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博士论文

生物学博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6 10:31: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博士论文

篇(1)

关键词: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医生培养

一、西欧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

(一)英国

英国的医学学位包括内外科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等类型。

1.内外科学士学位

医学本科教育学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临床前学习阶段和3年临床学习阶段。在第6年,医学生将集中学习作为住院医师所应具有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分担住院医师的部分工作。对于成绩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大约90%的医学生在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其余10%的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等研究型学位。英国共有27所医学院校,每年约有4900名医学生毕业,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平均报考录取比为6:1。

2.外科学硕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外科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1-1.5年与外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学硕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3.医学博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内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3-5年与内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注册后的5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对于资历较高的医生,可以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内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英国1983年颁布的《医学法规》明确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英国任何一所大学授予的内外科学士学位。英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执照考试,凡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并达到英国医学总会实习医师标准的医学生,将自动成为临时注册医师,在教学医院内科和外科各进行6个月的轮转实习。

英国医学总会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委员会负责对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开展培训,包括制定培训标准和进行培训质量控制。全科医师培训3年左右;专科医师(58个专科)培训5-9年。培训通过者成为注册全科医师或注册专科医师。

(二)法国

法国医学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和第二阶段(4年)为医学院教育,第三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科医生3年,专科医生5年)。法国有49所大学医学院,平均每个医学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国每年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政府统一命题,通过率约70%。凡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没有名额限制,但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医学会考”的严格淘汰。在第一次医学会考时,法国卫生部按照人口与医生比值以及各大学医院接受医学生能力,确定进入第二学年的医学生人数,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医学会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通过这次会考,才能获得第三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资格。

法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PCEM)主要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课程。PCEMl阶段相当于大学预科,全国第一次医学会考通过率较低,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阶段(DCEM)各学年的课程有所侧重,在DCEM1学年,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在DCEM2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在DCEM3和DCEM4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临床医学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同时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第三阶段(TCEM)包括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排名和个人志愿,通过者被分配到某医院临床专科,进行5年专科医师培训,学业结束时须提交博士论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证书。而那些没有通过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的医学生,则进入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医学生通过临床理论课程考试,完成临床实践和论文答辩,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证书。法国法律规定,只有通过医学教育第三阶段TCEM,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并向医师协会注册取得医师资格者,才能开业行医。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养体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院医师培训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进行,承担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都是综合性或专科性国立大中型医院,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授课教授。二是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国家整体计划,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参加科室临床轮转培训,并具有独特的“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局注册为医院雇员,由国家付给相应工资。

(三)德国

德国有39所大学医学院,全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12000人。高中毕业生可以凭借“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淘汰率均为30%-40%。第一阶段考试在第二学年末,通过第一阶段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在第六年末,通过者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

德国的医学教育学制6年。医学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急救工作训练、3个月护理实践、4个月医院见习和1年临床实习等教学内容。德国没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和医生职业准入没有关系。对于那些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国家医师考试的6年制医学生,颁发“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德同对医师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者,才能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注册前住院医师在医院没有处方权,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经历18个月培训后,到各州医学会申请注册医师资格,经官方认可后,在各州的医学执照管理机构注册并获取行医执照,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注册住院医师。在德国,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35%-50%,培训时间3年,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50%-65%,培训时间4-6年,合格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的特征分析

西欧主要国家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在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的关系、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都和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一)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

在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医院的毕业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级专业学位。

在西欧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还可继续授予医学专业学位。英国内外科学士学位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毕业后教育,医学生可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法国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士层次,包括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两类,医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德国医学院的毕业文凭证书类似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人的基本要求;医学博士学位是科学学位,和医师准入制度无关。

(二)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

在美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划分明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只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一名专科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时间从大学起,可长达15年之久(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培训3-7年),并需要通过多次考试。在医学院,医学生前2年学习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等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进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和家庭医生科等临床专业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第一部分测验,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USMLE的第二部分测验。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第二部分的医学院学生,才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获得后,在1-3年内参加USMLE的第三部分测验,通过者获得行医资格。其后,还需进入为期3-7年的按专业定向的住院医师训练,住院医师培训期末,再参加由各医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证书考试,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在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师。家庭医师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在法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有机融合。医学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第一、第二阶段(共6年)学习后,在第三阶段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期间,凡通过临床专科培训(5年),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其他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者,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证书。

在英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内科医师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研究型学位),外科医师可申请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高级专业学位),只有获得医学博士或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医师才有可能成为顾问医师。

三、借鉴与实践

篇(2)

刘教授现任山东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常务理事;Current MedicinalChemistry、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WorldJournal of Virology编委,《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十余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山东省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抗病毒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和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合成与心脑血管药理活性的研究,并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的合理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方面,主要基于病毒(HIV、HBV、HMV和FluV)生命周期的分子生物学过程,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或蛋白等靶点结构,通过计算机辅助,合理设计药物、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开展HIV-i逆转录酶的非核苷类抑制剂、核苷类及其大分子缀合物的前药研究,HIV-1侵入过程病毒gpl20吸附抑制剂和辅助受体CCR5拮抗剂研究,HIV-1转录过程Tat-TAR相互作用、Rev-REE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研究;同时开展HBV侵入和包装过程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抑制剂研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DNA聚合酶为靶点的抑制剂研究。

在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与心脑血管药理活性的研究方面,主要开展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抗缺血、抗血栓、抗血脂、抗氧化损伤等心脑血管活性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中药川芎活性成分川芎嗪、川芎咔啉碱衍生物的结构修饰研究。

