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3:03: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测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蒋虹
论华兹华斯的情感范畴王洁群
简·奥斯丁的女性视点何朝阳
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边》曾莉
试论娜塔丽·萨洛特在心理描写上的新突破刘成富
让叙事者站在故事之外——论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策略曹波
转喻的根隐喻及其主要类别谷化琳
冲出隐喻的囚笼──一个女权主义视角郑守疆,张学智
论“be”动词在语篇中的逻辑意义陈建生
语类结构与有计划和无计划语篇的构建白红爱,胡健
段落意识与写作教学高芳
论英语句子(短语)成分及其分类代正明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邵志洪
汉英从属连词比较宋京生
音律——与宇宙同构赵彦春
文化差异现象在汉译英中的处理——兼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高巍
现场口译技巧探索:添加、重复与简化王大伟
风格特征及其再现方法肖红
文学作品翻译中含意处理的关联观周红专
关于现行汉英词典恐短症的简报陈中绳
谈《英汉大词典补编》译名来源及定名原则——兼与诚先生商榷于海江
书评:世纪珍藏《俄英汉词典》虞淑芬
论麦金太尔启蒙观的末世论主题——兼论当代文化一般特征程志敏
英语词语与不列颠文化戴卫平,高维佳
文化中的神话积淀南振兴
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胡春萍,秦晓晴
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王燕
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林琼
大学英语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唐兴正
国际汉学研究的新发展与比较文学的前景乐黛云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王宁
试论题元语义次范畴性质彭玉海
五四前后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王向远
当代英国翻译教学评述廖七一
初论《英汉大词典补编》的译名诚
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古代诗歌的影响熊笃
婚姻··女性愉悦——劳伦斯《玫瑰园中的影子》与曼斯菲尔德《幸福》比较刘须明
《印度之行》: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李新博
哀伤与欢乐的对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与云雀意象之对比研究许德金
上帝与诗人——试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顾晓辉
论劳伦斯的女性主义意识梁伟,李晴辉
试论《天真与经验之歌》中意象—象征的运用朱桂成
中外诗人共灵犀,天下文章一点通——从卡明斯的一首小诗谈起张保红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双重作用杜永新
幻灭后的索觅──评菲利浦·拉金诗歌的主题特征吕爱晶
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大教堂》邱小轻
现实主义的内涵,自然主义的手法——评岛崎藤村的小说《家》丁旻
谈新词“pop”的构词及其相关的大众文化赵静云
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何高大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夏洪进
酒神精神延伸在人类历史的两极——普罗米修斯与索科洛夫比较杨晓莲
论自然言语的信息压缩性郎天万
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王扬
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杨慧玲
评述“科学理论新发现与语言学新思维”李力
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邓志勇
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学根源张良林
调查报告:英语本族人对非本族人讲英语的感受与态度沈素琴
后殖民主义在我国翻译学上的投影曹山柯
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张哲
高校外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于江,吴玲英
大学英语课堂的双语运用马文丽
中国的“全球化”理论——王韬的“地球合一”说王一川
灵知人马克安显灵刘小枫
华兹华斯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葛桂录
恶中之美——试比较《恶之花》与《雨巷》兼论戴望舒对波德莱尔的继承黄芳
“互文性”作为结构原则——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冯亚琳
存在的轮廓林克
论彼得·汉特克早期作品中的语言主题丰卫平
艾菲的婚姻悲剧——试析冯塔纳的社会批判小说《艾菲·布里斯特》胡嘉荔
母亲(Mother)/他者(Other):《女斗士》中的“对抗叙事策略”陆薇
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弗罗斯特诗作主题分析李杨,张志鸿
论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主题颜学军
蒙太奇式结构——论品特剧作《背叛》和《山地语言》的后现代艺术特征杨静
对莎诗中“summer’sday”译义的辨析梁志坚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象征色谢劲秋
索绪尔语言学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综论陈本益
语言本质“道器”论高玉
从隐喻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陆如钢
英语句子成分与谓语结构新探王天明
会话含意理论在中国相声中的运用高玉兰
英语话语中的间接照应刘礼进
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段成钢
英汉轭式搭配的结构比较韦琴红
西方当代译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早期探索傅勇林,曾江霞
语境·语感·逻辑——从译者的主观因素看译文的失真和走样许建平,张荣曦
动态的读者反应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陈志杰
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黎昌抱
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戴卫平,高维佳
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高宝虹
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闫建华,刘建刚
认知法及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赵万长
从初级汉语教学看对比分析方法在两种规则教育中的作用叶蓉
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唐建军
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读解张法
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徐盛桓
论视角交汇规则王阳
诗性哲学与哲学的诗性张伟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郭继德
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熊沐清
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李昊
威塞克斯的女人——论托马斯·哈下的女性形象张群
对《小城畸人》的女性阅读何征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杨甸虹
男权中心社会的牺牲品——评丹尼尔·笛福之《摩尔·弗兰德斯》陈明明
《麦琪的礼物》新探——数字、《圣经》典故和作品主题韦荣臣
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李华东,俞东明
论理性的非理性化倾向何天云
论传统文化的建构性——兼论经院哲学的历史功绩程志敏
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杨政
语言哲学中“人”(讲话者)的地位问题概览姜胜
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王军
语境热中话词义林克难
译可译,非常译——谈几种“不可译”语言形式的变通翻译杨全红
口译语体试析芮敏
语言理论批评的体系标准韩景泉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阮周林
从语境的二元互动看语面信息填补白世俊
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周红
意大利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赵秀英
试析广告英语行文准确的文体风格曾立
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李清华
