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时间:2022-12-07 15:08: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作文起步 习作教学 微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10-02
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只有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当这句幽默却又真实的话广为流传时,我们惊叹,“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就在这耳濡目染间“微练笔”在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笔者脑海中产生了。
我深知,三年级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年级以写话为主,到了三年级开始和习作接触了,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习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现实是:“三年级语文很难教”,这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的心声,最大的难点就在“习作”;“三年级语文很难学”,这是很多学生的切身感悟,最大的难点就在“习作”;“三年级习作太难辅导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每周的周记是孩子的痛楚,也是家长的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惧怕习作”何以成了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
一、“习作之旅”难以启程的原因
(一)教材内容脱节性。一二年级的教材忽视从字到词再到句的层层递进式的连贯训练,忽视与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衔接,三年级一开始就正式启动单元习作,缺乏系统性训练,坡度太陡。
(二)文本范例随意性。单元文本阅读范例与单元习作中的习作要求匹配性低,或者选取的文本范例不具典型性和经典性,造成缺少精巧细致的范例指导,使学生在习作时无从下手,无形中加大单元习作的难度。
(三)教师教法无序列。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工程,但由于被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固有的作文序列没有认识清楚,各个年段衔接不好。
(四)学生体验甚肤浅。现在学生的生活显得非常单调,没有充实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习作“未”有源头活水来,即使偶尔也会参加一些活动,但往往由于缺乏观察力而只重参与,鲜有理性感受,难成文,加上缺乏阅读自觉性,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语言储备量低。
既然“难度”是客观存在,那么利用“微练笔”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习作,减缓习作的坡度,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笔者进行着实践与思考,期望能寻找到一些有效的策略。
二、围绕单元主题,遴选设计微练笔
想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就要遵循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一语文教学规律,单元课文与习作不能孤立开来,可以将每次单元习作的训练要求,分解成几个训练点,再根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特点,将各个训练点分散落实在各篇课文中。在读中学写,分项训练,增加训练的密度,减缓单习作的坡度,有效淡化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一)聚焦习作,整体锁定凸显重难点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学生开始习作,要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乐于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如写课余生活,如果教师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作文指导课点拨不到位,真的如课标所言,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么学生肯定无所适从。因为在过去四个学期的教与学中,学生根本没有系统地进行写话练习,对于如何把一个活动写具体、写清楚根本不得要领。这就决定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无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为他们往往放下笔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实毫无章法,拿起笔更是无话可写,空洞呆板。
(二)根据难点,层层推进设计微练笔
针对上面这种习作要求与学生习作水平实际相差甚远的情况,中年级作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置练习,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教材、教学计划,设计符合学生练习的微练笔,让学生初步掌握写作的方法,为今后进入高一年级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教材上安排的微练笔要重视起来以外,我们也要时时刻刻依托课文,创造微练笔的机会。因为这是渗透习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往往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从这个例子中让学生习得写作技巧。
我执教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时,在教学荷花未开、全开、半开的三种姿态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于这三种姿态的荷花再进行描摹,因为有课文内容作拐棍,孩子们写起来大都得心应手。
三、积极反馈分享,体会成功乐练笔
纵观五、六两册的习作要求,很明显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乐于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习作要求的重点。鼓励学生进行互读互评,欣赏闪光点,是笔者习作反馈中很重视的一点。在欣赏的目光中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被人忽视的成功感。在互评互议中,既可以给学生极大的信心和力量,敢于写作,实际上也是一次有效提高习作能力的训练过程。
(一)微练笔批改,竭力捕捉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微练笔,我总是竭力在字里行间寻找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一旦发现点滴进步,立即给予热情鼓励。如“多好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写得真棒!”等,让学生意识到细微进步也被时时关注着,并体会到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二)微练笔交流,真情朗读好作品
关键词: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
引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级年级到高中中阶段的”相互联系与螺旋上升”的联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初中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难题。影响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一些教师不能够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教学方法做不到与时俱进。最后,对多功能教学媒体运用的不够充分。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质量呢?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既有对之前课程的总结,也开启初中课程的大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一年的课程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哪些知识只需要学生了解,哪些知识要牢记,学习好的同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差一点的学生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语文教师都要做到目标明确。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计划,要求语文教师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宜,统筹兼顾。对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应该加强培养。
第二,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
“活到老,学到老”,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语文教师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语文教材的更新,不同学生的问题,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只有学习、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备课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发生,以及各种应对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另外,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并攻克学习中的困难。但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牢记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循序渐进,抓好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期。
语文是一门既传统,又现代的课程,这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打开自己的思想,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传统中的精华,要发扬光大,对现代中的精髓,要借鉴吸收。比如,对古诗的传授,教学方法可以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背诵并掌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改编成小品剧、诗歌等形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素材。但语文教师切忌贪多,把知识一并塞给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
第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图画。这种教学方法迎合了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滥用。应该传统和科技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要在制作上做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学习。而课堂板书依旧不能放弃,对学生的关注与互动仍然是课堂有效性的法宝。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时,要突出重点、难点,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相切合。所以,对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要与传统教学充分、合理的认识。
第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兴趣。
对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对课本的学习,课外的阅读也同样重要。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相互推荐相关的书籍,开展讨论活动,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还可以定期开展演讲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还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锻炼了他们上台表演的胆量。
总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为以后的各门学科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认真批改作业等各项具体的教研活动。可以说,不论何种方式、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飞.浅谈初中毕业班语文复习的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0,(5):57,59.
