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2 03:14: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制图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教学方法的分类介绍
2.1情境教学法
(1)通过提问和讨论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现代认识理论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直接向学生灌输,而应该不断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动力,让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和动手应用性都很强。因此,使用情境教学方法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程度,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启迪思维的问题,问题要“半生不熟”、“高而可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老师给出某个机件后提问:为了表达机件上的内部结构,在哪个视图上剖切更合理?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引起了争论,有的说在左视图中剖切,有的说在主视图中剖切。经过激烈的讨论分析,最后总结两种剖法的各自特点,从而得出最佳的表达方案,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用处。
(2)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机械制图课所表达的物是具体、直观的,具体直观的实物总是比抽象的易于理解。因此,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模具,以具体直观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死板的描述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之中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例如“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到很吃力。特别是对点的距离比较,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用长方体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几个顶点,然后再将这几个顶点投影,进行比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在开始讲三视图的概念、投影规律前,可先用自制的三面的投影体系及形体模型来进行演示,在讲圆柱与孔的相贯时用实物或模型演示,与后面的重点讲授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2.2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是制图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直观性原则采取的直观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直观教具可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语言直观三种。(1)实物直观的运用。
实物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同实际事物间的联系较为直接密切,在实际生活中的定向作用也比较好,但它往往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而且受时间、空间限制且感官特性的制约性也较大,因此在制图教学中一般不常采用。(2)模象直观的运用。
模象是指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不是实际事物本身,如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形象等。当教学中采用这些模象作为直观对象时,这种直观类型就叫做模象直观,在制图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模型有模型、挂图、幻灯片和投影片等。如在讲解组合体读图时,首先根据视图的特征分解形体,利用“三等”关系对投影确定性状,然后综合起来想象整体的空间形状,之后给出该形体的轴测图,让学生对自己想象的形体和直观模象进行比较,以此使组合体读图达到较好的效果。
(3)语言直观的运用。
语言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行的。在制图教学中,教师如果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形象地描述,能够给学生带来感性知识形成表象和想象的直观作用,有时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引进概念,也能收到良好的领会效果。比如讲授“投影”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利用物体在太阳光或灯光照射下,在地面或墙壁上出现该物体的影子这个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现象导出,从而使学生对“投影”的概念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语言直观主要依靠想象和表象而起作用,在制图教学中运用语言直观最好同模象直观配合起来,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多媒体教学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制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由于制图课是一门独立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生产实践、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减少的压力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辅助教学用具。这样教学节奏忙乱,一节课下来,尽管教师付出不少的精力和体力,但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①有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板图、挂面、模型都是静物,使用起来有点死板;③为把问题表达清楚,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2)淡化尺规作图,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结合国家大力推行的“甩图板”工程,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从教学要求上看,计算机绘图只是一种绘图手段,短期内它不可能取代机械制图的内容,因此应注意尺规制图,徒手绘及计算机两方面绘图能力的培养。若有可能,可带动学生用橡皮泥等进行同步的模型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结论
总之,以上是本人在《机械制图》课中用到的三种方法,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围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看图能力、绘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来组织教学,要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各式各样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对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门课是很重要的,但由于其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这门课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制图课
参考文献