浅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谭红
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施晓燕
错误分析和英语口语教学王正,胡庭山
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郭忠才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内在紧张王岳川
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陈登
《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兼论《桐壶》卷的悲剧意识导向姚继中
颠覆与抑制——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形象王玉括
从零余人到重生英雄——劳伦斯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程琰
普鲁斯特:新时间观引发的小说革命——兼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陈茜芸
《所罗门之歌》:“追寻”的故事张颖
试论奥康纳的“怪诞风格”石云龙
月亮是谁?——从月亮一词解析肯明斯的诗风徐芳
评《J·艾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的美人鱼意象傅利平
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郭笑梅
从家庭矛盾走入人物内心——从《母亲大人》看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心理小说曹娅
困惑的人生——辛格作品《第三者》的主题探析汝红兵
言语民俗学及其当代影响戴俊霞
走向文化政治学——詹明信后现论评价张新军
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任龙波
周作人——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刘全福
从哲学解释学理论看优势竞赛论董务刚
“文化竞赛论”之管窥尹伯安
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汪榕培,常骏跃
源流·理据·功用——“语言模糊性”解读鲁苓
图式理论与外语词汇习得李明远
韩礼德语气隐喻理论:分析桑提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关系李国庆
试论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及主要特征陈纪梁
论海明威《雨中猫》的语言特色曾传芳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卞正东
试论必具性附加状语的特征仇伟
也论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与孙鸿仁先生商榷朱苏
试论成事性效应在小说中的连贯作用邓欢
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著作——评伍铁平先生新著《模糊语言学》王化鹏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王守仁
【关键词】交际性测试 高中阅读测试
一、交际性测试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20 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语言的障碍问题受到关注。于是,一些语言学家经研究提出了以交际为目的,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践证明交际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的要求,同时顺应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因此,交际教学法逐渐成为了外语教学的主流。对应交际教学法的测试方法就是交际性语言测试,这种测试理论在国外的口语和写作测试中被广泛应用,我国也开始在引用这种测试理念,在高中阶段英语考试中阅读成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阅读测试受到了广泛重视,我们可以将交际测试论应用于阅读测试。
二、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1972年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随后Bachman等人将其发展为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成为了交际语言测试的主要理论基础。Bachman认为语言能力涉及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和语用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语言使用者要对语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取舍和对语义进行协商。这是一个各种知识和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交际测试的设计原则
交际测试并没有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测试题型和组织程序,只是它更注重语言的使用性。交际测试对传统测试的加强体现在测试的真实性和反拨作用两方面。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一直引起大家的讨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真实性就是测试任务和现实生活的相似程度,然而,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很难选择某种语言任务定为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测试的表面效度就是真实性,这是非常主观的,命题者认为真实的试题,可能学生认为不真实。Bachman(1991)提出保证测试的真实性须考虑以下两点:(1)在命题时,试题任务要尽量模拟目标语言使用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情景真实性。在口语考试中比较重视这一点,比如在商务英语口语考试中,会安排考生用英语面对面交谈来完成测试任务,这就是模拟考生以后的工作中要遇到的商务谈判情景。(2)设计的测试任务要与考生存在交际关系,让考生运用交际语言能力去完成该任务。我们要综合考生自身的特征和具体语言使用的场景去观察考试的交际真实性。再以商务英语考试为例,模拟商务谈判的口试对于以后从事商务工作的考生来说是有交际真实性的,但对于师范专业的考生来说,其交际真实性就不高。Davies(1968)指出,测试应像仆人一样服务于教学。然而,当今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得教学反过来服务于测试了,特别是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考什么已经决定了教学重点是什么。面对测试这种消极的反拨作用,有些人主张取消考试,但这是不现实的,在当今的教学领域,各种测试仍有存在的必要。交际性测试对外语教学有积极的反拨作用,让学生不再机械地记忆大量单词、语法规则,而是去进行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交际测试的核心在于考察并衡量考生的交际语言能力,这将推动语言教学朝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向发展,交际测试将成为语言测试的主流。
四、用交际测试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测试
阅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表现之一,阅读能力包括:跳读能力;略读能力;精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测试要考察以上几种能力,根据交际测试理论,阅读测试要做到:阅读材料多样化;阅读任务考察多种阅读能力;阅读任务具有真实性;题型多样化。高中阅读材料在题材方面主要有人文类、科普类和社会科学类,在体裁方面主要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些阅读材料反映了以下特点:(1)考生要用尽可能多的阅读能力来完成任务。在高中A段,辨别事实细节题较多,其次是归纳推理题。(2)阅读任务具有尽可能高的真实性。阅读测试要想做到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选择阅读材料来尽量提高阅读任务的真实性。阅读材料要有以下特点:种类形式多样、来源广泛、材料要引起学生兴趣。(3)题型多样化。高中阅读测试几乎全部是选择题,有少数省份有部分填空题和简答题。题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试任务的类型。多项选择题一直是英语测试的主要题型,它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可以利用计算机阅卷,客观高效。然而,它的劣势在于:要想提高试题的质量需要较高水平的专家去命题,普通教师很难做到,费时费力;做选择题时,考生有一定几率能猜对答案;它的反拨作用不利于教学。因此,可以在阅读测试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其他题型,如重点词填空、信息转换、简答等题型,以限制选择题的使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J].TESOL Quarterly.1991,(25):4.
