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6 12:3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

篇(1)

含蛋白质(65%~70%);多种维生素(VA、VB1、VB2、VB3、VB6、VB12、VC、VE、VK1、叶酸、β-胡萝卜素等);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Ca、Fe、K、Mg、P、Zn、Cu和Se等)、叶绿素、叶黄素、类胰岛素、γ-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藻蓝蛋白、免疫多糖、肌醇、甘露、葡萄糖、核酸、半乳糖、褐藻胶、藻多糖、活性小肽和酶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

2药理作用

2.1抗辐射作用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属多价醇,能使低浓度的修复酶的空间构象保持稳定,从而保护酶的活性。藻蓝蛋白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抗突变的效应。螺旋藻的抗辐射作用还基于螺旋藻多糖存在一套较完整的DNA修复系统,能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和加强受损细胞的DNA修复作用,能保护骨髓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2.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复制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及有机硒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加强机体自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3抗病毒作用螺旋藻多糖具有抗HIV-1(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SV-1(单纯性疱疹病毒)作用。能抑制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HIV-1的复制。

2.4抗菌作用螺旋藻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

2.5对胃的保护作用螺旋藻因其碱性能提高胃内的PH值,使幽门螺旋杆菌丧失了生存环境,最终死亡。同时,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叶绿素、β-胡萝卜素,对消化道上皮组织修复再生和发挥正常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6帮助建造正常的乳酸杆菌群实验证明,食用螺旋藻能使体内的乳酸杆菌增多,并使机体从饮食中吸收维生素B1和其他维生素的效率提高。

2.7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β-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有机硒、超氧化歧化酶(SOD)等抗氧化微营养素具有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有利于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形成;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加强机体DNA的修复合成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8抗过敏研究表明,螺旋藻能降低过敏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显著降低血中组胺水平,抑制抗DHPIgE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9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螺旋藻所含脂肪均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同时富含叶绿素,以及丝氨酸、钾盐、维生素B6等,能帮助人体合成胆碱,降低血压,防止和减轻动脉硬化,螺旋藻中的γ-亚麻酸是人体前列腺素即荷尔蒙的前辈,具有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中风发病率的效果。

2.10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和调理贫血症螺旋藻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质、维生素B12、叶绿素和维生素C。

2.11减轻汞及药物对肾的毒性科学家研究证实:螺旋藻减轻了实验室老鼠汞和药物的肾中毒。科学家测定了两个指标:肾的毒性血液尿氮(BUM)和血清肌酸。当老鼠饮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和血清肌酸水平大幅下降。这一研究表明:螺旋藻对人类免受重金属及药物对肾脏的毒害有益处。

2.12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降低心、肝、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高红细胞和脑组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螺旋藻还能增强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值,延长负重游泳时间。

3毒性反应

螺旋藻营养胶囊灌胃给药8g/kg×7d,未发现小鼠死亡,其呼吸均匀,大小便及分泌情况正常,此剂量为成人推荐剂量的333倍。大鼠在慢性毒性实验期间其形态、体重、病理切片检查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小白鼠最大耐受量的药液后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

4临床应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和痔疮;风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贫血症;肝病;肾脏病;白内障等。

5近况和未来

螺旋藻由于其高安全性、高营养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如今,螺旋藻除了营养保健功效外,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正备受各国医学界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医用价值将被充分挖掘,也必将有其广阔的前景。

论文关键词】螺旋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化学成分

【论文摘要】螺旋藻是现存地球上最古老的药用植物之一,含有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活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螺旋藻具有广泛而高效的药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辅助药物。本文主要通过螺旋藻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反应、临床应用等来进行论述。

篇(2)

熔点用Kafler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红外光谱用5DXFT型红外光谱仪测定;核磁共振谱用BRUKERAV5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层析用硅胶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薄层色谱检测用254nm、365nm紫外灯、固体碘和显色剂(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于2006年8月采于江西省上栗县,经广东药学院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学教研室刘基柱老师鉴定,样品现保存于广东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2提取与分离

取半阴干的天胡荽全草7.5kg粉碎,粗粉用95%(体积分数)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提取液合并,浓缩液用石油醚(60~90℃)萃取,至石油醚层无色。合并萃取液,回收石油醚,得石油醚部位,拌200~300目硅胶上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薄层检识,相同部分合并,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1(90mg)。水层再用三氯甲烷萃取,至三氯甲烷无色,合并萃取液,回收三氯甲烷,得三氯甲烷部位,拌200~300目硅胶上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薄层检识,相同部分合并,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2(10mg)、化合物3(15mg)、化合物4(12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142~143℃。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与豆甾醇标准品对照共薄层显示一个斑点,混合熔点不下降,故确定1为豆甾醇(stigmasterol)。

化合物2:白色粉末状晶体(石油醚乙酸乙酯),mp301~303℃。不溶于石油醚,微溶于三氯甲烷、冷乙醇、冷甲醇,溶于热乙醇、热甲醇和吡啶;Molish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烘烤均显紫红色。与胡萝卜苷对照品对照,混合熔点不下降,共薄层色谱Rf值相同,故确定2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化合物3:淡黄色针晶(氯仿甲醇),mp296~298℃,三氯化铁反应阳性,示有酚羟基存在,盐酸镁粉反应阴性,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烘烤显黄色。IR(KBr)ν/cm-1:3412,1652,1615,1570,1310,1042,789。1HNMR(500MHz,DMSOd6)δ:12.94(1H,s,5OH),10.83(1H,s,7OH),9.55(1H,s,4′OH)为3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31(1H,s,C2H)为异黄酮C环2位质子的特征信号;7.38(2H,d,J=6.5Hz)与6.82(2H,d,J=6.5Hz)示有邻位偶合,为异黄酮B环2′,6′,3′,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提示4′OH存在;6.38(1H,d,J=2.5Hz,8H)与6.22(1H,d,J=2.5Hz,6H)为2个互为间位偶合的质子信号及低场12.94(1H,s)的5OH质子特征信号表明A环为5,7二氧代结构,推测化合物为5,7,4′三羟基异黄酮。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2,3]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3为染料木素(genistein)。

化合物4:白色细针晶(氯仿甲醇),mp279~280℃,IR(KBr)ν/cm-1:3222,1631,1594,1517,1460。1HNMR(500MHz,DMSOd6)δ:10.78(1H,s,7OH),9.48(1H,s,4′OH)为2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27(1H,s,C2H)为异黄酮C环2位质子的特征信号;7.38(2H,d,J=6.5Hz)与6.81(2H,d,J=6.5Hz)示有邻位偶合,为异黄酮B环2′,6′,3′,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提示4′-OH存在;7.96(1H,d,J=7.2Hz,5H),6.93(1H,dd,J=7.2、2.5Hz,6H)与6.85(1H,d,J=2.5Hz,8H)为3个组成AMX偶合系统的质子信号及低场10.78(1H,s)的7OH质子特征信号表明A环为7氧代结构,推测化合物为7,4′二羟基异黄酮。其光谱数据与文献[4]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4为大豆素(daidzein)。

【摘要】目的研究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即豆甾醇(stigma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染料木素(genistein,3)、大豆素(daidzein,4)。结论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天胡荽;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oseparateandidentif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MethodsChemicalsfrom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wereseparatedby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andtheirstructureselucidatedbyIR,NMR.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theweedsof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whichwereidentifiedasstigmasterol(1),daucosterol(2),genistein(3)anddaidzein(4).ConclusionCompounds2,3and4werefirstreportedin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

Keywords: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

天胡荽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的全草,别名满天星、破铜钱、落得打等,分布于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资源丰富,天胡荽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等功效,民间常用其全草捣烂外敷或外擦治疗各种体藓、股藓、手藓、足藓等各种藓症[1]。

目前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木质素类、甾体类、香豆类、黄酮类和齐墩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等[1]。为进一步深入对该植物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对天胡荽的半阴干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目前确定结构的有4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染料木素(genistein,3)、大豆素(daidzein,4),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张兰,张德志.天胡荽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1):15-17.

