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5:38: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学习策略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能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分析其理论成果,并运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 认知策略 社会策略 情感策略
随着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心逐渐从教学法转向教学过程。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对他们进行研究加深了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语言学习策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通过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面进行的大量探索,发现学习策略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泛指语言学习者为了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语言而作出的各种选择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既包括学习者为提高自身语言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包括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的调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根据语言学家O’Malley以及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主要有下述三方面: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成功的学习语言有意识的利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过程采取的管理步骤。它主要包括:1. 计划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开始前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据此制定计划,如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方法、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途径等;2. 监控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3. 评价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根据某个标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参考信息;4. 调整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补救和调整措施。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主要包括:1. 选择性注意策略,指学习者选择某些相关信息或重要信息加以注意的策略,它可以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保证大脑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贮存和加工;2. 记忆策略,指学习者运用记忆的一般规律对信息进行有效识记、保持和提取的策略,它可以促进大脑对信息的记忆,提高记忆效果;3. 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它可以促进大脑对新知识的深层理解;4. 组织策略,指学习者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策略,其目的是构建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加强与提高对所学材料的记忆、理解与表达;5. 思维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社会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为了与其他学习者及本族语者进行交际而采取的行动。情感策略则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于调控情感状态,特别是抑制消极情感状态的策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影响其学习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动机、态度、焦虑、信心、个性特征等。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又对“语言学习成功者”以及“语言学习欠成功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探索。他们指出,“成功者”和“欠成功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均能采用某些策略,能否根据任务需求恰当的使用策略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学习活动的成败。Rubin (1975)、Stern (1975)、Naiman (1978)等人分别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归结起来, “语言学习成功者”在学习策略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一些特征:1. 积极主动的计划策略。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后,了解学习进展情况,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2. 学术性学习策略。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把语言作为一系统,分析目的语的特点以及目的语与本族语之间的差异,同时监控自身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已达到准确和恰当使用语言的目的;3. 积极的社会策略。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通过多种方式寻求交流机会,主动探求语言的社会文化含义;4. 有效的情感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有较高的动机,有融入或学习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欲望,能不断加深自己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感如焦虑、紧张等能有效的控制。
由此可见,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效率和结果。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外语学习效果感到不够满意,这与他们的学习策略的缺失或运用不当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外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一方面,从客观上讲,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正确地运用认知策略将有效的发挥人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探索并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策略体系对大学阶段乃至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具体来说,外语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醒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监督;通过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解决方法上给予指导;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创造使用学习策略的良好氛围。例如,为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社会策略,外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创造交流机会。对于情感策略,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教师更应适时地介入,帮助学生可其不利影响。
再次,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主客观因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也会有所差别。外语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外语;公用外语;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关键词:视觉素养 外语教学 整合
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人类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语言由口头语言与书写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1]。在这种环境下,当代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应用媒体的媒介素养以及“读图”和“用图”的视觉素养。所以,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培养应当成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成了当代教育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利用现有的课程框架,将视觉素养的培养与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一、视觉素养教育及其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 这个术语是 John Debes在1969年首次提出。Debes对这个术语提供了如下定义:“视觉素养指人类通过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它感觉经验而培养起来的一组视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正常的人类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视觉素养能力的人能区分和理解在环境中遇到的视觉行为、物体及符号。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我们就能够和别人交流。通过鉴赏性地运用这些能力,我们就能够理解并欣赏视觉传播的经典作品。”[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开始重视视觉素养的研究和培养。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针对高校制定了一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在这份标准中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个在多学科、基于信息素养环境背景下的视觉素养定义,“视觉素养是促使个体有效地查找、理解、评价、运用和创造图像及视觉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视觉素养能力使学习者在生产、运用视觉材料时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伦理、审美、智力及技术的构成部分。一个视觉素养个体既是视觉媒介的批判消费者,也是知识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参与者。”[3]
