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20:10: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李国运,日信证券公司的领导成员之一,分管经纪业务、信息技术和客户资金存管三大部门。五个月前,他是长城证券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但在复兴门商业街见到的李国运,却和驰骋在在商场上的战士形象不符。书生意气、不疾不徐,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
热衷书法,喜欢古书。他说,这些是能让自己平和的秘诀。而实际上,这位会计学博士的人生经历同样精彩。
勤奋,戴上真正的博士帽
能够戴上真正的博士帽,是李国运的一个梦想。
“或许是喜欢看书,包括参考消息等。从小,我就被同学和老师叫做‘李博士’。”通往博士之路,他走得坚定从容。
作为一名会计学子,李国运一开始对会计学并没有很深的认识。早先是懵懵懂懂进入这个学科,后来发现是一个很好的“谋生手段”,继而才发现是经济与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7年,大学毕业后,李国运在湖北荆州某银行平稳地度过7年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初,银行的待遇很高,很多人的工资只有三五百元,而银行员工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1500元左右。“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看看周围人,觉得自己的前程到头了,最多是个科长,一辈子难道就这样了?不愿意一直从事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 而且,在银行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会计学的重要,由于有会计学的专业背景,所写出的调查报告分量就大不一样。这更坚定了李国运继续深造的决心――研究生的新目标,本想继续留在银行系统的他,因为上司的一句“银行不需要研究生,只要高中生就够了”,让年轻的李国运离开得义无反顾。
不破不立。之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郭老师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这种严格对我的学业大有裨益。”李国运的毕业论文《公共会计师职业与会计公司的发展》尚未答辩,其主要章节就被中国经济出版社以《以史为镜: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的书名出版,后来又成为录入到《会计大典》中惟一入选的硕士论文。做学问得到了基本认可,老师认为我有一定潜力。”回想起来,李国运笑着说。
硕士毕业后,李国运正式踏上证券之旅。
2001年,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李国运打算报考郭道扬教授的博士。
那时候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心中总是有梦未圆。那么,萦绕心头的是什么呢?
“李博士”,不是为了虚名,只是觉得有事情没有做完。但是,命运好像故意在和他开玩笑,通往博士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如愿,第二年,我考得很好,总分会计学院第一,英语85分,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也符合李国运“把事情做好”的一贯原则。郭老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求他必须回武汉上课。于是,为了心中的博士梦,李国运从北京回到了武汉。“我几乎不逃课,是个很好的学生。”李国运笑着说。
作为国际知名的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对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与众不同,在入学前,博士生论文提纲已经上交,入学后,就要收集资料,也就是说,博士论文是用三年甚至四年时间完成的。这种方式也让论文质量得到保证。李国运的这篇题为《资本市场与会计演化关系史研究》的博士论文也为他的博士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他陆续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武大《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资料文章。
“在武汉读博士时候,正是证券市场低迷的时候,所以我有大把时间用来学习。”厚积薄发,武汉大学博士后期间成为李国运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两年左右,他共在武汉大学认定的权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
敬业,将事业做到最好
11年的证券行业经历,我喜欢这份职业。
会计不仅对工作有帮助,还会让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我很多观点和思维模式的形成都受益于会计。”在长城证券工作时候,时任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的他,首创月度、季度经营分析会议制度,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分析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努力的方向。
李国运认为,财务出身最大的优点就是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比较高,每开展一项业务,你都要进行风险评估,要明白风险点何在,是否可控,也要进行成本测算,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也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不适当的时侯过于扩张会折戟沉沙,所以每一个行动都要经过财务分析才可以。
对于证券行业,李国运情有独钟,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富有挑战性的、前沿性的行业。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单纯的行业,只要把事情干好,让自己做得足够优秀,就会有人来找你。在李国运身上,就是最好的验证。2005年,长城证券遇到领导班子大变更,董事长、总裁、分管副总裁,他一个也不认识,但领导却从他的工作业绩认识了他,将他从武汉营业部总经理直接任命为公司经纪业务管理总部(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原因是他将武汉营业部从湖北市场第43名带到了前4名,从公司的后2名进入前2名之列。当然,也只有李国运知道,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和遇到的困难,绝非只言片语能概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有梦想、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都可以来这个行业闯荡。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无疑,这也是一个诱惑很大的行业,一夜之间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但也有不少人成为阶下囚。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是要时时放在心上的。
对于事业,李国运十分赞同日本三洋公司前总裁井植薰的观点:“如果你只想8个小时为公司服务,那么你可以成为一名员工。如果你有12个小时为公司服务,那么你能够成为中层经理。如果有16到24小时能想到公司,你可以成为高管。如果你没有得到这些职位,那么会有人让你实现。”
没有明枪暗箭,可绝对刀光剑影。在11年的时光中,李国运打了很多“不可能胜利的胜仗”,但他笑言,那很多是不能变成铅字的故事。
李国运把自己在证券业的成绩归功于两个字:敬业。风险意识要强,“敢为天下后”也是李国运借鉴步步高老总段永平的名言。“做第二个,风险最低。”“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这个行业,很难了解一种全新产品在市场上会不会受欢迎,而推一个新产品需要资金以及风险很大。对于市场要充分观察,不怕别人抢先做,而一旦做出判断,我们能在最快时间上马。日本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能够超过欧美,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第二个,好吃没毒,那就多吃一点了。
趋同,统一会计标准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会计界的盛事。此前,会计出身的李国运也曾就会计标准发表相关言论。
在李国运看来,会计标准的全球大一统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它至少应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即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阶段、几个著名的国际性会计标准共存阶段,和会计标准全球大一统阶段。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每一条款的协调过程都是一个多重博弈的过程,
统一会计标准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国际惯例、国内法律制度体系和现行做法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涉及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涉及到会计标准的理论研究、制定、执行和检查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一,正确处理国内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关系。国际化不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接轨,而应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协调。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国际先进理论与实务,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IAS)、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其他国家的制度。
其二,正确处理原有体系和新的框架之间的关系。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标准除了具有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外,还必须具有可检索性和可执行性。然而无论是IAS,还是GAAP都存在分枝过细、各自为政、体系庞杂、缺乏协调、不易操作的缺憾。我国在进行会计标准建设时,除了保留原有体系的合理的部分外,会计标准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形成了一个架构科学、层次分明、协调统一、易于执行的会计标准体系。
其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会计标准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否则不仅无法反映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且还会产生前后矛盾、宽严不一的弊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此,西方国家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制定会计标准以先进的会计理论为指导,避免了理论研究与标准制定的脱节。