[2]王景华,王亚琳,楼凤昌.槐树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6):471-473.

篇(3)

关键词:益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10-3

益智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药典记载[1]:本品性温味辛,归脾、肾经,有温脾止泻,摄唾涎,暖肾,固精缩尿的功效。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本研究对近30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益智药材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及主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益智中陆续分离得到了一些化合物,下面将分别作以概述。

1.1 萜类化合物

圆柚醇[2],圆柚酮(诺卡酮)[2],香橙烯[3],刺参酮[4],7-表-香科酮[4],oxyphyllol A[5],oxyphyllol B[5],oxyphyllol C[5],isocyperol[5],selin-11-en-4α-ol[5],oxyphyllone A[6],oxyphyllone B[6],oxyphyllenone A[7],oxyphyllenone B[7],oxyphyllenodiol A[7],oxyphyllenodiol B[7],oxyphyllone E[8],oxyphyllone F[8],(9E)-humulene-2,3;6,7diepoxide[9],3(12),7(13),9(E)-humulatriene-2,6-diol[9],(E)-labda-8(17),12-diene-15,16-dial[5]。

1.2 甾醇类化合物

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棕榈酸酯[4],β-胡萝卜苷[4],谷甾醇棕榈酸酯[11],豆甾醇[11]。

1.3 二苯庚烷类

益智酮甲[12],益智酮乙[13],益智醇[3],益智新醇[10]。

1.4 黄酮类化合物

白杨素[3],杨芽黄酮(杨芽黄素)[3],izalpinin[5]。

1.5 酚类化合物

异香草醛[9],原儿茶酸[14]。

1.6 其他化学成分

细辛醚[15],(-)-oplopanone[9],(2E,4E)-6-羟基-2,6-二甲基-2,4-庚二烯醛[9],棕榈酸[14],4-methoxy-1,2-dihydrocyclobutabenzene[14]。另外,益智中还含有锌、铜、铁、锰、镍、钴、镁、钙等多种微量元素[16-18]。以及可溶性总糖、粗脂肪、脂肪酸、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同时益智含有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19],其中有6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8%。

2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智主要具有神经保护、抗癌、强心、舒张血管、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

2.1 神经保护作用

于新宇、安丽佳等(2003)研究发现[20]益智果实乙醇提取物对原代培养的鼠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对谷氨酸兴奋毒性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有显著的减轻作用,并能有效地抑制谷氨酸兴奋毒性诱发的神经细胞凋亡。

Koo等(2004)研究发现[21]益智仁水提物对β-淀粉样蛋白(Aβ)介导及局部缺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认为其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NO介导的自由基的形成或抑制其毒性。

Wong等(2004)研究发现[22]益智仁的乙醇提取物对神经细胞tau蛋白的磷酸化有抑制作用,tau蛋白磷酸化是老年痴呆症(AD)病人脑中神经纤维缠结形成的重要标志。

安丽佳、关水等(2006)研究发现[23]益智仁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原儿茶酸可对抗PC12细胞中MPP+诱导的神经毒性。原儿茶酸可能是益智仁的初始活性成分之一,为氧化作用诱导神经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同年关水、安丽佳等(2006)又研究发现[24]益智中原儿茶酸对由过氧化氢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死亡具有保护作用,提示PCA可能是治疗由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退化疾病的候选药物。

刘楠等(2007)研究发现[25]益智果实乙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中除正丁醇部位外的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作用,表明了这些部位具有神经保护活性。从益智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除胡萝卜苷和胡萝卜苷棕榈酸酯外其他化学成分如β-谷甾醇,杨芽黄素,益智酮甲,Oxyphyllol C,Oplopanone,7-Epi-teucrenone都具有神经保护活性,其中β-谷甾醇活性最强。

2.2 抗癌作用

Hidji Itokawa等(1979)研究发现[26]益智的水抽提物对鼠的腹水型肉瘤细胞增长有抑制作用。Lee E等(1998)研究发现[27]益智仁的甲醇提取物可抑制小鼠皮肤癌细胞的增长及诱导HL-60细胞凋亡。

Chun KS等(2002)研究发现[28],益智酮甲、益智酮乙能够抗十四烷佛波醇酯(一种致皮肤癌物质TPA)引起的炎症,从而抑制表皮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和抑制母鼠皮肤癌细胞的增长。并表明从益智中分到的这些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它们的抗炎作用密切相关。Chun KS等(2002)进一步研究表明[29],益智酮甲和益智酮乙通过抑制由TPA诱导的皮肤癌恶化过程中存在的NF-KappaB,2-加氧酶和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而达到其抗肿瘤的目的。

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Shoji N等(1984)研究发现[30]益智的甲醇提取物对豚鼠左心房有很强的正性肌力作用,随后Shoji N等从益智的乙酸乙酯部位分到一个具有强心作用的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益智酮甲,研究其机理后发现,该化合物具有强心作用可能是因为其可以抑制心肌的钠泵、钾泵。Shoji N等又发现益智的甲醇提取部位在兔的大动脉中有拮抗钙活性作用[31],分到其中的活性成分圆柚醇,并将此化合物申请专利,注册为血管舒张药。

2.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Kim S H等(2000)[32]研究发现益智的水提取部位经腹腔或口服给药对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过敏性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静脉给药则表现一般,同时指出这种现象应与活性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有关联。Shin T Y等(2001)研究发现[33]益智的水提取部位对化合物48/80介导的非特异性过敏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Osamu Muraoka等(2001)研究发现[7]从益智种子甲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oxyphyllenodiol A和oxyphyllenone A对脂多糖(LPS)活化鼠腹膜巨噬细胞中产生的NO具有抑制作用。

Morikawa等(2002)研究发现[5]益智全果80%丙酮水提取物除对脂多糖(LPS)活化鼠腹膜巨噬细胞中产生的NO具有抑制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由抗原诱导的RBL-2H3细胞脱粒作用。进一步研究其80%丙酮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层部位发现,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抑制NO和抑制β-己糖胺酶释放的作用,而正丁醇和水层部位则没有这两种活性。并发现乙酸乙酯部位中可以抑制NO作用的9个活性成分:7个倍半萜类成分包括oxyphyllol A、圆柚酮、selin-11-en-4α-ol、isocyperol、oxyphyllenodiol A、oxyphyllenone A、1个未命名倍半萜类成分,1个二萜类成分为(E)-labda-8(17),12-diene-15,16-dial和1个黄酮类成分为杨芽黄酮;另外,发现可以显著抑制由RBL-2H3细胞释放的β-己糖胺酶的5种活性成分:2个倍半萜类成分为圆柚酮、selin-11-en-4α-ol,1个二萜类成分为(E)-labda-8(17),12-diene-15,16-dial,2个黄酮类成分为杨芽黄酮和izalpinin。

