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00:42: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活动教学 德育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随着中职教育不断发展,中职教学逐渐朝着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方向发展。德育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德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概述
1.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针对德育课教学实际,对其进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德育课的活动教学是指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1]。德育课活动以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转化为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愉悦的氛围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1]
2.德育课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代德育课教学应该重视实践与教育的结合,这也是德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活动化的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2]。中职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中职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是思想波动性较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化的德育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不但符合学生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而且满足了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中职学生大多讨厌刻板的课堂讲授,喜欢在活动中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对德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应用策略
1.组建活动小组,实现互动合作学习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教学的载体,为方便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在组织活动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活动小组,组建起互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学习机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时,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很好机会。例如,教师在德育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组建起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由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同学共同组成,但是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要基本相当[3]。当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组,但仍要保持成员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公平竞争,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成绩,还要帮助别人提高整体实力。这种油然而生的双重责任感会激发学生的斗志,小组内人人追求进步,全组齐心协力共同成功。由此可见,小组模式在活动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德育教学的效果。[2]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投身教学活动
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德育课教学,也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及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德育课活动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擅长的事,使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从而自发地投入学习中。例如,教师安排学生做“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的角色,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写字、绘画较好的同学可以绘制宣传海报;口才较好的同学可以作为小记者采访校园的同学;做事认真细致的同学可以整理、统计调查问卷。学生投入到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献计献策,努力完成好活动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调查活动,而且也懂得了很多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3.总结学习经验,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含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德育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反思可以说是知识的一种升华。反思的目的是将课堂活动的体验上升为理论思维,进而用这种思维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反思的过程是自我升华的过程。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适时引导他们利用德育知识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每一次德育课活动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自己也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行为。学生只有将这种总结和反思的模式转化为一种主动的行为,才真正实现了德育教学的意义。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极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德育课活动教学使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总结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自觉抵制社会中不良风气影响。[3]
结束语: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德育教学的一种创新,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真正使德育教学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种活动化的教学可以有效补充常态教学方式的不足。日常教学实践表明,德育课活动教学对提高德育课的教学魅力,发挥德育课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德育课活动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使德育课活动教学真正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 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
[2]宋运娣.提升问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感受文化的影响》“一课两讲”反思[J].增城教育,2011(0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46-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教学难度随之加大。另一方面,学生到职校就读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谋求一个相对较好的职业,所以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兴趣不大,这就增加了德育课教学的难度。再有,部分德育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现阶段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些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因为德育课不能直接提高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德育课是空谈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不得不开设这门课。一些德育课教师还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应试实用观念未转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动学习离不开观念的指导,离不开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由于社会及教学评价观的影响,学生将德育课当作一门不得不需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学习德育课没有兴趣,平时学习无所谓,考试只求及格过关,因而就出现“教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考到哪就学到哪”的现象。
(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意识较弱,厌学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没能考上高中,才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一方面,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因而容易对学习丧失信心;另一方面,不少中职生的家庭条件相对差些,这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勇气和信心,厌学心理较严重,有的干脆自暴自弃,放弃学业。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让学生能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享受成功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师还应当赏识自己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课程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所以在中职学校必须开设德育课。其次,领会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由教师单向传授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进行《依法生产经营》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选择“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先由教师或知道这一事件的同学简介“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三鹿毒奶粉事件”?它有什么危害?对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哪些影响?这一事件有哪些警示作用?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组长记录发言情况,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问题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可参与其中的讨论;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意指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当处理教材,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黑箱辨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职德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着它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