[2]Davies,A.Language Testing Symposium:APsycholinguisticPerspectiv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J.B.Pride and J.Iblmes.
作者简介:
关键词:英语教学正确理解英语学习
有人说,世界语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因此也就不会有哪个民族真正重视它,最终难以摆脱消亡的境遇。对于普通人而言,为学习语言而学习的意义并不大,学习语言总是有其功利性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优势语言总是成为首选,学习的方式与目的都是“交际”。任何语言都应当在特定语境中通过运用来学习,除此难有简单又高效的方法。
1、重视培养文化意识
任何一门自然形成与发展的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和社会知识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英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接触与了解英语文化有利于加深对语言学习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
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常常听到类似的问题,可回答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这并非单纯的学习策略问题,更与学习环境、学习目的、评估方法等息息相关。例如,在学校的课堂中学习与全英文的封闭式学习完全不同,满足口头交际要求与满足文字处理要求完全不同,以标准化测试来评估与在实际运用中估计也完全不同。
很多人听说过“马克思学英语”的故事,虽然有启发,却无法效仿。原因之一是马克思是在1849年流亡到英国伦敦后开始学习英语的,也就是学习环境是纯英文的。其次,马克思在英国的目的并不是学习也不是度假,而是从事政治工作,英语是他工作、交流的工具。
一旦将考试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便更多地沦为语言知识的学习。于是,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割裂、语言与思维的割裂、语言与文化的割裂等现象比较常见,因为不少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瞄准考试题必定能命中目标。但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目前的考试设计正趋向活用,光凭机械的知识拼装仍然是学不好英语的。
既然我们都承认,在交际中的学习是最高效的,同时我们又不具备理想的听说交际环境,那么不妨考虑将读写作为学习的关键。读侧重“输入”,写强调“输出”,所以学好英语须有以下三点共识:常规的听力输入与交流是重要的,听力练习更是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写是训练、复习、检测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泛读可以提高语言的输入量,还可以拓展词汇、巩固词汇知识,更可以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法水平与成句能力。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即便是在大学英语学习与考级时,也是最根本的学习途径。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我们的母语水平也是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的。在缺乏理想交际环境的背景下,阅读是学习英语最便捷的“输入”工具。这个观念偏偏是有些教师、学生及家长所不能理解的,他们认为,只要多识记词汇,记忆足够的语法规则,学生的语言水平自然会提高。为帮助学生熟悉语言语法知识,教师喜欢布置以选择题、填空题、句型转换为主的训练题,结果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学生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驻足不前。
必须指出的是,阅读并非是消极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思考、理解和汲取所需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表面上,阅读似乎是单向的语言交际,是理解作者通过言语编码来表达的思想。事实上,在阅读时,学习者在译码的过程中,有一种重要的机制在起作用,这种机制被称为“图式”(schema),即学习者对过去体验和反应的能动结合。也就是说,学习者在阅读时先前预设在记忆中的认知结构会与所读的语言符号产生联系,他会以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来填补文章的信息空白,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去领会文字符号的意义并进行信息吸收。
3、阅读英语材料要坚持的原则
3.1要选择适当的材料
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测试方向关联不大,而更多要关注:材料的难度要适当,生词不应超过5%,篇幅不宜过长,理解难度应当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当,过浅或过难都会影响阅读质量。阅读的题材要广泛,随英语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起始阶段以小故事为主,向初三至高中过渡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科技、社会文化、人物、经济等内容。体裁应做到多样化,寓言、广告、新闻、通知、书信、说明文、议论文等均应涉及。所选的材料应突出可读性和实用性,并富有时代性,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文化背景,照顾到学习者的年龄特点。
3.2要明确阅读的任务
阅读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其要求必须明确,设计恰当的阅读任务可以帮助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会针对性地处理信息,根据材料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感悟阅读技巧。任务设计的主要途径有:掌握主旨大意;理解材料中具体或抽象的概念;理解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与作者的态度、意图;进行合理的推断。
常见的题型有:对主题、中心思想或标题的理解;对细节问题的考查;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猜测词义等。
3.3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者要带着信心(能理解)、好奇心(想了解)来进行阅读,将掌握文章大意、完成学习任务作为阅读目标,而不必太拘泥于细节。例如在遭遇生词时,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词典,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的兴趣。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下良好习惯:有意识地注意文章的首、尾句及每个段落的首、尾句,这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内容。对于较难的文章,可以粗略地看一下便去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寻
找所需要的信息。
4、结语
纵观20年来的英语测试改革,阅读能力考查的权重趋向于加大,而语言语法知识的权重相应缩小。同时,阅读测试的速度要求也提高了。例如高考英语全国卷1998年的阅读理解题的词汇量不足1900词,10年后猛增到3000词以上。在强化语篇分析的背景下,试卷中考查篇章阅读能力的分值也最高。因此,说英语高考得高分的关键是做好阅读理解题,这绝非妄言。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兼顾英语四级和英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同时,还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了在各环节的具体操作中一些可行办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两大困境中:一是cet4和cet6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英语水平测试,为了追求较高的四级过级率,不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盲目地以四、六级考试为中心;二是很多学生把四、六级(尤其是四级)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旦通过了等级考试,英语学习动力就消失了。这两大困境最终会造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欠缺,甚至出现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显然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不符的,因此,如何才能达到兼顾英语四级过级率和英语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基于英语四级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
