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03:4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码艺术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数码艺术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
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在人们还普遍认为传统艺术只是存在于笔墨和传统工艺的材料技巧之间时,数码技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就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传统的创作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但是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纳,引起人们对数码艺术造型在情感上的距离。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数码图形(COMPUTERGRAPHICS,简称CG)是指数码化的作品。作为CG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矢量图形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适合标志和标准字等方面的图形设计,但是“硬边”风格造成了图形表现形式的冰冷机械。像素位图是CG图形的另一构成方式,是基于色彩学解决图像的数码基本技术,同样,在数码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要求,视觉的感官色彩感受必须转换到对其数字化的处理,也就造成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这些数码技术的工整、精密导致的机械感,就是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的关键所在,是现代数码艺术作品所普遍存在的不足。
再次,作品的表现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情感差异的因素,传统绘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同观众产生共鸣,而数码创作的机械条理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申奥标志(见图)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数码艺术创作风格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码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申奥标志陈绍华在数码艺术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莱维兹(ROMANCIESLEWICZ)、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他们的数码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数码艺术设计与民族传统绘画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诺曼•塞斯莱维兹的数码设计作品表现出奇异的构思和超人的想象力,他将自然和非自然,现实和超现实,理性和反理性的事物及观念交织、揉和在一起的非凡的创造力,他对人类自身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思维和观察,揭示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都令观者感到激动和震骇。作SAINT-ECORCHE诺曼•塞斯莱维兹品“SAINT-ECORCHE”(圣徒的思维)通过视觉的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抽象的理念,就体现了他那奇异的构思和非凡创造力的视觉语言。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
关键词:艺术设计;数码;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56-01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数码图形与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数码艺术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数码艺术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码艺术。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在人们还普遍认为传统艺术只是存在于笔墨和传统工艺的材料技巧之间时,数码技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就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
在数码艺术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
西方的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中国绘画也经过了很多流派的演变,现代设计从设计革命开始也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时期,而数码艺术设计创作是从单一的商业派生出来的,缺乏艺术创作的根基,造成人们对数码艺术表现的认识还趋于肤浅和一些错误的看法,在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万能说,认为电脑万能是对数码技术的崇拜和夸张,是对艺术的基本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肤浅所产生的错误观点,以模仿的技术代替艺术的原创可以说是非常幼稚的认识,是对数码技术模仿和创造的关系认识不够。
随着数码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更新,其艺术价值将打破自身本来的纯商业性,在艺术创作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三是人们对数码艺术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格等因素,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价值也倍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一种科学技术,而是体现一种新兴的艺术现象,她有着自身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艺术价值是不可以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的。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
中图分类号:J61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08-02
