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2 15:14: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篇(1)

(一)货币互换协议,包括以下内容: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增长。该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该协议互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9日在这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根据该框架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

(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政治方面: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并且在国际中处于强势地位,以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经济方面:一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规模总量足够庞大;币值需保持相对稳定;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

综合以上考虑,我觉得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具备成为国际储备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没有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可兑换,离岸金融业务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但我们现在具备的优势以使我们有能力向世界推广人民币:

充足的国际储备——这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不利因素)

(一)遭遇“特里芬两难”。“特里芬两难”是偿还能力与持有者信心之间的两难境地,任何一种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时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即要使货币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

(二)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下图知,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即意味着政府选择了稳定的汇率制度和资金的完全流动,因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是国际货币的基本标准。

(三)国外热钱的涌入,投机增加。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冲击。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一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后,本国货币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硬通货,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执行价格标准。目前,在世界范围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瑞士法郎、欧元、SDR等不足10种,比较通用的有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计划: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但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难度还很大,有不少障碍需要克服,这个时间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可是凭借着国民经济的强大后盾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五、小结: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必然要求。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不畏惧人民币国际化甚至中国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勇于前进,积极探索,把握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超储备货币引发热议.新浪财经/focus/sovereignty/index.shtml

[2]陆汉星,崔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国.2009,7,9

篇(2)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层次上自由兑换、流通,进而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储备以及国际市场干预中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过程。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历史。若传统的商业惯例都愿意接受和使用一种货币,这种货币就容易成为国际货币。二是贸易和金融发展水平。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天然优势。三是自由完全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四是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债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总体不景气,使得美元和欧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的削弱。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以及中国政府在历次危机中展现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民币FDI已进入试点阶段

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2)在贸易计价结算领域

人民币主要在我国与周边一些小国的贸易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和企业中使用,2010年6月,结算试点地区范围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国家、地区和部分行业中已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结算货币”,且这一势头还有继续扩大迹象。

(3)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

2008年12月以来我国先后与韩国,马拉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4)发行人民币债券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1.进出口结算比例有所改善,不平衡风险依然存在

2010年以来,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结算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但还存在着进出口比例不平衡,即进口结算支出远大于出口结算收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算比例不平衡的现象,2010年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构5.5:1,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的益处都被输送到了国外市场。尽管201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比例达到1.4:1,但这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被广泛接受的结果,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导致利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额提高,不是一种正常的平衡,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提高,进出口结算不平衡的状况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2.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进入阻挠

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进入阻挠是现有国际货币对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进入国际市场的阻挠行为。从宏观方面来说,在以美元和欧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美、欧也不愿意把原有货币体系中的“铸币税”收益与中国分享。况且美国和欧洲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拥有强势货币,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买方市场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和欧洲掌握了货币结算的选择权。从微观方面来说,原有货币体系中的很多制度也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比如,国际上大宗商品、重要能源以及与能源相关的一些衍生工具都以美元来计价、交易,这一点对于人民币来说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必然导致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时,投资渠道受到限制。

3.宏观金融调控难度加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弱的风险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其流通范围会继续扩大,世界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剧增。境外人民币资产不仅会对境内人民币的汇率、利率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也会冲击境内的流动性管理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汇率和利率价格会对境内形成冲击。突然大规模的货币回流或货币需求都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局面。

四、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防范

1.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如果脱离与之密切关联的经贸与投资网络,是不可能深入发展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从加强人民币交易结算网络系统入手,注重发展我国的亚洲区域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扩大人民币记值定价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规避外汇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检测;尽快解决人民币回流途径问题,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协商,通过缔结人民币境外流通双边协议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完善中央银行职能,确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从根本上说,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程度,较大的经济规模、较强的国际支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态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信心的经济基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并且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建立更加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加灵活的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及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及其他间接的调控手段,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不受干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3.发行“熊猫债券”

“熊猫债券”指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虽然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存在资本管制等问题,债券发行规模有限,但其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有利于改善外汇储备的结构,降低或者减缓外汇储备中美元进一步增长,避免汇率波动给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建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卉.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徐挺.人民币升值进程中的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篇(3)