刘教授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积累,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在Bioorg Med Chem Lett、Bioorg MedChem,Chem Med Chem,Curr Med Chem,Curr Pharm Des、Mini Rev Med Chem、Arch Pharm,Arch Pharm Res、CurtHIV Res,Chem Biodiver、Antiviral Res,Heteroeycles、Molecules、Chem Biol Drug Des,Drugs Future,Chin Chem Lett,中国化学、有机化学、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主编《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6年12月)、主编《实验室有机化合物制备与分离技术》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1年2月)、主编《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教程》教材;参编《分子核医学》《现代生物医学示踪技术》等专著6部。曾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05、2010);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授权14项:曾获2001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04山东省优秀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2004年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奖、2002年山东大学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7年山东大学十大优秀教师、2009年度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2010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他的研究成果曾经被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作报告10余次;开发了头孢地嗪、泰诺福韦酯等多个仿制药物,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研制的抗艾滋病新药“AZT-PEG缀合物”、抗流感新物SD-11,抗血管性痴呆、抗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川芎嗪衍生物DLJ14和B2”等多个候选药物与多家企业分别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目前均处于临床前的研究中。

刘教授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中,他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倡导启发式、互动式、灵活多样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习热情和开放思维。近年他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等有机化学》《现代药物制备与分离技术》《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为本科生讲授《生物有机化学》《药学专业英语》《无机化学》等课程。他备课认真,课堂讲授条理清楚、逻辑生动,方法灵活、风趣幽默、充满了时代气息,从而使他成为药学院课堂教学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自1999年以来,已招收硕、博士研究生40余人,毕业30余人。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对学生学习上像严父,生活上像慈母。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时时处处注意帮助他们在科研的实践中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使他们在毕业离校后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逐步成为栋梁之材,能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发挥作用。无论工作多忙,刘教授都要坚持参加研究生每周的学术例会,他以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连年被评为优秀,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

篇(3)

在首届亚洲神经调控大会上,记者专门走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潘力教授。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个科室的发展经历。

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

1985年,国际伽玛刀技术应用情况风生水起,瑞典伽玛刀技术开始推广应用于临床,技术也比较成熟,但国内的医疗界还很少有人听说“伽玛刀”这个词。

“我在1985年开始接触放射外科研究,并有幸成为蒋大介教授的博士生。蒋老师是个思想比较开放,又肯于钻研,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人。他当时对伽玛刀应用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便给我定下了立体定向仪和立体定向手术的研究。那时国内还没有可用CT定位的立体定向仪,关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国内是一片空白。因此,实施这项技术,我们必须从零做起,从立体定向仪器的制作到手术中操作,都得自行研究。为了制作一个立体定向架,我和老师经常在闷热的小车间敲打锻造,挥汗如雨。3年下来,车、钳、刨、铣的技术活我已经样样精通。老师曾经给我开玩笑说,我博士毕业不仅可以拿到博士学位,还可以拿个‘荣誉车工’三级证书。”回忆起往事,潘教授神采飞扬,对那段艰苦的岁月心存感恩。“那是一段辛苦却充实的岁月,老师的坚忍不拔,锻造了我的性格,并直接影响了我今后的工作。”

据潘教授介绍,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出了可用于CT、MRI和普通X线定位的定向仪,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CT、MRI立体定向手术。在当时国内技术完全空白的情况下,做这样的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研究成果也弥足珍贵。自然,他们的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1990年,潘力教授的博士论文《通用多功能立体定向仪》获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其课题《磁共振、CT立体定向手术方法与定向仪研究》获我国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潘力教授说:“1990年,我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并在1993年作为国内第一批医疗人员,开始从事神经肿瘤放射外科伽玛刀治疗。华山医院为我国第一批伽玛刀研究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每年的手术量差不多有1万台,头部伽玛刀治疗量大约在2 000例左右,这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各种肿瘤病例。”

潘力教授继续回忆说:“科室开展伽玛刀治疗初期,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对于适应证的把握,对于机器的高效准确应用,我们都得一点一点地摸索,但我们科室氛围很好,无论长幼、无论地位高下,也无论资历高低,谁都有发言权。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病例,交流学习。那时我们借阅了好多外国的文献,参考别人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摸索改进。不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成长还是比较快的,一方面是得益于科室的学习及民主氛围,另一面也得益于科室本身拥有的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我们从初期对放射外科治疗适应证的肤浅理解,一直到知道怎么做,做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有效、无效,还是有并发症,直到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对适应证全面掌握,应用自如;而对病人适应证的理解,及哪些病人适合做,哪些病人不适合做,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普通的规范,而能够做到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理性质,以及不同形状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都有了比较自信的预测。”

并不是所有的肿瘤伽玛刀都能治

据了解,华山医院目前已经有超过2万例的伽玛刀治疗手术,单机治疗量居世界第一位。这样的治疗机会,让华山医院的临床医生快速成长起来,从而也迅速培养了一批神经外科方面的业界精英。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神经外科界精英人才的潘教授借用了一句话表示了自己的感触:“王忠诚院士曾经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和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病人给我们的。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把治疗机会给我们,使我们逐渐积累、成熟起来,而我们也要把自己的技术更好运用于病人。”

谈及伽玛刀的治疗特点时,潘教授介绍说,“其实伽玛刀外科和常规外科的治疗差异主要体现在治疗理念上。现在和谐理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中了。过去容不得肿瘤在身体里面,对肿瘤一定要‘赶尽杀绝’;而‘赶尽杀绝’这个过程造成了很多并发症,使病人虽然活着,但生活质量很低。伽玛刀外科治疗遵循的原则是:只要肿瘤不危害生命、不造成症状,只要控制住不让他长就可以了。例如对转移性肿瘤患者来说,本来晚期癌症转移到脑内患者,生存期已经很有限,开刀治疗后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势必很长;患者生命中留下的有限时间,往往大部分在医院里度过,生存质量很不好。现在医疗都强调生存质量,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生存质量尽可能改善,并让他尽快回归到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伽玛刀治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并发症较低,患者术后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但在治疗上也需要注意。临床医生应该正确选择治疗对象,因为伽玛刀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治,不是大小病灶都能治。临床上通常有一个规范,要求颅内病灶大小不超过3公分,才适合伽玛刀治疗。如果太大,它就会产生放射反应,而真正适合伽玛刀治疗的肿瘤大概仅占神经外科治疗病例的10%到20%。从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内构成比的报告来看,20%的比例是比较正常的,超出这个比例,就有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的情况。”

