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专业

艺术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1 21:23: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专业

篇(1)

——题记

美国耶鲁大学于1966年开办了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很快的速度在各个大学开办了这一专业。但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该专业的学科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艺术管理是艺术属性占第一位,还是管理属性占第一位?它应该是大艺术管理还是具体的小艺术管理?且这种管理是否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等等,这都是该学科属性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艺术管理属于管理

艺术管理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艺术院校的学者则更多倾向于人文学科,强调该学科的精神性、艺术性,强调艺术的神圣和崇高,仿佛艺术管理如果强调其管理性的话,一不小心便会构成对艺术的巨大伤害。

的确,从字面意思上看,艺术管理首先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落脚点是“管理”,其次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它是关于对艺术如何进行管理的学问。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为管理而管理,纯粹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但是它仍然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最优化组织,否则它的名字就应该是“管理艺术”,或者是“艺术与管理”。艺术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卫生管理即使不是平行关系,至少应该是趋向于平行的关系。它是管理学问中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尽管有其专业的某种特殊性,但不能以这种特殊性作为抹杀它与管理的某种血缘关系,不能认为沾上“艺术”二字就显得与众不同。带有“艺术”的学问就真的那么特殊吗?殊不知,其他哪个学科门类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呢?旅游管理在进行常规的项目开发外,不同样也需要思考人文历史因素,难道旅游管理的最终结果也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糟蹋,变成一群唯利是图的“水果贩子”吗?笔者不敢苟同。

艺术本身包含了很强的人文成分,这注定艺术管理比起其他管理学科会带有更多的人文性质,但这也只能表明艺术管理是带有很强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而不能否认其专业属性是社会学科,只不过这种社会学科需要更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品的审美内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众所周知,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以及精神世界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而社会学科是以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艺术管理自然是研究人在艺术领域里的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它所关心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艺术家观念、精神世界的层面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艺术学”学科所关心的内容。如果把它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延续,那么管理者、组织者所需要关心的也就仅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创作状态等,而对于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无须理会,这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而是艺术评论、艺术观察,或是其他什么的!艺术管理除了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的同时,也需要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项目、资金、资料、作品销路等相关联的其他事项,而后面的事宜似乎更是艺术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看来,涉及到项目、资金、销售、策划等系列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艺术家个体性的创作问题,而是群体性的社会问题了。

因此,艺术管理其归属点最终还是管理。无论是宏观性的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还是微观性的艺术中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

二、艺术管理培养“通才”

如今年代大师缺乏,形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学科过分孤立,导致了学生的治学空间狭小。一个只会在自己狭小的专业空间里打转,难以以更广阔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型”大师?如此说来,其他管理也好,艺术管理也好,总局限于具体艺术门类的微观视角,局限于“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或“戏剧艺术管理”的思维,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战略眼光、宏观思考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呢?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有硕士、博士。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门做宏观的艺术管理,也可以在艺术中介部门做综合性管理。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一种能站在艺术学层面看问题的学识和能力,那就失去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只能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演出部门或者美工部门工作,将来某一天工作环境变换了,便无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肯定是非常无益的。如此看来,高等院校也不需要开办“艺术管理”专业,可以直接开办“美术管理”“音乐管理”“戏剧管理”更符合具体需要,这样也会显得更“专”。但是,作为本科层次的教育,这种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殊不知,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和交流,注重“通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许多艺术院校也遵循着这一理念。

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也认为:“艺术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门类,最核心的东西是应该统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课程,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识,对于这个领域的总体理念要一致;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大的眼光,然后才能由大及小……”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个不同的院校在培养方案上确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院校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质量上的差别都相当大,都极力强调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这在艺术院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理的截然分科,艺术类与其他文科的过分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素养的贯通性弱,就是连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某种缺失。展望大学教育的发展,未来人才素养的综合性是越来越强,艺术管理专业的定位也将是越来越明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管理是为整个艺术门类服务的。

