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7:19: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外汉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汉语量词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习得
引言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国内,量词的正名立类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时至今日,对量词内部的再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外,很多语言中缺乏量词范畴,如印欧语系,有些语言虽存在量词,但与汉语量词有较大区别,如日语、韩语。
本文将从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阐述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该如何教,如何学。
一、汉语量词的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量词的特征描述如下:“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两者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量词有时单独做句法成分;什么量词能与什么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习惯。”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量词是黏着词。吕叔湘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说到:“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这些是从不同角度对汉语量词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在于对该语言的应用,而量词作为汉语特殊的词类,它的某些特点也是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
(一)形象色彩
“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1]所谓形象色彩,必定是直觉性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这种形象的途径既可以是显性的描绘,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喻。
1.描绘性
量词的作用是表量,但有时量词的功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表量意味,而对客观事物外形的刻画、描绘的功用更加突出。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取事物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是取事物的整体特征。
我们可以对比汉英量词:
一轮明月 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一弯新月 a piece of bread(一片面包)
一钩弦月[2] two pieces of glass(两个杯子)
同是月,汉语根据不同时刻月的不同形状,为它配置不同的量词,“轮”“弯”“钩”突出了月的不同形态,形象感大大增强。在英语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的是piece的形态变化,只能体现表量特征,没看到piece与后面的名词paper、bread、glass之间有任何相关点、相似点,没有任何色彩。至于“张”“片”“个”则是汉语翻译出来的,不是piece 本身具有的。
2.比喻性
在汉语量词中,除了个体量词,还存在大量的借用量词。此时量词的比喻意味明显增强。它抓住了量词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以此物比彼物。例如:
一口大缸
一叶扁舟
一峰骆驼
“一口大缸”从表面看,它的顶部很像张开的“口”,是敞开式的,因此借用“口”来形容,修饰性增强。“一叶扁舟”中的“叶”作名词时指树叶,由于划行于水面上的小舟的外形与一片树叶很类似,借用“叶”来表示,形象直观,又突出了舟之小,生动活泼。“一峰骆驼”中的“峰”原指山峰,而骆驼的背部凸出的部分类似一座山的顶部即山峰,“一峰”蕴含着比喻性,同时也借用了事物的局部特征来表示整体,鲜明直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描绘性的形象和比喻性的形象不是截然分开的,如上例“一轮明月”中的“轮”,既描绘了月之圆,也抓住了月之圆与车轮之圆外形上的相似处,即比喻意味。
(二)情态色彩
在留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佛像”“一位小偷”“一个教授”[3]这样的表述。这些都是没有掌握具体语境中量词的情态色彩而导致的偏误。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就是量词的情态色彩。”[4]
情态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一位老师”“一尊佛像”早已习以为常,但若问其究竟,却未必说得出其中缘由,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
人们对不同的事物必然有不同的评价,因而量词所蕴含的人的主观情态必然也是多样的。这里姑且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大类。
1.表示褒义的,如“员”“位”。“一位老师”,“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有“官位,爵位,鬼神的灵位”的意思,沿袭到现代汉语,具有了赞扬的褒奖色彩,用于人,表示敬称。英语中“a teacher”,根本没有量词,单从外在表达来看,并没有敬称的色彩义。“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量词时用于武将,因此现在我们常用“一员大将”“一员副帅”,而不用“一个大将”了。显然“员”也具有褒义色彩。
2.表示中性的,如“本”“个”。“一本书”,“本”用于书籍簿册或花木。“个”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的范围都比较大,指人指物都可以,比如“一个人”“一个苹果”。这里“本”“个”在情感上都有随意性,不能体现出说话者对“书”“人”的主观评价。
3.表示贬义的,如“帮”“窝”,“一帮强盗”“一窝贼”,从后面的名词可以看出,“帮”“窝”明显具有厌恶贬斥之情。再看“一帮狐朋狗友”“几位挚友”,不难看出“帮”在这里不能与褒义的名词搭配。
(三)格调色彩
“词的构词理据、寓意、背景、所在语体等因素不同,从而形成特定的意趣和风格,这种意趣风格就是格调色彩,即语体色彩。”[5]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语体,这种语体色彩也大量存在于汉语量词中。
我们通常说的语体有口语和书面语,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书面语分为四类:具文学色彩,如“一抹斜阳”;具政论色彩,如“一任县官”;具古代文体色彩,如“一吊钱”;具科技色彩,如“一磅”。“抹”本是指动作行为,这里很传神地勾勒出斜阳的形态。很显然,在以交际为目的,力求方便的口语中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表述。“任”用于担任官职的次数,在书面语中我们就不能用其他的词去替换它,具有严肃性。在古代,铜钱一般用细绳串连起来,形成一吊一吊的。在表量中使用了“吊”来描述,保留了古代文言特色。具科技色彩的量词大都是度量衡量词,也有部分复合量词,如“人次”。在这样的表述中力求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口语色彩则表现为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如“一溜儿小跑”“一舀子水”。口语色彩在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口语色彩。
总之,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集中体现了量词的独具特点。当然,这三类色彩在具体使用中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是某个量词融合了多种色彩义。每一大类色彩中的小类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汉语社团思维的特征,即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强调直觉性概念。