伽玛刀技术的临床突破

潘教授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伽玛刀技术常规治疗各种肿瘤已逐渐得心应手,但他们对于伽玛刀治疗领域、病种、病型的拓展并未停止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遇到了一例‘脑膜瘤’患者。当时我们就按脑膜瘤常规手术,切下来的病灶边界清楚,血供非常丰富,但病例检查结果却令所有人惊讶了,因为最后的病理结果为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潘教授继续介绍说,当时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国际上少有报道,亚洲仅有少数病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还不是很成熟。

“初次遇到这种病时,我们就常规手术切除。开刀后,出血厉害,术后颅神经损害严重,患者发生眼睛斜视。对肿瘤残留部分,我们尝试用伽玛刀照射,经几次照射,残留肿瘤缩小很快,也没有发现副作用,当时大家都很惊叹!下次再遇见这种病例,我们就直接采用伽玛刀照射,肿瘤缩小很快,没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综合状况也比较好。”

潘教授欣慰地说:“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点过去认识不清楚,临床误诊率高。我们至今已经积累了几十例这样的病例。现在治疗这种病我们已经得心应手,颅内肿瘤超过3 cm时,临床上成功全切的比例不超过50%,术中容易大出血,术后颅神经损害严重。相对于手术切除而言,用伽玛刀很安全,颅神经没有损害,肿瘤缩小得很快,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一例复发病例。”

据记者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拥有这样的成长机会绝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科室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科室的临床实力息息相关。

学科细化才能更专业

“我们这个团队有神经外科、放射诊断科、肿瘤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主要在适应证选择上起主导作用,放射诊断技术的实施由专门的放射诊断医生实施。好的团队一定要涵盖这些个学科的人才,学科细化才能更专业。”

在谈及神经外科的成长经验时,潘教授深有感触。

对神经外科未来的成长方向,潘教授说:“以后神经外科治疗范畴会逐渐扩大,会出现更新的伽玛刀机器,会把传统放疗多次治疗的概念应用于伽玛刀,这样产生的放射反应会更轻,因此伽玛刀治疗适应证也会逐渐扩大。在治疗领域中,过去一些不认识的疾病,随着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等整个学科的发展,伽玛刀适应证会逐渐增加,以后丛集性头痛,肥胖等都可能会用伽玛刀去治疗……”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悟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成长,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国内这样的科室越来越多,也希望伽玛刀治疗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篇(4)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因为有了兴趣,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使学生在乐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技能,提高科学素质。而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激趣艺术,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和聪明才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

一、走出课堂,上好第一节课

初中生物是初一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新的课程学生们充满好奇心,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接触生物,就能把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呢?上好第一节课是关键,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堂课,我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进入生物的学习,而是带领学生认识学校里的一草一木,向学生展示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生物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生物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生物”的真实情感,与此同时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感受生物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中学生们在参观校园时,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惊奇、疑惑的神色,好像在说这普普通通的一草一木还有这么大用途时,他们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生物用途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再结合生物和我们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作一些简单的介绍,通过介绍使学生们了解到生物科学与各行各业的相互联系和重要关系,了解到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生物常识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们树立要学好生物的信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多样的课堂情景,活跃课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思方有思泉涌”民主、松宽、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前提条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则更能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究中提高。如在教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如水果、蛋、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食物进行调查并将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这样使学生积极性高涨。在民主中,畅所欲言。思维被激活,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同时在交流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教学效果好。又如在上“裸子植物”时,对于松树为什么终年常青?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先在课堂展示松树枝条,以及收集到的松树落叶,请学生结合本身知识分组讨论后再综合,找出关键所在是与松叶的寿命,接着再提问:“在进入深秋时节,还有哪些裸子植物是常青的?我们平常见到的桑树、桃树为什么不能司机常青呢?”通过这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问题的设计和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一个轻松有趣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认识新知识,形成新观点。学生通过看想说等系列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今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影响环境保护,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等都与生物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证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积极探索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容易提出一些与课本要求不一致或无关的问题。作为教师对这类问题应尽可能给以适当的解答,一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励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如:做“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改进方法:1、以馒头代替浆糊。2、用条件反射获取唾液。恒温时两支试管都加入碘液,观察2号的蓝色渐渐退去。我表扬了爱动脑经认真钻研的同学、并让全体同学讨论改进方法是否可行,还让部分同学按改进方法做实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激励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适当补充材料,增加教材内容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增添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介绍皮肤“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时,教材上只是几幅黑白图片,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课前准备了冰块、铁球等物品,让学生用手触摸冰块,用针轻刺手腕、用火烤手掌,把铁球托在手上,这样生动有趣地再现了教材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有关的刺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经久难忘。

五、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包括迁移,会迁移说明学生才真正理解了知识,会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总结、类比,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由已知悟出未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区认识、理解同类现象,去解决新的课题。例如:关于糖尿病,在学了“激素调节”后,同学们知道可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在学了“激素调节”后,同学们知道可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我提出胰岛素用于病人时,是口服还是注射呢?(提示学生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得出的结论是:胰岛素应注射,因口服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会失去药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了新问题。

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创设生动形象、新奇有趣的情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材在介绍脊髓功能时由于材料有限,我只做了青蛙反射的演示实验,然后我设计了课件,让每个学生在电脑上演练该实验、调动他们的眼、手等多个器官,刺激大耳、印象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途径之一,它促进了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助于吧学生培养成稿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教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2]胡学增:沈勉荣、郭强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3]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篇(5)