三、艺术管理也需盈利

艺术管理也需盈利,这是无须争论的一个命题。而部分人士却认为艺术管理会导致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转第18页)(接第6页)最终造成对艺术的践踏。人类文明进程中,历来也都是把艺术与利益相对立,似乎艺术天生就不能与金钱、利益等字眼儿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只能是对艺术的不恭。艺术就真的不能盈利?艺术管理盈利最大化会导致对艺术的践踏?事实上,许多能在利益与艺术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艺术管理不能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不能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不能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那么我们还需要艺术管理来做什么?艺术管理不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不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吗?否则艺术管理存在的理由何在?虽然,利益追求不是衡量艺术管理作用的唯一标准,但是它至少也应该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很难想象连一点利益价值都不能产生的管理在现代社会算是一种成功的管理。

艺术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服务,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如果艺术管理不把好的艺术宣传出去、营销出去,而只是一味地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共鸣者、交流者,这样的艺术管理就是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存在的价值。而这些艺术最终也只能成为水晶玻璃盒中做摆设的艺术,成为不能与人共享的“孤独艺术”!纵观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艺术家当中仅少数是富有的,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贫困的,都无法从其创造的作品中去实现利益的回报,这难道仅仅是艺术家的遗憾?或许我们能从艺术历史中悟出些什么。实际上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像散落在乱石沙砾中的珍珠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保护、推广或价值回报,就有可能会消失于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有的甚至最终被毁坏。许多民间艺术的消亡就是最好的明证。如今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理应不需继续上演下去,而需要通过艺术管理的途径来把优秀的艺术积极推向大众,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只能是走历史的老路!

有些人担心艺术管理者会把艺术作为牟取暴利的对象,成为艺术的贩子。这种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是艺术管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像车祸的出现不能归结为是因为汽车的产生而要求要取消汽车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是艺术管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艺术管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艺术的贩子。

结语

艺术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艺术作为一种为人们精神服务的形式,它必定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有的艺术形式会慢慢消失,新的艺术形式又会产生。形式总是会变的,人文精神的主题却是永恒的。过分强调艺术管理中的具体艺术形式,将不利于艺术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艺术史发展的规律。合理的构建是:我们可以在培养综合艺术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适当分支出艺术管理的下一级专业方向,这样可以保证国家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人才有一个基本常态,同时又兼具了方向的多样性,不至于艺术管理人才类型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现象。

篇(2)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5岁(1989年6月26日)

居住地:江苏

电 话:18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2个月]

公 司:XX集团有限公司

行 业: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职 位:室内设计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艺术设计

学 校:苏州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热爱生活,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向上,乐于助人,乐于进取,积极勤奋,有团队精神,拥有充实的专业知识,也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工作态度认真,乐于与人交往,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热爱绘画,热爱设计,在校期间曾参加过班级和校园的绘画展览,手绘能力强,熟练cad,3dmax,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软件.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绘画过许多大型室内空间效果图,本人的博客里有自己设计的3d效果图。希望能成为各大公司一份子,今后务必尽自己能力为贵公司出一份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建筑/建材/工程

目标地点:江苏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 室内设计主管

工作经验

2013/3—2014 /5:XX集团有限公司 [ 1 年2个月]

所属行业: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职位: 室内设计主管

1.负责项目室内设计工作,确保设计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2.负责招投标工作,重点精装修设计方案评审;

3.负责协调各顾问公司;

4.负责审核各阶段室内设计文件的质量;

5.负责施工阶段的设计问题协调解决,检查监督施工单位按图施工。

2012/7—2013 /3:XX建材有限公司[ 8个月 ]

所属行业:建筑/建材/工程

职位: 室内设计

1.负责现场施工等整个工作流程;

2.负责关于设计相关工作的洽谈联络;

3.负责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4.负责内部员工的组建和招聘;

5.负责电脑绘制图纸,手工效果图。

教育经历

2008 /9--2012 /7 苏州大学 艺术设计 本科

证 书

2010 /6 大学英语六级

2009 /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3)

搭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艺术综合技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目前情况看,仅仅依靠校内教学考核和校外实训实习,已经无法全面提高并检验学生综合艺术技能,应该多渠道辟建新的教学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幼儿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训练、交流平台。高职院校要结合落实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科学调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校内外艺术教学的课程和实践比重,通过课堂教师指导、课余学生自主训练、校外入园实际应用等多种途径,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新时期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需要。要广泛建立校内外艺术实践教学基地,采取自主建设音乐室、器乐室、美术室、游乐室、娃娃剧场等校内实践场所,为学生课内外实践演练创造良好条件;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组建各类幼儿实践教学和艺术教学基地,组织专业学生定期入园入校进行观摩学习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专业艺术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要探索组建学前教育专业联盟,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室)牵头,以社会大中型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艺术学校为骨干,以教育主管部门、幼儿教育科研机构为支撑,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服务。要搭建网络教学和交流平台,利用新时期媒体传输、电子网络化教学媒介和互联网等方便快捷的渠道,加强校企之间的工作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锻炼情况,开展网络教学和经验交流,整合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技能知识,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积极创新和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新模式

