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6 06:43: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通识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通识教育论文

篇(1)

高等教育中都涵盖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项内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相伴而生的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应用语境中,两者的内涵会有一定的变动。首先,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心理、生理及知识方面健全的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国家合格的公民、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有判断力的人,其次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专才主要是针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就是某一方面比较专业的人才。另外,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建立在专业教育上,着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学生不仅仅有长远的见识,又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针对性及适用性的人才。最后,就教育内容而言,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非专业的综合的通用的知识,而专业教育则明显带有专业性,主要是一些比较适用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二、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提倡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对专业教育的全盘否定。专业教育是在知识逐步分化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现实中,伴随着职场中对各种能力的需要,高校教育必然会设立专业。为使教育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更应理性对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进步,造就了今天的专业教育,同时,专业发展又督促科技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此,它们要求专业化教育在高校教育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专业教育不仅不会低迷萎缩,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因此,我们如果想利用通识教育来阻挡专业教育的发展,必是不明智的选择。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进而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也是比较基本的需求。如果这些都不能实现,那么兴趣爱好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我们过多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必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过多的强调专业教育,将会是高等教育演变为一种比较狭隘的工作培训,只是为了特定工作而发展的技能,进而将教育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中。这样无疑会造成教育对社会渗透力的减弱,也使得教育不能进一步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问题,同时也使教育失去了对于道德的选择。这也是造成现在社会中一些缺乏职业道德机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发挥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弥补作用

通识教育不以任何一种专业为教育目标,而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追求实用和功利性相比,通识教育则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识教育主要侧重于对人们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把人类生活中比较深刻的和一些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健康的人格,进而有助于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全面深刻理解。通识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心智和能力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挖掘及培养,可以运用到所有的专业学科学习中。为此,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模式及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专业教育精神的一种充实。

3.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展的国家,美国的教育发展也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强化。在美国历史一系列事件中,都不曾动摇通识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美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无疑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方案

仅仅通过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始终只能做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不能成为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及判断力。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依旧存在着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进而忽略对人本身关注的状况。为此,我们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做了深入的探究。

1.将通识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高等院校中,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一些不足的纠正及弥补,也就是说在专业教育之外,让学生再学一些基本的、综合的知识或技能。在这种观点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疑是并列的观念。②通识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将专业教育进一步通识化。这种观点下,专业教育作为主体,通识教育主要处于从属服务的地位。③通识教育思想是主导,专业教育也应遵循通识教育理念。这种观点下,通识教育是主体,专业教育是贯彻实施通识教育思想的对象。针对以上三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即将通识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绝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专业教育依旧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将通识教育思想作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仅仅开设一些通识课堂,而是要将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落实。

2.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内容的显示。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几个方面。为有效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在通识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综合型人才。②确定人才培养实施具体方案,培养具备合格公民资格的专业型人才。③构建相关评价机制,例如职业技能评价体系。④制定有效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制度,例如学分制教学。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相关制度的出台,以确保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3.创建具有通识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2)

首先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中的“通识教育”并不是一个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概念,而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的自由的教育和训练,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灵魂。只是现阶段的大学通识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未能达到这个水平,“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只能落实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但这只是一个过程,随着理论的日臻成熟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大学通识教育会真正承担起培养“全人”的责任,势将达到“通识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通识化”的境界。这才是大学教育的归宿,才是实现大学理想之必经过程。

二、关于美学视角下大学通识教育的相关问题

美学理论为什么能够承担起解释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重任,美学何以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一个达到可以俯瞰全局高度的平台?

(一)美学包容性与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

美学领域的外延可以囊括整个宇宙,集中体现于美学思想的无边际性和深刻性,其内部包含感性与理性、矛盾与统一、功利与非功利、无目的与合目的、无概念与普遍理解、无逻辑与情感逻辑等等。这种巨大的包容性恰恰与通识教育致力于达到的“整体的人”的目的是契合的,人在体验美与审视“整体的世界”即审美中不断向“整体的人”方向发展。表现在:

(1)感性与超感性。

“整体的人”的教育是在“整体的世界”中进行的,体验“整体的世界”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到积淀的理性内涵。

(2)功利与非功利。

无论是“整体的世界”还是“整体的人”的功利性都不在于对象的存在及其实用价值,也不在于对象满足主体的感念,因此是非功利的。但是其中又存在着追求自由愉悦的功利,它既不是纯粹感性的功利,也不是纯粹理性的功利,而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一种自由愉悦。

