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意识论文

生态意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8 18:23: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意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意识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德育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认识。它是由文化与自然价值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它也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广泛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由于一些高校将教学育人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德育教育的培养,使得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从而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淡化,没有从较高层面上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生态意识。因此,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经常发生。例如:浪费水电、浪费粮食、不爱惜公共设施、随手丢弃垃圾,随处乱写乱画等。对于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也开设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课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课程空洞乏味,仅仅从图片以及罗列的数据方面让大学生了解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关键在于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全民族的发展与福祉,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明确如果不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制约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开设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在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方面,高校应致力于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其囊括关于生态文明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灵活性、充分性以及内容的广泛性,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往的课程设置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仅仅是通过一些幻灯片或者一些数据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简单的认识,而该综合性课程,从内容上更加充分饱满,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方面,老师作为主要的引导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具备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会对德育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具有真正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将关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不断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精神素质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养成产生着重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生态文明意识观念与其融合,切实开展一系列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观念意识,使得校园成为培养大学生态文明意识的摇篮。

(四)开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采取课堂内教学的方式,那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同身受,还需要实践的引导作用。例如:以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采用展板、海报、百人签名等形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带领广大学生前往污染严重的河道、工厂附近参观、调研,设身处地的感受环保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还可以大力倡导学生发明创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设计一些关于环保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活动之中来,大力增强了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又将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为感性认同。

篇(2)

生态道德教育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生态道德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生态德育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德育理念的灌输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学会感恩和尊重自然,履行对自然的责任,节约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生态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使学生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造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生态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绿色消费理念,指导学生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在节约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以获得主体消费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为指向的一种生态消费方式。其基本消费理念是节约、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续性。

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图片展览,以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篇(3)

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

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开设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还不够,尤其是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更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不同专业方向的未来教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一种带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体验、领悟、渗透其中的环境教育思想和未来可以借鉴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现,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和谐。

1 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教学计划,人与自然课程为36学时。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熟悉生态系统平衡和失衡的基本特征,掌握生态平衡的定义;第二章讲述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水污染与废水处理的生态对策,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其资源化;第三章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从而使我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获得人类重视及完善发展;第四章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使学生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正确的人与自然观,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处环境的现状,只有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讲授方法

人与自然课程尝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以便在较少的课时中,有效地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相关内容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其环境道德素质的目的。从各个特殊案例的了解分析中提炼出关于生态问题和人类行为的一般道理,使学生的眼界不至于被局限在具体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中,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例如在美国北部的五大湖区域,也发现了大量鲑鱼和鳟鱼死亡的事件,情况与鳄鱼僵尸十分类似,也是由于脑部的神经元坏死。经过反复的调查和试验,最终调查人员发现,死因是由于鳄鱼体内缺乏一种叫做“硫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也叫做“维生素BI”。再次的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鳄鱼的内脏器官维生素Bl含量正常,而僵尸鳄鱼内脏器官的维生素Bl含量明显减少。调查终于有所进展。

最终,科学家得出了僵尸鳄鱼出现的原因:格里芬湖风光秀丽——人们移居到此——开垦肥沃的“腐质土农场”——大量化肥流人格里芬湖——格里芬湖水质富营养化——某种藻类大量繁殖——其他鱼类数量大量减少,除了一种叫做“窝斑”的鱼类——“窝斑(鱼祭)”体内有一种“硫胺素酯酶”,可以迅速分解生物体内的硫胺素——鳄鱼只能吃到“窝斑(鱼祭)”——鳄鱼体内缺乏硫胺素——鳄鱼大脑出现病理性损害——鳄鱼反应迟钝,僵尸化——溺水,饥饿等原因死亡。

最终结论:“窝斑(鱼祭)”是凶器,但不是凶手。真正的凶手正是我们——人类!

