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2 00:36: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

篇(1)

摘要:大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工作开展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工作思路.由于东西方经济成熟水平和文化的差异,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既不能合理地解释和描述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择业行为,也不能有效地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分析西方职业理论的适用条件及中国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环境和个人心理特点,为高校职业辅导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当前高校职业辅导工作主要存在经验主义和简单照搬西方职业理论两种偏颇。经验主义是指完全没有理论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简单照搬西方职业理论,特别是匹配理论,表现为过度依赖基于匹配理论的各种职业测验,并直接根据测验分数进行职业辅导。这既不能合理地解释和描述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择业行为,也不能有效地实施职业指导。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西方职业理论提出的背景及适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缺乏理解,更缺乏能够有效解释和理解中国大学生择业行为的、符合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有效的职业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西方职业理论的适用条件及中国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环境和中国人心理特点,尝试阐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生态模型构想,以期对改进高校职业辅导工作有所启示。

西方的职业决策研究始于20世纪初,Parsons(1908)的开创性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理论。围绕职业决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可以归纳为5类:(1)强调结果的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2)关注决策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3)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诊断工具研究;(4)关注决策因素的职业价值观研究;(5)关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大学生择业生态模型研究。

一、强调结果的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

早期西方职业决策理论主要围绕个人的视角展开,关注个人利益最大、效价最高、最适合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强调个人心理属性或特质与职业要求的匹配。以Holland理论为代表的匹配理论都是这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职业决策模型。

根据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一个理想的职业决策基于决策者对自我的了解,对环境即工作世界的了解以及对两者之间匹配关系的了解,其暗含的假设是:(1)自我是稳定的,并且当事人能够有效地认识自我;(2)职业或工作世界是稳定的,并且决策者有充分的信息途径获取工作世界的信息;(3)自我特征和职业工作所要求的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是稳定的,并且决策者能够有效地了解这种关系。而事实上,我们更有理由相信:(1)自我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并且个体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和建构自我,对自我的了解也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2)现代社会的工作职业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获取工作世界信息的途径是有限的;(3)工作世界的变化将导致工作所要求的与之匹配的个人属性的变化。因此,尽管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职业辅导领域,但该理论总体上是一种静态的人格观和机械匹配的思想,其主要局限在于忽视了人的可塑性和职业选择的变通性。从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看,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假设匹配的职业决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职业决策,个人的特点和他所选职业的特点相一致将产生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像满意、稳定和成就等,但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适合与匹配并不是优化的职业生涯决策结果的良好预测指标。

总之,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作为一种静态的人格观和机械匹配的思想,忽视了人的可塑性和职业选择的变通性。它提出了一个理论上的理想职业的目标,但忽略了人的发展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不断深人的自我了解和对工作社会的了解。并且它所强调的能力和兴趣与职业属性的匹配本身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如人们有能力做的事情往往是没有价值感的,即缺乏兴趣的。

二、关注决策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

篇(2)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职过程中,职业决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对职业决策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本文将对国内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 - making self 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2000年以后开始进人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可以依据它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应唤起高校职业指导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国内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一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一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 - mak-ing self - 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一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 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 Wei和O ’ 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self一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 CDMSE - 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绍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很鲜见。笔者以“职业自我效能”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学位”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主题紧密相关的论文共有十篇,现简要介绍如下: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 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2003年,浙江大学的李莉、马剑虹。进行了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该研究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CDMSE量表,考察了当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和学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毕业生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毕业生职业决策中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但是,文章并没有运用归因理论深人探讨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爱华。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的关系展开研究。该研究从成就动机的角度,考察了大学生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中目标定向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表现特点,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选择范围的关系。该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高校职业指导应唤起对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的关注。 2007年,吉林大学的吴韬。进行了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通过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和择业焦虑各维度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但该研究只从择业焦虑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所以整体预测能力不强,而且只得出了择业焦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负相关关系,讨论不够深人,缺乏因果关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敏。也进行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该研究拟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一视角探讨女大学生择业问题,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来分析其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她借鉴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进行了实证研究。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从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梳理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诸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好地开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将是我们面临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积极关注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群体如女生、人文学科学生、农村生源学生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职业辅导。抽样涉及面也可以更广些,研究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学生群体,可以扩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岗再就业的工人等。这样,不同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更能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另外,以CDMSE为依据,可以编制更多符合我们需要的相关量表,并建立全国常模和地区常模。