(3)无目的与合目的性。

“整体的世界”并不过多关注某一具体对象的实用性,通识教育塑造“整体的人”也不过多关注某一种实用知识技能的获得,二者都是无目的的,是排除主体欲念和目的限制、和解感性与理性对立冲突、达到理念和真实的绝对境界的。但是它们又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狭隘的个人欲求,而是人类的目的。这是“整体之美”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关系的实现,是对人类把握整体世界能力的培育。康德所说的“文化”目的,就是超感性的自由选择能力,也是自由教育的最终目的。

(4)无概念与普遍理解。

对于“整体的世界”的认识有别于概念认识,审美认识是欣赏而不是推理,通识之识靠的是领悟而不是说教。但是即使如此,它们也需要受到人类普遍思维规律的制约,虽不以概念为理解的基本单位却不失去理解的普遍性。

(二)美学视角可解释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哲学思辨经常运用于美学思维之中,因此美学思维是具有哲学的高度和统摄性的;而通识教育本质和理想的探讨必须把通识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立足于审美哲学的高度的通识教育,不仅具有了本体论的自觉性、深刻性与整合性,还能为通识教育找寻到最恰当的存在属性,即美的存在属性。

(三)美学的倡导与通识教育的赋予相吻合

拿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来说,他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完满人性基础上回归本真的“诗意栖居”,海德格尔将它解释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诗意的栖居不是罗曼蒂克的栖居,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花前月下;诗意的栖居是一种艰难的抗争,抗争因为现代社会的技术性存在而带来的人的“异化”,抗争远离本真的“思想牢笼”,抗争一味的技术性思维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态度。世界的本真无论对于上古先人还是现代人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致使人们带着现实的镜片看世界,容易迷茫、失去自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那种可以承载生命重量的生活方式,忘却了自身的精神和几千年的人类积淀是相通的。通识教育落实到现实意义上就是要赋予学生们一种力量,去追寻人类的精神根基,追寻接近人本真的生活方式。

(四)美学的和谐本质是通识教育的理论旨归

美的哲学性质即为和谐。而通识教育着眼的于“完整的人”的培养,使学生兼通于“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两个领域,通过外生和内存之道的相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知识、情感、意志力的统一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人格。因此,美学的和谐本质是通识教育的理论旨归。

三、美学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探讨

哲学中的“本质”概念,是指事物中常在不变的形体,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理想是属于未来式的,以人对现在的认识为参照,本文中的“理想”是建立在对通识教育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期望。基于前文的理论前提,可以大胆提出如下假设:通识教育的本质即为在美中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从一般之美扩展至贯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大美”,其理想即为让人在体验“大美”之和谐与自由的同时形成完整人格。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本质与美学唤醒———凌驾于现实之上的高度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才可能是一种教育实践。比起一般的教育概念来讲,通识教育的理念性更应该引起重视。这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渊源和它的内涵包容性,更因为通识教育要想沟通纯粹的大学教育,其本身必须作为理念来构架,才有可能深入大学的内里和骨髓,成为一种氛围,摄人魂魄、沁人心脾。“理念”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本质,从它的特性上来讲,是由于其理论思辨的深刻性。理念是经过人类的思考活动,进行信息内容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类情感格式化里,生成了一种认知过程的突变,产生了观念、概念或法则),抓住了现象的本质,以及整体与内外的联系,经过反复锤炼而不断使“理念”纯化。理念本质是可以唤醒美的。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因为理念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起人的内心深处关于美的反响和回应。通识教育理念与美的契合,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或“凑合”,而是一种必然的“天合”。

(二)通识教育的纵横包容之美———构架思维的经纬网

横向上来讲,通识教育力图加强不同领域间的联系;纵向来讲,通识教育致力于扩展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时间深度。以台湾成功大学通识教育规划为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八个方面的能力:丰富的文化涵养、社会与道德反省、全球化意识、数理分析能力,逻辑与批判的思考、沟通的能力、综合理性推论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其内容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整合性,横向层面上社会、人文等诸学科之间相互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以人文为体,与技术性专业性知识相整合;纵向层面上通识教育的目标、观念、本质与理想融合于其教育的全过程,由浅入深地得以整合。这种纵横包容之美,不仅是客观上立体、宏观的美,更是构架在人思维中如经纬网一般的思维美。

