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4 12:03: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能力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能力论文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企业DVD压缩碟

DVD压缩碟现象

早在1999年,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在企业内部,研究运用新制定的MPEG4压缩技术国际标准,试生产过压缩碟。然而这项颠覆传统赢利模式的技术,并没有为我国音像企业所采用,反而使得我国整个音像行业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DVD压缩碟为何使音像企业如此惊慌?

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1999年1月形成国际标准,采用MPEG4压缩技术。以前只能借助一些播放软件在电脑上播放,局限了其传播范围。从2004年开始,DVD压缩碟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使得其具有了音像出版物的特征,从专业软件消费群进入大量普通音像制品消费群。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一张压缩碟可以容纳10集电视连续剧或8部故事片的内容。所以,这张轻巧的DVD压缩碟它能够在短短两个月内,兵不血刃地让中国音像业至少10亿元的财富化为泡沫。

对于非法使用MPEG4压缩技术生产盗版音像制品应该严厉打击。但是,如此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为正版音像企业采用,却被盗版光碟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和收获价值了呢?本文拟以此为例,分析企业抑制创新和创新滞后的原因。

企业创新滞后的原因

路径依赖使企业抑制创新

表面上看是正版出版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对抗行动,实际上它是对新经济模式或者新游戏规则的拒绝,使得在这场技术创新的市场较量中全面败北。目前音像业的游戏规则是:发行商靠发行碟片的数量收回其购买音像发行权的投资,批销商靠每张碟片的批零价差计算利润,出租商亦是如此。当MPEG4压缩技术1999年成为国际标准时,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企业内部试生产过压缩碟。但在现行游戏规则条件下,采用压缩技术,势必会使整个音像制品碟片数量减少和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该技术会颠覆传统的赢利模式。所以,即使在“音像SARS”面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改变游戏规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不参与DVD压缩碟的生产,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全力打击盗版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

实际上,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着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即当一项技术创新从发明到应用,直到技术成熟后,报酬递增现象出现,从而形成自我强化力量,促使应用现有技术获得好处的参与者排斥新技术,依赖旧技术。正版企业对传统盈利模式的投资和经营所产生的既得利益,会牢牢“锁定”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选择路径和步伐。而作为技术和市场创新的新进入者比市场垄断者有更多的创新激情,成功的技术和市场创新使新进入者成为垄断者。成功的技术创新也使垄断者保持新的垄断,因此原市场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少。通过技术和市场等创新,新进入者可替代垄断者,但垄断者只能代替自己,所以这些已经成为垄断者的企业都不愿通过创新打破游戏规则。

缺乏创新精神是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企业家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且需要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在一些传统市场领域,可能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敏感应该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而对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就是对技术、原料、工艺和商业组织的盈利性应用,否则任何“高科技”都不能转化为所谓的“产业”。

从正版企业知道并在企业内部曾试生产过压缩碟这一点上来看,目前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家们,缺乏企业家特质,不仅没有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文化环境,也没有形成“以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

由于创新不仅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暗礁,企业家们总结发现“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所以多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当面临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时,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求助于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而不是通过技术、市场和渠道等创新和开拓赢得竞争。然而先进的颠覆性技术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它不仅颠覆了现有行业的既得利益,也必将最终导致音像制品行业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是推出新技术,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来都是痛苦的。旧技术的拥有者因为已经获得市场优势,成为这种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会竭力反对新技术拒绝推广新技术,而新技术的拥有者则会补充以至淘汰旧技术,分享甚至取代原来技术拥有者的市场优势,这是市场竞争残酷性的体现。这一过程尽管无情,却保证了整个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实惠的产品。

我国企业走出创新滞后困境的途径

争做市场的领先者

20世纪的中国多数家电业走过的是一条“比着葫芦画瓢”的模仿和跟随的道路。就连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也给自己定下了“只仿造、不发明”的章程。如果说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的模仿和跟随战略还具有一定的效力的话,在摩尔定律发挥作用的十倍速时代,使得其市场地位、产品地位与被模仿者之间产生了清晰的差距,而当你拿着模仿的东西去和别人在同一个舞台竞技时,赢的机率将是很小的。