篇(3)

关键词:工科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48-01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自己通过主管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建立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价值取向偏颇

现在的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社会意义,而是追求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对于工科专业特别是建筑土木工程专业,工作地点一般要在工地,环境比较恶劣,工作辛苦,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本科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一线工作。在如今经济体系下大学生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对职业判断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单纯理想,而是具有很明显的务实性。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本科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逐渐往“经济价值型”转变。将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作为理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标准。在就业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

1.2 自我定位不足

经调查大多数本科生都希望毕业后想进入设计院、研究院所等避免进入一线工地的单位。其实这是对自身认识不足。对于工科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针对一线工作岗位培养的技术工程师,其实现状也是如此,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都是去一线就业,所以有很多本科生放弃就业选择了继续教育考研。

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工作的持久性和自我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相关调查显示:有一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度不强、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自身能力缺乏客观认识。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不知道职业适应范围,也不知道自己能够胜任哪些工作,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缺乏客观评价,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性,阻碍自身职业发展。

1.3 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实践性教学较少,而且自己很少出去进行本专业实习工作,学校组织的实习多是走马观花地听听看看,为了安全而不进行动手操作。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目前我国政治上稳定,法制化进程已经基本完善,市场经济已稳步发展,这为各种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环境的成熟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既提供了机遇又增加了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制约着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假如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会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大起大落,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与选择。

社会整体的教育状况通常影响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同样个人的状况和社会风俗习惯既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生们个人的职业选择。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为不自觉的考虑因素,尤其是我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价作用会格外突出。

2.2 家庭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深受家长意志的影响。家庭作为大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对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影响甚大。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引入了父母正从事或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续或家庭未来的代表,他们的使命就变成了是帮助实现父母未实现的的理想。

2.3 个人综合素质

个性,在人的心理成长和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个性和气质的形成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的成功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也会成为职业选择中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为将来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相符的劳动者要高出大约40%。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明灯,是职业潜能发挥的介质。

个人信念在心理潜能的形成过程中起类似“精神支柱”的作用。个体意志力为心理潜能的形成和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必要条件。自我意识在个人的一生不断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需求和正激励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动机因素,负激励对其有负面影响,但对于个性很强的主体来说,更能起到动机的作用。

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器作用,而价值取向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型职业有强烈向往,往往在于价值观结构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每个人,但是只要运用好其中的因果关系,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最好最恰当的安排,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3 措施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该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个人而言对高校有几点建议:(1)增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建设;(3)高校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工科学生多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1] 万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6,8(4).

[2] 何建华.保险业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阶段、模式与影响因素[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3] 陈小平.大学生就业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4).

[4] 罗佳.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特点调查―― 基于重庆高校的调查[J].决策管理,2008(9):26.

篇(4)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影响

    随着政治的民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我国女子的平等受教育权逐步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女子有机会进入象牙塔里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接受到高深学问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然而,在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前景下,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学校、媒体纷纷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择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不同程度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合适的职业选择。

    一、价值取向内涵及特点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它是一个人的内心向导,其中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则指女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决定、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主体自身、其他主体以及主体间关系均有重大的影响。从整体看,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的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个体看,多数女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价值取向观,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当代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如下。