尽管已进入大学,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特别是非重点院校)还是比较薄弱,因此大学第1和第2学期的英语教学应以夯实语言基础为主,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语言技能方面。在这一阶段,大学英语四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能较有效地检验教学情况,因此可进行隐形分层教学,即任课教师在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时采用内在尺度法,暗中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实行组合搭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在通过四级考试之后,学生完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任务等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满足学生更高的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可按是否已过四级的标准进行分班分层教学。对于已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可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并且具有实用性的等效学分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来完成大学英语学分。对于还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而言,可继续以语言基础为主进行教学,也可适当地设置一些类似等效学分课程的全校性英语选修课程供未过四级的学生进行选修。
二、基于英语四级分层教学的实施环节
1.任课教师的配备。首先,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是进行分层教学关键的环节。无论是基础班还是等效学分班,应根据教师的专长来配备;其次,任课教师的再学习也相当重要,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要求和动机等都和英语专业学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课程在等效学分班实施也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任课教师不仅应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也要掌握一些相关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等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再次,可让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沟通,也有利于更好地完善课程设置。
2.课程的设置。总体上而言,等效学分的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课程要多样化,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第二,继续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特别是听、说、读和写,具体操作可按如下进行:各个等效学分课程的教师可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在教学内容里适当地配以语言基本技能的练习。就各个课程具体操作而言,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可共同商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当然在设置内容上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同时,课程组成员应在组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收集相关资料,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集体备课,最终达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3.管理环节。进行分层教学班级重组后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配合管理:首先,学校政策方面应该对分层教学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相关政策(如要求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师积极配合等相关具体政策或办法)等方面的协助。
其次,行政部门配合管理学生纪律。分层教学后,同一英语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因此在分层后的英语教学班的学生就很容易摆脱原行政班的班规班纪的约束,原班主任也很难了解其行政班学生在英语课的表现及学习状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分层教学分班时可根据本校学院数和各学院学生过级情况等把全校的所有学院整合成几个大的团体,然后在各个团体内部再根据四级成绩和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班,每个团体内的各学院再相互沟通和商讨该团体内的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分工安排。
再次,在分层教学后,学生心理上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未过四级的基础班的学生。在这一点上,任课教师应注意多观察,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同时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积极反馈。对于个别心理变化大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必要时应联系相关班主任或负责人来共同帮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最后,分层教学也需要教务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应及时反馈学生四级过级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过级情况。教务管理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完善教务选课系统,在各学院的配合下能较为高效地完成选课任务。
4.硬件设施的配置。学校应努力增设多媒体教室,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平台。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开展网络教学,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官能,把枯燥的、抽象的单词或语法等简单化,将原有的讲授式英语教学转变成立体式、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和教学效果。
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硬件环境,包括信息传输网络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卫星网等)和教学支撑环境(包括电教馆,广播站,图书馆,有线电视和校园环境等),拓宽有限的课堂教学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5.考核办法。总体上,不同层次的教学应通过平时考核和期末课程或模块考核两大形式进行操作。内容上,基础班应更多地从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方面进行考核。而等效学分班应该从语言基础技能和相关具体课程的内容两方面进行考核,比如选择“视听说+旅游英语”两模块组成的等效学分课程的学生应分别参加视听说和旅游英语两个模块的考试,两模块的加权平均分则是该生等效学分课程的期末成绩。
但是,基于四级成绩的分层教学可能会让学生最终奖学金评定相对难以操作。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对奖学金的评定都是按行政班级进行。这样由于各课程考核的难易度、内容等不同,不同层次和不同等效学分的英语课程的学生的期末成绩可能不会完全反映他们的英语水平。因此只按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就会造成不公平,在操作中,可从两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一是不同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试卷难易度以及其他课程的期末成绩情况等科学地对该科期末成绩按比分进行整体调整;二是在奖学金评定时,各学院可以把学生的课程期末成绩和某次水平测试成绩(如cet4)的加权平均分作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进行评比。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英语课程变得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我们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英语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唐人.试论英语自主学习硬件环境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李新,盖海红,王素军.模块教学动态分层全程考核——中职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3]孙丽萍.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j].孝感学院学报,2010(7).
[4]王先荣.大学英语隐性分层教学实验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5]赵亮.试论大学英语的分层次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8).
