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人员个人总结

审计人员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4 21:03: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人员个人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人员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铁路企业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素质建设

铁路内部审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作制度逐渐完善,审计质量逐步提高。如何进一步做好质量控制,应该在提高人员素质上寻找答案。加强内审人员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能有效地将质量控制的关口移到最前线,确保审计人员自觉地进行质量控制,提升工作质量。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人员素质建设的关系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设是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标准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个人的客观性、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制定了公正、客观、保密、胜任四项职业原则。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CIIA)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的《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审计人员在诚信正直、客观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企业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中,也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例如,铁路企业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审计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独立公正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由此,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主要涵盖两方面:道德品质和胜任能力。道德品质方面要求审计人员遵守客观、公正、保密、诚信正直、廉洁、勤勉等职业道德。专业胜任方面,一是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所必须的审计、会计、财务、税务、经济、金融、统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法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与组织业务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语言文字表达、问题分析、审计技术应用、人际沟通、组织管理等职业技能;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必要的谨慎性。

(二)内审质量控制与人员素质的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均要由审计人员实施,各人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了每个环节的质量,乃至整个项目的质量。因此,如果不注重人员素质建设,审计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审计工作将无法达到监督效果。

二、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铁路企业逐渐认识到规范经营的重要性,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由于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审计工作不受重视,导致人员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

由于长期在企业内部工作,审计人员与相关单位人员熟悉,碍于面子,存在不作为、懒作为现象。另外,部门待遇低,工作量大,出现了思想懈怠、士气不高的情况。

(二)审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1.审计专业素质不强

目前审计人员基本是由财务人员转型过来,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及专业审计专业训练,对审计工作缺乏清晰的理解。在审计过程中,对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如何操作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程序,以及对各种审计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不熟练。审计专业知识是从事审计工作的基石,缺乏审计专业素养,严重限制了审计工作质量。

2.知识结构状况单一

目前铁路企业审计方向由原来查错纠弊式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了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及风险审计,需要法律、税务、工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目前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人员思想素质不过硬。由于长期以来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不过硬。二是工作制度缺乏激励机制。铁路审计部门在考核激励、用人机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办法,难以用制度来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去主动工作、主动提升工作技能。

三、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设对策

通过建立审计队伍精神体系、建立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审计队伍。

(一)以部门文化为抓手,建立职业道德精神体系

确保思想高度统一,可以通过建立全体审计人员认同的精神体系实现。作为审计系统的精神体系,应该是企业精神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铁路审计系统的精神体系,应该建立在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工作实践验证,并且具有审计工作特色。从层次上来看,应该分为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两个层次。核心价值观是核心要素,也可以成为系统或部门精神。行为规范则包含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合本系统的精神体系,是审计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

1.培育审计系统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部门精神体系的核心层,也可以称为部门精神。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部门的价值观是部门全体人员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每个人才能产生共同的价值目标,才会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审计人员行为的取向和追求的目标,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思想高度统一的关键措施。

GT铁路企业审计部门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尝试培养审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审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三种意识”和“四种精神”。“三种意识”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四种精神”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这种审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号召审计人员服从铁路事业发展需要,以强烈的责任心为主导,廉洁自律,热爱审计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奉献,不怕吃苦,团结协作,争创一流审计队伍。

2.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塑造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机制,具体体现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是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制度,可以更具体的理解核心价值观;理解核心价值观后,又能自觉执行行为规范。每个审计人员的思想水平、道德标准、性格爱好、行为方式各不相同。通过执行统一的规范,可以引导、规范大家走到共同的道路上,向共同的目标前进。

以GT铁路企业审计部门的行为规范为例,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和“十不准”。“八个字”是依法、规范、程序、文明;“十不准”是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十不准”,主要内容是包括不准入住高档酒店、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赠送物品等。行为规范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依法依规、遵守内部审计基本规范、充分执行审计程序,注重文明审计,同时坚决执行廉政纪律。