    1.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学为核心,倡导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从而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国际背景下,20世纪初,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从政治运动转入意识形态,继而向整个文化界、学术界弥漫,并由人文社会科学逐步渗透到自然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从寻找“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标志着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随后知识女性脱颖而出,这批素质较高的女性,从男性和社会的认识与评价中挣脱,她们主动寻找自我的价值,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她们主动投入社会领域,并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自我的价值,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们有较高的文化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开放的思维方式,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观念,因而有更多的实现自我的机会。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她们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在追求独立人格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这种价值导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强调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打破了由社会尺度规范自己的历史格局。在价值实现中她们主动寻求社会的需要,自觉的设定和选择自我的价值目标,追求属于自己的能施展才华的工作,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孕育而生,她们更大程度地追求经济自我、思想自由、行为独立,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实现自立自强。

    2.物质追求下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二重性给当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的先锋力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受到的冲击亦为强烈,造成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女大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女大学生在物质、精神价值取向方面明显偏于物质取向。大部分女大学生内心里认为金钱为代表的物质价值是无可置疑的基础价值,脱离金钱的价值是飘渺的、虚无的、难以理解的;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和前提。[2]她们心里常常在认同着“金钱几乎是万能的”,因为她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以越来越多的现实事例演绎着金钱似乎万能的故事,相反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地位,谋求工作,赚取钱财。其功利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政治理想方面,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政治资本;在知识学习方面,是“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在就业目标方面,追求待遇高、工作轻松;在实现手段方面,考证热”,而且“逃课族”规模不断壮大,她们逃课之后,往往把目标锁定在考取各种证书上。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势必导致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

    3.网络生活下的不稳定性

    毫无疑问,网络的便利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地充斥人们的生活,然而女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情绪鲜明、波动,丰富多彩是其情绪与情感的主要特点。由于她们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因而网络生活时不时的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时尚、前卫、个性似乎是潜意识的选择。网络上播放的各种各样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娱乐新闻中对歌星影星的大肆报告,五花八门的选秀造星活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另类“芙蓉姐姐”式的突现等等无形之中注入女大学生的头脑,使女大学生在性价值观、婚恋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倾向于张扬不羁、追求新颖奇特,但由于其受已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又处在矛盾之中。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由不同环境影响而确立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发生转变。因此,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生活下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性。

    二、价值取向对职业的影响表现

    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方向的重要指标,是保证人职匹配的决定性因素。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可想而知,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职业白领化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女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职业选择机会,使她们能在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上“作为改革的力量—作为发展的规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批评者,积极参与发展的过程”,加之女性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要求女性自由解放,自立自强,从而促使女性趋向在社会各个领域(如政府部门、企业高层)施展才华崭露头角。而白领阶层是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收入年薪在15万到40万之间。这个阶层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拥有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技术和经营权。在其公司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有六大特点: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及高质量;职业的高流动性;强烈的务实主义精神;关注个人职业发展;普遍具有紧张感和焦虑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些特点迎合了自主独立女性这一发展趋势,而女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最具典型、具活力的代表,因此,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自己就业选择时倾向白领阶层。她们更愿意从事政府企业管理、公务员、医生、律师、教职人员的工作,旨在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物极必反,这种趋势导致工作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受挫的恶性循环,极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职业金钱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易充斥全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的渴望和追求有甚无减。从而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蔓延并异化为知识改变经济地位,滋生了女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刻苦学习对今后工作有用的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考取各种证书,其目的只有一个——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种舒适的生活。然而工薪的高低成为其工作是否体面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多少则是生活是否舒适的硬性指标。因此,女大学生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选择在中心城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环境优雅的职业以追逐更多的金钱财富。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很多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失业率高的不良后果。