明确创新变革的永恒主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我国企业如果不加快速度变革和创新,必然被突然变化的大环境所吞噬,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必须变革。电子巨头索尼的掌门人出井伸之把互联网和宽频称之为划破制造业天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两颗陨石。例如:网络点到点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许多传统实体企业关于渠道和财务体系建设的陈旧观念。从客户解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体系、结算体系完全是按点到点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生活,实际上给传统传媒产品带来了一个新市场,音像企业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树立创新变革的理念

德鲁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更不是一场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所以说,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无形的,这些‘对手’在我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对于企业来说,决策者意识到市场发生了变化,却“不愿变化更新”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切失败,归根到底是理念和思想方法的失败。如果我们能够在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无论竞争对手多么强大,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在大变革的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优势更快的变革,否则只有死掉,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功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建立新的产业游戏规则

企业竞争使用的四种成功方法包括:建立优势层、松动的砖头、合作和改变规则。改变规则就是拒绝遵从行业领导者制定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依靠改变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崛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瑞典的宜家公司、诺基亚公司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一批成功的公司就是拒绝遵从传统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竞争游戏规则,从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现在竞争的速度和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竞争变得越迅速,竞争者所拥有的优势也越短暂。管理大师盖瑞汉默在《领导革命》一书中说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因此,任何一个竞争规则都将无法被长期“占有”。它只会被打破,然后不断被新的游戏规则所取代,每一次被打破的过程,就是一次革命的过程。企业任何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都可能转瞬即失。按常理企业成功之后产生一定的惰性,惰性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将过去的“优势”发扬光大更是顺理成章,可是偏偏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的因子,稍不留心,游戏规则就会被更改了,企业转眼又要去面对“死亡的幽谷”。

DVD压缩碟的出现,有可能促使音像企业建立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创新精神,打破原来僵化的体制,创建新的市场赢利模式,将技术创新开发、市场创新和渠道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正版音像出版企业如果能够盯紧市场和技术演化的蛛丝马迹,把握住未来的走向,打破前面的成功模式,重新调整策略,尽快实现新压缩技术的产业化,甚至重新架构组织和企业赢利模式,赢回失去的市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全面考量竞争对手

如果问一家我们的企业家:“对于你来说,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一连串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名字,市场经理们常常为强大的同行而担忧,他们认为这些同行中的佼佼者,是阻碍自身发展壮大最主要的“敌人”。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在每个行业中,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是最重要的竞争力量之一。最终才是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DVD压缩碟吞噬五成正版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4

2.梁发芾.DVD压缩技术不是非法技术[N].南方周末,2004.11

篇(2)

班导师模式是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班导师模式是利用班导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准确的认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素养和完善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超越自我、追求创新,是推进人才培养及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班导师的努力,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学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就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班导师模式下,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性思考和自主性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在吸收的同时不断深入的探索,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目前国内外高校导师模式下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情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注重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民族创新的希望,是国家创新的未来。国外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沟通。国外大学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导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到科学研究项目中,注重本科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积极思考引发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更加注重通过导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本科生的学习与分析能力,逐步从学习、验证过渡到研究、创新的过程。这些正好为我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做了有利的铺垫。然而,与国外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大学相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我国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三、本校班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各高校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均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其中尤其以班导师模式最为普遍适用,本科生在班导师模式下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采取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管理模式的创新

本科生导师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总体管理转变为整合与分散并进的模式。入学时,班导师统一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综合能力。从本科生二年级开始,学生进行自由组合2~3人的队伍,自行选择题目,并由导师指导分配每个学生的侧重点,完成课题研究并申报。分散模式中学生根据导师的合理安排,结合自己所做过的课题研究或是重新确定课题研究题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最终通过答辩顺利毕业。

2.将创新能力培养概念融入课堂中

本科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方便的渠道无疑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教师要从最初的教学转变为导学,然后再到学生自主学习,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知识,促进学生在提出疑问,解决分析,正确理解课堂知识后,能继续思考并转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课堂将创新意识于无形中灌输给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成熟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我校本科生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集中安排实验课时、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对本科生全面、部分、定时开放实验室,确保了本科生的实验时间。同时导师还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研究内容,最大化地培养学生感知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前期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参与科研活动的基础。在班导师的指导建议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点,选择最适合的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的进程。导师根据学生所选择的课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入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自主性创新,独立完成课题