3.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和谐的工作氛围,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核心价值观可能会有不同效果。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和谐的工作氛围,能使核心价值观发挥更好的效果。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审计人员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友好相处。GT铁路企业创造和谐工作氛围,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用心去工作、主动去工作、快乐去工作。通过这三句话,鼓励审计人员克服畏难情绪,积极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既对工作有利,也能对审计人员个人生活起到正面作用。为了创造和谐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审计人员调整心理状态。一是创造畅所欲言的环境,尊重审计人员的意见,二是切实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三是提倡审计人员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以上提到的“三种意识”、“四种精神”、“三句话”、“八个字”、“十不准”,是TG铁路企业在建立在和谐氛围下的审计系统精神体系的初步探索。这个精神体系,使审计人员形成了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也为审计人员营造了和谐的环境,为建设审计队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引导审计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是指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定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制度。充分利用好考核制度的正面作用能激发审计人员的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审计业绩考核可以增加队伍的活力,创造一种竞争氛围,增强审计人员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审计队伍的忧患意识和凝聚力。同时,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能够直接起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作用。

部分企业制定了审计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注重利用考核制度的正面作用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考核制度应规定日常工作和审计项目从立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现场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到撰写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决定执行追踪落实每个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以及考核方法。工作完成后,按标准进行对工作结果加分或者扣分,形成考核结果。对每个审计人员的考核结果分月汇总、按季考核。考核结果与审计人员的待遇、个人岗位、年度评先、职务晋升挂钩,从而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利用培养选拔手段,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1.立足既有审计人员,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

立足既有队伍,加强培训,是目前阶段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要鼓励审计人员在业余时间自学,在实践中学习,注重经验总结,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开展培训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审计人员理论认识水平。审计人员在业余时间和在工作中学习,是目前提高素质的主要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审计人员更能认识到自身缺乏的知识技能,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开展审计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也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审计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要双管齐下,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研讨研究。在脱产培训的同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精湛掌握、运用专业审计技能的同时,深入学习经济学、商法、税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术等知识,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知识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2.选拔引进人才,完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目前铁路企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高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引起世界关注,为铁路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这为铁路企业吸引各种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审计系统可以利用这一契机,选拔各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完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宝庆.现代内部审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

[2]陈春花,曹洲涛,曾昊等.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

篇(2)

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要面对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是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必须要从过去只需要根据审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审计环境。

二、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会计原理、经济管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这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持续的自学、后续教育、外出培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书本中学习有关审计判断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和领悟他人审计判断的技巧,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过程,把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审计经验是从审计实践中获得的,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审计人员更要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探讨出现的新问题,做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思维能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直接参与经验丰富、审计判断水平高的审计师的审计工作过程,从中边观察、边领悟,或在其亲自指导下开展工作,直接从审计过程中获得审计判断的经验,这是审计师提高职业判断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只有诚信的审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夯实审计职业判断的精神基础,促进审计职业判断的健康发展。

制定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制度,对个人的廉政行为做出具体规定,做到严之有据。对审计人员在接受任务时和在完成任务时应分别做出廉政承诺,将报告执行廉政纪律情况进行规范,做到严之有方。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特别是财务管理情况的监督,堵塞各种漏洞,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或专项检查,并将结果公布,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将审计人员应遵守的纪律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并请他们予以配合。加强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宣传与普及,让审计人员像熟记财经法律法规和行业财务制度那样,熟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规定。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努力营造出审计人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廉洁自律的浓厚氛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审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职业判断,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做到从原则上把握问题,从实质上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篇(3)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培育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体现在审计工作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等各个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宣贯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框架。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价值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电网审计人应以“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作为内部审计价值观。

(1)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一是组织独立。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二是人员独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工作独立。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来自其他职能部门、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四是经费独立。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依照审计办法的规定单独列入企业财务预算。

(2)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依规审计是企业制度管理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必须以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作为审计的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依法履职时,规范自身行为。

(3)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基本的价值取向

审计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时,不应有任何质量妥协,要依法办事,在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谨慎执业,客观评价。

(4)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基本品质

当前,电网依法治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审计人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断钻研新业务,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积极进取是审计人员基本品质。

(5)奉献是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定位和职责,要求审计人员要技高一筹、德高一筹。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任何可能妨碍职业判断的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必须严守秘密,按规定使用履行职责时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结论。