    3.职业畸形化

    网络生活的极大丰富,形形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思想的展现,在这种文化冲击下,女大学生传统的三从四德价值观,贤妻良母角色的扮演,相夫教子责任的担当等等受到极大地挑战。她们已从家庭的樊笼中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来并受到网络新思想新文化的无形熏陶,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以施展。她们愿意从事打破传统观念,新颖独特,极富挑战的职业,甚至那些有违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的工作也越来越被其认同。于是异类畸形的职业就诞生了。充当企业老总小秘的女大学生趋之若鹜,娱乐场所女大学生陪侍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网络炒作以婚介为职的女大学生层出不穷,为奋力迈进演艺圈以参加选秀节目为生的女大学生不甚枚举,以及为嫁富二代整日以搜寻富豪隐私为活的女大学生也大有人在……这些都表明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形化。这既不利于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也不利于女大学生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 价值观 选择 倾向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对近2000名大学生的现场调查。结果: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在成就价值期望方面主要侧重中于成为科学家、实业家、文学艺术家;在职业声望价值方面更看中职业的经济地位与单位的知名度在职业保健价值方面更看重其收入高和工作环境优雅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价值方面更看好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在有关职业选择倾向上呈现多样性与一定的侧重性,其侧重选择的职业类型是外资企业、国企和国家公务员。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在职业心理学领域,,金兹伯格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人格的范畴,在职业选择中起一种决定作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特性,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定向以及职业的成就,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当前的学业倾向及学习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因此,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转变,那么,今天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职业选择方面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近期对湖北四所高校近2000名在校大学生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在湖北所在地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的部分专业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生中选择近2000名大学生做调查对象,对回收后的1920分问卷按要求经过认真的筛选,其最后的有效问卷为1698份,其中男生870名,女生828名,大文科类学生538名,理工科类学生1159名,来自乡镇大学生1162名,来自城市534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490名,来自温饱及以上1208名。

2.材料与处理。

根据现有的国内外有关职业价值观的调查问卷,主要参考了凌文辁、方俐洛等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声望、保健、发展三类主要因素,结合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实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自编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由38个衡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职业选择的主要指标所构成,涉及到有关大学生在职业期望、声望、保健、发展4个侧面各6个指标方面的价值判断,问卷还包含“条件一发挥作用”与“压力—待遇”两个维度的职业选择各4个指标以及行业类型的选择等内容。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有关指标依其价值重轻进行位次先后排序。对经过筛选的1698名调查对象的问卷材料采用SSPS11.0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

1.大学生职业声望价值判断及选择。表1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关于职业声望价值判断及选择的6个主要指标上,根据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l位的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38.2%),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7.6%;第2位的是“较高的社会地位”(19.6%),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4.9%;第3位的是“单位知名度高”(16.4%),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9.2%;第4位的是“单位在大城市”(13.3%),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3%;第5位是“单位级别高”(7%),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6.4%;第6位是“单位规模大”(6.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1.3%。以上数据表明在职业声望价值方面,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单位是否规模大、是否在大城市、是否级别高并不那么看重,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单位经济与社会地位以及知名度。当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比较看中在大城市和单位的级别及规模。

2.大学生职业保健价值判断及选择。由表2显示出所调查的大学生在关于职业保健的6个主要价值判断与选择指标上,根据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高”(41.8%),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80.9%;第2位的是“职业稳定”(23.1%),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64.2%;第3位是“职业环境幽雅”(16.0%),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5.9%;第4位的是“福利好”(10.4%),且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52.%;第5位的是“能提供保障金”(7.9%),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36%;第6位的是“交通便利”(2.0%),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19.1%。这就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保健价值观方面多数更看重的是收入高、环境优雅且稳定以及福利好的职业,而只是少部分大学生看重能提供保障金和交通便利等保健因素。

3.大学生职业发展价值判断及选择。大学生在关于职业发展价值观的6个主要选择指标上,根据所调查大学生选择首选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符合兴趣爱好”(35.6%),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77.7%;第2位的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32.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选择率是88.7%;第3位的是“自主性大,不受约束”(12.7%),在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52.5%;第4位的是“所学专业对口”(11.8%),在这方面前三位累加比是42.3%;第5位的是“晋升机会多”(6.5%),在这方面的前三位的累加比是30.7%;第6位是“有出国机会”(2.1%),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11.2%。由此表明,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且自主性大而不受约束的职业,而只是少部分倾向于选择晋升机会多和有机会出国的职业,在专业是否对口方面多数大学生也不那么看重。