坚持“选准载体、注重实效”,通过载体创新建立新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加快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方式创新。要改变以往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脱节的实际,采取边学习、边实践方式,大力拓展“在工作中学习”的“走园”教学实践模式,首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堂理论教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在模拟幼儿教学过程中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打牢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然后每学期集中一定时间,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入园观摩幼儿教学工作,与教师一同进行听评课和教学研讨,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找准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最后,组织学生入园进行实训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丰富社会化实践活动内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和幼儿艺术学校开展幼儿艺术实践活动,由专业学生组织编排和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组织协调能力,展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风采。三是打造校内艺术技能竞赛活动体系。按照“每月一技、先易后难、全面拓展”的思路,以提升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为载体,以整合各专业师资力量为保障,推出“基于专业成长的活动导航”,围绕提高专业学生艺术技能和教学水平,设计和开展各类艺术精品活动,在每学期开展不同内容的技能竞赛活动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建设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三、努力培养和锻造一支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加强学前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必须培养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一要加快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型。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及综合技能,引导教师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对艺术技能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使之适合学生的成才需求,适应幼儿健康成长和社会用工实际。二要加强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立足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采取派出学习、考察交流、教学研讨、学院授课培训、公开听课评课、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补课”和“充电”,提升专业教师理论素养,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三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工作。要对推进艺术实践教学社会化模式等工作进行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及时总结成形经验,用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检验改革成效,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化和高水平发展。

四、牢牢把握和应用好提升艺术实践教学水平的新资源

篇(4)

就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讲,无论是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是科研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空谈概念、缺乏实践的通病,由于教师缺乏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和经验,致使其无论是对学生能力、知识方面的培养还是要求都不能与实践实现很好的对接。而由校企合作建立的公司无论是在生产、学习还是科研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首先,企业优秀设计师参与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帮助,能够使学生接触到行业最新的内容。其次,公司运营采取多方合作的形式,在完成社会项目、实现各方利益增长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作业向产品的转换。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行“公司运营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校企合作平台的创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组织校企合作公司的整体构架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依托于当地的艺术设计行业协会、装饰装修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等相关企业,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对艺术设计公司进行创建,并负责这些企业的相关艺术设计项目。公司要始终秉承着“合作”的理念,来促进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发展,并严格遵守共生、共享、共建、共赢的四项基本合作原则。公司下面还要设置专业委员会以及秘书办公室,分别负责对校企合作内容的商讨以及对公司日常运营事项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校企合作公司运行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方面,首先需要由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代表三方来共同对合作企业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进行商讨和确定。其次,以企业的日常运营模式为参考,对项目小组内学生的具体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为促进学生未来能够更快的融入进实际岗位中去,还需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企业运营模式的了解。

(二)优化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公司运营模式”的实施其实质上是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学习的结合,都强调学习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时,需要注重构建适合公司运营模式特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公司运营的主线,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对课程体系的优化还包括了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程,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相关艺术设计协会、企业的协同下来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共同对专业课程进行开发。

(三)实行任务教学法

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公司运营模式”的实施来讲,任务教学法就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将本专业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公司的设计工作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创建与公司实际岗位工作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境,提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将公司辅助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力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充足的实现条件,以使学生在专业教师、设计师、工程师的指导下优秀的完成工作任务,有效的促进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之间实现充分的对接。

(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5)

引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增强。伴随着经济领域的不断合作,文化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增多,文化软实力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英语在国际范围内有最广泛的影响和使用,早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交际语言。因此文化艺术领域的综合性双语人才培养成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的关注所在。但是,在我国艺术专业英语教育中一直存在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培养出来的英语类人才大部分缺乏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遇到专业英语手足无措,而艺术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又无法满足工作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艺术专业双语教学应大有作为。与传统的英语课程相比,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有很大优势,它将艺术类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有机结合。学生在双语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大量接触英语这一专业知识载体,使其英语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提高,因此艺术专业双语课程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双语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双语课”是德语语言区最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来传授专业知识的专业课,不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外语课程,因为不论外语课上授课语言是外语还是母语,语言始终是授课对象而不是授课工具,不属于双语教学范畴。本文所提到的双语课程是指以英语为外语,汉语为母语的双语课程。