三、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架构探索

为有效地落实审计文化建设任务,需要要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

(1)夯实物质基础,构筑保障机制

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是:机构独立、保障有力。审计物质文化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正常的审计委员会、符合程序的审计干部任免、必要的经营管理会议参与度、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等,构成审计工作必需的运作机制。必备的办公场所、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工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构成审计工作物质保障。

(2)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是:体系健全、执行到位。审计制度文化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从三个层次建设,一是审计工作办法;二是审计业务办法和审计管理制度;三是具体的审计业务指南。

(3)积极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建设理念是: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营造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引导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承诺。通过竞争的、动态的审计人才管理制度,加速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

(4)塑造形象,培养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是:客观公正、无私奉献。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观,做到“正直、客观、保密、胜任”,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内部审计文化构建与实施

文化理念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的灵感和热情,而是来自于水滴石穿的潜移默化,需要遵循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1)加强组织,持续推进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按照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分解细化建设任务,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目标管理、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工作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持续地加以推进。

(2)大力

宣传,形成氛围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利用系统内的各种信息宣传载体,就审计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方面,向企业审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宣传交底,引导审计人员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行动。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根据本单位实际,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抓住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审计文化的关键内容,精心策划,逐步实施。在文化建设上要力戒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更不能把文化建设狭义的理解为“搞活动”。

篇(4)

公司内部管理如何做到“降耗增效”是很多公司年会的主题之一,如某大型国企年会总结:“总体可控费用下降5%,剔除不可比因素,实际下降了3.51%,还有1.5%的差距”。

立足工程审计岗位,降低费用最根本、有效的就是降低审计成本。

在形式上,审计成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际成本,另一种是潜在成本。

一、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支出主要包括本部门费用以及外聘中介机构的费用。本部门费用包括审计人员的工资及办公、差旅费用等,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坚持节约成本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各环节注重节约成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加强沟通,提前计划,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来继续降低成本。外聘中介机构的费用根据《造价咨询中介机构服务计费及支付管理办法》,结合审计公司的实际收费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参与审计工作的人数的多少、审计工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审计工作成果的质量等,工程项目人员提前明确所需要咨询的工作量,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现场勘查,积极沟通学习,提高审计效率、缩短审计的工作时间,审计的实际成本也就越小。

降低实际成本的具体措施如:

(1)对接工程部,签订工程造价咨询任务计划书。提前对接,尽早计划,明确项目工程量及工程难度,明确造价咨询项目的具体任务,提高工程师勘察现场、完成造价咨询任务的效率。做到“任务提前在心中,完成情况落实到表中”,这样同时也为造价咨询中介机构的考核提供依据。

(2)对接工程部,推广清单计价模式。国家推行清单计价模式已经很多年,集团审计部也已在集团内部各直属单位大力推广,但是百货事业部目前的计价方式还是以定额为主。清单计价模式实行市场报价,加入了市场竞争的因素,也使得价格组成更明确、更容易看懂,更具有可控性。不过实施过程中需要中介机构、建设单位逐步来做大量的工作,逐渐建立企业自己的清单价格体系,虽然这是个专业性强、琐碎繁杂的工作,但是只要有人去做,工作会一项项落实开来,我们造价的可控比例也会不断提高,工程标准也会逐渐细化,明确,竣工结算的难度会大大降低,效率会提高,甚至,待企业清单价格体系日益完善后,一定限额的小项目就可以在成熟的价格体系下签订包干合同,真正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

(3)对接工程部,完善竣工资料的报送。竣工资料不完善,报送的不及时,直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就提高了审计成本。竣工资料的内容及要求,审计管理规定的相关制度已经明确规定,但是极少有建设项目是按照制度要求的时限报送竣工审计资料的。每到年底集中送审时,竣工资料的报送情况总是差强人意。对于此项具体工作,可以采取项目现场抽查的方式,督促落实。现场的设计图纸、变更签证等资料未及时落实、确认的对接相关部门予以督促落实,尽量减少突击送审、临时仓促准备竣工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困难。