[1]唐克中,朱同钧.画法几何及下程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在继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中获得发展,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与规律。在广大图学教育者的孜孜探求下,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手段,与传统的工程制图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图学教育研究的主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对图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及课程定位的研究;(2)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研究;(3)对教学手段(主要是CAI课件)的研究;(4)对课程考试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5)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法研究;(6)对教材的研究。根据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基本论点:即在出现一个观点的同时,经常会存在与此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都同样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并在许多方面能够实现新的理论基点上的统一。这一特点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辩证性质,告诉我们不能盲目地把某一种教学思想当作绝对的教条,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试就用这种研究方法对图学教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课程定位的问题
课程定位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目的)和任务。不同学时、不同类型的制图课程的基本定位均为技术(专业)基础课,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均将其定义为公共基础课(我校这两类课程有不同待遇),建议在教学基本要求中定位为工科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近年来很多学校均把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但如何评价一种构型设计的优劣,这是目前图学教学体系难以做到的事情。如果只是臆想出不同的形状,单纯为构型而构型,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可从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获得借鉴,在概念设计阶段,一般都在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多个设计方案(经常是上百个方案),然后根据构成原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等)从美学的角度评价筛选,选出较佳方案。制图课程一般在设计类课程之前,复杂的机械设计是无法进行的,一些设计步骤只能留待后续课程完成。有些学校提出工程制图课“甩图板”教学,这是不足取的。无论计算机绘图技术如何发展,草图训练均不可缺少。就像小家电无论如何发展,筷子无法取代一样。本人愚见应结合艺术图学的教学,加大草图训练的力度。
3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
图学研究的内涵、外延及研究分支尽管还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但相对而言是一个争议较少的问题。但本科教学体系中应该包含图学研究领域中的那些内容却颇值得商榷。这一问题是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密切相关的。图学教育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是自成体系还是附属于专业系列课程,可以说是图学教育的焦点问题。图学教育的改革列人现代设计技术类课程统筹考虑是非常必要的,改革的步伐也应与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同步迈进。但整合到设计系列课程有否必要?国外有些学校虽然把制图教学归到某一系列课程中,但还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就我国国情而言,失去课程的独立性,就意味着失去可支配的资源和教学投人,阻碍学科的发展。目前制图课程的学时有减少的趋势,要增加新的内容就必然要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减低课程的难度,对原有内容作大胆的精简。
4计算机制图教学中的问题
计算机制图的内容是现代图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引人三维计算机图学更是图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有条件的学校都先后开展计算机图学教学,但大部本学校只是把其作为独立的部分来讲授,未能真正融人到图学教学体系中,其效果只是相当于初级的软件培训班。这种改革方式只能是暂时性的,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目前软件应用的趋向是越来越“傻瓜”化,一些复杂的软件,像“3DMAX”、“Flash”等,在中、小学都很普及,并且可被中、小学生熟练掌握。在大学中花费宝贵的学时讲授软件操作方法是否值得?试问又有多少教师是通过听课的途径掌握软件的使用?要把计算机制图内容真正引人到图学教育中,就应该让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传统图学教育用大量课外练习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这一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原因之一是由于当代技术的发展使“图解”的作用日渐式微,画法几何的难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由于学生的学习领域不断扩大,不愿意也不可能有过多时间进行大量课外练习。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为以三维计算机绘图(包括计算机建模)技术为主导,重新构建工程图学的教学体系,其指导思想为:(l)从三维模型人手,直接建立从“体”到“图”的教学体系;(2)将画法几何摆到从属地位。目前学生的状况为:实践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强而空间想像力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如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首先让其掌握三维建模的方法,再建立由“体”到“图”的联系,并通过由“读图”建立三维模型的过程强化读图能力,使其认识到图纸的重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后才引人画法几何的内容对投影规律作简要总结。这一教学体系不免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却是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的。例如,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过去对语法的教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法分析的水平很高但语言能力低下,因此提倡淡化语法教学而重分析、重理解、重应用能力。工程图学被誉为工程界的“语言”,画法几何只是这一语言的“语法”。目前,在空间想像力的提高对人才综合素质的作用仍未被教育界所普遍接受的情况下,画法几何仅仅为图学教学所服务,花费大量时间通过间接的画法几何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得不偿失,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理由之二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我们认为非讲授不可、严格的画法几何体系的内容并不如何重视,但并不影响其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已逝的图学专家朱福熙先生也非常推祟从立体人手的图学教学法,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其教学思想不能很好实现而已。在计算机图学教学中,软件平台的选用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保持软件处于技术前沿,商业软件一般半年到一年就会升级一次,盲目追求采用最新版本有否必要?可否由课指委提出基本要求,和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专用的教学软件并推荐采用。
5艺术图学教育的问题