(一)以读书为中心,精心安排业务学习活动
上学期,我们组以读书为中心,以读书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开展了低。中、高各年段的读书交流活动。低年级老师共读了《还语文教学本真》一书,中年级老师共读了高子阳老师的《做见识型小学语文教师》,五年级老师共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六年级老师共同阅读了《走进语文诗意的丛林》。各年级组推荐教师代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作读书汇报交流。精彩的发言给人启迪,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重视常规检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在鼓励语文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其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上学期,语文组配合教导处进行了两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组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教案完整,重点突出,有反思,作业设计科学合理,批改细致准确。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三)以活动为依托,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
(1)抓好校级一人一课活动。这是朴实的平台,却取到了务实的效果,每位执教者在活动中踏实地成长。
(2)开展第五届青年教师美文诵读比赛。
(3)组织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过关测试。
(4)我校开展了第二届读书月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我们举行了“最是书香能致远”黑板报评比活动、读书交流会活动、五六年级读书卡设计比赛、二三年级读书名言书写比赛、四五年级“好书伴我行”现场作文比赛、六年级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对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的展望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中的有关内容为切入点,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力争把本组打造成为我校教科研的一处亮丽的风景。
(二)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们要继续立足学校课题研究,创设书香班级,紧紧围绕“二次作文”和“有效的课堂”两个重点,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1)每一位语文老师要认真反思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总结经验,分析主客观各方面因素,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2)继续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等教育教学类杂志中关于课程标准的专栏,全面、深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我组计划采取如下方式:
(1)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定期组织大组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使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
(2)组织各类沙龙研讨活动,使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通过研讨、交流,寻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寻求相关策略。
(3)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校将组织教师由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评比并积极向市区投稿。
2.完善常规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1)作业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强化、细化。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求学生要有语文摘抄本(素材积累)和周记本。不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示活动。
(2)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教研课,为了让每次评课都能真正起到研究、提高的目的,备课组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评课。这样,才能让大家在观摩中反思、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总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充分利用好早读时间和课堂两个阵地,重视学生朗读水平的指导和经典诵读的积累。本学期,我们将开展学生美文诵读比赛和集体朗读课文比赛,力争在活动中提高各班的朗读水平。
(2)加强写字教学研究。语文老师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写字指导,充分利用好写字指导课,把教师指导和学生练字紧密结合起来。
(3)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重视起来。老师们要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深入解读,提前作出设想,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利用多种语文资源,把语文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并有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2、研究制订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3、安排教师“一人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4、组内教研。(讲座:二次作文)
5、一人一课活动。(一年级组)
四月份:
1、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工作进行常规检查。
2、开展“语文周”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教研活动。
4、组内教研(立足有效课堂)
5、一人一课活动。(二、三、四年级组)
五月份:
1、开展学生美文诵读比赛和集体朗读课文比赛活动。
2、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教学研讨活动。
3、组内教研(如何细读文本)
4、一人一课展示活动。(五、六年级组)
六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教学研讨活动。
2、组内教研(复习策略大家谈)。