摘要:通过对数码喷印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因素的分析,结合当前的趋势,探讨影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因素。
关键词:数码喷印;艺术设计教学;服装设计;影响因素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给高校的设计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以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所构成的教育方式也应必须亟待改革和从新进行整合。设计艺术如何教育?设计作品和服装如何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如何培养?这一切也是我们教师对待特色专业思考和科学选择迅速行动的大事。对此,我仅以个人观点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从服装设计的角度和传统的“手绘”与现代的“数码印花”具体工具使用,来呈报高校艺术设计和服装设计教学引进数码印花设备的迫切需要和数码印花设备在教学中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使计算机与扫描设备和喷印设备已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形成了新科技与行业技术的拓宽交叉与相容。快速的生产,现代的图案,精品的制作业已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目标。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服装的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科技新技术的浪潮冲击下,面料的制作工艺,花型图案的设计和印花领域中的印前技术的提高,印花材料的丰富和喷印技术的产生也带来了相关技术飞跃的变化。其中传统印花中的原稿采集,图像处理,分色制版均由彩色桌面系统代替。速度快,精度高以及环保性等都显示了现代高科技特征。
目前国内面料印花行业印前工艺上有印前设计制版,照相制版,激光照排,计算机制版(后两种为数字化制版)几个过程。数字喷印设备的产生和技术发展中的微电压技术把墨头喷出小墨滴直接喷在亲墨层上,输出结果可以达到l00%的色值传递。数字喷印的图像解析率较高。使具体工艺操作者不再担心图像因曝光过度或不足,显影不足与过度造成图像反应在面料上色彩单调。数字喷印还避免了传统印花程序上对于环境湿度,温度等要求,对操作程序和工作经验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消除了偏色,拖浆,堵版,烂花等图像反应在面料上问题的出现,并且保证了重复打样的图像结果稳定性。把错误消除在喷印前的程序中。使成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传统,落后,低质的状况,不再停留在粗线条,色彩简单,没有半色调过渡色,低图案画质的情况。尤其可喜的是不再由于网版印刷的自身特点避免了“龟纹”的产生。这些都是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和目标。
许多兄弟高校以及行业内人士包括设计师;品牌商;服装厂;印花厂都曾幻想着随着布料印刷过程的非技术化经验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数不清的行业内人士都把采用数字化喷印作为理所当然的扩展方向。服装企业重点也越来越投向这门新的技术领域和大市场。作为应用市场,这些行业内人士也越来越转向知识经济,专业技术,高新技术也是目前服装行业的大势所趋。通过这几年在东南亚的考察以及几年的欧美外贸服装印花加工生产的经验了解的国内外此类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其过程也是随着知识提高,技术改革,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的发展而发展或普及。现代化的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不断的有所创新。逐步取代目前落后的设备,材料和老工艺。最终赢得市场。
但数字喷印并不是简单的操做过程,也不是一个印花厂和服装厂或新的公司使用数码喷印机就能让市场完全产品转化。而是要有一批有着丰富的服装生产经验,敏锐的服装市场头脑,具有多项技术竞争力的高级服装人才贯穿整个生产过程才能赢得服装市场。数字喷印与传统工艺的不同主要是数字印刷的生产过程。它的服装数字喷印过程使服装生产过程集数字印前,通讯和图像技术到输出为一体。具有更方便操作和更有前瞻性。数字喷印以独特的魅力和自身的特点在服装纺织印花和艺术设计中发挥着独特的生命力。
服装生产数字喷印技术使服装印花步骤简单,技术要求降低,但在生产过程中如服装设计,颜色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图像存储格式的不同和不兼容,墨水的应用性能和图像色彩还原能力也使很多设计师无法正常有效的方便操作。喷印过程中套印套准线的对位问题也使得服装裁片生产者工作起来很困难。喷印设备还要克服有关喷印墨水,色相,饱和度以及介质牢度的问题。
服装生产数字喷印市场,数字技术和相关配套产品关系也与服装生产传统工艺的行业有着一些内在问题。比如服装生产设计师,品牌商,服装公司和印花厂在目前的生存状态上很少竞争而是链接的相互补充状态。因为他们各自都在以不同的技术和手段应对各自不同的服装客户群。这就需要高校的学生必须有团队精神和行业有着深刻地认识才可以被社会所承认。否则将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要解决几个棘手的问题,即:艺术设计和服装专业1―2年级的重点培养应该是以“手绘”(包括电脑手绘)的方式来培养基础造型上的创造力、扎实的手绘表现力和艺术美的鉴赏力;艺术设计和服装专业3-4年级的培养重点应该是能快速接受与灵活应用新的设计手段(电脑)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设计方式上能迅速走入以“数码纺织”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大纺织”舞台中,并能创造个性化强的、市场需求高的和创造流行美的纺织艺术产品来。
―、完善学生的设计思想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高校设计教育如何利用最新的数码印染技术,将给高校的设计教育理念带来一次巨大的推动。发展高校专业设计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数码印染设备的技术和所形成的产品应用于教学,不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还是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都使学生明白设计是最重要环节。数码印染设备的提供,是最佳体现设计的“工具”手段,它将原有的大机器设备无法替代的小型印染程序,跨越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空间及设计空间。
二、新的学科交叉教学模式
从国内几个兄第院校在发展数码印花教学并通过数码印染设备应用于教学来看,给教学带来一个全新的设计与实践结合,方案与生产的结合。设计教育的模式,也形成了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模式”数码印染设备,它可以为服装专业设计面料。