由上述视觉素养定义可见,视觉素养涉及范围广泛,不仅包括能够“查找、阅读、理解”视觉图像的内容,对图像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更包括有效地“表达和创造”视觉图像的能力,是一种集理解、使用、表达、创造视觉信息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视觉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合理地理解、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4]由此可见,视觉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纵观各国的视觉素养教育研究和培养,除了开设专门的视觉素养课程之外,主要是在学科课程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这也是各国培养视觉素养的主要途径和趋势。从最开始主要通过艺术课、美术课或者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发展到越来越多地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学习或者纳入到通识教育中,比如语文、英语等课程中。这种整合性地课程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视觉素养的水平。
二、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原则上讲,在视觉素养教育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中提倡不拘泥于具体学科或课程。近年来,已有一些国家或学校尝试在语文或者英语教育中进行视觉素养培养,比如新西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视觉素养教育,澳大利亚中学的英语课程等。在语言教学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具有可行性,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提出了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理论。他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这是两个相互平行又相互联系的认知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人的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也就是说,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是来自经验并且在表述和加工关于非语言的实物、事件的信息和语言信息上有明显的区别。在联合使用大脑的两个加工系统时,记忆变得更容易。换言之,即当信息以言语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时,可改善记忆。[5]
双重编码理论为视觉素养教育和语言教育整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运用双重编码理论,可在教学材料中大量呈现视觉材料,提供双重编码,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可见,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视觉信息,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例如单词、短语、句式、句意等)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理解视觉形象来建构知识,使视觉素养的训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得益彰。
2007年9月2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该教学要求不仅适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还适用于所有小语种以及二外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特征。决定了外语语言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情境,外语课程不能只局限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外语教育必须适应时展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关注文字、口头语言素养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培养相应的视觉素养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的普及,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外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和视觉文化,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处理、分析并运用这些视觉图像来理解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伦理等等内容,从而达到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从实践上而言,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育具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制定适宜的整合教学计划
传统语言课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口头语言、书写语言的知识和相应技能的训练,重点是书面语的学习及其读写能力的培养。视觉素养培养是要发展学生识别、分析不同媒介文本中的视觉元素、规则方法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技术的技能及信心。为了把传统的口头语言和书写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明确这三种语言之间的重要关系,确定语言学习以发展书面语言或者口头语言表达为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以下整合原则:(1)口语可支持和增强所有的语言学习;(2)阅读和写作是语言能力提高的中心;(3)视觉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很重要的;(4)书面语言、口语和视觉语言三个维度互相支持和拓展。[7]教师应结合以上问题的考虑,明确整合的目标, 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辅以恰当的视觉读写与语言读写相融合的技能教学,并进行多层次的意义解读,把看、听、说、读、写学习维度交融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将视觉文本隐含的主题意义、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挖掘出来,并让他们用显性的方式,即口语或书面表达将这些意义呈现出来或者进一步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提升他们的视觉经验。
(二)建设丰富的视觉学习资源
构建良好视觉学习环境离不开丰富的视觉学习资源建设。各种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是培养高校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渠道。网络资源丰富、传播便捷,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在网络世界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外语这个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或者指导学生选择最恰当的资源和检索系统来找到和获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图像和视觉媒介,例如插图、外语电影、时事新闻节目、纪录片等。
(三)设计融合视觉读写和语言读写的学习任务
在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选择合适的视觉资源之后,就可以开始具体的教学实践了。罗双兰、于红卫、张舒予[8][9]黄滔[10]等在其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即在现有的语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融合语言素养、视觉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案和学习活动。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并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视觉媒介和视觉信息资源支持听说读写语言学习活动,比如选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来进行各种语言活动:描述图像、编说/写故事、提出问题、阐述意见等;或者可以选择风格、门类各异的优秀电影,并针对电影的特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教学之外的视觉素养教学活动,如主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电影技术环节评析、电影风格欣赏、电影类比、挑错、电影的发展变迁、写影评等。通过任务式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从视觉符号与言语符号的相互转换中,习得语言读写能力与视觉素养,并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深厚的综合素养。
其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采用涂鸦、摄影、DV等艺术形式的视觉作品制作。如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运用可视化工具建构理解,设计并制作出人物关系网、人物特征地图、冲突地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冲突会发生?解决方式有哪些?)、解决地图(冲突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后发生了什么?冲突和它的解决如何影响人物?)或情景地罔(地点、时间、环境)。通过创作内外视觉形象结合的图像,学生不仅有效地学习了知识,而且创造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视觉与语言符号系统.发展语言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在学科课程中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途径。高校外语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视觉化教育资源,创设视觉化的学习语境,开发学生的视觉性思维和视觉语言,提高学生的视觉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更为全面的感悟。从而实现在外语教学中落实视觉素养教育的目标,又促进语言教学与媒介技术、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信息能力有效地融合。
参考文献:
[1]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36-39.