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浅析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的完善与发展

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5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6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7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8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应付措施

9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10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危险分析

11 人民币升值后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障碍与对策分析

13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4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15 浅谈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6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风险防范

17 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发展研究

18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创新

19 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小额贷款发展

20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21 浅析外汇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2 从日元国际化看人民币国际化

23 欧洲负利率及其经济影响

24 我国汽车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

25 ××省农村支付环境现状及政策建议

26 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探究

27 美联储量化宽松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28 ××省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29 民营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30 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分析

31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与对策

32 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33 ××省小额贷款公司问题的研究

34 信用卡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

35 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调研

36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及对策分析

37 ××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发展障碍及对策

38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9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40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4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42 p2p网贷的风险探析及防控对策   

43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对策

44 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45 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与收益及管理建议

46 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7 基于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

48 当前我国P2P网贷内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抵押物风险探究

50 中信银行对公信贷贷后风险管理研究

5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2 ××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53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4 在中国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55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管理分析

56 ××省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研究

57 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58 P2P平台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可持续性的探讨

59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60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61 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及对策分析

篇(4)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中美经贸关系,原因与影响

 

2005年美国财政部汇率报告认为,人民币挂钩政策“造成了全球市场的严重扭曲”。2006年报告提出,中国货币政策是美中关系的“核心问题”。2008年,美总统奥巴马曾阐述了如下观点:“若要实现双边经济关系的均衡发展,中心问题是中国必须改变其汇率政策。”[①]2010年9月20日奥巴马继续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称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未尽全力。由此可见原因与影响,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焦点。

一、中美双方的人民币汇率之争

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始于2002 年免费论文下载。美方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低估是导致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冲击美方制造业市场,造成众多工人失业。有鉴于此,美方要求中国升高人民币汇率,改变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经过双方不断的摩擦、对话,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同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美方积极评价中方这一举措,但又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够大,要求中方继续提升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进入201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2月,奥巴马施压人民币,表示全年都将“劝说”人民币升值;3月,美国考虑征收人民币汇率反补贴税,奥巴马请人民币采行“市场导向”汇率政策,美国130名议员上书奥巴马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听证人民币汇率原因与影响,表示5月前投票;6月11日,美将审议针对中国汇率议案,议员再次强压人民币升值;6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三周之后,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堪称史上拖延最久的关于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半年度报告,未将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但9月15日,美国会就人民币汇率展开两天的听证会,督促人民币升值。历时近十年,人民币汇率之争始终处于风头浪尖。

二、美方为何抓住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放?

首先,政治需求:

当前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民众不满情绪增加,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直线下降原因与影响,奥巴马急需转移国内焦点,将制造业压力大的原因归结到廉价的国外商品上。而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在即,美国政府迫切需要为国内近10%的失业率找到借口免费论文下载。而议员们更希望操纵议题,为自己选举拉票,进而掩盖其自身未能有效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的事实。因此,在选举的压力下,立法者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

第二,美国公众认知偏差:

美国公众认为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典型观点是中国汇率机制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上升。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顺应市场供给的需要,则人民币自然升值,中国出口商品价格自然上升,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自然下降。[②] 因此,尽管从理论上讲原因与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美国公众认为普通民众是中美贸易的受害者,“美国人中的大多数认为贸易收益没有在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公平分配。”[③] 在美国,持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影响美国制造企业及工人就业”的言论也越来越高。不少美国人认为促使人民币升值是舒缓这一问题的“良方”。因为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第三,转移债务、转嫁风险

中国拥有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美国财政部3月15日公布,1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8890亿美元,日本为7654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美元贬值,也意味着相应减轻了美国对中国的负债。这才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真实意图。同时美国对中国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万分忧虑,一方面,美国人担心中国突然减持美国债会对美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另一方面原因与影响,又担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会使美对中国金融依赖加深免费论文下载。因此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转移债务、转嫁风险。

