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2 10:08: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坚定文化自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坚定文化自信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体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为创新知识的场所,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为此本文认为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同时积极的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且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建设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建设和创新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其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严莉莉.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商执娜,吴家琳. 奥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266+270.

[4]张秋辉.“三个自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弓民.高校育人过程中“三个自信”理论与实践融入的路径与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6-89.

[6]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

[7]罗系数.课程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8]周忠华.论核心价值观自信[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北京电影学院 李博.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10]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篇(2)

一、入题的艺术性

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好议论性散文同样如此。写作时,或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由新颖形象的比喻人题,直接扣题;或由生动贴切的拟人人题,激发想象;或由精彩深刻的设问人题,启人深思;或由优美的排比句式人题,先声夺人;或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或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或由现实人生人题,发人深省……无论如何人题,一定要富有意蕴性、情趣性、文采性。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种极具散文化、诗化的氛围和情调。

[精彩示例]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下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奇丽风景。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2006年福建高考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作者从自然美景人笔,先写了一系列因“留一点空白”而产生美感的事物,然而再转入到对王昭君的叙写上。作者讲究人题的艺术化,叙写这些景物,妙用排比、引用等手法,语言简洁优美,引人联想,并且蕴理于物,以形象化的事物彰显着“空白”与“风景”的关系,情韵理韵十足,给人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之感。

二、论述的形象灵活

议论性散文虽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却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故在论述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它更侧重于情感性、形象性的叙述,在叙写之中显理。它形式上较灵活、自由,能广泛地多角度选材。在论述上或运用铺排,以显气势;或妙用类比,具体通俗;或巧用比喻,形象生动;或妙用对比。鲜明有力;或妙用假设,反面强化……总之,它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讲究情感化、形象化的说理。

[精彩示倒]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吗?……意气成就了她,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作者先提出观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然后,从“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三个角度来阐述,每个阐述语段虽借事例来阐述,但绝不像议论文那样只是把事实交代出来达到论述的目的即可,而是运用了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来叙写,较注重描写与刻画,注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又用排比式语段重新归纳总结。两个部分的三个排比式段落呈横向铺排式,语言多变而灵活,有如排山倒海般的论述,给人以充分丰实、情韵十足之感。

三、语言的优美和气势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既有散文语言的优美,又应有议论文语言的雄辩气势。在语言上,应讲究情、意、理的结合,既呈现诗情画意的形象美、情韵美,又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论述的凌厉之感。为此,应注意情景的刻画、细节的展示、场面的描绘、涓涓情感的渗融、表达上的画龙点睛等;要讲究句式的变化:长句如风行于水,舒展而流畅;短句如军号,急促而庄严;对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单句,新颖奇绝而不失潇洒,以错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来显示出语言流动般的美,富有气势的美。

[精彩示例]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破釜沉舟,回想起你气吞群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里沉淀上俗世的浮华?“带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这一刻你的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运用项羽与陶渊明的事例来阐述“意气”,作者并没有像议论文那样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把人物事实介绍清楚,以便用作论据,而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与灵活多变的句式,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概述与描写相结合,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语言既如行云流水,又颇有气势,读后给人以论辩美、情感美与理性美。

四、材料运用的纵横驰骋

议论性散文使用材料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有序,它往往浮想联翩,超越时空,纵横驰骋,以显示出材料的丰厚与意蕴之美。在材料的处理上或细描或概括,或转述或直写,再现当时情形、镜头、场面,并且常常会把事例嵌入到自己的有情有理的叙述、描写、议论之中;同时,讲究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在表述事实时也往往运用排比式的类比、假设、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以整齐匀称或参差变化的句式来增强材料的论述之美。

[精彩示例]

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于是便从这一刻,荡漾于心的,满是唐诗宋词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山的美丽与清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面对沉默无语的高山,我们读出了文化与哲学,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

(2006年安徽高考佳作《细读那一抹风景》)

作者为了阐述“读”的真谛,阐述“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的道理,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一些“读山”的事例化为诗意化的叙述描写,横向铺排,显示出文章内容的丰富,作者引用众多的名句,并以自由多变的手法构造出充沛的论述气势。假如没有丰富的联想,只是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论述,是断难达到如此情意之美、内容之广博的,也显现不出文章丰厚的文化底蕴。