通过班导师的指导学习,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在独立完成课题中显示出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或是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独立申报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制订出一套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方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前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导师独自完成科研活动,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班导师模式下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效果

以上列举的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显著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补足学生单方面或是某几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些方式方法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相互间协调统一,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运用合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当然,这些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无法针对个人的优劣势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同时还存在一位导师指导多位学生的情况,无法使更多的学生同时接受到同程度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充分提高。对于高校来说,如何采取最有效、最广泛的模式培养更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主要目的,充分整合学校可利用的资源,配备良好的设施,也会使结果事半功倍。建立合理的体系与系统的培养模式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设置合理的评价认定、适当的奖励都会辅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自2011级实施班导师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2项;5篇。

五、结论

篇(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熟悉的独立性"、"自由思索"、"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活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小学《生活和劳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非凡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生活和劳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和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摘要: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熟悉。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生疏的地方。假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假如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和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摘要:"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轻易对四周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和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和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和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摘要: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摘要:"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把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摘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气,美的情境,轻易引起学生的注重。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预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摘要:"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漂亮。"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

《生活和劳动》课上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在《生活和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和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和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和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和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和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和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摘要: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喜好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摘要:"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生活和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喜好,来调动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塑料瓶的妙用》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成了清新悦目的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喜好。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新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练习、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摘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非凡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喜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摘要:"求知假如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熟悉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定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有关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熟悉。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征。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喜好。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闻名教育家说摘要:"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和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练习"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练习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譬如在教学《怎样乘公共汽车》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到如何乘公共汽车的知识摘要:①找到哪一路车,看清方向;②停稳后按秩序上车;③乘车要有礼貌等等。其次可带学生到社会上实地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乘公共汽车还要注重什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

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

21世纪我们培育的金融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广博的业务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寓于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实践教学三个环节之中。

一、课堂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注重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宰”地位,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来设置教学问题和教学方式。根据教学问题的不同,可分别采用设问式、引导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当涉及的教学问题是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可采用设问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设问,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开动脑筋的状态。这样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涉及的教学问题是较难或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可采用引导式教学。根据具体情况,一是教师可通过开放想象法去引导学生诸如对在证券投资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突发问题,如何解决才是最有利的,才会在投资中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获得最佳投资收益等问题展开想象。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进行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如我国金融业务创新问题,可从在金融业务的创新中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西方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创新有何启示等方面引导其展开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教师可通过联想法去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从中得到启发。例如我国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问题。首先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做法,以及不同国家做法存在的差异性和产生差异的原因等。其次引导学生去联想,思考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是教师可通过在课堂内借助卫星实时接收系统,接收全球各大金融市场的各类指数和历史数据,为学生提供一组模拟情景,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让学生根据设定的条件或借用现实条件,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虚拟的经济行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种行为的结果。这种引导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对未接触过的问题开动脑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无疑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涉及的教学问题还存在争论的,可采用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好需要讨论的问题;其次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该讨论问题争论的不同观点等;再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思考,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通过讨论,可以发现学生提出的许多看法是颇有见地的,对问题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

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活动中。鼓励他们敢于破除迷信,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他们的创新热情加以保护。