二、潜在成本

潜在成本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工程造价咨询审计中“高估冒算”的隐蔽性,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审计实施质量不高等。审计风险越大,审计潜在成本越大,审计风险越小,审计潜在成本越小。这需要审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降低审计风险,也就降低的审计工作的潜在成本。

降低潜在的审计风险成本,具体措施如:

(1)加强各种内部、外部的培训学习,真正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2)开展项目总结工作,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可以联系中介

公司负责审核的工程师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一起,共同探讨施工、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项目人员提高对审计工作的深入了解,我们审计人员也提高对现场管理、施工组织的更新认识,目的是协同研究处理方法,完善造价核定工作。

篇(5)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审计方法,防范对策

随着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独立审计无时无刻不处于严峻的风险中。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毋庸置疑,其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方法及路径的选择和操作,属于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本文分别从多个不同角度讨论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防范对策。

一、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审计方法固有局限性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1.审计抽样的固有局限性。所谓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审计抽样这种审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在于与详查法相比它虽然简单省时效率较高但准确性偏低。一方面,如果审计样本不足以代表总体特征,那么审计风险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在采用判断抽样法时,由于审计抽样会存在很多变量和不确定因素,因此通常需要审计人员凭自己的判断予以合理确定与估计,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有误,则同样会产生审计风险。

2.函证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函证法是审计人员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一种方法。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函证的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被函证单位回函的结果,取决于被函证单位对函询的态度及工作作风等因素。而且,审计人员大都以此来确定被审单位往来业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做法实际上难免有失偏颇。因为询证回函的客观公正性审计人员无法准确判断,其函证结果的质量也就仍然无法保证。

3.监盘法的局限性。监盘法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实物形态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与账面数量是否相符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监盘程序需要根据历史资料倒推,因而它只能对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提供有力的审计证据,而无法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该资产拥有所有权,也不能对该资产的完整性及价值提供证据。此外,存货价格的确认如选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将使存货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的差异。

4.分析性复核的局限性。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测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重点。其局限性主要在于此方法的运用必须要考虑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会计信息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存在预期关系,则不应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就会造成审计失败。因此,相关判断的偏差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出现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5.审阅法、核对法与分析法所存在的缺陷。审计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审计人员搜集、查证审计证据,最终获取审计证据支持的过程。审阅法、核对法与分析法是现代审计方法里最基本、最常用的审计方法。其重点侧重于审计证据尤其是对原始凭证合法、真实性的审核与验证上。对于习惯相信凭证的审计人员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只要发票真实、单据齐全,就可以认定这些经济业务是公允的、客观的或真实的。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着舞弊动机,某些舞弊者在充分了解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最终只能追查至原始凭证的这一局限性后,便在原始凭证及单据上造假。

(二)审计方法的选择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方法的不恰当选取以及审计路径的偏差会对独立审计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造成审计风险。依据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可知,审计方法的正确选用受众多因素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审计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审计目标及审计业务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全面分析以做出正确选择。审计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将密切关系到审计的结果和质量,不恰当的审计技术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会将审计过程引入歧途,正确运用审计技术及方法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总之,审计中,在明确了审计内容、目标后,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必要、有效的审计方法来开展审计,以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三)审计方法的环境适用性问题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方法已发展为广泛运用审计分析与调查、制度基础审计等技术,并向抽样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电算化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过渡,且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但由于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审查和鉴证,其性质决定了审计总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技术方法作为审计人员审查、验证的一种手段也会滞后于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由此造成审计方法与审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也会对独立审计风险带来一定影响。

如现有审计方法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审计环境,必将会引发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中,假设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来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资产和负债得不到公允显示,使审计人员依审计论据为基础形成的审计报告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所要求的时效性,那么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审计方法理论的研究跟不上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审计实务就会缺乏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审计执业质量也会大受影响。因此,审计行业应该重视审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时俱进,保证审计方法与环境的适应性。

(四)审计主体的主观因素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审计人员的主观操作恰当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因此,审计主体的个人主观因素是独立审计风险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因素。

