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1 22:57: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网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网工程论文

篇(1)

新网3月27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为提升两岸机械制造技术水准,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育工作,台湾“机电股王”上银科技26日与北京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委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北京举办“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

据台媒报道,这是台湾企业首次在大陆举办,也是全球仅见机械业学术研究的最高博士论文奖项。总奖金高达人民币335万元,金质奖(一等奖)每篇奖金人民币40万元。

据悉,这个“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征选的对象,涵盖台湾、香港、大陆两岸3地机械工程领域博士学位者的论文,参与竞赛的博士生必须获得该大学/学院/系所的推荐,推荐名额不得超过该机械工程学科毕业博士学位人数的10%,同一个大学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测试技术与仪器学科的总名额最多5名为限。

上银董事长卓永财指出,中国大陆2009年工具机总生产值达到150亿美元,正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工具机生产国,而大陆有86所大学设有机械博士班(台湾约10所左右),大陆机械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与实力不容小觑。加上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协议ECFA后,经贸交流将更趋紧密,台湾工具机的高附加价值优势,在大陆内需市场极具竞争力,上银希望藉由机械博士论文奖的举办,作为推动两岸机械业产学合作与交流平台的新开始。

此外,“上银机械博士论文奖”除了高额奖金之外,获奖师生还可获邀参观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获金、银、铜质奖的学生与教授,上银将再邀请参观日本国际工具机械展(JIMTOF),费用由上银科技全额负担。

篇(2)

Abstrac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illa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law, the high-tech industry must be put at a pivotal place to improve Shaanxi overall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The paper builds the triplex evaluation system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gets the level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of Shaanxi high-tech industry is good, and gives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improving it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 三螺旋创新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Key words: triplex innovation networks;high-tech industries;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1-04

0 引言

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性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提升陕西省整体工业结构水平。由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没有最大限度的促进技术创新,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提出构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建议,并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1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般而言,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反应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以上文的螺旋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分别从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与创新绩效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检验。

螺旋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三大指标构成: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

将上述三类指标设计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来研究螺旋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指标汇总表如表1所示。

2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计分方法和客观计分方法两大类。主观计分法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计分法是指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其权重,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本文主要采用主观计分方法中的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2.1 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权重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即某一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常用的近似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和“方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一般可使用Matlab进行辅助计算,本文使用Matlab2010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问卷B,共发放120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6份),各判断矩阵及通过列和归一化进行的权重(以B11为例)计算如下:

根据一致性检验步骤,可计算出B11:

λ■=4.034

C.I.■=■=■=0.011

C.R.■=■=■=0.013

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他同理,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面的结果,得到螺旋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如表3所示。

2.2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不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某些绝对指标,其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对问卷A中20位专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打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其中如表4所示。其中“1”表示创新能力极差,“2”表示创新能力较差,“3”表示创新能力一般,“4”表示创新能力良好,“5”表示创新能力优秀。

本文使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构建评判因素U=(1,2,3,4,5),构建的评判集和各级因素评价如表5-15所示。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①一级评价结果。根据表5到表11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研究开发投入力度(B11)、专利授权数量(B12)、科技合作(B21)、技术转移(B22)、企业创新环境(B31)属于良好级别;科研论文(B13)属于一般级别;新产品销售状况(B32)属于较差级别。

②二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2到表14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知识创造能力(B1)、知识获取能力(B2)属于良好级别;知识转化能力(B3)属于较差级别。

③三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5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可知,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14.3%属于优秀级别,有40.1%属于良好级别,30.4%属于一般级别,12.2%属于较差级别,3%属于极差级别。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在5个级别的隶属度中良好级别的数值最大,因此,所评价的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为良好。

3 提升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建议

据科技部的《2011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陕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8.17%,比201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6.33%,比2010年提高了6.03个百分点。从上一章我们得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级别为良好,下文着力从提高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知识技术转化能力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提升该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1 着力改善螺旋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创造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企业及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国家十大振兴规划和陕西省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及实施,为这一建议提供政策依据。就陕西省而言,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扶持,将重点放在了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上。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依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企业及高校要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育体系。人才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技术人才,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高校而言,作为培育技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提高培育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径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的机制,选拔和培育一批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对企业而言,要与高校间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与企业间的短期流动,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到研究所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或者进修等,企业可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通过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来吸收国外各类高级人才。

3.2 逐步提高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获取能力,增强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 增强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流动性。例如,高校可以将比较成熟的知识理论转移到企业或者政府中去,形成知识移植流动;企业将从高校、市场、政策中取得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优化后,形成了知识的融合流动。

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来形成网络中知识的吸收流,这是创新网络从网络外部吸纳知识、获取优质信息与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中知识的溢出又能够吸引外部企业和组织的联盟,通过互助和转让等方式来建立合作关系。

吸引、促进和支持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立。科技信息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通过在各个主体间穿针引线来起到扩散创新知识、传播优质信息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创新所需的各类信息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地沟通各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成为高校、企业和政府各构件的“粘合剂”。

3.3 稳步加强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 增加企业孵化中介机构的建立。据数据研究表明,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5年的存活率在85%以上,而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存活率仅有五成。企业孵化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场地、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使得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得以完善和发展,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存活率。

努力营造螺旋创新网络内部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中国9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都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耗低、产值高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应付不同阶段的风险,应构建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银行,拥有针对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的业务。

创业型大学[4],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承担着科技成果从研制开发到最终产也化的全过程任务。它凭借其科技和人才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发明、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形式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独立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0-206.