在控制论中有一种独特的方法,叫做“黑箱辨识”:主体对客体的研究,要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认识其功能和特性。它是用于对于那些不能打开黑箱系统,不直接考查其内部构造和机理,而是通过研究和控制黑箱的输入和输出变化来推断系统行为规律的方法。
黑箱辨识法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不注重系统的复杂的细节,不陷入难以胜任的局部性结构分解,强调系统综合为特征。那么这样一种科学方法对于德育课教学有何益处?它们可以改变以往只注重个别要素的优化,而不注重优化教学系统的作法。
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往往很注重个别要素的优化,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德育课课堂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自认为备课、上课已经做得非常认真、充分,准备的材料也很有针对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觉整个课堂还是死气沉沉,学生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我们的老师还摸不着头脑,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我想真正的原因在于忽视职校生的心理,缺乏对职校生的了解。所以,解决好每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这就是黑箱辨识法运用到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意义。
二
本着这个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教学系统整体考虑,而不是只强调哪个要素的优化。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跟当下所提倡的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是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必须考虑到的。
三
“怎么做?”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内部心理结构视为一个黑箱系统,教师无法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对黑箱对象施以教育和训练,影响黑箱系统的输入,观察相应的输出变化,从而推断出学生心理结构水平的发展状况。
结合以往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心得,我认为要将职校生的心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职校生生源复杂,普遍带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不专心,爱玩手机,要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这学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我设计了“职业素养训练”这一环节,让班上同学以“我的职业道德观”为题,发表演讲、说说自己的观点。14计算机的童源钰同学结合自己以往打工的经历,提出“无论做哪种职业,都要爱岗敬业”;蓝全隆同学则认为“不爱岗,就下岗”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在班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气氛,从而带动起大家认真学习的干劲,将厌学的不良情绪一扫而去。(2)在提问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题,打开学生的心扉,积极互动,分享快乐。例如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我经常会问学生“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打工时愉快和不愉快的经历?”、“能不能跟大家说一说将来走到工作岗位,自己想怎么做?”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互动沟通,分享苦乐。
2、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例如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给14计算机班学生制订一个目标:请每一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图作为学期作业,要求图文并茂,但任务布置下去,马上就有学生喊“太难、不好做”,这既是对困难的一种畏惧心理,也是对学习的一种懒惰的心理,怎么办?在详细分析这个班同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但要鼓励。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精选类似的案例、材料,启发学生构思、设计,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挑战,调整自己害怕困难的心理,迎难而上,争取期末每人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还是很好的。
3、 多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德育课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不应只以学识来征服学生,而应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和他们思想相通,懂得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做他们的知心人。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自然学生就会亲近你,也才会喜欢、爱上你的课。
【论文摘 要】中职德育课新课改特别强调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含义、编选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来阐述案例教学法,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参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德育课教材的改革,新的德育课教材抛弃了传统德育课教材说教性、灌输性的方式,代之以案例性、问题性、活动性的方式呈现,因此,每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教学,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中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谈谈对案例教学法的一些认识。
一 教学案例准备
1.抓住教材,运用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课教材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文中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编选案例
德育课新教材,每门课程的每一课基本上都有案例,且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但也可根据本地、本专业学生的实际等另编选案例。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多阅读《半月谈》《时事报告》等各类报纸杂志,多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并做好摘记,广览博取,整理相关材料,编写成册,不断充实教学资源,随时供教学使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典型、适当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目的性。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去进行。
第二,生活化。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选择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激起探究的兴趣,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三,本土化。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更深,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的“依法纳税”的教学时,选编案例:2011年春节,我有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大学同学回来过年,经倡议组织了一次聚会,大家一起到某宾馆吃饭共消费了800多元,但在饭后结账索要发票时竟遭到饭店老板的拒绝。我们当即向税务部门投诉,当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老板采取藏匿等手段逃避检查,后经税务执法人员进行税法的宣传教育,他最后认识到了消费者索要发票也是防止税费流失的一种规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识别社会中违反税法的现象,并能正确对待。
第四,典型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
第五,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第六,时效性。选择的案例要反映时代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切中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读案例,自主质疑
教师在讲授案例前布置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提供一些资料或提示查找必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或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和整理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必须抓牢,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案例“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的自主学习,很快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并加深了理解。
2.分组讨论,进行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多样化,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案例的理解更深刻。安排讨论时要确定主题,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做到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便利的助手,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一起参与。这个过程是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团队智慧的环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加以重视。
3.集中讨论,达成共识
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表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让学生自由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教师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升华、认识深化的过程。
4.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即评价总结环节。此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还应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抓住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科学地释疑、解疑,说明案例的关键点。
三 案例教学法的实效