(三)通识教育的自由本质与美学阐释———“整体的人”之美

亚里士多德说:“父辈对于诸子应该乐意他们受到一种既非必需亦无实用而毋宁是性属自由、本身内涵美善的教育。”通识教育关注人的自由而完善的精神,通过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知识来培养人的理性。这是自由人格的形成过程,是通识教育理念所首要内含的过程。把用于自由人格训练的通识知识(广义)看作是一种整体贯通的美,可使自由之美在主客体间贯通,实现对自由的最好诠释。在这样的过程里,体验美、审视美也是一种纯粹关乎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没有实用目的,只有关乎“整体的世界”的目的。因此从美学视角看,通识教育(包括目标、内容和评价)的全过程就应是构架美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世界的“大美”中萃取出可以用于训练人的精华之美。这种精华之美中活跃着自由的因子,参与通识教育过程的学生主体在美中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把这种提炼出的自由因子融于自身的气质之中,形成对待世界的审视“大美”的能力,即学会思考、学会生存。推而广之,便可领略世界最纯粹最本真的美,形成自由的本质。

(四)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美的规律———自由与形式的融合

通识教育欲在“完整的人”与“完整的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这是一个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在处理主客体关系上应当遵从一定规律,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和谐本质。那么,它是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的呢?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以“完整的世界”化人,无论是客体展现出的“美”还是欲将学生身上塑造出的“完人之美”,都应将美的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贯穿始终。李泽厚认为,“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因此我把美看作自由的形式”。所谓合规律性,正是指外在自由———掌握客观规律并可以通过最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获得的自由;而合目的性指的是内在需要所产生的自由,二者的统一才可称“和谐”。通识教育的过程是自由与形式的统一,其培养目标更是使人达到自由与形式统一的境界,至少是培养起对自由与统一境界的追求意识,即成为一种自由形式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识教育意图包含和教给人的。通过塑造人的有机的整体性文化心理结构,使生活在纷繁复杂社会中的人既有完整人格、又有合乎理性的自由,既是快乐的又不违背自然与社会规律,他的个性在理性的调制下适当地、有节制地得到发展,这便是通识教育意欲使人达到的“自由与形式统一”的目标。

四、美学视角下大学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落实

(一)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聚合于有机整体

世界是整体的,培养全人的知识也应聚合于“全然之美”。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说:“我们一边有基本的定律,一边有美和希望,必须看到事物的完整结构联系,一切知识活动,都是要找出各个层次间的联系,把美与历史联系起来,把历史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把人的心理与大脑的活动,大脑活动与神经兴奋,精神兴奋与化学等等一切上下双向联系起来”。这表明,不仅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聚合于有机整体,其主客观交融的过程也应聚合于有机整体。人在教育中因体验、理解人的精神成果并加入个人的创造性而达到生命体验,文化理解、精神开放与升华的境界,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想、教化认知审美娱乐得到统一,在知情意的不同层面得到陶冶,通过陶冶不断去除个人狭隘性而上升到人类精神普遍性时,他既去掉了梦寐的自我意识而得到了灵魂的唤醒,又因具有强有力创造的丰富主体性而进入到自由王国,这样一个“整体的人”在享受完全世界带给他的完整蜕变后,就完成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聚合。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各个系统应当是一个和谐、完整、统一的整体。这样,“当人的健全本性显得是整体,当他感觉在世如同在一个博大、美丽、庄严、贵重的整体中时,当和谐的使他悠然自在地心醉神迷时,那么,倘宇宙有感,它会因达到目的而欢呼,并赞叹自身发展和本质之登峰造极”。

(二)全然美的分解生成

一下子把整个世界搬给学生让他们自身内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须进行适当分解。分解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化的东西还是否能融为一体,而不是分解的零零散散,更深层的影响到了完整人格的形成。这里试图将其分解并尽量做到分解而不分割,统一于“全然之美”。

(1)真理中求美。

真理的价值和美的价值是统一的,美的东西必然是正确的,但美中包含这一种比局部的“真”更加根本和普遍的东西。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求美,美才是能激起人类心底共鸣、激发人类追寻欲望的根本因子。例如,知识教学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理性直观,发展主体的理性操作能力。当学生内化并可以进行直观想象时,要求他通过高深的形式化途径作为解决思路,当他熟练掌握这种思路,便从不同层次掌握了“真理”内涵。

(2)伦理中求美。

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善”的,即合乎更大的人类群体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个性发展。伦理教育的“全然之美”体现在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必须考虑塑造一种有机的整体的文化心理反应方式,这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性训练。要在生活的体验中、在情感的交流状态中,使个体的无意识领悟力达到伦理上完善的目标。人的文化心理和客观世界的协调是伦理上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掘二者间无限的可能性,使学生产生更高的伦理体悟,以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和自由境界,这便是通识教育在伦理方面的成功。