[2]黄晓治.企业集群网络组织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区;生命周期;聚集经济;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3-0008-06

引言

近年来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政府大有继在郊区建造工业园区的大潮后,掀起在城市建造和改造“创意产业园区”的第二波热浪。借鉴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的“造园运动”,深圳、上海于2004年即带头建立创意产业基地,随即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打造创意产业园区。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众多创意产业园区多数是一种跟随现象,尤其是在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规划建设者对园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英国人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但是艺术家社区,或者说如今创意产业园区的早期雏形,仍需追溯到美国。广为人们熟悉的有伦敦出现过的激进的切尔西(Chelsea)和当前的豪斯顿(Hoxton)艺术村,纽约一度疯狂的格林尼治村 (Greenwish village)的“西村” (West village)和苏荷区(SoHo)等。中国的创意产业园区也始于当代的艺术家社区,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尤以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为代表。随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相继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画家村,如上海浦东五莲路的上海画家村、北京通州的宋庄、大山子的798工厂等等。由于这一群体的产生正逢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体制变革的大背景,因而,许多研究都从制度和群体两个维度着手,探讨了画家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艺术家的群体特殊性和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创作与产业市场化的关系等。并且,基于研究者所选取的不同研究对象,形成了许多特色案例。总之,当前国内外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个案研究等,相比之下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以及创新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理论探讨不够,已成为妨碍学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实际需求十分迫切。

一、创意产业区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

和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一样,创意产业区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渐演进的过程。对创意产业区进行生命周期演进分析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如前所述,创意产业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产业空间形态,它最初是以文化区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创意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包括创作型的艺术中心和软件中心,也可以包括消费型的时尚展览和娱乐中心区。为此,作为一种基于研发、设计和精神创造的高端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业区演进规律是不一样的。虽然当今世界上的大多创意产业区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但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区已发展了10多年,通过自我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如Kscoff(2004)对纽约艺术中心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特性,这一过程在纽约已反复了多次。1982年以来,纽约东区不到十年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循环。艺术中心经历了衰败―繁荣―丧失创造力―高档消费区等阶段以后,也使一个创作型的创意产业区演进成了一个高档的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展览区。这种“开始是艺术,结束是商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在自发型创意产业区中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命周期规律,创意产业区同样经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停滞―衰退阶段。但是,创意产业区似乎永无真正意义上的衰退期,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和过程见图1。

一般产业区生命周期理论对衰退的理解是经济、创新能力和企业数量衰减等,而图1说明,创意产业区作为创作中心的活力是衰退了,但是留下的却是一个经蜕变的新创意产业区,也即成熟的消费型创新中心,对创意经济的贡献甚至比原来意义上的创作中心更大。进而言之,当创意产业区由创作中心演变成一个高档和时尚的商

务中心时,由于其之前文化品位和声誉效应,也使得商务展览中心的生命周期进入新的蜕变发展期,从而打破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被视为创意产业区高级类型及对原生状态的转换和升级:创作型创意产业区转变为消费型创意产业区。需说明的是,经蜕变后的“消费型创新中心”也是创意产业区,以创意产品和服务展览、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代表着创意产业区与一般生产型产业区不同的特征之一。

在创意产业区发展演进过程中,创意产业区的萌芽阶段是简单的聚集效应,区位选择趋向于廉价的租金、宽敞的创作空间和激发灵感的空间氛围等。由于创意阶层属“自由人士”,属“独来独往”者和“炫酷一族”,因此在创意产业区显现阶段,创意阶层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聚集也是纯物理上的。然而,随着创意产品或服务市场的需求量上升,聚集区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介组织和支持机构,成为创意阶层和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弹性分工由此发生。通过中间组织,创意阶层之间开始彼此交流激发和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竞合网络。一旦竞合网络产生,创意产业区就会进入良睦发展期,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入驻,更多的创业人士在创意产业区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推动创新的不断产生,形成创新网络模式,使创意产业区进入成熟期,并创立声誉。当声誉不断扩大,创新不断循环和得到自我强化时,创意产业区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在全社会形成创意氛围,创新不断产生,随即形成创意城市。也即,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系统形态是随着演进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并且,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具有系统演进螺旋型上升的性质。

二、基于聚集效应的静态竞争优势分析

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一系列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个体、企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区位形成的“聚集经济”,主要基于创意产业区内要素禀赋在特定地理区位集中而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廉价劳动力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方面获得的成本优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静态竞争优势。

(一)聚集效应的内涵

德国人韦伯最早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韦伯(1997)认为,聚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布局形式, 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但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尤其强调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或者说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然而,分工的深化意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的两个维度。经济学家常用“范围经济”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经济,一般认为它源于交易费用。美国经济学家布鲁姆等(2002)将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交易成本赋予“空间”意义,认为交易成本在生产过程空间纵向分解或纵向一体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纵向分解导致交易费用增加,而相关的厂商或企业通过空间聚集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从而享受范围经济效益。布鲁姆等对范围经济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交易成本角度,实际上范围经济更一般的内涵是生产或交易上关联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同效应。对外部范围经济的追求,也是企业地理空间聚集的重要诱因。

因此,聚集经济本质是一种外部经济,确切地说,聚集经济主要是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关的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效应。与此相关联,企业聚集通过共享合作和共同行动还可获得额外的好处,称之为“集体效率” (connectiveefficiency)。集体效率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部经济,另一个是共同行动(Lawson,et al,1999)。聚集一旦在一个地方形成,就会引发螺旋式的自增强机制。原因主要在于聚集会引起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导致企业的垂直化解,并引起进一步的聚集。

(二)创意产业区的聚集效应

创意产业区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巨大的群落性聚集效应。实践证明,最初的艺术家们选择租金便宜的阁楼和老仓库,看似是被这些地区的低成本所吸引而聚集,事实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地区靠近市中心,文化积淀非常明显,且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获得“正外部性”经济。