第四,中国崛起触动美国危机感

美国表面上宣称,美中关系并不是零和博弈,中国繁荣对美国也有利。但在实际外交策略中,美国总显露出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迹象。首先,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让不少美国人顿感压力。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崛起之势更加明显;人民币正朝着实现自由兑换并成为重要国际货币迈进。如此一来中国对美元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威胁。美国允许中国发展,但是绝不允许发展成为它强劲的对手原因与影响,更不允许中国崛起到美国之上。中国的发展和增长必须纳入美元本位体制,要受美国掌控,紧咬人民币汇率,逼迫人民币升值,打压人民币,维护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是美国的必然选择,也是美国的真实政治意图。

三、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美贸易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分析

2005年7月中国汇率改革以来,分析五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情况(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已经大幅升值23.5%。2005年7月21日 中国开始汇率改革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11:1;

2005年底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07:1;

2006年5月15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关口 为7.9982:1;

2007年底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5%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30:1;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关口 为6.9920:1;

2009年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基本上在6.81-6.85元区间;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后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8275。9月21日原因与影响,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值至6.6997元,破6.7元免费论文下载。

表1 历年人民币汇率统计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7

汇率变化

8.07

7.9

7.3

6.99

篇(5)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 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 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 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

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 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 作为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

(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

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 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

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

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

(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

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硎导。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

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 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

(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

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 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 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

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

(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

(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 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

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

(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

(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著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 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 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 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 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 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 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 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 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 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 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 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篇(7)

关键词:标价货币;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05-07

国际贸易中选择什么货币作为标价货币,是使用出口商货币(exporter currency)、进口商货币(importer currency)还是第三方货币(third currency or vehicle currency),是国际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不但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直接面临汇率、需求等风险的经济主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以及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关键的一个影响渠道就是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如果以本国货币为标价货币。进口汇率传导会很低。而出口汇率传导很高,如果以贸易对象国货币为标价货币,则正好相反,如果以第三方货币为标价货币,则贸易的交易国双方货币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可能都比较低。从近期快速发展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文献来看,汇率传导会通过影响名义价格刚性从而作用于最优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选择。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最终的发展目标,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际货币首先都是成为本国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标价货币,然后再逐渐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流通货币,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标价货币选择也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理论支持和国外经验。

一、内生标价货币选择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济学家很早就关注国际贸易中的货币选择问题,但早期文献主要关注于为什么存在工具货币以及什么样的货币能够成为工具货币。Swoboda(1968)强调货币作为一种交易中介的作用,尤其是作为金融交易的而不是贸易交易,所选择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要具有高度流动性,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带来货币使用收益,因此,他指出那些能成为工具货币的国家必须:(1)拥有较大的国际贸易量和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大规模交易量;(2)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Magee and Rao(1980)则认为国际贸易中工具货币的存在的原因还包括信息成本和主要工具货币的跨期稳定性。McKirmon(1979)指出对于高度同质化的初级产品来说,以相同的货币标价可以使得交易更有效率。Grassman(1973)研究了瑞典1968年后的进出口数据,发现66%的出口以瑞典克朗标价,而只有26%的进口以瑞典克朗标价。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造品的贸易主要以出口商货币定价的规律称之为“Grass,man法则”(Grassman’s law),并且被Page(1981)、Carse and Wood(1979)、Bilson(1983)等不断证实。Rev(2001)构建了一个三国的世界经济模型来研究工具货币的使用,她认为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高份额和外汇交易中的低成本会形成该国货币的“厚的市场外部性”(thick market externalities),在一个类似于Kiyotaki and Wfight(1989)的模型假定下,这种外部性增加了交易双方配对成功的概率,从而实现交易过程中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些文献虽然为人们理解标价货币的选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它们都是从经验观察或者宏观层面来分析,缺乏相对明确的微观基础,所以国际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来研究进出口企业的标价货币选择,尤其是近一些年取得了很多成果。