1.双语课程的界定

我国最早在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是在教育部2001年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该文件要求积极推进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进行教学。教育部2004年8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提出“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课程需采用外文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除了授课和教材之外,作业和考试环节使用外语过程也应达到50%以上。可见,双语课程并不是全英文授课,其重点也不是强化外语教学,又将专业学习置于从属地位,这样的双语教学偏离既定的目标,从专业教学转向了语言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描述性多而研究较少,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外语课,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在采用母语教学的专业课上富有创见的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明白双语教学并不是英语教学,不应回避母语,而是要将母语与英语结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如沟通表达。

2.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国进行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和竞争的综合素质人才。语言是载体,专业知识是主体。双语课程用英语授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比用母语教授能更好地达到目的。在目前,全球化知识经济情况下,专业前沿知识往往都是用英语来表述,学习者面对这些知识时就需要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转换。双语课程正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知识,英语环境下思维分析的能力,减少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误解。因此,在双语课程教学当中,与专业知识相比,英语是载体,是副产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若过多关注专业术语和词汇的解释,就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出现课时不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尴尬。

艺术专业双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一直以来都是以考生专业课成绩为主,高考文化课分数明显低于其他考生。这种情况就造成艺术专业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的情况。高中英语是系统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缺失会造成进入大学后英语学习严重脱节,为大学阶段英语课程以及双语课程的开展造成了困难。同时,每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好有坏,这对教师兼顾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展教学造成障碍。

2.艺术专业学生强调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创作,轻视语言学习

艺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更有个性,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个人空间要求很高。他们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有很强的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并进行个人创作的欲望。但是,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低,艺术专业英语学习与他们所学专业有一定脱节,英语课程没有专业特色,这就增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被动。

3.艺术专业英语及双语课程建构不合理

目前陕西高校艺术专业英语课程基本覆盖两年教学时间。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英语课程分为综合英语和听说,综合英语课程覆盖两个学年,每周四学时;听说课程覆盖两学年,每周两学时,大三大四停止英语课程。大一大二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双语课程,如西方艺术史等,就英语学习而言四年课程未形成体系。课程建构只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结合较少,造成英语与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脱节。大学英语教育仅进行两年,后两年英语课程缺失使学生更加不重视英语学习。

4.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自我认同感低

各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师或双语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缺乏,需要依靠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的开展。由于外聘教师水平不一,缺乏有效管理,教学质量较难保证。学校忽视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机会较少,教学科研水平停滞不前。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教师英语能力欠缺,使得英语教学只能停留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双语课程教学能力匮乏。同时,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师总是处于边缘地带,不被重视,教师自我认同感低。

5.教学方法传统,难以吸引学生

因为艺术专业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师资力量的缺乏,致使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最后教学反馈,课上讲解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这对于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难以产生共鸣,课上睡倒一片,课下应付作业,两年的学习生活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教师没有教学的成就感,学生上课没有参与度,提不起兴趣。

6.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要进行双语教学必须要有合适的教材,原版教材内容翔实,信息量大,例子丰富,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与我们的教学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较难应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教材而展开的,教材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环节,其缺失使得一切都无从谈起。

艺术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构建

1.艺术专业双语课程分层教学模式

美国的语言学家斯蒂芬?克莱森提出语言监控理论,这也成为了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分层教学可以较为科学地划分班级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教师可以为班级中处于相近水平的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i+1”(即教授内容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避免“i+0”(教授内容难度接近或低于学生现有水平),以及“i+2”(教授内容难度远超学生现有水平)。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授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理论观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大一新入学的学生按照专业的不同,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分级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分为A、B、C三个层级进行教学,分别采取不同教材,不同测试试卷,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有一定差异,保证了因材施教。而A、B、C班也并不是僵化不变的,班级实行滚动机制,学习成绩提高的学生可以升级,成绩下降的学生降级。采取分级教学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还可以避免上文所提到的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轻视语言学习的情况。