关键词:考古学;地质学;李济;丁文江;安特生

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40-02

中国人自己开始科学考古发掘的标志是1926年李济主持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李济是中国近代考古学{1}的奠基人及早期科学考古的实践人,开创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范例,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2}李济走向考古学之路既是个人兴趣的偶然,也是时代潮流的选择。李济去哈佛攻读人类学之前在《自撰简历》{3}的结束语中已经表明了想通过人类学和考古学来研究中国人及中国人历史的志向。传统教育使得他对中国的历史有着较深的理解,哈佛人类学的培训使得他对西方科学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深刻领悟到在中国发展科学的必要性。其中考古学课程的学习使得他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接受过西方科学考古学的学人,这些正是他走上考古学之路的学识背景。随着回国后的三次田野考古活动他逐渐从一位人类学家转型到考古学家。

1923年李济哈佛人类学博士毕业,回国应聘去了南开大学,担任人类学、社会学教授。当时的人类学在中国是新鲜事,受到京津一带大学和学术界很多人的关注。学生李纯一(李景聃)和陶云逵就是受其影响走向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之路。{4}南开大学任教的经历是他学术思想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其中的原由与地质学是分不开的,地质学及地质学家的影响是李济今后学术路向转型的重要因素。李济在《中国地质学对现代中国社会人类学科的影响》一文中,就谈及到地质学对中国学术的巨大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学人只视书本为学问,“劳心”“劳力”有别的观念,开始接受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并带来了一套科学的工作及研究方法。这门科学代表了现代的真正的科学精神。{5}

那时人类学与地质学关系密切,田野调查及发掘的方法都来源于地质学的掘地层。在中国,地质学是最早传入并兴盛起来的现代学科之一,西方科学思想随着地质学的传入而逐渐为国人所知。由于政府对矿产的需求,大力发展矿业并积极聘用地质人才,因此当时京津一带地区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的地质学学者。那正是李济投身学术界的初期,对于地质学来说,他算是个门外汉,但很幸运地认识了若干地质学界的朋友,与当时提倡中国地质学的几位大师,丁文江、章鸿钊、李四光、翁文灏等都有认识,订了学问上的交情。也认识了一批外国学者,如安特生、德日进、步达生、魏敦瑞等,他们对促进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仅是在地质学上有建树,对中国的史前考古学、人类学等也有影响,而且很多都是开创性的工作。这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李济的学术前辈,在学术研究、田野工作方法、科学理念上都给予了他影响。

在南开大学的两年是李济投身学术的初期,也是他最后一次学术转型的酝酿期。除了中国近代学术界客观环境的影响,另有三个人直接影响了他今后的学术路向。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创始人丁文江是对李济影响最深的一位学者。无论在思想上,学术上,还是工作态度、精神方面,李济都十分钦佩这位前辈大哥。初次见面两人就建立了友好情谊,那时刚好丁文江的兴趣也有一部分集中在人类学,两人很谈得来。他恢宏的见解不仅使李济看到了中国学术的希望,在研究工作上更给予了坚定的鼓励和支持。相识不久就热情得把李济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的一批国内外专家,且介绍入了科学社。对于一个刚刚入行的新人来说,在学术圈能广结良师益友对其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回国第二年,李济去湖北调查居民体质,就曾得到了科学社的经费资助。丁文江不但在人类学研究工作上给予了帮助,他也是李济做科学考古工作的引路人,劝导李济从事专门的科学研究,使其懂得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重要性。

民国十四年春天前后,发现了两件决定李济今后工作方向的事:一是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约请加入他们在北平的田野考古工作队。另一是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并邀请李济任教人类学。这两件事的发生间隔比较近,对李济来说都有着决定其今后走向考古之路的影响。与弗利尔的合作得缘于一个在中国从事古物收购的美国人毕士博。1923年8月,河南新郑发现一双墓道大墓,美国华盛顿史密森研究院弗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中国考古发掘队专门委员毕士博(C.W. Bishop)主动请求为当地政府发掘。同时北京的古物学家也云集现场,都希望有所收获。丁文江闻知此事,凑了二百银元经费鼓励李济赶赴新郑考察。但他晚去了一步,大墓被随意的破坏殆尽,只拾得一些人骨。{6}此次经历虽未在考古学上获得多少意义,但在收集、研究新郑人骨的过程中认识了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毕士博,他们是在协和医科学校研究新郑出土人骨时认识的,并在交往中建立了了解。李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的头衔以及在南开的教学工作引起了毕士博的兴趣。身份和职业的特性使他对李济有了特别的关注并代表美国弗利尔艺术馆邀请李济参加他们在北平的考古工作队。李济在犹豫中经过丁文江的分析和鼓励之后,从此走上了和外国考古机构的合作之路。这是李济真正走向考古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许多帮助尤其是在经济上比别人占得了先天的优势。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由于合作不当,得不到足够经费支持而难以有所做作为。虽然是中国成立的最早的考古专门机构,但不得不因此而错失发展、壮大中国考古学的良机。{7}毕士博虽然不是个地道的考古学家但他直接促使李济转向考古事业。在今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里,李济正是借着毕士博的帮助完成了在中国的一系列考古活动。这也是李济能成功转型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两件决定李济一生的事件,都是在丁文江的帮助和力荐下完成的。与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合作,使李济很是踌躇,请教了丁文江两个问题:一、是否应该放弃教书的职业去作专门的研究工作。二、如何与外国人合作。{8}分析这两疑问至少可以推断出三个问题:第一,李济尽管早有志向,但还没有规划好自己今后的学术路向。第二,对于专业从事考古把握性不是很大,也与他钟情的人类学研究有所不一,取舍不定。第三,虽在美国生活多年,但与外国人开展国际间的学术合作还是第一次,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丁江文的回答解决了他心理上的问题,鼓励他做研究更为重要。在与外国人的合作方面,丁文江有着丰富的经验,深知东西文化和人生观的不同,劝告李济要“直道而行”,追求真理,这也是他一生都追求奉行的。李济得到前辈大哥的指点,肯定了自己的选择,与佛利尔艺术馆订立条约展开合作。至此,李济在思想和学术方向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另一件事,重回清华园,任教于国学院。当时二十九岁的李济应聘清华,也是丁文江向梁启超推荐的结果。梁启超时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热心考古,他希望清华能开现代考古、人类学的课程。{9}他与清华的渊源甚深,且被邀请入国学院任导师,所以有他的推荐,李济很顺利就入了清华国学院。入清华国学院的第二年,李济结伴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赴晋南进行考古调查并写有《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一文,发现了几处古代遗存,其中在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彩陶,由此明确了发掘之地。夏县西阴村的发掘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划下了一记重笔。这次发掘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使李济成为首位主持中国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人。同时也创建了现代考古学科学的田野发掘方法。他在西阴村的成功发掘使他真正从人类学转战到考古学。