就理论基础而言,内生标价货币选择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到一般均衡模型。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假定汇率风险、出口商的成本和需求函数都是外生的,而一般均衡模型则将其内生化。

(一)局部均衡模型

Baron(1976)和Giovannini(1988)是最早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标价货币选择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均假定生产、定价和出口决定同时作出的。Bamn(1976)发现,如果需求价格曲线是线性的,而边际成本不变,则以进口商货币定价对出口企业来说可以获取最高的期望利润。Giovannini(1988)假定汇率是风险的唯一来源,认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形状决定采用什么货币。Donnenfeld and Zilcha(1991)则假定出口企业的顺序是生产、定价和销售,指出在当一个企业在本国和外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时候,采用那种货币标价不但取决于收益和成本函数的凸性,还取决于汇率不确定性的程度,汇率风险高时一般采用进口商货币标价。但他们没有分析第三方货币的作用。

Johnson and Pick(1997)扩展了Giovannini(1988)的模型,将工具货币选择加入进去,和Donnenfeld and Zicha(1991)不同,他们假设出口企业的顺序是定价、生产和销售,发现在垄断状态下,进口商货币标价和出口商货币标价都是优于工具货币标价,但是如果存在一个竞争型出口商,并且该出口商使用工具货币标价时,他们证明即使不存在货币的交易成本和出口商的风险中性,使用工具货币标价也是可能的,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出口商面对竞争时,为了固定产品的相对价格来降低不确定性时,随对手标价货币选择成为受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理论表明了标价货币选择的相互依赖性。但是它们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的货币选择,尤其是美元的工具货币的作用,对于差异化产品的解释不足。

Friberg(1998)认为以往的模型存在两个不真实的隐含假设:风险中性和没有远期货币市场,所以他将风险规避和远期货币市场纳入到模型中,在一个垄断模型中,他证明了风险规避和远期货币市场假设并不会改变出口商是采用出口商货币、进口商货币或第三种货币来标价的结论,标价货币的选择仍然主要取决于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形状。此外,他还将货币标价选择和汇率传导文献连接起来,指出无汇率风险状态下汇率不完全传导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是存在汇率波动条件下以进口商货币标价的充分条件,导致这种等价性的原因在于两者都是稳定需求的方式。他的这种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从汇率传导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标价问题为后面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Novy(2006)受到名义汇率对进口和批发价格的传导弹性远高于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弹性的现实的启示,认为这表明企业所面临的相当部分成本是由外币标价的,事实上对于许多国家的企业来说,生产成本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使用外国货币(如美元等工具货币)标价的,如石油、矿产资源、农产品等。这种以外

币标价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到出口企业对出口标价货币的选择。他构建了一个垄断竞争的三国模型,假定j国企业在生产时包括不同国家货币标价的投入要素,他发现企业出口标价货币的选择既受到对冲成本的影响,也受到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具体来说,如果企业所面对的成本有很大部分由某国货币k计价,企业倾向于以该国货币标价来对冲成本,如果该国货币k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标价货币1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则两种货币标价可以相互替代。但是货币k自身很不稳定时,此时会出现多重均衡,取决于成本标价货币的比重、投入要素的各标价货币之间的相关性等具体的参数没置,即对冲成本动机和价格、汇率稳定动机的平衡,他的理论从企业层面对为什么美元作为工具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远高于自身贸易份额的使用程度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和Novy(2006)假定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不同,Goldberg and Tille(2008)的三国模型则假设规模收益递减,他们得到下面三个结论:(1)出口商倾向于跟随竞争者使用标价货币来防范产出波动,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着规模收益递减和产品替代弹性很高的时候,他们称之为“聚合动机”(coalescing motive)。(2)出口商标价货币的选择随着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影响,尤其是汇率通过要素价格和总需求波动对边际成本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企业如何选择标价货币对冲成本和收益的变动,而汇率波动方差和汇率与工资、总需求的协方差的比率也会影响标价货币的选择,即汇率的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3)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交易成本虽然会对企业标价货币的选择有影响,但是在程度上不如竞争者选择(“聚合动机”)的影响大。