案例教学法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德育课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境,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德育课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符合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理念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探究未解的问题,这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四 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切忌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教学时间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对问题展开讨论,但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因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争论不休,辩得兴起而忘了时间。这时,教师要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3.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集幻灯、录音、电影、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于一体,可以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色彩等多种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体验等特点。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最佳优势。
总之,案例教学法适时、恰当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效果显而易见,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德育课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关键词:德育 课堂教学 体会
技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德育课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而技校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有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德育课,谈谈几点体会。
一、引用案例、故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在德育课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都是用“讲”的方法告诉学生道理,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更多地采用介绍故事、案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德育课本中有很多案例供学生学习,但是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笔者事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结合社会现实,将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课堂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笔者提到“小悦悦事件”,谈到扶不扶的问题,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是公认的道德两难问题。不扶,没有爱心;扶,又怕受到伤害。如何处理?让德育教育陷入两难。其实,这种德育两难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要不要见义勇为,要不要拾金不昧等,这些话题正是教育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对于扶不扶的问题,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告诉学生不要回避;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不给学生提供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元化,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再因势利导;最后,告诉学生助人为乐没有错,但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助人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被助者要学会感恩,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就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很多活动。例如,在讲“提高法律意识”时,让学生搜集、组织与法律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办一份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培养了搜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讲完“培养健康心理”这一节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叫“优点轰炸”,小组轮流说出某一个学生的优点,再由学生自己总结、谈感受。学生都感慨:“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啊!”这堂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既体验了被赞美的感受,又学会了怎样去赞美别人。在讲“拒绝迷恋网络世界”时,笔者组织了辩论会,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辩论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要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课堂上的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材料等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归纳总结。
三、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要“近、小、实”。德育课是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课程。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观察、体验。例如,在讲“社会公德”时,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身边讲诚信的人和事,让学生拍下来或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在讲“家庭美德”时,很多学生分享了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也分享了他们当时的感受和父母的反映,教室里充满了温馨和正能量。在活动中,学生能发现身边的美和丑,体会温暖,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
技校德育课注重对学生长远的影响,要上好这门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和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感。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让德育课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赵风雨,郑志辉.实然、必然与超然:主体性教学认识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2]王凤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攀峰.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J].教育研究, 2007(1).
关键词:内化;德育;内省与建设自我;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66-01
德育课教学是“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即知——信——行的过程”。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和起点,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和归宿。这也是产生深刻内心体验,实现内化;以内心信念支配产生外部行为、完成外化的过程。即先解决“信与不信”,然后才能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基于中职教育生源复杂、教育教学目标为培养合格技术型职业人的特殊性,中职德育课更应遵循这一规律。只有对客观世界有深刻认识和体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高效“内化”,使学生形成对健康行为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坚定内心信念,产生相应外部行为。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内心体验,有效实现由知到信的内化过程呢?
一、把充分挖掘利用德育课教材资源和引导学生参与相结合,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中职德育课教材从品种一级内容编排上更贴近中职生实际现状,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有丰富的资源值得挖掘。比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旨在帮助中职生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使中职生形成初步的专业意识,做好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的思想准备,产生紧迫感,尽快融入中职生活。教学中,我更重视组织学生去发现周围人群中最美的和不美的个人形象,对比参照,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体验和纠正,教给他们方法,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让学生在参与中明白良好的个人形象应该是怎样的,言行应该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应该在尊重社会大众审美标准的基础上彰显个性,打造自己未来完美的职业形象。
二、把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与教材相结合,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体验
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常引经据典,但往往脱离中职生的生活环境,于是就没了说服力。我在检查学生们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发现普遍存在落实措施少、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经过分析,我认为原因在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缺乏深刻思考和体验。于是我问学生:17岁过去之后还会不会再有?在自己的17岁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说明什么问题?再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生活圈子中27岁、37岁、47岁人的生活状况。问他们:你未来是否想过和他们同样的生活?最后会得出结论:青春不能虚度,生存要靠自己,努力要趁现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致力于提升个人职业素质上,而非空想和发呆,这样才能创造更文明进步的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必须重视社会生活在德育课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情绪、情感和内心体验的重要影响。如果德育课脱离学生的生活,不能为之“解惑”,如何能使之得“道”?又如何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愿意下功夫,在生活中就会发现丰富的可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利用的资源。只有使学生深入的观察和理解生活与社会,才能形成强烈的内心信念。
三、引导学生有效“内省”,建设自我,坚定道德信念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成为他(她)想成为的人。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学生从没想过或还没想明白,因此,他们会感到迷茫、困惑、孤寂和缺乏动力。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进而确立目标和理想,才能建立强大的内心信念并付诸行动。