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需多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产生火花,因此,聚集对于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是必需的。创意产业区的形成在于提供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这样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花建(2006)把创意产业区的这种聚集效应比喻成孵化创意和生产力的“蜂房”。他认为创意产业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建筑这样一个蜂巢:真正的动力来自于成千上万个小单位,蜂王的使命不过是鼓励和协调,勤奋智慧的蜜蜂们自然会有巨大的创造力。纵观国内外创意产业区发展的过程,无不显示着群落性聚集效应。如英国谢菲尔德的文化产业区以产业聚集的“簇群效果”为主,包括了31栋文化类和创意类的建筑(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技区、图书馆、BBC电台、艺术家村、油画陈列室、创业投资公司、版权中介公司、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加拿大首都的渥太华―卡尔顿科技园区,聚集了以大学为基础而连接信息、软件、游戏等的相关产业,并获得政府对信息和软件产业开发的大力支持,充满了科技和研发的气息。台北市的华山艺文特区,由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部门”主办,吸引了大量文化人、艺术家、会展工作室和设计师等,成为举办各种创作、会展和交流的“艺文之家”。

(三)“聚集效应”的局限性及其演进的内在机理

从上述有关聚集效应的论述可知,聚集效应很容易形成,只要具备一些要素条件,最普遍的原生态创意产业区一般都发源于聚集经济优势。可是并不是所有创意产业区都能保持长期繁荣,因为空间聚集所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很容易被伴随空间聚集而生的“拥挤成本”等因素所削弱,最终使创意产业区失去竞争力。

一般说来,产业区内的企业相对于产业区外的企业而言,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和由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区内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效率上的改进,这种竞争优势是基于聚集经济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优势归根结底还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很容易被削弱和模仿,而一旦聚集经济优势丧失,企业会选择转移到更有聚集经济优势的地区。Scott(1999)认为一个地区性的创意产业可能会因为生产系统的分化和锁定效应而导致发展停滞。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一旦创意产业朝某个给定的方向变化,则再进一步的质变的可能性就会被预先占用,这样产业的创意就受到局限,从而使创意处于危险的境地,印度婆罗门画家文化风格的锁定、法国电影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随着创意产业区的演进,市场在不断成熟,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单纯的成本优势是不够的,必须转变竞争优势的基础,提高创意产业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以赢得动态的竞争优势。在实践中,许多原生态的创意产业区都昙花一现,而硅谷的“创新网络”获得了长期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是创新活力的差异所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创造将是地区优势的根本(贾根良,2001),因此,如何保持产业区的创新活力以及“知识基础”对于创意产业区的持续发展是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在进入成熟期后,创意产业区往往会因为创新内源力的缺乏而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培育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网络,使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基础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演进,是创意产业区获取长期繁荣的关键。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创意产业区演进规律:创新网络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比产业区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因为聚集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如要素条件、分工协作)很容易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但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难以被复制和转移,故可以获得更长久的“超额利润”。因此,从创意产业区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聚集经济的静态竞争优势向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演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意产业区的客观发展趋势。

三、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分析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赵修卫,2003)。创意产业区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个体、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通过给予产业区内个体和企业广泛的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产业区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是创意产业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

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网络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地方化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包含产业区既存的核心能力、专用资产(资源)和组织学习能力。产业区创新网络既存的核心能力包括聚集网络已经存在的知识和技能;产业区资产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以使核心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学习能力是产业区动态演进的关键,包括网络内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共享以及能够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整体的集体学习机制,比如产业区内企业交互式学习的规则和惯例。产业区核心能力和资产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其变动取决于产业区学习能力的高低。

1.资源(资产)共享以及能力互补优势。由于创意商业化的复杂性使得它们难以被单个企业完全控制,通过创新网络的建立,技术和市场的信息能够在产业内企业间便捷传播。网络环境为个体、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

创意产业区中单个个体、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有限,难以取得创意商业化技术突破,即使取得成功创意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整体来看,各个个体、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化分工,类似于把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专长,最终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的成功创意商业化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2.知识溢出效应。创意产生过程所需的大部分知识本质上是隐性的,大部分的成功创意依赖于个体在“干中学”所获得的隐性知识(鲁若愚 等,2000)。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传递,个体需要在面对面的接触中学习彼此的经验,这就要求个体、企业建立起竞争者和供应商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以便于思想、灵感火花的产生。而创意产业区作为地方根植性网络,其内部个体、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以及同类文化因素,加上人员频繁流动,很容易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获得知识溢出效应。

3.集体学习机制。成功创意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创新网络的根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 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个体、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交互地沟通从而建立起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增加彼此的信任和默契。这种信任使得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创新的现期回报,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4.降低创意商业化的风险。由于创意商业化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成功创意和商业化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 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技术改变非常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因此个体、企业在进行创意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个体、企业创意商业化过程的这种不确定性带入网络环境下,由网络承担了创意商业化的组织功能,通过个体、企业间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意商业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个体、企业参与创意商业化过程的风险。

四、创意产业区内培育创新网络的关键环节

创意产业区本身都有生命周期,但这个演进过程是复杂的,呈非线性轨迹,很多创意产业区维持了长期的繁荣,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而有的却很快走向衰亡。要实现创意产业区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产业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利用网络组织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创新网络的培育,促进创意产业区内部集体学习,增强创意产业区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的形成有赖于创意、研发和核心专长具有互补性的相关个体、企业的存在,而创意产业区一般都具备这样的结构基础,但它不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尊重创意产业区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引入适当的制度安排与干涉,克服企业间合作障碍,把握好培育创新网络这项系统工程的一些关键环节,从而推动创意产业区的升级和持续发展。

