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12:31: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曾经有艺术家宣称:试图试用逻辑来精微准确地解释一切,来解释其因果关系,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因为我们周围的现实,互为牵连的事物向我们劈头袭来,它们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无序。
现代广告,正如一个市场中不断变换装束的精灵。它的目标就是要在同质化的商品几乎令人窒息的背景下创造视觉经济时代的奇迹。要以其多维度的视角、多元化的构思、多媒体的制作手段、多元素的拼贴技巧,使得目标商品突出重围,姿态尽显。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从技术支持到表现风格,从创意元素到手法运用。都表现出某种后现代征候。
一、从“跨越边界”到“填平鸿沟”
现代广告创意体现出“跨越边界一填平鸿沟”的特性,使得高雅与通俗、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并且削平了现象与本质、能指与所指、表层与深层相互对立的深度模式。不同风格艺术门类的相互混杂。各种表达元素的拼贴组合打破了时空秩序和逻辑,形成一种偶然的组合和浓缩的对接,带有电影“蒙太奇”的特征。
多元重构。现代社会的产品不能够再单纯为了价格低廉而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生产,市场的发展要求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然而,产品本身自然属性的差异可发掘的空间越来越小,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对于产品的宣传无疑是一种挑战。于是,不同文化价值的赋予和鼓噪成为广告传播追逐差异、彰显产品的一剂良方。同时,富有强烈叛逆精神的开放式的后现代多元文化为广告提供了肥沃土壤,广告在不断提取这块土壤中可资利用的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大众更新更趋多元的审美情趣。
哈根达斯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其品牌路线是体贴、尊贵、亲和、高品质。有一则广告以浪漫爱情切入主题,画面是一对对甜蜜的恋人彼此分享着手中的哈根达斯。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浪漫最能打动人的情感元素,这样的创意与它的路线相得益彰,但是,表达尊贵、体贴的主题未必仅限于此。2001年的中秋节。哈根达斯推出一场名为“冰心柔情之夜”的晚会,并为中国的传统佳节推出匠心独运的冰淇淋月饼。将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经典浪漫融为一体,赋予了哈根达斯多元的文化蕴藉和情感表达,并从更高的层面上表现出哈根达斯的“亲和”。
大众化体验。广告传播的对象是大众,因此,广告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景观中不容忽视的看点。
面对大众,广告传播在文化的层面上关键要解决的是在平面化观照中兑现大众化的审美体验。现代主义大师在精英文化的背景下讲求对审美对象反复探索和挖掘以体现出其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受众不断领悟并获得审美体验。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一种表层的无需解释的内容和形象取代了经典作品的意蕴解读,审美的平面化成为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之一。这种平面化审美还需要现代技术的参与。比如电视因为声像并茂、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优势而成为广告的强势媒体之一。电视广告为产品营造一种令现代人心驰神往的情境,通过视觉的瞬间形象吸引受众注意,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从而使受众铭记并最终实现广告的目标。
代言人式广告就是营造现代生活情境的最佳途径。无论代言者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围绕他们的生活情境是关键。比如美体塑形衣类的电视广告,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模式。创意者抓住了女性消费者对美好身材的渴求,选择魔鬼身材的明星作形象代言,再以若干普通女性穿着美体塑形衣前后的状况作对比,给受众最直接的视觉感召,加上明星代言人言语问的惊叹和赞美,以及洋溢在广告角色脸上的自信与欣喜,所有这些情景的建构无需我们再去探寻什么意蕴,只有――诱惑。因为广告中的“她”成为众多女性的摹本。
当然,广告在消解权威的同时呈现出的大众审美情趣也会使人们的生活越发艺术化,并显示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这种参与意识是以消费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消费指归。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人自身越来越能够脱离开外物的奴役而更趋于自由;另一方面,人也越来越依赖技术带来的物质的帮助,否则会无所适从。比如,现代通信设备的日益更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失去便利通信的恐惧。那么,后现代的一种方式折衷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消费”。
后现代主义创造了一种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广告作为大众文化艺术,在“消费”的层面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以宣传产品和服务并最终赢得大众认可为终极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日益严重,广告在宣传产品和服务时加注了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元素,它通过传媒制造符号化的、仿真的文化让人们在视听享受中完成某种文化体验,而且大众在真正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时通过联想广告中营造的文化氛围来实现文化消费。广告本身实质在引领着消费文化,树立了无数的“消费偶像”:永恒的青春、更高格调的生活、成功的感觉……各种名牌产品中的象征意义与符号价值往往超过了物的使用价值。“好事自然来”的美酒,和爱情一起“恒久远永流传”的钻石,还有“尽显迷人风采”的高档时装……广告包含了各种虚幻的承诺,以形象作为中介,为人们最深层的欲望找到了依托和归宿,并将之置换到无穷尽的消费行为中去。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广告唯一正当的功能就是销售――不是娱乐大众,也不是运用你的原始创力或美学天赋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广告创意的书写狂欢:拼贴戏拟
巴赫金在分析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间狂欢文化时提出了“狂欢”的概念。狂欢是指通过语言的戏谑、身体的放纵和对神圣之物的亵渎,使人们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狂欢备受西方推崇。它的来源是欧洲古已有之的狂欢节的民俗。民间狂欢节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仪式,以酒神崇拜为中心,不论贵贱贫富,在狂欢节上人人都可以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在大街上肆意放纵自己,社会规范和等级制度已不能成其拘囿。这种狂欢节精神移植到文化中的过程就是狂欢化。