2.??建以CBI课程到双语课程承上启下的课程体系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当中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受到关注。在欧洲,又被称为语言与内容的综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是具体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由中国教育语言研究会出版的《中国语境下的CBI研究》,全面介绍了CBI的教学观点以及在我国高校内的应用启示,为本文的观点提供借鉴。Leaver&Stryker指出了CBI的四个特征:以学科知识内容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须符合不同学生需要。双语课程是CBI课程内容难度的加深。在入校后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下,建立大一至大二的CBI课程即专业英语课程,到大三大四上升到专业性更强的双语课程,在一二年级打下以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的英语基础,将专业词汇等内容讲述贯穿其中,为之后的双语课开展扫除障碍。

3.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双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教师的语言与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双语教师需要有坚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学内容,熟练地进行双语切换,具有较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历结构为纯外语的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双语教学。这类教师语言教学能力强,但专业知识不扎实。另一类是外语较好的专业教师。这类教师可以熟练阅读外文书籍及文献资料,但听说能力欠缺,较难用英语表达专业思想,影响师生互动,达不到双语教学效果。因此,高校的双语课程教学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及职称合适的教师梯队。可以挑选专业基础扎实或外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加强校际交流,不断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以引进国外学成归来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都很高的复合型“双师”人才,或聘请国外行业专家来校担任客座教授,进行短期讲学,开拓师生视野,为双语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4.改良教学方法,重视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教学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双语教师可以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吸取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学生情况,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双语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跃、创造力很强的特点,双语教师需要采用更多的交际教学法,即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游戏、情景对话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良性互动和交流。

5.开发优秀双语教材

目前各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三种渠道: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国内出版的翻译教材、双语课教师自编讲义或教材。对于部分学生外语水平相对较好的情况,采用国外教材,其观点新颖前沿,图文生动,逻辑性强,不失为好的选择。但原版教材价格高昂,直接翻印则会产生版权纠纷。但是,艺术专业学生外语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偏低,原版教材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效果南辕北辙,因此采取第三种方法较为合适。笔者也有幸参与了艺术专业双语教材的编写。在其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经验:内容可采取双语编写,将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用中文解释,加强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兼顾专业性与语言技能,配以插图或多媒体链接,生动有趣的画面会吸引学生;学生、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到教材编写活动当中,在学习者的需求下,审议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完善教材评估机制,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审定把关,以教学科研引领教材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篇(6)

艺术设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整个职业教育一样,是经历了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成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重构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

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即教学体系和项目工作室。

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做过很多研究,所得理论尽管所使用的概念不一,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高职教学体系应面向职业,与企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这一取向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发展现状的,但没有建构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概念,系统地探索其理论框架,以致无法更好地推动实践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关于项目工作室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在我国,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几个高等学府都相继推出了一些工作室,工作室由一名学术带头人主持,带领若干名学术倾向相近的教师组成具有学术特色的教学实体,对在本工作室工作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设计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然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工作室教学主要是以主持人及合作者的学术结构作为教学依据,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室教学目前还停留在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形式上,在引进项目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受到学院品牌效应及项目引进的时段制约,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教学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设计教育,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的,包豪斯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影响了现代大多数欧洲应用技术类大学(类似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实行院企合作教学;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维也纳实用美术大学300多个教师中70%为专职教师,30%左右为课程教师,聘任的教师来自加拿大、意大利等,聘请来自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是极有帮助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以课题结合社会设计项目来实施的。

以上国外院校的教学体系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联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这些教学体系给予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重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及我国当前艺术院校的教育发展借鉴的模板。

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去研究新的教学体系,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伙伴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受动性与依附性。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各岗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将一部分岗位的任务进行外包完成,整体的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各岗位的协调与整合,待所有岗位任务完成再整合为一个完整成果提交给业主。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整体的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给予了我们职业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新的命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点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及一个岗位点,为应对设计行业、企业分工日益细分的趋势,我们必须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再将各岗位点能力课程重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从而,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

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标准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现状,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小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赏识教育”,即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而是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用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的导入必须是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因为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成为设计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也可以成为甲方的设计顾问,督促和监督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在这里,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

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做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价,这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工作室对他们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应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等。

篇(7)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