1.倡导相互信任与默契的文化氛围。信任、类同文化等社会资本是个体、企业间高效率协作的重要支撑因素,对于维持网络内企业间协作具有特殊的“粘合”作用。因此,“区域工业战略的出发点是培养集体一致性和信任感,支持当地网络的构成和经营”(Porter, 2000) 。创新网络的构建有赖于众多个体、企业家基于相互信任与默契,建立起合作创新的理念。尤其是在产业区关键的成长期,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展,技术和组织复杂程度的提高,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社团组织,将日益增加的网络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保证新进入的企业和新信息可以融入整个产业区。共同愿景和收益分享的形式使得网络成员能够超越竞争,把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降到最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新过程中。聚集区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如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业规范等,一方面,聚集区所在地(城市)政府会帮助聚集区进行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并将聚集区的制度和规则纳入整个城市的法制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聚集区成员也会自发地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

2.政府“穿针引线”,扮演好协调人角色。在创新网络的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的适当介入是必要的。除了举办培训、展览、研讨活动,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外,在起步阶段充当协调人角色非常必要,但政府介入的实际效果与社会接受能力有关(杜静, 2003)。社会接受能力是个体创意、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家精神和集体学习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意、研发能力是创新网络的物质基础;企业家精神是对承担创新风险的偏好,是创新网络的人文基础;集体学习能力是企业间互动学习与交流,是创新网络的社会基础。经过培训、展览、研讨和政策引导以及政府部门适当的协调,具有企业家精神并有一定创意、研发能力的个体、企业―般就会进行合作交流。而当研发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不足时,政府的介入就非常必要。

3.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对技术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创新网络的培育需要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意产业区内企业的合作创新, 鼓励文艺家、科研人员和大学教授参与创意产业,这类人员的参与无疑能增强聚集区的知识资本,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分享创新资源,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的知识源泉。

4.提高创意产业区内网络组织化程度。网络的力量基础在于内部成员的紧密合作、集体意识以及自律。因此,企业要突破边界的限制,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自觉扎根并参与本地网络的建设,对于创意产业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具有共享价值的关键性技术或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引入),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协调或解决(蔡宁,2003)。当然,创新网络是一个系统,创意产业区不单是生产区,还是一个生活区,不单是企业,还要引入各种娱乐文化教育设施以及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5.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要保持创意产业区创新的活力,就要不断更新内部知识等资源,及时从产业区外部引入新的信息和技术,因此,要保持创意产业区对新进入者的开放性以及新信息(包括新技术、需求变动等)的敏感性,避免内部僵化,不断推进创意产业区的持续学习和调整。

参考文献:

布鲁姆,森特,卡特理普. 2002. 有效的公共关系[M]. 明安香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67-69.

蔡宁. 2003. 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的转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56-62.

杜静. 2003. 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4-239.

花建. 2006. 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 社会科学 (6):34-39.

贾根良. 2001.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 中国工业经济(9):67-73.

鲁若愚,陈力. 2003.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分享与整合[J]. 研究与发展管理(15):24-29.

韦伯. 1997.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M]. 林荣远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15-216.

赵修卫. 2003. 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 科研管理(3):56-61.

KSCOFF A. 2004. 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3:167-185.[JP3]

LAWSON C, LORENZ E. 1999. Collective learning, 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J]. Regional Studies, 33(6): 305-317.

PORTER M E. 2000.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l14(2):15-34.[JP3]

SCOTT A. 1997.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technology milieux: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process [J]. Regional Studies, 33:353-365.ZK)

On the Evolution of Creative Parks'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Aggregation Effect” to“Innovation Network”

WANG Fa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g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篇(4)

[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4创新组织问学习过程。网络中创新组织间学习是知识在不同创新组织间转移的过程。该过程大致分为知识搜索、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造五个阶段。(1)知识搜索。创新组织只拥有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关的部分知识,不可能拥有其需要的全部知识,而且需要永远大于拥有.积极搜寻外部技术、对企业技术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企业比那些仅专注于内部研发的企业更具有活力、更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许可证、购买契约以及组织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来搜索和获取知识。然而并不是所有创新组织都具有搜索知识的强烈愿望知识搜索的有效性和强度往往取决于创新组织的学习愿望和市场导向。(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前提如果没有知识共享,创新组织间学习不能实现。知识共享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创新组织知识通过共享系统扩散到网络中另一方面网络知识通过共享机制与创新组织共享,使得创新组织的知识库得到丰富.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网络中影响创新组织共享知识程度与是否互惠、信任和声誉等因素有关。如果创新组织确信通过共享知识,自己能够获得有价值知识往往也会向其创新组织提供自己的知识。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水平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创新组织相互信任那么就会共享自己知识。如果创新组织缺乏信任共享知识非常困难。如果提供其他创新组织需要知识能够使自己地位或声誉提高,而这种声誉对创新组织至关重要,那么创新组织就愿意将自己知识与其他组织共享。(3)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指创新组织将外部知识转移到组织内部的过程。知识是创新组织的重要资源。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技术获取方式包括技术许可证、并购、衍生企业、合资、聘请技术人员、购买技术和反求工程等。但是,知识转移涉及到知识的性质、知识授受双方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关系.互补关系,信任程度如何)。其中.关系品质和激励非常重要。(4)知识吸收。在创新组织间学习中,增进创新组织的吸收能力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吸收能力是指创新组织对外面新知识的认知、吸收并将知识应用于新产品或商业目的的能力。吸收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最基础条件。吸收能力是企业从外部技术引进中获得技术能力的重要要素。企业只有具备了吸收能力.才能吸收应用外部研发成果。吸收能力强弱是解释知识转移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缺乏吸收能力,往往企业导致缺乏竞争力和学习失败。吸收能力与创新组织的学习投入、知识基础和组织文化等要素有关。(5)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创新组织在区域创新网络知识库中通过知识挖掘、消化、吸收之后.将知识引入经济系统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实现知识创新,从而增加网络知识库的容量。在创新组织间学习过程中,知识搜索、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创新组织在知识搜索、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每一环节都需要将知识、信息反馈到区域创新网络知识库,保证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不断扩充和创新组织问学习层次的提升。创新组织间学习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1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组织。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理论认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所谓适应性.就是指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是具有自身目的性与主动性、有活力和适应性的个体。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地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这种主动性及主体与环境的和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主体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整个系统的演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创新组织是适应性主体。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组织是适应性主体它们有各自目的、内部结构和生存能力.并且为了实现目的而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创新组织互动,在变化环境中获取创新优势。这些创新组织面对变化环境,适应性能力不同。适应能力强的创新组织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迅速改变自己行为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适应能力弱的创新组织反应迟钝,固守原来的行为惯例,发展缓慢甚至被淘汰。创新组织的复杂性特征。创新组织具有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等特征。