加强教师修养,突出“语文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掌控者,教师掌握教学进度,还要实时创新教学内容,灵活转化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强化教学效果。当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灵活自如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及时调动起来,并且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反之,小学语文课堂便会失去活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极大受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要深挖教材,与一些课外知识相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还需教师提高备课质量,重视备课环节,仔细钻研教材,划出重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教学方案。教师还应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课堂学习活动,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课文《天安门广场》时,教师应在课前收集天安门广场的各种资料,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设想学生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及时充分地解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在品读课文中体会“语文味”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已经具备一定的发散性,讲究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认真品读文中的每一个精彩词句,使学生在品读课时悟出“语文味”。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知识水平还不够,品读课文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消化和吸收文章精髓。
品读文中的精彩词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包含了很多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的文章,文中的精彩用词既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准确生动的用词习惯。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庐山的云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笼罩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缠绕半山的云雾”则像“一条条玉带”,虽然同是云雾,但不同形态下的云雾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云雾,表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词之精准值得学生学习。再如课文《老师,您好!》,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将老师形象地比喻成“春蚕”“甘露”,既亲切生动,又准确细致,表达了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
品读文中的句子和段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除了用词精彩外,还包含很多精彩句子和段落,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了巧妙的修辞以及其他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小学生品读这些句子和段落能够使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段关于瀑布的描写动静结合,时而“悬挂在岩壁上”,时而“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向我们展示了黄果树瀑布的奇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将倾斜而下的瀑布比喻成织布机上泻下的宽幅白练,形象生动,让人体味到语言运用的魅力。
加强专项练习,实践“语文味”
要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不仅要让学生多动脑,还要多动手,引导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如:加强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不偏离主题应实时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师还应善于“见缝插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巴金先生的信,理解文中巴金先生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孩子们的深深期许。比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古诗词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词充分理解,并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能够把很长的一段话浓缩到几句诗里,并且能够做到对仗押韵。再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少年的智勇双全,一般教师都是顺着提问“少年的智勇双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题:“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探究一个这样的问题,本身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见微知著,从多侧面分析。小组学习中,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如:从少年一开始就手拿弹弓来分析,他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这个故事,弹弓只是一个道具而已。再如:这是少年早年经历的真实一幕,当吴王做出不成熟的决定后,少年在冥思苦想如何巧劝吴王时,想起曾经经历的一幕,于是用来巧谏。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要求是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语言表达上也强调了不拘形式、有新鲜感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却背道而驰,导致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被拔高
第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掌握的词汇不多,语言的发展还不充分,很多教师却常常以杂志、书籍中的作品为范本,指导学生写作,拔高写作要求,使初学写作的学生望而生畏,害怕写作。这就像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却被灌输了一大堆的交通规则,不但不能达到规范的目的,还会使初学者产生畏惧感。
2.主题成人化
小学写作教学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从写作主题的选择来看,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是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作文的立意与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符,学生只能以满纸的假话、空话、套话来敷衍。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失去写作的兴趣,甚至厌恶写作。
3.提高方式焦虑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可如今功利的社会追求已渐渐渗入教育领域,教师、家长仿佛都患上了“落后恐惧症”,期盼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一天速成,于是大量购买作文选,让学生背诵优秀选段。可是,这就像被人工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营养,味道差劲。如此急功近利就会忘记教育的初衷,忽视教育的本质,本末倒置,让学生只会鹦鹉学舌,不会自主创作。