(3)智能结合训练中求美。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登纳认为,人类有六大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格智能,多种智能结合的系统知性的人是一个有完整素质的人,心理中的思维和感觉、不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多元文化、人文文化中的神圣崇高和幽默娱乐、道德范畴中的公正和仁慈等都在他的灵魂中得到协调互补,这样的人避免了成文专业分工而导致的单一向度。早在毕达格拉斯的古典发现开始,音乐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形式之所以是数学式的,因为他是理想的,形式总是理想的。”涉及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便从更高层面上统合了数学思维。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多种智能结合的形式在人的心理中其实就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反应方式,在这种形式中积淀了人的情感和想象,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时作用于人的直觉、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使主体把握到一种具有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处于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由愉悦状态。整体的智能是超越性的,即是美的“理性直观”,最高的境界便是天才式的智慧,打通一切,乃神的性质。教育要在更抽象、更整合层面上进行智能结合训练,注意到整体完形具有各个部分相加所不具备的性质和长处,多样统一、边缘重组、尤其是二元对立的智能因素的组合,体现出奇异的优势创造能力、综合体验和敏锐穿透力。通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丰富的感性材料呈现,使学生增加对“完整世界”精华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想象,揣测事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将局部性质纳入整体的概念中。物理原型、空间图示、意象呈现、问题情境在不同的脑区建构而鲜明呈现时,他就可以打通思维,产生一种运用类象直感识别个象的整体直觉能力、广泛联想能力、意义猜想能力、创造整合能力,进而感知“完整世界”的和谐、秩序和整齐的神秘美。

(三)通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最终实现

通识教育本质与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如下三个环节:

(1)初步体验。

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质料应逐渐消失在意象中,美感通过感性加工使表达完整世界的学习材料诉诸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获得生理快适。

(2)主客交融。

这一过程使“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世界”实现贯通,在理解客体的时候理解自己,同时创造主客观交融的新意义,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交融在理性思维中,这时他就有了一种征服对象的超越性,超越了无生命的历史、社会、逻辑的束缚。学生能在审美想象中体验到宇宙、真理、生命的“精神”的相通共鸣,例如体验到数学公式、物理实验、书法、建筑等之间的异质同构的模式,理解了这种模式的特殊意味,更有一种主体超越这些原来比他“巨大”的对象的自由感觉,征服了对象事实上是对象人化、主体化的胜利快慰。

(3)主体优化。

篇(3)

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学知识和学做人。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获得,而相关知识则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获得”,“大学通过开设通识必修课、选修课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以及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健全大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广阔的社交能力的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可以启迪人智慧的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德行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很多高校开始开设通识教育,在课程科目选择、师资配备等方面做了尝试,但是,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远远没达到有预期的想法。笔者认为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学生从主观上认为通识课不重要

由于通识课一般为选修课,而很多大学生又在头脑中自动将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了主次,“重必修,轻选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们上选修的课的状态很随意,多半是将通识课当做一个可以“混”学分的地方,没有认真去对待通识课。

(二)教师从思想上对通识课不重视

大学教师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其本专业的教学上,教师很难拿出更多的心思在通识教育上。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多半是迫于学校压力,往往有应付交差的心理,这样就会产生教师拿自己的专业课直接作为通识课开设的现象,这样势必会让很多非专业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另外,通识教育课远比专业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高,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用一种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教师就得有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怎么还会有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呢?因此,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高校通识教育中主要存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问题,那么解决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其中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解决教师的问题。

(一)转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全面发展、复合型的人才。仅是学好专业课是很难应付未来生活、工作中所出现的所有的纷繁复杂的事情。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通识教育的学习中来。另外,对于学生选修通识课时,一定要严格考查。旷课和课堂表现严格遵循学生手册上的要求。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修”到学分而不是“混”到学分。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益引导,如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考虑、要求完成的上课总课时给予减免、开设通识课给予补贴等方法,鼓励更多的教师开设通识课程。

篇(4)