2创新组织的创新。创新组织具有复杂性,在区域创新环境中非线性互动,创造新知识。(1)流存在于创新组织间。创新组织之间流体现为知识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创新知识、技术在创新网络中频繁流动。如果创新组织互动频繁.知识、信息流速度高,否则,流动缓慢,如果创新组织信任度高关系密切知识、技术流量大,否则流量小。(2)创新组织获取多样性技术。创新组织从创新网络中获取资源、技术。网络联结多样化导致获取外部知识多样性。如果创新组织联结能力强.那它与多种创新组织保持联系,各种各样知识转移到创新组织内部.为多样化知识聚集提供条件。(3)聚集产生创新。创新组织内多样化知识相互作用,包括外部各种各样的知识、内部知识。该过程是非线性作用过程聚集是新知识、新技术产生过程,是多样化技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过程。聚集标志着新技术、新知识诞生,意味着创新组织新知识增加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区域创新环境产生一个随机涨落可能是创新组织发展的一个机遇。如果创新组织处于解决问题和搜索解决方案状态,可能抓住这个机遇。创新组织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新知识、新知识。(1)创新组织在内部知识库搜索知识,如果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进入实施阶段,搜索结束。如果在知识库中没有寻找的知识.需要到区域创新网络中继续搜索。(2)经过知识接口到创新网络中搜索知识。创新组织在网络中搜索范围取决于网络联结能力。如果创新组织联结能力很强,那么就会通过网络联结进入到其他创新组织的知识库,进行广泛搜索。如果联结能力很弱,创新组织在网络上搜索范围很小。创新组织应该提高联结能力,这取决于创新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3)选择相关知识库进行查询。选择能力取决于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正确理解对需要新知识的正确判断,这与知识库有关,即创新组织具有路径依赖型,内部知识影响对新知识分析。选择能力决定着查询效率、查询路径。原有知识可能形成思维定势、路径依赖.

限制解决问题的思路(4)知识共享。合作创新受到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影响如果区域文化有益于合作、社会资本鼓励诚信,创新组织彼此信任.双方达成互惠协议合作创新成功率较高。如果区域文化倡导单打独斗机会主义盛行假冒伪劣泛滥,社会不讲诚信社会资本不佳,合作创新成功率较低。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双方或多方互动学习,共享技术、知识和信息.优势互补,实现双赢。(5)知识转移。如果合作创新成功,创新组织从网络中获取需要的知识并成功转移到内部。(6)知识整合。创新组织将外部获取知识和知识库的内部知识进行整合。知识整合要求知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新知识的产生取决于创新组织的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新知识产生的关键取决于创新组织的创新资源丰裕程度包括研发实力、知识存量和能力存量等。(7)创新。多样性知识聚集相互作用,产生新技术、新知识。新知识产生后纳入知识库创新组织的知识积累过程是创新组织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三、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创新能力的集合。区域创新能力是创新组织创新能力的宏观体现创新组织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只有众多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整个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分两个阶段:龙头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阶段以及协调互动机制带动其他创新组织创新能力提升阶段。

1龙头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由于区域创新网络中内,创新能力分布不均衡,有些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较强有些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较弱。由于创新组织的知识存量、仓新能力、所处产业、经历不同.创新组织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创新组织的反应各种各样,有些行动迅速,有些反应迟缓。但是,总有一个会抓住机遇率先发展.充当创新能力提升的龙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创新组织。但是,能够抓住机遇的逼近是少数善于抓住发展机遇的创新组织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正确分析环境变化.准确识别机遇。其次,创新组织处于搜索状态,能够及时捕捉机遇的信息。创新组织处于解决问题,寻求方案;l犬态。如果创新组织不在搜索状态即使知识储备很多也不会识别机会再次,仓l新组织与区域内其他创新组织有着广泛联系能够获取其他创新组织的新知识、信息。

2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熊彼特指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他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企业接着是大多灵敏企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即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在龙头创新组织带动下.通过产业链技术经济联系、模仿等方式,带动相关创新组织创新,这些创新组织再带动另外一些相关创新组织创新逐渐向扩散最后导致整个区域仓0新能力提升。

(1)产业链传导。区域内某个创新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创新组织生产率.打破原来产业链的生产平衡状态,对该创新组织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提出提高生产率、技术创新的要求,对竞争性的同行企业造成技术创新压力。那些适应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强的创新组织脱颖而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己生产率.重新在更高技术水平上维持生产率平衡。那些反应迟钝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将会被淘汰出局.被其他适应者替代。