在论及李济的考古学之路时,还有一个人是必须要提到的,那就是瑞典人安特生。他是地质学博士,被北洋政府聘请为农商部矿政顾问。和其他早期来中国的地质学家一样,他也具有很广的知识和兴趣。在中国除了发现不少矿藏之外,还调查过华北一带的古生物,同时还对考古学很感兴趣。他是第一个在周口店发现龙骨而引起北京人的发现的学者。对中国北方一带的史前彩陶文化有一系列的发现,最为著名的是河南渑池仰韶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国有着古老的史前文化。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让国内学者尤其是历史学者感到振奋人心,同时又为这些考古发现都是由外国学者发现而感到惭愧。李济的感受也是如此,而且作为学人类学的他来说,后一种的感受更为强烈,由此刺激了他,想要通过考古发掘来证明祖国的文明。李济在《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已经表明了安特生在中国北部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使得他想探究中国史前与文明时期的概况,正是在这样的好奇之下促发了西阴村的发掘。{10}安特生在中国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活动,开启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河。李济说:“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11}安特生更多的是在学术上为李济树了一个榜样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安毕竟给中国人展示了一系列当时西方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培养了一队田野考古的工作人员。而他取得的成就也是对有着国家主义意识的学人的一种激励。清华的支持,弗利尔的资金,地质调查所的帮助――袁复礼,使得李济顺利完成西阴村发掘,这次的发掘是中国人首次自己主持发掘的科学考古活动,有着开创性的建设。也使得李济奠定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第一人的位置。也正是这些才使得李济顺利入主了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史语所,在史语所的领导下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成了中国考古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中国传统历史研究的时代需求及西方科学考古学知识的传播促使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考古学,李济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国,初入学术圈。其早年的中国传统教育与其后的哈佛大学人类学教育的知识背景,使得他自然而然地开始关注考古学。其后,李济在丁文江和安特生的启迪下接过了考古学发展的大旗,促使中国的考古学真正走上了科学的正轨的道路。李济也由此从人类学转向了考古学之路,奠定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础。

注释:

{1}中国近代考古学,李济在《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一文中,用的是“现代考古学”并介绍了其科学性、注重田野工作的特点,但两者其实一致.

{2}岱峻.李济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52.

{3}{4}李光谟:《从一份自撰简历说起》,《李济治学生涯琐记――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页。“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出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27.年,第一章第27页.

{5}李济.李济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6.

{6}岱峻.李济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31.

{7}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8}李济.李济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7.

{9}岱峻.李济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36.

篇(6)

关键词:人体试验 知情同意 伦理审查

现代医学、生物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大量的人体试验,不论是新型药品还是转基因食品的研究,都需要通过人体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而人体试验的进行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试者暴露在未知的危险之下;为了推进人类的医疗科研事业和全体人类的福祉,人体试验又不可或缺,我们只能尽力减少受试者身体遭受伤害的风险,却不能完全杜绝这种危险。知情同意制度从权利基础上保护了受试者的自由意志与自利,但由于受试者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受试者与试验组织者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受试者因此不能很好保护自己的权利。由此,引入作为第三方的监管者才能衡平两者的力量,只有通过专业的审查机构的事前审查才能有效阻止不法人体试验研究的发生,保证人体试验研究行为的合法进行,促进生物学与医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何谓"人体试验"?

关于"人体试验"的法律界定,法学界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结论,日本对"人体试验"的界定就比较宽泛,如加藤久雄就认为,所谓人体试验,"为了医学问题,采用以往经验上所没有的、不可知的方式,对被实验者进行一些身体的侵害,观察其所产生的作用和反应的行为。"⑴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就该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诸如问卷调查、生活习惯调查等不涉及人的身体自的行为不属于人体试验的范畴,人体试验应当仅指"为了获得新的医学知识,了解一项医疗技术、药品或医疗器材对人体所造成的反应,而以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为对象所进行的医学试验研究的行为。"⑵有的学者认为人体试验是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试验(biomedical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subjects),指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内,以自然人作为试验的对象,以验证科学推理或者假定为方法,进行新药物、新医疗设备、新治疗方法试验研究行为。"⑶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说法实质内容并无较大的差别,均对人体试验做出了实质性的界定;只是对试验研究对象的界定范围有些不足,仅仅列出新药物、新医疗设备、新治疗方法三种研究对象未免有些欠缺。某些化妆品、食品(如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过程也需要进行人体试验,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该类试验也应归入人体试验的范围之内,但化妆品和转基因食品却难以归入新药物的范围,所以笔者将人体试验界定为"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内,以自然人或者人体一部分作为试验对象,以验证科学推理或者假定为方法,进行新药物、新医疗设备、新治疗方法或新科研产品试验研究行为。"加入"新科研产品"这一范畴便可包括以上其他几种试验研究对象,也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对象留有余地,给"人体试验" 一更为准确的定义。