二、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由以上汉语量词三大特点,不难看出,量词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因而不了解量词搭配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历来习以为常的搭配,学生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习惯。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
1.初级阶段教学目标:熟悉结构,感受量词
教师教授常用搭配,使学生熟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对于母语中几乎没有量词范畴的留学生来说,对这种语言差异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初级阶段,要寻求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信”。
2.中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简单色彩义,掌握“一对多”“多对一”搭配现象
在前期熟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精讲“数+量+名”/“动+数+量”搭配的色彩义,对于同一个词,展示不同的搭配,每种搭配表示的色彩义也不同。同一个量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色彩效果亦不同。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达”。
3.高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复杂色彩义,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情态色彩和格调色彩的教学,对学生“个”的泛化偏误要及时纠正,不能宽容待之。例如“一位老师”中的“位”表敬称,它是源自古汉语中“位”多表达职位、君位等具有严格的尊卑等级之分的用法。[6]针对临时量词的使用,如“一箱子书”,则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雅”。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听说并重,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初期,要考虑学生母语的干扰。首先,教师要让他们接受量词,通过课堂上教师领读、纠正,书中重现“数+量”的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全方位感受量词。同时,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忽略量词的错误,不过多解释量词的色彩义,以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2.图片展示,图文并茂
面对语境中具有丰富形象色彩义的量词,比较好的方法是顺其道而行,即有针对性地展现某一量词的“形”。如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教“一条鱼”,则侧重表达鱼的整体,课件中相应地展示一条鱼的图片。“一尾鱼”,则突出鱼的尾部特征,在整条鱼的图片中圈出鱼的尾部,以示表达效果。而“一块鱼”,则侧重表达鱼的部分,此时要展示一小块鱼,与整条鱼形成对比。这样,同是鱼,不同量词的形象色彩义就会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对多”的搭配。
3.演绎对比,语境教学
针对形象色彩,可采取汉英量词的对比,如前例所述“a piece of paper ”,“一轮/弯/钩月”,通过演绎举例,学生可以发现汉语量词的特点,也可自行归纳某类量词的用法。
针对情态色彩,则可对比不同主观情态的量词,如“个”“位”,通过对比不同搭配,某一量词所表达的情态自然一目了然。
针对格调色彩,则对比书面语和口语。同一事物,书面量词与口语量词使用的不同,表达的功用也不同。
“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如教师设置在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使用量词。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量词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
1.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
在理论课学完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简单的如初期的连线搭配,判断对错,填空等。尤其注重“读”和“写”,留学生在后期量词习得中,常出现类似“一课树”这样的偏误。这是同音异形造成的偏误,说到底还是对形象色彩掌握得不够。
2.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不仅在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实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的表达效果很多时候也是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如,教师可以让甲扮演售货员,乙扮演顾客,二者在商场展开对话,教师给出乙需要买的商品及数量。二者就此进行具体语境中的角色扮演及对话。
3.引经据典,交流互动
学生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练习环节,课外的实践和学习也很重要。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分配相应的任务。除了师生互动之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起到纠错、促进进步的作用。如在学习的高级阶段,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量词,谈谈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习得情况进行点评。
课堂内外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阶段也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教师要继续本着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地接触量词。
三、量词习得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一开始接触量词时,由于受自己母语的干扰,脑海中没有形成“量词”这一概念,或单凭死记硬背,简单记住了“数+量+名”/“动+数+量”搭配。对于其中名、动词和量词的互相选择并不知其意,导致无法学会地道的汉语,也不能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
(一)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量词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有自己演变发展的历史。留学生接触陌生的量词时,必须首先学会接受汉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信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同时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订立恰当的目标,如初级“适时地使用量词”,中级“准确地使用量词”,高级“得体地使用量词”。
(二)注重交际,勤于思考
量词的口语色彩是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留学生要想学到地道的汉语,就得加强自己的口语训练,勤于开口。在日常生活中,如在食堂、商店、文具店等这些地方时,要善于观察,留意不同语境中量词的使用情况,勤于思考和记录,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量词搭配。
(三)阅读原著,善于联想
量词形象色彩义的表达途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相联性表现出来的。如“条”和“根”同是表条状物,但“条”的平面感强,如“一条毛巾”,“根”的立体感强,如“一根柱子”,这就要求留学生要善于联想,找到事物之间的“同”,转化为内在的逻辑,通过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同时,还要多读原著,不仅可以培养汉语语感,还能培养汉语思维。
四、结语
汉语具色彩义的量词是非常丰富的,其用法也是很复杂的。本文只是就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中,“文化”这一因素贯穿始终,但主体仍是交际文化。到底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方法。到底采取何种对策,则要以对教学最有利为原则。本文则是浅谈自己的拙见,望对今后的量词教学有所启发。