在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过程中,那些研发实力较弱的企业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合作创新.提高创新能力。该过程对大学、研究机构提出新要求.解决新问题如果大学、研究机构现有知识库不能解决,需要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研究开发探讨如何解决新问题.新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也是大学、研究所的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可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在龙头创新组织带动下通过产业链、技术经济等联系带动其他创新组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进而提升整个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链中,许多企业间生产效率需要平衡。如果某工序因技术创新而提高生产率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生产率平衡客观要求相关环节提高生产率,维持生产率平衡.产生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链条会发生连锁反应.直至整个产业链条所有环节生产率全部提高.其中,会产生许多相关创新。例如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如此。纺织业由纺布和织纱”两个工序构成。英国1733年应用新技术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由此产生了纺纱与织布之间生产效率的不平衡。织布工序的技术创新要求纺纱”工序提高效率,呼唤纺纱技术创新。1738年滚筒式纺纱机发明并在诺萨福坦工厂应用.1765年珍妮机发明与应用,大大提高了纺纱生产率。纺纱机与织布机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生产效率。

十几年后,177g年纺纱由于“骡机的技术创新,再次提高了纺纱效率,又一次打破纺纱与织布的平衡.纺纱速度领先织布。直至1785年英国卧室自动织机的技术仓0新,重新维持了两者的平衡。可见,纺与织交替出现平衡一不平衡平衡,通过接二连三技术创新,英国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这个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2)示范效应。创新成功的企业在区域内树立了一个榜样,其他企业纷纷向他学习,争相模仿。同一个区域的企业,由于区域文化相同,区域内存在着丰富的社会资本,企业具有地理邻近性,劳动力在企业间转移等这些因素导致创新企业在区域内技术溢出较为容易。其他企业很容易获得技术创新的显性知识,纷纷模仿龙头企业进行创新。于是通过模仿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企业技术创新。

3区域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是由无数个螺旋上升的子过程构成.每一个子过程遵循“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的原则,无数个子过程构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篇(5)

一、学校网站的功能与意义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其网站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目前,社会上除教师外对进修学校的职能不十分清楚,对进修学校所做的工作也不十分了解,通过学校网站可以展示全校教师的工作成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在社会上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围。

(二)教师了解培训资讯的窗口

学校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中小幼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的资格认定和成人学历教育等。学校网站需及时公布各类相关通知,以便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培训信息,提前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准时参加培训。

(三)师德师风的导向窗口

宁海县的师德师风教育是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我们有责任挖掘教师身边的师德典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宣传名优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师德建设正能量。

(四)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网络上的资源太繁多且良莠不齐,学校可以过滤整理一些优秀网上资源或自己录制一些名优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购买一些专家的专题讲座作为教师网上自主学习研究的材料。

(五)教师咨询的窗口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如果有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要咨询,从前一般是通过本校的师训负责人传话等,这种方法非常低效。通过学校网站,教师可以获得多种途径,如办公室电话、办公室主任的工作QQ等,直接联系到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

二、学校网站的合理更新

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前一个网站建于2006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网站存在着不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由于学校内部职能分工的变化,网站的建设需要将栏目作一些合并、添加与删除;以文本为主、纯HTML全静态的网站给访客留下了不十分理想的视觉印象;原先建站的技术已经落后,网站的速度也缓慢,不能上传一些大容量附件,更改界面、栏目的后台管理操作也非常复杂;等等。基于以上多种原因,我校在2013年底对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并于2014年3月向全县教师推出。

在“去粗取精,合理有效”的原则指导下,学校的新网站进行了以下更新:

(一)采用新的建站技术

学校网站是使用ASP和ACCESS技术组合开发的,采用DIV和CSS布局页面。采用这种技术的网站有很多优势:

1.降低了对客户端的要求

ASP能与ACCESS数据库交互,将用户提交的信息在服务器端进行处理,服务器把处理结果传给客户端。这样客户端只要安装浏览器即可,而且保证了服务器中数据的安全。

2.减少了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使用DIV+CSS技术,实现网页内容与界面设计分离,即网站前台访问页面与后台管理系统独立,方便网站改版,大大提高了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效率。网站管理员可以在后台管理系统中设置生成不同权限的用户,灵活添加、修改、删除栏目等。

3.有利于搜索引擎优化

CSS代码简洁,有利于搜索引擎收录,适合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页加载的速度,带给访客良好的上网体验等。

(二)结合实际调整网站结构

原网站共有12个栏目:通知公告、教师培训、干部培训、中学名录 、校本培训、教务信息、视频点播、网上学堂、教育科研、教苑、政策传递、上传下载。新网站结合目前学校承担的各项工作,将原来的栏目进行调整,共设置了14个栏目:网站首页、通知公告、教师培训、师德师风、教师资格、干部培训、教育前沿、校本培训、学历教育、学陶师陶、教育科研、幼教天地、校刊简报、网上学堂。各栏目的作用分别如下:

通知公告:提供学校及各处室的各类通知。

教师培训:提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通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通讯,教师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师德师风:提供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章,包括教师学习师德的体会、师德论坛的文章及师德建设典型事迹推广等。

教师资格:提供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的教师资格考试的政策、报名、面试、体检、证书领取通知等。

干部培训:提供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的培训通知,学校管理经验等。

教育前沿:提供国内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

校本培训:提供中小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的动态及学员体会等。

学历教育:学历函授及远程招生的政策及相关的报名信息、管理课程与考试安排等。

学陶师陶:提供陶行知思想研究活动的通知、活动开展情况及陶友们的学陶体会等。

教育科研:教科研通知、课题研究情况、教师论文和科研动态等。

幼教天地:提供幼儿园教师及园长培训的通知、学习体会和管理经验分享。

校刊简报:上传校刊《教苑》和师训《简报》的PDF格式电子稿,方便全县教师网上阅读。

网上学堂:将一些名师、专家的讲课视频以FLV格式分类保存在该栏目下,共有学科教学、师德论坛、专家讲座、校长论坛、领雁工程等十个子栏目,与全县教师共同分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首页界面与内容的创新设计