二、课外自学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

通过课外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实现“自身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广泛涉猎其他科学的知识,以开阔视野,为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自学应注意结合专业合理安排。在学习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循序渐进,不断拓展专业知识面和其他知识面;二是要将专业学习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学生的课外自学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相关教师全程指导。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程可采取这种方式。像《金融法规》课程就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学生在自学该课程之前,已学过了《法律基础》、《经济法》等课程,给自学该课程奠定了基础。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指定教材,并要求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考虑到《金融法规》课程自身的特点,指定近二年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金融案件或让学生自己收集具有典型性的金融案件。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金融法律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这些金融案件,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指导和相应的答疑。自学时间占总课时的3/4左右,辅导的时间占总课时的1/4左右。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另一种是相关教师只有在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举行讨论会时才参与,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如对银行卡的营销,针对不同个性或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是最合适的,可以有那些新的营销方式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捕捉创造性灵感,以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把实践课程分成教育实践、教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了确保实践课的落实,首先应制订出详细的教学时间分配计划。笔者认为,实践课时间应占全学程时间的1/5。在所有实践课时间中,教育实践占1/6,教学实验占1/2,社会实践占1/3。其次应制订周密的实践课教学内容,其内容要突出对学生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验为例,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开设“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模拟”、“国际结算模拟”等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能进行存贷款业务、票据交换、国际结算等商业银行业务的训练,还可对外汇交易、证券买卖进行实盘操作及行情分析。例如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模拟操作,可以较快地培养出符合商业银行上岗要求的理论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商业银行实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以后从事银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技能和方法,胜任各大商业银行相关工作,大大缩短在银行的见习期。因此这种做法既可以解决实习难的问题,又可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同时还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举办“证券投资模拟”大赛,将大赛的组织工作交于学生完成。竞赛时间为6个月到1年,便于学生有时间在证券市场中体验短、中期投资的不同策略和操作方法。这样的竞赛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战操作能力和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二是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此作为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场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城市的金融机构,与这些机构进行合作,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学生到创新基地去参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他们解决确实有困难的问题加以启发性指导,并规定学生提交的研究成果或实践报告有所创新,否则视为未完成任务,应重做。

三是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参与科技、社会活动的兴趣,还能在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有许多,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基层单位,对各种金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金融机构组织的产品营销活动,以培养他们对突发性问题采取不同与常规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加以解决的能力。

篇(5)

学前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创新理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从学前阶段就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追求的人才来,这也是学前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才会在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孩子们会沿着这个方向为之奋斗和努力。这也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每位孩子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三、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五、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篇(6)

(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动机,认真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创造科技成果,探索未来的原动力,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人,不会固守传统观念,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才能有突破性的发现。历代科学家的成功发明早已证明了,没有质疑就没有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意见,并对其给予保护和肯定。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多设问题情境,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设置疑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教师还需要反复启发、强化学生激发出来的兴趣,以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助其良好发展。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没有想象力就无从谈创造力,敢于想象、富于想象力是创新创造活动的根本。发散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既无范围,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既可以突发奇想,又可以异想天开,从已知领域跨越到未知领域,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出的特征是创新,在同中求异。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而形成的精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开拓思维训练,并做好联想性思维训练、逆向性思维训练以及主体性思维训练,从而消除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物理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求知欲,不会是顺其自然形成的,而是源于外界的情境不断刺激,以及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情境变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构建问题情境,不断给学生设置问题,从而刺激学生产生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构建问题情境,比如演示物理实验,更为直观地多媒体演示,开展讲故事、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多种渠道地构建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疑问,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新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广开渠道不断为物理教学实验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以特有的生动性、直观形象性被学生们喜爱,同时也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是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物理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改,合理安排一些富于生动味性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不断改进实验,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学生只能按照教材要求的步骤方法,按部就班地实验,然后照抄照搬完成实验报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它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辟生活物理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小制作以及小发明等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物理讲座,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创新意识,巩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改进教学评价模式,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求知欲的激发和培养,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给予良好的、客观的、肯定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需要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身人格发展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模式。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发现有新见解就肯定,发现有进步就鼓励,随时帮助学生纠正小偏差,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7)

如今,竞争普遍存在,不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何尝不存在着竞争。适者生存“说明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具有高深的知识外,还应时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注重推理的学科,使得我们更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能够融汇贯通,这样才能有所进步,有所超越。我认为,数学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数学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那种不顾学生的心理的作法已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只能使学生每天疲于应付高数量的题目,只来得及做,而没有时间思考与总结,如何能够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呢?我们应对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和例题。数学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各种题型都让学生“尝透”,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宜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理解能力获得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切实做好的工作是“唤醒”学生创造热情,而不是压制和打击,故在教学上应大胆突破,在教与学观念上也有所更新,要改变过去那种唯师为尊的思想和作法。师生之间不妨多探讨少命令,创造一些民主气氛,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乐于听数学课,为今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准备了开启的钥匙。