(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的子课题成果”。)
注释:
[1][4][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第94页,第106页。
[2]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2页。
[3][6]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27页。
[7]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2.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一、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一)对所教的内容必须做浅化和简化处理
浅化和简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性化
可以把感性化概括为:感性认识——感觉——概括出来——牢记不忘。如我们进行“把”的量词教学时,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即“把”的偏旁与“手”有关,“把”的动作是用手抓的意思,那么用手抓的东西可以用“把”称量,如“一把伞”等。从而用手抓来称量的一些东西可以用“把”作计量量词,如“一把土”“一把花生”等。上了年纪的人胡子长,可以用手去捋了,我们用全手捋胡子,故有“一把胡子”,由“一把胡子”引申出了“一把年纪”。
2.条理化、公式化、 图示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较繁琐的表述一目了然。如我们在教学“多”这个概数的表达时,可以用以下公式或图示:数词(10以下)+量词+多+名词,如“两斤多苹果”;数词(10以上)+多+量词+名词,如“十多斤苹果”。在教授“几”时,可以用数字列出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样学生就会更易理解。如“几”是指1-9,“十几”是指11-19,“几十”是指20-90。
3.语法内容的取舍
一个词、一个句型有时会牵涉到多种用法,那么是不是我们要讲解所有的用法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根据对象学习的阶段,当堂课的要求及常用的程度等等来进行取舍讲授。如在《成功之路1顺利篇》中的一语法点:“就”和“才”的区别,我们在此只需讲解“就”表示时间早、快、短,“才”表示时间晚、慢、长。这二者都位于主语的后面。至于“就”在主语的前面表示“只有(only)”和“才”的“刚刚(just)”之意,我们在此就不能讲解,否则学生就易混淆,出现很多的错误。这就是说在讲解语法时,我们一般讲解常见用法,特殊语法暂时搁置。
4.学术概念和定义的处理
我们在语法教学时要少用术语,少讲定义,尽量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结果补语时,如果我们用字典意思解释“结果补语”,学生可能会理解,却不会使用,因为术语的解释太深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直接举例说明:动词后跟动词或形容词,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作的就是结果补语,表示谓语动词的结果。如“写错”,补语形容词“错”表示“写”的结果。
当然浅化、简化处理与知识的补充并不冲突,只要掌握好度和量。笔者认为对有用的、教材上未提到的且影响了平常交际的知识就应该进行补充,但要选择好时间。如教授“是……的”句型时,教材只讲了表强调、动作已发生及其否定形式。我们在讲解教材的知识前就应该列举对比一些有“是……的”句子和没有“是……的”的句子,这样学生自己就明白区别,如:
他是坐飞机来的。≠他坐飞机来。
作业是用红笔改的。≠作业用红笔改。
从这两组例句的对比分析就能体会到“是……的”的意义。
另外还应讲解此句型中“的”与以前学过的“了”的区别。如:
他已经到家了。
他是下午三点到家的。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给学生讲解它们的区别,否则学生会出现“是……了”的句型。
(二)将对比或比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不管是什么教学,对比是我们常用的方式方法:
1.汉语与汉语相近现象的对比
我们要把易混淆但有相似的汉语语法点进行对比,如“正”“在”“正在”与“着”的对比,“了”“过”的对比,“旅行团”与“旅行社”的区分,平常我们经常说“社团”,但“社”和“团”的意思并不一样。
2.汉外对应形式的意义与用法的对比
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汉外对比,但不可滥用,尽量举汉英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比。如在学习判断句时,汉语的结构是“汉语n.+是+n.”,汉语的“是”是“be”的意思,学生就容易将汉语的判断句误认为和英语句型“be+adj.”一样,从而产生偏误。如:
我觉得美国的中国菜不是地道的。
结果补语的英汉对比。汉语有结果补语,但英语中无这一现象,故对英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困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洗衣服以后,我晒晒衣服。
﹡在图书馆一看书就去小卖部买零食。
词性的英汉对比。有时英汉的词性根本无法对应起来。如英语中形容词responsible与名词responsibility 翻译成汉语都为“责任”。但汉语的“责任”为名词,没有“责任”这一形容词,从而英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爸爸说我很责任。
介绍的对比。汉语做自我介绍时都说“我叫/是……”,但英美学生在介绍时会有“这是……”的偏误。如:
﹡这是Missy,我今天生病了,不能来上课了。
关联词语的对比。英语的关联词语只能出现一者,但汉语同时、单独出现都可以。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等等。
3.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
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会使偏误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先让学生造句,然后教师讲解句法规则并且提供典型的例子,最后学生自检。
(三)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即讲解——练习——偏误分析、重温——练习或反复——上升——整合——重新编码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
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分为语法教学的项目和语法教学的程序,其中语法教学的项目包括语法点的展示、语法点的解释、语法点的联系和语法点的归纳。
(一)语法点的展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听写引出这种方法较机械。
2.师生对话。这种方法只能针对实用、简单的语法点。如:
T: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日本学生吗?(当然不全是日本学生)
S:不是,我们班还有一个加拿大学生。
T:除了……以外,还……
3.实物引出。这是一种较形象的方法,如在教授“的”时,就拿老师和学生的书作示范“这是……的书”。
4.道具、印刷品、地图、图片等引出。这是我们教学中简单、实用、形象的方法。
5.例子写在黑板上,反复念,学生轮流朗读。这种方法就要求:例句经典、突出语法、易理解、生动活泼、激起兴趣、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生活实例最好。例句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最好从已学过的句型或语法点中推演出来。
(二)语法点的解释
1.形式上:便于记忆,指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我们由已学过的“A比B+adj.”引出“A比B+adj.+数量词+n.”“A比B+adj.+数量词+得多/多了”“A比B+adj.+数量词+一点儿/一些”等比较句句型。
2.语义上:解释语义方面的特点,如:
我吃饱了=我吃,我饱了。
这个字我写错了=我写,字错了。
我比他高=我高 ≠他高