以上问题导致多数学生害怕写作,厌恶写作,写作基本功不扎实。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把握好小学第二学段这个关键阶段,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的学情,明确写作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写作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敢说真话;最后要沉下心来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引导,把写作教学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方式。
1.明确要求,有章可循
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来源于第一学段的说话、写话训练,为下阶段更高要求的写作奠定基础。在把握第二学段写作总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细化各学期的写作要求,使之更具操作性。各学期具体目标如下:
三年级上学期:养成观察身边一切事物的习惯;在阅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美;能够按一定的顺序将一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注意语句的通顺;认识冒号、引号,能初步了解冒号、引号的作用;能纠正习作中的错字。
三年级下学期:学会选择观察点,收集生活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特别是新鲜的词句;能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进行细节描写;知道书信体的格式;会正确运用冒号、引号;能找到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并尝试修改。
四年级上学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整理生活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培养细节描写的能力;尝试给身边的人写信;能较熟练地使用冒号、引号;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年级下学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个性化地使用生活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能让读者产生新鲜感的词句;树立细节意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能自己修改习作。
2.量体裁衣,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作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一系列的练习中学会捕捉生活溪流中的浪花、思想、情感。作文时不一定要写完整,哪怕只写一个片断,只要长期坚持,就能逐步养成随时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习惯。
(1)收集写作素材
在第二学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收集一次写作素材,内容可以是学校里的生活,也可以是家里发生的事,事无大小,只要有所触动,都可以入文。比如学校每年都会安排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心里最期待的事或觉得新奇有趣的事,写在素材记录本上。如此坚持下来,每个学生就都有了一本自己的素材本,记录了自己原生态的生活,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记录了自己的成长,随时翻阅,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2)应时应景,抒发真情
只有一件事情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笔下才会真情流露。因此,教师可以顺应时令,结合学校活动等情况,对教材中的单元作文进行顺序上的调整,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说一说”,教师可以把写作时间延迟到家长开放日。开放日这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放在桌子上让家长翻阅,写上回复。学生兴致很高,写下心里话,并且反复揣摩,主动修改,写作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抓住突发状况
写作,因意外而精彩。有时,扰乱了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的突发事件,却恰恰是写作教学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机遇,更要抓住机遇。比如上课时下雪了,学生都被雪吸引了,教师何不干脆放下书本,让学生和雪亲密接触?这不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
3.浸润渗透,有意而为
首先,写作不应也不能只是每学期八个单元的大作文练习,教师要把写作当成一件平常的事。写作不是为了应试,而是生活的需要。教师要把写作训练、写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分外关注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说出了一些精彩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的话语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教师要立即指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始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个人语料库,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写作更有灵性,更具有思想的力量。
现在全国已获审定通过发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12套,初中语文教材有8套。总的来看,这些教材在体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标(实验稿)的理念和目标方面,都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课改之前的同类教材比较,现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丰富多样的人文内涵,在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更活泼,都能注意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情境性、趣味性、综合性,练习设计也力求开放、多元,口语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综合性学习成为新的亮点。这些都是成绩,凝结着在座诸位主编和专家的心血,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对照新课标的要求,并站到十年课改之后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来观察评价,也会发现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问题与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彼此趋同,个性不足。本来,“一纲多本”就是要发挥各个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不同风格特色的多种教材的竞争。但是现在“竞争”是有,那是发行推广方面的竞争,而教材本身特色、质量的竞争,并没有很好形成。