网站在首页界面和内容的设计上也有一些创新:原网站导航栏一行最多只能放10个栏目,新的网站共有14个栏目,并分成两行排列,没有子栏目的放在上一行,有子栏目的放在下一行,看上去大气而独特;各处室的通知除了在各栏目分别显示外,所有的通知都自动归总显示在通知公告中;将网站最新鲜、最精华的内容显示在首页的“首页头条”和“文章推荐”中,让访客第一眼就能了解网站的最新资讯;将学校最近开展的培训活动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循环滚动播放;网上学堂中的资料都采用FLV格式,能直接在线播放。

(四)新增网站交互功能

原网站只能单向展示网站信息,无法与访客互动交流。更新后的网站提供了多种联系方式与交流途径。(1)联系方式:公布了学校各科室的办公电话。(2)投稿信箱:方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论文或通讯直接投稿到校刊《教苑》、师训《简报》或者网站的某个栏目。(3)在线服务:QQ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简单方便的即时通讯工具,学校每个科室主任的QQ都以浮动窗口形式挂在网页上,而且保证工作期间8小时在线。访客碰到疑问,只要单击“在线服务”的某个QQ就能与对方交流,而且事先不用加对方为好友。

三、学校网站的科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网站管理组织,不但要求全校教师参与到网站维护中来,而且在中小幼学校安排了信息员,保证网站内容的不断充实与及时更新。除此之外,学校网站管理员还要加强网站的安全管理,保证学校网站的稳定运行。

(一)建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书记)与信息技术教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技术教育处,由信息技术教育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信息技术教育处网站管理员任副主任,学校各处室副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领导网站建设与信息提供、审检、登记与等;定期组织工作交流与研讨,确保网站健康、安全运行。

(二)安排校内外信息员

校内信息员为网站管理办公室成员,校外信息员为中小幼学校校(园)本培训负责人,建立纵横联动的系统,及时提供与交流培训信息与动态,以推动培训工作向更优方向发展。

(三)明确网站管理员的工作

网站管理员及时维护、接收及上传信息,及时统计与分析相关数据如网上学堂各类视频的点击数,分析教师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长与培训需求,定期维护域名,及时续费等。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低压电器行业 浙江温州

中国在近三十年电力需求迅速膨胀,这是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六千万千瓦左右,至2008年这一数字已达到八亿千瓦。发电设备和低压电器设备配套之间为1:4的比例关系,即每增加一万千瓦发电设备,约需四万件左右的各类低压电器元件与之配套。巨大的市场份额带动了低压电器行业的繁荣发展,浙江温州的低压电器产业群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低压电器产业群内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面向低端用户,并采取低价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使得产业集群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集群内企业数量过多,内部竞争激烈,原来享有的集群经济优势逐渐减弱。同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相比集群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数量多,单价低,利润薄,以及产值低等特点。为了减小差距,突破发展瓶颈,如何从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上取得突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集群内企业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的特点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模仿设计为基础研制的第1代标准化的产品;以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制造的第2代产品;以跟踪国外新产品技术自行研发的第3代产品。如今我国的低压电器研发正在向新一代迈进。新一代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高性能。即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较第三代产品有显著提高。

二是高可靠性。即从产品设计、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产品检测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产品可维护性,方便用户使用。

三是电子智能化。即将智能计算机芯片集成到低压电器产品中,如智能断路器、智能热继电器、智能接触器、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等。

四是模块组合化。新一代低压电器模块化程度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产品模块化部件将越来越多,产品功能不断扩展,模块安装与调换更为方便,各类模块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可通信网络化。新一代产品除实现多总线通信外,还能直接与工业以太网连接,在某些特殊场合还可采用无线方式通信。

六是绿色环保。新一代低压电器的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都要考虑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从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高性能、高可靠性和模块化需要加大行业内技术投入得以实现。而产品的电子智能化、可通信和绿色化需要行业间的大力协助才能得以实现。

二、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其结构向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至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以及终端客户。产业集群具有网络化、文化同一性、地域性、明确分工等显著特征,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拥有相同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仅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服务供应的企业,而且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等。同时,侧面可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机构、行业中介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与产业相联系的网络体。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它是企业战略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供应链管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中企业密切合作。

低压电器产品70%的零配件是冲压件,这些零部配件几乎都能在温州当地“15公里经济圈”内采购得到。由于文化同一性、明确分工等特征使得集群供应链运作效率非常高,它的优势在传统低压电器零配件供应中表现非常明显,这部分优势在新一代产品生产中必将得以延续。然而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的零部件技术要求水平高,涉及电子、计算机芯片、通信等多个行业,短时间内温州地区不可能形成为新一代低压电器配套的能力,集群供应链为未来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贡献有限。因此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扩大供应链的范围,使一些拥有新一代低压产品配套技术的供应商融入进来,形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新一代供应链。新一代的供应链还能将产品研发和制造中应用到的诸多行业的资源联系和整合进来,由单一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以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供应链与跨国企业的竞争。

在这个全新供应链中由于地域范围更广、技术要求更高、零配件品类更为复杂,对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也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洋.产业集群视角下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8)

[2]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6).

[3]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6).

