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09:10: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净化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微污染,水源地,生态湿地,净化效果
目前,以生态净化措施为主,辅助其它生物物理净化措施的技术正被广泛应用在微污染原水净化领域。常用的生态净化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生态草人工介质、生态浮床、浮岛等,其中生态草人工介质、生态浮床及浮岛等技术主要应用于中小型水处理工程[1,2]。人工湿地是一种结合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作用来处理受污染水体的生态技术,由于在大型水处理工程中的优势,作为主要处理技术在微污染原水处理工程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1应用于微污染水源地的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应用于微污染原水处理的成熟可靠的人工湿地主要有潜流型人工湿地和表流型人工湿地技术。潜流型人工湿地具有水平流、垂直流和复合流等多种形式,根据文献[3~5]其具有净化效率高、卫生条件好的优点,但生产应用中存在结构复杂、对进水悬浮物浓度要求高、易堵塞、运行管理复杂、造价高及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尤其是堵塞问题,虽然对其研究较多[6],但还未有成熟的适合于生产应用中的解决办法。
表流型人工湿地是近自然湿地环境保护论文,由于其对进水悬浮物浓度要求不高,不易堵塞,便于管理,造价低等特点,适合于生产应用。常规型表流人工湿地由壕沟和挺水植物床湿地构成,其氧化-还原的交替环境为微生物降解创造条件。水和污染物通过湿地时和土壤、植物根及根区微生物发生作用,产生截留作用。
为提高冬季湿地净化效果,在常规型表流人工湿地的基础上结合四季常绿型沉水植物提出了复合型表流人工湿地技术,其主要是通过挺水植物和四季常绿型沉水植物床构成,水通过植物间隙推流流动。植物间隙为生物膜的构成创造条件。水和污染物通过时和土壤、植物间的生物膜、沉水植物发生作用,产生截留、吸附、吸收作用站。
2表流型人工湿地工程对微污染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的比较研究
表流型人工湿地对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7~9],但在工程应用上的效果研究不多。本次比较研究,选取水网地区、气候相近的长江下游流域A市以常规型表流人工湿地为主要技术新建的饮用水源地工程和B市以复合型表流人工湿地为主要技术新建的饮用水源地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流型水源地主要污染物CODMn和NH3-N为分析指标,比较研究两种技术应用于工程上的实施效果。
2.1工程概况
A市新建的饮用水源地工程包括预处理区、常规型表流人工湿地净化区、深度净化区,其中常规型表流人工湿地设计水力负荷为0.23m/d,规模为25万m3/d,运行期间系统为连续进出水,湿地植物以挺水植物-芦苇为主,工程于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进行了水质监测,每月监测10期,共计监测50期,期间2008年11月对湿地区芦苇进行了收割。
B市新建的饮用水源地工程包括预处理区、复合型表流人工湿地净化区、深度净化区环境保护论文,其中复合型表流人工湿地设计水力负荷0.64m/d,规模为30万m3/d,运行期间系统为连续进、出水,湿地植物以挺水植物-香蒲和四季常绿型沉水植物-苦草与轮叶黑藻为主。工程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进行了水质监测,每月监测8期,共计监测48期,期间2010年11月份对湿地区香蒲进行了收割。
两处工程均为饮用水源地工程,出水水质目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
2.2对CODMn净化效果比较分析
两处工程的进水均来自自然河道,监测期工程进出水CODMn平均浓度及去除率如表1,监测期月均进出水CODMn平均浓度及去除率如图1和图2。
表1 湿地进出水CODMn浓度分析
Tab1 the Influent and Effluent CODMn ofthe constructedwetlands
名称
水力负荷
进水浓度(mg/L)
出水浓度(mg/L)
去除率
常规型表流湿地
0.23m/d
6.37±0.68
(4.64~8.16)1)
5.61±0.70
(4.16~7.84)
12%±7%
(2%~28%)
复合型表流湿地
0.64m/d
5.65±0.49
(4.80~6.80)
4.82±0.42
(4.00~5.72)
关键词:管理,母牛繁殖力
提高母牛繁殖力是获得更多畜产品的基础。论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对于肉牛业来说,只有多产犊才能多产肉,产犊力下降和产犊间隔延长,都明显影响牛肉生产和增加成本。论文大全,母牛繁殖力。按目前农村养牛实际情况,要想提高肉牛繁殖力,就得做好母牛受配率、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几项工作。
一、造成母牛受配率、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不高的原因
母牛不或不正常、难产、流产、胎衣不下、死胎或产弱犊等,往往严重影响牛群的繁殖力。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营养不良。营养状况是否良好对母牛的、配种、受胎以及犊牛成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营养不足时,对于青年牛会造成生长缓慢,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性成熟延迟,性周期无规律。对成年牛,会引起不正常,期紊乱,排卵不正常而难配难怀。
2、管理不善。牛未及时发现和对妊娠牛、小犊牛管理不善,就可以引起误配、失配、流产、生病及小牛死亡等。
3、配种技术不过关。主要是在人工授精过程中,操作不科学、不卫生,配种时机掌握不好,直肠检查技术不熟练,配种技术不佳等,导致繁殖率不高。
4、疾病引起不孕。论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引起不孕的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传染性疾病有布氏杆菌病、滴虫病及生殖道颗粒性炎症等,非传染性疾病有阴道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子宫囊肿、子宫颈炎等。
二、提高繁殖力的措施
1、改善饲料水平。牛的不孕在很大程度上与营养有关,因此在饲养上必须满足与繁殖有关的主要营养物质,特别是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牛群要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合理饲喂,掌握好喂量,要避免营养水平过高使母牛过肥造成卵巢脂肪变性。