上述的局部均衡分析都是静态的。而且没有分析“历史”、预期等在出口商标价货币选择中的作用,尤其是美元作为工具货币中的广泛应用,如东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有很长的历史,并且直到现在对于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来说,美元现在依然在国际贸易占绝对主导地位。Fukuda and Ono(2006)的研究主要解释这个问题。他们首先构建了一个静态的三国垄断竞争模型,分析表明预期会对标价货币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当企业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这种预期存在“羊群效应”,当某个出口企业预期其他出口企业会以某个工具货币定价,它也会跟随其他企业来使自己不偏离这些竞争者,然后他们将模型扩展到动态,并假定出口厂商以Taylor(1980,2000)的方式对出口价格进行交错调整(staggered price-setting),利用动态纳什均衡分析方法,他们证明了“历史”也是标价货币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时候,“标价货币的选择往往显示出对“历史”的路径依赖和惯性的特征。

在一个类似的动态交错价格设定假定下,Gooinath et al_(20071区分了两种汇率传导,中期汇率传导(medium-run pass-through)和长期汇率传导。(long-run pass-through)。前者定义为其他企业没有调整价格而只有自身进行调整时的对汇率变动的反应,后者定义为所有企业都作出价格调整时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真正影响企业标价货币选择的是中期汇率传导,具体来说,当0

(二)一般均衡模型

随着以Obsffeld和Rogoff为代表的“新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new open-economy macroeeonomiesl的快速发展,学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局部均衡分析和各种外生性的假定,认为汇率波动是由于生产冲击、货币冲击等各种冲击所致,这些冲击同时又会影响到其他经济变量,于是从更大的层面上来影响出口商的标价货币的选择,从而将局部均衡中的外生性因素内生化,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Bacchetta andvan Wincoop(2005)、Devereux and Engel(2001)、Dev―ereux et al,(2004)、Engel(2006)等。

Baceheua and van Wincoop(2005)则建立了一个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两国模型。假定出口企业面临着不变弹性的需求和成本函数,即D(p)=p+,C(q)=wq,u是需求价格弹性,w为工资率,在垄断条件下,如果u(-1)1,则以进口商货币标价。然后,他们考察了出口国市场份额和企业战略互动对标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假设某行业内本国有N个企业出口到外国市场,而外国国内有N+个企业,则出口国市场份额为n=N/(N+N),在一个具有差异化产品替代弹性为u(u>1)的CES效用函数下,同时定义n=0.5-0.5/u(h-1),他们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如果u(q-1)1,并且n1,并且n>n,此时存在多重均衡,当存在很多国家都向某国出口时,但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份额很大,此时货币联盟会显著地提高以出口商货币标价的概率。在局部均衡的分析基础上,他们将模型扩展到一般均衡中。货币以现金先行(cash-in-advance,CIA)的方式引入,汇率就表示成两国货币供给的比率,这样货币供给冲击成为汇率不确定性的来源,在名义工资刚性情况下,结果和局部均衡结果唯一的差别在于用(u-1)(n-1)代替u(n-1),这样企业以出口商货币标价的区域扩大了一些,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与本币标价相关的需求风险下降。出口商货币贬值会增加需求,但贬值又意味着外国货币供给的下降。又降低了需求,进而抵消了一部分的需求风险,从而增加了出口商货币标价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假定存在一个完备的资产市场,。此时外国需求和本国、外国的货币供给正相关,本币贬值也意味着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弱化了对需求风险的抵消效应,降低以出口商货币标价的吸引力。在实际工资刚性情况下,国家规模对出口货币标价有重要影响,其中大国企业和名义工资刚性情况下一样,但小国企业则比名义工资刚性情况下更可能以进口商货币标价,这是反映了汇率波动对不同规模国家的价格指数和名义工资影响的不对称性。

Bacchetta and van Wincoop(2005)的分析是在一个静态一般均衡模型,而Devereux and Engel(2001)建立了一个动态开放经济的两国均衡模型,和CIA不同,他们使用MIU(内含货币效用)的效用函数,分别分析了完全风险分担和无风险分担两种情况下出口