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所谓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而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初步推测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浓缩性与高度跳跃性,受学生所喜爱,它极易创造一种“冒险心理”和“满足感”,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和例题时,可选择一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题目,先让学生凭直觉猜测结论,然后依据逻辑思维给予证明。经过一次次的对比,总结,使学生的猜测一次比一次准确,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例如:在RtABC中,∠C=90°,AB=2,求和的值。

分析:本题根据RtABC中,30°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BC=1,用勾股定理可得AB=,两个比的值求出。

教师可再提问:①若题目中30°条件去掉,能不能求出比值?②若题目中AB=2去掉,能不能求出两比值?

学生的直觉思维就会发生作用了,随着∠A角度的变化,一种可能是∠A=45°,这时∠B=45°,此时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了!学生就会作出猜测,第一种情况无法求出两个比值。在第②题中,AB=2去掉,教师可提问学生这时AB可能有什么情况?当然可能变为大于2或者小于2,再提问学生AB>2时,BC比原来大还是小?AC呢?学生比较容易得出BC、AC都比原来大。这时教师可紧接着问学生:当斜边增大时,另外两条边也相应变大,大家猜测一下,两个比值是如何变化?还是不变?

许多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启发,就会猜测比值不变!这个猜测是对的。在猜测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际图形是“动”起来了。这种猜测在课堂上,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如果掌握得当,所提出的猜测问题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会突然十分宁静,那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索,在进行直觉思维的各种判断。通过这样直觉思维的训练,事后再结合逻辑的证明,无疑会提高学生直觉的正确率,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非常有利。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

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例:等腰三角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

且ACBD,AD=3,BC=7,求梯形ABCD的面积。

法一:可作AEBC,垂足分别为E、F得AEFD为矩形。

ABE≌DCF,可求BF长度,又通过三角形全等得

∠1=∠2=45,所以∠3=45°,得DF=BF=5,可求面积。

法二:作DE//AC,交BC延长线于点E,

这样可得B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取BE中点F,连结DF,据Rt三角形斜边中线

等于斜边一半行DF长度,DF即梯形高,可求面积。

法三:过O点作EFAD,垂足为E,

交BC于F,可证EFBC,据三角形全等得

∠1=∠2,所以OB=OC,OF是等腰三角形

斜边上中线,OF=AD,同理OE=AD求出EF再求面积。

法四:先证∠1=∠2,得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据勾股定理得OA=OD=,OB=OC=,

这样S=AC•BD,代入可求值。

分析上面的四种解法后,不妨再问:梯形中常用辅助线作法有作两条高,平移一腰、平移一对角线等等,那么本题平移AB,行不行?

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固然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另外,教师也必须培养学生对多种思路中选择一种易于表达的方法,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判断、估计能力,避免学生一旦方法选择错误,而不知回头开辟新思路,这样反而对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受到伤害。

四、加强数学过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这样造成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遇到问题多采取生搬硬套的作法,学生在听课时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要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推导过程。如当初科学家发现该结论时那样既体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又分析各种思路正确与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创新能力获得提高。

例如,在学习菱形的判定定理1时,若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不妨先安排一个作图题:任意图∠A,画一弧与它两边交点B、D,再分别以B、D为圆心,以原半径再作两弧,两弧交点为C,连结BC、BD,得四边形ABCD。

这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1、菱形、平行四边形及矩形,它们各自如何定义?2、大家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行吗?是矩形?或是菱形?3、在作图过程中体现出四条边有什么关系?4、请同学们下一个结论。于是,许多同学便能猜测“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余下的工作便是指导学生对命题进行证明了。

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整个探索过程,学生会感觉整节课上得有意义,感觉时间也好象过去比较快,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发现”定理的过程有学生的作图与数学思维溶入,满足了学生创造的欲望。有学生选任意∠A时,可能刚好∠A=90°,那么所得到的四边形为特殊的菱形,即正方形了。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再次活跃起来,创新思维再次激活。

参考文献: