课时进行教学。
二、动态生成理念指导科学预设
1.开发整合化的学习素材。我们在教学预设中要开发能整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学习素材,把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激活学生认知需求与思考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课堂智慧生成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钟表上的数学”一课时,在课始以多媒体再现两名学生在圆形操场上跑步时的同向相遇、反向相遇等各种情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然后引入钟表上关于时针、分针运动的数学问题。
2.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了形成师生间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更好的实现以学定教,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教学,转向具有充分时空生成条件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预设中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是给师生互动生成时间与空间,有效实施顺学而导的必要措施。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好以下几种开放的教学情境。
3.设计板块状的教学流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预设往往习惯于设计一问一答串联式的教学方案,这种直线型教学方案中学生没有驻足细品和回望反思的余地,不可能会有什么动态生成的教学效果产生。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就必须从整体着眼大力精简上述串联式的直线型的教学流程中过细过密的环节,把数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以大环节按并联的方式呈现,形成板块状的教学流程,使我们的教学预设既具有综合性,又富有弹性。如一位教师在“反比例”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预设,把整个新知探究活动精简浓缩为两个环节:一是“选择学材,原型体验”环节。把教材提供的两个例题作为具体材料一次性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商量后选择研究素材,通过个人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评价等活动积累与反比例有关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活动应运而生。如何有效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此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数学校本教研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学校本教研是指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以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为研究目的,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以学校为本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提高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它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数学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形成驾驭新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和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数学思想的启迪,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数学情趣、意志、风格的塑造。数学校本教研的内涵,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数学校本教研应该基于数学教学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教学实践表明:没有一个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学校工作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教育是一种需要将“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和谐整合,具有较强创造性特征的专业教育。数学教师在学校的成长离不开数学教学实践,更离不开数学教学研究。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对所有教师专业化成长情境产生了挑战,即要适应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学习研究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创造和设计新的数学教学评价,等等。因此,数学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它以“解决数学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的,以“实现教育观念,强化理性意识,提高研究能力”为间接目的,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终极目的。
2、数学校本教研就是要优化数学教学
数学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数学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并优化学校的数学教学活动,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数学校本教研从逻辑起点到达成目标必须体现“以校为本”的鲜明特色,问题的产生源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解决也归宿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数学校本教研的目标指向在于通过解决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优化数学教学,并为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3、数学校本教研要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数学校本教研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本人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对话”。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所研究的是自身教学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从研究的功能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自我觉醒与提升。它根植于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教师所体验和认同。因此,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教研应该融入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在对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中,在对教学的现实反思、探索和创新中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数学教师是推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成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于形成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强调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
1、通过反思,才能赢得新的挑战。
在校本教研中,通过反思,才能充分地发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行为的指导,才能激发出理性的力量,才能把潜意识的活动纳入有意识活动的轨道。例如,我们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数学”运动进行反思,看到了:由于“新数学”运动只注意了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而造成的后果3L例如,我们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传统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反对,在世界范围内又提出了“大众数学”的口号进行反思,看到了:这就是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仅仅注意了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而未能正确地反映数学本质而出现的问题,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实质等一些偏向。
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反思,我们会更理性地思考:“新数学”“大众数学”单独均没能很好地处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如果将“新数学”“大众数学”两方面结合起来,亦即运用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思想或许有可能较好地处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20世纪80年代末,张景中院士总结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教育数学的思想。他认为,为了成功地进行数学教育改革,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教材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已超出“教学法加工”的范围,形成了“教育数学”的研究领域。这是一种既注意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也注意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的思想。他说,“为了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数学知识。这批判,当然不是怀疑这些数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检查它在教育上的适用性”。教育数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教育观,似乎可以充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教育数学思想为指导,彻底改革现行数学教育体制,形成新的数学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体系,以教育数学研究的成果创造出适合新时代公民的学校数学课程、成人继续教育数学课程等,这可能是数学教育现展的需要。
2、反思,使认识得到升华
在校本教研中,离开了反思,无法进行真正的数学教育研究;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特别是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使得我们对课改中出现的新理念、新做
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新编教材结构进行反思,对编写教材的一些理念进行反思,对新教材呈现方式进行反思,使我们看到: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问题,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我们课程的哪些传统内容必须保持,哪些习惯做法需要改进,都应当有扎实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支持,形成明确的、相当具体的认识。
数学课应当教数学,任何情境、联系实际、学生的探究活动等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准。因为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表明,离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一切发展都将落空,无知者不仅无能而且无情。教师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学生的发展,迁就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不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是不正确的。
3、反思是数学教师的行动研究
反思是数学教学的反思性活动。它有助于数学教师“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趋于一致,促使教学从“经验性”走向“合理性”,是数学教师的行动研究。
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及自己数学情况的简单回顾,对教学经验粗略的总结等,这虽然是一般水平上的数学教学反思,但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对数学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模式、原则等的审视,对支配自身教学行为的学生观、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教育观等的反思,必将极大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准,也必将促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合理完善。
综上所述,强调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进行教育数学研究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对教育数学思想的不断领悟是专业素质的一种指标
教育数学思想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对数学成果、数学教材进行改造或再创造,提炼出供人们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成为每个人都可获得的必要的数学。
运用教育数学思想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出教师的教育数学素养。从专业素质角度分析,对教育数学思想领悟的程度是专业素质的一种指标。
2、教育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是展示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表现
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分析,教育数学素养的高低也是体现专业风格的一种表现。例如:具有较高教育数学素养的教师,总是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课本。这批判当然不是怀疑这些数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检查它在教育上的适合性或适用性。同样的空间形式、同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于不同的数学命题、数学结构、数学体系。
具有较高教育数学素养的教师,在处理教学难点时,就会看到:难点之难,很可能是由于数学成果未能给客观世界提供好的反映。这就需要通过再创造寻求更优的反映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化解难点。
具有较高教育数学素养的教师,将会特别关注计算机使用后造成的新的教学环境问题。在这新的教学环境中,数学教师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师“介入”学生的学习的时机和方式是什么?几何学习中如何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经验?又如何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对直观图形作出适当的解释和必要的推广?等等。
如此看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发展专业能力的一种要求。
3、教育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是发展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合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研究活动,如果发展起来,形成的方向或学科,就是教育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