3.功能上:该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如:“几岁”和“多大年纪”在使用对象上的不同;“对不起”和“劳驾”在使用语境上的不同。笔者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为了有自由的生活,你应该听你妈妈的话。”在我们看来如果听妈妈的话则就不会有自由,由于学生和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我们的观点不同。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我们最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就经常把汉语的声母韵母与英语的字母混淆起来。那么英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也会受到英语语音的影响,看来,“罪魁祸首”在于英汉语音存在差异,使得我们学习外语时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篇文章想通过分析英汉语音差异,用以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教与学。
关键词:语音;对比;声调;辅音;元音
一
汉字的形体和拼音是两套独立的系统,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有一个大麻烦,就是汉语的拼音和汉字是分开的,他们不仅要学习如如何发音,还要将每一个汉语的拼音和相应的汉字对应起来。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就必须掌握汉语自身的发音特点,并且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汉语发音和英语发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效地利用这些异同点,汉语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有22个辅音,英语有24个辅音。1在进行辅音教学时,要注意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比,我们知道在汉语中,辅音主要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立。而在英语中主要是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音。许多英美留学生不会发“p、t、k、c、ch、q”这几个送气音。例如把“采取”读为“宰取”。这就是因为在英语中并没有送气音,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拿英语中的class和glass进行对比。也可以让学生拿一薄纸片对着发音,如果薄纸片被气流吹动了,那么就是送气音。
吕必松先生认为,在汉语的清音和浊音方面,英美留学生也容易出错。他们很容易把汉语的b、d、g、zh、ch、sh等发为浊音。但是我认为,留学生把这些汉语中的清辅音发为英语中相应的浊辅音,对于他们的汉语发音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这几个辅音在汉语中必须与元音结合才能成字,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这样,我发现,这些清辅音在与元音结合以后必定会振动声带,也就是说它们会“浊化”,这与英语中相应的浊辅音的发音很相似,例如我们可以比较汉语“大家(da jia)”和“dad”的发音,我们会发现两个“d”的发音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所以我认为在辅音教学中,我们要着重进行送气音的教学和帮助学生发出更加标准的音。
二
汉语中有10个单元音韵母,单元音的教学是元音教学的重点。汉语的十个单元音韵母分别是a、o、e、ê、u、ü、er以及三个i。英语中也有元音,分别是[i][e][а][з][Λ][u]以及cat中的元音,dog中的元音。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对比这些元音,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汉语中的a与英语中的a不同,汉语中的a有三个变体,分别是前a、中a和后a。它们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里可以用分别出现在ai、a、ang中的a代表。在这三个不同的音节中,a的开口度依次由小到大,舌位由前到后。英语中的a与汉语中的后a相当,也就是ang中的a。前a和中a是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采取夸张教学法,把开口度的区别表现出来,在让学生发了后a以后,让他们把开口度慢慢变小,先到中a,再到前a。还可以采用形象法,教师将左手拱起表示口腔上部,右手表示舌头,右手在拱起的左手下前后移动来表示舌位的前后。
o是英语中没有的元音,英语中与这个音相似是dog中的o。dog中的o的开口度要比汉语中的o大。2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发dog中的o,然后知道他们慢慢把开口度缩小,嘴唇变圆。另外我们知道汉语中的o只和汉语中b、p、m、f四个辅音相拼,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发bu、pu、mu、fu四个音,把嘴张大一点就成了bo、po、mo。
ü这个音是英语中没有的音,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学生不会发的音。他们在发音时习惯性地把它发成u。例如他们发“球qiu”,听起来就像“cu”。我们知道ü和i的舌位是一样的,只是口形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i来带ü,学会了发i后,嘴唇慢慢变圆就成了ü。另外,u和ü的开口度和唇形相同,都是圆唇,只是ü的舌位比u的舌位靠前,这样我们就可以用u来带ü,学会发u后,舌头慢慢向前,就是ü了。
e:汉语中的e有三个变体,一个是单独与声调结合的变体,只出现在叹词“”中;一个是单独做韵母的e,例如“哥哥gege”;还有一个是ie、üe、en、eng中的e。英语中与这些音相似的音是[з],也就是bird中的元音。这个音和“哥哥gege”中的e不同,bird中的元音的舌位更加靠前。
至于其他的元音,可以结合声母进行教学,没有必要单独教学。
三
声调教学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在语音方面与其他语言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英语有语调,没有字调,英语的语调用来区别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英美留学生学习声调的主要困难是第二声上不去,第三声不会拐弯,第四声降不到位。四个声调难易程度不同,在教学时,我们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
首先应教一声和四声。一声是高平调,调值是55。四声的调值是51。也就是说一声的收调和四声的起调的调值相同,我们可以用一带四声。学生发的四声之所以降不下去是因为起调太低,这样我们先让学生学生发高平调的一声可以起到定调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说“妈妈骂”三个字。英语中的go这个单词的音听起来相当于汉语中的四声,可以让学生用这个单词来练习四声。
其次教第二声。学习第二生的困难是上不去,原因是学生在读或者说第二声的时候起调太高。四声的收调很低,这样我们可以用四声来带二声,帮助学生将二声的起调降低,这样二声就能升上去了。我们可以将四声和二声组合起来教学。例如让学生多联系说“酱油(jiàngyóu)”,“去除(qùchú)”等词语。这样学生就能将二声升上去了。
最后教三声。汉语中的三声是最难的声调。学生在学三声时最大的困难是不会拐弯。尤其是全三声很难学。我们发现,由于汉语词汇的特点是双音节占大多数,所以发三声的词都是和其他的词结合在一起发音的,因此我们发现其实在汉语中,大多数三声的词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发全三声,而是发半三声。例如:“采取(cǎiqǔ)”、“祖国(zǔgúo)”、“取得(qǔdé)”等。而且两个三声连读时,前一个三声要变为二声,如“水果(shuǐguǒ)”、“演讲(yǎnjiǎng)”等。对于英美留学生来说,半三声的发音比全三声容易。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学生发全三声,主要要教会他们发半三声,其调值为211或212,一定要发全三声时,只要把声音拉长就可以了。
要学会一门外语实在是件难事,尤其是在已经习惯了母语的发音习惯以后,要完全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的发音则更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了解目的语的发音,而且还要熟悉学生母语的发音,将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语音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做好母语的正迁移,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样,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汉语的发音,学会地道的普通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注解:
① 出自200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斌《现代汉语》第30页。