2.5 抗氧化作用

Shirota,Sachiiko等(1994)研究发现[34]益智酮乙、姜黄素可完全抑制酶的活性,二者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强于益智酮甲和丁香酚。

Kyung-Soo Chun等(1999)研究发现[35]益智酮甲和益智酮乙可抑制人类HL-60细胞中由TPA刺激引起的TBA和超氧阴离子的产生。

彭伟文等(1998)研究分析[36]高良姜、大良姜、益智、砂仁对亚油酸自动空气氧化的抑制作用情况,发现益智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李克才等(1999)研究发现[37]益智仁对水蚤的生长、发育、繁殖均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水蚤的寿命有延长作用。

阳辛凤等(2001)研究发现[38]益智及益智酒分别具有较高的清除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的活性,并发现发酵有助于提高益智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易美华等(2002)研究发现[39-40]益智仁经提取挥发油后的渣及益智茎、叶的提取物对猪油脂质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益智的叶、益智的茎、提取挥发油后的益智种子。

安丽佳、关水等(2006)研究发现[23]原儿茶酸具有提高PC12细胞的SOD和CAT酶活性的作用,也可以减少H2O2或钠硝基氢氰酸盐(SNP)引发PC12细胞的死亡。

刘红等(2006)研究发现[15],益智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和正丙醇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强;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黄酮含量最高,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强;益智丙酮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效果最好的化合物依次为益智酮甲、圆柚酮、细辛醚,且益智酮甲的抗氧化性优于圆柚酮。

3 小结

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益智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主要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目前从益智中得到的化学成分不多,主要以倍半萜类成分为主,其次为甾醇类、二苯庚烷类、黄酮类及酚类成分;目前对于益智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具有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次还关注于抗癌、强心、舒张血管、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73-274.

[2] Shoji N,Umeyama A,Asakawa Y et al.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nootkatol,a new sesquiterpene isolated from Alpinia oxyphylla Miquel possessing calcium-antagonistic activity[J].J Pharm Sci,1984,73(6):843-844.

[3] 罗秀珍,余竞光,徐丽珍,等.中药益智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0,35(3):204-207.

[4] 刘楠,于新宇,赵红,等.益智仁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40(1):29-32.

[5] Toshio Morikawa,Hisashi Matsuda,Iwao Toguchida,et al.Ab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three new sesquiterpenes from the fruit of Alpinia oxyphylla with inhibitory effects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degranulation in RBL-2H3 cells[J].J.Nat.Prod.2002,65(10):1468-1474.

[6] Xu Jun Ju,Tan Ning Hua,Xiong Jiang et al.Oxyphyllones A and B,novel sesquiterpenes with an unusual 4,5-secoeudesmane skeleton from Alpinia oxyphyll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9,20(8):945-948.

[7] Osamu Muraoka,Manabu Fujimoto,Genzoh Tanabe et al.Ab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novel norcadinane-and trinoreudesmane-type sesquiterpenes with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Alpinia oxyphylla[J].Bioorg Med Chem Lett,2001,11(16):2217-2220.

[8] Xu Junju,Tan Ninghua,Zeng Guangzhi,et al.Two new norsesquiterpenes from the fruits of Alpinia oxyphylla[J].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0,8(1):0006-0008.

[9] 徐俊驹,谭宁华,曾广智,等.益智仁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8):990-993.

[10] 张起凤,罗仕德,王惠英,等.中药益智仁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7,28(3):131-133.

[11] 王治元.干姜和益智仁化学成分研究[D].安徽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12] Hideji Itokawa,Ritsuo Aiyama,Akira Ikuta A.A pungent diarylheptanoid from Alpinia oxyphylla[J].Phytochemistry,1981,20(4),769-771.

[13] Hideji Itokawa,Ritsuo Aiyama,Akira Ikuta A.A pungent principle from Alpinua oxyphylla[J].Phytochemistry,1982,21(3):241-243.

[14] 关水.益智仁中原儿茶酸对PC 12细胞保护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6.

[15] 刘红.益智的抗氧化作用及成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6.30.

[16] 梁本恒,伍建东,刘闯飞.益智的微量元素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4):38-40.

[17] 汪锦邦,付晴鸥,乔太生,等.益智果实的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8):44-45.

[18] 徐鸿华,邓沛峰,林励,等.我院引种栽培“南药”及其部分品种的药材质量评价[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1):231.

[19] 李远志,简洁莹.益智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毒理学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7(2):l08-111.

[20] Yu Xinyu,An Lijia,Wang Yongqi,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Alpinia oxyphylla Miq. fruits against glutamate-induced apoptosis in cortical neurons[J].Toxicol Lett,2003,144(2):205-212.

[21] Koo B S,Lee W C,Chang Y C,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Alpinae Oxyphyllae Fructus (Alpinia oxyphylla MIQ) water-extracts on neurons from ischemic damage and neuronal cell toxicity[J].Phytother Res,2004,18(2):142-148.

[22] Wong K K,Wan C C,Shaw P C.Ethanol extract of Alpinia oxyphylla fructus shows inhibition of tau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n cell culture[J].Neurobiol Aging,2004,25(2):595.

[23] An Li Jia,Guan Shui,Shi Gui Fang,et al.Protocatechuic acid from Alpinia oxyphylla against MPP+-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PC12 ce1ls[J].Food Chem Toxicol.2006,44(3):436-443.

[24] Guan Shui,Bao Yong-Ming,Jiang Bo,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protocatechuic acid from Alpinia oxyphylla on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oxidative PC12 cell death[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6(538):7379.

[25] 刘楠.益智仁化学成分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7.06.01.

[26] Hidji Itokawa.Screening test for antitumor activity of crude drugs.Shoyakugaku Zasshi,1979,33:95-98.

[27] Lee E,Park KK,Lee JM,et al.Suppression of mouse skin tumor promo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L-60 cells by Alpinia oxyphylla Miquel(Zingiberaceae)[J].Carcinogenesis,1998,19(8):1377-1381.

[28] Chun K S,Park K K,Lee J,et al.Inhibition of mouse skin tumor promotion by anti-inflammatory diarylheptanoids derived from Alpinia oxyphylla Miquel(Zingiberaceae)[J].Oncol Res,2002,13(1):37-45.

[29] Chun K S,Kang J Y,Kim O H,et al.Effects of yakuchinone A and yakuchinone B on the phorbol ester-induced expression of COX-2 and iNOS and activation of NF-kappaB in mouse skin[J].J Environ Pathol Toxicol Oncol,2002,21(2):131-139.

[30] Shoji N,Umeyama A,Takemoto T,et al.Isolation of a cardiotonic principle from Alpinia oxyphylla[J].Planta Med.,1984,50(2):186-187.

[31] Shoji N.,Umeyama A.,TakemotoT,et al.Separation of a cardiotonic principle from Alpinia oxyphylla[J].Planta Med.,1984,50:186-187.