现代广告的书写姿态是以“狂欢”的方式呈现的。麦克卢汉指出:“没有哪一群社会学家在搜集和加工可资利用的社会素材时,能接近广告队伍的水平。”这种“狂欢”是对“社会素材”的拼贴、并置、戏拟与复制,广告创作者将这些或古典,或现代,或经典,或通俗,或西化,或传统,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等诸多碎片化符号整合一处,通过符号与形象的无穷复制、杂乱游戏和“无规则”的随意拼贴,使受众以往的时空体验被打碎和扭曲,时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被破坏,形象的历史感被削平。原来的真实世界为虚化的时空所替代,造成了受众时空体验的断裂,此时,感觉取代了理性。这正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文化征候。
在众多广告的狂欢书写中,多种文化元素的并置戏拟是最为常见的。
比如广州本田雅阁车的广告《道路篇》就是古典艺术和现代产品并置的典范。广告画面是一辆疾驰的本田雅阁车,它所到之处,无论是乱石荆棘,还是高山拦路,或是大河阻挡,都会延展出一条坦途,印证了“理想源自梦想”的企业理念。伴随画面的背景音乐就19世纪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小调交响曲《自新大陆》。这首曲子是当时作者登上美洲大陆之后的胸臆直抒。这则广告将19世纪的经典交响曲与现代商品社会的新款车型合而为一,古典与现代、精神与物欲、音乐与消费在瞬间被时空错位、拼贴复制,此处的古典音乐已经被抽取为“昂扬激情”的代码空壳,附着于初到中国开辟市场的本田雅阁汽车,凸显产品豪情满怀的虚拟征象,给予受众不假思索的感动。
水族自称为“虽”(音)。水族先民是从河南濉水(古地名)一带因战乱而迁徙到南方来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经荔波县几十位水书先生辨认,有13个符号与水书相同。这足以说明水族在夏商时期是与汉民族共存于中原大地、有共同文化根脉的民族。水族语言有些与古汉语发音相似语音,比如筷子的水语发音是“箸”;古称新年首月为端月,端月首日为端日,水语至今把过水族新年称为过“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岑家梧先生在《水书与水家来源》中道:“水家古文字创制之时代极为古远,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并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
2004年金秋,我行走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拉旦村1组。古树掩映下,拉旦河从寨子跟前徐徐流过,石板小路被人踩马踏而磨得光滑圆润,水家木楼被岁月浸染成一片灰褐,让人感受到这并非寻常村落,而是一处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浓郁文化情怀的地方。
村主任石国张是一位懂得水书的水族中年汉子,他在而立之年才开始学习水书。“为什么要等到30岁,而不是20岁、10岁或更小的年岁就学水书?”他说:“年轻的时候不想学,成家以后才学它。现在我们村最年轻的水书传人,也是学校毕业了才开始学的。我们这一代人,寨上有三四个会水书;比我年轻的,只有两个人会。”
村主任说出了拉旦村成年人才学水书的现象,但对我的问题有些答非所问。村主任的师父、76岁的老人石映德为我解惑:“我40多岁那年,我们寨上7天死了两个男人,要为丧家测算办事的日子,我就跟石明清大伯开始学水书了。当年我只教了村主任一个徒弟。”
问题的答案渐渐明晰。因为水书如今是用在婚丧、建房这样的大事上,孩子就算学会了,也全无用武之地;人要活到一定的年岁才能取得社会公信力,才能在礼仪场合“办事”。
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它不再用文言文来表达思想,而是用现代语言来呈现,表现手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了属于新时期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接纳与内化外来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而且与世界潮流并行,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冲突。然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汇集,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的雕琢,最终形成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众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当代文学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总会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结构都对儒家思想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一点一滴,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画,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衰落与困惑,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洗礼得到了长存,是中华大家族里的瑰宝。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理所应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鲜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创作者们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糅合,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显得深刻而神秘,越发吸引读者。
(三)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民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驳杂性、自由性和发散性。所谓驳杂性是说民间文化多且杂;自由性是指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的组织,是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发散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间文化还具有轻松、幽默等特点。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特点,才使民众喜闻乐见。既然民间文化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学的呢?由于民间文化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们捕捉到了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间文化。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中都充满了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也对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现。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助阵。综上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间文化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现代文学迸发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虽然现代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应该如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无疑是深刻彻底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这是当代文化建设时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现代文学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也有很多,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代文学中更应如此。只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源头,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就能够繁荣发展。