(二)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分析

1.大学生职业成就价值期望分析。大学生职业成就价值期望,既反映了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追求,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选择倾向。关于表2中所反映的6个主要职业成就期望期望指标中,所调查大学生选择按其比率的多少依次是科学家(24.8%)、实业家(24.0%)、文学艺术家(20.8%)、金融家(16.4%)、政治家(11.4%)、发明家(2.5%)。由此,看出,所调查的大学生所反映的职业成就价值期望呈多样性分布,较为集中的是科学家、实业家、文学艺术家三个方面的职业成就期望上。

2.大学生在职业条件一发挥作用和职业压力一待遇方面的选择倾向。首先,表3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条件一发挥作用的价值取向及选择方面,从所反映的条件—作用维度的4个主要指标来看,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1.4%的大学生首先考虑选择是“条件艰苦,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在这方面前二位累加选择率是62.7%;有33.5%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条件一般,基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且在这方面的前二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80.5%;有10.5%的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条件较好,基本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0.2%;仅有9.0%的大学生首选“条件很好,完全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前二位累加选择率仅为16.9%。这就表明在条件一发挥作用的维度上,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主要考虑是以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条件,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主要考虑的是条件而不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在职业压力—待遇的价值取向及选择维度的4个指标上。所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9.7%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没有压力,待遇较低”,而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为15.5%;有22.1%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不大,待遇一般”,在这方面前二位的选择累加比是58.4%;有53.7%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较大,待遇较高”,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84.9%;有15.4%的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压力很大,待遇很高”,在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选择率是41%。由此表明,在压力一待遇的维度上所调查的大学生更多的偏向于选择既有较大压力同时待遇较高的工作,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既有很大压力同时待遇又很高的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的是既压力不大,同时待遇仅一般的工作,而只有少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没有压力,待遇较低的工作。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时兼顾到所选工作的压力与待遇问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压力的过大,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而为了没有压力而宁可选择待遇较低的工作。

3.大学生在职业类型方面的选择倾向

表4表明,在关于职业类型方面的6个选项上,根据所调查大学生的首选比的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外企职工”(24.8%),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65.4%;第2位的是“国家公务员”(23.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54.7%;第3位是“独立创业”(18.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36.7%;第4位是“事业单位”(15.7%),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53.1%;第5位是“国企职工”(14.9%),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63.4%;第6是“民企职工”(4.3%),在这方面前三位选择的累加选择率是30.1%。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从总体上看到,所调查的大学生多数所看好的职业类型依其先后顺序是外企、国企、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而只有少部分大学生看好民企和表现出独立创业的职业选择倾向。

篇(6)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对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金耀宇在《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中指出:“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表明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上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职业选择、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职业的优劣、意义、重要性等的社会价值判断。”实质上,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意义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对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其今后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样本研究

本文选取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5、2006、2007、2008(以下分别简称为o5、06、07、08)年度校级职业规划大赛共48个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就业心理研究成果,自制量表对职业价值观方面分维度进行统计。统计软件采用SPSSl3.0ForWindows。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维度,国内外不同学者制定各种各样的量表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文选取了广东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指定网站飞途网中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测量量表进行九个维度的分类,即:经营取向、经济取向、支配取向、自尊取向、志愿取向、家庭取向、才能取向、自由取向和自我实现取向,见表1。