[32] Kim S H,Choi Y K,Jeong H J,et al.Sup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E-mediated anaphylactic reaction by Alpinia oxyphylla in rats[J].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2000,22(2):267-277.

[33] Shin T Y,Won J H,Kim H M,et al.Effect of Alpinia oxyphylla fruit extract on Compound 48/80-induced anaphylactic reactions[J].Am J Chin Med,2001,29(2):293-302.

[34] Shirota,Sachiko.Tyrosinase inhibitors from crude drugs[J].Biol.pharm.Bull,1994,17:766-769.

[35] Kyung-Soo Chun,Yeowon Sohn,Ho-Shik kim,et al.Antitumor Promoting potential of naturally occurring diarylheptanoids structurally related to Mutation Research,1999,428:49-57.

[36] 彭伟文,洪晖箐.几味姜科和豆科类中药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8,9(2):146.

[37] 李克才.益智仁对水蚤寿命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1999,

(4):20.

[38] 阳辛凤,利美莲.益智与益智酒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7(3):20-23.

[39] 易美华,薛献明,肖红,等.益智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8.

[40] 易美华,肖红,尹学琼,等.益智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中国食品学报,2002:2(4):21-24.

篇(4)

【摘要】 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为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落叶乔木,全国几乎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是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对其就有药用记载,可用于治疗炎症、病毒感染、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白花泡桐花的化学成分除挥发油部分外,未见报道。本文对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研究植物生物活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泡桐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全属共有7种,分别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兰考泡桐(P.elongata S.Y.Hu),椒叶泡桐(P.catalpifolia Gong Tong),台湾泡桐(P.kawakamii Ito),川泡桐(P.fargesii 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 Gong Tong),光泡桐[P.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 (Pai)Gong Tong]是毛泡桐的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作为一种优质木材,它不仅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用途,同时它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就有其药用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述:“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1]。” 《药性论》也言:“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压止血,同时还具有杀虫作用。

1 化学成分

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对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931年Masco Kazi等从泡桐叶的树皮和树叶中分离得到糖苷类化合物[2,3] 。1959年,Kazutoru 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离得到了丁香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泡桐属植物中不断发现新化合物。该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黄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许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 苯丙素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泡桐属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类):细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异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类: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 环烯醚萜类 富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泡桐属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该属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现,广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叶中,花中还未见文献报道。泡桐属中的环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环戊烷型、环戊烯型和7,8环氧戊烷型,显示了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意义。其取代基位置比较固定,一般1位羟基与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为甲基或羟甲基。另外,Soern等从成年毛泡桐的叶部获得两个5,6位为双键的环烯醚萜苷,同时,他还发现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环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 倍半萜类 李志刚等[15]从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个落叶酸型的倍半萜,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倍半萜类化合物,可能与该类激素促进开花,抑制种子发芽有关, 其他部分未发现。

1.4 甘油酯类 杜欣等[16]从毛泡桐的花中还分到了甘油酯类的化合物及其苷。

1.5 其他成分 从该属植物中还分离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三萜(主要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碱、多酚、单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对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出许多长链及芳香族化合物。

1.6 植物激素 王文芝等[19]对河南兰考泡桐的根、茎、叶中的植物激素进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术分离鉴定出了激动素、反式玉米素、激动素核酸等8种激素。

2 生物活性

2.1 抗菌作用 芝麻素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实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实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革兰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从泡桐属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浓度为150μg/ml,并认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团[21]。魏希颖等将泡桐花的黄酮提取物作了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而对黑曲霉、啤酒酵母、产黄青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22]。

2.2 治疗气管炎 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临床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7%,显效25%[23]。

2.3 消炎作用 泡桐花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临床报道用其治疗16种疾病计244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发现泡桐花浸膏能明显延长豚鼠诱喘潜伏期,优于地塞米松(P

2.4 止血作用 泡桐属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显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术70例,良效(明显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减少)26例,占37.1%,无效14例[26]。

2.5 毒性研究 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21.4g生药/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况及体重均无异常,内脏病理检查未见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家兔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中,泡桐果煎剂对心、肝、肾、脾、胃均无毒性病理改变。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静脉注射,一般情况及食欲、体重、白细胞等均无明显变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觉症状、体温、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4]。已有报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延缓骨骼肌疲劳、DNA碱基修复、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生理活性。从泡桐属植物的树皮和茎部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 dione-6-carboxylate),对hela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为0.1μg/ml对leonⅢ型EC50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类化合物被认为与该植物的颜色改变有关[28]。

2.6 杀虫作用 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强杀虫剂除虫菊酯的杀虫作用,可有效杀灭蚊蝇及其幼体[29]。

2.7 其他作用 泡桐属植物还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癣与烧伤、消肿、生发等功效[4]。

从以上可知,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疗效显著且具多样化,但对该属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种,其他种涉及较少,而对部位的研究则多为桐叶,皮、根,茎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对生物活性的研究则不够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7(2):28.

2 Masao Kazi,Tokiti Simabayasi.A glucoside from Paulownia. Japan, 1931, 93;735;27.

3 Koiti Iwadare. Lignin.Ⅱ.Ligin of Paulownia imperialis. J Chem Soc Japan, 1941,62:186-189.

4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5 Kijjoa A,Kitirattrakarn T,Anantachoke C. Preliminary study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aulownia Taiwaniana. Kasetsart J,1991,25(4):430-433.

6 Kotaro Takagawa.Constituents of medical plants Ⅳ structure of paulownin,a component of wood of Paulownia tomentosa.Yakugaku Zasshi, 1963, 83: 1101-1105.

7 Hiroji,Mayumi O,Yutaka S, et al.(+)-Piperitol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Planta Medica,1987,53(5):504.

8 Schilling G,Hugel M,Mayer W. Verbascoside and isoverbascosid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 Z.,Naturforsch ,B:Anorg Chem Org. Chem,1982,37B(12):1633-1635.

9 Sticher I,Lahloub MF.Phenolic glycosides of Paulownia tomentosa bark. Planta Medica,1987,46(3):145-148.

10 Damtoft Soren. Biosyntheses of catalpol. Phytochemistry, 1994, 35(5): 1187-1189.

11 Hegnauer R, Kooiman P. The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iridoids of tubiflorae sensu wettstein.Planta Medica, 1978,33(1):1-33.

12 Adriani C,Bonini C,Iavarone C,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ulownioside,a new highly oxygenated iridoid glucosid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J Nat Prod, 1981,44(6):739-744.

13 Soren D,Soren RJ. Tomentoside and 7-hydroxytomentoside, two iridoid glucosides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Phytochemistry, 1993, 34(6): 1636-1638.

14 Soeren D.Biosynthesis of catalpol. Phytochemistry, 1994, 35(5): 1187 -1189.

15 李志刚.毛泡桐花化学成分.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16 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 Yoshihisa T,Sadao K,Kotaro T,et al. Constituents of medical plants Ⅲ Constituents of leaves of Paulownia tomentosa and Rhododendron kaempferi. Kauazwa Daigaku Yakugakubu Keukgu Nempo,1962,12:7-14.

18 宋永芳,罗嘉梁,倪善庆,等. 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0,10(4):269.

19 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学,1984, 12(6): 531.

20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植物药有效成分分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1 White PJ.Separation of K+- and Cl-- selective ion channels from rye roots on a continuous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J Exp Bot,1995,46(285):361-376.