通识教育便是在这两种隐忧当中出现的教育,虽然通识教育的名称要比文雅教育的名称出现晚得多,但是通识教育的内容却比文雅教育广博得多,除了原有的古典语文、数理、艺术之外,通识教育还包含着许多实用技艺的科目,如社会、人文和自然科目,兼容生活实用、专业教育和心灵培养。虽然通识教育兼容教育科目和生活实用知识,但是也强调心灵的培养和文化的陶冶,以弥补20世纪以来专业教育过于专精所带来的不足。通识教育既不能与文雅教育表示的高雅时尚相提并论,也不表示普普通通、无关紧要,而是指广博开通、共同必识的意思,“通识”意指核心、共同及必识。通识的要义和价值是通达和融通,通识教育的内涵便是社会、人文及自然三大知识范畴的结合。

二、通识教育的全人目标

学生有诸多种上大学的理由,其中主要是为了获取人生第一项职业学历资格,如工程、法律等。然而初次获得的学位,并不仅仅是提供职业训练,特别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及学院。这类大学大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因此,大学本科阶段就成了一种通识性的教育———研读,研读是一种旨在掌握宽广的知识和智力的课程,是一种不同于专门性、职业性或者技术性的课程。当然,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仅仅为将来的研究生教育作准备,通识教育本身有其重要的目的。华盛顿大学罗马语教授诺斯兰(HowardLeeNostrand)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这样的定义: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功能,它的主旨是个人的健全发展,包含运用我们时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锻炼对情绪的反应能力,以及提升生活的目的。“运用我们时代最好的知识”是指时代在不断地变动,要掌握时代的脉动;“提升生活的目的”是指不仅是学习知识,还要提升文化和生活的层次。用多明哥斯(JorgeDominguez)的话来说,通识教育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知识前所未有的大量激增,伴随而来的是过时的理论也快速增加,自然科学尤其明显。例如自然科学的刊物于1665年出现,在1800年大约有100种,目前是10万种。另外在经济领域,传统古典理论一般可以维持一百年的共识,但随后的凯恩斯理论,尚未维持50年,便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几乎只限于人文学方面,孔子、柏拉图、莎士比亚至今仍然适用,人类的基本道德,如正义、忠诚、责任依然和远古一样。现代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教育期限和人类寿命的延长。教育期限的延长使知识适用到越来越多的人,只为一项职业做初期准备已经不够了;人类面临着较长的寿命和较多的闲暇,意味着中年有可能改变职业以及年老时退休期的延长,这就要求我们在生命的每一周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因此,通识教育的主旨在于扩大知识的视野,用批判性的思考来代替以往的传统知识。100多年前,英国伊顿(Eton)公学的校长威廉•戈里(WilliamCory)对青年人的教育隐含了这样的观点,他对青年人说:“你们不要为知识,而是要为学问和习性,为专注学习的习性,为表达的学问,为品味,为辨别,为心智的勇气和心智的稳健清晰,最重要的是,你们要达到自我求知的目标。”显然,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懂得智力的使用和价值是最重要的,我们期望在专业领域中涌现出技术高超的专家,如一个医生对医学疾病要有高深的知识,一位律师对案件的法律程序要有深入的了解。当然,只有这些专业才能和特质是不够的,专业的理想不应该只是专业出众的科技者,理想的目标是专业权威之外,再加上谦虚、仁慈和幽默,医生和律师应该懂得正义、科学、痛苦、欢笑、死亡、仁慈,这些远比专业权威重要得多。因此,通识教育是全人目标,人生是不断的教育过程,教育是人生的经验,经验是全面的,通识教育在这种全程全面的教育中担负职责。

三、关于实现通识教育全人目标途径的若干思考

(一)通识教育课程理念选择

参照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对通识教育改革中课程内容和结构类型的研究,通识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理念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类(:1)学科分类导向,是指依照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类或者依各科系的基础学科来编排涉及;(2)基本能力导向,指英文写作和阅读、数理统计、口语表达及电脑应用等基本能力;(3)智能资格导向,指应用知识和资料做推理和批判的能力;(4)主题统合导向,是指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做学科之间的科际整合;(5)方法解决导向,是指解决生活困难和实际问题以及学业困扰和读书方法;(6)伦理价值导向,是指以发展或者建立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为取向;(7)文化传承导向,是指以继承文化为导向;(8)学生兴趣导向,是指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任选。大学通识课程均包含英文写作、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科学及文化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很重视在学生主修领域之外增加知识的广度,如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均规定学生于主修领域内免修相关课程。另外如印第安纳大学则规定学生对同一领域的课程不得于同一系完成。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类别