这样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就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层层深入,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记忆,最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 教学手段的选择

由于人与自然课程主要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展现自然魅力、伟力和威力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使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自然,珍爱自然,感悟自然,享受自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内容包容量大、效率高而且表现形式生动,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用多媒体能够很容易地做到,所以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宜作为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手段。

4 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

人与自然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人类应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要更好地完成该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习惯思维、转变观念。

人与自然作为一门全校性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灵活,弹性大,我们力图改变传统考试方式,期末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以尽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为:70%的成绩由教师给定或学生自选相关感兴趣题目后自主查阅文献或参考书,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形式撰写小论文。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0%为随堂小测验,这样不仅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风建设。

5 教学实践效果及对今后课程建设的思考

据每学期期中检查和结课前的调查情况来看,自该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满意度均在85%以上,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更多的办法来使这门课程适合学生的要求。

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5.1 编写合适的讲义。目前,人与自然课程可选择的针对性教材很少,上课内容多从众多参考书中筛选出来的,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造成一定的难度。我们目前计划着手编写相应的辅助教材,当然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5.2 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多联系当前时事来进行。随着科技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与自然课程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每年都有变化,因此该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5.3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教学。人与自然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教学内容可深可浅,而且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如果有必要,可据文理分科教学,教学效果可能将更好。

参考文献:

[1]陶文娣,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

[2]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

[3]周邦智,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环境与健康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篇(5)

【关键字】生态景观,水网,基本思路,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27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除了可以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还能够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首先,促进水资源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亟需提供治理保护的措施,为城市水资源的治理积累创新的经验;其次是景观水网的工程实施,为人类提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保证城市的饮水安全,并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位和个性魅力;再次,生态景观水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工程,尤其是生态重点保护 区域,通过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三者的结合,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生态景观水网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3.为了满足防洪、泄洪和排污的需求,河道往往被人工化和渠道化改造,虽然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等实际需求,但水系将和土地等生态环境分离,对河岸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地下水系循环、地表水系循环和河道的自净等功能的实现,使得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加重。

三.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思路分析

1.不断加强生态景观水网的重点环节建设

(一)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水网构建工程属于水利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与国家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纳入河道污染防治规划当中,以获得生态水网构建构成的资金技术支持,为水网构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协作机制的建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涉及到水务、环保、园林和房产等领域的内容,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协调性构建,因此必须抓住政策支持的时机,建立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管理制度的理顺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以便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证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稳步建设。

(三)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针对生态景观水网构建需要大批量资金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之前,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融资的力度,一方面是争取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推广的手段,推行生态补偿,将土地开发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从土地升值中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

(四)制定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此作为规划方案细化和完善的参考依据。目前,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处理等是生态水网构建的工程重点,我们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工程项目一体化,根据批复的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完善工程规划的方案。

2.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

(一)提升水系的景观生态效益。现在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影响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城市的生态水资源环境特点,构建水系网络生态格局:

(1)是结合水资源结构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譬如针对淤泥填塞的河道,进行现场的治理和保护,沟通断头的河道,形成水系的流动,并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方法,调整水资源系统,重新设计结构清晰的水网架构。

(2)是恢复被填埋的河道,改善缺乏绿化的水系生态价值,譬如重新开挖直河,通过以河流水系为轴心的绿化建设,汇集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的公园、绿地和园林,使得景观水网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3)就是利用水网建立相互联系的敞开式绿化空间,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并发挥水系本身的水网特色。

(二)是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水景观的生机。

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水景观的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调查,城市90%以上的的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在暴雨季节,所排除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1)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处理,截留进入河道的污水,减少河道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减缓暴雨季节地表径流冲入河道的速度,通过在公园、广场、湿地、河岸等公共空间设置休闲绿地,发挥绿化植被存蓄雨水和减少径流的作用,发挥其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的自然能动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趋向于简单性、高效性的自然需求。

(2)是合理开发土地,增强水空间再生能力。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与水资源同宗一脉,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加强土地的有效监控和科学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以便对水系区域的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合理掌控,保证水系周边绿地和植被的连续性,同时保证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周边土地的融合性,也便于为水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发挥水系的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塑造水系自然的生态环境,譬如增设水系周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设施等,创造生动的生态教育基地。

3.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属于人性化的工程项目,工程的最终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都是人。因此,要构建生态景观水网,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克服构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还要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不断上升,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知识水平,以便在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要对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改善生态水资源环境,以生动的水资源环境建设为例子,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让人们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受益,将自身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当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景观水网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景观水网与自然环境存在同宗一脉的长期磨合关系,水网的构建,需要结合自然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动态和自然模式,通过对城市水资源景观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具体方法,以便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和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总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水资源景观进行优化建设,方可提高水资源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水网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呈荣 黎华寿 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2]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期刊论文] 《自然杂志》ISTICPKU-2012年2期

[3]罗燕敏 文常春 城市中生态河涌水网的构筑--论南昌市玉带河整治中生态景观设计(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规划师》ISTICPKU-2004年11期

[4]吴琼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学位论文], 2009 -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安介生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被引用2次)[期刊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PKUCSSCI-2006年4期

[6]仝杰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学位论文],2010 - 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篇(6)

一、为何要走向生态批评理论构建?