另外,现在多种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这是个进步,也是课改推进的结果,应当充分肯定。但是也有两种情况,有的教材往素质教育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的则轻视甚至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所以,修订教材还是要全面理解课标,尊重教学规律。我主张努力做到四个字――守正创新。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材很多批评议论,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语文拿出来炒作,弄得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很紧张。我们修订编写教材,不能完全受社会上的批评炒作左右。那种动不动把当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
下面我想结合对课标的理解,讨论语文教材修订编写可能涉及的12个具体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课标对此非常重视,论述的分量加重了,但其精神又是在减负。这个“减负”不应当理解为只是学习负担“量”的减少,更是要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有兴趣,又得法,效率就高,负担相对也就小。课标对课业负担“量”的减少是有规定的。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现在减少了,规定识字1600个,其中会写800个字。请注意,课标还对识字和写字分开来提要求,提出“多认少写”。多年来语文教学习惯的每学一字必须“四会”,这个标准过高,课标提出要降低,“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
识字和写字分开要求,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识字和写字也分开。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主要供小孩阅读背诵,有意无意就认识一些字了。有意思的是,“三百千”合起来总字数是2700多个,剔除重复的字1462个,数量跟现在要求1600个差不多。古代蒙学的学写字也并不一定依照“三百千”来写,而是先写笔画少容易上手的字,如“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等等。记得我小时候开始学写字,写的也是这些,而不是课文。可见把低年段的认字写字分开,是有必要的。
课标这样规定,除了减负,还为了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科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汉字效用递减率”,是周有光先生提出的。他做过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字,使用覆盖率达到90%;再增加1400个字,合计字数2400个,覆盖率是99%,这增加的1400个字只扩大了9%的覆盖率;再往后呢,继续增加到3800个字,覆盖率也就99.9%。也就是说,字频与覆盖率的递进关系,在字频1000位的段落中,汉字效用的增长最为迅速,而当字频达到将近2000位时,汉字效用的增长就非常缓慢了。
所以,选择基础字要在字频1000位内的字中去选择,才更为有效。小学低年级认字,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是先学基本字,即使用频率最高的字。课标附录有两个字表,大家编教材时应当关注。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另一个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是根据“汉字效用递减率”的论断制定的。课标修订时还特别请北师大王宁教授带领的团队做一个课题,对儿童认字写字的字频专门进行调查分析,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这300个字选择的原则是“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基本字如何先进入低年级的教材,是大家要考虑的。
二、汉语拼音
请注意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是把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里边的,并没有独立列出一条。学汉语拼音为的是什么?为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提高识字效率。就这个功能。学拼音不是为了掌握拼音阅读的能力。因此,编教材给汉语拼音的“地位”要适当,不要摆得过高。另外,要降低难度。对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学拼音的确太难了。过去要求《汉语拼音字母表》必须“背诵”和“默写”,还要写得如何工整好看,有点为难孩子,也没有这个必要。课标现在不再这样要求,只要求那个字母表能“熟记”和“正确书写”就可以了。拼音和认字问题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难点,应当有新思路,处理好,不要让小学生负担太重,不能一上来就给“下马威”,扼杀了学语文的兴趣。
三、写字与书法的教学
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明显加强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课标还明确写上这样一句话:“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对此,教材修订时应有所体现。按照教育部要求,有的出版社正在编书法教材,它与语文教材是什么关系?那是补充教材,语文教材应当也可以适度包容写字书法教学。在多数学校,限于师资、课时等条件限制,很难开出专门的书法课,那么,语文课就应当适当加大这方面内容比重。
四、阅读教学
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鲜明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些话都有针对性,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设计教材思考题应当考虑这些提醒。要多引导整体感受,涵泳体味,鼓励展开想象与思考,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很琐碎、技术化。
现有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方法技巧,要在教材中有所交代。现在许多教材都频繁地要求“有感情地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或者“整体把握”,等等。但是最好能给出方法,有示范,让学生把握得住,能举一反三。学习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思维训练,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注重思维训练问题。还有,阅读教学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语文生活”,重视与课外阅读的链接。有的教材在拓展课外阅读方面是不错的,好的设计应当保留。
五、读书问题
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课标特别加以重视,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还特意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认为这句话很精要,可以当作一个口号。现在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学生读书太少。课上读得少,课外读得更少,还是停留于做题,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读过几本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课标对课外阅读是有要求的,9年课外阅读总量必须达到400万字以上。如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的链接,如何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过去的教材注意不够,修订时应当作为一个要点来加强。