艺术图学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被作为专有名词,更没有准确的定义。在工科院校中开展工程图学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艺术图学的教育。这是当代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竞争对图学教育的要求。过往工程设计只是重视功能设计,产品只强调满足工艺制作要求和功能使用要求,中国设计被冠以“傻、大、粗”的黑名,这与我们的制图教育体系有莫大的关系,也与制图教师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有关。国外很多学校都很重视产品设计的美学表述和展示,并开设专门的课程,近年来国内也有较多学校开设产品造型设计方面的选修课。但笔者认为应将其纳人到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中,这块阵地应该由图学教师去占领,应该让所有的工科学生都具有产品的形式美学方面的专门知识,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教育而不仅仅是工业设计专业的“精英”教育。目前很多制图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建议由工科制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办这方面的教师培训班,加人艺术图学教育的内容不但可以极大丰富图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目前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6多媒体教学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工程图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各种类型的CAI课件和网络课件,其作用也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2仪旧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教育部工科制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会议纪要中指出:“要给CAI以准确定位,认清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当前,仍应大力提倡与鼓励各种类型CAI课件的研制,提高质量。”也对CAI课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CAI课件在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可再现性、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缩短教学辅助时间等方面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很多教学论文都对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加以肯定。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应对其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讲授某些章节时,在课堂上采用CAI课件的教学效果反而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法。这一客观事实迫使我们反思CAI课件的作用,老一辈的图学教师总结制图课程的特点为:“看书、听课容易理解,做习题困难”。CAI课件使课程内容更直观、更易于“理解”,但减少了思维过程的训练。出现“倒挂”的现象是个别例子还是具有共性的情况,是教师的主观因素(例如课程进度掌握不好)还是目前CAI课件的缺陷,是值得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问题。
7制图国家标准教学的问题
制图国家标准的教学是目前贯穿在整个图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国标”在工程设计、制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国标”的教学研究还不多见。以笔者愚见,目前“国标”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太大,对比国外的教材,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每一个国家在工程应用上都把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摆在重要位置,但他们在图学教学中远不如我们重视。此外,“国标”的条文也在不断的修订中,今天的缪误可能变成明天的真理,在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同类几何元素的标注法.过去教师花很大精力去纠正形如“3x必50”中的“x”号等类的错误,现在已变成合法的符号。一些条条框框类的内容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强调“贯彻执行”已足够。同时,“国标”中的一些简化表示法对制图教学内容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相贯线的简化表示法等。能否考虑在图学教学中简化相贯线的教学,在介绍完相贯线的基本概念、展示一些具体形式后直接介绍相贯线的简化表示法。相贯线的内容是图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准确作出相贯线并没有太大意义,一些相关内容如面上取点也可以随之简化。从感情上说,可能有部分教师不忍将这部分内容舍去,也惧怕降低图学教学的难度,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如同人体上的“盲肠”,割舍掉也不应该惋惜。
8课程质,评价的问题
对课程质t的评价分为学科(课程)评价及教学效果评价两方面。学科评价与师资结构和水平、教学态度、教学实验条件、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科研成果等因素有关,有些学校(如我校)还把是否选用优秀教材作为评价的一项指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分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两部分。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目前最值得讨论的部分。传统上把课堂考核、作业质量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课程考核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指挥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但在图学教育中只能是天方夜谈,几百个学生的作业已使教师不堪重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采用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对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学生双向打分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课程知识的遗忘率的评价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我们强调制图的知识和技能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巩固、深化和提高,但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图面问题总是使制图教师备受指责。有些学校把课程目标定位为:“创新思维与设计绘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何评价检验“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
9制图实践的问题
工程实践经验对制图课程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只要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制图课程的学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比目前制图教学,教师还是象过往中学教学一样,费力的去解释每一个细节,满堂灌水而学生徽于思考。过去我们强调:要灌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就要有一桶水。这种教学观念应该改为:教师本身有一桶水,应该指给学生一条河。只要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相信他们有很强的汲取能力。与其抱怨课程质量日渐下降、学生不愿认真学习.不如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培养其工程意识,让其自觉学习。目前,制图实践的主要手段还是“纸上谈兵”,零部件测绘也是放在课程的后半段,学生的工程意识很难培养起来。工程意识的培养应该灌输在大学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国外有些学校在人学的第一年就让学生装配、拆卸汽车、飞机,并开设专门的“机械分解”课程,工程图学教学融人到实践过程中,不位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办法解决。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可在讲授投影原理前,将教学模型、相应图纸交给学生.让其在计算机上建立三维模型。由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图纸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使用简单易学的三维软件如Sol记work。等,这是很重要的因家,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绘图软件AutoCAD使用难度太大,占用学时较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软件的操作使用上,不适合用作教学平台(采用Solidwork。作平台只需学习2一4个课时就能建立大部分的零件模型)。加工工艺知识是本课程中很重要的预备知识,也是工程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商品化的教学软件,建议在教学中采用。
10双语教学的问题