[2][4][10]黄滔. 视听说课程框架内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1):77-80.
[3]罗双兰. 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0):110-114.
[5]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6-10.
[6]《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http:///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
2.shtml
[7]English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EB/OL].
http://minedu.govt.nz/web/downloadable/d13550_vl/eng- -nzc.pelf.
[8]罗双兰,张舒予. 新西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9(5):80-83.
【关键词】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英语课堂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教学思想相对滞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曾在48 所院校900 位大学英语教师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黄艺花2011 .12),60%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讲解课文”和“做课文练习”,84.5%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是浪费时间,只有3%的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口语活动。这说明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思想和语言特点及教学方法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意识,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英语教学是致命的威胁。其次,在调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类型时, 75%的学生趋向于英语应用类, 并希望能从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听力水平及口语水平, 学会实用英文信函、合同等写作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2.6%和55. 3%。这说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学生已在心智上走向成熟、理性,已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 英语在各类职业对外交往、浏览信息、商务活动中的工具性作用, 50%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国家文化类选修课程的学习较为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这说明了学生已体会到文化对语言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霍玉秀2010.7)。
夏纪梅(2009.1)在谈到教学研究时指出:“对于一线的普通教师来说,要做的研究应该是基于课堂的、来自实践的、结合自己教学的研究”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们不仅需要研究语言教学的本身,更需要研究具体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英国语言学家W ilk ins(1972)认为: “外语教学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 而学生是内在因起着决定作用。”如此看来,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其参与外语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语学习的效果。Jeremy Harmer(2000.F20)认为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协调一致(coherence)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巧妙结合。参与式教学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简称PD)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共同参与式外语教学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参与式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参与中的“参与”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社会需要,这不仅与教学目标的设置相关,更与课堂教学有关。也就是说课程设计不可脱离社会实际需要,应该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 是教与学的整体协调活动。教师在材料选择、课堂活动设计、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进入拓展课程阶段,关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具有改革的现实意义。
1 参与式教学形式的理论来源
参与式外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兴趣、发展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心领神会、动手动脑,形式轻松愉快地获得语言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该模式的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培养,让学生掌握外语,并提升用其进行交际的能力。“共同参与式教学法”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具体需要而建立的: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的实际关系,从昔日的“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变成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交流。“共同参与式教学理论”突出强调了“共同”二字,在课堂中师生共同面对学习任务,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师生双方都彼此需要,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通过充分的交流、沟通、学习,从而消除学习中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感,也鼓励了学生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参与式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外语学习中的体会与感受,一起分享外语学习中的快乐与经验,逐步掌握一门外语。应以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为前提。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这需要我们改变过去的教师课堂上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共同参与是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由心理学而来,是通过力求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发展学生自学能力,鼓励其动手动脑,通过生动活泼的互通教学,轻松愉快地获得语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绝对权威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持人、协调者和促进者,而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
2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2.1 参与式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2.1.1 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交流思想。
2.1.2 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培养自学能力。
2.1.3 吸收了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精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2.1.4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收获的快乐。