六、写作教学
课标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平时作文和高考中考作文是有区别的,不能以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现在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大,只考虑面向高考中考,教的基本上是“套式作文”和应试技巧,特别是到高中,作文教学沦为敲门砖,可以说是“全线崩溃”了。课标强调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尽管实行起来会有困难,但这是方向,教材编写必须坚持。
写作是教材编写的难题,难就难在不知道如何结构,以及是否应当有体系。我觉得还是要有体系,或者叫“系列”也可以,总之要有一个计划、流程。现在有的版本有些特色,其做法是扣紧每一单元,布置一次写作。比如写一件事,写一个人,仿写一首诗,还有缩写、续写,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等。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随意搞“提前量”。课标指定小学低年段是“写话”,高年段是“习作”,初中才是“写作”或者“作文”。名称上的区别,表示了教学的梯度。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对写作有兴趣,这是个大问题,教材编写应当想办法,在读写结合上多下点功夫。有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仿写童话、寓言,我觉得很不错,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天性与想象力。如果是结合单元来设计写作教学,要求要明确,有简洁的提示,有操作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潜能。写作部分的编写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得体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
七、单元结构
现有的教材采取的框架有两种。一是按照人文主题(或者其他因素)划分若干单元,如人教版小学一共86个专题,北师大版130个专题,每个单元4篇课文。北师大版则采取传统“文选式”编排。初中呢,人教版、江苏版都是“主题单元”形式,语文版是“文体单元”形式。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调查报告,对几种单元组合形式做出比较,但好像并没有很清楚表明哪一种框架方式更好。
为什么课改之后的教材普遍采用“主题单元”?主要是为了体现人文性。也的确有这方面好处,学生也比较喜欢,从教学来说,这样设置单元也可能比较有节奏感。但最大的问题是,“主题单元”框架往往只照顾到人文性,较少考虑到语文性。以人文主题组织教学,语文教学的“梯度”容易被打乱。有些版本意识到这个问题,如人教版,想做些补救,每个单元都适当讲一些语文知识或技能训练。这是去的,并没有通盘考虑,梯度还是体现不出来。所以这次修订教材,要认真解决框架结构问题,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体系问题。
可以把构成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梳理一下,安排到每一学期各个单元之中,最好每一课都有一点“干货”,能做到每课一得就更好。这些都应当作为组合单元的要素之一。如果还是以人文主题来结构单元,那么也把这些要素往里边靠一靠,选文能紧密结合就最好,实在结合不了,那就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题上多体现,教师用书也往这个方向靠拢。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教材的结构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八、课文
现有的各种版本选文都比较放得开,凸显人文性,照顾到学生兴趣。但也有的版本比较粗糙随意,特别是时文的选择,量比较大,语文性不见得那样强。传媒对语文教材的批评炒作,往往集中在选文上,不必过多关注那些炒作,但确实要高度注意选文的质量。课标也提出选文要有经典性。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当然,经典也在流动,而且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有经典性,可是不太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也不一定要选。有些版本选的当代的文章较多,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修订时应当考虑调整。我赞成所选必须是美文,是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优美的。
小学低年段课文有的要自己编写,要非常重视这一工作。现在有的编写并不好,太多说教(思想情感教育是必须的,但不等于说教),要讲究童心童趣。现在小学和初中教材普遍比较浅。如今是信息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以前宽,在学前班和小学,就知道很多东西,知识比前辈的童年要掌握多得多,要考虑这个情况。在课标要求的框架内,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都最好稍微提高一点难度。不要低估学生接受水平,不要只考虑让学生能懂,都懂了就不用学了。
九、语文知识和能力点
课标对语文知识的处理比较“小心”,努力避免体系,强调的是“随文学习”。这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自然有其道理。教学中不必过于显示语文知识体系,不能照搬大学语言学、文学史那一套,要去除烦琐哲学,降低难度。但编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呈现方式可以是隐形的。我主张要有系统,但不是“系统化”。
前面讲到单元组合,如果用语文素养的若干因素来组构,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先要罗列一下到底小学、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需具备哪些基本的语文技能,都要有个明确的安排。但呈现方式要考虑自然一点,不至于陷入死记硬背,最好能结合情景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索体验。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要先有安排。
十、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
这在每个学段的比例应当是不太一样的。过去小学阶段古诗文很少,按照课标要求,修订时应当适当增加。低年级也可以有些古诗,但要求不能太高,也就是接触一点,读读背背,似懂非懂不要紧,感受一点汉语之美,有兴趣就好,并不把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小学部分课标建议一到六年级背诵古诗75篇,可以部分编到教材中,也可以要求课外背诵。古诗文平均每学期也就六七篇,分量并不重。到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并逐步增加比重。课标提出初中背诵古诗文60篇,平均每学期也就10篇左右。不一定都要编到课文中,也可以作为课外背诵。就课文的篇数安排而言,大约初中的古诗文占到五分之一,比如一学期30课,古诗文就是6课左右,可以一年级5课,二年级6课,三年级7课,按年级逐级递增。如果每册5~6个单元,那么每单元大概也就安排1课。高中的比重可以更大一些,占到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我认为这样大致就可以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主体还是现代文,文言文不宜再层层增加。
这个问题我愿意多说几句。事实上,在一线教学中,古诗文始终都是重头,比较难,可是有“讲头”,而考试又比较好拿分(因为古诗文方面的试题一般以知识性为主,死记硬背的也多一些),所以老师会在教课中“加码”。如果教材编的古诗文分量再增加,有可能一半的教学精力都投放于此,这是不利于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