其四,正确处理会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更需要良好的执行效果。否则,再高质量的会计标准也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严格外部审计监督,强化执行效果的检查,切实保障会计标准的执行效果。
快乐,将“书呆子”进行到底
被朋友誉为“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李国运,自嘲是个“书呆子”,“但是我享受其中,也会将书呆子进行到底。”
和其他金融行业一样,证券市场也是一个浮躁的行业。与金钱打交道,心情难免会起起伏伏,如何让自己心平气和是很重要的事情。
“闲时,我会看一些古书,比如《二十四史》等。更让我醉心的是书法,从小学时开始,我就一直练习书法,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李国运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每一年出一个东西留给自己。他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实施的。1990年,《汉语成语钢笔字帖》;1991年,楹联书法;1993年,《青少年书法报》头版专访;1995,《精编学生钢笔字帖》;1996年初,《签名的艺术》;1996,《财会人员专用钢笔字帖》,1998年,《签名艺术举要》。谁能想到,一直在会计学界和证券市场辛勤耕耘的李国运会是眼下流行的签名艺术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呢?他的两本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近50万字的签名艺术专著曾启发了多少人的艺术灵感,但面对如今热闹的签名市场,李国运则置身世外,泰然处之。
写字让人心态平和,读史则让人跨越古今。“做证券,更多的是需要冷静。这时候,我习惯去打开另一扇世界的窗,吹吹冷风。”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多无奈,所以自己要学会超脱一些。自号“二超堂主”的李国运给我们独家解释了二超的基本含义:超越、超然。对于理想和事业,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去追求,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我们也不要太功利,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
功到自然成。2008年的5月,一家猎头公司的出现让李国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走上了一家综合类新锐证券公司的领导岗位。“北京的文化氛围不一样。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这都不是奢求而成为一种必须,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我祝贺李国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他谦虚地说,“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恰恰相反,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只有不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事的人才是成功的,我只能说我没有太虚度时光。”他说,他的梦想是拥有一定财富后,能悠闲的写写字、看看书。
放牛娃出身的李国运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很高。说到将来,“不能担保自己以后也会做好,但会让自己做好每时每刻。”诚然,累计好了每一个现在,何愁不能成就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关键词] 国际财务;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84-03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双语教学在各类、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实施和积极推广,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普遍共识和重要途径。财务管理专业是民办高校开设率较高的专业之一,甚至是不少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在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成为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
国际财务管理是高校公认的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其内容具有国际适用性、通用性和比较性,因此较为适合实施双语教学,在很多公办高校,该课程已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双语课程之一,不少学者、教师对此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民办高校,普遍来讲专业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不长、数量和比例还较少,所以针对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研讨较为鲜见。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虽然有其共性,但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一些特征,还需承认与公办院校差异性的存在。所以,本文试就民办高校如何实施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此类院校进行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 民办高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共计718所(含292所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主要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教学形式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虽然目前大多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在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普遍要多于公办高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不清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母语与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根据实际国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主要使用的两种语言分别是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对于双语教学目标的理解,当前达成共识的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是讲授专业外语,在双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只是一个“附加值”,即伴生目标。然而,在对双语教学目标实现过程的看法上,目前我国研究者和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效果最好,而有的赞同应根据国别差异、学科特点等因素,选择性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母语-外语混合型双语教学,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双语教学。实践中,由于民办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相对要晚些,且受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的约束,双语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对于双语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实施,是全外语浸入型,还是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不同的民办高校有各自的倾向,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英语水平较低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自高考成绩中相对较低的那一部分,他们中的多数英语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即使通过在大学里的英语学习,其英语水平仍然无法与大多数公办院校的学生相比,表现形式之一为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普遍较低,所以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抵触双语课程,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英语、无法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课堂下又不能主动预习、复习,从而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导致双语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这样的问题在公办院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但在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在实际双语教学中,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师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但很多学校没有根据这一情况对双语教学采取适用的措施和对策,以致授课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学生没有实际的收获和提高。
(三)教学课时较少
在民办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学时与原来中文授课时的学时是一致的,这对于实现相应的双语教学目标而言,时间不够。这一问题的产生源自民办高校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客观存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就会减弱,在保持与原中文教学相同课时的条件下,学校进行双语授课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不利结果:其一,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完成,只能对其中部分相对次要的知识点进行删除或简化;其二,教学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力消化、掌握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很差。坦率而言,这一问题受制于整体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中是较难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班级规模较大