2.2 参与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2.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比对、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要极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争取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大学英语的拓展课与普通课程教学活动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而后者则侧重英语语言的教与学。因此,大学英语拓展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侧重外语的实用性而深受学生喜爱。
其次,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以激发、鼓励为主,尽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而不是逼迫学生学习。由教师逐步引导、启发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由“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注重“以学生为本”,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外语的需求与困难,从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真实需求出发,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可以使“教与学”的能动火花相互碰撞,彼此促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内在动力,使其能更加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外语学习。
2.2.2 引导学生间相互合作学习
认知理论说明,英语学习、了解、使用的过程也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融合、交替的过程,也是个体语言能力从书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的自动应用的进程,而这种“结合”与“转化”都离不开学生的自身学习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以学生为作为教学的中心是现代语言教育的实际方向,是符合语言类学习的实际规律的,也就是共同参与式教学理论的核心。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贯穿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始终的角色关系为:教师由原来的课堂知识输出者,变成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由原来课堂知识的被动听课者,变成课堂中自觉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这样的角色才更加符合现代外语教学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很受研究者们的重视,虽然它的教学形式非常丰富,但各种教学模式之间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先给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人数不要超过5人,以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集体学习任务中去。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展开学习,也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学习,大家互相帮助,充分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这样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只进行引导而非直接的教学管理。由此看来,合作学习的意义很广泛,它包含了多种学习模式,更加强调集体协作来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2.3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精讲引导
随着教学设备科技化的进程,在教学设备上,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改革,在教室里为教师和学生们配备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器材,比如投影仪、投影幕布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加上电脑、影碟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更加直观、更加鲜明的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收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对这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虽然可以便利学生了解到有声又有图的英语教学材料,但教学主导依然局限于教师本人,而非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想真正的改变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除了在教学设备上需要更新,还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变。现在所推行的CAI可见制作对教师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在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本上备课,而是要学会使用不同的软件编辑、制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材料。出于这点考虑,学生需要配备学习计算机,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真正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搜索所需学习材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如此,便能真正体现共同参与式教学的精髓: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共同实践。该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总结课本中的重要词汇和语言点,围绕语篇和语言结构进行归纳、总结,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Imaginative power)、智力(Intellectual power)、和创造力(Creative power)。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就语言教学当中的篇章教学而言,教师通过提高学生对各种文章题材的分析技能,引导学生欣赏、体会英语的语言艺术,分析不同作者用英语语言表达其具体思想的技能。教师根据课文文章中的不同题材,设计出形式多样、题材各异的讨论题,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或是复述故事、翻译课文;或是分角色进行表演;或是进行具体的问答练习。教师可以利用每篇课文文章,将其都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素材,培养学生的表达、表演、表述等实际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共同参与的实践中,掌握各类学习英语的具体技能,同时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3 总结
共同参与式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能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上重要的作用。把共同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拓展课上,则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实用知识。
共同参与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而采用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当然,“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在课堂上不断积累,交流活动相互学习,不断完善、丰富、充实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顺畅的掌握外语。也使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参与式教学法的指导下达到教与学内在统一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艺花.试论大学英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霍玉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思考[J].语文学刊,2010(7):149-150.
