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职称论文

幼儿职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8 09:0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职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幼儿职称论文

篇(1)

一、重点、实事项目 区文化中心:3月14日区领导再次召集教育文体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对区文化中心进行深入研讨,对其选址及内部功能定位再次进行了商议。东渚文化中心:完成50%的吊顶和管线铺设工程量,并继续进行内部地面贴面和墙面粉刷。东渚市民广场:基建设施及地面绿化等全部竣工。

二、教育工作

1.规范办学行为:继续做好区内中小学校执行“三项规定”、落实“五个严格”、保证“一小时运动”情况督查工作。

2.加强校园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做好非法幼儿园整治相关工作;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开展学校口腔卫生项目及春季传染病疫情督查工作;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工作,并召开了区校园安全工作会议;做好校园安保财政下达指标分配工作。 4.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积极做好实验中学与加拿大苏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工作;深化与美国代顿大学、旧金山大学等交流合作;做好区内国际学校聘用外教审核工作。

5.德育工作:做好“杨云龙基金”评选、苏州市“光彩事业教育奖励金”评选、区第三届“阳光少年(团队)”评选推荐工作;完成全区高中军训总结并上报;组织台湾专家来区作“大脑与品德教育”专题讲座。

6.考试考务工作:做好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苏州市中考英语听力与口语自动化考试(模拟)、苏锡常镇四市高三年级一模考、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口语测试相关工作;做好全区初中毕业生学籍审核和中考报名工作。

7.教科研工作:做好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推荐工作;做好微型课题结题工作;做好市教师网络团队选拔

、中学物理教师优秀课评比、幼儿园名师讲堂活动、小学二年级口算比赛相关工作。

8.人事管理工作: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完成职称论文评定结果梳理及反馈工作;完成区内中小学教师职务情况统计工作;完成招聘的在职教师户口迁移工作。

9.启动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年检工作。

10.做好区生源地资助管理中心的相关工作。

11.做好苏州市第六届阅读节的申报工作。

12.做好首批省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申报推荐工作。

三、文体工作 2.统计、申报工作:扎实做好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相关工作;继续做好《苏州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评选、命名》前期申报工作;做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3.文化市场管理:配合全市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及假冒产品活动,组织开展全区“扫黄打非”行动;推进网吧“单改连”工作;对校园周边的网吧、书刊、音像制品等进行专项检查,重点加强盗版教材及教辅读物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4.文物工作:联合市考古研究所完成华山地下文物抢救性挖掘工作(目前苏州发现的第二大战国墓现身);协助镇湖街道开展万佛寺修复工作。

四、其它工作

1.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区域共建”活动。

2.明确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1年度专题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3.召开全区教育文体系统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教育文体系统2011年党建工作要点。

4.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的及维稳工作。

篇(2)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1  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 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 ]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2 ]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2  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 ]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 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 1. 1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 ]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 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5 ]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 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6 ]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7 ]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潜隐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则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个层次的自然,显然是道家所说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这里的自然体现了人作为小自然、小系统和谐发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蕴。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念更注重张扬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完美人格作为养生体育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

在当代,于光远先生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发展玩的文化”。[8 ]马惠娣也谈到:“休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省”。[9 ]所有这些,均为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 2  时代进步的休闲社会基础

2. 2. 1 丰富的物质财富让体育休闲普遍化

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体育休闲的多少或是有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 %左右,享受体育休闲还是一种奢望;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医学论文已经达到了1000 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 %左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0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内容、舒适的体育休闲环境;同时,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们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享受体育休闲生活,使我国居民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

2. 2. 2 充裕的休闲时间使体育休闲日常化

休闲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 11 ]随着新工时制和3 个长假日的实施,我国居民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44天。这为人们体育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特别是近年来,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发展,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将会有保证。

2. 3  人本视野下的休闲生活基础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2 ]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人的能力在物质生产领域总是只能有限地发展,而在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则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自由王国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是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3 ]所以,在享受休闲时间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兴趣、才能、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将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人类生活的本质目的———全面自由发展。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崇高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14]“成为人”就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3  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确保人们懂得抓住现有的或潜在的休闲机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人们发展智力的、社会的和具体的技能;阐明休闲体育兴趣和价值的意义,职称论文向人们提供引导和劝告,培养兴趣和生活价值能与那些最值得让人追求的活动相吻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3. 1  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应当把它当成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进行学科课程学习,还要进行休闲教育活动。因为休闲体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主体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它的自主教育机制、养成教育机制和事例机制,并相应地表现为认知内化功能、养成训练功能和素质整合功能。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弥补学科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休闲体育专项研究

休闲体育研究应快于休闲体育课程的发展,只有理论研究的指导才能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到实践的限制,狭隘的劳动观念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导致了休闲体育研究的相对落后。于光远说:“我国对于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以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英语论文也指明了该领域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等诸多困难,使目前的研究还只是描述性、个别性的,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是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社会地位

“健康第一”是体育基础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它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目标,应该说这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会上述存有陈旧的消极思想和对休闲体育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休闲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它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留学生论文扩大休闲体育生活影响,使人们明白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休闲体育人文关怀

现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们群众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休闲体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3.

[2 ]  杨启亮.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 (3) :39~41.

[4 ]  张广瑞,宋 瑞. 关于休闲的研究[J ] . 社会学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54.

[6 ]  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 休闲———文化的基础[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 筝,译. 你生命中的休闲[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远. 论普遍有限的社会[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2.

[9 ]  马惠娣,刘 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颜廷锐,毛 飞. 小康中国[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 犊. 论余暇[J ] . 体育与科学,1990 , (1)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