2、提高配种技术。要提高母牛的受胎率就要提高配种技术,一是要加强管理,做好母牛的观察。母牛的持续时间短,约18h,25%的母牛征候不超过8h,而下午到翌日清晨前的要比白天多,约80%母牛排卵在终止后7-14h,20%母牛属早排或迟排卵。因此要做好每头母牛的记录,每天早晨与晚问都要巡查一次,对那些症状不明显或不的母牛,应及时治疗,保证母牛正常。二是适时输精,人工授精是目前提高母牛受胎率的重要方法之一,牛一般在结束后排卵,卵子的寿命为6-l0h,故牛在期内最好的配种时间应在排卵前的6-7h。在实际生产中当母牛有下列情况时即可输精,①母牛由神态不安转向安定,即表现开始减弱;②外肿胀开始消失,子宫颈稍有收缩,粘膜由潮红变为粉红或带有紫青色;③粘液量由多到少且成混浊状;④卵泡体积不再增大,皮变薄有弹力,泡液波动明显,有一触即破之感。论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对母牛实行人工授精时,应选用品质好、符合标准的冷冻,每次购进的都要进行抽样镜检,对于不合格的成批应及时调换,同时配种技术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解冻方法,控制好解冻温度并保持在38~4O℃ ,解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O~15 s为佳,配种前要对配种的器械进行消毒,技术员要戴好长臂乳胶手套。母牛在配种后两个月要及时通过直肠把握法来检测母牛是否受孕,对于没有受孕的要及时检查,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三是提高输精效果,除了适时输精外,尚可在输精的同时净化子宫,以提高受胎率。其方法为在母牛配种前后用红霉素100万IU,蒸馏水40ml,稀释后用于子宫净化。也可应用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在配种前8-12h子宫注射硫酸新斯的明l0mg,并注射青霉素80万IU和生理盐水30-50ml混合液,同时也可采用同期技术。
3、做好初生犊牛的护理工作。产犊时及时消毒、擦净犊牛嘴端粘液、合理断脐,断脐后一般不要进行结扎以免形成积液发生脐带感染,有些犊牛出生后由于体质较弱不能及时吃到初乳,这样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母体的免疫抗体,容易生病而死,因此在犊牛出生后2 h内要让小牛及时吃到初乳,补充其体力,同时要对新生犊牛加强护理,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受凉拉稀。犊牛2周龄时可以训练吃食。论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发生疾病的要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论文大全,母牛繁殖力。
4、严格执行兽医检疫措施。注意预防严重影响繁殖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严格执行防疫注射、检疫和卫生措施。对病牛要按照兽医防疫措施隔离处理,对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母牛要及早治疗。
5、 做好空怀母牛的防治工作。在正常的生产中,有些母牛会出现屡配不孕或长时间不往往造成空怀,对于这类母牛要及时排查原因,多数可能因为持久黄体、卵巢囊肿、卵巢萎缩等原因造成的,对于前两者原因可以用前列腺素、LH等药物治疗,卵巢萎缩可能是因为营养水平不够或者是母牛年龄太大造成,对于实在调理不好的应及时淘汰。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河滨北路5号+明溪县畜牧水产局
论文关键词:生态工程;污水生态处理
论文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原理,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的要点和意义。
1生态工程介绍
1.1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原理众多。我国学者(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湿地处理(WL)和地下渗滤(UG)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处理效果佳,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介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建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清扫滤床,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3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theundergroundcapillaryseepagesystem,UCSS)[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包括氮、磷和钾)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livingmachine)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JohnTodd)发明的,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论文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原理,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的要点和意义。
1 生态工程介绍
1.1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原理众多。我国学者(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 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湿地处理(WL)和地下渗滤(UG)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处理效果佳,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介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建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 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清扫滤床,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转贴于
3 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the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UCSS)[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包括氮、磷和钾)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living machine)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John Todd)发明的,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结语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国情,我国的污水治理必须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13]。
参考文献
[1]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生态工程学.南京大学出版社[M],1997.
[2]孙铁珩,周启星,张凯松.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及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2,3:6-9.
[3]钱文敏,陆轶峰,普红平,张斌.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综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4):40-43.