关键词:医学信息检索;双语;多模式;考试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考试能有效地了解和考查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考试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作用逐渐凸现出来[1,2]。
1国内外考评分析
我国现行的高校考评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①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范围狭窄。目前高校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笔试、口试、论文,在这几种形式中,闭卷考试采用最多,其他形式使用较少。②考试内容重书本理论知识,局限于教材。存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的现象,学生们普遍是"背多分"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③考试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高校考试多集中于期末,大多数院校在期末单独抽出一至两周作为"考试周",学生在短时间内承受着极大的考试压力,造成了学习上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不利于有效巩固学习成果。④ 试卷分析与考试结果反馈力度不够。教师阅卷只重判分,不注重试后分析,也没有改进教学策略,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⑤传统的考试方法违背了智能规律。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20世纪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3]。将智能归纳为九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别,而在于其特长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评判个性化的智能状况。教育要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
国外考试注重了平时成绩及过程性的考核,考核形式实现了多样性。借鉴国外高校的考试制度,对完善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或可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4,5]。
美国强调过程评价的考核模式[6-8]。美国大学非常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安排不同的考核方式,以多样化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口试、小组讨论、课堂参与、案例学习论文、学期论文、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等。采用科学的考试理念、灵活的考试方式和人性化的考试管理[9]。英国大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考核方式有多种,如课堂讨论发言(class discussion)、实地访问调查报告(investigation)、课堂演讲(presentation)、案例分析(case study)、分析报告(report)和撰写论文(essay)等,论文和报告是主要的考核方式。德国大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没有试卷,均是教授就约定好的课程提出问题,考生根据自己的学识作答,教授可随时给予补充和提示,考试就像一个研讨会。最后,经过教授和助教商讨后,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注重的是应用能力而非记忆性知识的考核[10], 在考试内容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考题,采用分次累积的计分方法,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方法,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分数,还要讨论考试内容和方法,且根据学生的不足给予个别辅导。日本是注重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模式。日本高校的考核由平时考核、定期考核以及学年考核相结合而成,突出考核的连续性与综合性。考试方式主要依据课程的特点而定,很多高校对口试作为笔试的辅考核手段在一些课程中作为硬性规定。并且课程设计、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创造性的考核方法也在逐渐代替传统笔试。
医学信息检索课是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涉及生物学、医学和信息技术,具有国际通用性强、可比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权威的数据库大多为英文数据库,在检索这些数据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专业英语打交道。双语教学符合国家政策和我校的"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把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W生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跟踪世界前沿研究领域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学及独立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医学信息检索课自从2007年至今已经实施了8轮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深刻体会到除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外,考试模式也必须多样化。传统的考试方法之题型不外乎选择填空、简述、论述等项目,学生只要背熟课本及笔记就可轻易获得高分;而以做实习题代替考试的方法,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检索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受限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1]。闭卷、开卷以及由老师出实习题以实际操作代替考试等方法均不太理想,因此需要开发新的、适合全面测试学生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方法。
2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长期目标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查找专业文献的有效方法,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为申请科研基金项目和毕业设计做准备;并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阅读理解英文文献。
2.1.1设计多模式的考试方式,使考试成绩与应用能力密切联系 传统考试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造成了"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因而本课题设计多元化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在学中考、考中学,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考试,而且考试成绩能充分展现对课程内容的应用能力。
2.1.2发挥考试作用,提升文献阅读与英文表达能力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学生经常满足于找到一些文献,而不去关注所找到的文献是否满足要求,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文献。课题研究制定合理的考试方案,督促学生阅读文献,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并能够准确表达。
2.1.3利用考试指挥棒,指导科技论文写作 目前的本科生,在大学阶段缺少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突出体现在科技项目的申请书和毕业论文上,从内容到格式都不符合规范,学生往往困惑于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在本课题研究中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指导学生去提炼问题,学会清晰地书面表达,无疑对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2.1解决突击考试、一次考试论成败的问题,注重过程性考核,最大发挥学生潜能 本研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了多模式考试方法,从动手、合作、口头表达和书写等多方面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发挥至最高水平。将考试分散到多个学习环节中,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考试。
2.2.2解决重考试轻反馈的问题,注重沟通与反馈,以评促学
集中考试方式,教师阅卷判分后没有机会面对学生进行试后分析。改革考试方案后,每次检索报告均要评定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在检索实习中及时发现问题,主动与学生沟通互动,对检索报告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克服了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
2.2.3解决考完即忘,强化课程的持续性和后效性 在科研项目申请、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环节中,项目组成员均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熟练应用文献检索技能,获得相关信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体现课程的持续性和后效性。
2.3 技术路线 ①课程的第一次课就公布考试方案,评分标准。听课与课堂回答占总成绩10%,检索实习报告占30%,英文口头报告占20%,综述论文占40%。②在课堂教学各章节中穿插思考题和专业词汇的解读。③文献检索实习。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安排检索实习尤其是对英文数据库的检索;检索内容由学生根据专业兴趣提供给教师,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检索中除了要求获取目标文献外,还强调对文献摘要及专利权的翻译。检索课后通过教育在线提交实习报告。教师给每次报告评定成绩,并在下次上课进行反馈,尤其是对英文文献阅读情况重点点评。④英文口头报告。要求学生准备英文课件,就某个主题进行英文阐述和答辩。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并对陈述内容和格式、陈述者的语音和仪态进行综合评定。⑤撰写综述。由教师讲解综述论文撰写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学生结合感兴趣的专业课题,自定论文题目。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科或专业当前研究热点拟出一部分参考选题。在综述写作的过程中,要查找和利用大量的文献信息,促使学生自觉钻研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付诸于实践。要求参考文献中不少于1/2的英文文献,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外文文献。通过综述的写作全面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综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文笔,提高了写作水平。教师写出批改意见及建议,鼓励学生向编辑部投稿,参考审稿人的意见反馈,在反复修改文章过程中培养细致和耐心的科研态度。⑥检索过程的描述。在撰写综述的同时,要求详细说明查找文献信息资料的方法及过程,如怎样分析研究检索课题;怎样选择检索途径以及选择检索途径的理由及结果;选择了哪些检索方法,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其效果如何;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及数据库,如何利用网络及电子资源;如何整理、分析、归纳检索所得的文献资料等等。⑦后续调研。项目组成员参与本科生科技基金和毕业论文的评审,掌握文献检索的应用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
3结果
按照本研究思路,经过多轮的双语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①课堂出勤率高,虽然多次调整课程安排,但每堂课的出勤率均在90%以上。②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如回答问题、朗读、总结等。尤其在最后阶段的英语口头报告中,同学们非常踊跃,讲台前有的从容大方,有的口语流畅,有的诙谐幽默,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和较高的英语水平。个别口语稍差的同学在回答问题中也能体现出他们对所选课题较全面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③实习检索态度认真,检索报告质量较高。同学们积极利用课堂上提供的环境进行检索,并在课下进行完善和总结,从英文摘要的翻译中可以看出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④学生基本掌握综述的写作方法,已有学生在期末作业的基础上,对内容经过修改和提炼,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⑤学期结束的师生互评中,学生的优良率在80%以上,学生评教在90分以上,改变了双语教学不受欢迎的局面。
4总结
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受专业知识的局限,对许多专业词汇不理解,英文翻译和用词不规范,这提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应强调常用专业词汇,学生应加强专业文献的阅读,双语教学应在更宽的范围内推广。
总之,改革考试方式,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模型,设计具体的操作方法。强化实习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让考试不再成为负担,学生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宁芸. 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 教育与考试,2009,6:76-78.