正确认识自己非常重要,这是个人进步和成熟的前提。但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一个人想要清晰并准确的认识自己显得很不容易。此时,我并未急着让学生给自己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我所总结的中职生群体特性词语中进行选择和排除,找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词语。虽然中职生群体个性差异很大,但其本性善良、孝顺、乐于助人、守信用、爱惜名誉、有正义感,内心积极向上并渴望得到肯定。他们的很多长处还没有被发现或缺乏有效的引导。接着,我采用教材中提到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自己,反省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比如在学习和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成绩比较、自我评价、通过他评来评价自己等。而后观察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再去评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反省的成效。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思想,拓展德育课堂
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可以帮助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思想引导、性格的培养、意志磨砺,进而形成心灵的感应、观念的认同、品格的定型和精神的升华,具有非常强大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课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07-02
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了新的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要求执行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使用国家规划新教材。这次德育课程改革,理念新、力度大,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今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不容乐观,中职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据调查,多数学生学习德育课比较消极,有43%的学生不喜欢或者讨厌德育课,上课玩手机或者伏案睡觉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德育课新课改的精神灌输给中职生,如何把德育课的知识内容讲到中职生的心坎上,是广大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亟须解决的课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到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的认真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中职德育课教师应首先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不断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措施来解决。
一、改进教学方式,增强中职生学习兴趣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使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要让中职生喜欢上德育课,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传统德育课堂的直白提问,复习引入,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等“特效”更能开启中职生的思维闸门,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情景中。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提高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课题。
首先,新时期的德育课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优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对外界信息的简单接收,而是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理解;人并不是对所有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兼收并蓄,而是在知识结构的控制、影响下,只对某些信息给予注意,进行选择加工,与学习目的、任务、动机以及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结构中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多媒体给德育课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
其次,德育课教师在业务上要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目前,Power Point软件、Authorware软件以及一些视频下载、剪辑软件已相当普及,德育课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技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应用计算机及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服务教学目标,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讨论方式,增强中职生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师生间的真情互动,特别是在案例讨论环节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探索。
1.“茶话式”讨论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在环境设计上,可对原有的“矩阵式”座位布局进行“圆桌式”改革,正如“茶话会”一样,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讨论教学,这样的课堂形式显得更加活跃、灵活、轻松、自由。在这种新的讨论模式下,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枯燥的理论讨论将被赋予生命力。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周杰伦的职业生涯”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周杰伦为什么不能上大学?”“周杰伦中专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工作?”“周杰伦凭什么从低起点创造出辉煌的业绩?”……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白“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现实意义。
2.“引探式”讨论法。这种方法是教师在课前列出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概括、提升。如笔者在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消费和消费观”时,以自己“买房、买车、买基金、买股票、买保险”为例,从家里不同人的不同主张开始展开让学生帮助拿主意。在学生参与讨论中解决了本课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两大知识点,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拓展互动平台,增强中职生学习兴趣
德育课是中职教学中一门较新的课程,如笔者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之初,不少学生感到陌生与不理解,有的不感兴趣,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观点或故事,不会结合自己实际进行思考,在做老师课后布置的作业时,不少学生寥寥几个字,实在写不出东西来。这门课该如何讲得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激发其思考,是德育课老师在备课时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尝试推行“学术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教学生”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报告会”,在讲台上作“学术报告”的不是课任老师,而是那些经过“海选”后脱颖而出的各班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高手”,让他们成为“学术报告”的主讲人。在这些“小老师”的发言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剖析自我,谈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为自己的未来作一个初步定位;有的在设计未来之前更注重眼前学涯步履的坚定与扎实,制订了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有的满怀憧憬,对未来充满信心。台上学生所展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极大地感染了台下的“听众”,对于那些不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更是一个启发与激励。通过学生作“学术报告”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理解与体会,把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二)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增加“活动课”的内容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联系当地的优秀企业,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具体了解企业文化;学校还可以直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在具体的指导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和增强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积极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提升互动平台的档次
每年一届的由教育部主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全国中职生搭建起了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大舞台,给广大中职学校的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好机会。许多中职生都感觉到:竞赛使他们重新找回了全新的自我,重新树立了信心。2007年以来,笔者每年都参加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笔者指导学生参加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项目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的专业。那些获奖的作品常常成为课堂上的范例,颇受学生认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增强中职生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是整个教学的指挥棒。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实行以期中、期末考试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些考核命题知识性偏大,试题过于标准化,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难以体现职业学校重实践技能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检验,其评价标准应符合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如学生的德育课总成绩应表现为:学期总成绩=课堂表现分(30%)+平时操行表现分(10%)+课后作业分(20%)+测试分(40%)。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把“考试分”视为“唯一过关分”,不会再喊“60分万岁”,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增强。
总之,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艺术,需要人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需要德育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以真善美的情感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并不断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校德育课真正成为人人都想上、人人都爱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单柳迎,阳德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互动刍议[J].学理论,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