[4]杨文涛,刘春平,文红艳.浅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J].土壤通报,2007,38(2):394-397.
[5]程璞,李多松,张雁秋.城市小区分散式生态污水处理[J].能源环境保护.2004,18(6):4-10.
[6]郑洁敏,牛天新,宋亮.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概述[J]. 杭州农业科技, 2008 (2):26-28.
[7]黄梅,李小兵.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4,23(12):19-21.
[8]种云霄,胡洪营,钱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36-40.
[9]朱继红,宋碧玉,王启中,邹鹏,刘琳.新型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4):107-110.
[10]杨键,杨健,娄山杰.一种新型环境友好污水处理工艺--蚯蚓生态滤池[J].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1):16-19.
[11]SUN Tieheng,HE Yaowu,OU Ziqing ,et al. Treatment of Domistic Wastewater by an Undergrouder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11:111-119.
【关键词】雨水资源,绿色建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相对比较丰富,降水比较集中,雨水资源是我国整体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效果比较差。伴随着我过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飙升,水资源日益短缺,因此,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缓解用水紧张的重要举措,发展雨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雨水利用工程,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及其客观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助于贯彻落实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现状
我国的雨水资源从总体而言,蕴藏量丰富,但是,由于雨水季节性变化大,时空分布及其不均衡,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可以说,我国在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起步较晚。
其次,我国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从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存贮,等各种细节,对蓄水池、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装置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设备要求,而我国在雨水收集系统,净化系统,贮藏,分流系统上发展都不够完善,技术的落后,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很多雨水资源的流失浪费。
三,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重要意义
雨水蕴藏量丰富,污染性小,无需太多的加工净化成本,可以说是一种最为直接,最为廉价的水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性能源,加强收集利用,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目前水能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压力,更可以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少能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步伐,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促进生态和谐。
雨水资源可以应用的范围广泛,可以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在居民的小区安装雨水集成系统,进行雨水的收集,简单处理,实施贮藏,然后可以广泛的运用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洗漱,园林的浇灌,票洗衣服,冲洗厕所,洗车等一系列生活细节,更可以通过对雨水资源的贮藏,在一定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消防灭火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大对雨水的收集,可以有效的改变减小地表径流,减少居民去雨水排水压力,避免了城区水患的发生,避免了雨水落下受到污染,促进了整个居民区的排水安全。
四,雨水资源在绿色建筑中主要利用形式分析
1. 雨水的入渗利用
雨水的渗入利用是雨水资源最基本的利用形式之一,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对整个地下水循环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当雨水降落之时,应份具体情况进行雨水的入渗利用,绿地上应直接促进雨水的下渗,让雨水直接渗入地表,成为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广场或者是交通道路等比较坚硬的路面,在 进行路面设计时候,可以设计留下渗水孔,在一些位置布置透水路面,在绿色建筑的房顶,可以选择种植一些绿色植被,既可以保证雨水的正常下渗,又可以营造出绿色清洁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绿色建筑小区的路面施工时候,路面要高于路边的绿地,但要进行实地勘测,保证雨水 降落时候可以顺利流入绿地。加强雨水渗入,不仅仅可以保证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还可以保持城市空气的清新湿润,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雨水的收集回用
雨水的回用主要是在雨水来临之时,采取一定的装置系统,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集中净化处理,并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雨水的存贮,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根据进化后不同的水质,做出不同的应用选择,比如可以将雨水收集处理后,当天气干旱时候进行绿化用地的浇灌,城市水池,喷泉的补水,进行洗车,清洗路面等多种用途,绿色建筑中,通过各种方式将雨水收集净化,可以用于洗浴,冲洗卫生间,浇灌花木等。既可以节省各种用水成本,有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3.雨水的调蓄排放利用