通识课程大致分为“分类必修”、“核心课程”及“自由任选”三大类。第一类通识课程“分类必修”指的是学校将通识课程分成几大类,到各系去读,必须达到修业学分。到各系去选读时,各个系通常的做法是将这些选读的学生与本系原有学生合堂上课,或者是将这些来系选修的学生专门开班上课。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对不同学系,通识课程旨意内涵应该有别,但教师却以本系专门课程的内容、方式及要求来授课教学,常常是师生双方都有抱怨。第二种为外来选修学生专门开课的方法,大多数教师不太愿意,怕天长日久成为系里的边缘人物或者次等教师。无论哪种方式,长期以来,学生所获得的是凌乱的、粗浅的、易通的通识科目。“分类必修科目”通常是入门初级科目,内容是介绍性、纵览性、概论性式的,总之是粗浅纲要式的。“分类必修科目”的缺点是每一科目都是浅尝辄止。通识课程是要求“通”在广博之中“,识”在深入之中。“分类必修”式的教学,未必“通”更不能“识”。第二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有其长期的演变历史,最早大学都上单一的共同课程,称为共同课程或共同科目,其后,哈佛大学埃利奥特校长开始实施选修制度,到洛厄尔校长继任时,共同课程演变成分类必修,洛厄尔的继任者科南特校长不满于分类必修的松弛,因而筹备组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委员会重新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聘任名师任教通识科目并编撰教材。博克任哈佛校长的时候,既不满意共同必修,也不满意分类必修,更不满意自由任选,因而有了哈佛的核心课程。哈佛课程的思想来源于西方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结合,兼顾个人兴趣和社会要求,力图将人类文化之精华,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知识、技能、态度及情感等组成丰富而又系统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慢慢就发展成了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模式。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是指校长赫钦斯坚持所有学生读百篇名著为核心,因而成为共同核心课程或共同核心科目“,核心”是指埃利奥特所倡导哈佛的自由、多元以及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所倡导的统一、一致。核心课程当然是必修的,常称共同必修科目。核心课程的科目内容不是传统的单一科系,而是综合性的或科际整合性的。分类必修通常是单一的学科内容,如经济学原理、有机化学、西方哲学,等等,而核心课程却并非这样,以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为例,课程名称大多是:正义、人性的概念,时间、空间和运动,地球的生命和历史,国际不平等的历史起源,等等。科目的内容虽然重要,但是核心课程是要从科目内容的材料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就像中国古语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类必修是教师将系里的教科书直接拿到通识课堂,但是核心课程是专门为通识课程而编排。即使名称为“经济学原理”的课程也不是专门就经济学而论经济,而是以经济学原理看社会问题,探讨经济对文化、人类心灵的影响。此外,核心课程是有逻辑连贯性的,学生在没有对“哲学史导论”了解之前,是不能修“后现代哲学”的。在没有对笛卡儿、康德和胡塞尔了解之前,不可能深入地理解结构主义。第三类课程是“自由任选”。自由任选看似漫无标准,但是有其深刻的哲理。以自由任选著称的布朗大学,只对基本能力的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外国文学要求必修,其余科目学分,只要修满即可,不做任何规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课程目录中对通识教育课程几乎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是要故意的、有意的模糊,其用意是要学生自己进行摸索、发现、抉择,这也许是通识教育的方式和旨趣。因此,大学要培养学生自行抉择、自我负责的能力,很多大学让学生自由任选,其实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得不是太离谱,即使少数离谱之至,导师及学生辅导中心和学生面谈之后,学生就可以自我负责了。

(三)大学生生活辅导

大学生的生活辅导是通识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不宜忽视。生活辅导中最为关键的是宿舍辅导,中国大学的宿舍,常从行政管理方便着眼,同一科系住同一宿舍,通识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就不易到达。对大学通识教育而言,住宿制度是有深刻含义的,除了设置一般的行政管理和总务事项之外,还应该设置宿舍导师,像哈佛、剑桥、牛津及耶鲁等许多欧美著名学府一样,由学校有声望的教授担任。宿舍导师定期或者不定期与宿舍内的学生谈心,讨论最近功课或者看哪些著作。师生在一起坐而论道,这种宿舍导师对学生思想言行影响颇多。宿舍内还应该开设宿舍研讨会以供更多科系不同师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相互辩问,整栋楼舍都洋溢着探究考问的气息,名校的风气就是这样养成的。此外,学生宿舍辅导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住处房舍问题,也不仅仅是宿舍管理问题,而在于课堂上聆听习得的知识咨询,要在宿舍不同系室友之间交换讨论,研习问辩,以便在下一次课堂上深入地和老师同学研讨。这样,大学生在宿舍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知识观点,相互研讨激荡,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