22 魏希颖,何悦,蒋立锋,等.泡桐花体外抑菌作用及黄酮含量的测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401-404.

23 河南医学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河南医学院学报,1975,1:26-28.

24 张永辉,刘宗花,杜红丽,等.中药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作用的病理学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6):473-475.

25 李寅超,赵宜红,李寅丽,等. 泡桐花总黄酮抗BALB / 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 中原医刊,2006,33(19):16-17.

26 谢培山,杨赞熹. 救必应化学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应乙素的分离、鉴定. 药学学报,1980,15 (5): 3-7.

27 Kang KH,Huh HK,Bak K. An antiviral furanoquinin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 Phytother,1999,13(7):624-646.

篇(5)

【关键词】 姜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综述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做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蒁药”。此段记载说明当时姜黄应为姜黄属多种植物。《植物名实图考》载:“姜黄,《唐本草》始录……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及黄,气微辛。”所述与今之姜黄(Curcuma Longa L.)相符,说明清代姜黄即为Curcuma Longa L.的根茎[1]。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主要产于我国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传统认为四川犍为、双流,广东佛山为道地产区[2]。除我国外,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尼泊尔等)及南美国家(如牙买加、秘鲁等)也作为天然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在印度的传统医学(Ayurveda)中,姜黄(Haldi)被认为具有健胃、滋补、净化血液之功,具有治疗皮肤病、调节肝胆等方面的作用[3],与中医对姜黄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迄今,国内外对姜黄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均具有广泛研究。自19世纪发现姜黄素类成分以来,对姜黄的研究从未中断,尤其是随着高分辨液质、气质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许多微量成分。笔者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姜黄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姜黄素类

姜黄色素(curcuminoid)类物质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黄素,其母核结构为二苯基庚烃类,有酚性与非酚性之分。目前认为,姜黄色素类成分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姜黄素(Curcumin)是最主要的,约占姜黄色素的70%,这一类化合物还包括脱甲氧基姜黄素(10%~20%)、脱二甲氧基姜黄素(10%)。有研究发现,姜黄素在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中的分布很不平衡,在根茎(中药姜黄药用部位)中含量较高(大于2%),在块根(黄丝郁金药用部位)中含量较低(0.023%左右)[4]。除以上主要成分之外,一些研究者利用制备液相或液质

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一系列微量的姜黄素类成分,并对姜黄素类成分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可归纳为:姜黄色素类成分母核结构有12种(M1~M12),两端的取代基主要有4种(Ar1~Ar4),见图1、表1。图1 姜黄素类化合物母核结构及取代基表1 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

对姜黄素类成分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姜黄素母核结构中β-二酮把两端的不饱和结构连接起来,降低了分子的极性,增加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并且两端苯基上的酚羟基位于苯环的对位时,对于其活性也是十分必要的[10]。在抗炎、抗寄生虫方面,母核中的β-二酮所连接的长链不饱和结构对于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11-12]。

2 萜类化合物

姜黄富含挥发油,被认为是抗炎、杀菌的药效物质基础。《药典》规定,姜黄药材挥发油含量不低于7%(mL/g)。有文献报道,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考察不同产地姜黄挥发油的含量,结果变化范围较大[13],有些样品挥发油含量为2%左右。姜黄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sesquiterpene)和单萜类化合物(monoterpene),其结构类型主要有:吉马烷型、愈创木烷型、蒈烷型、桉烷型、没药烷型、榄香烷型、苍耳烷型等[14]。

1975年,Malingre等[15]报道了姜黄中p-cymene、b-sesqui phellandrene、turmerone、arturmerone and sesquiterpene等成分,直到现在,国内外还不断有研究者从姜黄中分离得到新的倍半萜或单萜类化合物。王氏等[16]从姜黄的块茎中分离得到7个没药烷型倍半萜2,5-dihydroxybisabola-3,10-diene, 4,5-dihydroxybisabola-2,10-diene,turmeronol A,bisacurone, bisacurone A,b-isacurone B。曾氏等[17]从姜黄中分离得到6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turmeronol A,turmeronol B, bisabolone,8-hydroxyl-ar-turmerone,bis abolone-9-one, (6S)-2-methyl-6-[(1R,5S)-(4-methene-5-hydroxyl-2-cyclohexen)-2-hepten-4-one]。李氏等[18]从姜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倍半萜和1个新的单萜,分别为2-methoxy-

5-hydroxybisabola-3,10-diene-9-one和2,8-epoxy-5- hydroxybisabola-3,10-diene-9-one和2-(2,5-dihydro xy-4- methylcyclohex-3-enyl)propanoic acid。Yong Chi Zeng等[9]从姜黄根茎中分离得到5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一个具有新的骨架,2个骨架为没药烷型,2个为Calebin的衍生物。

此外,更多的报道是,利用GC-MS对姜黄挥发油中的萜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NY Qin等[19]采用GC-MS外标法对姜黄的根茎(中药姜黄)和块根(中药黄丝郁金)中ar-Curcumene、ar-Turmerone、α-Turmerone、β-Turmerone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姜黄根茎中以上成分含量均高于块根,根茎中4种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2~3、7~13、14~22、17~31 mg/g原药材。由于提取方法、样本来源不同,所以,每篇文献中挥发油的分析结果均不尽相同。以下对国内外关于姜黄挥发油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列举了挥发油中主要的萜类成分结构和相对含量,见图2、表2。图2 姜黄中主要萜类化合物结构表2 姜黄中主要萜类化合物及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

3 其他化合物

3.1 生物碱类

王氏等[16]从姜黄块根中分离得到1个喹啉类生物碱2-(2’-methyl-1’-propenyl)-4,6-dimethyl-7-hydroxyquinoline。

3.2 有机酸类

刘氏[29]从姜黄中分离得到琥珀酸(Butanedioieaci),环二十二酸内酯。

3.3 糖类

Masashi Tomoda[30]采用热水提取,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纯化,从姜黄水提液中得到多糖类成分,该类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组织对碳的清除率作用。通过化学和光谱分析发现姜黄多糖具有以下特点:α-l-arabino-3,6-β-d- galactan,α-1,3-Linked l-arabinopyranose,β-3,4-branched d-xylose,α-1,4-linked d-glucose,α-2,4-branched l-rhamnose and α-1,4-linked d-galacturonic acid。

3.4 微量元素

张氏等[31]对各种郁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姜黄的块根(黄丝郁金)中含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铜、铁、锌、锰、钴等,与其他品种郁金无明显差异。

此外,易氏等[32]从姜黄的块根(黄丝郁金)中分离得到阿魏酸和阿魏酸乙酯。Majeed[33]研究表明,用热水煎煮姜黄素(curcumin),可使其分解转化为香草醛和阿魏酸。

4 讨论

笔者主要对新发现的微量姜黄素类成分和萜类成分进行了综述,对姜黄素类成分的构效关系、挥发油中主要萜类成分的构成和比例进行了小结。目前认为,这两类成分为姜黄素的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在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利胆、降血脂方面,而挥发油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在抗炎、抗菌方面,与中医对姜黄的论述“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基本一致。姜黄素类成分和挥发油类成分均为脂溶性成分,因此,在中医传统用药方式汤剂中溶出率较低。有文献报道,姜黄中的多糖类成分在免疫系统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姜黄多糖也可能为姜黄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30,34]。但由于多糖类成分在化学分离、鉴定方面存在难度,因此,迄今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8分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632-636.