篇(7)

论文关键词:新网络,安全,计算机

1.编程在安全技术中的体现

1.1微机基础上的安全控制

在局域网落下,通过IPX协议来实现网络技术对等通信的正常运行,IPX协议具有很大功能,它可以用来支撑网络层数据报接口,支持数据的接收和传输过程,完成用于与服务器设备的连接功能,还可以组成数据和包头。通过数据传输方式和分组的长度来实现包头的编程过程,而数据的分组类别、目的和节点位置都会影响到包头的编程程序。网络号、应用程序、节点及节点位置都会对数据的编程控制有影响。

1.2网卡基础上的安全控制

网卡中的整理存储器可以发送或存储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实现分组编程,用户可以通过网卡中的命令器进行编程,从而可实现对数据的缓冲作用,也可实现对网卡状态的控制。该技术简单、操作灵活,但针对性不够理想,使用范围有限,不可移植。

2.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2.1安全问题

计算机终端的多样性分布。成就了开放性、互联性的网络模式,这样的网络模式也导致一些病毒和黑客有机可乘,每台计算机系统都具有保密性,计算机系统将信息记录好后并进行对其授权,被授权的信息才可以被检索和使用,倘若未被授权的数据信息被传输,是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受到了病毒、木马、一些恶意软件等的破坏。

计算机网络漏洞使计算机网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还有恶意木马、病毒等物理侵犯方式都对网络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另外还有一些用户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因无意操作或不小心操作下给网络带来不安全影响,一些不明病毒被一些查询文档携带而被无意下载或打开,造成网络病毒入侵。

2.2网络安全的存在形式

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威胁的因素有很多,木马、病毒、物理入侵等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安全隐患因素。用户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有时一些数据信息被删除、修改或者是入的一些操作,导致使用者的部分或整体数据信息遭到破坏,使用者接收到的是一些被改动发生变化了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一些网络黑客,它们在将正常使用的网络用户数据信息破坏后,在选择一个合法的用户伪装为自己的替罪羊,转而嫁祸于它,成为一个电子欺骗方式。再者,网络用户因自己的需要会搜集大量的网络资源,一些网站会设置相应的授权限制,需要用户在使用前按要求设置帐户密码信息或身份信息等,从而注册成该网站的会员才被授权有资格使用,一些恶意攻击者会跃过网络协议要求而非法入侵,造成非授权使用或访问。

计算机因软件或硬件自身存在的故障也会造成网络不安全,伴随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存在,网络用户只有在自己使用中对安全因素予以关注,并多加注意和维护,尽量减少因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3.维护网络安全使用

小小的软件系统组成了计算机网络,但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像大型机器一样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检测,音乐鉴赏论文才能使网络正常为人们所用,随着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一直存在,根据大量的经验累积判断,计算机出现问题通常发生在软件和硬件部分。

3.1硬件的安全维护

网卡、交换机、集线器、网线等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硬件系统的维护很复杂也需要仔细,要想维护好硬件系统,就要经常对网卡、交换机、集线器、网线等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有质量或安全隐患的元件存在,就要及时更新、重装。另外,也要对硬件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网卡的配置与否,能否达到上网的要求,都需要定期检查,硬件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3.2软件的安全维护

计算机的正常顺利使用,很大程度依赖于软件系统,软件系统不同于硬件系统,硬件系统出现损坏可以更换,而软件系统是一个很难的技术开发过程。软件技术的应用首先是要检查网络的设置状态是否正确,服务器及访问地址是否正确等,计算机与网络连接后,通过网络协议可以进行网络的认证和设置。

连接网络后,通过防火墙或查杀毒软件对整个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对干扰网络正常运行的病毒或软件要进行清理,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这与防火墙、杀毒软件这类软件也要定期进行版本升级,以防数据信息的损坏。

计算机硬件系统倘若长时间的不到维护,会影响网络的运行速度,但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网速的大小则于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速度有关,若出现数据传输缓慢的情况,则要及时检查交换机或集线器的工作情况。

4.维护网络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网络安全存在形式除了因为硬件的故障或损坏而引发的物理问题外,还与很多人为因素有关。

4.1预防病毒侵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病毒出现的形式和种类都呈现出多样性,复制性、潜伏性、寄生性于一身特点的病毒,给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带来了麻烦,针对大面积肆意泛滥的计算机病毒,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明确了病毒是可以防范和破坏的。一些IT工程师们也根据不同病毒的不同特点开发出了一些查杀软件,但是这些病毒与病毒的查杀软件经过一段时间对抗后,会失去效力,所以病毒查杀软件的开发还是一段漫长的路需要不断提高开发。

4.2防火墙的作用

数据信息在不同的网络、不同的计算机进行传输的过程时,防火墙发挥了它强大的保护功能,防火墙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检测,它可以阻止网络中的恶意干扰,对一些非法访问的网站或网络进行阻止。

除了上述所述网络应对策略之外,也可以安装一些保护、防火、不间断电源等设备进行物理防范,根据网络使用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使用制度。也可以对网络漏洞进行定期修补或升级,或者对一些网络数据设置密码,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被加密,到达接收端时自动解密,将原始的数据还原,避免了不法分子或黑客的恶意侵入。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但因干扰网络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平时在使用时要自己谨慎。

5.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覆盖,它已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不可分。计算机网络的正确使用,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便利、财富甚至是利益,但若因为网络的安全问题给计算机打来破坏,后果也是不可弥补的。为此,在正确合理使用计算机的前提下,养成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测、维修保养的习惯,开机联网后,现清扫处理下可处理的病毒或恶意软件,确保在一个安全环境下使计算机发挥其优势为人们创造便利。

参考文献

[1] 张瑞娟.新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思考[J].科技广场,2011,(11):79-81.

[2] 张艳冀.福利彩票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科技展望,2014,(19):26-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