(四)学校建设与校园景观的人文精神

除言传身教之外,情景教育是达成通识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情景教育具有的潜移默化之功效,不亚于课本或者教师的作用。大学的校园和建筑,应该让每一个师生和访客均感受到肃穆优雅的人文精神,学校建筑除了实用方便之外,尤其还要考虑建筑的精神作用和心绪功能。很多大学的建筑趋向实用功能,而较少注意美学和人文精神价值。实际上,大学校园的景观和建筑的无形情景教育功能不容忽视,我国建筑常用数字命名,如一教、二教等。哈佛则常用该学系最著名的学者名字为建筑物命名,这样就容易给学生以见贤思齐的精神激励作用。除了学校建筑之外,校园景观的巧妙布置,能让学生在其中熏陶涵泳,在湖边波光的倒影中启发灵性,在大树华盖下仰首思考。建筑和校园景观是有形的通识教育,而精神建设或者学生心理建设是无形的通识教育,这无形的通识教育却是学生经常耳濡目染的。学校一个细心的核对和通知、主动的探问和催交、热忱的处理和解决,可能比课程上教授的影响力更大。

(五)大学校长的精神标杆

篇(5)

(一)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首先,当遇到常见的消费法律纠纷时,他们往往选择自认倒霉、忍气吞声的解决方式,不知道如何维权。甚至连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了都不知道。其次,当大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实习或者将来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时,往往都要面临劳动纠纷问题,面对强势的用人单位,很容易遭遇各种法律风险,例如人身损害、劳动权益受损等,从而导致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有些学生因为不懂法,误入传销或者组织,其人身安全受到严重损害和威胁。因此,学校开展法律通识教育,能让学生知法守法,提高法律维权技能,无论是对将来的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从学校角度看。首先,学校开展法律通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校园犯罪率。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中的违法犯罪案件有所上升,有些受侵害者采取了非常过激的方式来处理,引发新的犯罪。这里面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不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其次,促进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学生是工学结合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权益受损,牵连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方面会产生对实习制度的抵触情绪,实习单位对校企合作模式也会有所顾虑,这将导致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进程受阻。只有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与提高预防功能,才能有效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得工学结合模式健康发展。

(三)从社会角度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全民知法守法是前提、关键。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其法律素质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

目前,法律通识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其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高职院校中很多公共必修课都涉及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例如,关于宪法以及作为中国公民应享有的最基本权利的法律知识被纳入到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关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法律知识被纳入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而关于违法犯罪法律知识被纳入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门课程中。这些课程中的法律章节让课程更完整,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法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混合体设计让法律通识教育成为这些课程的附属品,最终被轻描淡写,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第二,有的高职学院新开了“法律理念与法律意识”等法律通识课程,它主要侧重从精神程度上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同,让学生树立较高的法律意识,从法律思想和精神方面使学生获得启迪。但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适合高职学生,而更适合本科院校的学生。第三,一般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三门课程。而从事这些课程教授的老师,其专业很多都是非法学专业毕业的。从教师的主体角度上来说,法律通识教育是缺乏专业性的。一部分老师基于自己专业的限制无法从更专业的角度传授法律知识。这极有可能导致这些课程中的法律知识被弱化。总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律通识教育仍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提高对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影响很大。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法制教育,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植应该成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重要的任务。以下对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初步提以下几点设想。

(一)凸显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地位的独立性。首先,学校要意识到开展法律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将法律通识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独立开来,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是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先鼓励法律教师开设法律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推出,供学生选择学习。待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后,再逐步向全校公共必修课的方向转变。其次,法律教师要尽快完善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之前法律与其他课程混合体的设计使法律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呈分散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因此,法律通识教育的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重新构建。