[3]夏纪梅.论教师研究范式的多样性、适当性和长效性[J].外语界,2009,1.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改革;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31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开外语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才是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国际教育交流日也较为频繁,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以及内容在对各国相关院校外语教学和教育部门相比较下,显得过于古板、单一、陈旧等等问题。有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强调专业课的学习,打着就业向导的招牌,不断的删减公共外语课时。而很多就职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目的性很强,大多是将就业作为目的的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是认为外语对于未来的就业岗位没有用处,尤其一些本身对外语学习没有兴趣并且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更加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外语教材较单一实用性不高,难易度不适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障碍。
2 工作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外语课程设置的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课程一般都是墨守成规依照教材组织和本科教学大纲来教学。社会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使得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教材的选择也很重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真实水平的很有必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建立真正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外语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岗位及就业能力,因此重点是课程教学岗位化,构建能力体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就业,加强就业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将课程设计与就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具备基础性的就业能力后,才能准确有效的制定教学课程体系和定位。譬如,毕业生将从事的岗位是工程预算员、导游、企业材料员等,文字处理、电话沟通、外事接待、口头表达、交际礼仪、谈判能力、等都是这些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要求,因此课程的设置安排就依照以上分析来规划。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按照以下六点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自身作为主体,让知识实践理论一体化。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是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的教学的目标,分配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性职业技能,一个职业技能是一个模块,加上课程介绍共7个模块,模块下的项目是学生要完成的实践任务。课程分为两期共90学时。这些项目语言的要点是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会触及到的实际工作性质,让学生熟识工作的流程,以便达到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级别。
(1)使用外语接待客户,为客户提供帮助。掌握(时间、地点等)状语从句,熟练掌握词汇和词组。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和同根词记忆的记忆法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养成写外语随笔的习惯。
(2)流利地与客户电话交流。熟练掌握电话绘画常用语和专业句式。院校可以组织单词记忆赛(如听力和听写比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记住单词最多的学生为优胜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锻炼学生文字处理能力。练习模拟套写常用的外语文件应用模板(如简历、通告、备忘录、申请信、电子邮件、传真、邀请函等)。熟悉外语应用文写作的要求、格式和写作技巧。教师派下任务,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完成初稿――在经老师指导后归纳总结格式错误,修改和完善――写作任务完成。
(4)用外语进行小型商务谈判和商讨合同条款。 语法:副动词、行动词;熟练掌握商务、建筑材料等词汇。 分组分角色朗读材料;熟读专业词组和句型;模拟谈判现场。
3 教学改革目标--自主学习
外语是一门语言工具,和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因此不仅仅是答疑解惑和传道授业而已。想要从根源上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改变传统守旧的教学思维模式,将原本灌输式的理论教学逐渐引导改变为自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建立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也才能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发展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自身潜能。
当前,我们可以从很多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发现,影响外语学习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学习的兴趣程度、语言输入的质量、数量和方式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当务之急必要的任务目标,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且在课外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指导。
总之,在自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按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自主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总结归纳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及知识的探索发现者。而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的各项能力,转变观念,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出需要的合格型毕业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优点,有效的提高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但在教学中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存在,这时就必须要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社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寒,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依托;内容;大学;外语教学;模式
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content2basedin2struction)(以下简称“依托式外语教学”或“CBI”)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虽然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其特点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即使指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将某一具体学科或主题内容设定为教学基础的外语教学模式,依托式外语教学主张将学科知识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它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将英语看做学习主题知识或学科的媒介和工具,这样在提高大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依托式外语教学教学必须以学科知识或主题内容为教学的核心;其次,依托式外语教学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必须使用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再次,依托式外语教学还要保证新的学科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学习;最后,依托式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必须符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为此,不少高校在外语教学中都采用了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依托式外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十分有效,但是其在具体时间中还是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大学生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差,不利于依托式外语教学的开展。在当代不少的高校中,为了顺利的通过各种外语考试,很多大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但是其学习的重点一般都是书面外语知识,而忽视了外语口语的训练,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外语口头表达方面往往比较薄弱。
(二)不同大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基础不同,依托式的外语教学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在现代的高校中,学生的外语水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现在的各高校中,一般是一个教学内容适用于多个班级和专业,这种方式是十分不合理的,可以说现代高校中外语教学的内容往往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三)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缺少专业教材的支持。教材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标准,教材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效果。但是对于依托式外语教学来说,由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在我国实行的历史较短,因此,我国关于该模式教学的专业教材十分的稀少。
(四)高校中依托式外语教学缺少专业的外语教师。我国传统外语教师大多只需要了解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知识即可。但是,对于依托式外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外语知识,还要掌握一门或多们学科知识,以便依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措施
经过研究调查,加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高校应该强调外语书写能力与口语能力的并重。外语口语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的基础,因此,各高校都应该重视学生口语的训练。首先,在外语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口语训练的强度,给予学生训练口语的机会。其次,学校在进行外语考核时,不仅要有“听”和“写”的内容,还应该有“说”的内容,加强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
(二)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顾及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选择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依托式外语教学,往往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评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而对于外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的调节教学内容,先让其接受一定的外语技能培训,在让其进行依托式外语的学习。