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针对目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技术交流的要求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中英双语教学的试点,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加拿大式浸没法(Canadian一s妙leimmersion)、学科式(shelteredsubjectmatterteaching)、结构式浸没式(structuredimmerZsion)与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等。在工程图学的双语教学中,除了和别的学科所共有的问题如教师的积极性和外语水平、学生接受能力等外,最难以决策的是教学内容和体系的问题。众所周知,开展双语教学最好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但同是英语为母语的不同国家在名词术语、投影体系、内容体系均有差异,大多数教师的意见可能倾向选用美国教材,但其是否适合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第一角投影和第三角投影体系如何取舍等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选用原版国外教材还有一个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因此最好能参考国外的整体教学体系,再制定学生的总体教学计划,这里涉及的因素很多,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双语教学中,一般提倡用外语进行思考,在外语环境下如何进行空间想像力的培养,采用外语教学后的教学经验总结以及教学效果的对比,开展制图双语教学的目的等等,也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
11借鉴国外经验的问题
21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成为工业制造业的强国,我们的图学教育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工业强国的成功经验。但不同国家的图学教育有不同国家的特点,同为工业强国的美国和日本,其学时数就有非常大的差异,日本的工程图学教育所占的学时数数倍于美国。而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图学教育也从其国情出发,为其具有传统、浓厚艺术特色的制造业服务。我国的图学教育目前发展的势头良好,广大制图教师也有很大的积极性。一些国家的工程教育有图学教育和设计教育整合的发展趋势,我们对这种方式应保持审慎的态度。在我国目前教育体际下,如果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在很多方面都有负面的影响。
一、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因素
1.培训行政导向产生政策需求,教师培训主体需要被弱化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大都自上而下开展,部分由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安排,这样易使培训形成一种行政导向,在教师需求与培训需求之间产生一种政策需要,如果政策需求超过教师的自我需求,那么培训教师的主体需求会随之丧失,培训将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培训时教师思考的是“需要我做什么,具体要求怎样”,而忽视了“我需要什么,从培训中获取什么及培训可帮助我解决哪些需求”,把培训当作心理上可做可不做、行动上非做不可的事。因此,尽管教师期望通过培训达到“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各级各类地理培训也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参与式培训,可培训的行政导向却使培训过程很难呈现双方积极的互动交流。
2.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教师学科专业素养难以提升
当前地理教师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主要以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体,教育理论知识占很大部分,培训过程较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偏少,地理特色培训如电脑绘图、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指导等内容较少,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效果不明显。
笔者曾参加市专家型教师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多场专家讲座,如“基础教育应破解的若干问题”、“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与教师专业发展”……在与专家研讨、交流对话中,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素养令人钦佩,但在具体操作和理论应用方面,因时间、场所等限制,教授们难以示范深化。虽经过培训,学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大为改观,但在校本研究和课堂观察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些缺憾。参训的不少学员教学风格独特、学科知识见解独到,如果培训时能提供师生实践平台,结合学科教学展示课例,让专家和学员共同研讨、交流评析,对培训者和受训者来说都是一个共同成长和进步的难得机会。
3.培训学习方式大多雷同,实际运作效率有待提高
地理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类学习形式。专家引领或依托高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在职进修,或把专家请进校作学术报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这些途径虽能强化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但仍是从外部对教师发展进行强制性推进,难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专家们很难长期深入基层学校,用先进理论改变现实困境,对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
同伴互助主要指学习他人经验以促进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不愿或不好意思将自己的教学问题公诸于众。培训期间要参与培训所在地教育教研实践难度较大、交流较少。部分专题研讨、听课评课由于同质性过多而陷入低水平的重复,难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目前同伴互助培训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许多蕴含规章制度的活动(研讨沙龙、合作讲坛等)应运而生,成为规范教师合作的固有方式。不过,这也成为一柄双刃剑:这些活动带有强制意味,易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加上我国现行教学评价制度实质没变,考试成绩仍是主要评价指标,这必定使部分教师对于互助有所保留,难有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
二、提高地理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1.重视教师培训主体性
教师培训主管机构应尽可能把行政导向对培训的影响削减到最小,避免产生政策需求,应尽可能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培训条件的创设和对培训效果的监测。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主体需求,使培训过程成为一个合作性的积极互动过程,而不是为完成培训任务的被动学习过程。
2.加强培训方式针对性
笔者曾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研究问题的确定和表述――地理学科教学经验谈”:袁教授用深入教学一线采撷的生动案例指导学员撰写教学论文,内容具体、深入浅出。他以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案例“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为例,举一反三,系统介绍教育科研中如何确定研究问题:从专业领域选择确认有兴趣、有价值的范围(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将这范围再细分成几个次领域(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培养基准、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等),然后选一个最想研究的次领域(如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理清研究想要解答的各个问题(地理视角对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发展有何影响等),形成研究主要目标(探讨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具体目标(探讨渗透地理视角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尊重自然规律态度形成的影响)。再从时间、资源、技术、自身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目标评估,以确定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最终确定研究问题。