(二)提高法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法律通识课程是面向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而将国际经济法、经济法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作为法律通识课程来开设是缺乏科学性的。因此,法律通识课程的内容应以基础性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的普及为主,不应涉及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其次,明确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名称。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这样的课程名称好像更能体现法律通识教育的本质,而且名称相对科学些,更接地气些。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这门课程又没有体现出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色彩。笔者认为,确定一个合适的准确的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名称是完善这门课程的重要点睛之笔。最后,明确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形态、教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法律通识教育不仅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一般基础性的普及法律知识,重点应放在提高法律维权的技能上,但又要注意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从更深层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学生法律维权技能,这才是法律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注重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保证,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因此,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实用性和可发展性。笔者认为,劳动维权方面、投资方面、消费维权方面、婚姻方面的法律知识以及侵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劳动维权方面的法律知识是为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将来工作服务的。投资方面的法律知识是为高职学生在校或将来自主创业服务的。而消费维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婚姻法方面的法律知识和侵权方面的法律知识都是高职学生在校和将来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法律知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分析,这些课程内容更能体现法律知识的工具性,使高职学生基本完成法律维权知识的储备。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无论学生是在学校还是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这些都是常用好用管用的法律知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法律知识基本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法律的愿望和学习法律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四)加强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样性。目前,相对专业教师,高职院校法律教师的数量是非常少的。面临短时间法律教师数量的短缺问题,让少数的法律专业教师承担全校的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其解决的方法,一是加快培养和扩建一批专业的法律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样性。例如,高职院校应多请一些法律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报告会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治观念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或者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律师来校开讲座,从而形成一个多方位的教学模式。让听报告和讲座成为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最后,在教学模式上,可将法律通识课程以慕课形式呈现,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到网上自学做题,并结合少量合理的课堂探讨,从而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法律教师紧缺的压力。

篇(6)

(1)教学知识的起点高,不符合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函数,针对学生的专业,再进行深层次的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学习。立足于学习职业高中数学的条件,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部分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整体数学素质水平不高,不能达到学习职高数学的条件。

(2)数学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教案进行教学的方法已经非常陈旧,很多教师都没有指定符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只简单地讲解课程中要求的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向教师反映对所学知识的困惑,教师和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长期以往,形成了教学中的恶性循环,不能达到职业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3)知识传授不全面,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数学教育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双向发展。然而,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却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教师只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十分在意自己的教学成果,并把情绪带到教学课堂中来,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再加上教材跟不上教学内容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进行学习。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开设通识课程十分有必要。

(4)教学内容不完整。

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数学教材都只停留在普通高中教学的基础之上,教材内容不能满足职业高中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日后走上岗位也没有帮助。另一方面,职业高中学生相较于普高学生,学习水平不相等,且这种不相等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学生之间。职业高中的教材是统一的,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各个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不同,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除此以外,职业高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即使是对于偏理化学科也要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关注教学的严谨性,而是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2.1立足于通识教育,改革教学内容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资源中,利用通识教育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开发出数学蕴藏的知识。职业高中数学的美不只体现在思维方面,透过数学,还能看到大方之美、融洽之美、抽象之美。因此,职业高中教师要能够指引学生发现数学中存在的美,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讲解数学的历史来源,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是由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验证总结得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简化职业高中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有创造性地选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进行实践教育等形式,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与市场要求、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2.2立足于通识教育,调整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口号可以被总结为: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将数学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已经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但是其基本框架不变,仍然是要做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是在进行基本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之上,实现知识的延续。获取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点,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依赖点,更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路线,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另外,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数学能力是指能够达到数学活动的要求,也指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基础理论息息相关。基础理论是能够通过书面知识进行传授的,而数学学习能力是抽象化的,只有在掌握足够多的经验之上,才能拥有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做够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就不能构成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理论作为桥梁,能够辅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放在主要工作内容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数学理念的支撑,从而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以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行为与思想上的相统一,发挥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立足于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数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难堪,也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有多高,而是为了能够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职业高中可以将考核方式分为两种,笔试和实践考核。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进行考核;实践考核是参照教学目标,教师单独设置考试题目,题目围绕实际应用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将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评比。这一过程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沟通交流,旨在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学生研究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在从旁给出相应的建议。由此,两种考查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4更新教学理念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职业高中根据社会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是坚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它是学生进行整个职高学习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高数学教学要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力,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主要位置,充分体现它的作用性。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活动、数学视觉欣赏所占的比例,让数学与其他科目更加和谐;其次,要充分协调好数学学习与专业教学的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性;最后,教师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获得理性情感,以及数学审美欣赏能力。

2.5立足于通识教育,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学校和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力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学习技巧。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要求教师: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职业高中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十分不利,立足于通识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并全面落实到教学课程中。第二,要切实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第三,要切实加强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很难有效提高,这需要教师的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企业的经典案例,创建数学知识框架。另外,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通识教育的一大重点。职高数学教师也要能够涉及带其他专业知识,诸如政治学、心理健康学、数学审美学等,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人文、军事发展等多方面领域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数学教师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职高数学的目标。

3总结

篇(7)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