首先,注册会计师严重违反审计规定,审计模式及技术方法选择错误,会造成审计风险;再者,注会审计理念偏颇倾向,偏袒熟人与客户的心理导致失去应有职业谨慎以及高层对公司的评价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的影响等,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此外,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操作不规范,没有按操作规程做,审计报告辞不达意等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的权威、信誉带来一定的风险;最后,审计人员的对审计理念把握不当,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应变能力不强,对许多新型的经济业务极不适应,主观臆断多,量化分析少等等个人主观因素,都导致审计差错多、效率低,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也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众所周知,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无法降低为零,这就需要审计行业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质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审计执业质量。为此,审计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审计技术的进步。

首先,针对审计方法的固有局限性,我们应该发一方面加强对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尽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实行审计技术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与系统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更趋完善;另一方面,要多管齐下,采用复合的方法,使多种审计技术的缺点和优势互补,发现审计技术方法组合的最佳模式及更有效率的审计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要求提高,广大审计工作者也必将认真总结经验、寻求科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技术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其次,在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的选择上,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对审计实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注重科学手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并引导审计人员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从而规避审计方法固有局限性引发的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

再次,审计方法的环境适用性问题上,应该改善审计行业的执业环境,并及时修改和完善与新环境相适应的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所选审计方法模式是否适应现有的审计环境,提高职业敏感度,认真分析审计实务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与现有执业环境相符合的审计技术方法与模式,从传统的定期和滞后审计转向适时或实时审计,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变审计手段落后的局面,克服审计方法与审计环境切合度不佳的问题,将这方面问题对审计结果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在审计主体方面,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行审计技术规范,为审计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解决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之间的矛盾,保证执业效果,并从源头把关,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和整体素质,增强其执业水平和能力,促使其广泛而有效地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进而从整体提高审计行业的职业水准。此外,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应加强专业学习积累丰富经验,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在审计实务中,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强调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审计方法与手段上,应该克服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不足,选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完善审计程序,以规避审计风险。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能更加合理的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以满足环境和时代对审计的要求,使审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将会有更多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手段不断产生,我国的独立审计事业也必将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布秀娟.审计方法制度与审计质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篇(6)

[关键词]政府 公共工程 审计风险 研究

一.前言

政府公共工程审计是审计机构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制度、法规为依据,运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审计方法对政府公共工程投资领域的资金运行过程、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以及各领导(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所进行的审查监督,从而维护财经法纪,改善投资经营管理,促进宏观调控,提高投资效益。本文就政府公共工程审计风险进行研究。

二. 政府公共工程审计风险的特征

政府公共工程审计风险与一般风险相比,除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或然性、必然性、可变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时效性

就某项具体业务面言,审计风险只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区段之内,一旦超出了该时间区段,风险也就自动解除。审计风险存在的时间区段被称之为审计风险期间。如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签订的业务约定书规定了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使用范围往往与一定的期限相联系。会计报表总是反映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政府公共工程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是在不断地变化。经过一定时期后,投资者(或贷款者)再根据以往审计报告作出经济决策,如导致损失,从而要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一般要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必须有一个要件:不恰当审计报告是投资者(或贷款者)遭受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审计人员的诉讼,可能导致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风险,而非审计风险。

(2)可控性

虽然审计风险客观而普遍地存在,但不是说审计风险无法控制。无论哪种主体的审计风险,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都可能得到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业务的承接、人员的招聘、审计过程的有效组织、审计质量的监督等诸多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

(3)非零性

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会计报表的整体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不可能全部消除。之所以如此,一是审计人员不可能有无限高的执业水平;二是审计风险降低与审计资源投人是相关的,存在一个风险控制的经济范围,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说审计风险的非零性,并不排除某些具体的会计报表项目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把握地将其降为零风险。

(4)复杂性

审计风险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可能产生于被审领导,或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审计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被审领导的作假动机、作假手段都在不断地变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极其复杂。

三. 政府公共工程审计风险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当前的审计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是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使审计人员面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可依,也形成了审计风险。第二,基本建设工程项目预(结)算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一整套的工程预(结)算技术,必须了解每种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方法、核算方法,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较为困难,要完成以上各种各样的审计任务,必然要冒较大的审计风险。第三,施工单位往往利用小型土建、水电安装、维修及装饰工程没有准确的施工图纸的特点,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量。