② 出自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八)》.世界汉语教学,1994.
参考文献:
[1] 许光烈.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2006.
[2] 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0.
一理论教学探索
“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授课教师更应认清培养任务,对授课方式做出新的探索。
1借助多媒体设备高效教学
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如果课堂上单凭教师的口头讲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多种效果融合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更为良好的课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音”这一章讲授语音的属性时,我们需要学生了解,由于其发音器官状况的不同或发音方法的改变,人在发音时会形成不同的音色。因此有的人音色粗重,有的人音色尖细;有的人音色沙哑,有的人音色清脆。这部分知识并不难,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势必不好。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频媒介,向学生播放他们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语音特色的广告,比如“七匹狼”男装的广告是“与狼共舞,尽显英雄本色”,粗重的男音透出一种稳健的风格,非常适合男装类产品的品牌表现;而“强生”婴儿产品的广告词“从第一次到每一次”细柔的女声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与温存,是非常适合母婴用品的语音音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不同音色的声音在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再比如,“文字”这一章的知识在现代汉语课程体系中是重在了解、鉴赏的内容。我们在讲“汉字的形体演变”的时候,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述“甲金篆隶草楷行”,哪一个时期产生了哪种字体,各种字体有哪些特点,课堂气氛往往会死板、沉闷。但如果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或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把以往静态的课堂教学形式动态化,把抽象的教材形象化,使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共同参与认识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2选取适切有趣语例生动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现代汉语课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选取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语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语法时,我们常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这“结构规则”到底是指什么呢?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们可以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进行讲解。“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下象棋一样,如果光有棋盘、棋子,还是不能游戏,还需要有对弈双方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在这里,语言和词汇就像是象棋中的棋盘、棋子,而语法就相当于游戏规则。听到这里,学生都会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很直观的印象。
3注重与其它语言学科之间的联系
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步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语言学类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学科关系异常紧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绪论》中说:“在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汉语史首先要和现代汉语取得密切联系。因为汉语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的基础上的。”
例如,古今汉语都有名词作状语的情况。现代汉语能充当状语的名词,一般是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如:今天我休息。咱们北京见。但在古汉语里,除了表示时、地的名词可以作状语外,普通名词也经常直接作状语。如: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马中锡《中山狼传》)
通过古今汉语的对比,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历时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发展演变。
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这就要求现代汉语教师在讲课中也应有意识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汉字起源”的学说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结绳说”,认为汉字是在先民结绳记事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可以从这个知识点引发开去,向学生介绍“结”这个文化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知道,从原始社会至今,“结”一直作为一个文化意象深深存在于中国人心中。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合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拜、结盟、团结等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像“同心结”、“结发夫妻”等等,都是从“结”中引申出来的。
这样的引申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践教学探索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其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据着很大比重。但由于学时安排、教师精力以及学校硬件等条件的影响,许多学校都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
1结合讲授知识设置实践环节
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与本课程相关的活动,如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社会用字用语调查、地方方言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方言知识的时候,由于大学班级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遍布于各个方言区,因此授课教师可以把实践环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书本及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分析自己的家乡话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把思考所得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词汇”一章“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校园流行新词的使用情况,阐述词汇的发展变化。通过分小组调查、提交调查报告的方式,得出学习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把现代汉语课从单一、枯燥、抽象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被动听讲拉到主动参与中来,从而使现代汉语课更丰富、更鲜活、更具体,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听课状态,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2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可以将讲授知识与指导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布置调查报告及小论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考察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尝试用相关的语言理论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点拨,有针对性地布置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语言知识学习的深入,不断深化完善自己的论文,为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合本专业实习