民办高校受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在双语教学中开设的教学班级规模一般较大,通常大于学生自然班级,远远超过公办院校双语教学班级。以广东某民办高校为例,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班级人数都在40人以上,普遍规模在50~60人左右,也出现过超过70人以上的超大班级。进行大班级双语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限制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授课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同时,学生的从众心态严重,消极情绪容易蔓延,且学生的反馈不能及时向教师传递等方面。若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课时不充裕的情况,教学效果必然每况愈下。
二 民办高校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就本科教学来说,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了解了一些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税收等相关知识,在这些必要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采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方式讲授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前沿理论和方法,扩充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国际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服务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
(一) 课程双语教学课前准备
1 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理念
在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表现特征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不是全外语教学;并且我国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元文化国家,不存在中外语言并重的语言环境;加之民办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不应作为多数民办高校选择的类型,而是更宜采用中外语言结合型的双语教学,即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确定。当学生在低年级初次接触双语课程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所以,此时进行双语教学适宜运用由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当学生已经累积了一些双语课程学习经验和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双语课程可以采用中英文搭配比例授课的母语-外语混合型,这时的中文讲授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保障,而英文讲授则是学生开拓视野、锻炼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提升中外语言双向交流质量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采用母语-外语混合型,具体到中英文的实际应用比例上,多数民办高校在教学中英语使用比例不应超过50%。就广东某民办高校而言,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国际财务管理课程难度水平,教师应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应在30%~50%之间为宜。
2 选用恰当的英文原版教材
教材的好坏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已引进较多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松散、知识点不够系统、价格偏高。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好,所以对教材的价格不是很敏感,但由于自身英语水平较低,在面对原版教材时通常会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国际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从专业知识内容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即使采用中文教学,一些学生也不能即时掌握和理解。因此,在民办高校,任课教师在选择该课程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选用已经配套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版本,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中文译本作为消化专业知识的依照;在现有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原版教材内容无法完成,教师也可以选择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内容自编成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
3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规模庞大的教学班级只会过度消耗教师精力,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在民办高校师资缺乏、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双语课程开设的比例可以比公办院校低一些,减少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双语教学任务,但对具体的每一门双语课程,一旦开设就要保证教学效果。双语课程的教学班级一般应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互相熟悉、了解,便于教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利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在具体人数上,每个教学班应控制在40人以下。此外,在设置双语教学班级时还可以考虑分层方式,将英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至一个班级,这样教师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实践中,直接控制双语教学班级的人数是民办高校较易解决的问题,而按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设置分层教学班级,会连带牵扯很多其他方面,如学生怎样分层、学生心理变化、成绩评定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和如何解决都将对分层双语教学形成制约,民办高校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民办高校,目前应先做好控制和降低国际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班级人数的工作。
(二)课程双语教学课堂组织
1 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团队合作以及沟通交往等技巧。根据目前各类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积累的经验,普遍认为,双语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创新、应用其他教学方法,经常被推荐的新颖教学方法包括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实际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包容性,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彼此结合、融会使用,如互动式教学法是一个被高校普遍提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具体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课程特征和教学对象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双语教学方法,不能盲目追求双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用双语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方法的适用性,即适用于特定的双语课程和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民办高校,教师选择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专业性较强,与一些其他课程具有知识上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其次还要结合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确保双语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削减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最终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 合理采取教学手段
对于双语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是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已经在高校中得以普及,而且其优势较为突出。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幅度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同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其次,多媒体课件整体美观、清晰,能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带来有效刺激,有利于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除了课件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度地给学生播放有关视频或音频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听课的新鲜感和扩充学习视野。例如,国际财务管理课程中“国际财务管理环境”一节内容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播放世界一两个代表性国家当前经济政策介绍的视频(中英文均可),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使学生对国际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另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但可以进行教与学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国内外大量专业信息、资讯、文献等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学的素材、资料,也是学生培养专业阅读、适应英文语境、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在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相对弱一些,所以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好学生,必要时还需设置强制要求,以帮助学生有效获取专业资料、锻炼专业素养。例如,在国际财务管理的“国际融资”一章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课下搜集具体公司采取的国际融资方式资料,做成课件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为了验证课件内容的真实性,还要求学生在课件中链接或截图这些资料的出处或来源。