[2] 郑虎占.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3436.

[3] GK Jayaprakasha, L JaganMohan Rao, KK Sakariah.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 longa[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5,16:533-548.

[4] 夏文娟,肖小河,苏中武,等.国产姜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7):423-447.

[5] 李伟,肖红斌,王龙星,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姜黄中微量的姜黄素类化合物[J].色谱,2009,27(3):264-269.

[6] Hongliang Jiang, Barbara N Timmermanna, David R Gang. Use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o identify diarylheptanoids in turmeric (Curcuma longa L.) rhizome[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6,1111:21-31.

[7] So-Young Park and Darrick SHL Kim. Discovery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Curcuma longa that protect cells from beta-amyloid insult:A drug discovery effort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02,65(9):1227-1231.

[8] Kiuchi F, Iwakami S, Shibuya M, et al. 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and leukotriene biosynthesis by gingerols and diarylheptanoids[J].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992,40:387-391.

[9] Yong Chi ZENG, Feng QIU, Kyoko Takahashi, et al. New Sesquiter penes and calebin derivatives from Curcuma longa[J]. Chem Pharm Bull, 2007,55(6):940-943.

[10] Kim, DS HL, Kim, JY. Total synthesis of calebin-A, preparation of its analogues, and their neuronal cell protectivity against b-amyloid insult[J]. Bio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1,11:2541-2543.

[11] Araujo CA, Alegrio LV, Gomes DC,et al. 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rylheptanoids derivatives against Leishmania amazonensis[J]. Mem Inst Oswaldo Cruz,1999,94:791-794.

[12] Claeson P, Pongprayoon U, Sematong, et al. Non-phenolic linear diarylheptanoids from Curcuma xanthorrhiza:A novel type of topic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 ship[J]. Planta Medica,1996,62:236-240.

[13] 陈晋红,李伟荣,刘大伟,等.姜黄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253-255.

[14] 葛跃伟,高慧敏,王智民.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23):2461-2467.

[15] Malingre TR. 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 temoe lawak, als plant met galdrijrende werking[J]. Pharmaceutisch Weekblad,1975,110, 601-606.

[16] 王丽瑶,张勉,张朝凤,等.黄丝郁金中的生物碱和倍半萜类成分[J].药学学报,2008,43(7):724-727.

[17] 曾永篪,梁键谋,曲戈霞,等.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Ⅰ:没药烷型倍半萜[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17(4):238-239.

[18] Wei Li, Jia-Tao Feng, Yuan-Sheng Xiao, et al. Three novel terpenoids from the rhizomes of Curcuma longa[J].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9,11(6):567.

[19] NY Qin, FQ Yang, YT Wang,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eight components in rhizome (Jianghuang) and tuberous root (Yujin) of Curcuma longa using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7,43:486-492.

[20] Kojima H, Yanai T, Toyota A, et al. Essential oil constituents from Curcuma aromatica, C. longa and C. xanthorrhiza rhizomes[M]// HH. Ageta, N Aimi, Y Ebizaka, et al. Toward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Amsterdam: Elsevier,1998:531-539.

[21] 刘红星,陈福北,黄初升,等.从姜黄及姜黄浸膏中提取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7,26(增刊):146-148.

[22] 陈毓亨,余竞光,方洪钜.我国姜黄属植物的研究Ⅲ.姜黄Curcuma longa根茎和块根挥发油和酚性成分的比较[J].中药通报,1983,8(1):27-29.

[23] Nigam MC, Ahmed A. Curcuma longa:Terpenoid composition of its essential oil[J]. Indian Perfumer,1991,3:201-205.

[24] 张萍,张桂芝,樊晴月,等.GC-MS法分析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3):41-44.

[25] 吴惠勤,张桂英,史志强,等.超临界CO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J].质谱学报,21(3/4):85-87.

[26] 胡永狮,杜青云,汤秋华.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J].色谱,1998,16(6):528-530.

[27] 唐课文,陈国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J].质谱学报,2004,25(3):163-165.

[28] 汤敏燕,汪洪武,孙凌峰.中药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4(3):274-276.

[29] 刘春燕.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0] Masashi Tomoda, Ryoko Gonda, Noriko Shimizu, et al. A reticule oendothelial system activating glycan from the rhizomes of Curcuma longa[J]. Phytochemistry,1990,29(4):1083-1086.

[31] 张浩,谢成科,焦文旭.中药郁金中姜黄素类成分及微量元素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4):37-40

[32] 易进海,陈燕,李伯刚,等.郁金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98.

篇(6)

[关键词]桔梗;生理活性;研究

一、前言

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mm(Jacp.)A.DC.]的干燥根,又名四叶菜、土人参、苦梗菜、梗草等。用桔梗加工的桔梗菜、桔梗丝、桔梗果脯等食品美味可口。桔梗菜是我国朝鲜族的名菜。把桔梗作为食用的地区已从朝鲜族居住的延边及其周边地区辐射到吉林长春、吉林通化、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区。而国外对桔梗的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应以日本、韩国为主,如今遍及美国和东南亚各国Ⅲ。

桔梗为我国传统中药,其作为药材,国内年需求量在10000t以上,其性微温,味苦、辛、平,归肺经,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之功效,主要是通过桔梗中含有的皂甙类化学成分,从而使桔梗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抗疲劳活性,对人体起保健作用。常用于外感咳嗽、咳痰不清、咽喉肿痛、胸闷腹胀、痢疾腹痛、血淤水肿、癃闭等症;桔梗又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和功能食品。它食药兼用,国内外需求量大。现代药理学表明它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肥胖,镇静,降低胆固醇等多种生理理活性。

二、桔梗化学成分的研究

桔梗的化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日本学者最早开始研究。随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十年来,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文献检索:尤其近几年来,从桔梗中先后获得10余种新化合物,桔梗的化学成分之谜才逐渐被揭开。迄今为止,对桔梗的化学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皂苷,另外还含有黄酮、聚炔、甾体、酚酸、脂肪酸等类型的化合物。

1.皂苷类

桔梗中含有大量的三萜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桔梗皂苷的种类繁多,迄今已分离出18种,主要有桔梗皂苷D、A、B、D、D、远志苷D、D、桔梗皂酸A甲酯等。据报道一种新的皂苷一桔梗皂苷E,被分离出来。

2.多聚糖

桔梗根中含有大量由果糖组成的桔梗聚糖,已鉴定结构的有桔梗聚糖GF2~GF9。此外,桔梗中还含有大量的聚糖。

3.甾醇类

桔梗含有菠菜甾醇,a-菠菜甾醇-B-D-葡萄糖苷,A7-豆甾烯醇,白桦脂醇以及B-谷甾醇等。

4.醇苷、黄酮及其苷类

从桔梗的种子中分离出:黄杉素,黄杉素7-0-吡喃鼠李糖-基-(1-6)-B-D-喃葡萄糖苷,槲皮素-7-0-葡萄糖苷,槲皮素-7-0-芸香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苷,芹菜素,芹菜素-7-0-葡萄糖苷,黄烷酮醇糖苷和3-甲基-1-丁醇糖苷。从花中提到了桔-梗花色苷:飞燕草索一二咖啡酰芦丁醇糖苷和飞燕草素-3-二啡酰-芦丁糖5-葡萄糖苷。