一直以来,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习都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一些内陆城市,留学生数量有限。如何解决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一直是本专业教师不断努力解决的难题。而像英、美等接收留学生较多的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为了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英、美等国会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和学习。笔者认为,若本学校有在读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将他们带入本科生的现代汉语课堂,让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同学习、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强互相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在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同时,更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特色,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开拓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应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选取鲜活的语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改进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
[2]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学习动力不同语言是一种工具,而工具就是用来运用的。语言这种工具就是用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外国学生到了中国以后,他们都面临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因此,他们必然要和能给他们提供方便的中国人发生语言关系。这些人当中,相当一部分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这就迫使这些留学生不得不使用汉语,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当然,在最初阶段,留学生在用汉语表达意思的同时,还可通过身体语言帮助别人理解他们的意思。但身体语言毕竟有限,因此,要想毫无障碍地表达意思,语言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工具。这种环境迫使留学生必须要自觉刻苦地学习汉语。相反的,在非汉语环境下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不明确,有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多半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 有的例如华裔子女,他们的父母因为爱国,因此让他们学习汉语以达到“认祖归宗”的目的,而孩子本身并没有学习汉语的兴趣,他们觉得在国外用不到汉语。因此,这些人在汉语学习上欠缺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汉语的学习也是蜻蜓点水。
非汉语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 一) 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课本,比如在学习新内容时,我们可以仔细地分析和讲解其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大量的例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或者可以找出这个词语的同义词,让学生做替换练习,让学生分清哪些词语可以进行替换,其意思并不改变,而哪些词语尽管意思相同却不能相互替换。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次朗读,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使学生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有更敏捷的反应。在海外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及中国国情等,全面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和学生所处地区的文化比较,找出其中与汉语相通或相似的文化点,利用这些内容,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把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有关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 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汉语环境下的学习者由于欠缺汉语沟通和锻炼,因此,很容易丧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兴趣作为汉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不但要为全体学生制定总体的教学计划,还要“因材施教”。同时,对于学生应该“该鼓励则鼓励”。在保证课堂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应该多做游戏,多组织活动,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提高的自身素质
( 一) 加强国际意识,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海外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师出国之后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应该有“国际意识”,平等待人,自尊自重,体现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做到举止得体,行为优雅。
( 二) 尊重各国文化,批判性地“拿来”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尊重、理解他国文化,同时也要具有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三) 提高专业能力素养通晓本学科的内容、理论和概念,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一般知识。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更要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愉快地与学生沟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语