国外生态批评家对生态批评向何处去这个方向性问题展开了近二十年的探索,但目前来看,所有的探索都遇到了很大障碍,有的还陷入了困境。有人主张离开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转向与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正义、毒物污染及其相关的发展模式或策略等,还把这种“社会转向”命名为生态批评的第三波,试图以此来引领全球生态批评的发展;但这一维度的研究却渐渐远离了生态研究的初衷――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探讨人类社会内部的问题,渐渐与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混为一谈,生态批评思想与视角的独特性逐渐丧失。有人主张更多地关注生态女性主义;但此类研究很多已经把重点从人与自然关系转移到两性关系,用生态研究服务于性别研究,目的是拓展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性别研究、文化研究乃至人学研究。有人主张致力于科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特别是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与文学批评的跨学科整合;但应者寥寥,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罕有人能做到跨越文理,同时精通至少一门科学学科和一门人文学科,从而实现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可能是科学与文学批评的本质诉求、特殊品性并不相同,能否做到兼顾和互利互激实在可疑,从19世纪自然主义批评到20世纪的熵批评都有很多失败的教训。生态批评究竟应当趋向何方,这是一个争议不断、困难重重但又亟待解决的国际学界前沿大问题。

厦大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从成立之初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了探索:一是厘清并确立生态批评的基本术语、核心思想、研究要点、任务目标,出版了《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等专著和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二是试图梳理勾勒世界主要语种、主要文化和主要国家的生态文学发展脉络,为生态批评尽可能划出全覆盖的研究地图,并为生态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丰富广泛的思想素材,出版了《欧美生态文学》《美国生态文学》《英国生态文学》《俄罗斯生态文学》《德语生态文学》等专著;三是尽可能深入地展开对生态文学家、生态文学作品的个案研究,试图发掘具体的生态文学作家作品对生态批评可能具有的独创性启发,出版了《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研究》等专著,完成了数十篇学位论文,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然而,研究团队的上述努力全部陷入了困境!生态批评总体理论框架难以系统建构,更不用说建立基础思想的体系;国别和语种生态文学梳理由于团队学者专业和外语语种的局限,难以进一步拓展,更做不到全覆盖;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的对象虽然数量可观,但研究的切入点和所得到的论点呈现出重复和狭窄的态势,还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态批评理论或观念去套文本的倾向。放眼国内生态批评界,尽管热热闹闹、数量井喷,但观点重复单调、理论套文本的现象十分普遍,更严重的是,很多学人并没有真正弄明白什么才算是生态批评,简单地以为只要写了自然(或写了环境)、写了人与自然关系就是生态的,很多人将生态批评不同派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生态批评与环境批评的不同观点、生态批评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批评的不同观点杂糅混用。生态批评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甚至可以说困境危机的时刻!在此关键甚至是存亡时刻,厦大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不得不继续追问:生态批评往何处去?我们团队的研究往何处去才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种种瓶颈桎梏之下我们的研究从哪里实现新的突破?

我们认为,生态批评的发展方向不能是丧失自身特点或主体性的方向,生态批评不能与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环境研究、自然研究、性别研究、跨学科研究合流。我们还认为,中国生态批评要走出困境,特别需要新一轮的生态批评理论建设,方能有效地指导批评实践,改变观念混乱、论点重复、思维简单的现状。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是:厦大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若想保持生态批评重镇的学术地位,要想冲出瓶颈进入新天地,只能在构建生态批评新理论的进路上开拓前行。令人欣喜的是,团队近几届博士生的研究恰恰在这一学术进路上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长足进步,从而使得团队的生态批评研究出现了走向新突破的可能,即走向生态批评理论构建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厦大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在未来几年里将主要致力于建构具有独创性的生态诗学体系、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比较文学体系和生态精神分析批评体系,拿出一系列堪称团队第二代标志性成果的研究专著。

二、生态诗学是什么、何以可能、如何构建?