二、我国人体伦理审查制度的现有立法

2007年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针对人体试验伦理审查制度的专门法规。该办法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试验伦理审查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伦理委员会、审查程序、委员会监督管理等。该《办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人体试验伦理审查监管立法工作的空白,值得肯定。但是该办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该办法法律位阶较低,属于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且仅处于试行阶段,强制性和执行度较低;条文内容过少,对部分问题仅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内容过于单薄不够详细,不能成为相关行政部门直接的执法依据。例如《审查办法》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便有不足之处,⑷该条文仅仅规定对于"脆弱人群"给予特别保护,但对于如何特别保护却未规定,这样该条文便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可能达不到制定该条法规的预期效果。

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出台关于规制人体试验的专门法律,尽快为人体试验法律监管奠定法律基础。《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严格保护了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与选择权,应该得到肯定。⑸然该条规定并未对受试者知情同意权受到损害如何补偿等问题作出规定,笔者认为相关立法者可就这一问题在知情权条文中一并作出规定,以更有效地保护受试者的健康权益。

三、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的伦理审查工作由于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法律,缺乏实际运作的经验;其次我国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关注科学研究的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再次我国部分科研机构与商业公司联系紧密,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的利润和回报,这些因素必然对我国伦理审查制度的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和运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对研究机构的依附性过强。

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机构的依附性过强表现为多由其所属单位的主管干部担任主任或负责人,主要成员也多为所属单位的领导或工作人员,成员与研究机构联系过于密切;经费来源不独立,经费一般由开发商、商业公司或所在单位提供。二者共同导致委员会缺乏独立性,部分伦理审查流于形式。

2.委员会成员构成不尽合理。

医学、生物学专业人员人数过多,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伦理、法律方面的人员过少,更是缺乏普通民众代表;过于强调专业的深度而非广度,缺乏客观性。

3.评审过程草率、不够规范和科学。

表现为评议前的调查研究不充分,对知情同意大多限于对知情同意书的评议,并不关注试验组织者与受试者的交流及受试者对试验内容的了解情况,缺乏与受试者交谈的实际考核,缺乏对试验中知情同意过程的关注。

4.对试验的过程监督考察不足。

伦理委员会评审大多集中于试验的批准与否,缺少对试验批准后执行过程和其中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交流情况的监督,更缺少对试验结果的监督,缺乏对审查项目的实地监督和考察。⑹

5.缺少对委员会成员的监督。

《审查办法》中并未规定委员会成员未能依法履行审查职责的责任承担问题,起不到督促委员会成员积极履行审查责任的作用,容易导致试验伦理审查形式化。

6.整个社会缺乏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良好氛围。

主要表现为研究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伦理审查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人员、试验组织者缺乏对伦理审查专业知识的了解。

四、对完善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注册制度,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标准

在人体试验监管法律制度上,我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审查制度,较小型的试验由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受试者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试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双重审查。由于我国一向以行政机关监管为主,前文论述的两套监管模式中,FDA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易于为我国所借鉴和采用,我国应该建立直接的行政监督制度。由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监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模式,确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申请注册制度,伦理审查委员会必须到当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将委员会章程和人员组成情况上报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对伦理审查委员会所做工作进行审查后做出评价;审查方式包括资料审查,也包括到委员会办公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审查情况通过网络、公告等方式向媒体和大众公开,以便媒体和大众对审查情况进行监督。⑺

(二)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培训工作,可尝试采取"持证上岗"制度

伦理审查是一项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委员会成员既要有与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伦理与法律知识;针对我国目前委员会成员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培训工作。⑻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当正规化、长期化。培训的方式包括举办培训班,任课老师前期可邀请国外的资深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担任,还应邀请法律、伦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班的授课时间应根据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量,笔者建议以一到两个月为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综合性的网络培训平台,设立授课视频专区、审经验专区、法律法规专区及案例分析专区等,供伦理审查人员在线咨询和交流;可以采取网上授课的方式为那些不能脱离工作岗位的伦理审查人员提供培训。两种培训方式都应该举行结业考试,以考核受培训人员的实际水平,通过者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有获得证书者方可成为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

(三)应当完善伦理委员会人员的组成比例,并规定较为严格的会议审查制度

目前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多由科研机构内部人员组成,附属于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应适当提高伦理委员会中机构外人员的比例,这部分人员应包括伦理、法律、心理等专业人士,还应该包括部分受过伦理审查培训的普通民众;此外还应当考虑委员会成员的民族、性别、等因素,保证委员会成员由不同性别的人组成。特别应结合受试者的情况来选择伦理审查人员,以提高伦理审查的科学性、透明性与针对性。充分保护受试者的健康、信仰利益。多数伦理审查应以会议方式进行,并规定只有在机构外人员不少于一定比例,且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均有到场者的情况下,会议才可以开始;避免由研究机构控制伦理审查过程,轻易通过部分与研究机构有利益关系的人体试验。

(四)完善发生法定的不良事件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汇报程序

关于发生不良事件时的汇报制度,《审查办法》仅在第二十二条有所规定,⑼该条文将不良事件的报告仅规定为申请人和研究者的义务,而没有规定伦理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相关报告之后应该如何作为。应当对该条文的内容加以扩充:规定在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研究机构应当同时向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这样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监督研究机构对不良事件的处理工作以及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伦理审查委员会可以进行初步调查,经调查后将调查结果及试验材料一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不良事件解决后,研究机构应将处理结果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后,将结果报告一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五)完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试验研究的后续监督程序

为了避免人体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或者偏离已通过审核的研究计划的行为,笔者建议在规定研究者有报告义务的同时,还应增加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职责,应要求其对试验过程进行监督,可以根据试验情况规定监督次数,并要求其到试验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次监督完成后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还要规定伦理审查委员会访查试验中受试者的数量。因为知情同意过程需要贯穿于试验过程的始终,伦理审查委员会需要向受试者了解试验过程中研究者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情况,以保证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知情同意权。要规定伦理审查委员会采取书面形式对试验做出决定,以方便日后卫生行政机关对其工作的审查。除此之外应当规定,研究者必须在试验过程中向伦理审查委员会提交试验情况的报告书;可以根据试验进行情况,规定提交报告书的次数和时间间隔。

