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14:21: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义务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鉴于义务教育的“公共品”特性,义务教育理应由政府提供。为此,政府在义务教育的投资中理应担负最主要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义务教育产品的足量提供以及义务教育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够像理论所规范以及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由于政府自身的特性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投资中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责任转嫁”的现象。从体制上来看,“分散”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主要特征,该特征的制度基础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多渠道筹资”。表面上来看这种体制可以起到广泛调动社会各界投资义务教育积极性的作用,而实际上则为政府责任转嫁提供了制度基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强调调动地方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积极性,而实际上却导致了政府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嫁;“多渠道筹资”强调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而实际上都导致了教育投资责任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嫁。正是由于义务教育投资中存在政府责任转嫁现象,义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始终未能有效缓解并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还伴随受教育者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地区间义务教育不平衔加剧等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对待现实中存在的政府义务教育投资责任转嫁问题,通过政府责任的回归来有效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的表现、原因及其后果
1.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的表现
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无论在中央改府还是在地方政府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地方政府表现更为突出。中央政府的责任转嫁主要表现为中央本级财政应负的义务教育投资责任向下级政府转嫁,从而减轻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责任转嫁主要表现为地方本级财政应负的责任向政府以外的社会群体转嫁,加重社会负坦以减轻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责任。
(1)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嫁
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嫁表现为,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由于缺少规范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义务教育投资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分担比例过小,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整体保障和宏观调控力度过小。据统计,1996年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中中央财政拨款仅占0.04%;以湖北省为例,1999年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仅占湖北全省基础教育投资总额的1.5%。这和其他国家中央政府一级财政对义务教育投资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如美国1990-1991学年为6.2%,法国为68.4%,日本为21.4%。尽管由于各国体制不同上述数字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各国数据中所表明的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中国来讲,由于多数地方政府财力都较为薄弱,由掌握了巨大财力的中央政府担负起更大的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是义务教育经费充足性的重要保证。
(2)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嫁
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嫁是指在中央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所辖区域中,原本应当由各级政府按照职责范围由本级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责任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向民间转移。其具体的表观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以捐资集资的形式转嫁责任。“人民教育人民办”是最典型的转嫁政府财政责任的表现。这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想出的“广泛发动群众”的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之一。在这一口号下,义务教育的“义务”几乎完全成为单方面的——“人民有义务送子女接受教育,同时有义务自己捐资助学”,而政府应当为人民接受教育提供条件的“义务”却被忽略。人民自己“自愿”捐资助学成为一种被广为宣传的“好方法”,殊不知正是在这一极具合理性的口号下,在人们不仅要紧衣缩食交建校费甚至还要浩浩荡荡自己搬着桌椅板凳去上学的“教育热情”掩饰之下,政府的责任悄悄地被转嫁掉了。
第二,以向受教育者收取各种费用的形式转嫁责任。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必须“免费”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然而现实中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义务教育不仅不免费反而成为各种收费项目云集的地方。义务教育中收费项目繁多的客观原因是学校经费不足。学校经费不足原本应当由政府增加投资,然而由于政府借口财力不足并未增加投资,于是学校便有了充足的理由收取各种费用。政府尽管不断收到有关教育乱收费的投诉,然而由于首先是自己投资不力,所以便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表面上最具“合理性”的“杂费”为例,由于义务教育不能收学费,于是便有了“补充公用经费不足”的“杂费”。然而,公用经费不足是没有任何理由让受教育者自己去“补充”的,因为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的规定已经非常明确地把公用经费的投资责任交给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补充公用经费不足”为理由向受教育者收取杂费毫无疑问是政府转嫁责任的做法。
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的更少。那些过去就一向受青睐的学校固然具备先天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帮助而左右逢源。择校费及各种捐赠使其财源茂盛,学生趋之若鹜使其享尽生源上的优势。一般学校难以与其形成竞争。义务教育学校“强势群体”与“困难群体”之间的差距更大了。乃至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流失严重,学校已到了濒临消亡的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若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义务教育中的“困难群体”加以扶持,则其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公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就难以落实。
综观近些年的状况,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初中招生实行“就近入学”,不准以书面考试选择学生,不许乱收费等等;近年来又实行了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事上仍是鞭长莫及,好政策到了地方上便被“变通”得没了原味 。如以“面试”代替“考试”,借“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改制的名义使收高价生合法化等等。一些地方官们重视的仍然是窗口学校、重点学校,其政策措施和办法仍然在向这些学校倾斜。“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由此导致“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义务教育普及到现在,究竟是应该再“锦上添花”还是抓紧“雪中送炭”?我们是该好好想一想了!