四. 如何应对政府公共工程审计风险

(1)建立合理的审计管理体制

为保证审计机关必要的独立性,以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任务,是合可以考虑在不修改《审计法》的前提下,审计管理体制仿照税务管理体制,省以下垂直领导、将来条件成熟时也可划归人大领导。在财务方面,参照国际公认审计规则有关最高审计机关有权直接向制定国家预算的政府机关申请经费的规定,由人大保证其经费,使审计机关从物质基础到法律形式上均保持必要的独立性。这是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客观公正地披露和报告审计结果、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同时,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工程预、决算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检查有关财产物资,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审计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核对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2)整顿社会经济环境

当前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委托关系的滥用、会计信息资料失真及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也极大地干扰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经济环境,建立审计制度,整顿政府公共工程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严肃整顿会计信息虚假,减少不确定因素,使审计机关能掌握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降低审计风险。

(3)认真总结投资审计经验,加大投资审计监督力度

全面分析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对重大工程的跟踪审计,增强投资审计工作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王习领. 试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01)

[2] 张艳秋.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02)

[3] 高振强.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07,(06)

篇(7)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维护企业利益,严肃公司章程和制度;监督各子公司切实履行公司制度,促使其完善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为实施有效管理而掌握各子公司的信息是可依赖及完整的;确保企业的资产被较好地管理着;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及运行良好等等。但是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取决于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因为它直接影响内审的效果。

内审人员队伍现状及要求

内审人员队伍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且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较少。许多来自于财务人员,这主要是以前年度审计基本是对财务方面进行审计,主要以查错防弊、堵塞漏洞为目的,而且基本都是事后审计。但随着企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管理者风险意识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求内审人员的审计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范围也是方方面面,逐渐从财务审计延伸到采购、工程项目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内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以预防为主的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从财务审计的就事论事到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审计方式转变,力求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那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这需要内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及各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外,同时还应具备审计人员特有的职业敏感度、丰富的审计经验和熟练掌握审计技巧、能独立处理业务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如公正、客观等等,很显然,目前的队伍状况不能满足要求。

如何提高内审质量

(一)内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内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审人员要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勤勉,要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等,为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指导。上面摘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中的第十一条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内容中,把对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放在第一条,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审计人员要把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放在首位,不得凭个人感情用事,要秉公办事,不患得患失,不谋取私利。

(二)内审队伍的专业多样化

由于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能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对各专业都精通,那么,就需要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内审队伍的专业多样化,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工作之余,内部人员之间可以将自己的专长部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建立互相交流的好平台。另外,建立内审专家库,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审计,发挥专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之所以是专家,是因为专家在其所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审计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三)注重审计前调查,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实施工作

通过审计前调查,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这样在实施审计时就能够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从而减少盲目性。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因此,在审计工作实施前,要在认真搞好审计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并根据审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审计重点做出调整,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涉及的新领域、新问题不断出现。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对审计出的问题要做到有凭有据,切中要害,不可凭主观臆断;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果审计人员缺少各方面的知识,对问题定性不准,或是对存在的问题没有查出来,这将大大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完善和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做到跑到问题的前面,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那么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除了内审人员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参加涉及本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培训,努力丰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五)加强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中对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十分具体的规定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也就是审计人员在具备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沟通能力。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与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密不可分。

首先,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审计人员不仅要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同时还应对审计业务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解,使审计工作获得更多的合作,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风险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达给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其次,突出重点。审计人员通过特有的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获取了相关问题存在的事实依据,但是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罗列到报告中,需要突出重点。

所以,审计人员首先要整理所收集的信息,归集相关的审计发现,权衡每一问题的重要性,删除不必要的内容。因为如果信息过多,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情形。应该找到因足够重要而值得向管理层提出的问题,充分与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就审计出的重点问题达成共识,并用简洁、清晰的语言陈述事实,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达到审计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不能只满足于指出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因此,内部审计是要把观察到的风险以清晰明了的因果关系与改进建议紧密联系起来,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明确指出,同时要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能够引起管理层积极反映的改进建议,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七)加强监督与复核

加强监督与复核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避免由于个别人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偏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准则委员会在《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中也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审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