我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不均匀,旱灾比较严重,当雨季来临时候,会形成很大的地表径流,如果渗入系统部完善,容易形成水灾或者涝灾,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梳理调蓄,比如修建蓄水池,水库等,将某一区域的雨水径流都集中储蓄起来,当旱季来临时候,开闸放水,既可以用于农业,园林的灌溉,缓解旱情,又可以减少水灾旱灾的发生,同时,通过对雨水资源的调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问题,可以促进区域整体的生态和谐。
五,我国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发展趋势
1.我国的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朝着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趋势发展。各种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得到开发,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国家大力的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雨水利用标准,对居民住宅,商业用水,工业雨水利用等各个领域的雨水利用,从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安装进行了严格监督,对雨水收集,过滤,净化,贮藏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监控,并确立了一系列利用标准。各种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不断建立,以我国北京为例,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便制定了包括雨洪利用规划内容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城市雨水利用已在北京乃至全国引起重视并迅速开展起来,并正走上由示范到普及的健康发展之路。
2.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集成化加快,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密切。认识到雨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世界雨水协会成立,我国加入,并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了国际雨水开发利用的合作,雨水开发利用中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雨水利用技术的国际共享和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适用的集成设备已逐渐成为大的趋势。
3.雨水利用功能的多功能化趋势明显。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开发和节约用水,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促进了整个居民区的排水系统的优化,减少了地表径流,环节了居民建筑区的排水压力,同时,在新的世纪中,对雨水的利用不仅应用于居民的生活生产,更不断的在工业用水上实现了突破,更应用与环保和资源能源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成本低,水质好,开发简单的资源,其独有的优势必将成为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要不断研究开发的能源之一,加强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设备的研究,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刘邑婷 左亚会 绿色建筑雨水资源的利用 [期刊论文]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1年5期
[2]张晓洁 叶青 陈泽广 刘俊跃 绿色住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环境规划案例分析 [会议论文],2008 - 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3]何强 柴宏祥 绿色建筑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期刊论文] 《环境工程学报》 2008年2期
[4]高明 刘剑英 利用雨水资源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水景 [会议论文],2010 -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
科技论文;生物科学素养;文献检索
高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书籍与生物科技新进展存在较大的时差,将生物科技论文中的新观点、新作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应用传播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不断发展的生物科学及其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一、科技论文的概述
所谓科技论文是指论证、描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文章。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已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科技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科技论文的选择
应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注意选择研究角度新颖、涉及生物学热点话题的研究文章。如学习有关育种知识时,介绍有关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引导学生由此相关信息为主题,检索有关科技论文,让学生获取科学性、权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种的最新科学进展。
还应注意选择有关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论文。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根据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学生结合“雾霾”天气亲身体验,加深了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实验验证性的科技论文包含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科技论文的教学应用
首先在课堂上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论或结果、研究的问题对社会或研究领域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关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罗列论文中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理清生物学概念与难理解的专业名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为理解实验和科学进展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简要地解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化复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设计相关类似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科技论文的教育价值