三、专业教学的内容纵深扩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面料花型和服装样式也越来越要求高,以前大多数我们的学生和设计师是到市场上选购服装面料,学生和设计师只能将市场上出现的或现有的面料进行服装设计,能见到的面料服装设计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数码印花先进的设备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给学生有机会地将设计的色彩以及图案应用于数码印染技术,因此我们从设计教学入手,在毕业设计中及相关的设计课程中,力求学生做到个性化及品牌化的设计,借助设备的优势,创作空间的灵活性避免了受面料,色彩,质感的局限,同时也避免了设计作品被模仿的可能性,所以说借用于数码印花技术手段;真正的在服装设计上实现了个性化服饰的设计,并且,可以全方位的将个性化设计的特点、风格、包装等―系列整体体现出来。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数码图形与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数码艺术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数码艺术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在人们还普遍认为传统艺术只是存在于笔墨和传统工艺的材料技巧之间时,数码技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就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传统的创作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但是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纳,引起人们对数码艺术造型在情感上的距离。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数码图形(COMPUTERGRAPHICS,简称CG)是指数码化的作品。作为CG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矢量图形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适合标志和标准字等方面的图形设计,但是“硬边”风格造成了图形表现形式的冰冷机械。像素位图是CG图形的另一构成方式,是基于色彩学解决图像的数码基本技术,同样,在数码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要求,视觉的感官色彩感受必须转换到对其数字化的处理,也就造成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这些数码技术的工整、精密导致的机械感,就是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的关键所在,是现代数码艺术作品所普遍存在的不足。再次,作品的表现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情感差异的因素,传统绘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同观众产生共鸣,而数码创作的机械条理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申奥标志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数码艺术创作风格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码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数码艺术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莱维兹(ROMANCIESLEWICZ)、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他们的数码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数码艺术设计与民族传统绘画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都做出很大的贡献。诺曼·塞斯莱维兹的数码设计作品表现出奇异的构思和超人的想象力,他将自然和非自然,现实和超现实,理性和反理性的事物及观念交织、揉和在一起的非凡的创造力,他对人类自身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思维和观察,揭示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都令观者感到激动和震骇。作品“SAINTECORCHE”(圣徒的思维)通过视觉的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抽象的理念,就体现了他那奇异的构思和非凡创造力的视觉语言。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靳埭强的数码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明显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揉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他对数字艺术创作美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数字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她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取长补短,因此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字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设计的修养,是数码技术与艺术创作设计的完善结合,是“数码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西方的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中国绘画也经过了很多流派的演变,现代设计从设计革命开始也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时期,而数码艺术设计创作是从单一的商业派生出来的,缺乏艺术创作的根基,造成人们对数码艺术表现的认识还趋于肤浅和一些错误的看法,在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万能说,认为电脑万能是对数码技术的崇拜和夸张,是对艺术的基本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肤浅所产生的错误观点,以模仿的技术代替艺术的原创可以说是非常幼稚的认识,是对数码技术模仿和创造的关系认识不够。只有正确认识数码艺术设计创作和再创造的表现特点,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二是纯商业性,由于电脑是从科技和工业中产生的,“数码艺术”这个概念在这里缺乏艺术的遗传根源,不具备纯粹的艺术因素,商业是数码技术的最本质的发源因素。艺术文化在数码技术表现的时间不长,以至于至今还很难把数码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美学地位。随着数码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更新,其艺术价值将打破自身本来的纯商业性,在艺术创作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三是人们对数码艺术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格等因素,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价值也倍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一种科学技术,而是体现一种新兴的艺术现象,她有着自身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艺术价值是不可以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的。