(二)探寻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虽然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会不断延伸、逐渐变迁。地域文化将会更加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宝贵资源。另外,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这成就了民间文化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的特性。但是民间具有复杂性,它既能滋养高尚情操,又可能会隐匿庸俗文化。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对文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断、审美取向和写作技巧等。只有积聚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向前发展。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越是强调“现代”,就越是看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这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当这种断裂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旋律时,文化与文学血脉相连的关系就会被忽视。因此,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已经迫在眉睫。要唤醒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就必须将文学放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钱穆先生认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因此,现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在其作品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积极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中,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除了荒诞化,形象化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广告设计中如何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好好地欣赏注意一个商品的特征,这是广告设计人员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当今网络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广告充斥着人们的听觉、视觉,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广告的厌烦。在广告设计中,避免俗套、积极创新,唯美、惊艳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刺激人们的大脑,使得大众能在瞬间记住广告的宣传内容。后现代主义中的形象化强调用夸张的摄影、绘画,并在这些设计中掺杂一些炫丽的色彩等,形象地表现出商品的主要特征功能,在短时间内刺激人的神经,让人印象深刻地记住。
二、后现代主义中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文化主义特色中,强调的是“认真”“严肃”,然而在后现代文化特色中,重视的是“夸张”“创新”“个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主义在广设计中的应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广告的内容,这就使得广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后现代文化利用各种混杂的方式展示一种戏谑、讽刺,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点正在被冲击。追求创新、个性化、刺激的现代人类已经不满足那种平淡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广告设计应当遵循文化转变的浪潮,不断地创新、改革。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释放压力的方式,后现代文化正是切实地贴近人们的生活,给人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平衡感。
三、结语
中国的音乐文化诞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中,随着历史的洪流向前迈进了五千余年的时间。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不仅为我们繁荣的音乐艺术过往和用音符书写出的艺术丰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古人卓越的音乐智慧和创造力所深深折服。中国的音乐丰碑上刻画着无数骄人的音乐革新,超越西方千年的律制,气势恢宏的唐代大曲,遍及天涯海角的民间音乐种类,美不胜收的乐器制作工艺。这些成就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陨灭,也没有因为战乱的践踏而屈服,音乐以一种无声无息的生存方式化解了社会进程中的种种磨难,并以自身的美学力量持续流传到今天。
然而,今天的音乐处在最好的发展时代,也处在最坏的时代。说这个时代“好”,是因为当今的时代是和平的,是发展的,这符合音乐繁茂的基础;当今的时代拥有无穷的科技力量,有最好的音乐环境,有最快的音乐传播速度,这使音乐的兴盛成为了可能;当今的时代融汇了古往今来的所有音乐形式,不仅汇集了传统音乐的灵魂,同时也跨越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使音乐能够随心所欲的自由发展。而说这是最“坏”的时代,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造成了选择障碍和困难,面对无穷的音乐资源和材料,我们甚至不能分清孰轻孰重,孰高孰低;文化的冲击和对抗,使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传统的一面坠入深渊却无从下手去帮忙,而当我们回头再看到手中的残存时,却也变得物是人非,陌生而冷漠;在“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口号遮掩下,我们看到的是大国对小国的文化攻击和欺凌,看到的是岌岌可危的文化传统已然濒临崩塌,而站在旁边的我们还在沾沾自喜或浮夸的吹嘘,这一切“平静”的一切在悄然无声中构成了复杂交错的“现代音乐文化”。