理想的义务教育公平状态应是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真正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现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一是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好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城市义务教育优于农村义务教育。二是校际差距。同一地区的学校,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普通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等都不如重点学校。三是班际差异。有的学校变相开设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比如特长班与非特长班、住宿班与非住宿班。重点班享有优质师资和丰厚的物质条件,非重点班难以望其项背。四是学生间的差别。由于种种情况,不同的学生也会受到不同的义务教育待遇,比如学习成绩不同,优秀生与差生受到的待遇也会不同。这些问题对义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其一,对学校的影响。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不仅在有形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方面存在着差距,而且往往在内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普通学校是难以超越重点学校的,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给予倾斜扶持,与重点学校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其二,对教师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由于待遇不一样,心态也往往不同。普通学校的教师有不少人觉得在报酬、声誉等方面无法与重点学校教师相比而心灰意懒;就是同一所学校,相比于教重点班的教师,教普通班的教师往往缺少成就感、无目标感,甚至有的得过且过,于这类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其三,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应该享有均等的义务教育的权利,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重点学校的学生往往享有优质资源,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享有一般资源。变相重点班的学生一般成绩较好,班级学习氛围好,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更高,要求也更高,学生所受压力增大;非重点班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学习风气也较差,学生相互起着不好的影响,有些学生往往“破罐子破摔”。就是在同一班级内部,学生个体也不能得到均等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现实需要我们继续花大力气关注义务教育公平。只有做到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义务教育整体的最优发展。面对义务教育的公平现状,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因此对于处境最不利者,应运用到补偿原则。罗尔斯的补偿原则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身上。因此,要加快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快薄弱学校的发展,对这类地区、学校要投入得更多。当同类学校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时,义务教育的公平就得到了有力的体现,这应该不仅仅只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当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的义务教育,受到了能使自己最优发展的义务教育时,便是一种对个体而言的真正的教育公平。当然,义务教育的公平并非平均主义,而是要加快薄弱学校的发展,使得学校各有其特点,尽快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优质教育,真正不再有“薄弱学校”这个名称;同时义务教育公平并非没有竞争、抹杀竞争,校与校、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而在义务教育公正状态下的这种竞争应是一种真正公平的竞争,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竞争,也应是一种相互促进、难分彼此的竞争。(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一、城镇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情况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521所,其中:公办完全中心小学7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单设初级中学10所,8所高完中均办有初中。县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共有9所:公办完全小学5所,初级中学1所,3所高完中均设有初中。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情况
略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情况
略
(四)义务教育阶段班额情况
略
(五)农村村小和“一师一校”情况。
略
二、城区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城区教育迅猛发展,不断壮大,有力地带领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进步,为我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城区教育的发展还是远远跟不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超大班十分突出
随着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家长都将子女转到城区学校读书,同时,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从而更加导致城区学校基本都出现了“臃肿的大班额”现象。县城小学*个班,*人以下的班*个(*个在*小和*的村小),占*%,超大班*个,占*%,*以上的特大班*个,占*%。县城初中*个班,只有*个班符合国家规定要求,超大班*个,达*%;*人以上特大班*个,在*%。*在校学生*人,共*个教学班,班平达*人,最大班额达*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小学不超过*人的标准。从该校学生增长的速度及趋势上看,班班突破*人已为时不远。实验小学*个班中,就有*个班学生数在*人以上,实验中学初中班班超过*人,全为特大班额。当前,班额太大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最主要的原因。
(二)布局不尽合理
一是中心城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太少。在*车站和*大桥的中心区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只有实验小学和诺江二小两所小学,两校的在校学生数占全城的*,而全城174个小学班教室,这两校只有77个;在*车站和*大桥的中心区域,初中校只有通中和二中老校区,这两所学校的初中生仅容纳了*人,主要校舍用于高中教育。二是*和*路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大桥以西3公里内没有学校,*和*附近的学生只有上四完小或二完小,这两所学校都远,且二完小解决就近的学生入学都很困难。三是中心城区的高中规模过大。*中学和*二中的高中在校生在*人以上,使得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资源特别紧张。由于布局上的不合理,造成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从而造成义务教育质量严重受影响,也间接影响着高中教育质量。
(三)学校规模偏大
*中学、*二中、实验中学的在校生人数均超过*人,实验小学在校生超过*人,二完小超过*人,对于现有较少的教育资源,办如此规模大的学校,这是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当规模超过了应有的承受能力,通常情况下要以牺牲质量来填补。
(四)专任教师不足
(五)设备设施滞后
一是设备配置仍然不足。虽然*年为了迎接省人民政府教育评估,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充实了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所需。电教设施落后,多媒体教室少,计算机教室严重不够用,大部分小学无法上信息技术课。二是功能教室严重不足。目前,城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存在图书室、实验室等各种功能教室被挤占,分组实验教学均无法有效开展,除*中学外,其他学校的演示实验基本上都不能正常开展。实验小学现有15万元的实验仪器,因实验室被占用,实验设施设备至今无法使用;学校有*册图书,生均达*册,但也因图书室、阅览室改作了教室,也无法正常开放供学生借阅。
三、关于城区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