计算机不是人脑,但是来自人脑,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展。任何一门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电脑美术也同样有其不足,但具备艺术修养是电脑美术的根本前提,电脑表现形式的不足可以改善,而艺术修养的匮乏就决定了电脑美术作品的命运。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艺术设计者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各类图形软件的使用,而且也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人为本,注重美学修养,电脑美术是一门新兴艺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好的电脑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美〕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
关 键 词 :数码时代 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 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
转贴于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信息时代,计算机给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历史又一次重现当年包豪斯的情形,一批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家、音乐家、心理学家和大众传播专家,又一次紧密合作,他们的研究领域跨越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而新媒体艺术已日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时代特色的新的艺术形态。
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给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从电脑视觉艺术、全息成像、数码音乐、人机界面设计、电子出版、数码娱乐游戏到虚拟设计与制造、网络社区设计,以及未来教育等各个领域。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突破现有技术的限制,以创造性的发明与设计满足人类在信息社会的生活与工作需要。艺术及艺术设计将在信息社会中发挥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包括虚拟现实艺术、声音环境作品、交互影视媒体、回应式表演、数据可视化和游戏以及其他数字形式的作品均属于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形态构成
我们所提及的新媒体艺术的形态构成是在语言代码作为本源的基础上,以交互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从技术层面、计算机语言层面、表现形态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的形态构成,我们所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工具,与计算机结构化编程思想不谋而合。对于艺术设计师、工程师及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方法和这种工具是必须具备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构成的研究,我们可以以交互性为核心,从科学实证视角来研究形态构成的技术核心、表现形态、载体、存在方式、艺术语言、构成要素、组合法则等等。它是跨学科、跨领域、文理通融的,需要一大批人来共同研究和推动。
一、技术核心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是艺术设计人员与编程人员及自动化设计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它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性和团队的合作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展示与完成最终效果也较为特殊,是通过传感器接收信号,再通过程序处理来完成作品的最终形象的,它与人积极互动才能最后展示作品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它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且涉及面较广,技术的掌握与表现整合是其根本。信息时代文化的形成更多取决于技术成分。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更多体现高度复杂技术,观念性、个性化的东西已经退隐其后。技术的因素更加突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工具、传播载体等是数码化设备如电脑和网络,其形态是数码化的信息流,而其本身是没有实体的意识形态。因此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可以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创造新颖而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二、存在方式
新媒体艺术作为空间中的艺术,它是视、听觉,声、光、电、多方位、多感受的,它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艺术造型表现。这种造型不一定是静态的,同时也不一定能触摸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过程性也可以是其存在的方式。它是以二进制的数码符号存在,我们称为比特,也叫位。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一向是数码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但在过去25年中,我们极大地扩展了二进制的语汇,使它包含了大量数字以外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数码化了,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O。这种存在方式的特点,更多是交互性。瞬时的,非线性的,因而这些都会促进艺术概念和思维的转变。
三、形态构成载体
计算机包括两大部份,即:软件,硬件。新媒体艺术是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用VB、VC、C++等语言作交互编程来搭建构架和流程,以三维软件来建模、渲染场景和构建角色,以非线形编辑软件制作片头和动画等等。软件是新媒体艺术作品产生、展示和存在的重要载体之一。