企业标价货币的选择。无风险分担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必须平衡,即国内消费必须和国内收入相等,在他们的模型中,同时也意味着各国居民消费的名义价值要相等,而有风险分担指存在一些债券可以在国家间流动,此时P,为以外币标价的价格,S。为汇率,r0为常数,取决于初始状态,各国居民的消费不需要一定相等,但是消费、价格和汇率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完全风险分担情况下,两国的出口企业当Var1-l(mt)Vatt(m*)时,选择以外币标价,即出口企业选择以具有较低供给方差的货币标价;而在完全风险分担状态下,标价货币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两国货币供给方差,还取决于相对风险规避系数(风险规避程度)和本国生产产品种类(在0-1的产品连续统中的范围)。Devereux et al,f2004)进一步将货币供给波动、汇率传导与标价货币选择联系起来,并引申出一个政策含义:通过一个成功的货币稳定政策,降低货币增长的方差,该国会获得一个价格稳定“红利”(price-stability‘bonus’),这是由于更多的外国出口商以该国货币标价,降低了汇率变动对CPI的影响。

Engel(2006)在一般均衡的层面上拓展了汇率传导和出口商货币标价之间的关系,他主要研究了粘性价格设定和弹性价格设定两种条件下出口商标价货币选择问题的联系,在其构建的垄断出口厂商模型框架下,利用二项式近似方法,他证明了粘性价格设定下出口商选择本币标价等价于弹性价格设定下汇率传导弹性B-0.5。此外,他还对上述一系列的模型,中汇率传导和标价货币选择的关系纳入到他的模型中,并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二、相关的实证研究

尽管由于数据稀缺的原因,对国际贸易中的标价货币选择的实证分析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学者利用有限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经验研究,表1列示了主要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情况和结论。

三、小结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分析都表明:贸易标价货币的选择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本国市场份额、贸易国市场份额、是否为差异化产品等市场结构因素,也有汇率风险、汇率制度等汇率因素,此外还包括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发展程度、企业治理结构、企业规模、贸易类型(是否为公司内贸易)、宏观经济变量(通胀率、失业率等)、历史习惯以及货币国际化等有意识的战略行为等因素,所以要分析和研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什么样的货币作为标价货币时,必须十分慎重。表2前三栏总结了影响企业出口标价货币的选择因素。尽管学者们的研究使人们逐渐清楚企业标价货币选择的内在逻辑和机制,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研究依然不是很成熟,还不能和国际经济学中的许多主题很好的连接起来,如与开放条件下最优汇率、货币政策选择、最优货币区理论等的联系仍感欠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还没有将标价货币选择问题完美地融入其框架和体系中,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本文上述的一般均衡模型还没有能够分析存在第三方货币(工具货币)条件下的标价货币选择问题,而这可能也是未来国际经济学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国人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报以很大的期望。而前文已经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标价货币的比重和份额,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在表2的第四、第五栏给出中国现在在出口企业采取人民币标价的既有的基础条件,并做了相应的优劣势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在贸易份额、汇率波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本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资本项目管制、产品定价能力、出口目的地方向、东亚特征以及进口要素比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因此增加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的比重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短期内让企业较多地使用人民币标价存在巨大困难。

从出口企业的货币标价角度来讲,要实现在国际贸易交易上面的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人民币国际化的各种措施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使企业自愿选择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那么首当其冲的是要清楚中国贸易中的企业在进出口中标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专门的论文或公开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而这正是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定的基础。

2、从现实来看,保持人民币稳定,减少人民币的波动程度,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降低人民币兑换和交易成本,稳定国内通货膨胀都会有利于提高人民币作为标价货币的使用比例。

3、对不同的国家的贸易企业在政策上应有所偏重。考虑到不同贸易对象国的差异会对企业标价货币选择有重要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应重点放在与中国贸易中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国际贸易份额较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