城镇化的加快是不可阻挡的,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现有校舍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城区教育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并且越早越主动。
1、调校点。在新建的*大桥附近新建一所规模在*人左右的小学,解决*、*和*村学生上学问题。
2、调结构。一是实验中学和职教中心分离,继续教育和职教中心分离;实验中学重点办好普高,职教中心全力办好职教,办成全县职业教育示范学校。三是普高主要由县城学校办,农村高完中重点办好职教。根据各年龄段人口现状,在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县普及高中后,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大约在2-2.5万左右,县内普、职高人数大约各1万人,县城内的高中基本能承担普高任务。
3、调规模。在高中未普及前,适当调减城区三所高中的普高规模,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把教育资源向义务教育阶段这个刚性需求倾斜;适度调增农村高完中规模,促进农村与城区均衡发展。
(二)整合
1、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好新二中的校舍资源,充分整合通中与二中的高中教师资源,通中校区全力办好初中和全县的重点高中班(每年级200人左右),新二中校区和实验中学全力办好普通高中。避免校与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2、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合并继续教育办公室、电大站、电教馆、教仪站、教师进修校、教科室,成立教师教育培训中心。
(三)扩充
1、校舍扩容。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新二中的迁建力度,迁建完成后还要启动扩容工程,把新二中校区建成一流的、规范的示范性高中学校。二是要启动二完小,实验小学的扩容工程,有效化解超大班。
2、补充师资。一是严格按照省上文件精神,定期根据师生比调整教师编制。二是面向师范院校直接招聘中小学师资,严把师资质量入口关,力争在三年内,使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数量能够满足需要,结构基本合理。
3、充实设备设施。通过校点布局调整和扩容工程,建设好学校的各种功能教室,建设好校园网,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继续充实学校教育教学装备,充分发挥好各类设备设施的作用。
(四)扶薄
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改善,是推进均衡发展,减轻城区学校压力的重要措施。
1、加大薄弱学校改善。根据学校发展的后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有发展潜力的薄弱学校进行精心打造,科学制订薄弱校硬件改善规划,并集中资金,重点用于薄弱校的校舍改善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推行“1+1”捆绑发展机制,让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发展,让全县各地教育整体推进。
近期认真阅读学习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整个标准紧贴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很实在很接地气,也为我们平时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
作为分管学校教科研和党建工作的负责人,我着重关注了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的提高质量和6大管理职责中的第三条引领教师专业进步。
在一段时间里,教学质量好像老和课业负担重,填鸭式教学等一些负面的议论联系在一起,好像一谈质量,就是逼着学生死搞学习,大量联系,占用休息时间……在这次颁布的标准中,明确的提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对怎么提高做出明确的要求: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用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营建有趣、有效的课堂,质量提高要靠方法而不是书山题海。这实际上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更深厚的底蕴,更多的方法,更高的效率,多练多讲的低效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教师要想办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精耕细作,提高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校也提出过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争取让每个学生不需要面对超出自己能力的作业,这样,学生能够保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参照标准,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想办法。有些教法和办法可能积重难返,但是一步步改进还是必须的。课堂教学上,学校这两年在推行“基于学的指导”,我们教师也要把这一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让自己的课堂不在枯燥、单调,而是变的有趣起来,变得有文化气息。
教学质量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一个学校证明自己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教师,我们讲的再好,做的再多,没有质量作保证的教学也是难以有说服力的。一个强校的打造,是建立在优秀的教育质量之上的。
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标准里面3.2第39——43条,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对照标准,我校在有些工作上还是落实的不错的,比如校本教研,每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教学,听课、评课一直坚持的比较好,在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也是不遗余力,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秋季学期,我校就有近百人次到各地各校学习、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而全校教师参与的校本培训,在每年的“三月教学管理月”、“十月教研月”、暑期教师培训中也开展的扎实、有效,编辑发放的校本研修材料也累计达十几本。在标准中,提到的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能力,我校每年也开办多次培训班,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现今,全校教师基本都能熟练的使用各班配备的“班班通”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参照标准低42条:推动教师阅读工作,引导教师学习经典,加强教师教育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我校在这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阅读总感觉没有跟上,包括我自己在内,平均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直坚持不了,教师的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规范、推进还要想更多的方法,在这些方面组织多一些的活动,来提高教师阅读和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紧跟时代的脚步。
在标准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明确的提出了要求,在5.4明确提出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第71条提出:立足学校实际和文化积淀,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学校文化,发展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第72条:建设生态校园、 文化校园、书香校园;第73条:每年通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式,因地制宜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
如果说一所学校过硬的教学质量能够让这所学校成为一所强校,那么强校升格为名校离不开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我校近几年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校园环境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进,也提出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组织了足球联赛、篮球联赛、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距离打出特色,形成学校特色名片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这也需要我们全体四中人,从领导到老师在观念上要更新,在工作中要改进。