(三)课程双语教学课后安排
1 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日常课堂教学完成后,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熟悉、适应双语课程和教学。在教室这个小环境中,可以利用英语或双语黑板报来提供专业信息或强化专业知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可以通过每天听取英语广播、每周参加英语角活动、每学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双语专业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创造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强化英语的机会和平台。在学校营造出的双语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实现日积月累式提升。
2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在高校,一门专业课程的最后成绩一般是由较大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小比例的平时成绩综合而定。学生们已经比较习惯这种常规的成绩考核方式,也找到了应对之策: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学生平时多是应付的态度,到了期末阶段,的确会下一番苦功来复习,力求一考而过。我国的学生早就具备了这种应试心态,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平时的努力和付出较少,主要靠期末临场冲刺过关。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的考核中,应当改革现有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或者取消期末考试,而由课程论文来替代。这种加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克服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的态势,使成绩的评定具有持续性,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精力均匀地分散至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实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英语水平的根本目的。在民办高校,为了保证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效果,应提高平时成绩占最后成绩的比例(如50%或以上),使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案例作业、小组讨论、课件演示、阶段小考等方面的平时表现较为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另外的成绩比例可以由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来构成,即通过考试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来检验学生综合学术研究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通常,期末考试的试卷、答题都是用英文来完成的,但若设置课程论文的要求,则不宜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写作。
总之,为了实现期望的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民办高校需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即从课前明确教学理念、确定合适的教材及合理安排班级规模,到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应用,再到课后营造双语教学气氛、革新成绩考核方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各民办高校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改革,完善每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达到短期内实现双语教学目标和长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淑莲. 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理念、目标与教学实践探索[C].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10).
[2]罗立彬. 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一个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王琼.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探讨[J]. 会计师,2012(2).
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架、主干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在坚持其中最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不变外,其他课程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在现行主干课程设置中,一是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不足;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少,特别是学生实习课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联系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仅在纸上谈兵,甚至有的满堂灌,讨论少。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缺乏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不仅课程门数少,而且课时分配少。三是主干课程设置中数理基础课不足。高职院校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哲学和数学,现代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理分析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中的应用。数理分析是研究经济理论与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它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我国高校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比重小,培养的学生所学到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接触到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定性分析,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只是比较宏观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从现实经济运行中去调查研究,从寻求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经济改革方案。四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课程。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作为培养经济理论研究人才的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经济研究人才,因而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现行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缺少方法论课程。
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主干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这里仅谈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2.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在此目标下各学校可以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反映不同的特色,如西北大学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普通班及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实验班,就各具特色。基地班以培养理论高职院校经济学研究基础人才为主要目标;普通班以培养具有高层次理论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试验班则主要是在数学与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交叉中来培养特色研究人才。
2.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千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在研究方法和科学规范方面,同国际接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分析方法。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将发展的政治高职院校经济学联系中国实际,生动形象地教授给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承认外国高职院校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等方面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又不盲目推崇、生搬硬套。要学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中谣方经济的差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就是注重“中国问题的国际化”,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二是理论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时,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厚实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是与高职院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架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