5.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分析仪检测分离出75种化合物,有44.495%为不饱和化合物。其化学成分的组成:①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总含量20.746%;②烃类化合物,总含量19.233%③醇、酚、醚、醛和酮类,总含量为15.971%。

6.脂肪油、脂肪酸

桔梗根中含油0.92%,且不饱和化合物含量较高。脂肪中亚油酸、软脂酸的含量较大,亚油酸含量达63.24%,软脂酸为29.51%,此外还含有亚麻酸、硬脂酸、油酸及棕榈酸等。

7.聚炔类

化合物从桔梗的须根中鉴别出2种聚炔类化合物lobetyol和lobetyolin,从其培养物中还鉴别出另一种聚炔类化合物lobetyolinin这些聚炔类化合物被作为桔梗植物化学分类的重要依据标准。

8.其他

桔梗根中维生素含量丰富,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含有17种以上无机元素,包括铜,锌,镍,锰,铬,锶,铁,钡等8种必需微量元素闭。

三、桔梗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桔梗具有抗炎、祛痰、镇咳、抗溃疡、降血压、扩张血管、解热镇痛、镇静、降血糖、抗胆碱、促进胆酸分泌、抗过敏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1.抗炎活性

研究表明,桔梗的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对脂多糖所致炎症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其抗炎活性的机制是调控NF-kB因子活性及抗炎基因的表达。桔梗的抗炎活性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桔梗皂苷。最近的动物实验已证实,桔梗皂苷D和D3具有抗炎活性。其抗炎活性的机理是调控炎症早期介质,如对佛波酯(TPA)所致炎症模型,桔梗皂苷D能抑制前列腺素E2产生;对脂多糖(LPS)所致炎症模型,桔梗皂苷D和D3能抑制NO产生和增加TNF-a(肿瘤坏死因子)的分泌。最近对单体皂苷的祛痰活性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和D,通过雾化给药,能增加大鼠上皮细胞中黏液素的释放;桔梗皂苷D3的作用更强,因而桔梗皂苷D和D3都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化痰药来应用。桔梗皂苷对四丁基过氧化物(t-BHP)所致的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体内动物实验及体外肝-细胞模型实验证实,桔梗皂苷能明显降低四丁基过氧化物所致的肝氧化损伤,清除,1一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过氧化物自由基。进而也证实了桔梗皂苷具有抗氧化作用。

2.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

桔梗多糖不同于香菇多糖、裂裥菌素等其他多糖免疫调节剂。桔梗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从而诱导NO的产生和INOS的mRNA表达。研究表明,桔梗多糖所致巨噬细胞活化作用与MAPK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AP-1(激活蛋白-1)有关。桔梗的水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这些活性可通过潜在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来实现。桔梗水提取物还能刺激巨噬细胞的增生、撒布能力、噬菌作用、细胞抑制活性增强,是一种潜在的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剂。桔梗水提取物可导致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A549生长抑制和凋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桔梗水提取物引起的细胞凋亡机制与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和Bel-2表达的下调有关。

3.促胰外分泌腺分泌的活性

桔梗皂苷D刺激胰外分泌腺的分泌机理是引起胃肠道激素特别是CCK从十二指肠释放。桔梗皂苷D能促进CCK的释放,因而一些含桔梗的制剂可用于胰腺炎的治疗”。

4.抑制胰脂肪酶活性

仅桔梗总皂苷有抑制胰脂肪酶活性。证实桔梗皂苷D能以一种竞争的方式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体外验证实,桔梗总皂苷和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A和桔梗皂苷C均能不同程度抑制胰脂肪酶活性。

5.降脂作用

桔梗皂苷能影响血清和肝中的脂质含量。对桔梗总皂苷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桔梗总皂苷对高血脂的降低作用差异较为显著。大剂量可以显著性地降低高脂血症TC、LDL-C、HDL-C,其作用程度超过阳性药物组(绞股蓝);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仅对血脂的部分指标有影响。

6.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诸如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并发症;综合症及冠心病等以血胰岛素增多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患者,桔梗能有效地阻止和改善这些症状。

7.镇痛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桔梗皂苷D产生的镇疼效果与脊椎上的GABA(A)、GA-BA(B)(y-氨基丁酸)、NMDAIlnon-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有关。其镇疼作用由于刺激减弱了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通路,与吗啡通路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桔梗皂苷D脑室或膜内注射给药时,在甩尾、扭体和福尔马林等不同类型疼痛模型实验中均显示了强的镇疼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受鸦片受体影响。

8.其他活性

抗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研究表明,皂苷为其活性成分。另外还发现桔梗的沸水提取物具有杀虫活性、抗诱变活性、抗氧化活性及较好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在桔梗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得到棕榈酸松柏醇酯和十八烯酸松柏醇酯,通过与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超氧化物及一氧化氮等的抗自由基能力对比,发现这两种化合物的抗自由基能力比抗氧剂Bh或BHA高。

桔梗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丰富,皂苷类为其主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多样,且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很具开发潜力的常用食品药品。

参考文献

[1]宫光前,桔梗药食兼用市场广[J],农村新技术,2009,22:14

[2]郭丽,张村,李丽,肖永庆,中药桔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3):181-186

[3]郭文杰,许旭东,魏建和,杨俊山,桔梗中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杂志,2008,43(11):801-804

[4]舒娈,高山林,桔梗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0(2):4-7

[5]付文卫,侯文彬,窦德强,桔梗中远志酸型皂苷的化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6,41(4):358-360

[6]付文卫,窦德强,裴月湖,桔梗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2006,23(3):184-190

[7]丁长江,卫永第,安占元,等,桔梗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22(5):471-473

[8]李伟,桔梗皂苷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9]Lee J H,Choi Y H,Kang H S,et a],An aqueous extractOf platycodi radix inhibits LPS-induced NF-kappa B nucleartuanslocationin human cultured airway epithelial cells[J],Int J MolMed,2004,13(6):843-847

[10]Kim Y P,Lee E B,Kim S Y,et a1,0huchi K Inhibition 0fprostaglandin F2 production by platycodin D[J],Planta Med,2001,67(4):362-364

[11]Shin C Y,Lee W J,Lee E B,et a1,Platycodin D and D3increase airway mucin release 1n vivo and 1n vitro 1n rats andhamsters[J],Planta Med,2002,68(3):221-225

[12]Lee J H,Choi Y H,Kang H S,et a1,Protective effect ofsaponins derived from roots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On tert-butyl hudroperoxide Inducedoxidative hepatotoxicity[J],ToxicolLett,2004,147(3):271-282

[13]丁元庆,桔梗的功效与应用述要[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308-309

篇(7)