林阳生在发言中从逻辑、功能效用、本体论价值三个层面论述了“生态诗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并从思维层面、实践层面和价值层面探讨了生态诗学的功能,此外还谈及生态诗学与自然状态、语言、政治的关系。在分析了贝特和鲁克尔特的相关论述之后,他特别强调了文学和诗学的生态文化功用:培养出能够感受世界多元性的、属于自然本身的、丰富而独立的个体。他说:“诗,不仅仅是回家的路,更是存在的家园本身;而生态诗学所做的,正是通过文学使得存在的本真形式向每一个单独的个体敞开,提供一个完整世界本身的承诺。”

林阳生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深究兴趣。有学人质问:对于诗学这个难有定论的概念,如何从生态思想或批判的视角给予厘清或者绕过,厘清与绕过的理由何在,能否给生态诗学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不能,又怎样将其与传统诗学或浪漫主义诗学进行区分?林阳生在回应别强调了生态诗学的本体论价值,同时也坦承要想把生态诗学建构成系统性的理论话语,还有很多必须解答的难题。

我们认为,要充分证明生态诗学何以可能,绝不能仅仅或主要从其功能性这一个维度来论述,还必须证明它可以作为一种能够自立和自洽的理论。为此,需要绕过有关诗学定义不可能达成共识的种种历史纷争,采用最普通和最为学人所认可的定义,即将其视为文学理论的同义词。在解决了诗学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便可以展开生态诗学最重要的任务:从生态思想和生态思维方式的角度,重新审视国内外最有代表性和普遍认同性的文学理论基本范畴,揭示并论证这些基本范畴在引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主义思想观照之后所产生的新的内涵,进而参照最基本和最普通的文学理论体系,构建生态诗学的理论框架。如果仅仅从一个角度研究生态诗学,完全可以像贝特、鲁克尔特那样侧重于对生态诗学功能的哲理性论述;但如果旨在建构生态诗学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对其本体性作全面的研究,就必须从理论体系上对生态诗学展开全局性的论证,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方便、最有效和争议最小的方式就是依托和参照现有典范的文学理论体系。

三、生态美学理论突破的进路、理论体系建构的原则何在?

廖淑瑶的研究目标是构建整体性生态美学体系。不过此次研讨中她只从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价值三个层面谈了这种生态美学建构的要点,并没有全面阐述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她侧重论述的是:为什么只有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才可能解决有关“自然全美”的论证难题?为此,她一一评析了包括卡尔松、罗尔斯顿、彭峰在内的中外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相关观点,既指出其中的合理性,又揭示其中的逻辑漏洞,在排除所有其他可能之后,她得出结论:唯有从生态整体的高度论证自然万物的生态系统价值和生态系统性审美价值,才有可能证实“自然全美”或“肯定美学”。廖淑瑶对“自然全美”论证的新路径是生态整体与自然个体关联的路径。她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自然是不是全美的这一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转向从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对自然物都具有审美价值的论证,以及对每个自然个体的生态美的肯定。我们应当意识到,原生自然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因为每一个自然个体都在生态系统中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和不可分为高低优劣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原生自然物都应当被看作是美的。廖淑瑶试图用一个难题的解决来说明生态美学建构的必需进路是生态整体思想,生态美学一定是整体性美学,生态美学之所以堪称“生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根据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构建的美学。

廖淑瑶的发言激起了包括哲学专业学人在内的不少听者的反响。有学人质疑:从“自然全美”转到“自然应当是全美的”之逻辑依据何在,仅凭每个自然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和功用就能证明它是美的吗,她所论述的生态美和生态美学与传统的美和美学有什么不同,美或者审美难道能够脱离审美者而存在吗?换言之,仅仅分析生态系统与自然物个体的关系而排除了审美对象与审美者的关系,能够论证自然全美乃至整个生态美学吗?廖淑瑶的回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自然物的生态系统价值和由此产生的审美价值,并以此将她所论述的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美学中的美和美感作了区隔。

我们认为,研究者还需要更明确地将生态美与人类中心主义传统美学的自然美区分开来,更明确地阐述生态美学对美的论述不是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切入,而是从自然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切入的。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整体至上观,生态美学的逻辑起点是生态整体使得自然存在的自然物有了存在的内在价值,包括内在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首先是自在的,是可以不依赖于有没有人去认识它、有没有人审美观照它而独立存在的。由于在思想基础、基本范畴、基本术语含义等核心问题上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美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此生态美学堪称具有颠覆性的新美学,而生态整体价值(而非人的价值)是其终极的判断与论述尺度。不过,即便是全然不同的美学体系,生态美学也需要对典范的美学体系作生态价值上的全面梳理,如此方能有根据地、有对应性地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四、生态精神分析批评建构的要点何在?