基于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它的创作工具也主要是各种数码化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子绘图板、各种数码化终端、艺术设计创作和编辑软件等等。毫无疑问。这套工具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实现了互动装置艺术最根本的创作过程,即由艺术设计创意和思想到新媒体艺术作品的计算和转换过程。
四、表现形态
关键词 数码艺术 数字技术 广告摄影 创造性 表现力
一、数码艺术概念及其特点
数码艺术是数码技术在艺术领域内的具体应用所产生的一个新的艺术门类.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产物。如何将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包括广告摄影艺术更好地结合.是当今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数码艺术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发掘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艺术渊源。是丰富数码艺术语言和正确表现数码艺术形式美的关键。正确认识数码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特点和表现风格,同时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是数码艺术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数字化技术使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数字领域,信息对载体的选择变得灵活多样,突破了传统的运用和习惯的界限.尤其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更是如此。
二、数码艺术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数码图形与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l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数码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数码艺术这一形式开始进入到古老的艺术殿堂。
在国内.人们对数码艺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特别是数码艺术的创意。据调查,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类型设计专业课程中。传统课程的教学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而数码艺术的教学和设备投入却显得比较薄弱。尤其在数码摄影和图像方面.许多的学科和课程还在抱着一种观望和怀疑态度在等待。
三、数码艺术的商业应用
数码艺术的运用首先是从商业市场开始的,因为经济市场也是检验技术和艺术好坏的一个尺度和标准。
虽然数码艺术的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艺术不仅是体现一种科学技术,更是体现一种新兴的艺术观念。它有着自身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数码艺术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不可以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的
对于一个习惯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者来说。数码艺术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但是.当他开始触摸并且利用数码技术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运用数码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创作出适合干作品的不同效果,因此也会发现数码艺术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更多的艺术创意。
传统艺术和数码艺术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存在着区别.尽管结果都是以视觉形象再现。传统艺术注重的是脑和手的结合。而数码艺术注重的是脑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因而出现很多的行为方式和审美观点的差异。
数码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显现出自己特有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同一题材的创作.无论是时间上或者是成本上数码艺术都具有自己的优势。
数码技术对图形的处理是一项先进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传统图形的处理是一项非常耗费精力的创作过程,而且技术的局限也特别的苛刻。数码图形的设计和处理则要轻松的多。它把所有的技术包括应用工具都集中在计算机的软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原始图形和设计图形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创作者和商家所期望的效果。例如申奥标志,这是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创作者们就是贯穿了一个传统艺术与数码艺术相融合的思想。最终将陈绍华先生的数码图形创意与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效果进行了合理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表现,也使得内涵到了升华。同时也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来丰富数码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数码图形的处理目前在完美性上尚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还不尽人意。如矢量图形工具在对图形描述的表现中,只适合标志和标准宇等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一些自由和优美的图形.它的“硬边”风格会造成图形的冰冷和机械。同样,在数码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所有影像都是数字化的转换.形态和色彩的视觉感受就显得单薄一些。这也是导致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的关键所在。