处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我们的音乐教育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缘起于民国时的学堂乐歌,经历了抗战和后,其内容和体制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和平的社会氛围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担当重任。但自20世纪末起,中国的音乐教育似乎“变了味”,高速发展不但没有提升了专业教育的知名度,反而成为了功名的捷径,而大学教育中一味的追求数量和涉及范围,导致教学质量难以维系,更在特色方面无法彰显。这对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无异于在已有的果实上累加不必要的数量复制,却难以以更高的追求和目标来重塑自我要求。
与此同时,在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相对稳定保守的教育机制在面对文化的变迁和更新时,并没有做出快速适度的调整变化,导致与时俱进无从谈起。尽管在音乐表演领域不断出现标新立异和脱胎换骨,但在教育层面却始终保持着和应用之间的负面距离。
一、文化场的配置
文学作品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对内在自足进行展示的社会空间大场,运用场域理论可以降低现实世界和文本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现象,可以更深入的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构建文化场有利于减少外部分析和内部阅读之间的矛盾现象。以《白鹿原》为例,构建了一个以农耕起家,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白鹿村的世俗民间场,同时构建了省城和县城政治机关驻扎的权力场,在表面上看来十分弱小的白鹿书院中,有一个知识渊博的、有强烈的正义感的大儒先生,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世外桃源性质的文化场。其它还有一些次要的场域,例如以黑娃为首的土匪场,革命场,这些场域之中的人都在受到强大的场域的吸引之后,展开了以权力为中心的斗争,最终颠覆了权力场中的暴力统治。社会空间对横向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展示,对纵向的历史空间进行了牵制,配合人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地域和空间,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巨大景观,同时通过不同的场域配置,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内在含义。文化始终和特定的地理空间密切联系,不仅能够反映文化的表面现象,更能够直观的反应人们的生存全貌。空间提供的物质和场所为文化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因素。下面对这三个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
1、世俗民间场:通过世俗的权利的范围进行划分,通过在中华民族中的宗族观念进行维持,将礼法作为评判的准则,从而构建起以权利为象征的属地。一旦宗族内遇到大事,场域内部的人员都会听从族长的召唤,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族长的权威,成为在乡民之间的法律,因此宗祠也成为了具有民族特征的地域,包含着民族观念和社会关系,成为维护制度的重要手段。象征性的资本是通过不断累积形成的,作者也在潜意识中受到文化和经济规范的制约,无论人物的伦理还是行为都受到这种理论的牵制。
2、权力场:是权利机构活动的场域,操纵着辐
射区域内的政治权利,将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象征性的资本,以合法性作为价值的评价标准,在辐射区域内实行着权利的强制化干预。权力场使在封建文化牵制下的城市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和农村空间进行了区别。
3、文化场: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场域,其中占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本,拥有了时代书写的权利。文化场在场域活动中的特点,是能够对自身和社会进行自觉的反观,在潜在的语言之中透露出对社会和人生的玄机。文化场和世俗权威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和政治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是又有适当的参与,文化场的是非评价标准也有其独特性,它使用批判性的文化语言,用隐含的比喻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合法性的辩护,通过语言的表象使社会进行反思,将文化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方面和人的生活之中,为社会之中行为失范的现象做出表率。在文化场中存在着良知和正义的基本形式,通过语言隐含的意义来反射作者褒贬的态度。文化场对权威比较排斥,依靠文本自身的力量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在合适的时机对权力场进行干预。文化场的有效配置,可以在社会中构建具有很强社会影响的社会文化场域,文化场在矛盾之中明辨是非,从历史的角度批判性的看待权力场和民间世俗场的构建。《白鹿原》的作者将白鹿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场,存在于世俗民间场和权力场的外围,反映出文化独有的特性,反映了作者潜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文化场的规则进行构建,强化了在社会空间中文化场的意义和价值。在文本空间中的文化场处于空间结构的中心,与政治权利和民间传统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化场的立场具有先进性,另外两个场次的规范和权威都显出了文化场规则的优越性。文化场在衡量规则的过程中巧妙的解决了潜在的矛盾,对城市和乡村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使本文的外在运行和内在运动都做出了改善。
二、构建良知和正义的文化场
在中国现代文学之中,抛弃了以往使用阶级分析进行写作的方式,采用民间的视角进行写作,采用谦卑的姿态,正确处理文化场中知识者的立场,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说话,改变传统的定性的称谓,在文本之中演示复杂的社会生活,通过场域内部复杂的斗争展示历史不断前进的现实。通过文学作品对文化的理想规范进行引导,在顾及社会秩序发展的同时,对自我的个性进行展示,重新构建文化。以《白鹿原》为例,小说真实展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场中传统文化的改变。在这个文化场中存在着以往的礼仪传统,不容许男盗女现象的发生。
一、顺应孩子天性,美育无痕
美的教育离不开美的校园。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新塘镇逐渐繁荣起来,但也造成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一些家长素质较差,导致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并存在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等缺点。
现代农村学校应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农村人。学校从校本实际出发,顺应孩子天性,在校园规划中,注重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孩子摒弃陋习,用美的教育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