1.职业价值观各取向年度分值变化特征

从职业价值观各取向分值的年度变化(如表2)上可以看到,“经营取向”、“经济取向”、“家庭取向”(以下以“经营”、“经济”、“家庭”代替,其它同)在2005至2008年度中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S型”变化;“志愿”、“自我实现”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S型”变化;“支配”、“自尊”呈现先降后升的“C型”变化;“才能”、“自由”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职业价值观”各取向的得分水平上看,各取向得分年度变化都在1分左右的范围内波动,各年度得分最高的前四项分别为“自我实现”、“经营”、“志愿”、“家庭”,其中“志愿”和“家庭”在年度变化上呈现线性负相关,并由此影响它们在分值上的排序;而分值最低的均为“自由”。 2.自由和才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所有年份“自由”分值均为最低水平,这与学校培养方针有关。自由取向者“责任感不够强,对制度、规范的遵守不够,工作无计划,随意性强”,我院为师范院校,着重培养服务职业教育的人才,师范生居多,学生群体相对务实、重视群体规范,这是导致所有年份参赛选手在“自由取向”上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应看到,“才能’,和“自由”不像其它取向在各年度上下波动,而是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如图1。才能取向者“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自由取向者“善于接受、学习新事务”。科学的发展给予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平台,社会的发展更促进了社会分工与人类进步,也同样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选择。虽然只是在短短四年里的稳步上升,但反映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可以从更长的历史时期上看出这种趋势。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放、更加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随着年代的发展,人们从保守、安定向开放、多元发展。

3.经营、经济与家庭波动方向一致

调研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家庭”的年度变化与“经营”、“经济”呈现线性正相关,如图2,家庭取向者容易受情绪和家庭的影响、生活态度保守不敢冒险,这恰恰与经营取向者“强烈的成就动机,独立主动”和经济取向者“利润意识强,工作明细”相对,这一现象可以从参赛者的职业目标选择得到解释:虽然各年度参赛者中不乏有打算创业的人,但100%有创业打算的人都是选择先工作再创业,这是由参赛选手在经营、经济取向者的“冒险、独立”和家庭取向者的“保守、安定”双重职业价值观相互影响所导致的。

4.职业价值观各取向分值高低与目标职业选择相关

在“职业价值观”与“目标职业选择”的关系上,有以下表现:

(1)在所有打算工作后创业的学生群中,有80%的学生在“经营取向”中取得高分,有100%的学生在“自我实现取向”中取得高分(“取得高分”的意思是在职业价值观所有维度中位列前三名,这也是飞途网职业生涯测评给予测评者职业价值观解释的主要依据,以下同)。

经营取向者“不愿受别人指使,只靠自己的力量施展才能,愿意经营一个能让自己充分施展本领的环境”;自我实现取向者“有强烈的发展和提升意识,尽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这与创业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相符,自主创业者依靠自己或群体的力量完成工作,在群体中具有决策权,工作范围相对打工者大,综合了一项或多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工作相对打工者难度大、更具挑战性,也是施展个人抱负的很好平台,发展和提升空间大。

(2)在所有打算毕业或工作后继续学业深造的学生群中,100%的学生在“自我实现取向”中取得高分、57.14%的学生在“自尊取向”中取得高分。自我实现取向者“有强烈的发展和提升意识”;自尊取向者“优越感很强,渴望能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如图3。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高学历已不再单单是进入好单位工作的敲门砖,它更是一种自身的修养、专业知识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这是参赛选手在“自我实现”和“自尊”中取得高分的原因。

(3)从目标职业定位上看,在所有打算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群中,75%的学生在“家庭取向”中取得高分,58.33%的学生在“志愿取向”中取得高分。在所有打算从事艺术、设计类工作的学生群中,有50%的学生在“才能取向”中取得高分。教师相对其它职业而言较为稳定、工资待遇有保障,它要求从业者为人师表、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把教书育人视为己任。而家庭取向者“愿过十分平淡但又安定的生活,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做事勤奋踏实”;志愿取向者“富有同情心,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艺术、设计类工作则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艺术感和审美能力,有创作和表现才能、善于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工作。而才能取向者“有专项才能、思维活跃,多有创意”。这些恰恰都与相关职业所给予的发展平台和要求的素质相吻合,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其目标职业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反映,代表了一个人“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哪些方面”,而相关的职业价值取向又将对从业者在该职业上取得的成就产生重要作用,两者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