打造强校、铸就名校任重道远,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学习,让我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工作的目标更加清晰,我这些点滴的体会还远远不够,在今后日子,我还要继续深入的学习,认真的领会标准的精神,同时,学以致用,将学习标准的体会、感受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为个人成长而努力,为学校工作更尽一分力,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近期认真阅读学习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整个标准紧贴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很实在很接地气,也为我们平时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
作为分管学校教科研和党建工作的负责人,我着重关注了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的提高质量和6大管理职责中的第三条引领教师专业进步。
在一段时间里,教学质量好像老和课业负担重,填鸭式教学等一些负面的议论联系在一起,好像一谈质量,就是逼着学生死搞学习,大量联系,占用休息时间……在这次颁布的标准中,明确的提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对怎么提高做出明确的要求: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用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营建有趣、有效的课堂,质量提高要靠方法而不是书山题海。这实际上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更深厚的底蕴,更多的方法,更高的效率,多练多讲的低效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教师要想办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精耕细作,提高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校也提出过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争取让每个学生不需要面对超出自己能力的作业,这样,学生能够保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参照标准,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想办法。有些教法和办法可能积重难返,但是一步步改进还是必须的。课堂教学上,学校这两年在推行“基于学的指导”,我们教师也要把这一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让自己的课堂不在枯燥、单调,而是变的有趣起来,变得有文化气息。
教学质量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一个学校证明自己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教师,我们讲的再好,做的再多,没有质量作保证的教学也是难以有说服力的。一个强校的打造,是建立在优秀的教育质量之上的。
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标准里面3.2第39——43条,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对照标准,我校在有些工作上还是落实的不错的,比如校本教研,每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教学,听课、评课一直坚持的比较好,在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也是不遗余力,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秋季学期,我校就有近百人次到各地各校学习、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而全校教师参与的校本培训,在每年的“三月教学管理月”、“十月教研月”、暑期教师培训中也开展的扎实、有效,编辑发放的校本研修材料也累计达十几本。在标准中,提到的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能力,我校每年也开办多次培训班,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现今,全校教师基本都能熟练的使用各班配备的“班班通”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参照标准低42条:推动教师阅读工作,引导教师学习经典,加强教师教育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我校在这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阅读总感觉没有跟上,包括我自己在内,平均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直坚持不了,教师的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规范、推进还要想更多的方法,在这些方面组织多一些的活动,来提高教师阅读和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紧跟时代的脚步。
在标准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明确的提出了要求,在5.4明确提出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第71条提出:立足学校实际和文化积淀,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学校文化,发展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第72条:建设生态校园、 文化校园、书香校园;第73条:每年通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式,因地制宜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
关键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纳入
改革开放后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民众对子女的期望同过去相比也不断提高。要不要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若开展12年制义务教育,其中3年义务教育是向下把学前教育纳入其中,还是向上把高中教育阶段包括在内,这已成为近期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对此存在各种观点,看法不一。但主要观点是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究竟是否应该被纳入到义务教育之中?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有何利弊?如要纳入,怎样纳入才能避弊获利,更好地使学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并探讨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利与弊及其理由。
一、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弊
在关于学前教育是否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争论中,一些人分析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弊断,据此提出了学前教育不应纳入义务教育的理由。
(一)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弊端
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纳入义务教育易导致对学前儿童特点的忽视学前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3-6岁所有的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通常是指3-6岁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不管广义还是狭义,其对象都是3-6岁儿童,他们具有自己的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自己的认识发展水平,也具有自己的人格发展的年龄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学前儿童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1】p282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怀疑、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要解决的矛盾或冲突。