关键词 :取样模 ; 白口化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目前国内外的钢铁企业中,生铁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化学法和仪器法。从准确性来讲,化学法有优势,并且已成型,具备相应的分析标准,但存在分析节奏慢,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缺点,不利于快速检验和及时指导生产。仪器法主要有荧光光谱法和直读光谱法,常用于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该法简单、快速、准确。一般情况下,可用于1%以下含量的组分测定,在钢铁工业中应用很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样品存在着基体效应,首先需要为每类样品建立一套校准曲线。除此之外,光谱分析仪器易受外界温度、湿度、电流强度、磁场、电压稳定性等因素影响,外界环境要求相当的稳定。对于生铁来讲,除碳元素之外的其余元素能够准确的进行测定。然而,因碳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制备的试块碳的分布不均匀,而且石墨碳的大量存在,使不均匀性加剧,用正常的光谱成分检测方法,试样会激发不充分,无法完成准确的定量检测。

在国内钢铁行业,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生铁方面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技术难题是对生铁试样白口化程度要求较高。日本、美国等国钢和铁产品采用X荧光光谱法快速分析,国内一些大钢厂也在开展生铁快速成分析法探索,其中相关论文很多,多是仪器分析法,但总之要想用直读光谱仪分析混铁炉试样,必须着手解决生铁白口化问题,这是焦点问题。

混铁炉是高炉和转炉之间的炼钢辅助设备,混铁炉的本体结构由炉体、支撑底座和倾动机构组成。它主要用于调节和均衡高炉和转炉之间铁水供求的设备,保证不间断地供给转炉需要的铁水,铁水在混铁炉中储存和混匀铁水成份及均匀温度,它对转炉炼钢非常有利。

因此,快速准确检验混铁炉铁水成分,对转炉炼钢意义重大。

2、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分析

2.1现状分析

黑龙江建龙钢铁技术处为转炉炼钢生产,配备三台OBLF公司GS-1000型直读光谱仪,为炼钢钢水成分分析提供有力支撑。该直读光谱分析仪是分析块状金属样品非常好的仪器,其以分析速度快,分析结果准确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快节奏的炼钢生产控制。经现场确认:该直读光谱仪带有铸铁分析工作曲线,具备分析生铁样品软件条件,而且混铁炉离炉前直读光谱室距离很近,如用直读光谱仪分析混铁炉生铁样品,会大大缩短混铁炉生铁样品分析周期。从送样、制样、分析到结果报出约10分钟,这将大大利于炼钢生产。

2.2存在问题分析

2.2.1要用直读光谱仪分析混铁炉试样必须解决生铁白口化问题。

生铁中非金属元素 C、Si、P、S 等含量高,在试样采集时易偏析。碳在铁碳合金中以石墨或化合碳形式存在。石墨碳是影响碳及其它元素偏析的主要原因。若有更多的石墨碳转化为化合碳,则可大量减少偏析现象。硅和碳是促进碳石墨化的元素,硅高碳易石墨化;硅低碳易形成化合碳。而直读光谱分析生铁样品要求试样表面层碳都以碳化物的状态存在,不能有游离石墨,即铸铁的分析面必须是完全白口。当铸铁表面存在游离碳时(灰口铁),光谱仪激发不充分,铁基体强度较低,会影响分析结果。特别是碳高达3.8~4.0%,硅高达1.0~2.6%,欲使这样的成分白口化是非常困难的。但生铁样品状态直接影响直读光谱分析结果。

下表为一块混铁炉生铁样品用直读光谱仪激发五个点分析结果:

生铁样品

序号 Si Mn P S

1 0.46 0.098 0.086 0.013

2 0.45 0.091 0.077 0.013

3 0.38 0.087 0.068 0.013

4 0.43 0.089 0.077 0.013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此块生铁样有偏析现象,甚至偏析严重样品无法激发。

2.2.2试样不规则有效激发点少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建龙钢铁生铁试样采用印章样。(如下图),该种形状试样不像球拍钢样利于直读光谱仪样品夹持,造成激发点选择性少。

生铁样品

2.2.3直读光谱仪铸铁工作曲线修正问题。

OBLF公司GS-1000型直读光谱仪在出厂前,采用永久工作曲线法制作一条铸铁工作曲线,随着用户生产模式和原料结构不同,必须通过相应的控样进行修正来消除误差。

3、项目预期达到目标

拓展直读光谱仪分析范围,具备快速分析混铁炉生铁试样能力,更好指导炼钢生产。

4、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

4.1制定措施

4.1.1选用直读光谱仪分析混铁炉生铁试样。

4.1.2 制定混铁炉生铁样品白口化方案。

4.1.3光谱分析仪对生铁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

4.1.4对生铁样品进行金相组织检验确认白口化。

4.1.5在印章样尾部加装金属环,方便样品夹持和增加样品激发点数。

4.1.6采用生铁标样进行生铁各元素工作曲线进行控样修正。

5、实施过程

5.1新式样模制作:将原印章样模变薄(原厚度:10mm改为5mm),增加试样块的冷却面积(原直径30mm改为42mm),同时样模外型尺寸加大,增加热量。

5.2样模底部垫钢板或铜板加速白口化。(注意:钢板面要平整否则样品磨制困难)

5.3生铁样品脱模后,稍冷却约两分钟投入冷水激冷后,立刻取出送光谱室。(注意不要过早投入冷水中以防样破裂,同时避免样品在水中停留过长的时间,防止样品中有积水影响分析结果)

5.4光谱分析员接到样品后用光谱磨样机对样品进行打磨约1mm后,用直读光谱仪生铁曲线进行分析。

5.5光谱分析员将生铁分析结果报混铁炉。

6、实施效果分析

6.1新样模生铁样品均匀性实验数据。

表1

样品名 炉号 化学成分

Si Mn P S

生铁 09211018 0.64 1.57 0.099 0.018

0.66 1.62 0.098 0.015

0.65 1.59 0.094 0.018

0.66 1.62 0.101 0.017

生铁 09110897 0.57 0.17 0.093 0.017

0.56 0.16 0.091 0.016

0.57 0.16 0.091 0.016

0.57 0.17 0.091 0.016

表2

样品名 磨制

次数 化学成分

Si Mn P S

生铁 1 0.64 1.57 0.099 0.018

2 0.66 1.62 0.098 0.015

3 0.65 1.59 0.094 0.018

4 0.66 1.62 0.101 0.017

生铁 1 0.57 0.17 0.093 0.017

2 0.56 0.16 0.091 0.016

3 0.57 0.16 0.091 0.016

4 0.57 0.17 0.091 0.016

上表1为不同样品多点激发后结果,激发点正常,各指标稳定性好。 表2为不同样品,多次磨制后测定结果,由此可得样品均匀性好。

6.2混铁炉生铁样品金相组织如下表。

生铁100倍金相图

通过金相组织检验,生铁为分布均匀的奥氏体+渗碳体组织,为白口化生铁组织。

6.3生铁样品分析结果比对。

样品名 分析方法 炉号 化学成分

Si Mn P S

混铁炉生铁 荧光分析 09210781 0.37 0.075 0.096 0.019

直读分析 0.38 0.080 0.100 0.020

化学分析 0.37 0.077 0.095 0.019

混铁炉生铁 荧光分析 09210806 0.38 0.095 0.089 0.026

直读分析 0.42 0.100 0.090 0.030

化学分析 0.39 0.097 0.088 0.027

混铁炉生铁 荧光分析 09210840 0.41 0.094 0.069 0.046

直读分析 0.38 0.100 0.066 0.048

化学分析 0.40 0.096 0.068 0.04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