(六)制定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规则,设计委员会到试验现场进行监督的规定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试验过程的监督,必须采取到试验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的方式。现有制度有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违背GCP原则⑽或试验方案、不遵循伦理审查批件等情况时进行实地考察的规定,⑾笔者认为这样规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应该将现场实地监督检查常态化和规范化。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查看会议和考察记录、与部分受试者进行交流以考察委员会与他们的沟通情况等多种方式、督促委员会提高到试验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的效果,以保证试验研究依法进行并切实维护受试者的利益。

(七)向社会各界宣传伦理审查知识,营造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良好氛围

在完善伦理审查立法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伦理审查的宣传工作。这样既可以为伦理审查立法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法律颁布后,也能促进其实施和执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一部法律得不到好的执行,它的存在也没有价值;所以做好伦理审查的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伦理审查宣传工作,营造良好伦理审查氛围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营造良好的伦理审查氛围首先要培育研究伦理意识。伦理意识的根本内容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和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意识应不仅只在科学研究机构和人员中进行普及,更应该向社会各界普及,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具体讲,"研究伦理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科研活动中所涉及伦理问题的认识及了解程度;二是指人们为维护个人、医学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调整自身行为的自觉程度。"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研究伦理意识的主要内容。这一伦理意识的强化将有利于国家行政机关加强对伦理审查机构的监督,从而有利于健全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监管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伦理审查工作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二是营造良好的伦理审查氛围必然需要研究伦理学的教育普及。科研管理人员伦理意识的提高是营造良好伦理审查氛围的重要前提。同时,要注意提高医学科研,临床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数目众多的医学科研,临床工作者是医学科研队伍的主体,他们伦理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医疗试验的进行是否符合伦理规范,也会影响伦理审查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受试者、普通民众伦理意识的普及。对受试者、公众适当的研究伦理学教育,使受试者、公众形成对生命医学科技的正确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医学科技的风险与收益,理解生物医学科技的两面性;还要促使受试者、公众认识到伦理审查委员会保证试验合法进行的重要作用,加强自己的权利保护意识。公众的伦理意识和行动可以督促研究者和试验组织者加强自身的伦理修养,促进人体试验的合理进行。

注释:

⑴ (日) 加藤久雄:《医事刑法入门》,东京法令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转引自侯艳芳:"非法人体试验与我国刑法的应对",《法律评论》2011年第2期。

⑵程红:"人体试验的刑法学分析",《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

⑶满洪杰:"人体试验法律问题研究--以受试者权利保护为核心",复旦大学2009年法学博士论文,第2页。

⑷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对于丧失或者缺乏能力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受试者(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囚犯以及经济条件差和文化程度很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

⑸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尊重和保障受试者自主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试的权利,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受试者同意受试,允许受试者在任何阶段退出受试"

⑹参见陈小嫦:"浅议伦理审委员会监督制度--以美国相关制度为视角",《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⑺参见陈小嫦:"浅议伦理审委员会监督制度--以美国相关制度为视角",《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⑻参见翟晓梅、邱仁宗:"如何评价和改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第1期。

⑼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二十二条规定:"申请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的,应当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⑽GCP原则即"Good Clinical Practice"原则,是《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原则。

⑾参见熊宁宁、李星主编:《伦理委员会制度与操作规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篇(7)

【摘要】 目的室温条件下考察大黄注射液与紫苏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制备大黄及紫苏注射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应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显微镜检查大黄及紫苏注射液配伍6 h内的外观、吸收度值、pH值以及微粒的变化。结果配伍液外观、含量、pH值及微粒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黄和紫苏注射液配伍后稳定性良好,可配伍应用。

【关键词】 大黄注射液;紫苏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ompatible stability of Rhubarb Injection with Folium Perillae Inje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MethodsAfter Folium Perillae injection and Rhubarb injection were prepared, quality control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harmacopeia of China 2005”. Appearance,absorbability value,pH value and particles of mixture of the two injections within 6h were detec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pH meter and microscope.Results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in appearance,particles,pH value and absorbability value of the mixture at room temperature.

ConclusionRhubarb injection mixed with Folium Perillae injection has good stability and the two injections can be mixed to use.

Key words:Folium Perillae Injection; Rhubarb Injection; Compatibility; Stability

研究表明紫苏、大黄注射液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抑制犬血管搭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1~4],但两种注射液同时使用效果如何尚待研究。临床上为了给药方便,常把几种药物配伍使用,配伍后溶液是否发生理化反应是能否配伍的基础。若配伍不当会使药效降低或失去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而危及生命。本研究将大黄和紫苏注射液进行配伍,考察其稳定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紫苏提取液能否抑制血管搭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奠定基础。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TG-321型分析天平(上海优浦科学仪器有限公司),RE-52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Z-97自动三重纯水蒸馏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FZ-102微型植物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SHZ-Ⅲ型循环水真空泵(上海硕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VC605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美国SONICS & MATERIALS公司),SHZ-Ⅲ型循环水真空泵(上海硕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总厂),PB-20标准型pH计(德国赛多利股份公司),CX31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药用大黄和紫苏叶购于贵阳市药材市场,并经贵州大学中兽医教研室鉴定。无水乙醇、醋酸乙酯分析纯、石油醚分析纯(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紫苏、大黄注射液的制备紫苏与大黄注射液的制备参考相关文献[5,6]。所制备的紫苏注射液折合生药含量为0.4 g/ml,大黄注射液折合生药含量为0.5 g/ml。