其中学前儿童主要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该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其特点主要是:“孩子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1】p204在该阶段,成人尤其是父母若能“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倘若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1】p204-205除上述的皮亚杰、埃里克森外,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由于学前儿童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学前教育就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倘若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那就有可能按现有的义务教育来开展学前教育,由此用现有的义务教育标准和规范来要求学前教育。这样就可能忽视幼儿的特点,如好奇心、想象力、具体思维能力等,影响到学前儿童的人性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正因为如此,不应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而应依据学前儿童的身心特征,让他们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在游戏中学会竞争,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快乐发展。2.纳入义务教育易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或学校教育化由于学前儿童具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征,由此,决定了学前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特点是保教结合、启蒙性、直接经验性。保教结合是指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它要求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前儿童的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各种身体器官、各身体系统的机能未发育成熟和完善,骨骼坚固性差,容易受损、变形;肌肉柔嫩、力量弱,耐力性差,容易疲劳。他们不仅身体或生理上如此,而且心理上也很不成熟。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活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对成人的依赖性强,有必要由成人尤其是家长或老师引导他们走进社会,获取经验。启蒙性是指,学前教育应当开启智慧、适时而教、循序渐进,而不能拔苗助长。直接经验性是指,学前教育不是以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而是以通过自己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经验为主。由于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因而,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应当是是孩子通过他们自己的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但是,若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有可能使学前教育失去其自身特点,把它小学化或学校教育化。小学化是指按小学教育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如一些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依照小学教育的模式让孩子学写字、拼音,做算术,学英语,布置作业。因作业繁重使孩子失去了玩耍的时间,使孩子未入学就厌学。再如,一些幼儿园会过于迎合所谓的优质小学的入学考试,使自己的学生能更多更顺利地进入到“优质小学”,以显示自己的学前教育水平高,特别重视知识学习,加大孩子的学习负担,使学前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对学习的害怕,甚至恐惧,并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束缚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例如,有位4岁幼儿的妈妈在网发帖称,她的小孩读幼儿园中班,有一天做的作业就有4页:汉字“上”、“万”各写一页;1+2=3、2+1=3和1+3=4、2+2=4各一页。又如,一位孙先生的女儿大班毕业时5岁多,不能进小学,只能再在幼儿园上一年学前班,学习内容不少是小学课程,像拼音、10以内加减法、英语字母等。
(二)学前教育不应纳入义务教育的理由
1.从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看,幼儿教育不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幼儿阶段是长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以便为将来的学校教育打好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基本人生技能基础。因此这一时期,应尽可能安排促进孩子身体发展的活动,使孩子健康成长。它不应像学校教育那样,而是为孩子将来的学校学习打好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2.从幼儿的心理规律来看,学前教育也不适合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如前所述,学前儿童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阶段,有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主要以游戏教学活动为主,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注重孩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直接经验。这与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主要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区别。奥苏伯尔等人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方法或获取知识的方法主要应该是讲授法,而学前教育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方法或获取知识的方法主要应该是发现法。若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就有可能使学前教育走上学校教育的模式,尤其在我国已出现这种倾向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如此。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家庭教育更关键三岁之前,孩子所有的天赋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出来,由于最能把握这些天赋发展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孩子的父母或最亲近的抚养者,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难以取代的作用。孩子的父母或最亲近的抚养者对孩子天赋发展的适时、正确的引导并培养并不能完全由幼儿园教师所代替。再由于在七岁之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学前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产生整体效应,即“1+1>2”。实践表明:只要家长掌握了孩子七岁之前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那么七岁以后孩子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家长和教师就会省事得多。反之,如果孩子在七岁之前得不到能正确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那么,以后孩子的发展就容易出现问题,在教育起来就会大费周折。换言之,在孩子七岁之前把他培养好,就等于完成孩子的一生发展的一半。而七岁之前的教育必须依靠家庭教育。4.我国经济状况的不允许如果幼儿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钱”,即使在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至今也未能实现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幼儿园学习这样的宏伟目标。原因非常简单,幼儿园虽然儿童人数不及普通一所小学的50%,但是其投入的成本却十分高昂。比如,依据一级幼儿园标准,每个班级至少配备2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而且由于幼儿的学习形式以游戏活动为主,那么必须有充足的活动场地,而且对场地的要求比小学、中学都要高,还不包括器具等。这是因为,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差,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场地的安全性能必须高。再如膳食营养,每个幼儿园都必须配备营养师。因此,幼儿园的建筑费用、人员经费、日常的维护经费等,都是巨大的。目前,虽然我国经济有很大发展,学前教育随经济发展也有了长足发展,但解决所有适龄人口入园问题还存在较大困难。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低水平,且存在巨大的区域间的不均衡,迄今,我国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依然繁重,要再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任务就更加繁重。