五、极富韵味的结尾

《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精彩有力,能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就议论文而言,结尾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具体来说,一般是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发出号召等。而议论性散文则更注重点题、扣题、回应题目或开头的艺术性,更讲究带给读者的启迪与深层思考,即结尾注重文采与意蕴的双重魅力。这就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达到此效果。

[精彩示例]

浮云也罢,庐山也罢,任凭它怎么神幻,只要坚信带上一双眼睛,带上一颗心,让感性的认识插上理性的翅膀,定会闯过重重高山的阻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让理性持着彩练当空舞,相信会“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篇(3)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林一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秉承了我们党这一优良传统。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素质就可以一劳永逸。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全面的素质,而且面对知识的更新、激烈的竞争和诸多新挑战,还要不断实现能力的提升,她充分认识到实现能力的提升必须学习,学习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必然需求和终身需求。“进步必须学习,学习必须进步”,这是她工作和生活中给自己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孔子说玩索而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步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去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被动变为主动,其内因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她把每次学习上的困难都当做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挑战,挑战的过程和挑战成功后的喜悦让她乐此不疲,都数不清多少次她为解决技术难题到深夜,多少次为成功解决难题振臂高呼;学习俨然已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一结合自身工作,科学有效地选择学习内容,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多思,善记。多思,林一对遇到的问题乐于多琢磨,多比较,想通想透,思深思远,并针对问题弄清原因,认清症结,找出办法;而且她喜欢与领导和同事交流讨论,在和大家对话、研讨中,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在这样的交流中更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善记,即脑动手动;林一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只要一学习,手中必备笔和纸,而且他记笔记不是蛮记死记,而是运用标划、批注式、纲要、符号、图形化等方法,辅助学习,总结学习,做到学习条理清晰、有的放矢。

二、制定可行的计划。林一对每个月的学习都会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她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常学常新,多学多得的原则。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读书人”。不管工作多忙,她每天至少都花1个小时自学;每个月至少添置4本书籍;每个月至少学习一门网络课程;对于时间比较充裕时,会有更周详的计划来合理安排学习,让学习更有效果。

三、手段多样化。林一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学习。全国继续教育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她经常登录此平台进行学习,目前已学习了里面几十门课程,极大扩展和充实了她的知识面。

走进林一的宿舍,看看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学习资料,翻翻那一叠叠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望望那一张张干干净净的工作台,你会感受到她那自信的微笑、得体的应对背后是坚持不懈追求完美的向上的力量。

篇(4)

基础研究是探索与发现客观世界演变规律、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科学内涵,创建科学知识的活动;它是科学知识的产地,技术产品的源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基础研究的宗旨是出原创性、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出持续生产这些知识的优秀人才。

基础研究是广袤无际的产出科学知识的天地。“大基础”是现代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切不可狭隘地定义现代基础研究的范围,以局部或传统学科的一些分支,作为整个基础研究天地;更不宜运动式地推动所谓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点,造成人为误导、诱导不端学术行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难以准确预测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基础研究的第三个特征是其产出的科学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难以显现,其中一些知识将无法直接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可以转化的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多是知识的发现者没有预见的。例如数学中大因数分解的最初研究者,并未预见到它可以用于密码和网络安全;物理中放射性及X射线的发现者卢瑟福、居里夫人并未预见放射性和X射线在现代科技,特别是在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20世纪初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量子论、相对论、空气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等等,确实奠定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是无法用单纯的“价值和效益”表述的。

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提法是“问题带学科”,即当前关于基础研究学术路线的普适的提法——“问题驱动研究”。所谓“问题” 既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中的前沿性科学难题,也包括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者而言,“科学问题”既回答了“为什么”,又回答了“做什么”,是开展研究活动的“目的”、“目标”,及其成果的“意义”和“效益”之所在。“科学问题”还是研究者的切入点,是激发其研究兴趣,产生研究活力,树立坚定意志,决心为之而献身的源泉。调查、探索、聚焦、确定“科学问题”,也是研究者迈向成功的出发点,是其科学洞察力,知识创新能力的真实体现。探求、聚焦 “科学问题”不仅对于正在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的科学家,需要在立项时认真确定、重点陈述;对于希望在基础科学方面有所建树的所有人,都是必须首先确定的。