一直以来,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属于重点和难点,汉字的讲授因其初期发展不受重视而滞后。肖奚强曾在1994年指出,在教学安排上,与教材体系相一致,汉字教学附属于读写课,而读写课往往又是主干课。本文从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出发,选取《汉字速成课本》《张老师教汉语》《新编汉字津梁》三本独立的对外汉语汉字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对对外汉语中汉字教材的编写进行说明,并为后续的教材编写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汉字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中,采用过先语后文、语文并进、集中识字等教学方法,本文对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先语后文
最早的汉字教学采用的是先语后文的方式。195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先语后文的两次试验,在后期对外汉语的发展中,国内外也对这种汉字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次的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各种相应的理论。如赵金铭先生曾在2008提出的汉语四步教法,并在2011年的《初级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先语后文”辩证》中从三方面论证了先语后文的科学性。提出了基于汉语和汉字特点的“先语后文”;依据心理学原理的“先语后文”;符合教学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先语后文”。
这种识字方法采用前期只学习语音、听说等内容,到后期再进行汉字的集中学习的方式,在前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但这种将语文分开的方式容易造成学习者读写能力与听说能力脱节的现象,很多学习者和教学者易产生重语轻文的态度,对于汉字的重视程度下降。
(二)语文并进
语文并进是一种以语带文的汉字教学方法,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于汉字及读音等听说读写的技能的同时培养。现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许多采用的是这种汉字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汉字教学虽然可以达到技能的较全面培养,但其汉字的出现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其属于随文识字,会出现学生一开始就会遇到“您、谢”等汉字的学写要求,具有难度性,不利于学生对于汉字的掌握,同时也加大了教学者汉字教学的难度。
二、汉字教学教材简介
现有的汉字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随文识字的,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语文并进式的教材;另一种是单独识字的教材,用于独立的汉字课堂。随文识字的主要有《阶梯汉语―初级识字》《体验汉字―入门篇》《新使用汉语课本―汉字册》等;独立的汉字教材主要有《汉字识字课本》《汉字速成课本》《张老师教汉字》等。本文主要选择《汉字速成课本》《张老师教汉字》《新编汉字津梁》三本独立的对外汉语汉字教材进行研究。
(一)《汉字速成课本》
《汉字速成课本》共收录汉字851个,部件134个,是一本适用于初级阶段学习者的汉字教材,尤其是非汉语、汉字文化圈的汉语初学者。全书共20课,每课分为“汉字知识”“奇妙的汉字”“学习建议”“复习”四部分,在“汉字知识”部分对于笔画、笔顺、造字法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奇妙的汉字”部分采用有趣的方式对于汉字进行讲解,在“学习建议”部分给出一些汉字学习的小贴士;并在最后“复习”部分对于学习内容采取一定的复现和练习。
(二)《张老师教汉字 汉字识字课本》
《张老师教汉字》是主要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的来华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教材,该书共25课,分为上下两册,依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录汉字780个,包括630多个甲级字,120多个乙级字以及少量作为部首的丙丁级字。主要由基本知识和本课生字两部分组成,对初学者进行常用的甲级字的讲授。
(三)《新编汉字津梁》
《新编汉字津梁》是针对初学者的汉字教学教材,收录常用汉字1200个左右,其中90%为大纲中的甲级字和乙级字,并有少量丙丁级字及超纲字。从基本的笔画、笔顺等讲起,到具体的汉字,采用同偏旁集中讲解的方式,对于初学者进行汉字的讲授。
三、教材汉字的编写情况
本文以《汉字速成课本》为例,对于汉字教材的编写情况进行分析。该教材共计20课,我们对于其每课的生字数量进行比较如下。
〖TP郝程表1.TIF;%50%50,BP#〗
通过对这本书的所有课节生字数的分析,可以发现,从第一课到第二十课的生字数是大体呈现递增趋势的,可以看出在对外汉语的汉字教材编写中,是由易到难,生字数量由少到多的,这一点是符合学习及教学规律的。
四、教材评估
(一)教材评估界定
对于教材的评估,赵金铭曾指出,教材应多少体现当代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汉语事实本身认识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定要吸收到教材中,以便为教学服务。具体而言就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学习者情况、语言材料、复习六大部分,对于教材进行评估。本文对于上述三本独立的汉字教材从知识点排列及笔画数量角度出发,对于其教学目标、学习者情况、复习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排列评估
〖TP郝程表2.TIF;%50%50,BP#〗
通过上表中三本教材知识点排列的对比,可以发现三本教材中都对笔画、笔顺、书写规则、部件等基础性知识进行了讲解和说明,并都从传统六书的角度对于造字法进行了讲解,从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类型对汉字进行了区分,并进行分别讲述。而对于简繁字、查字典等内容则有区分。
根据学习者处于初级水平的情况,三本教材都对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情况进行了较好的掌握。此外,《汉字速成课本》采用了“复习”单元的方式,对于生字达到一定的复现,符合复习的要求,有助于学习者的汉字学习。
《?h字速成课本》和《张老师教汉字》两本教材都有查字典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出发进行讲授,利于学生自学方面的后续发展。而《张老师教汉字》和《新编汉字津梁》两本教材都涉及简繁字的内容,鉴于繁体字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主要起到推动理解的作用,并不需要掌握具体写法,本文认为这一部分的教学只属于总体汉字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属于必有的内容。
(三)笔画数量评估
通过对三本教材中所选生字笔画数量的对比,可以发现《汉字速成课本》的前一百个生字中没有多于10画的;《张老师教汉字》的第10画的汉字出现在43个,为“哥”;《新编汉字梁津》的第10画汉字出现在第85个,为“留”。可以看出三本教材的前100个生字都是较简单的,几乎很少或者不出现10画以上的汉字,汉字的选择是大纲中较为简单的甲级字,这符合初学者汉字水平掌握程度低的状况。尤其是《汉字速成课本》的编写中,前100个生字中没有出现任何10画及以上的汉字,这对学习者的初级教学是有利的,本文对于该编写方式持有肯定态度。
五、教材编写建议
(一)考察大纲,编写独立汉字教材
首先,教材编写者对于汉字编写应有足够的责任心。编写者应意识到教材是教学的前提,认识到其重要性,充分投入责任感,认真编写,同时认识到语文相同的重要性,编写独立的汉字教材。对《大纲》进行深入了解,并能意识到常用字词的标准等。对《大纲》进行充分深入考察研究,并与相关编写者及教学者交流探讨,以达到能够编写出实用、与时俱进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
(二)编写符合学习者情况的教材
研究不同水平学习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对应的教材,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材编写,如对于初学者编写以大纲中甲级字为主的教材。同时注意编写原则由易到难,笔画数由少到多,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相对应。
(三)教材编写要注意国别化