二、幼儿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优点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与弊端,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也是迟早的事,可以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另外,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也有优点。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一)统一标准,把学前教育规范化
纳入义务教育以后,国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幼儿园的准入制度或标准,逐步把学前教育规范化,避免现在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
(二)加大政府投入与管控,促进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国家自然会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在投入的同时也可强化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和学前教育质量的管控,使学前教育有序发展。
(三)避免私营幼儿园只顾盈利而忽视质量的状况
由于国家加强管控,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或水平就会逐渐得到保障,使学前教育的无序混乱发展转变为有序发展。
(四)上述问题有许多是可以避免的
如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并不是纳入义务教育的必然结果,纳入义务教育后,照样可以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其实,幼儿教育义务化和学前教育小学化之间并非因果关系,不是一义务化就小学化。是否会小学化,关键还在于幼儿园管理者、开办者和幼儿园教师。只要政府管理引导恰当,幼儿园开办者理念和方法正确,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科学,小学化和对幼儿身心特点的忽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愈来愈重视,国家也愈来愈有经济实力开办学前教育,国家从学前教育中也可获得愈来愈大的红利。因此,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是一种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办到,但这并不不等于将来不可能。现在要为不久将来的可能尽量做好准备。比如,加大幼儿园教育的关心、支持和投入;出台相应的合理的制度或措施管控并引导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正确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规范学前教育的标准和教育教学活动,使学前教育更具理性、科学性。总之,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符合执政为民、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方针,顺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平;均衡;差异;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6-02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及相互关系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的途径。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就层次而言,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从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这个演变的序列代表着“教育公平”的不同尺度,标志着“教育公平”的不同程度。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平等是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的条件,而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则是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平等的最终目标。
就性质而论,教育公平可分为均等性的公平和非均等性的公平。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水平性的、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是一种垂直性的、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教育权利平等属于均等性的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的有机结合;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主要是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前提,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样的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都是相对而具体的
长期以来,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教育的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别,和因贫富差距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教育的群体差异已是我国社会的一种现实存在。所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是指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不能人为地去限制高水平区域和学校的再发展,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帮助弱者尽快地迎头赶上,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逐步地消除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教育公平就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地区,通过普及教育,扩大受教育机会,使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
(2)均衡发展是手段,教育公平是目标
为了保证国家主办的义务教育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世界各国均不遗余力地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以教育公平为目标,以均衡发展为手段,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均衡发展作基础,那么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更是不可能。如果不是以教育公平作为最终目标,忽视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那样的均衡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必将阻碍教育的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手段,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目标。换言之,即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与机会,那也只是形式上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举措
1.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