学校在每层楼的廊道里,错落有致地布置了古代先贤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吸引路过的师生驻足欣赏;制作名人大型雕塑,以透雕、圆雕和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现孔子、范仲淹、王羲之、鲁迅、华罗庚、达·芬奇、爱迪生、牛顿等名人先贤的独特气质,并配以生平简介和名人名言,分区置放在校园的绿树翠竹之中;校园内的每一小景点都立有艺术石,上面或雕刻着名人名言,或作名著导读。每天饭余课后,学生便徜徉其中,或做作业、或运动、或背书、或切磋琴棋书画、或讨论人生,与圣贤对话,灵魂得到净化,文化的厚重气息驱走了学生内心的浮躁。
二、遵循认知规律,寓美于学
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提醒,则学生自感有无穷之乐趣。”学科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社会美的认识过程;在自然(科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美的认识过程;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美的认识过程。学校倡导教师挖掘学科中美的元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学科之美,在美的体验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寓美于学,以学养德。
例如,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味,更担负着基础性、文化性和民族性使命,具有关乎中华文化兴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组注重结合时代需要,将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如诵读《弟子规》等,引领学生在欣赏和诵读经典美文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领悟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等人文思想,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充盈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教材语言或充满诗情画意,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激情澎湃;而教材中所配置的各种中外名画、漫画、物象图、写意画等,更是形神兼备,美不胜收。政治学科组在集体备课和研讨中,倡导教师注重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其中所蕴藏的爱国情、民族义、父母恩和社会公德等道德内涵,从中引领学生求真、向善、求美。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创新教师学习机制,确立了“教师学习培训是一种责任”的理念,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并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战略,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促进教师成长。
“走出去”,学校选派中层干部和班主任赴杭州跟岗学习,英语骨干教师赴北京、河南等地参加“全国中学骨干英语老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音乐老师赴浙江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节”观摩学习,等等。“学成归来”,学校还会组织老师们开展学习心得交流,用“带回来”的先进理念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请进来”,学校经常邀请教育管理专家、艺术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广州市教研专家、名校长等来校作专题报告会,上示范课等,传经送宝。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美的学习中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注重活动体验,以美养德
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在体验中获得道德判断能力,顺利实现自主成长。学校开展了“以美养德”系列活动,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真善美,培养优良品质。
例如,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组建了校园合唱队、舞蹈队、书画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构建心灵乐园。每年,学校还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节、体艺节、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和创造力的平台。
3月是学雷锋月活动,学校组织各班自编黑板报,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的事迹,用发现的眼光寻找身边的“小雷锋”,人人从小事做起,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社会美、人物美。学生们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挖掘和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班级的黑板报变成了美德宣传栏。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懂得了美德就蕴藏在点滴生活中。5月,学校组织了母亲节征文比赛,号召学生观察母亲的一天,与母亲谈心,共同回忆成长过程等。学生在认真了解母亲美丽的内心世界后,深感震撼,更加理解了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养育自己的艰辛,懂得了感恩和责任。征文比赛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同学们争相传看,受益良多。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欣赏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真善美,学会创造美的生活。
教师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让老师们畅所欲言,说出工作的困惑与烦恼,交流心得和经验,激励教师们发现教育之美,为老师们创造自己的心灵家园。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们在观点碰撞中获得了新的灵感,在疏解困惑中重新注入了工作的激情与动力。
学校还鼓励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写下自己的思考等。例如,学校生源比较差,中等偏下学生占较大比例。为此,老师们开展了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从学生成因、转化和教育策略、教师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研究团队倡导老师们以挖掘美的眼光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出“留住每一位学生,不放弃对每一位学生的帮扶和呵护”,以平常心对待学生,让他们重拾信心,走向美好未来。研究成果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有效提高了教育效果。9月,学校结合教师节,开展了“金秋赞歌”征文比赛。老师们积极投稿,学校将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我思故我在——永新教师论文集》,为老师们留下了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