笔者认为,那些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厚的研究者应该聚焦于前人没有人研究过、或尚未解决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急需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应该不避讳冷门,安于寂寞,而不是扎堆儿、找热门。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础研究的硬、软件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已经造就和引进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厚、熟悉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端研究人才,在许多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上,他们已经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人应该提升“自信心”了,除了让他们走上领衔之位——将位、帅位之外,更应该激励他们质疑定式、突破权威,研究外国人不曾研究过的科学问题,走前人不曾走过的学术路线,建设独立的创新之路。但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以“Sci.论文数量、有无Sci.-Top档论文、有无外国人评述”的、指标加数量型的评价方法,严重制约着研究人员独立自强的科学精神。在基础研究上,固步自封不行,缺乏自信心更不行;缺乏自信,除了真的实力不强外,就是缺乏独立自强的精神。没有自信精神的研究者,不会有长久的科研兴趣和坚韧的毅力,难以攀登科学的顶峰。

值得指出,一个国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也是体现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识之一,中国已经到了大力整顿学术期刊,提升其学术水平的时候了。具有科学自强精神的民族,才是有望登上世界科学顶峰的民族。

在研究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科研设备已经得到明显提升的今天,最急需改善的是基础研究的学术环境,即建设激励创新的文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它们应该包括支持质疑定式、突破权威、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的自强精神;树立诚实、踏实、老实的科研品德;创造自由探索、百家争鸣,激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建立尊重不同学科差异性的评价机制,以及宽容失败的包容精神等。当前,在科技界,过多的人才称号(中央、部委、省市、学会、单位及民间机构)的评选,过多的奖励名称(中央、部委、省市、学会、单位及民间机构)评审,不厌其烦、层层加码的检查、验收、评比,不胜枚举的针对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的“人才称号”等级、奖励类别、等级,以及论文、著作出版社(Sci.,Ei.,ISTP,中-外文、核心、国内)等级的量化指标及相关的计分排队,再加上多渠道的基金申请、汇报以及资助金额的计量,特别是计及上述指标的个人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这些来自不同管理部门的、不同方向的鞭策一起凑到研究者的身上,使其只有招架之势,无悉心研究之力,严重地干扰着基础研究,阻碍着重大原创性思维的萌生。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以大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时候,必须准备以更大、更长期的投入实施梯队和环境建设。但是,当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而不重视梯队和学术环境建设的现象。

对于基础研究的管理者和研究者而言,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为之奋斗的,是怎样保证迎来一个万物茂盛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使中国的基础研究登上世界科技的制高点。

崔俊芝,1938年7月出生,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学和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科学数据库工程”总经理,CODATA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

篇(5)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篇(6)

从愉悦的阅读里获取动力,从厚重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书香之家”代表、文联负责人、文化名人、军人、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大家热烈地交流阅读感悟,分享阅读喜悦,不断将座谈会引向深入。

摇动读书这棵大树

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儿时,虽然出版物不多,但如饥似渴的读书愿望,让我收获了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安徒生童话记》、《一千零一夜》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凡是能找到的书都在看。

回想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程,苏联文学对我影响至深。记得参军以后,就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等小说,尤其酷爱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读书能使人增智。当上军官后,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我系统阅读哲学、党史、军史、世界战争史等相关书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近,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外军反恐作战的经验,更让我看到我们与美军信息化建设的差距。

当前,提出了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去汲取思想营养,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赢信息化战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去摇动读书这棵大树吧,也许树上不会掉下黄金屋、颜如玉,但它一定会掉下智慧和快乐!

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无“读书日”并不重要。当一个人已经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读书,终归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还是不读?为什么而读?读什么?怎样去读?……其实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有人号召“远离网络,回归读书”,其实何必?问题在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带给你的,是否只有“广度”而无“深度”?你是在“浏览”还是在“阅读”?你的阅读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你是否因阅读而获得了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有人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不同的书是为不同目的而著,彼此之间事实上无法比较。鲁迅的书与讲Office技巧的书如何比?一本书是否值得向你推荐,是否值得你读,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而读――为求知?为寻求技能?为满足好奇?为情感需要?为探求生命意义?……当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读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所谓“推荐书目”的虚妄和无用。

所以,书是越读越厚的,因为你越学就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书也是越读越薄的,因为你会将书里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把握精髓,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我读书,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精神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这两者融为一体,才算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为进入这种状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阅读古人,丰富历史底蕴。生活在当下,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又总想找寻满意的答案。首选的路径,就是从古人、从前人身上找寻。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就有了纵深感,就不会平面化、浅层化。

阅读今人,发现当下逻辑。历史是源,当下是流。弄清了历史这个“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流”。