胡艳秋所探讨的是生态潜意识与生态精神分析批评建构。生态潜意识倡导一种主要致力于揭示文学文本所蕴含的生态潜意识的生态批评,她阐述了生态潜意识的定义、理论基础、文本表现及其复杂性,重点强调了生态潜意识分析的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性。生态精神分析批评则从生态潜意识批评扩大到所有与生态相关的精神分析批评领域,试图建构起生态精神分析批评这一新的批评流派或批评方法。她论述了相关理论的源起和运用,厘清了几个重要概念,进而试图从批评模式、典型意象和主要任务等方面建立生态精神分析批评的架构。

胡艳秋的发言同样激发了众人的学术好奇与学术兴趣。有学人质疑:既然有生态潜意识,那么有没有非生态或反生态的潜意识?如果有,生态精神分析批评是否也要讨论文学中的非生态潜意识?生态精神分析批评运用到文本批评实践中是否具有作家或作品指向性?胡艳秋在回应中指出,任何种类的批评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生态精神分析批评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的一个分支,当然也有其最合适与较合适的文本对象;但是,诚如女性主义批评并不局限于评论女人写和写女人的文本,生态批评也并不局限评论直接描写自然或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生态精神分析批评也有广阔的批评空间,无论作家是否有意识地、作品是否侧重于描写潜意识,只要能令人信服地证明文本的确有生态潜意识的蕴含,都有理由对其展开生态精神分析批评。

我们认为,建构生态精神分析批评与建构生态美学、生态诗学不同,因为前者主要是一种批评流派和方法,而后二者则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因此,胡艳秋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用生态思想作指导,重新梳理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性著述;在生态潜意识的内涵(包括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与生态潜意识的文本表现两个主要方面确立生态精神分析批评的构建要点。前者要特别重视人的动物性的生态意义发掘,重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生态解读,重视自然之爱与自然之惧等潜意识的分析,重视对该结、赫拉克勒斯情结、荒野情结、处所情结的生态分析;后者要特别重视对原型、梦幻、口误笔误、自由联想、内心独白、乌托邦想象等生态潜意识显现方式的批评分析。生态精神分析批评的建构要特别重视方法论和实用性。此外,应当明确肯定非生态潜意识和反生态潜意识的存在,明确指出生态精神分析批评既包括对生态的潜意识/无意识的分析和弘扬,也包括对非生态的潜意识/无意识的反思、分析、批判和警醒――正如生态批评不仅仅要弘扬生态思想文化,也要批判反生态思想文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杨晓辉博士是厦大生态文学研究团队的外校成员,她也应邀返回团队为本次论坛作了一场有关日本生态文学前沿理论的报告。她重点介绍了日本生态文学研究者对人与自然交感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这对团队今后进行更宽范围的生态心理分析批评建构(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的精神分析,还要延伸到分析人与自然交流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认识、情感、思维、想象、记忆等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事实上,美国生态文学家迪拉德、美国生态批评家斯洛维克等人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团队高度评价这一进路的探索,也将在未来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阶段高速公路绿化现状分析