1.引言

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如专业、兴趣爱好、福利待遇、单位形象、城市魅力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可预测解释学生择业。然而,现实社会中,学生择业时经常会表现出迷茫,于是学生一入学其职业规划就有意无意渗透到其意识中,对未来职业有了相对模糊期望。此外,学生所学专业,不管是自己选择或服从调剂,他们四年所受专业训练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择业决策。为此,本研究考察了专业认同、职业期望对大学生择业决策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随机选取太原科技大学学生170人,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94%,其中男女各半,理工科、文科各80人,四个年级各40人,学生均无身心等方面疾病。

2.2研究工具

2.2.1 专业认同量表

采用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共23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其专业认同越高。

2.2.2 职业期望量表

采用吴谅谅、李宝仙的职业期望量表,共21题,分别从声望地位、自我发展和稳定性三个维度展开。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重要1分到很重要5分,分值越高职业期望越高。

2.2.3 择业决策问卷

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与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交流,之后与心理学专家讨论,最后确定具体问题编制问卷。问卷从直接经济报酬、间接经济报酬、工作价值、工作环境四个维度展开,包括15题。为避免模棱两可回答采用4点计分,从完全符合1分到完全不符合4分,分值越高择业决策要求越低,越容易就业。

2.3 施测

由应心专业学生对随机选择的选修课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半小时后收回问卷。

2.4 统计处理

运用SPSS17.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人口特征在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上是否有显著差异;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间相关性;职业期望是否在专业认同和择业决策中存在中介效应。

3.结果

3.1人口特征在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上的差异

分别对不同专业、年级、性别、是否班干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理工科在专业认同的认知认同上显著高于文科(t(158)=-5.319,P=0.000),在情感认同(t(158)=1.753,P=0.082)、声望地位(t=1.788,P=0.076)上边缘显著低于文科;年级在稳定性(F(3,156)=3.400,P=0.019)、自我发展(F(3,156)=3.371,P=0.020)、职业期望(F(3,156)=3.010,P=0.032)上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大四在稳定性、自我发展上均显著高于大三,大四职业期望显著高于大三;女生在自我发展上(t(158)=-1.697,P=0.092)边缘显著高于男生;班干部在专业认同的认知认同上(t(158)=2.031,P=0.044)显著高于非班干。

3.2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间相关分析

专业认同、职业期望及各维度与择业决策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专业认同与其四个维度显著相关,并且与职业期望及其稳定性维度、择业决策显著相关,职业期望与其各维度显著相关,与择业决策也显著相关。

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见表2),专业认同显著影响职业期望和择业决策,加入职业期望后,专业认同对择业决策的标准回归系数β从0.203降到0.163,从非常显著降到显著,表明职业期望在专业认同和择业决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讨论

4.1 大学生在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上的特点分析

学科特征在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声望地位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在专业认同的认知认同上显著高于文科,在情感认同、声望地位上边缘显著低于文科。就职业期望而言,文科学生更关注职业中的声望地位,希望获得更多职业上的成功及同行的认可尊重,文理科学生在稳定性、自我发展和总的职业期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机会,就业压力导致就业标准的多元化等,都会促使大学生不再把专业对口当成择业的唯一标准。然而,从整体上看,学科特征在专业认同、职业期望、择业决策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种现象或许与我国的学科特点、就业现实有关。当前大学生表现出成熟的择业心态和务实的就业态度,希望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择业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4.2 专业认同、职业期望与择业决策的关系

专业认同与其四个维度及维度间、职业期望与其三个维度及维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专业认同、职业期望和择业决策两两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可见专业认同、职业期望作为个体的主观心理因素,在个体择业决策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个体的就业行为。

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同、职业期望可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择业决策,且职业期望在专业认同和择业决策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职业期望及其三个维度也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表明其在择业决策时会综合考虑自我实现和发展、职业稳定性、行业特征等进行具体就业。另外。专业认同可通过职业期望部分作用于择业决策,说明学生越认同自己的专业,越可能提升其对职业的期望,进而较快较精确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2]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3):18-23.

[3]李娜,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赵辉,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