由此可见,袁教授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经验、深厚的地理学科素养、多年的地理教育科研经验让他洞悉了中学地理教师真正的培训需求,他的培训也因此更具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培训效果不言而喻。
3.提升学科培训专业性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课堂教学已由原来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而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显示出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而不是以前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以前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将几科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其软件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大多数老师认可,并在教学中频频使用。
相对于在职业教育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是由于职业教育当中不少专业科目需要有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学生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实质,这就对学生接受知识产生了阻碍作用。例如《机械制图》的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来表现各种零件及部件的形体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的介绍,同时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的讲解不够的,需要有图和实物来进行说明。
因此,教师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在课堂中绘制各种模型的视图。而画图过程要占用课堂许多时间,但要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教师也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板书。但在课堂小结时,却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此外,教师在绘图的过程中,无法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很不利于组织教学。另外,对一些立体结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木制教具来做现场演示。而这种模式有很多局限性:教材是不断变化的,木制模型往往与教材相脱节,而且可供选用的模型有限,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具,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另外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讲解时可选造型有限;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即使在车间中参观实物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但是利用了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木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因为电子三维立体的真实感完全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另外,教师在autocad、3dma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电子三维立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最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这样在教学中可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表述现实中的各种零件及装配体,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抽象空间立体投影与平面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认识。论-文-网
再例如《机械基础》当中,对一些运动机构的讲解,必要的演示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平面图上学生很难观察到机构运动的特点,但通过多媒体将这些机构的运动特性,从动的角度来反映出来,将动态和静态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豁然开朗。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教师此时就可以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将运动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每一步的运动,一步步地演示出来,这样有 了直观性,起到本节课的预期效果。如图我们可看一下齿轮机构:这个图充分反映出了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那么同学们在看到这个图后,就很明确的知道了,以后在机器中遇到这样的两个齿轮的啮合形式就是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当然,教师还可以用动画效果来更为明确的进行说明。
上面是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重大帮助。它进一步反映出了多媒体技术与专业教学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在职业学校数控机械加工专业中,学校现在的实习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这些仿真技术就发挥了作用。数控切削仿真系统,模拟了数控切削加工的每一道工艺和程序,并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也含盖进去了。那么同学们在使用这个仿真系统时,就能够感觉像是在数控切削机床上操作,就可以根据所加工零件的要求,进行编程操作并模拟,演示出来加工后的成品的样子来。同时如果同学们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误操作,那么仿真系统也给出了相应的障碍,将学生从而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为学生再进一点实际操作数控切削机床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际相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优化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又例如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对于孔、轴的最大间隙、最小间隙、配合公差的计算,用屏幕显示具体计算过程及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相当机械、呆板(来源:文秘站 )。如果只用计算机来“代劳”教师的板书,教师编制的课件实际上是“黑板翻版”型课件,固然可省下原来的板书时间而使教学节奏加快,但学生看不到教师作图解题的示范,难以理解与消化教师讲题的过程,不得不囫囵吞枣,尤其是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授课,应根据所讲内容而定,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充分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这对职业教育教学起到不少好处。它有助于能力培养:
(1)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启发积极思考。
(2)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思维活动有许多的特点,概括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概括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具体教学来说,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由于自然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