[2]薛松梅,李树雯.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 教育探索,2009,1:29-30.
[3]林春丽.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9,12:50-53.
[4]徐利谋,蒋建平,刘延庆.借鉴国外考试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考核方式[J].职教通讯,2011,24:74-77.
[5]姜秀全.借鉴国外高校考试模式实施创新课程考试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44-47.
[6]邢维全.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09,13(3):49-51.
[7]陈棣沭,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9(6):76-81.
[8]梁泽磊,张同心,李永斌.中美高校课程考试比较研究[J].中电力教育,2011,29:65-72.
[9] 吕建强. 美国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概况及其特点[J]. 教育与考试,2012,1:91-96.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45006)
摘 要: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多侧重对学习者二语习得影响,而其对外语教学中教学评估体系影响研究就很少。因此,文章试图探索和研究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 :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133-04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唐季红(197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一、外语教学与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地广泛应用,外语教学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语言学习者即使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知识都学得很好,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是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改变传统的“学语言就教语言”的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进一步地深入地语言的运用上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用地道、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事实上,外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早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只是重视程度不够,比如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察,还是停留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语言知识层面。并且,目前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多是强调外语教学中应以“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为主,如:词语的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目的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确实为当前外语教学中文化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能只关注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比较和融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从而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目的语国家。当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汉语,说汉语的华人也是遍布世界各国,汉语也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作国内和国际交际的工具。因此,外语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过去在外语教学中只关注目的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忽视了学习者自己的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因素。[1]
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范围比较广,包括家庭文化、价值取向、语言文化、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学校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因此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的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例如“英语学不学都没关系,反正我们平时也用不着”或“学好英语走遍天下”等信息,所以社会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的现状分析
过度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是我国传统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这样就使得外语教学工作者误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评估的重点。多年来,终结性评估系统在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总的来说,主要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基础阶段结束时的四、六级英语考试(或A/B级考试)、各学期期末的学业考试、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需求与评价。[2]这种单一的测试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多元化教学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认为:“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估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即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3]传统的教学评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不但不能全面、正确地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反拨作用,因此,目前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评估方式,也就是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互补,以取得最佳的评估效果。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评估的影响
在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与评估现状分析这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跟踪,那它必定会受到各种因素,比如:物质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精神因素等的影响。在此文章将对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体系中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手段、评估功能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
1.评估主体。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基本上只是教师,并且多是仅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定。根据Hall(1966)和Hofstede(1980)在文化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面中之一的权力距离,即一个社会成员对于各种机构和组织中存在的不平等权力分布的态度,也就是对社会等级结构的看法。高权力距离文化接受不平等权力分布,认为社会等级结构的存在很自然,因此权力关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在体现高权力文化的中国,孩子要孝敬父母,学生要尊敬师长,下级要服从上级。且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源泉,学生习惯于按照老师的传授模式,按部就班地学习,自然教师就成为了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如今,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推进,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美国,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友好的关系,孩子不依赖父母,学生可以与老师讨论,甚至争论。这种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广大外语教学者意识到教师不是全能的,也不是正确无误的,在加上教学环境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各高校的使用,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的参与者更广泛,已不仅是评估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是参与评估进程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估等。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估实际上也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其看清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学生之间进行评估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由于知识构建比较全面,其评估能够保证评价的方向性和全面性。其次,随着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以核心家庭模式为主,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是也来越高。
2.评估内容。由于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知识,因此评估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考察,包括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还是停留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语言知识层面,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察。家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性格的形成以及创造力的发挥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家长们也由过去单纯地关注孩子的英语考试成绩转变为更多地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过程(如:孩子的学习兴趣,表达能力,及对国外文化知识的了解等)。其次价值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教育力量。首先,很多高校已取消了四、六级与毕业证挂钩的有关规定,这样一是减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压力,同时也让学生们逐渐转变了应试学习的态度,把四、六级考试作为自我检查和测验的工具。学校和学生都意识到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目标的转变当然就会使得教学评估内容也要相应地转变。[5]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包括智力和情感的所有因素(如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团队精神、表演才能等),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同时考虑到我们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陌生感,在对学生评估的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增加一些有关社会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应该添加部分涉及到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比如:与中国社会文化有关的英语写作,学习用英语来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还可以就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对比写一些英语议论文。此外,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查除了书面表达外,我们还可以考虑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比如辩论、演讲、口语测试等。