四、广告摄影和数码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统广告摄影和数码艺术在许多的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不同的风俗习惯、各自的审美观念。譬如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的深远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的笔墨造型和传统的艺术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中造成亲和力,产生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现代大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跨度,使人在文化遗传上、使用习惯上会产生的陌生感和疏远感: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艺术设计.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有所创新外,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力上根本没有什么突破。更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码艺术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中击。当人们还普遍停留在传统艺术的运用和欣赏的过程中时,数码技术这一高科技的产物一下子就来到了所有人的视野中。这确实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传统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导致了人们对传统艺术价值的认可。但是由于对数码艺术的创作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也导致人们对数码艺术价值的认同和欣赏在情感上存在着距离。
要想实现所有传统艺术和数码艺术接轨,尚须一个时间和科技再发展的过程,更需要人们放弃成见去重新认识这一新生的事物。当认识加深和切身感受后观念肯定会发生变化,就象当初爱迪生电的发明一样需要人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用。
理顺传统艺术和数码艺术在各个方面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码艺术。数码艺术是新生事物,是今后艺术和技术发展的主流,它无损干传统艺术.只会使传统艺术更健康的发展。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码艺术的创作,会弥补数码艺术创作中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数码艺术在创作中存在的过分注重视觉化表现的问题。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频繁运用数码技术的艺术形式莫过于广告摄影了。
广告摄影是以商品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形式。它是传播商品信息、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广告摄影通过反映商品的形状、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广告摄影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作品中。广告摄影的特殊的视觉造型,使它准确、真实地再现被摄物,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可信性。
广告摄影作品的特征,一是必须围绕广告的最终目的。定向、定位地设计拍摄方案,在内容表现上常常有限定:二是它传达的信息必须清晰易懂,明确无误,防止误导:三是其作品问世必须通过具体的媒介。
广告摄影又分动态和静态两种类型。动态如电视、电影、动漫,静态如报刊、杂志、户外等等媒体。广告作品成功的好坏主要在于广告的创意是否得当,它是灵魂。广告创意又是文案设计、图形设计、摄影实施和后期制作的中心和前提,它要按照市场目标要求,把图形和文字做到引人注目、准确传达的目的。最终整体完成广告推销与介绍的任务。因此,广告摄影不仅是摄影技术的表现,也是摄影艺术的表现。
五、数码艺术和广告摄影艺术的结合
要想通过数码艺术来完善和提高广告摄影的艺术价值,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广告摄影创作必须由创作者亲临现场,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同时,面对被摄影对象进行选择与判断。这一选择与判断的过程可能是非常短暂的,但无论如何短暂.仍要完成处理主题与环境的关系,选择合理的视角和表现手段。
传统的广告摄影整个程序非常的复杂和繁琐.费用也相当的大。尤其拍摄的过程和后期效果合成,其技术性相当的严格。例如进行一个汽车广告的野外拍摄,要动用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还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否则工作会前功尽弃。但使用数码技术和艺术的手段,拍摄同一题材的内容,在各个方面却会显得轻松和便利的多,成本和风险也大为降低。例如主体汽车和客体背景可以分别拍摄,当场把握效果,不行可以删掉重拍。然后再回到计算机上利用专用的软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不受场地、光线、时间的限制。远距离的资料拍摄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快速传递,大大地节约了成本和时间。
如作品《不觉人问路不平》就是一件运用数码艺术于广告摄影的成功案例。它采用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广告的主题是德国著名品牌奔驰汽车的在华宣传。为了改变高级消费者的印象,梅赛德斯――奔驰强调:奔驰是一家综合的汽车制造公司,不仅生产高级的城市商用车.也生产高性能的山地越野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广告公司着力于研究目标人群的消费心态和价值观,同时,着重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广告信息的影响。创意则特别注重文案的力量,追求各种车型、各种广告中文案的共同品牌DNA及“差异性语感”.以文字之美创造传播力。在共性和差异性的平衡中,实现品牌与车型的良性互动。它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前往.恰恰因为那里人际罕至。梅赛德斯一奔驰M级越野车籍助卓越的越野性能和先进的操控系统,时刻呼应您的心意。不论崎岖还是平坦。M级越野车都会载您驶向更高远的前方。
梅赛德斯一奔驰M级越野车携ML350运动型和尊贵型、ML500一同为您绘就从容足迹,辗转间风度翩然。动感的车身线条。焕发刚中带柔的高贵豪情。先进的发动机输出强劲动力,与独创的7速自动变速箱(7G―TRONIC)相辉映,带来随心所欲的顺畅驾驭。集成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与制动辅助系统(BAS)的动态操控系统(4ETS/ESP)等,令您泰然应对来自各种路况的挑战。无论是跋山涉水,还是在都市间穿行。M级越野车将带您一同体验风度越野的乐趣。”
广告画面是在陡峭崎岖的高山中,一辆华贵的奔驰车正行进在弯曲的山路上。车身虽然倾斜却让人觉得安全可靠。整个画面结构合理,主次分明,环境和主体自然融洽。在现今和过去都是一幅很好的广告摄影作品。如果是行家仔细分析:这不是现场一次性拍摄的作品.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合成的作品。由于技术和艺术运用合理,它营造的“假象”我们看起来却感到很真切。这就是典型的“艺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