2.2 注射液的质量检查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检测上述注射液的鞣质、树脂、草酸盐含量,测定注射液的稳定性、刺激性、溶血性、凝集性和热源性等。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大黄注射液LD50为1.213 g/kg,紫苏注射液LD50为406.82 mg/kg。

2.3 配伍液的考察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精确量取3次不同时间制备的紫苏注射液各30 ml,分别加入同一时间制备的大黄注射液各20 ml,摇匀得配伍液A1,A2,A3。将溶液A1,A2,A3分别以大黄注射液为空白对照,在340~6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以配伍液的吸收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绘制吸收曲线,分别得到紫苏注射液在大黄注射液中的吸收光谱。见图1。由图1可知配伍液在410nm波长处显示最大吸收。

2.3.2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量取A1溶液0.83,1.67,3.33,5.00,6.67,8.33 ml于10 ml容量瓶中,用大黄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以大黄注射液为空白,在410 nm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得回归方程A1 = 0.501 8C1 + 0.146 2(r1=0.963 5);同法精密量取A2溶液测定得回归方程A2 = 0.539 5C2 + 0.127 8(r2 = 0.996 7);同法精密量取A3溶液测定得回归方程A3 = 0.530 2C3+ 0.131 2(r3 = 0.995 9)。结果表明3种配伍液中紫苏注射液的检测浓度在0.05~0.5ml/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3组配伍液分别测得的吸收度值见表1。A1-A1配伍液A2 -A2配伍液A3 -A3配伍液图13次不同时间制备的紫苏注射液在大黄注射液中的吸收光谱表13次提取紫苏注射液的大黄溶液的不同浓度下的吸收度

2.3.3 稳定性实验分别将A1,A2,A3溶液室温放置6 h,整点取样在410 nm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并分别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值为0.37%、0.28%、0.31%。结果表明3种配伍液室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即说明大黄和紫苏的配伍液室温条件下6 h内稳定性良好。3组溶液分别测得的吸收度值见表2。表23次提取紫苏注射液的大黄溶液的不同时间点的吸收度

2.3.4 回收率实验精确量取配伍液A1 8 ml,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大黄注射液于刻度,得样品A11,取3份,分别加入标准配置的0.1,0.3,0.5 ml/ml的紫苏注射液(与A1中紫苏注射液提取时间相同)的大黄溶液,混匀。410 nm处测定3组溶液各自的吸收度,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A1 = 0.501 8C1 + 0.146 2(r1=0.963 5),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3。表3配伍液A1的回收率实验结果同法测得配伍液A2的回收率。结果见表4。表4配伍液A2的回收率实验结果同法测得配伍液A3的回收率。结果见表5。表5配伍液A3的回收率实验结果由表3~5得到配伍液A1,A2,A3的回收率分别为99.71%,101.40%,99.63%,RSD%值为1.3%,1.05%,0.72%。

2.4 配伍液外观变化配伍液A1,A2,A3在0 h时溶液为黄色澄清透明,未见气泡生成,且无沉淀。室温下放置6 h,在这一时间段内配伍液一直保持黄色澄清透明、无气泡、无沉淀。

2.5 配伍液的pH值考察室温下将配伍液A1,A2,A3放置6 h,每一整点分别用pH计测定配伍液的pH值,所测得pH值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配伍液A1,A2,A3在室温下6 h内pH值无明显变化。表63次提取紫苏注射液的大黄溶液的不同时间点的pH值

2.6 配伍液的微粒考察在室温下将配伍液A1、A2、A3分别放置6 h,按整点分别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6 h内测得每份配伍液中微粒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之规定[7]。

3讨论

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逐渐由传统思路向现代模式转变[8~10]。以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药理论为指导,将临床已确证、组分明确的有效部位取代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组方,即为“有效部位配伍”模式[11]。比如单味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与丹参提取物配伍,可加强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12]。本实验中配伍的大黄及紫苏注射液都被证实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抑制搭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作用,二者配伍符合“有效部位配伍”的现代中药配伍模式。

本实验制备的配伍液将用于静脉给药,所以对浓度、澄明度、pH等都应有严格的要求。在配伍前,对大黄和紫苏注射液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检查,结果完全符合《中国药典》要求。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考察大黄和紫苏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和紫苏注射液的配伍液稳定性良好。6 h内不同时间观察配伍液,外观无变化、微粒变化不明显、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可配伍应用。证明该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可靠。

影响配伍液稳定性的因素较多,pH值影响较大。pH相差一个单位,H+浓度相差10倍,所以pH值是注射液的一个重要质控指标,在不适pH下,药物会发生化学反应。紫苏叶提取液主要成分为迷迭香酸,大黄提取液主要成分为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等游离蒽醌[13]。这些物质均为酸性,配伍后不易发生反应。实验结果证实,配伍后6 h内配伍液的pH变化不大。

参考文献

[1]徐在品.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2]徐在品,卢占军,陈眷华,等.大黄醇提液抗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实验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3):375.

[3]陈眷华,卢占军,徐在品,等.大黄醇提液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病理形态学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7,38(7):728.

[4]陈眷华,谭建民,徐在品,等.紫苏叶提取物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651.

[5]徐在品,高俊波,王清宇,等.紫苏叶注射液的制备[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5):15511.

[6]徐在品,彭广能,郑静,等.石油醚萃取结合pH沉淀法制备大黄游离蒽醌注射液[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27(4):340.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Ⅱ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62.

[8]刘春山,裴广柱.关于中药配伍现代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5):592.

[9]Liu XJ,Su SB. Study of combination methods for formula composi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ir components[J].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2009 Jul;7(7):601.

[10]Hao HP,Zheng CN,Wang GJ.Thoughts and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n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herbal medicines with multiple-components and targets[J].Yao Xue Xue Bao.2009 Mar;44(3):270.

[11]Wang MJ.Combina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the new pattern of drugs derived from moder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J].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2008 Jan;2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