(三)充分开发适合依托式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首先,广大的外语教材编写者和开发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多与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进行沟通,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编写外语教材,保证外语教材的有效性。其次,开发商还应该加强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软件、网站等辅助教材的开发,保证大学外语教材内容的丰富性。
(四)加强高校外语教师的培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各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对依托式外语教学的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其次,各高校应该注意外语教师学科知识的培训,使其能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外语知识相融合。综上所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能充分的训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因此,在当代的大学中实行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周丽.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大家,2012(05)
[2]陈岩.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3
【关键词】跨文化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5-02
一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涉及其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二 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
1.跨文化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比较系统的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发现其派出海外的外交官外语基础差,且对所在国家的文化也不了解,这极大地影响了外交工作的开展。因此,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Foreign Service Act),成立了外交学院,为其外交人员提供系统的岗前和在岗跨文化交际培训。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为其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其中不乏著名的语言学家George L. Trager和文化学家Edward T. Hall。前者在语言培训方法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独到,论述精辟,后者是被公认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他的经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被誉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2.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建立
世界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美国的跨文化培训计划得以在军、政、外交领域和跨国企业逐渐普及。这些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Leeds-Hurwitz(1988)认为Gudykun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从此,跨文化交际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如William B. Gudykunst、Judith N. Martin、Michael Paige、Stella Ting-Toomey等研究学者,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机构,如美国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协会,跨文化交际国际研究院,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协会,日本的SIETAR-Japan等机构。学术期刊有美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和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ual。这些机构和期刊的建立为跨文化交际学这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发展平台。
3.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国的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在哈尔滨举行,这也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及外语类专业的研究生,而美国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由著名理论学者来执行推进的。其次,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主要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课题,主要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而美国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交流为出发点,服务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目的。最后,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和方法相对狭隘、单一,而美国的研究方法和课题相对来说要丰富些。
三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门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载体,因此,语言与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受到了语言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更多地借鉴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这使得语言学的跨学科性的特点更加明显。
由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把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美国,来自语言教育领域和跨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合作。美国教育部下属的语言习得高级研究中心主持的外语教学中文教学的研究是影响最大的,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合作活动。这项研究是以1991年5月在明尼苏达大学举办的主题为“第二语言课程中文化学习的跨学科视角”的研讨会为基础,由一批著名的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学家和跨文化交际学家共同参与完成,并出版两本题为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的文集,为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和跨文化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很多外语教师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但由于缺乏较成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和系统的理论支撑,这种尝试通常比较随意,缺乏深入,且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难以把握,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有张红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
四 跨文化外语教学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还是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被我国外语教育界普遍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文化的教学比重已成为热议的外语教育改革话题。跨文化外语教学需要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知识,是以外语教学为主、辅以文化教学,还是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为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把两者都学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没有系统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如何把握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难题。
2.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但在外语教学中引入什么文化,怎么教仍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历史上,我们学习外语是出自实用主义的角度,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现在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那么单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培养既掌握外语又掌握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频繁交往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外国文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外语教学在文化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文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学界热议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我国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外文化的过分推崇,有些外语类院校对国外文化、节日的掌握程度超过了本国文化,贬低或忽略了本民族文化。
要避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想象,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主题意识,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本国文化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传播出去,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效果。
五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展望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对两国文化都有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学贯中西的外语人才;用批判的眼光来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恢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树立起中国文化的独特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开展研究,用中国人的身份进行跨文化对话,发出中国外语人的声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的是外国文化,但最终目的是在汲取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把本国文化精髓弘扬出去,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今天外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邓炎昌.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