3.评估策略。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形成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因此不习惯用口头形式来表达自己,所以我们的教学评估策略多是采用书面形式,即使是英语这种语言课程也是采用书面、纸质的测验为主。而如今,当评估内容趋于多元化时,那么传统测验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采用对应的多种评估策略以实现有效的评估。测试作为重要的评估手段之一还应继续保留,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教学环境、学生素质等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评估策略,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估,学习档案记录进行跟踪,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们小组合作的项目的准备、演示、评定等进行播放。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或是跟学生面对面的访谈、座谈等评估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评估功能的转变。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评估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多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然而,如今由于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策略都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所变化,评估功能当然也会有所变化。现阶段,各高校都已经认识到终结性评估的片面性,开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把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有效的结合起来。评估功能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特色,在对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技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而这种尊重生命、尊重差异、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功能,正是目前所提倡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教学评估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学评估的影响不仅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评估的影响,还包括了对教师教学评估的影响。在这一小节文章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来阐述。
1.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影响教师教学态度的因素是教师的待遇问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会随着其职业待遇的提高而增强。职业待遇,作为衡量一门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不仅包括政治待遇,还包含了经济待遇。待遇的高低既反应了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也反应出社会对该职业的需求量以及对该职业的价值认定,影响到从业者对该职业及自身价值实现的满意度,同时会直接影响职业归属感等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个体如果职业归属感强,就会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反之则会无视职业规范,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6]
2.教学效果。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其影响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关系使教师学生心情愉快,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既有利于教师对信息的掌握,和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3.教学内容。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其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我们的英语教材从最初的只关注语法与阅读到开始注重听、说、写兼容,再到教材系列化,听、说、读、写基本各一体,最后到现在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单纯的纸质平面教材向音、视频、光盘和网络版教材发展,呈现立体化的趋势。[7]教材内容的变化也是顺应了社会文化与时代的变化的需求,当下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技术和条件,广泛吸取图片音响、网络课件等多种素材,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使学习活动摆脱了纯文字的单一化呈现,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改善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同时,教学内容越来越突破教材的限制,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比如,老师在感恩节当天上课时,就利用这次机会,在教授教材内容之前,把自己事先做好的有关感恩节内容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的西方文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总之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把语言当作载体来传达百科知识的信息,要让学生在摄取百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吸收语言知识。
4.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维度、多样化的集体活动,比如,视听说课,我们可以采用“协作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事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以角色扮演,辩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共同完成任务、最后采取教师点评,组员点评和自我评价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读写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首先教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个人观点陈述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实践,互相合作来体会和感受这种协助式教学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让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发挥集体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是让学生们身心愉悦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使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目前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还是侧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测试,显然达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的输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深他们的文化理解。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估也要注入对学生社会文化知识的考查,让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对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的影响,让大家都参与到外语教学的评估体系中,意识到教学评估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王露芳.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与完善[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HALL, E.T. The Hiddern Dimension[M]. New York: Doubleday,1966.
[5] 任丽.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 唐芬芬.试论几种社会因素对教师文化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
[7] 任丽.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 王瑰玮.论影响大雪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5).
关键词: 三一口语 考试驱动 教学模式
一、引言
三一口语(GESE)的全称为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它是经英国文化委员会提议,专门为非英语国家设计的纯英语口语等级考试体系。该考试共有12个渐进等级,连续性地评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其中,1-3级为预备段;4-6级为初级段;7-9级为中级段;10-12级为高级段,高级别的考试涵盖低于该级别的其他级别的内容。考试成绩评定:A―优秀,B―良好,C―合格,D―未通过。
该考试的目标是“提供一套学习者和教师能够评估进步和发展的可信有效的评估体系”(GESE Syllabus,2010)。目前已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这项考试。
1999年,北京教育考试院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与伦敦三一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并开始在北京地区实施该项考试。伦敦三一口语证书以其权威性、实用性、系统性成为重点中学、大专院校和移民、留学等人士所青睐的英语口语能力证明之一。
目前北京的很多大专院校都参与了这一项目,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其主要报考的是初级和中级,因此本文旨在针对三一口语初级和中级考试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其备考策略。