语文学习,提升读写能力,更主要的还是学习现代汉语,应当以现代文为范本。这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性质决定的。基础教育毕竟是面向未来大多数公民的教育。为何也要学点古诗文?因为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学习现代汉语,最好对古汉语有些了解。目的还是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另外,为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下古诗文。这里有主次的分别,不能颠倒,文言文与现代文也不宜平分秋色。
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中小学不要学文言文,自有道理。但也不必走极端,还是要接触一点文言文,学点古诗文,我理解这就是“接触一点”,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这方面要求不能过高,古诗文所占比重不宜过大。课标对此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能依靠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即可,并没有更高的要求,编教材或实际教学都要掌握这个度。课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还是有具体要求的,重头还在现代文,而不是文言文,两者的主次位置很明确,不宜颠倒,也不能比例失衡。
十一、教科书编写语言
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减少教化,避免套话空话,做到生动活泼,能引发兴趣。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体会“深刻内容”和“丰富感情”,也不要处处都是“人生启示”。我举一些例子来说。现在许多教材的课文或者单元导语写得很辛苦,可是效果还不好,文艺腔,矫情,甚至有点“酸”。我们教材编者自己要注意文风,自然一点,朴实一点。
法国分101省27个学区,全国实行比较统一的教育制度。一方面它强调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个性教育和特色教育。进入80年代以后,法国掀起一股民主化教育改革思潮,而作为基础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法语教学更是首当其冲。其显示出来的诸多特点,亦给世界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思考点和借鉴处。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课程是人们对社会共同经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很显然,儿童通过学校安排和确立的某些课程,才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获得某种能力。课程编制一般为两类:一类是重视学科的,传统的法国语文教学即属此类;另一类是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重视学科,是以系统的、富有逻辑性的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在教材的编制上,则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和规律。优点是可以有系统地接触文化遗产,但难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和宽容性等民主价值观。法国以往的语文教材很重视法语语言和法语文学内部的规律性。编制的语言课本从法语语言到作为其源头的拉丁语、希腊语,从词、词汇到句子、语法规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封闭的内在结构性;文学课本则既从诗歌、戏剧、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体裁组编课文,又按由古至今的顺序安排法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特别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人类文化遗产接触。这种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顾此失彼,没有顾及作为学习和接受主体的学生。这种后果在70年代末已暴露无遗。当时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法国初中学生有1/3没有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阅读能力。初中四个年级平均留级率12%,而11—13岁留级的儿童成千上万。1977年出台的一项措施是废除留级制(除非家长要求),解放学生。从1977年实行的新的教学大纲强调,课程本身要求与学校周围的生活和经验有更加“具体”的和“实在”的联系,鼓励学校教育与社会适当接触、开放和相互影响,把青少年在社会上、情绪上的成长作为教育中心目标,实施所谓“生活适应教育”。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化,以形成生活的主体。这种“生活适应教育”表现在法语学习上有二:一是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注重运用一交际目标。以前的法语教学注重学术性目标。1989年在全国实施的新的教学计划,就指出要巩固和扩大学生使用现代法语,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发展学生掌握语言方面的实际技能;二是在教材编写上,更注重选择那些与生活有联系或更及时深广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好课文。此外,法国语文教学界还引进第二课程概念,即将法语课本以及以此为内容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程,将除此而外设置的活动课、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等统称为第二课程。第二课程的特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在哈比教育部长的改革方案中,要求把社会上发行的多种报纸引进初中,作为正规的语文教材阅读。因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世界的公民,就得训练他们加工和改造庞大的“信息”的能力,并对社会重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评析与思考,提高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古典人文教育和科技实用教育并重。法国教育是欧洲大陆型教育制度的典范。从笛卡尔开始,就一直强调理智至上。人文主义教育指出,理智与日常生活是有区别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掌握精深的学问,强调系统的正确知识,强调为公共生活而参加竞争的准备。从法语教学来看,这种古典人文教育思想更明显和突出,他们指出法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人类文化遗产接触,通过学习古典语言、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等科目,最有效地学会思维和论述。这种严格的注重学术的古典人文教育,能为学生开辟足够的多方面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教育界一直以不利于法兰西文明为由,拒绝和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和科技教育。尽管偏重于古典人文课程的法语教育中含有的许多观念已经渗透到现代人认识之中,化为民主观念,但缺乏科技和实用性的教育仍然使得法语教学脱离了时代,也使得法国中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远不如英、美、日诸国。英美重视科技和实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启示了法国。法国开始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战后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法国在获得了科技优势之后,长期注重理智训练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终于得到了改变。