在历史的参照下,我们要更多地阅读当下,要从书本里、从火热的生活里深入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若干问题的内在逻辑。

阅读贵州,探寻发展空间。对贵州的知识人来说,我们负有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光荣使命,必须更多地阅读有关贵州的有字之书,还要深入实地调研,阅读好贵州的无字之书,把无字之书变成有字之书,用充满思想张力的文字,探寻并表达出贵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路径所在。

这是我们这代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

刚才接过的这块“书香之家”牌匾,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书香之家”这个称谓,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奖励。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告诫我的儿女们,只有世世代代都能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才不愧为“书香之家”。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其实,读书也是一样。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句话:“喜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心得。读书能让人长知识、生智慧、开阔眼界心胸。对已经习惯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读书不再有功利,自然也就不会成负担。我们误读了前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想通过读书拥有“颜如玉”的人,是生意人,至多只能算是“读书的人”,而决不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就和有人喜欢喝茶、有人离不开抽烟一样。所以,论及读书的经验,我认为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才是第一位的。

职业报人需要深度阅读

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是:如果对一本书很喜欢,不妨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会记得更牢。不然,藏书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书不会自动进入到我们的记忆中来。同时,我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使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比如,最近给《贵州日报》写的一组国学随想录就是如此。尽管和许多专家比起来难免浅薄,但至少对我来说,是书本知识从读到用的转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更需要一定的文化现场考察。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清晰的认知:侗族大歌是一种生态意义的审美选择。2009年读在职研究生后,接触到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知识,一下打开了思路。最后,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天籁之音――生态诗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为写好这篇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我还到侗族大歌流传村寨作田野考察。在侗族大歌的传习现场,对侗族大歌的艺术性和传承困境,有了最真切的体会。对大量书面材料,也有了甄别标准。

我觉得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用,只有真正地用起来,读书视野才会越来越广,思考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读书的享受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职业报人不仅要写作的速度,更需要写作的深度,而深度来源于读书、思考、写作三合一的反复训练。

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

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熟悉的生命方式。书,是我的家庭财富,更是我的心灵财富。我们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进步。

在省图书馆谈安顺的阅读,我用的标题是“分享书香其乐无穷”。安顺阅读现在被外界书写为“三度点燃城市阅读风景”。百姓爱书是安顺的传统,这份城市品位展现安顺阅读的广度;持续撰写读后感彰显阅读深度;作家引领述说安顺的阅读高度。

篇(7)

关键词:幸福社会;建设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64-03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在本质上是公众对于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程度,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个人家庭、教育、健康和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见,外在的生存发展因素和内在的心理感受是影响幸福感和幸福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从人文环境、物质保障和公众评价三大方面加强幸福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社会“软”环境

建设幸福社会,必然离不开社会“软”环境的有力支撑和强化引领。近年来,不少地方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人文气质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公园,定期开展的公益性论坛,遍布社区、公园的健身活动场所,都显示出社会文化气息渐浓了,市民文明素养渐高了,但仍与人们的愿望相距甚远。为此建议: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软治理”环境

软治理的文化理念可以塑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秩序。这种理念强调通过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开发来调节和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原则。当前,加强幸福社会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引领下,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并由此推进社会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是大力弘扬幸福价值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信仰。探索理论宣传与形势政策宣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打造“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精品论坛讲坛,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人们的政治信仰。其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追求。全面实施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风尚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增强全体市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让城市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再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理念。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新市民等为重点对象,以机关、学校、“窗口”行业、村镇、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尚德修身成为一种幸福价值理念。

二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创造幸福宜居环境。文明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建议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公共秩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抓好“文明交通工程”,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倡导文明言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开放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定期测评公布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推进“放心消费”和“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行业(单位、机关)作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化文明家庭(楼院)创建,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文化,构筑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城市人文环境,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三是营造公平正义、奋发进取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奋斗者有收获、消极者受鞭策。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正,主要表现在社会规则上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成员机会均等、按贡献进行分配、社会调节顺畅;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社会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且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至少一部分人的富裕和幸福不以另一部分人的贫困和不幸为代价。只有在这样的公平正义环境中,才能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公众对他工作生活的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让幸福社会建设充满活力。

四是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当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分化,为获得社会不同阶层、 不同群体、不同界别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和支持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即:建立并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避免因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为公众提供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不断扩大社会中产阶层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与融合,关心弱势群体,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

(二)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