现今的对外汉语教材对于国别化重视度较低,因对外汉语教材学科本身有其特殊性,编写时应具有国别性的意识,对于不同国家的学生,应有按照其不同国家学生特点编写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同时对于在来华留学的汉字教材以及在国外当地使用的汉字教学教材应有区分,按照两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分的教材编写。
(四)注意汉字的选择和排序
在上述三本汉字教材中,虽然整体上是由易到难进行教学,但在汉字的选择和排序上仍较为混乱。如《汉字速成课本》中的汉字是大致按照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的顺序排列;《张老师教汉字》中是按照部首进行排列。本文认为在汉字教材的编写中应注意到汉字的选择和排序,包括课后练习题中出现的生字也应有选择的使用。可以采用笔画由少到多或部首笔画由少到多来进行排序,以减少教学和学习中的阻碍。
关键词:中介语;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迁移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93-01
了解目的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的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虽然老师一直都在对目的语学习者的语言进行研究,努力的了解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和目标语的差距,但是老师们不可能掌握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对外汉语老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学生正确的语言是靠机械记忆填鸭式的灌输形成的吗?语言学习上的进步仅仅表现在语言错误的减少上吗?要推断出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就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步骤激发学习者潜在的语言使用能力来实现。而作为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中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外语学习者都必定会经历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对二语习得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学习者的中介语对语言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介语的概念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是在语言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在国外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论”成为了二语习得的主要研究理论之一。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塞林格(Selinker)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使用并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于是成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认为“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又称过渡语或“中间语”。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程度性等特点。系统性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学习的目的语一样,都是一个系统。中介语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表现为进化,退化和僵化。中介语的变化受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学策略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中介语的可变性,对于不同学习者来说,中介语用不同的程度,对于某个目的语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在不同阶段上也表现为不同的程度。程度性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另外中介语还有石化现象这一特点。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它指目的语学习者在尚未达到目的语水平时便停滞不前,无法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某些语言错误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即使进一步学习也无法改变。
二、学习者语言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偏误。有的偏误没有规律,在使用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口误,也可能是表达的场景不正确;有的偏误是由于语法知识掌握不全面,语法规则掌握不够产生的,或者受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这些偏误可能会重复出现,然而学习者自己并不一定会意识到。目的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错误。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以后,不自觉的会受到来自母语的干扰,常常在使用时会用母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的规则来机械的用到目的语中,但是当母语和目的语结构不同,差别较大则容易产生偏误。如语法方面有的韩国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把汉语压法基本结构“S+V+O”识记成“S+O+V”的形式。这种常见错误的产生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规则时依赖了母语的规则。
2.语言规则的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有的学习者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会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规则创造自己的语法和句子,有的学习者会套用一些固定的句型用于新造的句子中而产生错误。
3.交际策略造成的错误。如学习者有时使用母语来表达汉语无法表达的意思,就会出现句子当中汉韩混杂的情况。又如,有的学习者会尽量回避或避免使用发音困难的词汇或避免使用困难的语法形式。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
1.教师要明白中介语是目的语学习者在学语过程中的必然运用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对于韩国学生来说,中介语就是介于汉语和韩语之间的另一种语言系统,是学习者汉语发展的一个标志,对产生的偏误不能加以责备,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扁误加以分析,努力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纠正。
2.教师要重视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要时时了解学生语言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采取正确的态度防止出现“石化”现象。比如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碰到困难和复杂的句子时采用回避的方式而以简单的表达来代替,要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目的明确的有意识的使用,并且能够有选择的对相关难点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敢于正视错误。
四、总结
中介语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对二语习得有无法忽略的促进作用。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充分了解和利用中介语的相关理论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为目的语学习者也要重视这一现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