二、三一口语(GESE)口语考试特点、要求及评分标准介绍
1.考试特点。
GESE具有如下特点:(1)交流过程的自然性。考试形式为考生与考官进行一对一的交谈,考官不会预设考题,会话内容会随考官和考生之间的话题讨论自然发展,是“复制真实生活中的交流”。(2)话题的真实性。“对话”部分的话题全都来源于真实生活,如初级的话题包括假日、购物、学校和工作、爱好和体育、食物、周末和季节性活动。中级的话题提高了难点,包括教育、民族习俗、城市与乡村生活、污染与资源再生利用、犯罪与惩罚、技术等。(3)轻松的考试氛围。三一口语考试的每一场考试中都会用善意的微笑、亲切的语言为考生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建立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平等友善关系,其目的是让考生在平等、愉快场合中放松下来,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2.初级段(4-6级)和中级段(7-9)要求。
初级考试要求考生能理解、熟悉话题中所述的要点;要参与对话,就个人感兴趣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熟悉话题进行交流并陈述个人意见、看法;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描述经历、发生的事情,说明事情原因,并能就意见、看法及计划做出说明解释。这些要求完全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或交流的需要。
中级段要求考生在讨论一般较熟悉的话题时,能听懂并理解较复杂的长句子;能主动地引导话题与考官交流。交谈中能针对事或物进行清晰述说,对一般性的话题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然地引发讨论,保持交流的延续性并使其自然地结束;能使用一些较复杂的句型,用词比较自然流畅,自我纠正错误。中级水平可以满足在职人员和留学生等需要用英语和人深度沟通的需求(GESESyllabus,2010)。
3.评分标准。
GESE为了评估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分别在话题、互动交流、听力理解和自由交谈等方面,设置了谈话流畅度、语言正确度(语法结构等)、词汇运用、发音、听力理解、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表述连贯性、逻辑性等一系列评分标准,对受试者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测评(GESESyllabus,2010)。
三、备考之课堂改革探索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顺利通过三一口语考试,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进行高效的培训。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1982)指出,语言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到大脑中的语言习得器官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如果学习者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焦虑程度低,那么他们的语言输入量就大,并且输入效果好。三一口语测试是考官和考生的一对一交谈,是双向的语言交流活动,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或挑战。因此,缓解考生压力、消除其焦虑情绪是成功备考的关键之一。教师需要在考前培训上多安排一对一的训练,帮助他们熟悉测哥试方式,建立自信心。
任何行为都源于一定的目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一种单一性的关系。”(绍瑞珍,1997)因此,教师在备考培训前,必须首先为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很多考生虽然知道自己需要通过考试,但并不清楚这是什么样的考试,它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因此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学习目标越明确,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的动力越强。
2.教学模式。
大多数中国考生学了很多年英语,有一定的词汇量,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因此为了提高考生的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教师在培训课上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教学模式要求语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还要使学生学会在不同场景下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达到某种功能,如介绍、请求、询问等。它主张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述,从而起到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作用(朱瑞雪,2012)。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安排小组活动时,可以按2人或3人为一组(小组人数过多不利于学习效率),并且经常变换小组成员(以保持小组成员之间的新鲜度,从而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某一个话题,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组与讨论话题有关的问题,打印出来,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手中的问题互相采访,对某一话题进行探讨,表达对这一话题的意见或看法。为了符合三一口语测试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教师还要要求学生针对讨论中的话题主动提出几个新问题探讨,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对话能力。
3.任务教学。
教师可以灵活安排任务给学生,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活动实现“学以致用”。任务型教学没有预定的语言项目目标,不试图规定学习者学习的结果,学生通过任务“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这是一种以使用语言功能,提高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有意识学习和锻炼的过程。
任务型教学以任务统领教学过程,任务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任务,也可以是同一个话题下分出若干个前后连贯的子任务组成的任务链。例如在处理Transport这样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任务链:
任务:小明的外地亲戚要来北京探望他们一家,请替小明做好接待亲戚的安排,重点是选用哪种交通方式来逛北京城。
任务表
以上任务的完成,实际上包含5个子任务。
子任务1:为了完成这样任务,学生需要首先假设小明的身份、亲戚的身份,因为二者不同的身份将影响后续的接待安排。
子任务2:学生确定小明应该带亲戚去哪几个景点,设计路线。
子任务3:然后重点讨论采用哪种交通方式最合适,每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子任务4:小组达成协议后,选定一组代表来向全班汇报初步方案,其他组记录发言小组的意见要点。
子任务5:在听取几组发言完毕后,让小组再次讨论是否更改方案,给出决案和变更(或不变更)的理由。
环环相扣的任务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语言交际的机会,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接触、感受、体验语言。这种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语言的过程,打破了“语言是老师教会的”的方式。任务与习得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当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龚亚夫,罗少茜,2003)。
4.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代化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视觉刺激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以求取得好的效果。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介,恰当的教具、教学材料,丰富灵活的课堂活动形式等,都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5.有效的课堂控制。
(1)教师的角色
教师首要是任务的设计和组织,教师需要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确定最合理的课堂计划,确保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将课中涉及的生词和知识点进行总结,重点问题的回答要形成文本。对发音、时态、选词等语言形式进行讲解、操练,有利于学生内化已学,减少三一口语考试中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失误。对话题内容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系统的知识,在测试中能够对考官的评论或见解做出反应,使对话得以深入展开。每隔一个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详细的评价、反馈和咨询,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所在,自己的水平与三一口语要求的差距,帮助考生迅速弥补不足,提高备考的效率。
(2)座位安排技巧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可以改变学生坐固定座位的传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允许学生变换座位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同学们更换搭档,一是适应与不同人进行交流,二是增加大家交流的新鲜感,避免老搭档之间太熟悉带来的交流惰性和局限性。
四、结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和商业机构对三一口语考试认可和推崇。作为大专院校,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科学、系统、公正的英语口语等级考试形式,让其充分发挥其口语考试的“推动”和“诊断性”功能,对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催进和反馈作用。我们需要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帮助考试提高备考效率。一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二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语言形式,而且强调语言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沟通交际。三是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进行任务教学,让学生通过任务“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成功完成任务的时候,就是学生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时刻。四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全方位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五是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课堂,确立自己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培训,增强其学习效果,为学生节约宝贵的备考时间,增强应考信心,提高考生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绍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庆宗.英语口语中动机归因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3).
[4]张洪兵,张雅萍,等.试论北京“三一英语口语等级考试”的设计理念、依据及其特征[J].理论与实践,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