无论是从目前国情的需求还是社会的需求出发,还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车流快速增加都是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的客观需求。它对我们国家公路混合交通问题带来很大的好处,不但使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使投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高速公路的路线较长,占地的面积也比较大,并且有较长的施工周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给我们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将公路的生态绿化纳入公路及沿线的绿化范围,用来改善行车舒适度,使路容得以美化,避免公路对生态规律的破坏。一些发达国家对高速公路的绿化都非常重视,强调一定要与自然相融,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来的自然景观,这也把环境与生态意识充分的体现出来。在一九六五年时,美国就有对公路美化的相关规定,一九七六年日本也对公路绿化技术标准做出相关制定,一九七五年原苏联也对公路的建筑及景观的设计规范做了规定。对于绿化技术,法国多数路段都不采用铁丝网和隔离带,路边的居民区则是采用三米高的透明隔音板,并且藤蔓植物爬满在隔音板上。德国也非常重视绿化植物的种类选择,植物有合适的生长环境就会长的茂盛,这对后期的养护管理是非常有利的。而在美国,中央分隔带全部是由具有弹性的树列代替了原有的金属路栅,比如野蔷薇树列,车辆的运动能量能被它们大量的吸走,对发生车祸以后的司乘人员的损伤起到很大的作用,日本对边坡的治理与绿化也非常重视,并且对于边坡的绿化技术方法有二十种以上,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环保意识也有快速增强,因此,也越来越关注高速公路的绿化,并且,在绿化的技术与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边坡绿化技术需要坚持下面几项原则:保证边坡的稳定及安全、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致、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尽量减少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费用。

我国高速公路绿化分类

路体绿化、房建区绿化及互通立交区的绿化是构成高速公路绿化的三部分,因为土壤会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而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剖切山体时,所以,对路体的绿化有较高的要求,具体包括边坡绿化、中央分隔带绿化及两侧预留绿化带绿化。房建区绿化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与此同时还要有隔离噪音、遮荫美化的作用。而对于互通立交区的绿化来讲常规的有四种模式,一是色带的模纹式绿化,二是简单的疏林草坪式绿化或者仅以草坪绿化,三是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式立体绿化,四是以乔木为主成片成林的碳汇林模式。调查显示,乔灌草与模纹色带多用于城区立交,而其他模式多用于其它地区。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绿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并没有把功能、艺术与科学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各路段之间的景观不协调与不连续的效果。高速公路的绿化模式也比较单一,没有太多种类的植物。在全国尤其是在北方的高速公路绿化中用量最多的就是松柏类植物,造成景观单调的视觉效果,没有丰富的季相变化,没有把我们国家的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充分的体现出来,也容易给司机造成视觉疲惫。在选择树种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是否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协调,尤其是我们国家的西北区很多高速公路在经过苹果产区的时候依然采用大量的松柏类树种,松柏类植物对苹果树易产生危害,容易引发苹果树发生锈病。其次,施工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的绿化施工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导致绿化植物没有较高的成活率,进行补苗后的生长不均,没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挖方护坡,两边许多岩石被暴露出来,造成景观的不协调不美观。

高速公路也是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不断加强的环保意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绿化。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方种各种各样的植物,采用多结构、多功能、多景观的绿化形式,这是现代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必然趋势。高速公路绿化景观不但给行车带来安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给生态保护带来实际的意义,也只有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才能把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综合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高速公路绿化首先应满足公路行车的视距视线等安全功能要求,同时应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面发展,各有各的特色,避免相同的情景出现,通过不同植物品种的绿化,使灌木与乔木、阔叶与针叶、草本与木本相结合,按照近处是花草,中间有灌木,无处是乔木的原则,由路的两侧向外展天,使草花重占突出,乔木以及灌木作为衬托,使得一年四季常绿,并且又有分明的层次,针对互通、立交的设计可采用各种绿化的类型,使绿化景观不断得到丰富;对于各房建站点以及服务区来讲,首先应结合区域特点,满足房建站点对绿化设计的特殊要求,如遮荫、吸尘、屏蔽高速公路上汽车的噪音等,同时因为这些地方也是工作或是休息的地方,也要兼顾园林美化的要求。可栽植一些有观赏价值的灌木以及花草,或是比较珍贵的树种和果树类,做到标准高、投入多,才能达到有较快的效率,美观的使用以及引人入胜的效果。充分把乔木、花草以及灌木充分的利用起来,在高速公路的路堑、分隔带或是沿线地带都用可以绿化的培植覆盖起来,加强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修饰美化。

参考文献:

[1] 尹吉光. 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3.

[2] 姚永峰.陕西省高速公路绿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 许洁.“循山之纹理绘路之新绿”——山地城市园林化街景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 张建国,何方. 我国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问题探讨[J]. 北京园林. 2005.

[5] 段海澎, 黄健敏, 程温莹.污泥与垃圾堆肥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 2008.

[6] 彭波, 林立, 薛辉.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治理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