1.促进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指导学生从公共媒体如报纸、公共科学杂志,比如《新科学家》《科学新闻》或者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出版物检索方法”,使用关键词搜索,在论文期刊上网站上或搜寻合适的论文,比如早期原创性研究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在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学习中,以关键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检索到《不同营养条件对金鱼藻净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等科技论文,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
生物科学经常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学中尝试将论文的数据用简化的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图表与文字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习惯,提高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加深对新的科学实验的理解。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论文关键词:人造血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血管通路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影响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内瘘容易堵塞、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不得不选择人造血管来建立透析生命线。现对我科5例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1.6岁,血透龄均>5年,使用人造血管平均 > 2年,每周透析时间为2~3次,每次4小时,血流量为200~280ml/min. 1.2 方法 1.2.1 人造血管内瘘手术方法 采用人造材料聚四氰乙烯血管于患者左或右前臂与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肱静脉U型端吻合术。 1.2.2 人造血管穿刺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时不使用止血带。?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应轮流替换,切记定点穿刺。沿着人造血管的平行轴每两个穿刺点距离0.5~1cm,动静脉间的距离应在4cm以上,距吻合口3cm内的位置不能穿刺。?穿刺方法:穿刺前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动脉穿刺的方向可以顺血流也可以逆血流,静脉穿刺方向始终顺血流方向,即向心方向,使重复循环降至最少。由于人造血管的修复较差护理论文,也可动脉穿刺人造血管,静脉穿刺周围血管,这样既减少了再循环又延长了人造血管寿命。采用16G*1英寸金属内瘘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呈40°~45°角刺入人造血管,进入血管后,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放低针尖角度,将针头全部送入,安全固定。
1.2.3止血方法:让患者自己指压,此方法对人造血管创伤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压方法是在拔针的同时在皮肤穿刺点上0.2~0.3cm处进行指压,压迫的力量为既能保持穿刺点两端有搏动,又能控制出血。压力过轻会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应做到起针和压迫动作协调,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压迫时间一般为10~15min.2、结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均通畅,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闭塞再通后血流量通畅,杂音响亮。使用有效率达100%。 3、 护理
3.1 血透析前的护理
3.1.1检查人造血管功能状态,如有无震颤,搏动及血管杂音等,若发现减弱或者消失,应立即通知医生,进一步确认人造血管是否闭塞。
3.1.2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技术,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径的范围,穿刺时戴无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触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败,立即拔针,动脉去远心端,静脉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适度按压穿刺点,观察血管有无出血,红肿热痛等现象,并及时处理。若局部形成血肿,24小时内用25%硫酸镁湿敷,24小时后热敷血管周围血肿部位,用喜疗妥软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热敷。
3.2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疼痛等情况护理论文,及时处理。人造血管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输液等治疗。严密监测血压,避免发生低血压,确保人造血管流量通畅。人造血管侧肢体制动。
3.3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3.3.1治疗结束后小心的拔出针,在拔出针后的瞬间立即加压,以免穿刺针刮伤血管。轻压棉球针刺血管的位置,指压10~15分钟,压迫时间不能过长,压迫力度的大小应根据既能止血又不影响人造血管的波动和震颤为宜。
3.3.2健康宣教 嘱患者术肢体不能负重,不能用力,不穿紧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觉时勿将术肢枕于头下,避免压迫人造血管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闭塞。教会患者每日摸、听血管震颤和弹性。嘱患者术肢疼痛、瘙痒、肿胀等异常时,立即到医院就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肢体清洁,透析当天穿刺点避免弄湿,以免感染。
4 、体会 人造血管
摘要。
参考文献
[1]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林惠凤、徐筱萍、翁素贞.实用血液净化护理.上海.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