第一,统一考核学生水平,使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测试结果反映不同学校的办学状况,主管部门可以据此发现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的方面。对于优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而且,测试结果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调配师资的依据。这样,可以整体提高本辖区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第二,统一考核学生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教育公平。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可以对把握学校工作重心起一个导航作用。虽然,考核结果不能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它毕竟是反映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测试,校长可以发现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些地方只对学校进行笼统的综合评价,胡子眉毛一把抓,忽视了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全日制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性质,加上有的学校存在着教学薄弱的问题,为了使学校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校长轻视教学,另辟蹊径。结果,教师无法保证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教学质量下降。试问:一个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缺乏的学生,怎能拥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第三,统一考核学生水平,切实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透露。但学校的总体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他们有权知道学校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这是家长的义务。了解学校存在的不足,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孩子提高。事实上,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发展非常关心,许多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参加器乐、书法、绘画等辅导班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不甚了解,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盲目跟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结果,事倍功半,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反而产生负面影响。确保家长行使知情权,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担心,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会出现学校轻视其他工作,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对要不要考的质疑,而是提醒我们考什么,怎么考,一定要慎重。事实上,学生离不开考试,只要将学生水平测试与学期考核相结合,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初中,应该将一次次的统一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升高中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还可以扭转一次中考定乾坤的不合理局面。而且,“以不同学科中对现实人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技术以及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合格为标准”的考核,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普通性”,为学校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课程背景,学校更有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真正教育意义的活动。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保证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第一,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关于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规定,作为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以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政府首先应该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同时,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
第二,统筹教师资源,实现师资水平均衡。随着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的不懈努力,各地纷纷出现了一批校舍、教育场地、教学仪器设备相当不错的公办学校,但还是有一些家长宁愿出高价去择校,也不愿让子女就近进这些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优质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师资水平是关键因素。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师资。比如,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以指导、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在轮岗任教期间,他们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仍然保留在原单位,奖金和福利待遇也不变。甚至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第三,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与机会平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大致包含五种情况:一是外来民工子女;二是贫困家庭子女;三是单亲家庭子女和孤儿;四是残疾儿童少年;五是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学生都能够顺利而愉快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比如:1)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民工子女学校,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吸收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2)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构。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倍加关心,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等等。
(2)珍视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确保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氛围,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集体教育并不等于要以统一的要求、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随着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社会越发展,社会对人的个性化要求越迫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且要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的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不等于“样样都要好”。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应该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这方面行那方面不行,有的学生那方面行这方面不行,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对学生不要“抑长补短”,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而在另外方面特别好一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结构、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和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发现、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支持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发挥个人所长,充分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区域性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通过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就能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06-04-24
基金项目:200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地区城乡集团化教育模式与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C06JY02)
作者简介:瞿瑛(1964-),女,浙江萧山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理论、教育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