即在基础教育包括在法语教育中逐步开始重视培养实用主义的思想方法及旨在提高个人适应性的科技教育。人们认为,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是普及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语教学的活力仅仅在于传授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不全面的,教材只选名家名篇也是不适当的。教材必须扩大选择范围,除文学作品之外,要增添科技作品的分量。法国的语文教材由国民教育部委派专门机构负责编写,按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各种不同教材。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可达几种或几十种。编写教材的专家几乎一致认为,当今社会知识剧增,教材应以最快的速度来反映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比如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等,都在教材或教学内容里得到了反映。此外,传统的应用文教学也丝毫没有削弱,它要求学生学会写信、写电报、写总结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应用文,能查阅参考书,编排资料。法国教育学家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迎接国际竞争和科技发展的挑战。
个性教育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法国1986年开始实行新的教学大纲,正式颁布的训令中强调,所有的学科都是基础的。基础的学科有三项共同的首要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他们掌握书写、口头表达和形象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习惯。完成这三项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够的。法国过去在个性教育方面重视得不够,50年代著名教育家弗雷内始倡个性教育,推行活动教学法。80年代以后对于个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则渐成声势。有关改革方案指出:寻求统一答案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同一类学校里,一个学生只用同一类课程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学校,这是具有真正多样性的地方。《若斯潘高中改革建设》中也说,教育改革要有助于学生的单元学习,减少传统意义的课时,设立补充性教育。要求每周拿出三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某一些课程。在学有余力时,选修社区语言和原籍语言文化,以丰富和完善个性。
发展个别化教育,从内容上看,增加了选修课的分量;从教学计划上看,则注重因材施教和弹性学习制度。早在70年代末,法国即建立了初中三年级的补习课和加深课制度。补习是对在法语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每周为一学时,谓之“支援课”。而对那些在法语学习中有特殊禀赋和能力的学生,则开设加深课。加深课是在不增加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对优秀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以促使教育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法国在一些中学还尝试改变班级授课制度,按学生学习能力组织教学,取消原来的教学班,把一年级按100人左右组成新的教学单位——教学体,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混编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学体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进度。
初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关系全法国的教育水平。因此,在法国初中法语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许多学生对以往的教学方式感到痛苦,要求教师不能再按照固定形式一节节讲课。一次听课如超过20分钟,学生就会干预并要求讨论。学生甚至可以拒绝完成教师布置的过多的家庭作业。总之,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受到了动摇和挑战。新的教学有“创造学习活动”“现场学习”“通过影视学习”等等。有的学校甚至废除课程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将智力、情感和人性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中。在评价教学时,更注重教学本质的发展。如阅读课上,一般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以下几个环节学习全篇课文:①读课文;②找出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③根据问题写出简短的摘要;④朗读摘要,抄写新单词,讨论,熟记。著名教育家弗雷内倡导的学习方法亦如此。他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作三步:一自由表达。在老师充分信任、许可和自由的气氛中,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自由表达(口头、书面)。二实验探索,培养探索思想和批判精神。让学生一面学习拼写,一面学习写和读,即在表达的同时,学会掌握语言,熟悉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协作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研习,鼓励他们集体协作,并归纳学习成果。
扩大选择性学习:课内与课外的交叉渗透。过去法国中学生在学校里所受的压力过大,负担重,且强调划一化的教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安排亦不科学。此后,法国语文教学界开始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这种选择性学习一方面开设了许多和语文有关的各种选修课;另一方面则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实际和学习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这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很难严格区别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比如有一些学校设置重点指导的特别教室,利用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到这种特别教室接受训练,有些人称之为体验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不受传统学校课堂教学的束缚,力图让学生在教室内外扩大自主经验,并在扩大经验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也有一些学校在上完一堂45分钟的正式课后,再安排一堂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创作活动。总之,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进行与每个人的能力、兴趣、需要相应的教育。法国一些学校还在尝试师生之间打消心理隔阂,在自由气氛下进行对话的活动。这种活动被描述为学校里听不到铃声,教室之间没有固定墙壁……教室及走廊布置学习角、作业角、兴趣角以及图书资料、游戏器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